師說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師說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師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培養(yǎng)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一、基礎積累
1、給加點的字詞注音。
無長無少( )擇師而教之( )句讀( )或不焉( )不恥相師( )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其可怪也歟( )郯子( )萇弘( )老聃( )李蟠( )六藝經(jīng)傳( )以貽之( )
2、句讀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二、重點字詞
。1)古今異義
學者 古: 今: 所以 古: 今: 從而 古: 今:
眾人 古: 今 不必 古: 今: 小學 古: 今:
。2)一詞多義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歟!
擇師而教之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之學者必有師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吾師道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或師焉,或不焉。
吾從而師之
。3)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或師焉
不恥相師
吾從而師之
而恥學于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4)通假字
受業(yè) 或不焉
。5)特殊句式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不拘于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而恥學于師
不拘于時,學于余
師不必賢于弟子
三、研讀課文
1、教師的職責是什么?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師是什么樣的?
2、我們?yōu)槭裁磸膸熌?以什么樣的人為師?(擇師的標準?/p>
3、第二段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運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從哪些方面進行的論證?
4、以孔子為例,說明了什么樣的道理?
5、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呢?
師說教案 篇2
一、教學設計
《師說》是個傳統(tǒng)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yè)。
為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閱讀注釋(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4.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于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5.教師范讀課文。
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7.提問:整體感知之后,大家發(fā)現(xiàn)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問: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
9.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1.通過“不拘于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2.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3.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4.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5.教師根據(jù)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tài)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xiàn)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了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借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xiàn)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后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二、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fā),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xiàn)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yè)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解決了“優(yōu)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并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后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diào)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同學對本課內(nèi)容感興趣并有較大收獲。
三、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tǒng),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于過分強調(diào)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并沒有提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nèi)容和觀點質(zhì)疑求異,后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機會,相信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chuàng)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師說教案 篇3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zhì)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于師”的惡劣風尚。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須聯(lián)系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計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于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xiàn)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學生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著重體會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對學生今后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討論法。誦讀,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討論,用來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認識。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提高,在時間分配上,應以前者為主。
采取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討論一段。有關全篇主旨和布局的問題,放在最后討論。討論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圓其說,以養(yǎng)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于本文語言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3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內(nèi)容,誦讀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一命題。
第二課時:誦讀第2段,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討論“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偨Y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安排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十分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致越好。為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學生預習,掌握要領;未完成的部分由學生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誦全文2—3遍。
諛(yú) 萇(cháng) 聃(d。睿 郯(tán)
歟(yú) 蟠(pán) 經(jīng)傳(zhuàn) 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于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下列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劃在課本上)
1.批判壞現(xiàn)象的尖銳語氣。
2.敘述正確主張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意加黑點的語句。仔細閱讀一遍,然后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么意圖。
