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時間:2022-02-15 18:09:08 教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共有3頁彩色插圖,其中第一頁的主題是“不懂就問”,第二頁和第三頁的主題是“勤于搜集資料”。第一頁四幅小圖,分上下兩塊安排。上面一塊圖的右下方是頁頁插圖的主題,左邊是一位小學生遇到疑難問題向老師請教,右上方是兩位小學生參觀校史館,向老師詢問有關問題。可以看出兩位小學生參觀的興趣很濃,問得很仔細并很有禮貌。下面一塊有兩幅小圖,左上角方框內(nèi)是課間同學之間相互請教,相互交流。右下方框內(nèi)是兩位同學在校園里向花工請教培育花卉有關知識從本頁圖上可以看出這些小學生都很愛動腦筋,善于學習。第二頁和第三頁是通版圖畫。第二頁上面一幅圖是一位學生在閱覽室查閱資料,并將查到的資料內(nèi)容抄錄到筆記本上。下面的方框圖是幾位小學生在學生校圖書館(室)搜集資料,他們有的正在查閱,

  有的正在摘抄,可以看出他們都很專心。左上角圓形圖內(nèi)是一位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粘貼到活頁紙上。第三頁上面有四幅小圖,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內(nèi)容分別是在閱覽室讀書讀報并相互交流;上網(wǎng)搜集資料;參觀有關展覽;邊參觀邊記錄;采訪老人時認真聽,仔細記,有的還作錄音。下面圖畫是幾位小學生向老師展不他們搜集的有關資料,匯報搜集資料的心得。老師認真地欣賞著學生們搜集的資料。

  二、學情分析

  指導觀察第一頁插圖,可以先由老師闡述“勤學好問,不懂就問”的道理。還可以發(fā)動學生交流不懂就問的好處,說說自己的體會,老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膳e一些實例,說明有“不懂就問”好習慣的人后來對國家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如果孔子不恥下問,程門立雪等小故事,也可舉班級或?qū)W生校里好學生多問的同學生進步很快的例子,說明“不懂就問”的意義,然后依次觀察插圖。

  三、教學要求: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的學習生活,使學生懂得勤學生好問、不懂就問的道理,引導他們逐步養(yǎng)成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搜集資料的意義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資料的方法,并逐步養(yǎng)成習慣。

  四、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勤于收集資料的常用方法;知道處處皆學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問題,都應虛心向人請教,爭取弄懂弄通。激發(fā)學生收集資料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五、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的學習生活,使學生懂得勤學生好問、不懂就問的道理,引導他們逐步養(yǎng)成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

  2.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結合平時搜集資料的意義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資料的方法,并逐步養(yǎng)成習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人,使學生明白收集資料的重要性

  1.老師這里有幾個問題,想請教一下同學們:

  (1)老師打算寫一篇關于張家港歷史文化的文章。請問同學們,老師現(xiàn)在需要做些什么準備?

  (2)老師的一個朋友要參加“愛護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辯論會,她該提前做些什么準備?(收集有關資料等)2.引導學生談談收集資料的重要性。

  3.老師小結:收集資料可以拓展我們的知識面,增強記憶,為學習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們應當養(yǎng)成勤于收集資料的好習慣。

  二、指導觀察,適當講解,讓學生掌握收集資料的方法

  1.指導觀察第1頁的圖。(1)上面一幅圖的女同學在哪兒?在干什么?(2)圓形圖上的女同學在干什么?態(tài)度怎樣?(3)下面一幅圖上的男同學在做什么?

  2.指導觀察第2頁上的圖片。

  (1)第2頁上面的圖中,同學們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覺得他們的態(tài)度怎樣?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2)認真觀察第2頁下面的圖,然后,清你說說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收集資料。(可以通過看報刊、網(wǎng)絡、參觀展覽、采訪和訪問來收集資料)除了這些,你認為還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來收集資料呢?(小組討論,交流)

  3.講授收集資料常用的方法。

  第3頁上面的四幅圖,都是同學們收集資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資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筆記。把你認為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感興趣的文字摘抄下來,可以把它們分門別類地摘抄。為了便于查閱,分類不要雜亂。(2)制作資料卡片。這樣有利于資料分類。

  (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續(xù)的畫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4)編輯剪報。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資料,以制成小報的形式來積累。

  三、引導觀察第3頁下面的一幅圖,學生暢談學習收獲。

  教學后記: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很多學生都能認識到平時收集資料的重要,他們都很有興趣地忙于做收集資料的準備,我相信只要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師不斷加以引導和督促,一定能讓學生體會到收集資料的樂趣,并養(yǎng)成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勤于收集資料的常用方法;知道處處皆學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問題,都應虛心向人請教,爭取弄懂弄通。2.激發(fā)學生收集資料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觀摩收集的資料,激發(fā)學生收集資料的興趣。

  1.展示優(yōu)秀的收集資料的作品,讓學生仔細觀摩。

  2.教師告訴同學們,這些都是收集資料的主人優(yōu)秀的`學習成果。

  3.學生展開討論: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應該怎么做?

  二、引導學生嘗試收集資料。

  1.分發(fā)課外閱讀材料,每個學生一份。

  2.學生閱讀材料,收集資料。

  要求:

  (1)認真閱讀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種收集資料的方法。

  3.教師巡視指導,多作點撥。

  4.學生小組交流所收集的資料,相互取長補短。

  5.展示同學們收集資料的成果。

  三、教師小結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重在鼓勵,希望同學們貴在堅持,養(yǎng)成勤于收集資料的習慣

  指導看第4頁上的圖,讓學生感知“不懂就問”的重要性

  1.齊讀“不懂就問”。

  2.指導學生先按從上到下,再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觀察。

  (1)第1幅圖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圖是在哪里?從哪里看出來?圖上有哪些人?分別在干什么?

  (3)第3、4幅圖表現(xiàn)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們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頁左上方的一幅圖,這是在哪里?兩名同學正在干什么?老師呢?

  (5)看第5頁右上方的一幅圖,這幾名同學在哪里?他們在干什么?

  (6)最后兩幅圖表現(xiàn)的是哪里?同學在干什么?老師又分矧在做什么?

  四、組織討論,使學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問”

  1.看完第4、5頁的8幅圖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問題、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膽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問,不管是在學校,在家里,在展覽廳,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園里,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問老師,問家長,問解說員,問本班同學,問其他班同學??一句話,問所有懂的人。

  (4)可以問課本上的問題,也可以問報刊上的問題,還可以卜觀察到的所有書本外的其他問題。

  (5)留心處處皆學問。

  2.假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問,或者不懂裝懂,結果會怎樣?

  3.我們今后應該怎么辦?

  五、發(fā)出號召,希望學生早日養(yǎng)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

  教學后記:

  不懂就問,說起來是很容易的事,但真正能做到卻是很難,這關系到老師平時對這一事情的關注程度及其對學生提問的態(tài)度,不斷鼓勵,民主教學,我相信不懂就問的人會不斷增多。

  1、我們愛你啊,中國

  一、教材分析

  《我們愛你啊,中國》是一首詩歌,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贊美了祖國的美麗富饒以及悠久的歷史、光輝的成就,抒發(fā)了對偉大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全詩語言凝練形象,結構完整緊湊,感情強烈,富有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在教學時,宜根據(jù)班級學生實際情況,有效地組織學生讀書、悟情,并在讀、悟的基礎上說說自己心中的祖國形象。從而既準確把握作者決意獻身于偉大祖國建設的強烈愛國之情,又激發(fā)自我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情感。

  二、學情分析

  語文課應該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應該將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統(tǒng)化為讀者的情感,這才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在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時,主要通過抒情、寫話營造語文氛圍,凸顯語文綜合素養(yǎng),并輔以閱讀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聯(lián),加深或拓寬文本。一方面告訴學生語文的資源無處不在,處處皆語文;另一方面通過閱讀的補充再次感受祖國的強大、繁榮、富強,力圖在學生心中生成強烈的愛國之情。

  三、教學要求: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生字,理解生詞。通過理解詩歌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fā)學生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難點:

  通過理解詩歌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fā)學生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生字,理解生詞。

  3.通過理解詩歌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fā)學生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欣賞歌曲《我愛你中國》,說說歌曲的內(nèi)容。

  2、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歌唱祖國的詩歌,揭題,范讀。說一說詩中展示了祖國的哪些可愛之處。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畫出生字組成的詞和不理解的詞。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銘”“說”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nèi)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特征;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味駢散結合的語言之美,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2.誦讀法、批注法、“知人論文”探究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zhì)、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2.領悟文中君子的高潔品質(zhì),并把其化為自己對崇高道德的'追求。

  導語設計

  設計1:(背景導入)

  在中國的諸多文化遺跡當中,有很多帝王將相的宮府宅邸,它們或者以豪華氣派讓人驚嘆不已,或者以設計精巧讓人流連忘返。但有一處居所,它既小且陋,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下面讓我們學習《陋室銘》,一起走進“陋室”,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設計2:(激發(fā)興趣)

  來到嘉興,就不能不說南湖,誰給我介紹一下南湖?(紅船,南湖菱)南湖還有一種特產(chǎn),就是“南湖菱”。誰來介紹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稱“菱角”,南湖菱與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樣,是無角菱。據(jù)說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會變成無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與“靈”相通,據(jù)說,吃了南湖菱會讓人有靈氣,南湖菱養(yǎng)育了充滿靈氣的嘉興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學眼睛都水靈靈的,個個都充滿了靈氣啊。

  遠在唐朝的時候,嘉興就孕育了一個充滿靈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劉禹錫。他出生在嘉興,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靈氣。他在老師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滿腹經(jīng)綸。19歲時游學當時的京城長安。22歲就進士及第,后來年紀輕輕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員,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寫的詩與白居易齊名,他寫的文與柳宗元齊名。

  我們小學里就學過他的一首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只有內(nèi)心寧靜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月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

  設計3:(激情導入)

  荷花也稱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來為文人墨客們所稱頌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分別抒發(fā)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入荷花別樣紅”則抒寫了滿湖荷花帶給人們的無盡喜悅。而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余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贊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說》。

  設計4:(哲理導入)

  世間萬物,總能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質(zhì),也經(jīng)常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并借以鞭策自己過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學習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看一看作者對蓮花的品質(zhì)作了怎樣的聯(lián)想,表達了他怎樣的心志。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我的信念

  瑪麗·居里(?)

