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還物的教案

還物的教案

時間:2024-09-27 16:03:11 教案 我要投稿

還物的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還物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還物的教案

還物的教案1

  活動目標:

  1、能從許多同類物品中取出10以內的物品。

  2、能根據物品的數量取出相應的數字來表示。

  3、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4、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洞洞板學具、教學ppt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能按指令正確操作;

  2、難點:能根據物品的數量選擇相應的數字來表示。

  活動過程:

  故事:《螞蟻搬豆》

  1、觀看ppt,讓幼兒猜謎語,和誰做游戲?(幼兒回答和小螞蟻)。

  2、觀看ppt,讓幼兒設想小螞蟻排隊去做什么?(螞蟻去找食物,去搬豆子)。

  3、觀看ppt,螞蟻搬了幾個豆子?(幼兒回答,并說出總數,用數字表示)。

 、僬堄變簩⑽浵伆岬6個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1行,并用數字表示;

 、谡堄變簩⑽浵伆岬7個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2行,并用數字表示;

 、壅堄變簩⑽浵伆岬8個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3行,并用數字表示;

 、苷堄變簩⑽浵伆岬9個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4行,并用數字表示;

 、菡堄變簩⑽浵伆岬10個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5行,并用數字表示.

  4、請小朋友把小螞蟻搬回來的豆子儲存到棋子盒里。

  5、請幼兒觀看電子白板,仔細觀察畫面,每只螞蟻搬了多少顆豆子?

  請和相應的數字連在一起。

 、僬垈別幼兒上臺動手操作;

  ②請幼兒打開自己的書翻到同上圖一樣,進行連一連。

  活動延伸:

  1、活動區(qū)可提供按數取物和按物取數的練習卡讓幼兒練習鞏固概念;

  2、完成幼兒用書上學期第1冊第10頁。

  活動反思:

  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使學生更快的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更為了讓學生能夠對10以內加減法更有興趣,于是,我通過網上搜集資料、集思廣益等多種手段,最后設計了一個與實際生活貼近的“購物商店”的活動,活動過程中,我在課堂上布置一個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物品的小型商店,并且每個物品都標有10元以內的整元的'價格標簽。一名學生扮演購物者,一名學生扮演售貨員,要求正確地付錢、找錢。活動開展中,同學們面對商店內的貨物興趣高漲,他們不斷地進行著交易,從買方和賣方兩個方面不斷的變換角色,讓自己在做與評的過程中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

  一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深深明白:這樣的游戲活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讓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及學習生活中數學的樂趣,培養(yǎng)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今后的課堂中,我一定會抓住一年級孩子的特點創(chuàng)設更多的有意義的活動,讓課堂更具有魅力!

還物的教案2

  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用多種方法玩鞋盒活動的快樂

  難點:探索出鞋盒的多種玩法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組織幼兒玩走、跑、跳、爬等各種技能動作的游戲

  物質準備:每人一只去蓋的成人鞋盒;與幼兒人數相等塑料水果;筐子4個、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準備部分

  手持鞋盒做準備操。

  1.曲線跑→跑成螺旋形→圓形→蹲著走→踮起走;

  2.放在地上當鼓敲→放體側敲→轉身敲→高舉歡呼。

  二、基本部分

  1.引出活動。

  師: “剛才我們用鞋盒舞龍又敲鼓,用鞋盒還可以怎么玩?請小朋友想出各種玩法,比一比,誰想得多、想得好,和別人的不一樣。注意在玩時不能把鞋盒弄破,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

  2.幼兒自由探索鞋盒的玩法。

  3.集合成馬蹄形,請個別有創(chuàng)意的幼兒示范并請其他幼兒學習。

  4.學習“大腳”帶著鞋盒向前跳的動作。

 、俳處熓痉丁按竽_”向前跳的動作。

 、谧⒁馐马棧禾嵝延變弘p腳并攏,不可以跳得過高。

 、塾變悍稚⒕毩,教師巡回指導。

  5.游戲“運水果”。

 、俳處熓痉锻娣ǎ “大腳”向前跳到目的地拿一個水果,再跳回來放在筐內,拍一下第二個小朋友的手,再排到隊伍的'最后。依次輪到最后,最先完成的組為勝。

 、诩w游戲一次。

 、坌〗Y游戲情況,肯定幼兒游戲。

  三、結束部分

  1.師幼自然圍坐在一起:

  “運了水果真累,我們一起靜靜聽音樂放松放松,拍拍手、揉揉腿、捶捶背,用鞋盒當扇子扇扇涼!

  2.幼兒把鞋盒當盤子運水果回家。

  【活動延伸】

  讓幼兒把鞋盒帶回家制作成小玩具。

還物的教案3

  知識目標:

  理解從基因文庫中獲取目的基因

  描述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的過程,了解其原理和條件。

  了解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書中插圖、照片等的觀察,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

 。2)能利用課本以外的資料和信息解決課內學習中發(fā)現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后續(xù)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通過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學方法的正確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具備能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評價和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對于基因工程操作實例做到能理解、能介紹,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及良好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現代先進生物學技術,讓學生了解到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貢獻,通過把現在所學知識與社會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意義。激起學習的熱情和愿望。

  教學策略

  教材處理

  在教材處理上,本節(jié)課按照課本知識的編排順序來進行教學,在過程中通過問題探究和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來合理過渡,并遞進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以問題為主線,探究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

  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以多媒體演示法、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法、情景創(chuàng)設啟發(fā)式教學法、知識遷移比較教學等方法。

  學法:觀察、理論推導、對比學習、總結歸納、課外延伸探究等方法。

  媒體選擇

 。1)用flash軟件制作的`基因文庫建立過程的三維動畫

  (2)用flash軟件制作的PCR技術過程的三維動畫

 。3)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

還物的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描述細胞衰老的特征。

  2、簡述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qū)別。

  能力方面:進行與社會老齡化相關的問題的資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⑴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細胞衰老的特征。

 、萍毎蛲龅暮x。

  2、教學難點:細胞凋亡的含義及與細胞壞死的區(qū)別。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方法:討論法、講解法

  五、教學程序:

  [問題探討]1、人體衰老表現出哪些特征?2、老年人體內有沒有幼嫩的細胞?3、年輕人體內有沒有衰老的細胞?3、人體衰老與細胞衰老有什么關系?

  教師總結: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有關,但二者又不能劃等號。⑴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都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現象。從總體看,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⑵對單細胞生物體來說,細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的衰老或死亡。⑶對多細胞生物來說,細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個體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個體中每天都有細胞衰老、死亡。個體的衰老不等于細胞的衰老,如老年個體中每天也有新細胞產生。

  那么細胞衰老有何特征呢?