“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tài)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義,閱讀時要注意結合上下文仔細辨析。例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篇課文的價值何在呢?這個問題現(xiàn)在還不忙作答。大家已經(jīng)讀過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那一段話,知道韓愈因?qū)懘宋亩划敃r人目為“狂人”。請大家根據(jù)預習的印象,說說韓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說他“狂”,這又意味著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ㄒ笫牵航Y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說明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勇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fā)人之所未發(fā),敢于尖銳地指責壞習俗。)
在學生發(fā)言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恰當?shù)臅r機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作為補充。例如:①柳文中說韓愈“抗顏而為師”,這一點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②韓愈在本文中是怎樣表述“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這種現(xiàn)象的?對此,他又是怎樣評論的?③韓愈對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弊髁嗽鯓拥慕忉?等等?/p>
[說明]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內(nèi)容。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韓愈反抗流俗的這種勇氣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他以文章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貫穿著他的一生。同學們學過的《馬說》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大約寫于貞元十一——十六年間,比《師說》早幾年,那時韓愈才30歲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fā)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边@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韓愈在《師說》中所批判的“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chǎn)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三、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jié)奏(“·”表示極短暫的停頓,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釋詞語句:
、佟皫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xiàn)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教師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受業(yè)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zhuǎn)載請說明出處
、邸捌錇榛笠玻K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 些”則不確切。按: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堋吧跷崆啊本渑c“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荨暗乐,師之所存也”也是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2.學生練習背誦并劃分本段層次。
劃分層次的步驟是:先分析文理,再歸納各層的大意,最后點明本段主旨,畫示意表以助記誦。
分析文理時提出下列問題:①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系?(先指出現(xiàn)象,后做解釋)。重點是哪一句?(后一句,因為提出教師的任務,這是立論的出發(fā)點)。②第3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lián)系?(承“解惑”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第4句呢?(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系?(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歸納各層大意:①指出教師的任務(前兩句);②說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③指出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內(nèi)容同時,畫出文理示意圖如下:
傳道受業(yè)解惑(教師的任務)
↓ ↓
聞道在先 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 無以解惑
↓ (釋“傳道”“解惑”)
“師道”
↓
“道”在即師在 (擇師標準)
于此可見,本段主旨是闡明擇師的標準。
3.熟練地背誦這一段,然后討論:
(1)教師既有三項任務,但本段僅闡述了其中兩項,“受業(yè)”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2)所闡述的兩項中,哪一項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對“師道”這個口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問題,最好能從文章全局著眼。進行的步驟:先分組討論(前后桌四人一組),推代表發(fā)言,然后由教師總結并適當補充。
答案要點是:①“受業(yè)”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②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tǒng)”,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例證略)。③“師道”的口號的提出是有積極意義的,“道”是知識的統(tǒng)帥!皫煹馈辈拍軐W到根本上,這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的價值。
四、留作業(yè)。
1.熟練地背誦第1段。
2.準備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俦径慰煞謳讓?
、诒径沃饕恼撌龇椒ㄊ鞘裁?
、郾径握Z言犀利,鋒芒畢露,要認真體會。
、鼙径卧谔撛~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語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態(tài)。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就虛詞和語氣表達的關系回答問題:
、賱h去句中加括號的虛詞后,語氣是否有變化?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慨嘆意不足)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同上)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問變?yōu)殛愂,平淡無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②“嗟乎”和“嗚呼”都是嘆詞,都有領起一層新意的作用,有時區(qū)分不很嚴格,但在本段中卻是有明顯區(qū)別的。試將它們位置互換一下,作點比較,說說二者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嗟乎”表示慨嘆,而“嗚呼”表示悲嘆,在本段中不能互換位置。)
③有人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極其肯定之意,你對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歟”一句就成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這句話上。)
二、誦讀第2段。
1.讀讀講講背背。
方式:分段進行,各段字數(shù)大體相等;讀(包括教師領讀,學生自讀)而后講,講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佟皫煹乐粋饕簿靡印币痪湓诮Y構上有什么作用?(一是過渡作用,上文說“古”,由此開始說“今”;二是提示本段內(nèi)容,將要分析“師道”不傳的原因。)“師道”的內(nèi)涵是什么?(此語承接上文“無貴無賤……師之所存也”這句話,這就是它的內(nèi)涵。)
、趶男形姆绞娇,下面包括三組“對舉”——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對舉,對舉的內(nèi)容彼此相關而又有別,試作分析。(第一組說的是兩種不同的學風:古圣樂于“從師而問”,今眾則“恥學于師”。第二組說的是這兩種學風的不同結果。第三組是總括性的,指出結果不同,就是由于學風不同的緣故。)
、圻@段話中有四個“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頓的,請指出來。(“不傳也”“無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猶且從師而問焉”中的“猶且”跟下文哪一個虛詞相照應?(“而恥學于師”的“而”)哪一種句式是表示因果關系的?(“之所以……,出于……”)
“愛其子……吾未見其明也!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誰說的?(從“愛其子”可以看出,這是指做父親的人。)從行文方式看,這一整句話是否也算對舉(可以算對舉,但句子構造則不相同。)作者是否僅僅指出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評論:“惑矣”。)刪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領起下文的作用。)
②下面哪句話是直接呼應“惑矣”的?(“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保靶W”是指什么說的?(不知句讀,從師而學。)“大遺”又是指什么說的?(不解惑而恥學于師。)
、墼賮砜纯醋髡叩谋硎龇绞,先齊讀一遍:“句讀之不知……或不焉!弊髡甙褍煞N狀況和兩種態(tài)度交錯起來敘述,而不寫成“不知句讀而從師,不解惑而恥學于師”,有什么好處?(用特殊的對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長句劃短,讀來鏗鏘有力。)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zhuǎn)載請說明出處
、芙處熜〗Y:這段話先將為子擇師和其身恥師兩種做法加以對照,點出一個“惑”字;接著說明童子之師僅“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而不能“傳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對照比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其可怪也歟!”