  教學目標

 ①理解課文內(nèi)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燮肺镀綄嵍挥谡芾淼恼Z言

  教學重點

  ①梳理課文內(nèi)容。

  ②歸納居里夫人的人格特點。

 、燮肺镀綄嵡腋挥谡芾淼恼Z言

  課前準備

 、兕A習課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說起居里夫人,我們大都知道她發(fā)現(xiàn)了放射性元素鐳,推動了核科學的發(fā)展。但關于她的人格,也許我們知道的并不多。愛因斯坦曾說過:“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于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jīng)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的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zhì)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們?nèi)Q于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今天我們來學習居里夫人的自傳體散文《我的信念》,或許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讀課文 (疏通文意,品味語言,識記字詞。)

  1、教師導學

  本文內(nèi)容龐雜,頭緒紛繁,重在梳理。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按順序搜集、篩選信息,而后概括綱要,最后歸納整理。這樣,舉一綱而萬目張,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倌x,搜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獨立默讀、思考,試著讓學生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為特點。

  討論歸納:

  堅忍不拔 樹立信心 執(zhí)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簡單 重大發(fā)現(xiàn) 保持安寧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科學

  ②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書:

  探討真理 保持安寧 集中目標

  思想理念{不圖財富 環(huán)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態(tài)度{樹立信心

  沉醉科學 珍惜時間 堅忍不拔

  執(zhí)著勤奮

  2、重點研讀

 、傺凶x內(nèi)容

  指導學生重點研讀有關詞語、句子、語段,品味平實而富于哲理的語言。教師應讓學生自己找出相關內(nèi)容,采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討論解決。訓練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考題備案):

  a.“或許是因為有某種力量在鞭策著我”中的“某種力量”指什么?

  b.解釋“在科學方面我們有對事業(yè)而不是對財富的興趣”的含義。

  c.“我們都認為不能違背我們純粹研究的觀念”中“純粹研究的觀念”指什么?

  d.“人類需要講究現(xiàn)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一句,“講究現(xiàn)實的人”是什么人?“夢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從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這樣的“夢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換成“希望”?為什么?

  f.“在他猝然長逝以后,我便學會了逆來順受!甭(lián)系上下文,談談“逆來順受”在句中的確切意思。

  g.為什么作者說,科學家也應當是“一個小孩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態(tài)?

  h.“我從沒把這種權益視為理所應當”中的“這種權益”指什么?

  問題設置比較多,教師可根據(jù)需求取舍。

 、谄肺墩Z言

  a.教師指導學生體會、品味語言。理解這種樸素而平實的語言風格。不重文采,而重寫實,是傳記類作品的特點。如果學生感到有難度,教師可引導學生與文學作品語言作比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課文中帶有哲理性的句子,試著進行賞析。

  參考:

  ◆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類需要講究現(xiàn)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

  ◆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

  ◆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

  三、教師小結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我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如果說我們過去沒有生活目標,現(xiàn)在我們明確了人生;如果說我們過去一味貪圖安逸,現(xiàn)在我們學會了艱苦;如果說我們過去只能依賴他人,現(xiàn)在我們懂得了奉獻;如果說過去我們意志薄弱,現(xiàn)在我們擁有了信念。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yè)。

  四、作業(yè)

 、偻瓿伞把杏懪c練習”。

 、诰永锓蛉朔艞壛髓D的專利,卻兩次成為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對此,你怎么看?寫成300字的小文章。

  五、教后反思: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成長的源頭,感受她對學生時代閱讀文學作品的一片深情。

  2、體會閱讀文學作品對少年兒童成長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提高他們閱讀文學作品的自覺性。

  3、學會運用人物的情態(tài)、心理等描寫方法表現(xiàn)精神生活。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體會閱讀文學作品對少年兒童成長的意義。

  難點:學會運用人物的情態(tài)、心理等描寫方法表現(xiàn)精神生活。

  三、教具:錄音機

  四、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回憶童年讀書生活的散文,淺顯易懂?紤]到它在內(nèi)容上與第一單元“親近文學”有內(nèi)在聯(lián)系。語氣優(yōu)美,飽含深情。作者通過小時侯讀文學作品的幾件十分留戀的往事的回憶,抒寫了她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深情。告訴青少年,要多讀書,讀好書,明白做人之理,做一個志向高尚的人。

  五、教學過程:

 、、內(nèi)容呈現(xiàn)

  1、快速默讀課文,不動唇、不指讀。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2、教師配樂(鋼琴曲《秋日私語》)朗讀課文。學生感受作者成長的源頭。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設置問題情境:

  于漪老師是一位才華橫溢充滿人格魅力的語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從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語文教學規(guī)律,教學風格獨特,著述頗豐,成就斐然。這和她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文學熏陶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于漪老師就深情地追憶了自己少年讀書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憶了文學對她深刻的影響。

 、洽冉涣鲗υ挘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話題一作者回憶了幾件往事?往事帶來了哪些好處?

  明確:往事

  小時侯讀《評注圖像水滸傳》

  學生時代讀《千家詩》

  聽國文老師講《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

  好處

  懂得了生動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記憶

  給我?guī)砹松顦啡?/p>

  使我熱愛自然、獲得美的享受

  激發(fā)了我的愛國情懷

  是自己的心和時代更加貼近了

  話題二:第五段所舉事例都是初中國文老師入情入理的講課,有何異同?

  明確:

  相同:兩位老師講的內(nèi)容都是抒情詩,作者都是愛國詩人。講課時老師都采用誦讀,都入情入理,學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記了所講內(nèi)容,且由此激發(fā)了喜讀詩詞,愛好新文學的熱情。

  不同:①一個是國文老師,一個是代課的國文老師。

 、谒v內(nèi)容是一古一今

  ③講課情狀一個是情溢于胸,頭和身子左右搖晃,一個是情滿雙眸,那深深感動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 “我”讀了辛詞每“回顧千古興亡事,總是感慨萬端”,而讀了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則“使自己的心與時代更加貼近了!

  話題三課文第六段引述老師的話的落腳點在哪里?“我”為什么對此“銘記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盡”?

  明確:老師這句話的落腳點在“做人”,在作者看來。“當時老師并不說多少大道理,但教我們讀書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語)作者正是按老師的諄諄教誨去身體力行:數(shù)十年如一日。從中獲益匪淺,所以“我”永遠銘記在心且受用不盡。

  2、學生與老師對話:

  話題一:勾畫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并思考自己為什么喜歡這些語句。完成后在小組交流。

  話題二:全班交流勾畫的好詞好句,暢談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豐富聯(lián)想。

  明確:教師要注意適時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抓住學生的發(fā)言引導學生由課內(nèi)到課外進行拓展延伸。

  3、學生與學生對話

  話題《千家詩》中引用的詩句能否顛倒?為什么?

  明確:不能。課文在引用這類詩句時依次為我們展現(xiàn)了春夏秋冬的風光。這樣寫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時序。切合人們的感受習慣。如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似一幕幕特寫的鏡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引導讀者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自然。

  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

  話題課文多處前后照應,這既是結構安排的需要,更是內(nèi)容充實、突出主題的需要。舉例說明。

  明確舉例課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結尾相互呼應。首段緊扣標題是為了引起下文,末尾點題是為了深化主題。

  舉例第三段說“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第五段進一步講“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開闊了眼界,使自己的心與時代更加貼近了”強調(diào)了讀好書能啟迪心智,指點做人。

  四遷移閱讀,反饋檢測。

  閱讀《書渴》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書渴”的正確含義

  《往事依依》備課資料

  一、《往事依依》課文作者鏈接—于漪的學術境界

  于漪,1929年生,現(xiàn)年76歲,江蘇鎮(zhèn)江人。1951年7月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教育系,現(xiàn)任全國中語會閱讀研究中心理事長。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1978年被評為語文特級教師。作為中國特級教師群體的優(yōu)秀代表,當代漢語文教育界具有鮮明學術個性和廣泛影響的標志性人物之一。關于語文在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她這樣作比方:基礎教育是“樹”,語文是“根”。她寄語語文教學:“語文姹紫嫣紅,春色無限: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對青春年少的學生而言,能啟心智,長見識,陶冶性情,誘發(fā)不盡的遐想。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走進語文,激情點擊,心領神會,共同欣賞這無邊春色!庇阡糁饕饔校褐饔小队阡粽Z文教育論集》、《于漪教育文叢》、《于漪文集》、《追求綜合效應》、《語文教學談藝錄》、《教你寫作文—中學生作文指引》、《學海探珠》、《作文講評五十例》、《語文園地拾穗集》、《語文教苑耕耘錄》、《于漪文體教學教案選》、《于漪教案選》、《明清的故事》、《春秋戰(zhàn)國的故事》等是10余種。她一心著力于學生的發(fā)展,把語言教育和思維鍛煉、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為一體,實踐和理論兩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條承前啟后、溝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中國語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她的語文教育觀概括為五句話: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藍圖,培養(yǎng)學生語文的好習慣,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進行多種能力訓練,開拓視野,課外延伸。這五句話表述的是以目標、習慣、感情、能力、視野為基本發(fā)展要素的`立體的教書育人的思想體系。

  二、與課文有關的四時寫景名句積累(課內(nèi))

  春: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

  夏:綠樹濃蔭夏日長,五月榴花照眼明。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冬: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三、課外寫四季美景名句選萃

  春天: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夏天: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秋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四。從下列寫景詩句“春草嫩綠夏草青,秋草枯黃冬草盡;春雨綿綿夏雨急,秋雨涼爽冬夾雪。”中任選一句,展開想象,擴寫成一段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字;有興趣的同學可配上一幅畫或音樂。(200字左右)

  五、遷移訓練: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很多描寫春夏秋冬、四季風采的詩句,試將下列詩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排列,將序號填在括號內(nèi)。

  A、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B、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C、五月榴花照眼明D。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E、綠樹陰濃夏日長F。梅花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G、春城無處不飛花H。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I、千山鳥飛絕,萬驚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J、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K、天接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L、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M、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N、山舞銀蛇,原弛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春:夏:秋:冬:

  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修改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把正確的寫在括號內(nèi)。

 。1)厲厲在目()

 。2)記憶尤新()

 。3)走頭無路()

  (4)美不盛收()

 。5)明刻心上()

  (6)眼花燎亂()

 。7)五采繽紛()

 。8)興高彩烈()

  七、閱讀訓練:閱讀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題。

  《生命之歌》

  一位朋友向我講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邊緣發(fā)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臨河的一片草叢起火了,順著風勢游走著的火舌活像一掛紅色的項鏈,開始圍向一個小小的丘陵。這時,明眼的巴西向?qū)蛭覀兘械溃骸耙蝗何浵伇换鸢鼑!”我們隨著他指點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縮小著的包圍圈里已經(jīng)變成了黑壓壓的一片。“這群可憐的螞蟻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著。,,,,。蟻團在火舌舐動的草叢間越來越迅速地滾動著,并不斷發(fā)出外層螞蟻被燒焦后身體爆裂的聲響,但是蟻團卻不見縮小,顯然,外層被灼焦的蟻國英雄們至死也不松動線毫,肝膽俱裂也不離開自己的崗位。一會兒,蟻團沖進了河流,隨著向?qū)Π兜臐L動,河面上升騰起一小層薄薄的煙霧……

  我聽著這則蟻國發(fā)生的真實故事,像聽著一曲最悲壯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螞蟻,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還要輕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類往往也要遭到重大傷亡的火災面前,竟然能如此沉著、堅定、團結一致,不惜犧牲自己,以求得種族的生存,其斗爭的韌性,其脫險方式的機警,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發(fā)人沉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來?