  細胞衰老的過程是細胞的生理狀態(tài)和化學反應發(fā)生復雜變化的過程,最終:表現為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發(fā)生變化。(學生閱讀教材P122相關內容)

  教師總結:

  一大:細胞核變大,染色質收縮,染色加深。

  衰老細胞的特征一小:細胞內水分減少,萎縮變小,代謝速率減慢。一多:細胞內色素逐漸積累、增多兩低:膜的'物質運輸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細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關系細胞衰老的原因,歷來是研究人員極為關注又很難回答的課題。近幾十年來,先后提出過多種假說,目前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學說和端粒學說。(學生閱讀教材P122相關問題)

  [資料搜集和分析]社會老齡化的相關問題,叫同學們將搜集到的相關資料投影展示出來,結合教材P123討論題討論分析之。

  生物體內的絕大多數細胞,都要經過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這幾個階段。可見,細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種正常的生命現象。

  細胞死亡有兩種形式:1、細胞壞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細胞急速死亡,是一種被動性死亡;2、細胞凋亡,這是一種特定基礎控制的主動性死亡。細胞壞死與細胞凋亡在形態(tài)學和生物化學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細胞凋亡有廣泛的生物學意義,例如,在胚胎發(fā)育時期清除多余的細胞,有利于器官的建成。當細胞被病毒感染或發(fā)生癌變時,機體也會通過凋亡的方式加以清除。

  六、總結:

  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關系,細胞衰老的特征,細胞衰老的原因,細胞凋亡的含義及與細胞壞死的區(qū)別。

  七、作業(yè)布置:P124練習

還物的教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2。理解細胞膜作為系統(tǒng)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利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的實驗,提高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增加概述和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tǒng)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難點】

  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1。老師展示地球與宇宙、中國與外國、生物與外界環(huán)境、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細胞的結構圖,提問:

 。1)地球與宇宙的邊界是什么?

 。2)中國與外國的邊界呢?

 。3)生物與外界環(huán)境的邊界呢?

 。4)細胞與外環(huán)境的邊界呢?

 。ㄟ^渡語)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它的邊界就是細胞膜,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系統(tǒng)的邊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研究細胞膜的化學組成,首先要把細胞膜與細胞的其他組分分開,怎么樣獲得細胞膜呢

 。ㄒ唬┘毎さ某煞

  1。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1)學生思考要制備細胞膜,應該選擇什么細胞作為實驗材料呢?PPT呈現植物葉肉細胞、神經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的圖片?請學生選擇并說明原因,之后PPT呈現人體正常的紅細胞,人的圓漲的的紅細胞和人的漲破的紅細胞圖片

 。2)確定了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作為實驗材料,那又該選擇什么方法制備細胞膜呢?PPT呈現3種方法:①用針扎破,讓細胞的內容物流出?

 、谟描囎影鸭毎兿聛恚

 、奂毎麅鹊奈镔|是由一定濃度的,如果把細胞放在清水里,水會進入細胞,把細胞漲破,細胞內的物質流出來,這樣既可得到細胞膜。

 。3)確定了實驗材料和試驗方法,該如何做實驗呢,學生看教材“實驗”這一模塊,思考總結實驗步驟,并在大屏幕呈現人正常紅細胞和光鏡圖片和人部分紅細胞已漲破的'光鏡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實驗在試管中進行,細胞破裂后,還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獲得較純的細胞膜?

  2。細胞膜的組成

 。1)PPT呈現材料:①19世紀末,歐文頓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實驗,發(fā)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谌说南褐泻泻芏嗄軌蛩獾鞍踪|的物質,用這種物質處理細胞膜,會使細胞膜分解。學生閱讀這兩段材料得出結論: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

  環(huán)節(jié)三:總結與收獲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堂課重要知識:制備細胞的材料、方法;細胞膜的成分

  作業(yè):細胞膜具有怎樣的作用?學生課下預習并查找資料

還物的教案6

  【學習目標】

  1.理解配合物的概念、組成;

  2.掌握常見配合物的空間構型及其成因;

  3.掌握配合物的性質特點及應用。

  【課前預習】

  1、孤電子對:分子或離子中,就是孤電子對.

  2、配位鍵的概念:在共價鍵中,若電子對是由而跟另一個原子共用,這樣的共價鍵叫做配位鍵。成鍵條件:一方有另一方有。

  3、寫出下列微粒的結構式

  NH4+ H3O+ H2SO4 HNO3

  【活動與探究】

  實驗1:向試管中加入2mL5%的硫酸銅溶液,再逐滴加入濃氨水,振蕩,觀察。

  現象:

  原理:(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實驗2:取5%的氯化銅、硝酸銅進行如上實驗,觀察現象并分析原理。

  結論:

  【交流與討論】在水溶液中,Cu2+與4個NH3分子是如何結合生成[Cu(NH3)4]2+的?

 、庞媒Y構式表示出NH3與H+反應生成NH4+的過程:

  ⑵試寫出[Cu(NH3)4]2+的結構式:

  【歸納總結】配合物

  1、概念:由提供的配位體和提供的中心原子以結合形成的化合物。

  【信息提示】配合物的內界外界

 、僦行脑印浜衔锏闹行。

  常見的是過渡金屬的原子或離子,如:

 。ㄒ部梢允侵髯逶仃栯x子,如:)

 、谂湮惑w——指配合物中與中心原子結合的離子或分子。

  內界常見的有:陰離子,如:

  中心分子,如:

  (配位原子——指配合物中直接與中心原子相聯結的配位體中的原子,它含有孤電子對)

 、叟湮粩怠湮惑w的數目

  外界:內界以外的其他離子構成外界。有的配合物只有內界,沒有外界,如:。

  【問題解決】

  1、請根據[Zn﹙NH3﹚4]2+中配位鍵的形成,總結配位鍵形成的條件。

  2、在Fe3+、Cu2+、Zn2+、Ag+、H2O、NH3、F-、CN-、CO中,哪些可以作為中心原子?哪些可以作為配體?

  中心原子:

  配位體:

  3、現有兩種配合物晶體[Co(NH3)6]Cl3和[Co(NH3)5Cl]Cl2,一種為橙黃色,另一種為紫紅色。請設計實驗方案將這兩種配合物區(qū)別開來。

  【我的問題與收獲】

  【課時訓練】

  1.由配位鍵形成的離子[Pt(NH3)6]2+和[PtCl4]2—中,兩個中心離子鉑的化合價是()

  A.都是+8 B.都是+6 C.都是+4 D.都是+2

  2.0.01 mol氯化鉻(CrCl36H2O)在水溶液中用過量硝酸銀溶液處理,產生0.02 mol AgCl沉淀。此氯化鉻最可能是()

  A.[Cr(H2O)6]Cl3 B.[Cr(H2O)5Cl]Cl2

  C.[Cr(H2O)4Cl2]Cl2H2O D.[Cr(H2O)3Cl3]3H2O

  3.下列大氣污染物中,能與人體中血紅蛋白中Fe2+以配位鍵結合而引起中毒的氣體是

  A.SO2 B.CO2 C.NO D.CO

  4.已知[Co(NH3)6]3+呈正八面體結構:各NH3分子的間距相等,Co3+位于正八面的中心。若其中二個NH3分子被Cl-取代,所形成的[Co(NH3)4Cl2]+的同分異構體的種數有