、龠@里也有對照的敘述,但對照方式與上述兩種不相同:兩相對照的事物;一個敘述簡略,一個敘述詳細。說說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著重敘述“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情況。(“師道不傳”關鍵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學風不正,本文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寫的。)如果把“問之……官盛則近諛”這幾句刪去,是否會影響行文的連貫性?(不會影響。)刪去好不好呢?(不好!拔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這兩句是要害,門第觀念對擇師的影響于此可見。)
、凇皢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這句話已將本段內(nèi)容輕輕收住,為什么作者接著又說了“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歟”這么一段話?(要加強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歟”一句改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極言這種現(xiàn)象反常,再加個“歟”字,更有發(fā)人深思之意,還是不改為好。)
2.劃分層次。
方式:先給提示,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分層次,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各層大意。
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結,找出關鍵語句(“師道之不傳”“師道之不復”兩語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間部分跟起結的關系(具體闡述“不傳”“不復”的原因);③中間部分有三小層意思,在注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并列還是其他。
各層大意如下(板書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這個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人們當中存在著“恥學于師”的壞風氣?煞秩樱
、倏偺幔ń裰娙恕皭u學于師”)
、诜痔嶂唬ā靶W而大遺”)
、鄯痔嶂ㄊ看蠓蛑遄I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3.學生練習背誦。
方式:開始背時,可以參照板書;稍稍熟悉后,拭去板書再背誦。
4.自由討論。
方式同前。討論題如下:
(1)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所有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2)本文語言犀利,試從這一段中舉出幾個例子。
答案要點:
(1)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語氣十分嚴厲,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tài),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這段話中的“眾人”(從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階層說的)。
(2)例如“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嘆,其實罵盡了士大夫階層中的腐儒及不學無術之輩,他們讀了幾本書,自以為了不起,實則是一本湖涂帳,真要問起他們,就會瞠目結舌,說不出個所以然的!笆ヒ媸,愚益愚”,語氣是斬釘截鐵的,不容置辯,也是罵這個階層中的高位置的人(還有一些例子,可參見前面的分析)。
三、留作業(yè)。
1.背誦第1、2段。
2.準備誦讀第3、4段,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作者提出“圣人無常師”這個命題,他的意圖是什么?
②寫作緣由可以放在最后寫,也可以放在開頭寫。如果將第4段移至開頭,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安排?
3.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段。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只查背誦一題,其余二題在誦讀和總結過程中自然完成。
二、誦讀第3段。
這段文字淺顯,又富于節(jié)奏變化,易于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后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無常師”——這是本段立論出發(fā)點。下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是用事實說明這一點。
“郯子之徒,及賢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問題:不及己而師之,這是為什么?下句引孔子語,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以上為一層,以下另一層: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論。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回文”辭格。此即觀點,下句“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是解釋。“如是而已”是決斷之詞。
2.學生練習背誦3—4遍后進行檢查。
3.討論:“圣人無常師”這個說法的實質(zhì)是什么?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討論方式同前。
小結要點:(1)“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語)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不能盡知,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nèi)行的人學習?鬃酉蜻@么多的人學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2)人總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用這種觀點來看周圍的人,才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3)韓愈從這個觀點出發(fā),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告訴我們要向聞道在先的人學習,向術業(yè)上有專長的人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4.齊誦一遍。
三、誦讀第4段。
此段更易成誦,無須提示,先背下來,然后討論有關全篇宏旨的問題。
1.學生練習2—3遍后,檢查背誦。
2.討論:(1)作者用哪些話明確地表示了他的立場?(“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2)韓愈所說的“道”是指什么說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統(tǒng)”,本段中“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一句可證;上段說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學習官職名稱、禮、樂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統(tǒng)”之內(nèi);第二段說“彼童子之師……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顯地表示出這個意思。至于說“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則是僅就從師風尚而言,所以下文用“術業(yè)有專攻”來照應,這不過是附帶論及,非全篇主旨所在。)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zhuǎn)載請說明出處
明確上述認識后回答上節(jié)課留下的作業(yè)題: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開頭?