  漸漸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種認為“螻蟻之命,何足掛齒”的想法,實在是太無知、太淺薄了。

  【閱讀訓練】

  1、請概述這則故事。(不超過25字)

  2、第一段中說“外層螞蟻被燒焦”了,可“蟻團卻不見縮小”,這是為什么?

  3、第二段有“又是如此感人”一句,作者認為螞蟻的什么地方感人。

  4、第一段的橫線上,原文有以下幾句話,你認為怎樣排列才恰當?

 、倏扇f萬沒有想到②這區(qū)區(qū)的弱者并沒有束手待斃③火神肆虐的熱浪里已夾雜著螞蟻被夢燒而發(fā)出的焦臭氣味④竟開始迅速地扭成一團⑤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圍滾去

  答:恰當?shù)呐帕许樞蚴恰?、 ② 、 、 ⑤ 。

  參考答案:

  四題、(略)

  五題、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題、(1)歷(2)猶(3)投(4)勝

  (5)銘(6)繚(7)彩(8)采

  七。閱讀訓練參考答案:

  1、被大火包圍的螞蟻,抱成一團,機警地逃離火海。

  2、螞蟻死后仍抱住蟻團,從遠處看,蟻團并不見縮小。

  3、斗爭中表現(xiàn)出的韌性,脫險方式的機警。

  《往事依依》教學反思

  這是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回憶少年時代讀書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選材精當,內(nèi)容淺顯,學生易懂。對于這樣一篇內(nèi)容較為淺易的文章,如果僅僅解讀文本,了解于漪老師回憶的幾件往事,學生的學習收獲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初中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們的求知欲望強烈,如果這篇課文沒有一些新的東西,或者沒有一個新的角度,他們往往就會覺得平平淡淡,收獲不多。

  怎樣來教這樣一篇課文呢?我反復考慮,數(shù)易其稿,最終定位在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打通閱讀和寫作之路。即用指導學生寫作的方式來閱讀這篇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寫作的方法,受到寫作的啟示。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把閱讀和寫作組合起來,并有機融合在一起的問題了。如果用寫作的方法來解剖這篇課文,課上起來肯定毫無生氣,也缺乏閱讀教學的韻味。有人形容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只有兩個翅膀同時煽動起來,讓閱讀和寫作比翼雙飛,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經(jīng)實踐檢驗,教學效果良好。

  教學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寫作框架確定閱讀教學的思路,即從結構入手,以“鳳頭、豬肚、豹尾”的篇章結構確定教學板塊,以寫作指導作為貫穿前后的主線,給人以整體感,同時又有所變化,最后引導到讀書積累上來,以一副對聯(lián)作為結束,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和人生的啟迪,體現(xiàn)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教學內(nèi)容整合。閱讀教學的精髓在于學生的朗讀,積累,感悟和品味語言的能力,這些內(nèi)容如果分開進行,每一項都有很大的空間,但往往給人一種割裂的感覺,既然我的教學定位在打通閱讀和寫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膽取舍,把課文內(nèi)容的教學引導到文章的選材上來,把語言的品味教學過渡到寫作語言上來,使之有機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大聲朗讀,之后明確作者圍繞主題,寫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畫、讀千家詩、聽國文老師講課,這些材料能刪去一部分嗎?能顛倒次序嗎?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回答后,自然得出寫作啟示:選材要豐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學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閱讀課,所以要有閱讀的味道,定位在閱讀和寫作融合,以閱讀指導寫作,所以教學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學中我采用寫作啟示錄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樂于接受。在最后從結構、內(nèi)容和語言上總結成三點,給學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后,教師提問:你認為本文的開頭符合鳳頭的標準嗎?這樣的問題,既兼顧篇章結構、又能夠品味語言,學生樂于思考回答,在此基礎上,自然得出寫作啟示:文章開頭要緊扣題目,短小而精美。

  教學設想和實際教學效果總是存在差異,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語言品味還不夠到位,由于注重競賽形式,并兼顧寫作啟示,為了趕時間,沒能在語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師預設的多,而學生雖有發(fā)現(xiàn),因預留時間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來。

  二是在總結寫作啟示時,對于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發(fā)現(xiàn),應及時關注并給予鼓勵。

  三是作業(yè)的布置,應對學習的內(nèi)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鞏固和加深學生印象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的:

  一、了解端午的習俗;賽龍舟的精彩場面。

  二、學習本文準確生動、簡練明快的語言,培養(yǎng)聯(lián)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發(fā)學生爭先、合作、奮發(fā)向上和愛國、愛民、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學步驟:

  一、課前布置學生調(diào)查、了解有關本地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課堂交流,引出新課。

  二、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1、說說文中寫到了端午的哪些習俗?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明確:穿新衣服、畫王字、吃魚吃肉、看劃船、趕鴨子競賽。(板書)

  詳寫龍舟競渡,略寫趕鴨子競賽。

  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匯報。

  幻燈出示:

 、僮髡呤前词裁错樞?qū)懙模吭囉煤啙嵉恼Z言(小標題)概括課文三部分的內(nèi)容。

 、谀阌X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體現(xiàn)過節(jié)的喜慶氣氛?

  ③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片段學習,你覺得應該掌握哪些重點內(nèi)容,談談你的學習體會。

  如:龍舟競渡:

  a、節(jié)日賽龍舟的氣氛如何?

  b、課文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賽龍舟的場面?

  c、比賽時船員是怎樣分配的?作者運用了哪些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對他們賽龍舟時的外貌和動作進行了描寫,這些詞語對表現(xiàn)賽船的場面有什么作用?體現(xiàn)了一種什么精神?

  d、最能激發(fā)你聯(lián)想的句子有哪些?

  趕鴨子場面:

  a、趕鴨子活動有什么目的?

  b、趕鴨子時是一個什么樣的場面?人們的心情怎樣?

 。ń處熖崾,讓學生自己設計類似的問題,然后討論。可從兩方面談學習體會:其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給人帶來的'歡樂;其二,就文章的寫作特點而言。)

  三、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想象,獲得有益啟示。

  假如你就是龍舟競渡或趕鴨子場面中的一員,試想象當時場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給大家聽,并說說你的心情。龍舟競渡取得勝利,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四、與課文中寫到的端午節(jié)習俗相比,你的家鄉(xiāng)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些習俗?為什么?你知道端午節(jié)的寓意嗎?

  五、作業(yè):回家將課文中描繪的端午日熱鬧情景講給父母聽。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6

  一、教學目標。

 、贉蚀_地劃出語音停頓,節(jié)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設計。

 、诶斫庵挥猩朴谟^察,善于聯(lián)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蹖W習積累重點詞語。

 、芾斫馕恼聰⑹马樞,了解各層大意。

  二、教學重點。

 、俜磸屠首x,領會課文大意。

 、诔醪搅私夤盼呐c現(xiàn)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guī)律。

 、劾斫庠鯓咏柚^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三、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學內(nèi)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nèi)容,領會課文大意。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ㄒ唬⿲胄抡n。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nèi)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

  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lián)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ǘ├首x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

  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

  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ㄈ┮莆瘴难晕牡囊(guī)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shù),現(xiàn)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shù),只要我們聯(lián)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ㄋ模⿲W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jù)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ㄎ澹┤嘤懻摻涣,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fā)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夙棡橹畯。(脖子、頸項)

 、诠琥Q唳云端。(果真)

 、垡詤膊轂榱。(樹林)

 、芘d正濃。(興趣)

 、莘匠錾。(正)

  ⑥驅(qū)之別院。(趕、驅(qū)逐)

 、呙鞑烨锖粒哼B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xiàn)視力極佳。

 、噔蛔缘茫盒稳莅策m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猃嬋淮笪铮盒稳輼O大極大的動物。

 、庀奈贸衫祝何萌喊l(fā)出雷鳴般的叫聲。

 。⿲W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傥恼聡@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谠囉煤啙嵉恼Z言概括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設計》。

 、廴な轮叭ぁ笔窃鯓拥玫降模

 。ㄆ撸⿲W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xiàn)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八)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ň牛⿲W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ㄒ唬⿲。

  1、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①“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凇耙娒晷∥⑽铮丶毑炱浼y理”——是觀察的習慣。

  ③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4)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diào)換位置,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nèi)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ǘw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捉蛤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ㄈ┯懻。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lián)想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ㄋ模┳鳂I(yè)。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ㄎ澹c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fā)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于其語言習慣與現(xiàn)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品讀關鍵語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預習作業(yè):

  1、自讀課文,利用工具解決課后生字詞語,及閱讀中感覺有疑難的語句;

  2、默讀課文,劃出有關貓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達作者強烈感情的語句。

  3、品讀課文,賞析細節(jié)描寫。

  4、研讀課文中抒情議論之語句,探究人們對三只貓的不同態(tài)度揭示了文章什么主題。

  5、動手寫寫:假如你是天堂里的小花貓,遠方的小黃貓,可憐的第三只貓,對捉去小貓的過路人,對周家丫頭,對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說什么?

  學習過程:

  1、導入:

  欣賞貓的圖片。

  貓,因為它的活潑乖巧,而被許多人所喜愛。可是,著名作家、學者鄭振鐸卻見不得貓,再也養(yǎng)不得貓。這是為什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鄭振鐸,一起解讀《貓》,去探個究竟。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品讀關鍵語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檢查預習:

  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

  憂郁 污澀 悵然 蜷伏 懲戒 凝望 詛罵 慫恿 叮囑

  四、讀貓,說故事

  我養(yǎng)了幾只貓?你最喜歡哪一只貓?

  怎么說呢,老師先舉個例子。(邊看書邊講述,給學生示例)比如,我說第一只貓,可以這樣說:我是鄭家養(yǎng)的第一只貓。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來到新家,我也很喜歡,常在陽光下打滾,還撲來撲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戲。主人們都很喜歡我,活潑可愛。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漸漸褪去了。兩個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主人們。同學們看,老師在說第一只貓的故事時,運用了第一人稱,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增加了創(chuàng)意,不僅交代了這只貓的來歷,還說了這只貓的個性特點——它的活潑,是不是?還交代了它的結局。咱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說,好不好?(生:好)

  那就沸沸揚揚的讀起來,講述第二只、第三只貓的故事。

 。ㄟx擇兩人講述故事即可,若同學講述不精彩,可以再請一位補充。)

  小結過渡: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創(chuàng)意為我們講述了三只貓的故事,個性迥乎不同,命運也各有悲歡離合。貓的生命之美和命運之悲,在故事中娓娓道來。(教師板書:生命之美和命運之悲)

  點撥思考:

  三只貓,用墨一致嗎?作者著重寫了哪一只貓?前兩只貓可不可以刪除?

