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4-07-03 14:35:33 教案 我要投稿

有關科學教案模板匯編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科學教案模板匯編8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過程與方法: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難點】: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前一周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試管、水、食用油、一顆有根有葉的小植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問題導入

  1、師:一棵大樹,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是很困難的;一株小草,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容易嗎?

  2、生:思考后回答。

  3、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來。(出示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們種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師:揭示并板書課題:我們先看到了根

  二、(觀察活動)觀察植物根的生長

  1、師:我們種下的四季豆已經發(fā)生了變化,現在請你們認真地觀察觀察,看看能發(fā)現什么?

  2、生:學生觀察自己在前幾天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師:剛才,你們認真觀察了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發(fā)現呢?

  4、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

  5、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長,根的生長速度快。

  三、(研究活動)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師:我們給鳳仙花澆水時,一般往哪里澆?為什么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們來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師: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討論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師: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看植物的根還有什么作用?實驗步驟如下:

  參看P8頁書上的內容,教師邊講邊操作。①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裝入有水的試管中。②將植物的根浸泡在試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試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被蒸發(fā)到空氣中去,并在水面處做好標記。④觀察試管中的水量有什么變化。

  7、師:過幾天,試管中的水量變化說明了什么?

  8、師:(總結)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

  【作業(yè)布置】

  家庭實驗:參看P8頁書,制作一個“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實驗裝置,并注意觀察實驗裝置里水量的變化。

  【板書設計】

  3.我們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學反思】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知冬天自然界中的天氣、氣溫的變化。

  2、初步理解事物都是處于變化之中的。

  3、體驗在感知發(fā)現中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課前準備:組織幼兒觀察玻璃上的冰花。

  2、知識準備:幼兒對冰花的變化已有一定的感知。

  活動重點:

  了解大自然中天氣、氣溫的變化。

  活動難點:

  理解事物都是處于變化發(fā)展中的。

  一、師幼談話,導入課題:

  1、哪個小朋友知道我們現在處在什么季節(jié)?(冬季)

  2、在這個季節(jié)天氣很冷,冷天會出現什么景象?(結冰)

  3、玻璃上會出現什么?(冰花)

  二、創(chuàng)設情景,教師帶領幼兒到洗手間,激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

  1、請幼兒有序的排好隊觀察玻璃上的冰花。

  2、觀察玻璃上冰花有什么變化。

  三、教師提問,啟發(fā)引導幼兒了解冰花。

  1、提問:"你們知道冰花是從哪里來的嗎?"幼兒議論:"因為冬天天氣冷,所以有冰花。""冬天到了就有冰花,還下雪呢?"

  2、師:"你們還在哪里見過冰花?"幼:"電視上有許多好看的冰花。""我家的'玻璃上也有冰。""我家沒有冰花。"

  3、師:"為什么有的玻璃上有冰花,有的玻璃上沒有冰花呢?"幼:"因為我家有空調,暖和,所以沒有冰花。""有太陽的地方沒有冰花,沒有太陽的地方有冰花。"師總結:由于氣溫的變化,導致了冰花也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都是變化的,比如:天氣的變化、動物的變化、植物的變化等等。

  四、結束活動

  小朋友們都已了解了冰花,并知道冰花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發(fā)生變化,回去的時候,可以向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介紹一下冰花。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樂于參加科學探究活動,了解光和影子的關系。

  2、對身體的影子及其變化感興趣,體驗游戲的快樂。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喜歡參加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游戲快樂。

  難點:了解光和影子的關系。

  活動準備:

  投影儀、音樂《雨中旋律》、幼兒具備"影子"相關經驗(事先準備好的尋找影子視頻)、人站在太陽下影子圖片一張、教師幼兒具備做各種手影的經驗、畫有每位幼兒影子造型的長軸紙卷一個、蠟筆。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音樂律動) 小朋友們,今天張老師給大家?guī)硪粋謎語,請大家認真聽,比比是誰第一個猜出謎底。我的'謎面是: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時走在前,有時走在 后,我和他說話,就是不開口。(是一種現象,有陽光的時候就會出現)(影子)