答案要點: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放在開頭,讀者不明所指,倒顯得無足輕重,不如卒章顯志為好。
3.連貫背誦第3、4段。
四、總結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義。
導入方式: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這句話十分重要。唐初,文壇上繼承六朝文風的余緒,寫的是“近體文”即駢體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縛人的思想。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tǒng),他本人則取法于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當時有許多人都跟著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蘇軾十分贊賞韓愈的這一番努力,說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其時駢體文占統(tǒng)治地位)。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
提問: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個方面的表示?(文中說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的表示,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任的,通過培養(yǎng)“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小結:本文的思想意義在于:(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jīng)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tǒng),韓愈既以儒家道統(tǒng)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師說》,“抗顏而為師”。(3)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2.寫作方法。
(1)從全篇看,用的是“立”與“破”相結合的寫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進行步驟:先列出第1、2、3段的論述方式,然后歸納出上述寫法。
第1段:由教師職責推論出擇師標準。 (立)
第2段:分層論述師道不傳的原因。 (破)
第3段:由“圣人無常師”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 (立)
歸納后再提問: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樣的關系?(發(fā)展的關系)
(2)從第2段看,用的是對比論述的方法。
這個部分的內(nèi)容,在誦讀中已經(jīng)涉及,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回答課文練習第二題(即填空題),要求答得簡要;對表中某些繁瑣項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幾點:
、俦径沃饕惺看蠓螂A層“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指出門第觀念是這種壞風氣的根源,這是全文分論點之一,從反面論證以“道”為師、“從師而問”的正確性。
、凇肮胖ト恕迸c“今之眾人”的對比,正是為了提出這個分論點。“眾人”,主要指士大夫階層。
、蹫樽印皳駧煻讨迸c其身“恥師”的對比,是用一般現(xiàn)象來證明上述分論點,也說明了“恥師”的內(nèi)涵,即不愿“聞道”,不想“解惑”。
、堋拔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將內(nèi)容深化一層,更有力地證明了上述分論點,因為這里指出了“恥學于師”的壞風氣來源于門第觀念。
師說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ǘ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溫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ㄈ⿲W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ㄋ模⿲W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式。
。ㄎ澹┱莆沼嘘P“說”的文本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ㄒ唬┍疚牡膶哟谓Y構是怎樣的?
。ǘ┯嘘P疑難詞句的解釋。
。ㄈ罢f”是一種文本;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文章主要思想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文章主要思想論述的?
(四)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疚氖窃鯓舆M行對比論證的?