  ()

  A.2種B.3種C.4種D.5種

  5.下列各組物質中,兩者互為同分異構的是()

  A.NH4CNO與CO(NH2)2 B.CuSO43H2O與CuSO45H2O

  C.[Cr(H2O)4Cl2]Cl2H2O與[Cr(H2O)5Cl]Cl2H2O D.H2O與D2O(重水)

  6.下列離子中與氨水反應不能形成配合物的是()

  A.Ag+B.Fe2+C.Zn2+D.Cu2+

  7.下列組合中,中心離子的電荷數和配位數均相同的是()

  A.K[Ag(CN)2]、[Cu(NH3)4]SO4 B.[Ni(NH3)4]Cl2、[Cu(NH3)4]SO4

  C.[Ag(NH3)2]Cl、K[Ag(CN)2] D.[Ni(NH3)4]Cl2、[Ag(NH3)2]Cl

  8.某物質的實驗式為PtCl42NH3,其水溶液不導電,加入AgNO3溶液反應也不產生沉淀,以強堿處理并沒有NH3放出,則關于此化合物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配合物中中心原子的電荷數和配位數均為6

  B.該配合物可能是平面正方型構型

  C.Cl—和NH3分子均與Pt4+配位

  D.配合物中Cl—與Pt4+配位,而NH3分子不配位

  9.+3價Co的八面體配合物CoClmnNH3,中心原子的配位數為6,若1mol配合物與AgNO3作用生成1molAgCl沉淀,則m和n的值是()

  A.m = 1、n = 5 B.m = 3、n =4

  C.m = 5、n = 1 D.m = 4、n = 5

  10.下列常見化合物的溶液中,滴入足量氨水最后仍為澄清溶液的是()

  A.硫酸鎂B.氯化鐵C.氯化鋅D.氯化銅

  11.完成化學方程式:

  AgNO3溶液中加入氨水,先沉淀然后又變澄清

  12.在照相底片定影時,硫代硫酸鈉(Na2S2O3)溶液能溶解掉未反應的溴化銀,這是因為銀離子與硫代硫酸根離子生成配離子。銀離子的配位數為2,若硫代硫酸鈉與溴化銀剛好完全反應,則所得溶液中的溶質為

  13.已知[Ni(NH3)2Cl2]可以形成A、B兩種固體,A在水中溶解度較大;B在CCl4中溶解度較大。試畫出A、B分子的`幾何構型。

  [研究性學習]

  14.把CoCl2溶解于水后加氨水直到先生成的Co(OH)2沉淀又溶解后,再加氨水,使生成[Co(NH3)6]2+。此時向溶液中通入空氣,得到的產物中有一種其組成可用CoCl35NH3表示。把分離出的CoCl35NH3溶于水后立即加硝酸銀溶液,則析出AgCl沉淀。經測定,每1 mol CoCl35NH3只生成2 mol AgCl。請寫出表示此配合物結構的化學式(鈷的配位數為6)___________,此配合物中的Co化合價為__ ____。

  15.向硝酸銀溶液中分別滴加NaOH溶液,氯化銨溶液,都會立即產生沉淀。請分別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如果把它們三者以一定的濃度比混合,得到的卻是澄清透明的溶液,請你加以解釋,并寫出相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16.某化合物的化學式可表示為Co(NH3)xCly(x,y均為正整數)。為確定x和y的值,取兩份質量均為0.2140克的該化合物進行如下兩個實驗。將一份試樣溶于水,在硝酸存在的條件下用AgNO3溶液滴定(生成AgCl沉淀),共消耗24.0毫升0.100molL-1的AgNO3溶液。在另一份試樣中加入過量NaOH溶液并加熱,用足量鹽酸吸收逸出的NH3。吸收NH3共消耗24.0毫升0.200 molL-1HCl溶液。試通過計算確定該化合物的化學式。(本題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0 N 14.0 Cl 35.5 Co 58.9)

  17.空間構型是八面體的配合物MA2B2C2,其中中心原子是M,A、B、C、為配位體試討論其手性異構情況。

還物的教案7

  ★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物質,同種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物質;了解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單質;

 。2) 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2、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對金剛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懂得物質結構、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系;

  (2) 通過木炭、活性炭對紅墨水的西服實驗,學會用對比實驗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C60、碳鈉米管的發(fā)現及研究的介紹,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金剛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物質的結構、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系。

  難點:物質的結構、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系

  ★ 教學準備

  1、[實驗6-1]所需的有關器材及藥品

  2、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球棍模型、足球、防毒面具

  ★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

  設疑導入

  [設問]你們知道氧元素能形成哪些單質嗎?請你們猜一猜碳元素能形成不同的單質嗎?

  回憶已有的知識,討論猜測

  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大膽猜測,培養(yǎng)學生的膽略

  自學點撥

  引入新課

  對比分析

  解決問題

  請你們從物質的結構、性質和用途三個方面閱讀課文并完成下表。

  1、 金剛石

  結構

  主要物理性質

  對應用途

  1

  2

  3

  2、 石墨

  結構

  主要物理性質

  對應用途

  1

  2

  3

  3、 C60

  結構

  主要物理性質

  對應用途

  1

  2

  3

  閱讀教材,尋求答案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學會用比較法分析問題。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對比實驗加深理解

  演示[實驗6-1],將教材中的一個錐形瓶改成A、B兩個錐形瓶,加入相同的略顯紅色的水,分別想A、B兩個錐形瓶中加入食糧的木炭粉和活性炭。并提出以下問題:

  1、A、B兩個錐形瓶中現象有何不同?說明了木炭、活性炭具有什么性質?

  2、請你與其他同學一起討論分析產生不同現象的本質原因是什么?

  3、你們知道這一性質有什么實際用途嗎? 那種物質效果更好。

  觀察現象

  分組討論

  代表發(fā)言

  讓學生學會用實驗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討論交流形成共識

  [小結]這節(jié)課通過對比分析、對比實驗,從結構、性質和用途三個方面介紹了談元素形成的單質。你們能發(fā)現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嗎?(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反之,用途體現了性質,性質有體現了結構)

  分組討論;

  交流體會;

  總結歸納

  將所學的知識升華,形成理論

還物的教案8

  第三節(jié)人體的營養(yǎng)

  從知識編排上講,本節(jié)教材是為后一節(jié)消化吸收作鋪墊,它主要闡述食物中的幾類營養(yǎng)物質對人體的作用,營養(yǎng)與健康的關系以及人體內水分的平衡。教師如果光從知識要求上去講,就曲解了教材的本意,實際上本節(jié)內容的真正意義在于讓學生了解人體營養(yǎng)知識后,理論聯系實際,樹立正確的營養(yǎng)觀點和健康觀點,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均衡膳食,不偏食,不挑食,不節(jié)食。

  教法指導

  一方面,本節(jié)教材很少有難理解的、理論性很強的內容,大多為陳述性、了解性的內容;另一方面又是大多數學生較感興趣的話題,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營養(yǎng)與健康、健美都有非常重要的關系。鑒于以上兩個原因,本教材很適合上討論課。具體操作如下:

  布置課題→自學教材、資料→課堂討論發(fā)言→教師點撥→總結。

  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提供相關資料。在知識方面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科學的結論,關鍵是讓每位學生都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二、課時安排

  本節(jié)共1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ǘ┠芰δ繕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歸納能力。

 。ㄈ└星槟繕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養(yǎng)成健康、合理的飲食習慣。

  教學難點:讓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養(yǎng)成健康、合理的飲食習慣。

  三、教學準備

  打印與教學有關的資料(見下)。

  四、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題(應早一周時間)

 。1)平時你最愛吃的食物主要有哪些?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營養(yǎng)成分?長期偏吃食對人體有好處嗎?為什么?