  基本部分:嗯,小朋友們很棒,都猜對啦!我們的影子這么的神奇,那它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這有一段小朋友們尋找影子的視頻,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不好?那我們要帶著幾個任務去看,第一個:你找到了那些影子?(在什么情況下找到的) 第二個:我們去了什么地方影子就突然消失了,為什么?(幼兒觀看視頻資料)(引導幼兒思考回答之前提出的問題)小朋友們回答得真棒,我們表揚下自己。接下來,我們再通過一張圖片更進一步的了解光與影子的關系(出示圖片)(引導幼兒懂得在有光的情況下才會有影子,當光線被物體擋住后,物體后面光線照不到的地方就變黑了,這就是影子)(發(fā)現光和影子的關系)好,下面張老師就帶著你們一起來玩影子游戲好不好?第一個游戲:手影游戲(老師先做出幾個造型示范,幼兒猜并模仿,再請7--8名幼兒分別在投影儀前做不同造型的手影,邊做造型邊學小動物叫聲,其他小朋友來猜并模仿)第二個游戲:給影子涂色(教師將每位幼兒做的影子造型提前畫在長軸紙上,請每位幼兒找到自己影子造型給影子穿上漂亮的衣服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圖案)

  結束部分:教師與幼兒一起分享欣賞影子作品并和自己影子拍照留念。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蔬菜湯是幼兒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貼近幼兒的現實生活,創(chuàng)設制作蔬菜湯的游戲性情境,能夠較好的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結合中班幼兒具體形象占多數的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提供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活動中真正做到“做中學”,在親身探究、操作的過程中,感知實物數量的多少。同時,以“為媽媽做蔬菜湯”的故事導入,并貫穿在整個活動中,萌發(fā)幼兒愛媽媽的情感,增進親子感情。

  【活動目標】

  1、點數6以內的物體的數量,能按數取物,會認讀數字6。

  2、學習比較6以內物體數量的多少,并按照從多到少和從少到多的順序排序。

  3、能按菜單要求模擬為媽媽制作蔬菜湯,萌發(fā)愛媽媽的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點數6以內的物體的數量,能按數取物。

  難點:學習比較6以內物體數量的多少,并按照從多到少和從少到多的順序排序。

  【活動準備】

  兩份數量、品種不一的大菜單、蔬菜卡片、菜單及鍋底操作紙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鞏固幼兒對常見蔬菜的認識。

  師:兔媽媽身體有點不舒服,小兔想要為媽媽做一鍋蔬菜湯,做蔬菜湯要用到1個卷心菜、兩個茄子、3個西紅柿、4個土豆、5個菜花、6個胡蘿卜,哎呀,太多了,記不住,小兔子列了一份菜單,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二、認識菜單,幫小兔子為媽媽制作蔬菜湯

  1、出示大菜單,引導孩子看懂菜單

  師:這是一份什么樣的菜單?你能看懂菜單嗎?菜單上說需要哪些蔬菜?每種蔬菜需要多少個?哪一種蔬菜最多?哪一種最少?

  2、第一次去買菜。

  師:帶上菜單,四個小朋友為一組,將邁入的菜放入籃中。

  3、教師示范將蔬菜放入鍋內,清點幼兒買來的菜,

 。1)師:我們趕緊動手來為兔媽媽熬一鍋蔬菜湯吧。要做這種湯有一個小秘訣哦,要先放完一種蔬菜再放另一種,而且要按照從少到多的順序放,這樣做出來的才會美味哦!

 。2)教師與幼兒一起按照順序數蔬菜數量及種類,并示范在鍋底上放入蔬菜。(引導幼兒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梳理自己買來的蔬菜。)

 。3)發(fā)現有漏買或者多買的蔬菜請幼兒及時糾正。

  師:你拿的蔬菜數量對嗎?不夠的趕緊再去買一份哦。

  3、先按菜單依次放兩種蔬菜,再請幼兒幫助小兔子繼續(xù)往鍋里放蔬菜。

  三、請幼兒為自己的媽媽制作蔬菜湯

  1、提出任務:你們想不想為自己的媽媽做一鍋美味的蔬菜湯,讓她也健康美麗?