。ㄆ撸┰鯓诱J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鞔_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ǘ⿲胄抡n。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p>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ㄈ┳髡呓榻B(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本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本,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本!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本.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zhì)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ou或不焉fou經(jīng)傳zhuan從師cong
讀書du不能bu傳道chuan從容cong
聃dan蟠pan萇弘chang近諛貽
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須臾怡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僮鞔~,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文章主要思想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圩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文章主要思想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圩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文章主要思想論點和分論點。
。⿲W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ㄆ撸├首x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ò耍┭凶x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式論證文章主要思想
論點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文章主要思想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文章主要思想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zhì),“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式?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式: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式,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師說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在。
可分三小層: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一:“小學而大遺”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2.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三、教學難點
1.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xiàn)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
四、教學方法
1.講授法、提問法。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講授重難點,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2.誦讀法。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
3.討論法。學生課前、課上自由討論,回答問題。
4.學習拓展。提供有關的圖片、文字拓寬學生視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黑板
六、課時安排 3課時七、預習提綱
目的:讓學生熟悉課文,作好積累。
具體步驟: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
2.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3.初步揣摩關鍵詞語,嘗試完成課后練習,列出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
八、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
[教學要點]
1.導入并解題,介紹作家生平、作品、本文寫作背景。
2.初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整理字詞。
3.分析課文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一命題。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坐在課堂里學習,有沒有想過你們和老師之間究竟是怎樣的教與學的關系?在課堂里,老師和你們又分別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而學習中應該樹立什么正確的師道觀呢?本文作者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勇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fā)人之所未發(fā),敢于尖銳地指責壞習俗,提出了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語言質(zhì)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關于“說”
“說”是一種文體,是古代用說明、記敘或議論等方式闡述事理的文體!皫熣f”,就是“說說關于從師的事”。
初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教師幻燈打出下列字要求強調(diào)注音: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jīng)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諛(yú)歟(yú)貽(yí)
提醒學生在具體的文章學習中,注意一些古文詞匯的使用,在最后一課時將整理歸納。
2.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并注意斷句,聲調(diào)等。
3.梳理第二段脈絡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在。
可分三小層: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诜痔嵋唬骸靶W而大遺”
、鄯痔岫菏看蠓蛑遄I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講讀文章第1段
第1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
1.逐句講解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
提示: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生乎吾前。乎,在
、厶崾荆骸捌錇榛笠,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 些”則不確切。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芪釓亩鴰熤。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菸釒煹酪病,從師學習。
、蕖暗乐妫瑤熤嬉病币彩桥袛嗑涞囊环N形式。
2.深入講解
①問: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系?提示:先指出現(xiàn)象,后做解釋。
重點是后一句,因為提出教師的任務,這是立論的出發(fā)點。
、趩枺旱3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lián)系?提示:承“解惑 ”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第4句是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
、蹎枺喊训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提示: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
問:最后一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系?提示;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3.歸納各層大意:
、僦赋鼋處煹娜蝿眨ㄇ皟删洌谡f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
③指出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4.理解分析
①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提示:“古之學者必有師!
、趩枺航處煹穆氊煟 提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xiàn)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教師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受業(yè)解惑。)
③問:如何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提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問: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提示:“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問:從師的原則是什么?提示:“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生乎吾前”句與“生乎吾后”句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5.文理示意圖(板書)
傳道受業(yè)解惑(教師的任務)
聞道在先 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 無以解惑
↓ (釋“傳道”“解惑”)
“師道” “道”在即師在 (擇師標準)
布置課后作業(yè)
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俦径慰煞謳讓? ②本段主要的論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語言犀利,鋒芒畢露,要認真體會。
、鼙径卧谔撛~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語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態(tài)。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讀講課文第2、3、4段。
充分理解本文主旨
[教學過程]
(一)誦讀第2段。
1.讀讀講講背背。
分段進行,各段字數(shù)大體相等;讀(包括教師領讀,學生自讀)而后講,講而后背。
劃分層次請學生回答
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結,找出關鍵語句(“師道之不傳”“師道之不復”兩語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間部分跟起結的關系(具體闡述“不傳”“不復”的原因)
、壑虚g部分有三小層意思,在注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并列還是其他。
3.教師具體講解
(1)第一層:“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賳枺骸皫煹乐粋饕簿靡印币痪湓诮Y構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一是過渡作用,上文說“古”,由此開始說“今”;二是提示本段內(nèi)容,將要分析“師道”不傳的原因。
問:“師道”的內(nèi)涵是什么?