  三次養(yǎng)貓的故事層層推進,寫花白貓、小黃貓是為詳寫第三只貓(可憐貓)作必要的鋪墊,是為了與第三只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畫形象、凸現(xiàn)中心。(詳略 鋪墊)

  五、讀人,悟真情;

  俗話說:言為心聲。三只小貓帶給“我”不同的感受,它們的亡失也使“我”的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觸動。同學們,你能體會到作者心靈深處情感的躍動嗎?速讀課文,畫出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句,圈畫出表現(xiàn)作者心情的詞語。

  養(yǎng)貓,有歡樂有悲傷。你能讀出這種快樂或悲傷嗎?小組內(nèi)先交流:讀一讀,表現(xiàn)我心情的語句。說一說,表現(xiàn)了我怎樣的心情。同學評一評,讀出了這種情感了嗎?應該如何讀?

  好,全班交流。先看養(yǎng)貓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快樂呢?誰先讀?

  ①養(yǎng)貓給我們增添了許多新鮮的色彩。

  (點撥:說一說,哪個詞語表現(xiàn)了“我”快樂的心情?新鮮的色彩,對,重音讀一讀。)

 、谖易谔僖紊闲χ囊粌蓚小時的光陰,在心上感受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

  (點撥:哪個些詞語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快樂?笑 生命的新鮮與快樂。想象一下,靜謐的庭院,搖搖晃晃的藤椅,活潑可愛的小貓,心情如何?一齊讀)

  養(yǎng)貓的確給我?guī)砹藰啡,所以一旦失去貓,就給我?guī)砹诵了岷屯纯。下面請同學們朗讀與失貓之痛、作者的沉痛心情有關的句子。

 、邸拔乙矏澣坏,憤恨的,在詛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

  (點撥:這位同學評價一下,他讀得如何?好?讀出了什么心情?不好?哪些詞語要重讀?你來試一試。大家一起試一試。)

 、堋拔倚睦镆哺兄豢|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

  (點撥:體會一下,小侶表達出我怎樣的心情?如同家人一般逝去的感受。)

 、荨拔倚睦镞有一線希望,以為它偶然跑到遠處去,也許會認得歸途的`!保c撥:抱著一絲僥幸,正是喜愛這一只貓的體現(xiàn)。)

 、蕖拔覍τ谒耐鍪,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重點品讀“我心里十分難過……”一段。

  很細心的同學,如果老師說失去了前面兩只貓,作者是一種痛惜,那么第三只貓給他帶來了什么呢?(懊悔)下面我就請同學把第三只貓死亡后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著重讀一讀。同學們想聽哪位同學的朗讀?請你來讀一讀29-33,其它同學注意傾聽評價:哪些地方讀得特別好?哪些地方還要改進?

  第33小節(jié),是作者所有這種痛悔情緒最凝聚之點.大家一起讀,面對這一只死亡的貓,作者: -----

  情感讀出來了。下面,老師有一個提議,咱們讀完了要說說感受。請分析一下,第三只貓并沒有給我?guī)砜鞓,那么第三只貓死了以后為什么我卻是這樣的難過,要比前兩只貓難過得多呢?

  除了冤枉,還有遺憾:師范讀“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它是不能說話的,我將怎樣地對它表白我的誤解呢?”

  發(fā)散思維:假如第三只貓在死亡前會說話,它肯定會對主人、人們有話說的。它會說些什么?

  想當初,“我”就像一個孩子,被人拋棄,無家可歸,在冬天的早晨,幾乎為冬寒與饑餓所殺。我憂郁,我不活潑——

  可能是由于生活上什么不幸,或許是失去了親愛的父母吧,它常常對鳥籠凝望著,也許是在羨慕鳥兒的美麗、天倫之樂,而悲嘆自己的悲慘經(jīng)歷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

  師小結:通過我們的朗讀、理解、品味,作者的養(yǎng)貓之樂與失貓之痛,三起三落,構成了一部養(yǎng)貓的悲喜交響曲。(板書:養(yǎng)貓之樂和失貓之痛)由于三只貓的命運最終都是亡失。所以課文整體上洋溢著一種淡淡的憂傷。

  五、讀生活,說感悟

  讀過三只貓的故事,讀過作者的心聲,我們不僅與貓同呼吸共命運,而且分享了作者的喜怒哀樂。同學們,作者僅僅是在說貓嗎?我們分明有種錯覺:這哪里是在寫貓呢?分明是一幕世態(tài)人情的寫真!

  請你以這樣的句式,說一句感悟的話。

  “(對于)______,我想對你說_____________”請選取一個對象,暢所欲言。

  思考一會,先自己選擇一個對象,自說一句。

  可憐的第三只貓,我想對你說:

  對文中的“我”,我想對你說:

  點評儲備:

  第三只貓:在不合理的社會中,弱小者總是飽嘗著生活的不幸,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會成為冤案的犧牲品;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鄭振鐸:凡事不能單憑印象,主觀臆斷,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存偏見私心,要寬容、?要仁愛,要同情弱小者。

  六、拓展運用

  貓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人對貓的態(tài)度就是人對人的態(tài)度,關注動物,善待生命,我們期待類似的悲劇不再發(fā)生?墒牵覀兩钪袇s一而再,再而三的發(fā)生,請看一段視頻,就這種現(xiàn)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結束語:

  三只貓,三個故事,三種命運。作者的得與失,悲歡離合,自責反省,都給與我們深深的啟迪。關注動物,善待生命,我們期待類似的悲劇不再發(fā)生。

  請大家記。骸吧且粭l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視”!

  [板書設計]

  貓

  鄭振鐸

  貓:生命之美 命運之悲

  情:養(yǎng)貓之樂 失貓之悲

  悟:貓之命運 人之得失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8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了解作者。

  2.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

  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yǎng)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F(xiàn)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煉。著有《飲冰室合集》。

  2.朗讀課文,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達觀(dá)安分(fèn)恩惠(huì)賠禮(péi)縱然(zòng)契約(qì)

  3.理解詞義。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后的輕松愉快。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仁人志士:仁愛而有節(jié)操的人。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理清課文結構,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論述了什么?

  明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2.用簡要的語言說說本文論述了什么道理。明確: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于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品讀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明確: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tài)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3)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明確: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2.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2)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明確: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3)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jiān)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四、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五、課外拓展依據(jù)例句,仿寫句子。

  例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示例一:人生什么事最快樂呢?我說,人生最快樂的事,莫若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滿足。

  示例二:人生什么事最遺憾呢?我說,人生最遺憾的事,莫若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引用論證的作用。(重點)

  2.學習本文凝重而輕靈的語言特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作者認為,人生在世,無論對朋友、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都有責任,一旦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這種痛苦無法解脫。那么什么是他眼中的“最樂”呢?這一節(jié)我們就來看一看什么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第3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明確: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責任固然給我們帶來痛苦,卻也能帶給我們的快樂。

  三、合作探究

  (一)品讀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

  明確: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3)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nèi)容。

  明確: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二)品讀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明確: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2)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明確: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薄叭杖毡M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3)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nèi)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分別。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4)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明確: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三)論證方法探究

  你知道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話屬哪種論證方法嗎?有什么作用?

  明確:主要運用了引證法。引用孟子、曾子的話,論證人應當敢于負責任,因為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就越大。引用典型,極具說服力。

  (四)語言探究

  本文語言凝重而輕靈,不死板,不呆滯,你能結合下面句子具體分析嗎?

  1.答應人做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在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明確:以排比句列舉種種沒有盡到責任的現(xiàn)象,再用設問,一問一答來證明“人生的痛苦在于負未了的責任”,使原本凝重的道理變得輕松活潑。

  2.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明確:運用排比。在第二個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第三個句子中加了“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這樣使句子的表述更準確、更形象。同時,這里用了三個“凡”字來表示這些情況的普遍性,同時也對各種復雜的情況加以仔細分類,可見作者對這個大問題的談論是很審慎的。

  四、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論:人生當勇于負責,不應逃避

  五、課外拓展

  “最苦”與“最樂”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概念,作者將兩者都與責任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請你以“最美”和“最丑”“尚”和“最卑鄙”“”與“最壞”為例,說一句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且觀點鮮明的話。

  示例一:我認為最美的是優(yōu)雅的氣質(zhì)和高尚的品德;最丑的是庸俗的行為和骯臟的靈魂。

  示例二:我認為尚的是無私的愛心和偉大的奉獻;最卑鄙的是損人利己的自私和過度貪婪的欲望。

  示例三:我認為的是能講出最美的語言、溫暖人心的舌頭;最壞的是挑撥是非、顛倒黑白的舌頭。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9


  教學內(nèi)容

  《散步》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文章選取了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表現(xiàn)了一個重大的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新的時代得到了發(fā)揚光大。

  學生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已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但不善于從生活實事中去感悟人生哲理。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但不善于借助語文學習的經(jīng)驗去觀照實際生活。

  七年級的學生又處于發(fā)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的自尊心、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了因此,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做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思考者、探索者。

  設計思想

  我們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強調(diào)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引導他們積極投身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本課的教學以學生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本課的教學教師大放手,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交流,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和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以小見大,以事寓理的記敘方法。

  2 、體會文章平易樸實而又內(nèi)涵豐富、耐人尋味的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味濃濃的親情,理解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

  1、體味濃濃的親情,品味語言的準確性。

  2、學會在生活中的小事上感受親情之美,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r間大約1 分鐘)

  母慈子孝一直是中國人追求的理想的家庭模式,它像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這一節(jié)課,我們的心靈將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作一次愉快而高尚的旅行。

  旅行中,我們將領略到那景物描寫的詩意之美,對稱樸實的語言之美,尊老愛幼的人性之美。

  二、揭題

 。〞r間大約3分鐘)

  師點擊電腦顯示:一家人到郊外散步的圖片,一位父親背著她母親,他妻子背著兒子走在一條風景優(yōu)美的田園小路上。(電腦播放背景音樂:《江南》)(營造了一個音樂的氛圍,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

  師:從圖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父親背著她母親,妻子背著兒子。

  生:一家四口子在散步。感受到他們很溫馨。

  生:我覺得圖上景色如畫,田園小路風光美麗……他們在這個地方走,真的太妙了。

  三、感知課文

 。〞r間大約5分鐘)

  師:是啊,生活處處見真情,生活處處有親情。下面我一起來學習莫懷戚的《散步》,領略課文中那濃濃的親情。

 。c擊電腦顯示)

  1、自主朗讀課文,將不懂的字詞句,劃一劃。

  2、你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什么不懂的問題,請?zhí)岢鰜怼?/p>

  (學生自由朗讀,有的學生邊讀邊在書上圈點勾畫。)

 。úシ疟尘耙魳贰痘丶摇,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意境中讀,這有助于學生感知文章語言的.情感,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ㄗx完后讓學生質(zhì)疑)

  師:讀了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請?zhí)岢鰜怼?/p>

  生:“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边@一句話不知怎么理解。

  生:奶奶開始想走大路,為什么又同意走小路呢?