 。2)人體內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有哪些?它們各自有什么作用?

 。3)你愛吃新鮮蔬菜嗎?它有什么好處?

 。4)為什么夏天出汗太多時,喝一點湯比光喝開水要好?

 。ǘ┙處熖峁┫嚓P的資料。下面提供三則,僅供參考。

  1.消化和營養(yǎng)(摘自《中學生生物競賽》)

  在冰天雪地的極地,愛斯基摩人的晚餐是切成厚片的鯨的生肉。在中國的小山村,老奶奶吃的是米飯。而萬里之遙的美國,一位大學生吃的是咸肉漢堡、沙拉和咖啡。在其它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區(qū),餐桌上的食物還可能是蛇肉、昆蟲、熱的紅辣椒、咸魚和木薯等。

  所有這一些食物,都經我們的消化系統(tǒng),轉變成了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為我們提供能量,修補并且維持體內的組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包括消化管和附屬的消化腺。

  一些外國人有十分不好的飲食習慣,他們吃大量的快餐食品,典型的美國人的食物趨向于高脂肪、高膽固醇、高鹽。全世界的疾病調查表明,人類正在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舉例來說:富含脂類的飲食會導致肥胖和心臟病。而高鹽的飲食和熏制的食物會致使胃癌和食道癌的發(fā)病率提高。在飲食中缺乏豐富纖維素的地區(qū),結腸癌的發(fā)病率就相對普遍,而在鄉(xiāng)下的黑人和印第安人中,由于他們的飲食中有豐富的谷物和高的纖維素,他們就很少患結腸癌。

  2.飲食指導金字塔

  3.肥胖成我國人口健康第一公害

  衛(wèi)生界一些營養(yǎng)及疾病控制的專家告訴群眾:超重與肥胖,正成為影響我國人口健康的第一公害。請大家管住嘴少吃,邁開腿多動,自覺控制體重。

  專家們說,身體內的多余脂肪就是由于熱量輸入大于輸出產生的,就是俗稱的吃得多動得少。很多人說自己吃的很少,但體重卻直線上升,實際上認真計算下來,他們攝入的熱量卻很高。16粒花生米等于5千卡的熱量,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零食,每天吃上一小捧,就有可能造成輸入熱量的超標。100克植物油的熱量高達869千卡,一火鍋店以油作佐料,兩小碗佐料再加上涮肉等,一頓飯的攝入熱量就超過了正常人一天的需要量。長此以往,豈能不胖?

  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的前身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等單位的學者,根據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的人口中,超重者不低于2。4億人,肥胖患者已達3千萬以上。北京市衛(wèi)生局有關資料表明,北京市目前的高血壓病人已達200多萬人,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已達7%,每年還新增心腦血管病人20萬人,這些疾病都可歸于生活方式不良導致。如果體重得到良好控制,人們會發(fā)現有些疾病會不治而愈。

  記者注意到,醫(yī)生群體及營養(yǎng)、疾病控制專家們很少出現體重超重者。對這個現象,他們解釋說,正是因為每天看到超重和肥胖對人體的.危害,這一行業(yè)的人都注意飲食和熱量攝入,及各種營養(yǎng)搭配,體重才得到良好控制。

 。ㄈ┎檎屹Y料

  自然教案-第二冊3、3人體的營養(yǎng)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五、板書設計

  食物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

  作用

  蛋白質

  (1)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

 。2)參與人體各種生理活動

 。3)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糖類

 。1)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

 。2)人體細胞的組成成分之一

  脂肪

  貯能物質

  水

  (1)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

 。2)人體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

  無機鹽

  構成人體組織和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物質

  維生素

  調節(jié)人體的生命活動

  粗纖維

  輔助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自然教案-第二冊3、3人體的營養(yǎng)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六、習題與解析

  1.隨堂練習

 。1)青少年每天需要的蛋白質比成年人要多一些,主要原因是( )

 。ˋ)生長發(fā)育需要 (B)青少年的食量大

 。–)活動量大,消耗的能量多(D)獲得必需的氨基酸

 。2)牙齦經常出血的人,體內可能缺乏的維生素是()

 。ˋ)維生素A(B)維生素B

  (C)維生素C (D)維生素D

 。3)兒童易患佝僂病,是因為兒童正處在生長發(fā)育期更需要()

  (A)磷(B)鐵(C)鈣(D)碘

  2.課后練習

 。4)喜食蔬菜而不食肝臟、魚肝油等動物性食物的人,不一定患夜盲癥,原因是某些蔬菜中含有( )

 。梁}卜素B維生素A C維生素C D維生素B

  (5)在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中,既是人體的基本結構物質,又是能源物質之一,還是細胞和人體代謝活動重要調節(jié)物質的是()

 。ˋ)糖類(B)脂類(C)蛋白質(D)維生素

 。6)為了防止人在高溫下劇烈運動時出現肌肉痙攣,最好給人喝一些()

 。ˋ)糖類(B)淡食鹽水(C)汽水(D)十滴水

  3.參考答案

 。1)(C)(2)(C)(3)(C)(4)(B)(5)(C)(6)(B)

  4.簡要分析

 。1)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由于處在生長發(fā)育的高峰期,必須有更多的物質供人體細胞合成物質,而構成人體細胞組織中最主要的物質就是蛋白質。

 。2)牙齦出血是因為體內缺少維生素C的緣故,建議多食新鮮蔬菜水果。

 。3)碘是人體內合成甲狀腺素的重要原料,人體缺少鐵會引起缺鐵性貧血,佝僂病是人體內缺少鈣的緣故,磷能促進小腸對鈣的吸收。

  (4)夜盲癥是人體內缺少維生素A引起的,維生素A主要存在于動物肝臟、奶、禽蛋和綠葉蔬菜中。

 。5)人體內最主要的物質之一是蛋白質,它是構成人體內細胞、組織的重要物質,氧化分解又能釋放出能量,更重要的是能對代謝活動進行調節(jié),如酶的催化作用。

 。6)人體在大量出汗的情況下會引起痙攣,由于人體內血漿中的鹽濃度為0。9%,所以應補充一些淡鹽水,以維持人體水分的平衡。

還物的教案9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氨及銨鹽的性質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區(qū)別;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項,認識到科學使用化肥的意義;