提示:此語承接上文“無貴無賤……師之所存也”這句話,這就是它的內(nèi)涵。
②問:從行文方式看,包括三組“對舉”,請說明
提示:第2段,批評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文章緊承上文“學者必有師”的觀點,感情強烈地慨嘆今日師道之不傳,轉(zhuǎn)入對恥于從師的批評,過渡極為自然。這一段,作者運用反復對比的方法來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先是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來對比。 說明如果不從師學習,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笆ト酥詾槭ィ奕酥詾橛,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此”,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么不同呢?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xiàn)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
再以“為子的擇師”和“其身則恥師”來對比。證明這是“小學而大遺”的反常的做法“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薄靶W”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再次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來對比。說明“士大夫之族”在這個問題上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嘆從師的風尚不能恢復,是一種可怪現(xiàn)象,與本段開頭相呼應。注意:“官盛則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
讀后小結:通過以上三層對比,極言師道不傳之可嘆與可怪,針砭時弊,發(fā)人深思。
、蹎枺哼@段話中有四個“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頓的,請指出來。提示:“不傳也”“無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
問:“猶且從師而問焉”中的“猶且”跟下文哪一個虛詞相照應?提示:“而恥學于師”的“而”。
問:哪一種句式是表示因果關系的?提示:“之所以……,出于……”。
(2)第二層:“愛其子……吾未見其明也。”
、賳枺骸坝谄渖硪病钡摹吧怼笔侵刚l說的?提示:從“愛其子”可以看出,這是指做父親的人。
從行文方式看,這一整句可以算對舉,但句子構造則不相同。
問:作者是否僅僅指出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提示:不是,也有評論:“惑矣”。
問:刪去“惑矣”行不行?提示:不行,它有領起下文的作用。
②“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笔侵苯雍魬盎笠印钡模俊靶W”是指不知句讀,從師而學。
“大遺”又是指什么說的?不解惑而恥學于師。
、墼賮砜纯醋髡叩谋硎龇绞剑三R讀一遍:“句讀之不知……或不焉。”作者把兩種狀況和兩種態(tài)度交錯起來敘述,而不寫成“不知句讀而從師,不解惑而恥學于師”,問:有什么好處?提示:用特殊的.對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長句劃短,讀來鏗鏘有力。
、芙處熜〗Y:這段話先將為子擇師和其身恥師兩種做法加以對照,點出一個“惑”字;接著說明童子之師僅“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而不能“傳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對照比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3)第三層:“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其可怪也歟!”
①這里也有對照的敘述,但對照方式與上述兩種不相同:兩相對照的事物;一個敘述簡略,一個敘述詳細。說說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著重敘述“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情況。
提示:“師道不傳”關鍵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學風不正,本文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寫的。)
如果把“問之……官盛則近諛”這幾句刪去,是否會影響行文的連貫性?回答是不會影響。刪去好不好呢?提示:不好!拔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這兩句是要害,門第觀念對擇師的影響于此可見。
、趩枺骸皢韬簦煹乐粡,可知矣”這句話已將本段內(nèi)容輕輕收住,為什么作者接著又說了“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歟”這么一段話?提示:要加強批判的力量。
問:“其可怪也歟”一句改為“怪哉”是否可以?提示: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極言這種現(xiàn)象反常,再加個“歟”字,更有發(fā)人深思之意,還是不改為好。
(二)誦讀第3段
第3段,論述“圣人無常師”,從正面進一步闡明能者為師的道理。 具體講解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
“術業(yè)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yè),“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yè)”,而是所從事的學業(yè)!靶g”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數(shù),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 格言的警辟性!叭笔恰吧僦幸姸唷,即最起碼的多數(shù)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讀后小結:這段引用歷史事實,從“古之圣人”中舉出孔子為例證加以申述。從孔子師郯子等人的事跡,推斷出“是故弟子……術業(yè)有專攻”這個重要結論。這個觀點,無疑是進步的。
2.這段文字淺顯,又富于節(jié)奏變化,易于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后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提示如下:
“圣人無常師”——這是本段立論出發(fā)點。下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是用事實說明這一點。
“郯子之徒,及賢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問題:不及己而師之,這是為什么?下句引孔子語,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以上為一層,以下另一層: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論。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回文”辭格。此即觀點,下句“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是解釋!叭缡嵌选笔菦Q斷之詞。
3.①問: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nèi)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fā),針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三)誦讀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凇肮诺馈敝械摹暗馈敝甘裁矗 明確:儒家道德。
、郾径蔚淖饔檬鞘裁?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④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開頭?