  生:結尾的地方為什么說,我和妻子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其他同學幫助回答問題,這樣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地位,又培養(yǎng)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探究課文

  (時間大約19分鐘)

  1、人性美

  師:同學們真會發(fā)現(xiàn)問題,那我們就來一起探討這人間的頌歌——

  師點擊電腦顯示:

  1、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他們各有什么性格特點?你從哪些句子理解出他的性格特點?

 。ㄉe極舉手回答)

  生:課文寫了我、我的母親、 我的妻子、 我的兒子

  生:我從“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边@句話看出我很孝敬父母親。

  生:我從“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边@里知道我雖然很愛兒子,但更加尊敬母親。

  生:我從“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知道我既尊老又愛幼。

  生:我由“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笨闯瞿赣H聽兒子的話。

  生:我從“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绷私獾侥赣H很愛孫子。

  生:我從“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边@里知道妻子很賢良。

  生:我從“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边@里知道獨生子很聰明。

  師:同學們回答非常準確,可以看出同學們非常認真讀、思考。

  師點擊電腦顯示:

  散步:我:孝順善良,關愛母親

  我的母親:慈愛親切,善解人意,愛護小輩我的妻子:溫柔賢惠我的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

  師點擊電腦顯示:

  2、散步中出現(xiàn)什么“分歧”?我是怎樣作決定的?最后“分歧”是怎樣解決?

  生:兒子要走小路,母親要走大路。

  生:我決定聽母親的話走大路。

  生:最后母親聽兒子的話走小路,因為小路有美麗的景色。

  師: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過與你的長輩發(fā)生過“分歧”的事?你是怎樣解決?

  生:有一次我和父母爬西樵山,我想爬一條崎嶇的山路,而父母堅持走大路,怕危險。我看到父母那么緊張我,為我著想,就順從了他們的意見。

  師:好,你知道了要尊重父母。

  師點擊電腦顯示:假如我委屈了我的母親,聽從我的兒子走小路,那將會是什么場面,以小組為單位,發(fā)揮你的想象力,說說“我們”四口子的對話?看哪一組說的最精彩。(可用比賽形式,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

  生:第一組:

  生(我):我們走小路吧!

  生(兒子):好啊,好。

  生(妻子):奶奶身體不好,走小路容易摔倒。兒子乖,我們走大路。

  生(兒子):不行,不行,我要走小路。

  生(母親):哎,我年紀都這么大了,走什么都無所謂。小路就小路吧。

  第二組:

  生(我):既然小路有意思,那就走小路吧!

  生(兒子):好啊,好。

  生(母親):好吧,走小路可以欣賞田園風光,另有一番情趣。

  生(妻子):那走的時候注意點,畢竟小路崎嶇。

  第三組

  生(父親):那就委屈母親,走小路吧。

  生(兒子)(興奮拍手):好啊,好啊,我喜歡走小路,yeah。

  生(妻子):母親年紀大了,走小路會不方便,兒子你就遷就一下奶奶吧。

  生(母親):算了,孫子喜歡小路就小路吧,讓他開心一下,走小路也挺有意思的,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我,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開心散步就行了。

  生(父親):好,走吧。

  第四組

  生(母親)(駝著背,一手揮向大路):走大路,大路平順。

  生(兒子)(跺腳,蹶著嘴):不行,不行,我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生(父親):母親,讓孫子吧,小路風光很美,綠樹紅花,鳥語花香。

  生(妻子):母親年紀大了,走小路會不方便,兒子你就遷就一下奶奶吧。

  生(母親):孫子喜歡,讓他開心一下,走小路也挺有意思的,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我。

  生(兒子):好吧!

  師:你們覺得哪一組最精彩呢?你為什么覺得他好,其他的哪兒不好呢?

  生:我覺得他們每一組都很好。不過我喜歡第四組,因為他們說的時候加上表演很生動,逼真。

  生:我覺得第三組精彩,特別是奶奶說得好。第一組簡單些。(師相機作簡要點評)

  ……

  設計意圖

 。簩W生自讀自悟,自編自演。小組合作研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發(fā)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2 、詩意美

  師點擊電腦顯示:文中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的句子和飽含哲理的句子,以小組為單位,選你最喜歡的句子讀一讀,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W生小組研究,師巡視)

  生:我喜歡這一句“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它描寫了初春的田野,“新綠”,“嫩芽”,“冬水”寫出春的氣息。

  生:我喜歡“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睂懩赣H所望到的景物,雖然寫得不多,但寫出一幅田園風光……

  生:我也喜歡這一句,從這里我知道兒子說有意思的原因,而且我覺得小路確實有意思,比大路好多了。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對稱美,寫出一家人多么和睦溫馨。對稱美,互相映襯,很有情趣。

  ……

  師:讀得多仔細啊,理解多透徹啊。能不能將你的理解,通過讀讀出來呢?

 。ㄉx)(師點擊電腦顯示優(yōu)美句子及圖片,讓學生感受課文描寫的美好。)

  師:飽含哲理的句子,誰能找出來?

  生:我從“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北成侠系模拖袷潜池撝弦淮,背上小的,就像是背負著下一代?梢娭心耆素熑味嘀卮。

  生:對,我同間這一說法,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師:老師也非常贊同說一說法。

  設計意圖

 。簩W生通過讀理解這篇課文描繪的圖畫美,對稱、樸實的語言美。再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研討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品味文章中優(yōu)美的語句,進而對文章中字里行間折射出的真情有較深的理解體會。這里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服務者的新思路。

  五、拓展問題

 。〞r間大約12分鐘)

  師點擊電腦顯示:你學習了這篇課文得到什么啟示?

  生: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以散步的平凡生活小事,反映探討家庭和美的大原則。

  生:一家人應和和美美、相親相愛、互敬互助。

  生:如果每個家都像這家人一樣,社會多和諧啊。

  (點擊電腦顯示)

  啟示:和和美美、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尊老愛幼

  設計意圖:這處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師點擊電腦顯示:親愛的同學們,如果說轟轟烈烈的人生是一種美麗,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更見人間真情。我們身邊也有很多感人的小事,下面我們來重溫身邊的親情故事。

  請同學們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以小組為單位,談談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相信你們會說得很好。

  生:有一個星期天返校時我忘了帶笛子,可沒想到爸爸在晚修時竟親自拿來給我。

  生:有幾次晚上爸爸來看我,有時拿被,有時拿衣服。開始我覺得很丑,很沒面子。但現(xiàn)在,我覺得很幸福,那是因為我知道爸爸很疼愛我。

  生:我奶奶老了,身體又不好行動不便,但我媽媽每天都給她喂飯,搓搓背。

  師:你們的父母、長輩對你們真是太好了。確定生活中有太多這樣感人的事。

  設計意圖:啟發(fā)學生將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激活學生的獨特感受,加深理解,教育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相啟發(fā),讓學生懂得要尊老愛幼,熱愛尊敬父母。

  六、一曲人間頌歌

  (時間大約3分鐘)

  父愛、母愛實在是太偉大了,讓我們一起高歌一曲《懂你》來祝福我們的父母,祝福他們身體健康。

  點擊電腦播放歌曲《懂你》

  設計意圖:

  通過唱歌,讓學生產(chǎn)生心靈共鳴。

  七、活動體驗

  回家后為父母做一件事,如倒杯水,裝碗飯,夾夾菜,洗洗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從讀書走向?qū)嵺`。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

  【教學設計A】

  創(chuàng)意說明:語文課須重視朗讀,詩歌更應在朗讀中領悟。這個教案以讀帶講,以講帶析。學生朗讀,教師指點,氣氛越來越醇濃,使讀者神思飛越,沉浸在神話般的意境之中。朗讀,還可以在讀中馳騁想象,創(chuàng)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二、明確目標:

  詩歌,是詩也是歌。詩歌的朗讀,如同吟唱歌曲,尤須細心揣摩。今天,我們要在訓練讀的基礎上,學習這首詩。

  三、誦讀:

  一讀,要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難字略)

  二讀,要讀準節(jié)奏,注意輕重、快慢。

  三讀,讀出意象,即畫面。

  a.農(nóng)家豐收圖;b.霜晨歸漁圖;c.少女思戀圖。

  四讀,注意詩歌所創(chuàng)設的氛圍,讀出感情。

  a.松弛,閑靜;b.寧靜、悠遠;c.清靜、柔美。

  全詩應讀出清柔、舒緩的感覺。

  五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見解,這種朗讀是一種個性化朗讀。

  以“_____________用(寫)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對自己感受最深的詞語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參考:

  1.“棲息在農(nóng)家”“游戲在漁船上”“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棲息”“游戲”“夢寐”三個詞用得美:

  棲息:用擬人的手法,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象化了,創(chuàng)造出松弛、閑靜的氛圍。

  游戲:虛實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閑適。

  夢寐:少女朦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夢中回憶。

  2.“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飽食:擬人手法,寫豐收之景,下文“肥碩”亦寫豐收之景。

  3.“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既寫豐收,又寫景,一箭雙雕。

  4.“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體現(xiàn)清遠的境界。

  六背讀。

  【教學設計B】

  創(chuàng)意說明: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不過是個例子”。在這堂課上,不僅要把這個例子讀透,還要達到舉一反三。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積累了優(yōu)美的語言,還積累了學習詩歌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范讀、跟讀、朗讀等,利用多種形式朗讀詩歌,直至背下來。

  二、討論交流。

  1.你最喜歡哪句詩?為什么?2.你不懂的詩句是哪些?3.你讀出了哪幾幅畫面?4.你認為本詩營造了一種什么氛圍?

  三、引讀:美國狄金森的《秋景》。

  1.你讀出了幾幅畫面?2.交流你已領悟到的美點。例:漿果的面頰多么豐滿(寫出豐收之景)。3.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處?(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贊美之情)4.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教學設計C】

  創(chuàng)意說明:了解詩歌,賞析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本教案按照這個思路設計。青春年少,是如詩如畫的年齡,在課堂上教一點寫法,用詩人的眼光觀察生活,必定會使學生神采飛揚。生活,本就是一首詩!

  教學步驟:

  一、朗讀,力求讀得有韻味。

  二、向同學介紹這首詩。

  1.本詩描寫的是誰的生活?農(nóng)家、漁人、牧羊女?