  3.學習觀察法、探究法、類比法等科學方法;

  4.知道氮肥的應用對社會生產的作用和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在實驗探究活動中,享受發(fā)現的快樂。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氨氣和銨鹽的性質;

  教學難點:“噴泉”實驗的原理,氨水的弱堿性。

  三、設計思路

  氮肥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基礎,是解決人類吃飯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對“雷雨發(fā)莊稼”(自然固氮)知識的復習和生物固氮方式缺點的討論,從而將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過程的教學中來。氮肥生產的基礎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氨氣性質的教學。其中,氨氣與水和酸的反應是教學的重點。再通過氨的揮發(fā)性、刺激性氣味等性質,引導學生討論氨水作為化肥的缺點,在此基礎上引入固態(tài)銨鹽和氮肥知識的教學。在學習銨鹽知識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科學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義。

  四、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回憶“雷雨發(fā)莊稼”的有關化學方程式。

  [圖片] 人類已知的三類基本固氮方式。

  [討論] 三種固氮方式的優(yōu)缺點。強調人工固氮的重要意義,引出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

  [化學史話]氮是農作物生長的必須元素,大氣中游離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過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獲得的氮元素遠遠不能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科學家們苦苦探索了幾百年。20世紀初,德國化學家哈伯首次用氫氣和氮氣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規(guī)模工業(yè)合成化肥的基礎。從此,人類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足夠的氮肥,緩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資源與龐大的糧食需求之間的矛盾,他也因此獲得了1918年化學諾貝爾獎。

  [知識鏈接] 1. 合成氨反應條件苛刻的原因;

  2. 哈伯的功與過。

  [板書]一、工業(yè)合成氨

  N2+3H2 2NH3

  [過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類的吃飯問題。要讓這種重要的氣體氮化合物更好地人類服務,我們必須研究它的性質。

  [板書] 二、氨氣

  1.氨的物理性質

  [展示]展示一瓶NH3,觀察其顏色、狀態(tài)、并聞其氣味(注意聞氣味的方法)。

  [小結]氨是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時放出大量的.熱;液態(tài)氨汽化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使周圍的空氣迅速變冷(常用作致冷劑)。極易溶于水(體積比1:700)。

  [實驗探究1] 噴泉實驗。

  [觀察與思考]觀察實驗、描述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現象:將膠頭滴管中的水擠入燒瓶,打開止水夾,燒杯中的水沿著導管噴入燒瓶,變成紅色噴泉。

  結論:氨氣極易溶于水,氨氣的水溶液顯堿性。

  [討論]上述產生噴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結]膠頭滴管中的水擠入燒瓶,大量氨氣溶于水使燒杯中氣壓急劇降低,水被吸入燒瓶形成噴泉。

  [實驗探究2] 氨水的不穩(wěn)定性

  現象:

  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成藍色。

  結論:

  氨水易揮發(fā),氨氣的水溶液具有堿性。

  [板書]2.氨的化學性質

  [小結](1)氨氣與水的反應

  NH3+H2O NH3 H2O NH4++OH-

  [討論]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與液氨進行比較。

  液氨 氨水

  物質種類

  粒子種類

  [實驗探究3] NH3與HCl的反應

  現象:

  燒杯中出現白煙。

  解釋:

  濃氨水、濃鹽酸具有揮發(fā)性,NH3與HCl結合,有固體NH4Cl生成。

  (2)氨氣與酸的反應

  NH3+HCl= NH4Cl(白煙)

  [思考]將實驗3中濃鹽酸換成濃硝酸或濃硫酸現象是否相同?為什么?

  NH3 + HNO3 = NH4NO3(白煙)

  2NH3 + H2SO4 =(NH4)2 SO4

  [過渡提問] 其實,氨水也可以作為化肥,但現在人們很少用它,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回答] 氨水中的NH3 H2O不穩(wěn)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氣,而揮發(fā)掉促進植物生長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同時,會發(fā)出來的氨氣具有刺激性氣味,給使用帶來很大的不方便。

  [追問] 從前面的探究活動中,我們來思考一下,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回答] 可以將氨氣與酸反應轉化成固態(tài)銨鹽加以使用。

  [過渡] 回答得很好!銨鹽就是目前我們使用最多的固態(tài)氮肥的主要成分,對銨鹽的性質的了解,是科學使用化肥的基礎。

  [板書] 三、銨鹽的性質

  1.受熱分解

  [實驗探究4]①進行實驗,②描述實驗現象,③寫出化學方程式。

  現象:加熱,試管中產生白煙,試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體。

  NH4Cl = NH3 ↑ + HCl ↑

  NH3 + HCl = NH4Cl

  NH4HCO3= NH3↑+H2O + CO2↑

  [拓展視野] 由上述反應式可以看出, NH4Cl 、NH4HCO3受熱都能分解,都有NH3產生,但不是所有的銨鹽受熱分解都能產生NH3。

  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 = 2N2↑+O2↑+ 4H2O

  [板書] 2.與堿共熱放出氨氣

  [實驗探究5]①進行實驗,②描述實驗現象,③寫出化學方程式。

  現象: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思考與交流]根據上述性質,分析討論此性質有何應用?

 。1)銨根離子的檢驗;

 。2)氨氣的實驗室制法;

 。3)避免銨態(tài)氮肥與堿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書] 3.氮肥簡介

 。1)銨態(tài)氮肥: NH4Cl(氯銨)、NH4HCO3(碳銨)、(NH4)2SO4(硫銨)、NH4NO3(硝銨)。

 。2)其他氮肥:硝態(tài)氮肥。如:KNO3。

  有機態(tài)氮肥。如:CO(NH2)2。

  [問題思考]

  1.檢驗氨氣是否充滿試管的方法是 ,觀察到的現象是 。

  2.能否用濃硫酸干燥氨氣?

  答案:1.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到管口 試紙變藍

  2.不能 因為氨氣能與硫酸反應

還物的教案10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動畫視頻,并提出問題:鷸蚌相爭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動物?它有什么特征?與人類的關系怎樣?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就會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下面我們先一起學習軟體動物。

  推進新課

  學習目標一:軟體動物

  1、常見軟體動物的觀察

  按照學生的分組給學生分發(fā)河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仔細觀察河蚌貝殼的形狀、花紋和年輪,柔軟的身體,運動器官——足,內臟團和呼吸器官——鰓,還有外套一般的肉質膜。學生觀察后思考以下問題:

  (1)貝殼在身體外面起什么作用?貝殼是怎樣形成的?

  (2)你所觀察的動物是靠什么結構運動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

  (3)它們是如何獲取食物的?

  2、其他軟體動物

  進一步利用多媒體提供石鱉、蝸牛、烏賊等三種動物的圖片,并請同學們觀察圖片,思考以下問題:

  (1)石鱉貝殼是什么形狀?它靠什么運動?

  (2)蝸牛生活在什么環(huán)境中?貝殼是什么形狀的?它靠什么運動?