答案要點: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放在開頭,讀者不明所指,倒顯得無足輕重,不如卒章顯志為好。
2.小結:第4段,說明寫作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稱贊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傊,篇末點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四) 小結:本文的思想意義在于:
(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
(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jīng)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tǒng),韓愈既以儒家道統(tǒng)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師說》,“抗顏而為師”。
(3)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五)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文2.思考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3.整理歸納字詞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總結全文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明確本文的寫作特色。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教學過程]
(一)總結全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 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為達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須既要有理論論據(jù)又要有事實論據(jù)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因而作者先從老師的功能角度做演繹推理立論,然后,再以現(xiàn)實存在的不良風氣和孔子從師的言行作歸納推理加深論點。全文結構嚴謹,論證有力,是古代論說文的典范。
全文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yè),解釋疑難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從師學習,那他對于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知道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所以,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的風尚沒人傳布已經(jīng)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哪!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而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于他們自己呢,卻恥于讓老師教他們,這真是糊涂!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通解文句,不能解決疑惑,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失,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巫醫(y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卑!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并列的,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聘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品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彼詫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yè)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詩》、《書》等六經(jīng)經(jīng)文及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于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三)總結全文的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從第2段看,用的是對比論述的方法!肮胖ト恕迸c“今之眾人”的對比,為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恥師”的對比,是用一般現(xiàn)象來證明上述分論點,也說明了“恥師”的內(nèi)涵,即不愿“聞道”,不想“解惑”!拔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將內(nèi)容深化一層。
(四) 語言積累
(1)通假字
、賻熣撸詡鞯朗軜I(yè)解惑也。“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僦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谄洌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賽u學于師 (形→意動)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4)關于一詞多義(練習三)
、俚溃海ò淳毩暸帕械捻樞,例句略,下同)
A.(儒家的)思想體系。B.說。 C.道路。D.方法。 (按:此題無相同的義項,練習題有誤。)
、趥鳎篈.流傳。B.傳授。C.(zhuàn)闡述儒家經(jīng)義的文字。 D.同 A。
補充:E.(zhuàn)古時供來往行人住宿的旅舍。例:舍相如 廣成傳舍。
③圣:A.具有極高智慧的。B.同A。 C.圣人。 D.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帝王的諛稱。
補充:E.舊稱學問技術有特高成就的人,如詩圣、棋圣等。
(5)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6) 結構助詞“之”的幾種用法,略作補充如下:
、儆迷谛揎椪Z和被修飾語之間,使二者組成偏正結構,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
②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使原來的主謂結構變成一個偏正結構,作句中的主語、賓語或表示時間的短語等,有時也作復合句中的一個分句。
、塾迷趧釉~和它的賓語之間,起著把賓語提前的作用,以達到強調(diào)的目的。
師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4、掌握重要字詞及古今異義詞,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多媒體展示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作者簡介及背景: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寫作背景)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恥于從師的風氣很盛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闭窃谶@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來抨擊恥于從師的風氣,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過去的舊框框,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憎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nèi)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jīng)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唐代實用散文的基礎。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四、朗讀正字音。
五、提問: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及分論點?