  2.本詩描繪了哪幾幅生活的畫面?農(nóng)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間背瓜果。漁人搖舟捕魚。牧羊女思戀牛背上的笛聲。

  3.本詩抒發(fā)的感情:對秋天的喜愛與贊美。

  4.景物的特點:露珠、幽谷、冷霧、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繪出一種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

  5.人物:農(nóng)家、漁人、牧羊女,都遠離城市的喧囂,營造出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

  以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有充分的朗讀。

  三、結合本詩,交流詩的特點。

  1.詩,語言優(yōu)美,用詞生動。

  2.詩,用環(huán)境描寫表達作者感情。

  3.節(jié)奏感強,瑯瑯上口。(不限于以上幾點)

  四、在作者筆下,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不是熱鬧與喧嘩,而是一種寧靜與閑適。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用詩的語言表達出來。

  五、作品交流、評議。

  【資料整合平臺】

  1.《秋天》的相關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詩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所作。他的早期詩歌受到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屬于現(xiàn)代派詩作,F(xiàn)代派詩歌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反對直接抒情和直接陳述,其內(nèi)心世界決不和盤托出,而是運用暗示和隱喻展現(xiàn)心境,以客觀象征主觀,或只是描繪一個面貌,而不道出確切的含義!肚锾臁愤@首詩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詩集《預言》。這部詩集大多數(shù)作品寫得朦朧晦澀,如《預言》一詩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則寫得較為明快,不像同期創(chuàng)作的其他作品難以理解,但第三節(jié)中少女的朦朧戀情寫得十分微妙,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不易領悟的。嚴格說來,《秋天》并不太適宜這一年齡段的學生閱讀,教學時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酌情處理。

  2. 秋(節(jié)選) 杜運燮

  經(jīng)歷過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葉成長中的扭曲和受傷,

  這些枝條在烈日下也狂熱過,

  差點在雨中迷失方向

  現(xiàn)在,平易的天空沒有浮云,

  山川明凈,視野格外寬遠,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節(jié)啊,

  河水也像是來自更深處的源泉。

  街樹也用紅顏色暗示點什么,

  自行車的車輪閃射著朝氣;

  塔吊的長臂在高空指向遠方;

  秋陽在上面掃描豐收的信息。

  使用建議:這首詩取景的范圍較何其芳的《秋天》寬廣,抓住了眾多景物的特征,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進行描寫。注意在朗讀中體會,不須深究。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

  教學標:

  1.初步了解詩歌的常識,反復朗讀,理解蘊涵哲理。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體會本詩中“山”和“!钡乃囆g形象及蘊涵意味。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 鑒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 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先請大家欣賞幾幅山的畫面

  一、導語設計(1)

  山對于我們大家并不陌生,當我們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層巒疊嶂的崇山峻嶺時,我們心中一定會有感慨萬千。

  而恰恰就是在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勞善良的人們,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無言的大山中,從孩提時他們就懷有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為他們生活中不斷的追求。

  現(xiàn)在就讓我們共同走進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去傾聽有關“山”和“!钡脑V說。

  導語設計(2)

  同學們,你們已經(jīng)從小學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nèi)松缆飞系囊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相信你們都有著新的憧憬和希望。作為現(xiàn)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們追求的是一種什么東西呢?

  二、資料助讀

  1、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種,“五四”以來產(chǎn)生的一 種新的詩體。是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點:高度集中的反映社會生活;包含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jié)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

  詩歌一般用于歌詠、朗誦。

  2、作者簡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縣(現(xiàn)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yè),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那時候他剛從邊遠山區(qū)來到大學校園,于是寫下了自己當時對人生的感嘆。

  三、誦讀感知:

  1、生字詞(注音并解釋詞語)

  癡( )想 隱( )秘( )

  凝( )成 誘( )惑

  喧( )騰 瞬( )間

  幾( )乎

  癡想: 入迷的想。

  隱秘: 隱藏,不外露。

  凝成: 凝結而成。

  誘惑: 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喧騰: 喧鬧,沸騰。

  瞬間:一眨眼之間,形容時間很短。

  幾乎:將近于,接近于;差點。

  2、聽朗讀,認真地想一想,在這首詩中,有哪些句子、詞語是值得我們?nèi)嫉,把它們找出來?/p>

  朗讀要求:

  1、讀出感情。

  2、注意語氣、語調(diào)。

  3、讀準字音、不讀錯別字。

  4、要有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5、語音適中、能讓人聽清楚。

  播放完后,說明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詞意和句子停頓。然后由學生自己朗讀一遍。

  1、詩分兩節(jié),你能說說為什么嗎?

  ——時間不同了,長大前與長大后

  ——沒找到海/找到了海

  2、請你概括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的內(nèi)容。

  第一節(jié)寫了——小時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節(jié)寫了——長大后對人生的感悟。

  3、請從不同角度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nèi)容。

 。1)從事情看:第一節(jié)寫“我”渴望海 第二節(jié)寫“我”追尋海

 。2)從時間看:第一節(jié)寫我童年時期 第二節(jié)寫 我長大以后

  (3)從心理看:第一節(jié)寫我的向往和困惑 第二節(jié)寫我的感悟與信念

 。4)從方式看:第一節(jié)寫我與媽媽的對話 第二節(jié)寫我與讀者的對話

  (5)從寫作角度上看:第一節(jié)詩寫的“山”和“!本褪乾F(xiàn)實中“山”和“海”,是實寫;第二節(jié)詩中的“山”象征了困難,“!毕笳髁诵拍睿翘搶。

  4、作者小時候有一個愿望:看到山那邊的海,在當時,他的愿望實現(xiàn)了嗎?

  ——沒有,哭著回來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樣子?請描述出來。

  驚濤駭浪、風平浪靜、碧水紅花、水天一色

  6、作者說的海是什么樣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1、課題

 。1)、這首詩歌的題目是《在山的那一邊》,那么看到這個題目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邊是什么?

 。2)、為什么作者會這樣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因為大大山擋住了作者的視線。這里就涉及到了這首詩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經(jīng)歷。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當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沒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shù)座環(huán)抱著的群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而作為一個充滿著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決不會滿足于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產(chǎn)生了一種想法,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并為著這一個理想進行艱苦地探尋,甚至影響了作者的一生。后來,他把在探尋和奮斗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和體驗寫成了一首詩,于是就有了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因此我認為這篇課文對于你們樹立正確的理想,并培養(yǎng)自己為理想不懈努力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F(xiàn)在就請大家把剛才找到的,你認為最有價值的.句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其中蘊涵著什么樣的含義。

  2、 詩中“山”、“!钡 象征(蘊含)意義。

  山—重重艱難險阻 !硐胧澜

  3、你知道“海”和 “山”還有其他的象征意義嗎?

  山:

  巍峨、高大、雄偉、沉穩(wěn)――成熟、穩(wěn)健

  曲折陡峭、封閉堵塞――愚昧狹隘、貧窮落后

  海:

  海納百川而不言――大度、寬容、謙虛、淵博

  動蕩莫測、狂暴不馴――殘暴、兇惡

  4、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請嘗試找出來。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兒.---即能體現(xiàn)出文章中心的詞或句子. 讀出了文眼,就讀出了中心)

  答:本文的文眼:“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你認為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五、研讀賞析

  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nèi)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劃下來一起討論。

  范例1: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表面寫山的顏色,實際寫自己心情難過,形象生動。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幻想破滅

  范例2: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飄來”是說童年的認識畢竟膚淺,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也并非確指理想;“種子”比喻信念。

  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說后來“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

  范例3: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強調(diào)失望次數(shù)多。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一座座”說明遇到的困難非常多;“誘惑”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強調(diào) “我”的努力,不灰心。

  范例4: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原意是發(fā)呆地想,這里指總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

  一次次漫了我枯干的心靈 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六、體驗與反思

  詩人成長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動了成長的你,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有無數(shù)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把我們的人生經(jīng)歷與個人體驗與同學們分享。

  七、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xiàn)。

  我們知道,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就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八、拓展延伸

  1、如何劃分詩的節(jié)奏:

  所謂詩,是指借助有節(jié)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的一種文學樣式,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為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

 。1)古代詩歌的節(jié)奏劃分可以從音節(jié)和意義的角度來劃分如:“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個/黃鸝/鳴/翠柳”。

 。2)自由詩的節(jié)奏,由句意和語法規(guī)律來確定,或停于主謂之間,或停于謂賓之間,或停在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靈活性較大。

  如:父親的/身影,像個/問號,多少年/一直把什么/尋找;緊彎的/腰身,弓成了/小橋,

  馱著兒女/走向 明朝……

  2、比較兩首詩在寫法與內(nèi)容上有何相似之處?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相似處:都表達了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表現(xiàn)了追求過程中的艱難與曲折,抒發(fā)了理想實現(xiàn)時的喜悅心情,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

  預感 王家新

  此詩以第二人稱的口吻,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tài)顯示了詩人與時間與生命抗爭的冷靜和沉著,同時包含了作者一種對時間流逝的無奈。

  一夜風吹 風哐哐地撲打門窗

  風從遠方而來,

  轉(zhuǎn)瞬把一座座城市裹進宇宙的大氣流里

  這時房子在漂流,你的靈魂開始漂流

  你干脆熄了燈,

  不再寫詩 回到黑暗中 讓詩來寫你

  讓風把你隨便帶到一個什么地方

  你聽到無數(shù)聲音,經(jīng)歷了一個又一個世紀最后在一個看不見的地方

  在自己的肋骨深處,

  聽到風在拔著樹木的根 一下,又一下

  你躲不開了

  秋天終于找到了你

  第二天,醒來

  推門見滿地簌簌的落葉

  你已形同老人。

 。1)風 象征了時間飛逝。

  落葉隨風凋零 喻示了青春衰老,生命流逝!帮L”象征了什么?“落葉”喻示了什么?

 。2)詩人用“夜晚”、“早晨”在全詩中的深刻內(nèi)涵是什么?

  詩人用一個“夜晚”和一個“早晨”,預演了整個生命的歷程。

  3、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0~12題。

  山 民

  韓 東

  小時候,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么”

  父親說“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作聲了,看著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覺得應該帶著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會給他生個兒子

  到他死的時候

  兒子就長大了

  兒子也會有老婆

  兒子也會有兒子

  兒子的兒子也還會有兒子

  他不再想了

  兒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1)為加點字注音。

  疲倦: 遙遠: 遺憾:

  (2)對本詩主旨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p>

  A.“山民”是閉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沖破封閉、保守的強烈愿望。

  C.“山民”的遺憾是見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兒子、兒子的兒子身上也不會實現(xiàn)。

  D.“山民”對自己理想的實驗只是進行了想像,卻沒有付諸行動。

  (3)對本詩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山民》屬于寓言詩,它假借一個山民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總向往著“!,見異思遷,總不會成功。

  B.“他問”“他想”“他覺得”“他只是遺憾”——詩人選擇這樣的詞語,旨在刻畫一個有思想,有活力,卻戰(zhàn)勝不了命運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山民”對山的疲倦,意味著對現(xiàn)狀的不滿足,因而激發(fā)了新的思維,激起了對新生活的追求。

  D.詩篇重在記敘,語言平實流暢,樸素無華;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種方法,如: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等。

  答案:(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4、仿照例句擴寫句子

  例: 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樹在點頭→_樹在風中向我點頭→ 我看到樹挺立在風中向我點頭.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山 (困難)

  海 (理想)

  取群山和大海寄寓哲理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

  創(chuàng)意說明:這是一篇很優(yōu)美的描寫星空的抒情散文。它描繪了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形。從全篇看,作者獨特而細致入微的感受、新穎而貼切的聯(lián)想和想象呼之欲出。教學重點應放在比較三次看繁星的不同感受以及由眼前景物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上。

  教學步驟: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下列問題。

  ①課文緊緊圍繞“繁星”展開描寫,想一想,作者描寫了“我”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觀看繁星的?