  (3)烏賊生活在什么環(huán)境中?貝殼有什么特點?它是如何捕食和運動的?

  3、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

  小組共同總結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4、軟體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1)利用多媒體展示軟體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師生共同明確軟體動物對人類的有益價值。

  ①食用

  牡蠣、扇貝、鮑等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②飾品

  螺殼和珍珠是很好的裝飾品。

  ③藥用

  鮑的殼、烏賊的殼、珍珠粉可入藥。

  (2)利用多媒體展示軟體動物對人類有害的兩個方面。

  ①蝸?梢晕:r作物

  ②釘螺是日本血吸蟲的中間寄主,與血吸蟲病的傳播有關。

  初二上冊生物第一章教案參考

  一、閱讀課本,回答下列問題:

  兩棲動物

  【學習任務一】青蛙

  1、想一想,議一議青蛙和龜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陸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屬于兩棲動物,而龜屬于爬行動物,這是為什么呢?

  2、觀察與思考(1)觀察青蛙成體的身體分為哪幾個部分?(2)不同環(huán)境中的青蛙身體的顏色相同嗎?為什么?(3)當你手握青蛙時有什么感覺?(4)比較青蛙前后肢的差別,想一想,這與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關系?(5)仔細觀察青蛙的頭部有哪些器官?分別有什么作用?

  3、總結

  (1)青蛙的身體分為頭、軀干、四肢三部分,沒有頸和尾部。

  (2)不同。青蛙會根據環(huán)境顏色改變自己的皮膚顏色而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

  (3)體表光滑有黏液

  (4)前肢短小,可以身體;后肢發(fā)達,趾間有蹼,既能跳躍也能劃水。

  (5)頭部前端有一對鼻孔,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谥杏猩,沒有牙齒。有一對眼睛,眼睛后方有一對鼓膜,可以感知聲波。

  引導學生自學青蛙的圖片,讓學生看圖并參考教材完成以下問題。

  4、互動

  青蛙的呼吸是什么樣?如何生殖的?

  常見兩棲動物的形態(tài)特征。

  總結兩棲動物主要特征。

  爬行動物

  (一)1、描述爬行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2、常見的爬行動物有什么?

  3、蜥蜴的生活環(huán)境和形態(tài)結構。

  4、呼吸和生殖。

  通過以上認識,感知動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及生活習性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的良好品質。

  系統(tǒng)梳理,互動評價: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還物的教案11

  活動目標

  1.了解冰融化的過程。

  2.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從多角度解決問題。

  3.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fā)現問題、獲取經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兩塊大小一樣的冰塊,托盤,每人一塊冰(里面凍有一個小禮物)記錄卡每人一張,筆,毛巾,缸子,熱水,溫水,涼水,棉被,酒精燈,小錘等工具。

  活動過程

  1.引發(fā)問題,激發(fā)幼兒探索的欲望。

  (1)用什么方法能讓冰塊慢點化?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老師這有一塊冰,我不想讓這塊冰融化,請小朋友們幫老師想想辦法。

  (2)討論用一種記號,記錄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請小朋友們把你想到的方法記到你的紙上。

  幼兒可以展開討論,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2.在操作中去驗證自己的猜想。

 。1)師:小朋友們你們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好多的材料,請你們用這些材料試一試,看看哪個小朋友的冰融化的最慢?并把你使用的方法記錄下 來。

  幼:老師我用被子蓋起來它就不化了。

  老師我把它放進冰箱里他也不化了。老師我把它放進了涼水里!ぁぁぁぁぁ

  (2)總結哪種材料使冰化的慢一些。

  請幼兒比一比剩下的冰,講講使用的方法,就知道使用哪種操作材料融化的慢了。

  3.提出新問題:用什么方法使冰化的快一點。

 。1)師:老師這又有一塊冰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怎樣使冰化的快一些?請小朋友們用周圍的材料試一試。

  幼:老師我把它放在熱水里,冰變小了。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好多的材料,請你們用這些材料試一試,看看哪個小朋友的冰融化的最慢?并把你使用的方法記錄下來。

  幼:老師我用被子蓋起來它就不化了。

  老師我把它放進冰箱里他也不化了。

  老師我把它放進了涼水里!ぁぁぁぁぁ

  (2)總結哪種材料使冰化的慢一些。

  請幼兒比一比剩下的冰,講講使用的方法,就知道使用哪種操作材料融化的慢了。

  3.提出新問題:用什么方法使冰化的快一點。

 。1)師:老師這又有一塊冰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怎樣使冰化的快一些?請小朋友們用周圍的材料試一試。

  幼:老師我把它放在熱水里,冰變小了。

  老師我把它放在暖氣上,冰都化了,變成水了。

  老師我把它砸碎了,放在水里冰不見了,變成了水!ぁぁぁぁぁ

 。2)請幼兒比一比誰的冰最小,講講它的融化方法?偨Y出冰化的快的方法。

  (3)通過比較,讓幼兒學會幾種使冰融化的快的方法及保存冰塊的方法,使幼兒學會探索的方法。

  4.玩游戲:冰中取物。

  師:小朋友們我們來玩?zhèn)游戲好嗎?老師帶來了好多的小禮物,藏在冰里了,請小朋友們用你剛才學過的方法,把禮物取出來,看看哪個小朋友最先拿到禮物。

  好,預備——開始。

  幼兒開始進行操作,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使用熱水以及操作工具時注意安全,如果水灑了提醒幼兒及時地用抹布清理干凈。

 。ㄓ變洪_始了自己的探索,都想第一個把禮物取出了,有的幼兒就很快想到了剛才使用過的方法,有的小朋友把冰放在暖氣上,靜靜的等待冰的融化過程,一點也不羨慕別人,就在專注自己的融化過程。

  取到小禮物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欣賞一下小禮物,并向小伙伴講講自己是怎樣取到小禮物的.。

  活動延伸

  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請幼兒講講在生活中是怎樣儲藏冰糕及融化冷凍食品的,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和內容的設計,接近孩子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順應了孩子們的需求和興趣,所以孩子們樂于參與;顒硬牧系臏蕚涑浞,符合目標的需要,特別是活動前,將孩子的小禮物凍于一大塊冰中,增強了孩子主動探究的愿望和積極性。整個活動的指導,教師遵循了科學活動的新理念:幼兒是主角,他們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進行大膽的、主動的嘗試與探究;教師則更多的是鼓勵、關注、等待與支持。

還物的教案12

  活動目標:

  1、鞏固9以內數量物品的點數,能進行相同物體數量的匹配。

  2、學習補足物品數量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進行9以內數量物品的點數,學習相同物品數量匹配。

  1、教師:這些花漂亮嗎?有幾種顏色的花?這些花分別是什么顏色的?

  2、教師引導幼兒分別數一數每種顏色的花有多少朵?