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請同學嘗試翻譯并加以指點,指出重點詞句。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jīng)很久,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醫(y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醫(y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yōu)槲榈,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jīng)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文言知識積累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2.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
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谖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作“專門技藝人”講)
、畚釒煹酪玻(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軒煹乐粋饕簿靡樱(動詞,從師)
、菸釓亩鴰熤(意動用法,以……為師)
、迍t恥師:(動詞 拜師)
、邘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 傳授)
、嗍甏海R師伐我:(名詞 隊)
【之】
、贀駧煻讨 (代詞,指代人)
、谯白又剑 (指示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些”、“那些”)
、酃胖畬W者: (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艿乐妫瑤熤嬉玻 (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菥渥x之不知: (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
、蘖嚱(jīng)傳,皆通習之: (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其】
、偕跷崆,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人稱代詞,他)
、诨蠖粡膸,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指示代詞,那些 )
、酃胖ト,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
、芊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酰(人稱代詞,他們的)
、菔ト酥詾槭ァ浣猿鲇诖撕酰(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
、藿衿渲悄朔床荒芗埃(人稱代詞,他們的)
、咂淇晒忠矚e:(語氣副詞,表感嘆,多么)
【惑】
、賻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谟谄渖硪玻瑒t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賻熣撸詡鞯朗軜I(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趲煹乐粋饕簿靡樱(名詞,風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詞,道路、途徑)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谏跷崆埃(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于】
、賽u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谄浣猿鲇诖撕?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塾谄渖硪玻(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軒煵槐刭t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并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4.無貴無賤---無---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氣 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讀---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 今:看著文字發(fā)出聲音,讀dú
7.小學而大遺---小學----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場所
8.圣人無常師---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漢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tǒng)稱
11.今之眾人---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數(shù)人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后置
學于余
恥學于師
不必賢于弟子
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其可怪也歟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則曰-省略句
、.不拘于時-被動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字結構
第1段
提出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xiàn)實,借古非今!氨赜小倍,語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yè)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第4段
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安痪杏跁r”的“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肮诺馈敝浮皬膸煻鴨枴,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yōu)良學風。從而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七、本文語言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旦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本文講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九)與《捕蛇者說》比較,指出它們運用的對比手法有什么不同?(討論)
從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種人進行并列對比的,而《捕蛇者說》是用一種情況反復對比:1.以劇毒之蛇與愿以捕蛇抵賦的人之多相比;2.以蔣氏一家三代的遭遇與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3.以蔣氏一歲犯死者兩次,其余時間則熙熙而樂,與鄉(xiāng)人每天擔驚受怕相比。
八本課小結。
九布置作業(yè)。
師說教案 篇7
【作者及背景】
作者韓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先輩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韓昌黎”。他和柳宗元一起積極提倡古文運動,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可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話中可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飲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姡n愈作《師說》,這種不怕時人恥笑,敢于反抗流俗不良風氣,批駁錯誤觀點,建立新的師道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令人敬佩。
【關于題目】
“說”——是一種有敘有議,以議為主的文體,是議論體裁的一種。
“師說”——即“說師”,解釋為“說說(議議)有關老師的問題”。
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
【特色講解】
1、對比論證,正誤分明。本文第二段寫得很精彩,運用的三組對比:
。1)縱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猶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而恥學于師。
。2)自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小學;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大遺。
。3)橫比: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通過這三組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違背常理,而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引用論證,無可辯駁。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不僅比前文籠統(tǒng)的說“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會的`圣人證明“學必有師”“有道即師”,這就把論敵置于無可爭辯的地步。
3、看似閑筆,實為論據(jù)。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數(shù)字,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說明寫作緣起,實際上遠非如此,韓愈是借對李蟠的夸贊:“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來再一次證明“學必有師”的重要性。
4、語言表達,氣勢飛動。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xiàn)力。
【課堂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練習。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逼屯動故裰希阌晟偃,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1.對下列解釋有誤的一組是( )
A. 益:更。輒:就。犯:冒犯。
B.暇:空閑。挈挈:孤獨。而東:到東邊去。
C.仆:我。恒:常。幸:慶幸。
D.被:披。已:已經(jīng)。吾子:我的兒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
A.有,則嘩笑之,以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對“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不僅僅(我)會遭到(世俗)責怪,也會因此使你受到非議。
B.不僅我會病的,你也會病的。
C.不僅見到他會生病,也會見到你病的。
D.不僅僅(他)會遭到(世俗)責怪,你也會遭到責怪。
【答案講解】
1.D 2.A B 3.A
【師說教案】相關文章:
《師說》教案02-01
師說的教案01-15
師說的教案02-28
《師說》的教案03-06
關于《師說》教案01-30
關于師說的教案03-27
《師說》優(yōu)秀教案03-20
《師說》教案13篇02-26
《師說》教案(15篇)02-26
師說教案優(yōu)秀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