  ②課文哪些語句描寫了我觀看繁星時的感受?

  ③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結構全文的?由此課文可分為幾個部分?

  2.品讀課文,感受情境,揣摩語言。

  (1)作者把星星、星空寫得仿佛有生命似的,畫出這些句子。

  (2)結合“探究練習”二討論:在描寫觀星感受的語句中,你認為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句?讀一讀,想一想,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佟巴翘欤揖蜁浺磺,仿佛回到了母親的懷里似的!(提示:“母親的懷里”給人以怎樣的感覺?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凇皾u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shù)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提示:繁星和螢火蟲有哪些相似之處?這樣寫表明了繁星怎樣的情態(tài)?)

 、邸霸谛堑膽驯е形椅⑿χ,我沉睡著。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xiàn)在睡在母親的懷里了!(提示:“我”既然“沉睡著”,怎么又“覺得”?這樣寫矛盾嗎?它表達了“我”怎樣的感受?)

  ④“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提示: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那個巨人”指的是什么?“還在跑”包含了什么意思?)

  3.問題探討:

  (1)作者所描寫的繁星哪些是觀察到的實景?哪些是作者由此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先畫出來,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概括“我”在艙面上仰望星空產(chǎn)生的種種奇妙的感受。最后想一想,在作家的筆下,繁星為什么能這么多姿,這么富有生命?(提示:觀察細致、感悟細膩、童心猶在、運用多種修辭、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等。)

  (2)結合“探究練習”一、三討論:如今,你仰望星空,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就給予肯定。)

  4.熟讀課文第3節(jié),力求背誦。

  5.課后練習:

  觀察某一事物進行合理聯(lián)想和想象,并寫一段話,描寫出自己觀看時的情景和感受。

  【教學設計B】

  創(chuàng)意說明:根據(jù)“教學重點提示”,精心設計若干思考題,讓學生自我感知、揣摩、探討、積累、訓練,教者適當加以引導、點撥,協(xié)助學生初步掌握閱讀散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步驟:

  1.設計導讀思考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

  (1)從前“我”在家鄉(xiāng)觀望到怎樣的情景?產(chǎn)生了怎樣的感受?

  (2)三年前,“我”在南京觀看星天時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如今,“我”在海上觀看繁星又有什么感受?

  (4)文中哪些詞句表明“我”對星天的認識越來越細微深切?哪些是作者觀察的實景?哪些是作者由此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5)文中哪些語句集中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6)作者為什么能將繁星寫得那么多姿,那么富有生命?

  2.自讀后,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對各小組提出的不理解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朗讀相關語段的基礎上相互答疑,教者相機點撥。

  3.進一步引導學生質(zhì)疑,探討品味重點語句。

  4.指導學生小結閱讀這篇課文的基本方法,教者圍繞“教學重點提示”再作簡要總結。

  【教學設計C】

  創(chuàng)意說明:以反復誦讀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研究、比較作者三次看星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理解、感悟運用修辭手法句子的精妙之處,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同類美文的能力。

  教學步驟:

  1.初讀課文,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本文的內(nèi)在脈絡和寫作思路,設計并填寫表格(表格要能反映觀看星天的時間、地點以及觀看到的情景和感受)。

  2.再讀課文,找出每段的關鍵句,討論: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我”愛星天?

  3.指導朗讀,體會意境。討論:

  (1)作者通過描寫繁星表達“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出這種思想感情的?

  4.四讀課文,揣摩修辭。討論文中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的表達作用。

  5.引導學生總結閱讀課文的基本方法,選擇具有相似特點的散文讓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的遷移。

  【資料整合平臺】

  1.課文背景資料

  巴金跨入了百歲大門

  據(jù)新華社上海2月1日電(記者趙蘭英)羊年初一子時,歡鬧的爆竹聲迎來新的一年,文學大師巴金跨入了百歲“大門”。

  巴金的病房早被工作人員裝點得喜氣洋洋。凌空的彩帶、飛揚的燈籠、盛開的鮮花、紅艷的“壽”字……一切都透著一個字:“喜!

  兩個半月前,巴金度過99歲生日。然而,前來祝福的人太多了,老人不幸肺部感染,呼吸急促、氣喘,而且有點水腫。所幸的是,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病狀有所好轉(zhuǎn)。這一現(xiàn)象,對于巴金身邊的醫(yī)護工作人員和所有關心他的人更是一個“喜”字。

  除夕夜,巴金的病房熱鬧非凡。碩大的圓桌臺面鋪上了潔白的桌布,巴金的親人歡聚在巴金身邊。醫(yī)院食堂為他們送來一桌預訂的年夜飯。子時,巴金時醒時睡。工作人員小張對記者說,巴老心里清楚得很,他明白自己已跨入百歲“大門”。

  2.課文擴讀材料

  鄉(xiāng)間小路帶我回家

  蘇童

  青春無罪,這句話的側(cè)面意思是青春無辜。我想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生機勃勃而雜亂無序的青春期,而人們在青春期喜歡迷戀上的事物往往也是不改容顏。它在你的心中永遠保持著某種明麗如杏黃的色彩。

  大約在十幾年前,一首名叫《鄉(xiāng)間小路帶我回家》的英文歌曲風靡大學校園,那些稍具有英文基礎而又喜歡唱歌的校園青年不約而同地學會了這支歌,幾乎所有的校園晚會都會有個男孩懷抱吉他站在臺上,或者老練或者拘謹?shù)貜棾@支歌,而我作為一個極其忠實的聽眾,張大了嘴伸長了耳朵站在人群中。在鄉(xiāng)村歌謠特有的清新憂傷的旋律中,我想象著一座高高的山,一條湍急的河流,一個在旅途上懷念家鄉(xiāng)親人的漂泊者。歌中的山是西弗吉尼亞的山(我錯誤地把它想象成著名的落基山),河流是一條叫香納多的河,漂泊者不知為何人,我便自然地把他想象成自己,因此我被這支歌深深地感動了。我才不管它唱的是哪國的山哪國的河呢,每次唱到“鄉(xiāng)間小路帶我回家”那一句時,我總是被唱得渾身一顫。

  我至今不知約翰丹佛為什么如此輕易地感動過中國的一代青年,就是因為鄉(xiāng)村歌曲的柔情與感傷的魅力嗎?抑或是異種語言歌唱的別國他鄉(xiāng)易于俘獲那迷惘的一代?我對其答案一直不求甚解,我想被歌聲所感動是每個人的權利,而這份權利是無需用理性去層層探討的。一個人因為被一支歌所感動,不管它是一支什么歌,那一定是一件單純而又美好的事情。

  時光機器當然是在不停地洗滌我們身上青春的痕跡,你年輕時喜歡的歌在勞碌或發(fā)福的中年期生活中會一去不返。有一次我偶爾翻出多年前熟聽的約翰丹佛的'磁帶,所謂的懷舊心情使我把磁帶放進了收錄機的卡座,但我聽見的是一陣刺耳的失真的人聲噪音,那盒磁帶也被時光機器銷毀了,一種悵然心情油然而生。我覺得自己的青春時代也像那支歌一樣無法拾回了,鄉(xiāng)村小路,它似乎不能帶我回家了。

  我沒想到我后來是在真實的落基山上拾回了那支歌,更沒想到在落基山上想起那支歌想起的僅僅是一種虛幻的遙遠的旋律。落基山?jīng)]有那條香納多河,落基山上的路是一條標準的盤山公路,山頂覆蓋著積雪,山坡上到處可見赭紅色的巖石和清澈的溪流,還有人工種植的杉樹、松樹林和受到保護的鹿和野兔,落基山的景色之美超出了我的想象,卻不是我的想象。我對駕車陪我上山的友人說,歌中的落基山與事實不符。友人愕然,他不懂我在說什么,其實我知道自己詞不達意,但有時候人是無法把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的,尤其是這種心情與一首什么歌有關的時候。

  我在落基山上也沒有發(fā)現(xiàn)鄉(xiāng)間小路,我知道鄉(xiāng)間小路已不能帶我回家,帶我回家的是汽車、火車或飛機。

  使用建議:青春的憧憬和夢幻有著音樂般美妙的旋律,時光飛逝而去,成熟帶來的失落感總是促使我們?nèi)ふ抑啻旱淖阚E。讀完后想一想,本文圍繞著歌曲《鄉(xiāng)間小路帶我回家》依次寫了哪些片段?表達了作者哪些不同的感受?文章的內(nèi)在脈絡又是什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3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一、學習目標

 、 摘抄優(yōu)美詞語,積累語言。

 、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養(yǎng)多向思維的習慣。

 、 學習欣賞文章美。

  ⑤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關愛弱者的良好品質(zhì)。

  二、學習重難點

 、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 學習欣賞文章美。

  三、課前準備

  學生:熟悉課文,借助工具書給不認識的字注音

  教師:錄音機,磁帶(歌曲《愛的奉獻》)。

  四、自學設計

  1、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地走進美麗的童話世界,在那里,我們認識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今天,我們再次步人美麗的抒情童話世界,那里有詩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著的愛的清泉,還有等待我們結識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2、教師投影出示學習目標,整體感知故事情節(jié)

  ① 教師范讀課文,播放背景音樂《愛的奉獻》,聲音要輕,創(chuàng)設溫馨情境。

 、 學生自由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然后討論:

  a.課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現(xiàn)了盲孩子的心情變化?

  b.歸納一下本文的情節(jié)發(fā)展步驟。

  以上兩個問題學生討論不會有太大困難,可指導學生邊討論邊把能表現(xiàn)盲孩子心情變化的語句在書上用橫線標出(他的日子過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它很快樂。??“啊,我看見它了,螢火蟲……”他從來沒這樣快樂過。??盲孩子望著他的影子驚喜地叫起來:“啊!我的影子,是你嗎?我好像看見你了!真的,我看見你了!”??他看見了周圍的一切。)然后根據(jù)這些語句再歸納出文章情節(jié)步驟,教師板書如下: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溫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3、探究研讀,理解文章主旨,欣賞文章美。

 、俳M織學生討論,欣賞文章美感。

  a.本文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營造了一種純真溫馨的氛圍,有著詩情畫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課文是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這種意境美的。

  b.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語言表達的,劃出文中你認為寫得美的語句,體會一下這些語言有什么好處。

  可四人小組討論,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

  第l題讓學生理解意境美,可從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diào)輕松歡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光,以及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些就構成了一種絢麗的.、詩情畫意般的境界。

  理解第2題,學生可以從個人角度舉例分析美的語言,不強求一律。例如:

  ◆全篇幾乎都由短句構成,好讀,不拗口,如“他還看見了天上出現(xiàn)了彎彎的彩虹!薄八看見了各種顏色的花朵!薄斑有綠草。還有草葉上明亮的露珠!