  3、花園里有這么多花,會吸引什么來這里呢?(蝴蝶和蜜蜂)

  4、教師出示有7只蝴蝶的圖片,請幼兒數一數有幾只白蝴蝶,白蝴蝶的數量和什么顏色的花一樣多。

  5、教師再出示8只花蝴蝶的圖片,請幼兒數數有幾只花蝴蝶,花蝴蝶的數量和什么顏色的花一樣多。

  二、對照9以內的點卡,補足物品的數量。

  1、教師出示有5只小蜜蜂的`圖片,教師:數一數有幾只小蜜蜂?黃顏色的花有幾朵?還要再來幾只小蜜蜂,就能讓小蜜蜂和黃顏色的花的數量一樣多?你有什么辦法?

  2、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辦法。

  3、教師出示9的點卡,教師:這是什么?數一數有幾個點子?(9),我們把5只蜜蜂放在點子卡的下面,一個對著一個,再數一數還有幾個點子下面沒有蜜蜂,就是還缺少幾只蜜蜂。

  4、教師將9只小蜜蜂的圖片放在一起,請幼兒點數,進一步確定小蜜蜂的數量和黃顏色的花數量一樣多。

  三、通過游戲鞏固9以內數量物品的掌握。

  1、游戲:看數字捶捶背。

  玩法:兩人一組,一人從1——9的數字卡中任意抽取一張數字,看一看是數字幾,然后就在另一位幼兒的背上捶幾下,被捶的幼兒說出捶的次數,若與數字卡的數量相同,游戲成功,交換角色。

  2、游戲:看數字捶捶背。

  玩法:7——8為幼兒一組,把小椅子擺成小火車的樣子,幼兒騎在小椅子上排成幾列。每列最后面一位幼兒由一套1——9的數字卡,該幼兒任意抽取一張數字卡,數字卡是幾,就給前面的小朋友捶幾下背,前面的小朋友認真計數被捶的次數,然后再給前面的小朋友捶一樣多的次數,一次傳到最前面的一位幼兒,最前面一位幼兒大聲地說出是數字幾,看哪一組傳得快。(要求數字卡不能讓前面的小朋友看到,捶的時候力量要適當,前面的小朋友不能往后看。)

還物的教案13

  設疑:比較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通過比較,你能發(fā)現什么問題?

  0.921.09

  還原糖脂肪蛋白質

  預測實測原因預測實測原因預測實測原因

  蘋果汁

  梨汁

  馬鈴薯勻漿

  花生

  種子

  花生種子勻漿

  豆?jié){

  鮮肝提取液

  交流實驗結果:每一組實驗選取一個人介紹實驗情況,然后分析實驗成敗的得失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實驗,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五)發(fā)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那么,細胞中的各種有機物又是怎么樣的,有什么特點?在下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生命活動的承擔者—蛋白質。這節(jié)課后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著重分析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并完成本節(jié)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yè)。

  設計意圖:布置下節(jié)課的預習作業(yè),并對本節(jié)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jié)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第2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1節(jié)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大量元素:C、H、O、N、P、S等

  微量元素:Fe、Mn、Zn、B、Cu、M等

  組成細胞的基本元素:C

  二、

  三、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常見有機物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fā)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jié)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可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并不大,但由于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質三類有機物的鑒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三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并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當每組2個學生中的1個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一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鑒定”實驗中,1個學生制作臨時裝片時,另一個學生則可以調試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2個實驗時,1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后1個實驗的操作。

  3.鑒定可溶性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用手上提夾住試管的試管夾。

  4.做鑒定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鑒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樣液,以便與鑒定后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本節(jié)課時間45分鐘,其中情景導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5分鐘,講解實驗原理與實驗步驟7分鐘,學生分組實驗10分鐘左右,反思總結當堂檢測5分鐘左右,其余環(huán)節(jié)18分鐘,能夠完成教學內容。

還物的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關節(jié)的各結構名稱及其作用。

  2.知道體育鍛煉對關節(jié)的影響和有關脫臼及其急救的知識。

  能力目標

  明確觀察目的,有序地觀察關節(jié)的結構,分析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及分析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關節(jié)的結構及功能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辨證觀點。

  2.在分組觀察和討論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相互協(xié)作。

  本節(jié)知識結構

  教材分析

  關節(jié)在運動中起杠桿的作用,因此有關關節(jié)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之一。而關節(jié)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關節(jié)的牢固性和靈活性的統(tǒng)一是本節(jié)的難點。按照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先讓學生觀察關節(jié),獲得關節(jié)結構的感性知識,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分析關節(jié)的牢固性、靈活性是由哪些結構體現?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法建議

  學習骨連接的知識時,主要讓學生弄清楚關節(jié)的結構和功能。談到骨連接,學生首先反應出來的就是關節(jié)?梢韵葐枂枌W生,人可以做各種復雜的.動作,但人的一塊骨能否做出動作呢?人的整體位移和局部的活動都是由不同的骨連接在一起完成的,讓學生說說他們最熟悉的動作的完成需要哪些骨的參與(學生說不出具體名稱不要緊,重要的是學生能知道一個動作的完成要靠不同骨的共同作用)。告訴學生骨和骨組成了骨的連接,其中活動自如的骨連接有一個專用名稱那就是關節(jié)。關于關節(jié)的結構,有條件的學校最好分組實驗,觀察豬的關節(jié),觀察時讓學生結合課本上關節(jié)的結構示意圖,辨認各部分名稱。教師最好出示觀察內容的提綱和思考討論的問題指導學生由外到內觀察:

  1.用鑷子拉一拉關節(jié)囊,體會其堅韌性,思考其作用?

  2.觀察相鄰兩塊骨面的形狀有何不同?哪是關節(jié)頭?哪個是關節(jié)窩?

  3.觀察關節(jié)面的顏色與其他部位的骨有何不同?軟骨覆蓋在關節(jié)面上有何作用?

  4.用手摸一摸關節(jié)腔有什么感覺?這對運動有什么意義?

  這樣使觀察目的性強,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同時可以啟發(fā)學生針對關節(jié)面接觸的面積是大有利還是小更有利,進而思考關節(jié)面為什么形成關節(jié)頭和關節(jié)窩,而不是兩個平面或是兩個頭、兩個窩等問題,讓學生從關節(jié)的功能上理解其結構組成上的特點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

  有關關節(jié)的牢固性和靈活性,可先讓學生活動幾個關節(jié)(如肩關節(jié)、腕關節(jié)、指關節(jié)、肘關節(jié)),體驗關節(jié)的牢固性和靈活性,然后再由學生自己總結出關節(jié)的哪些結構特點體現了牢固性和靈活性。這樣做。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不能進行分組實驗的學校,教師一定要作好演示實驗,并要利用掛圖和模型進行講述。)

  在學生掌握關節(jié)結構功能的基礎上,安排學生觀察課文中的圖IV-19,再結合實例簡述骨連結的三種形式。

  教學設計示例

  先復習骨的結構和成分,然后提出:骨堅硬、富有彈性、適于運動,但是骨本身不能產生運動,只有在肌肉收縮的牽引下才能產生運動。假如肌肉附著在一塊骨上,肌肉收縮能產生運動嗎?肌肉只有附著在不同的骨上,形成活動的骨連接,才能產生運動,這種活動的骨連接叫做關節(jié)。

  板書:第三節(jié) 關節(jié)

  關節(jié)在運動中起著支點的作用。

  引入新課后,讓學生逐一活動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膝關節(jié)等,使學生從外形上認識關節(jié)的多樣性、牢固性和靈活性。接著指出關節(jié)為什么如此靈活牢固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尋找答案。

  讓學生觀察準備好的關節(jié),出示觀察內容的提綱和思考討論的問題指導學生由外到內觀察:

  1.對照課本關節(jié)的結構示意圖,辨認各部分名稱。

  2.用鑷子拉一拉關節(jié)囊,體會其堅韌性,思考其作用?

  3.觀察相鄰兩塊骨面的形狀有何不同?哪是關節(jié)頭?哪個是關節(jié)窩?

  4.觀察關節(jié)面的顏色與其他部位的骨有何不同?軟骨覆蓋在關節(jié)面上有何作用?

  5.用手摸一摸關節(jié)腔有什么感覺?這對運動有什么意義?

  討論:

  1.關節(jié)的基本結構包括哪幾部分?

  2.為什么關節(jié)能夠既靈活又牢固?

  學生觀察完畢后利用掛圖讓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有條件的學?勺寣W生上講臺用實物投影儀匯報。

  并總結關節(jié)的結構,邊總結邊板書(見板書設計)。

  然后引導學生概括關節(jié)的牢固性、靈活性由哪些結構決定的。

  得出:關節(jié)的牢固性是由關節(jié)頭、關節(jié)窩的結合,關節(jié)囊的堅韌性是由關節(jié)周圍的一些韌帶決定的。它的靈活性是由關節(jié)面上光滑的軟骨,關節(jié)腔內的滑液,關節(jié)囊和一些韌帶有一定的伸展性決定的。

  理解關節(jié)結構和功能的統(tǒng)一。

  在學生了解掌握關節(jié)結構功能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關節(jié)是活動的骨連接,其它骨連接與關節(jié)有哪些不同呢?

  板書:二。骨連接的形式

  演示骨連接方式的掛圖,指出顱骨之間的連接是不活動的 ,有利于保護腦;椎骨之間的連接是微活動的,這與脊柱支持等功能有關。不活動連接和半活動連接都不能與關節(jié)的活動相比,因此各種范圍大的活動和復雜的動作,都是以關節(jié)為支點進行的。

  引入:如何提高關節(jié)的牢固性和靈活性?

  板書:三。體育鍛煉對關節(jié)的影響:

  應指出,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以使關節(jié)囊增厚,周圍的韌帶增粗,肌肉力量加強,這就增強了關節(jié)的牢固性。長期鍛煉可使關節(jié)囊和周圍的肌肉、韌帶的伸展性加強,靈活性也增強。教師可舉運動員、舞蹈演員等例子說明。

  引入:關節(jié)的牢固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用力過猛或不慎摔倒,可能使關節(jié)頭從關節(jié)窩里脫出來而造成脫臼。

  板書:四。脫臼和脫臼的急救

  脫臼:是指關節(jié)頭從關節(jié)窩中脫出來。此時,關節(jié)囊拉緊,如亂活動會加重傷勢,應趕快請醫(yī)生診治,使關節(jié)復位。

  最后教師可提出問題鞏固課堂內容。

還物的教案15

  知識目標

  理解由各種化合元素組成的水、無機鹽、糖類、蛋白質、核酸等各種化合物的化學組成特點,在細胞和生物體內的存在形式和各自具有的生理功能;初步了解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是體內各種化合物按一定方式和規(guī)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協(xié)調合作、共同作用的結果,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能力目標

  通過對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組成、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學習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化合物的學習和分析,初步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各種化合物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的學習,認識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通過各種化合物的功能的學習,認識生物體的物質性和生命活動需要物質基礎的觀點;使學生初步學會抓住知識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用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重點分析

  1.組成生物體的六大類化合物的元素組成,該六大類物質在生物體內和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功能。

  組成生物體的六大類化合物雖然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但組成的各類化學元素的種類、數量、組成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各種化合物的組成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其功能;另一方面該部分的知識又是學習以后知識,如新陳代謝、遺傳和變異的重要基礎。所以必須作為重點指導學生學好、學扎實。

  2.四類有機物的結構和功能

  四類有機物是生物體特有的化合物,了解這四種化合物的結構和在生物體生命活動中的功能,特別是四種化合物在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功能的.側重點,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糖類物質主要作為生命活動的供能物質,脂類物質主要作為生命活動的儲能物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體現者,而核酸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核酸對生命活動的控制是通過控制蛋白質來實現的。教師在教學中應重點引導學生對四種化合物的功能進行區(qū)分。

  難點分析

  1.組成蛋白質的結構單位——氨基酸的化學結構特點,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及其與功能特點的相互關系。

  蛋白質的結構單位以及蛋白質的化學結構特點及空間結構特點等,是有機化學的知識,由于學生還沒有開始學習有機化學,因此是學習上的難點。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化學知識進行講解,講清楚氨基酸的結構通式,通過氨基酸的縮合反應引出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并直觀演示蛋白質的空間結構(模型),幫助學生理解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的相互關系。

  2.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核苷酸的結構特點,核酸的種類、結構特點和主要功能。

  核酸的知識雖然簡單,但知識繁多、瑣碎,對于學生來講學習和記憶都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教學是一要注意與蛋白質的結構單位(核苷酸)區(qū)分開,二要區(qū)分核酸的不同種類(DNA、RNA),三要區(qū)分不同種類核酸的核苷酸,為后面遺傳的物質基礎的學習奠定基礎。

  教法建議

  [學生基礎較好的學;虬嗉塢

  可采用討論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以討論為主的綜合課。通過自學和對大量事例的分析和討論,學習組成生物體的水分和無機鹽及其生理作用,學習糖類和脂類的知識,認識糖類和脂類的化學元素組成、分類及生理作用。

  第二課時:以討論為主的綜合課。通過分析和講解,學習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和核酸的化學元素組成、基本組成單位、化學結構和空間結構特點、生理作用等知識。最后通過典型案例引出原生質的概念,生物教案《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普通學校]

  可采用講解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講解水分、無機鹽、糖類和脂類知識。教師講解時,要注意聯系生物學實際,大量列舉生物學事例,通過大量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糖類和脂類的相關知識。

  第二課時:講解蛋白質和核酸的知識。教師講解時要注意聯系化學知識,聯系具體的生物學事例,聯系生物體的具體功能,幫助理解相關的知識。最后總結歸納原生質的概念。

【還物的教案】相關文章:

吉祥物教案10-29

中班教案:夾物跳09-09

小班夾物跳教案12-19

一物多玩教案08-17

《細胞中的無機物》教案03-06

一物多玩活動教案07-01

小班按物取數教案07-09

《原地縱跳觸物》教案07-08

高二生物教案09-13

各種各樣的建筑物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