  ◆疊音詞很多,不僅形象感強,描寫情態(tài)逼真,還可以舒緩語氣。如“輕輕”、“咩咩”、“哞哞”、“潺潺”、“陣陣、”“飄飄忽忽”、“幽幽”、“緩緩”等。

  ◆節(jié)奏感強。如“話音剛落,一聲霹靂炸響,風夾著雨,雨帶著風來了!薄八麄冏哌^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含蓄,有象征意義。如“我從陽光里來,也從月光里來,還從燈光里來!薄肮饷魇俏业哪赣H。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著你的!薄八麄z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

  ◆按句排列,短小、活潑、跳躍,像小溪流水,自然流暢,適合孩子閱讀。如“他是一個盲孩子!薄霸谒氖澜缋,沒有光亮,沒有色彩!薄八且粋永遠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谝龑W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討論]結合課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詩情畫意的境界,我們應如何理解文章主題。

  對于文章主題的理解,可以借助于練習一出示的兩種說法讓學生評判。鼓勵學生多向思維,有新的見解。對練習一所列出的兩種理解,應該肯定都是正確的。讓學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題,得出不同答案。如學生說出這兩種以外的答案,如: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樣熱愛生活,追求光明未來等,也應予以肯定。當然,從文章整體內(nèi)容理解,關愛像盲孩子一樣的弱者,使他們感受生活的美好,則更貼切一點。

  4、總結

  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題,構成了這篇美的課文。我們來分角色朗讀一遍課文,讓這種美在我們心中永駐。

  (一人讀敘述語言,一人讀“盲孩子”的話,一人讀“影子”的話,齊讀眾多“螢火蟲”的話,可再播放背景音樂《愛的奉獻》。)

  5、布置作業(yè)

 、 你在生活中接受過別人的真誠幫助嗎?你在生活中有過幫助別人,給別人帶來快樂和幸福的經(jīng)歷嗎?請你以“愛”為中心,結合自身生活經(jīng)歷,寫篇短文,表達出學了這篇文章的心理感受。

 、 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寫到練習本上。

  6、信息反饋: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4

  知識目標

  了解作者與動物相處的趣事。

  能力目標

  學習第一人稱敘事手法,體會襯托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標

  愛護動物,學會和動物和諧相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對于動物來說,人類就是它們的“神”。人類的周圍,生存著一百多萬種形貌千差萬別,本性良莠各異的動物,它們既是人類征服、驅(qū)遣、利用的對象,同時又是這個世界生態(tài)鏈環(huán)上的重要角色。億萬年來,這些動物從野生到與人類和睦相處,生活在人類周圍,為人類所支配,為人類所熏陶,于是,它們身上也有了“人性”,,有了感情。作家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動物,通過不斷的藝術再現(xiàn),在他們的妙筆下,動物已成為社會和時代的一個特殊的側(cè)影,成為感情的化身和人性的體現(xiàn)者。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動物笑談》? ? ? ? ? ? ? ?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在研究高等動物的行為時,常常會發(fā)生一些妙事,不過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動物,而是觀察者自己。

  2.課文寫了黃冠大鸚鵡“可可”哪三件趣事,其中哪一件給你印象最深?第一件:在艾頓堡車站,“我”對前來尋找我的`鸚鵡可可大聲喊叫;第二件:鸚鵡可可把父親身上的衣服扣子全咬下來;第三件:鸚鵡可可把母親的毛線纏繞在樹上。

  示例:喜歡第三件趣事,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可可的聰明,淘氣,像個淘氣頑皮的小孩,惹人喜愛。

  3.作者和動物們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系。這種親密關系是如何建立的?試結合課文做具體說明。

  示例:小鴨出殼后,我學著母水鴨的叫聲,不停地喚著它們。這些小鴨子就一點也不怕我,它們信任地望著我,擠成一堆,聽任我用叫聲把它們帶走。我?guī)е侨盒▲喿釉谖覀儓@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著,和小鴨們打成一片,成為小鴨們的朋友。

  目標導學二:自由朗讀,品味語言

  1.本文的語言幽默風趣。而對“我”心理活動的描寫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找出這樣的語句,讀一讀,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示例一:那天一直到我把工作做完,才發(fā)現(xiàn)村里的大街上已經(jīng)擠滿了人,他們驚愕的神情與那堆觀光客在欄桿上的表情一樣。如果這時我把衣服脫掉,再向他們解說一番,相信他們會明白原委;但是這樣做那些鳥就會認得我了,失了我化裝的原意。所以我只友善地向大家搖了搖尾巴,然后很快地從閣樓的天窗消失。

  分析:這處心理描寫交代了“我”不向他們解說一番的遠原因,從這里我們看到作者以動物研究為趣,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之中。

  示例二:“老天!這不是可可嗎?它的翅膀穩(wěn)定地動著,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長途飛行?”“我怎么辦?該不該喊它一聲呢?”

  分析:表現(xiàn)出作者與大鸚鵡朋友式的相處時對鸚鵡的關心。

  2.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辭,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1)果然,這一次這些小鴨子一點也不怕我,它們信任地望著我,擠成一堆,聽任我用叫聲把它們帶走。 ??賞析:使用擬人的修辭,賦予小鴨子以人的靈性,寫出了它們可愛的情狀。

 。2)1.瀏覽課文,從作者身上,我們學到了哪些與動物相相處的方式

  示例一:親近動物,才能取得動物的信任;

  示例二:了解動物的習性,才能和動物和諧相處;

  示例三:用童趣的眼光去看待動物,你會發(fā)現(xiàn)動物的美。

  2.為了探求真理,作者不惜放下人類“高貴的身段”與動物打成一片,這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科學態(tài)度?

  作者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并對此具有忘我的精神,獻身精神,專注于科學研究。

  【教學備注】

  ‖教學提示‖把握課文內(nèi)容,引導學生找中心句是最好的方法。

  ‖教學提示‖此題意在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至于第二問,學生可以見仁見智,答案不求統(tǒng)一。

  ‖學法指導‖

  本文心理活動描寫較多,從文中任找?guī)滋,適當分析即可。 ‖學法指導‖賞析修辭句的答題格式為:運用……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提示‖

  ??第一人稱敘述的長處是有真實感,親切自然。短處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廣闊的現(xiàn)實生活,很難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教學提示‖

  文中體現(xiàn)作者專注于科學研究的語句很多,教師可引導學生把這些語句找出來,然后加以概括。

  三、板書設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對夏天的熱愛和對勞動者的贊美之情。

  2、了解文章由總寫到分寫(具體描繪)的思路。

  3、掌握本文語言的獨特魅力,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

  二、教學重點

  體會前兩首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想象豐富、構思精巧、語言凝練等特點。

  四、授課方法

  自主預習閱讀感知討論歸納練習鞏固。

  五、學法指導

  了解詩歌的一般常識。

  六、教學過程

  【亮標明學】

  齊讀本課學習目標。

  【預習導學】

  【合作互學】

 。ㄒ唬├砬褰Y構層次,概括各部分意思。

  第1小節(jié),總寫。

  第2—3小節(jié),寫夏天的;第4小節(jié)寫夏天的。

  第5小節(jié),表達。

 。ǘ┥钊胩接懻n文。

  1、請你說說,從作家的描繪中,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夏天?

  比如:我從那“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fā),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墻”看到一個熱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長。

  2、文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請你說說,作者用夏天作物生長與春天里的作物生長情況比較目的何在?又用“春日融融,秋波澹!迸c“苦澀的汗水”進行對比有何作用?

  3、第4段中“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nóng)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一句里連用四個“快”字,在表達上是否重復?請作簡要分析。

  4、農(nóng)民在夏季收割時非常辛苦,要早起晚睡,可他們半夜醒來為什么要去“聽聽窗紙,看看窗外”?

  【釋疑助學】

  1、高駢的《山亭夏日》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本文的作者僅僅是贊美夏天嗎?

 。ㄈ┛偨Y全文

  1、文章抓住了夏天熱烈、緊張、急促的特點,描繪了夏天金黃色的大地上,暑氣蒸騰、麥浪翻滾、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表達了他對夏天的和對辛勤勞作的農(nóng)民的,也體現(xiàn)了他對的向往。

  2、文章善于抓住寫景,善于運用、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

  教學反思

  教學《夏》這一課的時候,我由高駢的《山亭夏日》導入后,讓學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夏的感情態(tài)度,找出直接表達這一感情的語句;找出直接揭示夏的特征的語句。學生在誦讀后,探討這兩個問題,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和描寫對象的對征,收到了提綱挈領之效。

  在研讀第二節(jié)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二節(jié)劃出描寫的'景物,并區(qū)分哪些是夏季的景物,哪些不是夏季的景物,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物,說說為什么寫另一個季節(jié)的景物。學生很快抓住了用對比描寫手法突出夏季熱烈的寫法,很輕松的化解難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課文,圈出能體現(xiàn)熱烈氣氛的動詞,難度小,而且能進一步熟悉文本。然后,挑選自己特別喜歡的語句反復誦讀,試從修辭、人的感覺角度、用詞等角度體會文句的準確生動,學生興趣盎然,既輕松,又有實效。有不少學生的發(fā)言很新穎,如有學生說以前讀的比喻都是把某一個事物比作另一個事物,“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這個比喻卻用水由冷到沸騰的過程來比喻由春到夏的過程,非常貼切,而且“沸騰”還突出了夏“熱烈”的特征,這正是這一節(jié)的主要意思。說得多好!

  在教學第三節(jié)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理解“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生命交替”。通過仔細賞析第五、第六兩句話,通過抓住“麥子剛剛割過”體會“收獲之已有”;通過品讀寫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句子,和“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fā),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理解“生命交替的旺季”,避免抽象的講解。

  另外,我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黃金季節(jié)”中的“黃金”,“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的“沖刺”,體會“炎熱”與“熱烈”的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學習體會詞語的語境意義的解題技巧,既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又適應考試的要求。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2-21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02-18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3-17

七年級上冊語文《寓言》教案01-23

七年級上冊語文《寓言》教案02-10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11-17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08-08

七年級上冊語文《春》教案03-08

語文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0-12

七年級上冊語文春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