  2、出示美味菜單,請幼兒先讀懂菜單。

  師:這一次菜單上說需要哪些蔬菜?每種蔬菜需要多少個?哪一種蔬菜最多?哪一種最少?

  3、了解菜單秘訣

  師:這份菜單呀也有一份秘訣,往鍋里放菜的時候,要先放數量最多的一種蔬菜,再放少的,要給每種蔬菜排好隊往里放

  4、第二次買菜,為媽媽做蔬菜湯。

  請每位幼兒去買菜并單獨操作,每人制作一份蔬菜湯。

  師:你的蔬菜湯需要用到什么蔬菜,你是怎么放的?

  5、幼兒自己制作“蔬菜湯”,教師巡回指導

  四、分享展示蔬菜湯

  師:請做好的小朋友說說自己的蔬菜湯是用什么蔬菜做的,都用了多少?

  師:小朋友們可真棒!相信媽媽看到你們?yōu)樗齻冏龅拿牢妒卟藴欢ê芨吲d。請大家把這份湯帶回家送給媽媽吧。

  【活動反思】

  在開展幼兒園數學活動時,我們要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要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蔬菜是幼兒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聯系,針對班里幼兒愛挑食,不愛吃蔬菜的特點,我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讓數學教育滲透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讓幼兒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直接關系。

  《蔬菜湯》是一節(jié)中班的數學活動,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是點數6以內的物體的.數量,能按數取物,會認讀數字6。學習比較6以內物體數量的多少,并按照從多到少和從少到多的順序排序。能按菜單要求模擬為媽媽制作蔬菜湯,萌發(fā)愛媽媽的情感。符合了幼兒的數學是在生活中去學習,在生活中運用。

  活動開始,我先以故事的形式導入,兔媽媽身體有點不舒服,小兔想要為媽媽做一鍋蔬菜湯為由,初步讓幼兒知道蔬菜湯神奇的地方,從而引出活動的主題。在活動過程中我先創(chuàng)設了第一個情境:兔媽媽身體有點不舒服,小兔想要為媽媽做一鍋蔬菜湯,于是就出示蔬菜湯的菜單,引導幼兒說說蔬菜單上蔬菜的數量!澳銈兡芸炊藛螁幔可厦嬲f要哪些材料?”孩子們一下子就說出了菜單上蔬菜的名稱,在知道菜單上的蔬菜后,我又引導他們說說旁邊的數字表示什么意思。恳龑в變褐笇б凑崭鶕牟藛畏攀卟,接著我又引導幼兒們說說其他蔬菜的數量。最好我又提出要求小兔說放蔬菜時要一排一排放,最少的那種蔬菜放在第一排,然后讓蔬菜一排比一排多。讓在投放蔬菜時,每投放一樣蔬菜我都引導幼兒數一數,再對照菜單看看,是不是和菜單需要的數量一樣,并且引導孩子們知道投放時一排比一排多。

  孩子們在游戲中很好的達成了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難點目標,不知不覺將蔬菜湯燒好了。在最后環(huán)節(jié),我也借此對幼兒開展生活教育,引導以后也要多吃蔬菜,身體才會變得更加強壯。從而讓孩子們感受吃蔬菜的好處,培養(yǎng)幼兒不挑食物的好習慣了。

  本節(jié)活動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活動中我多與孩子的回應和追問有所欠缺,關鍵性的提問還不夠精煉,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孩子發(fā)散性的思考啟發(fā)不多。我會及時反思自己在平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的磨練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背景

  中班幼兒的好奇心強,喜歡對新鮮的、感興趣的事物詢問、探索,特別喜歡尋找草叢里的小蟲子、小動物。在一次散步的時候,幼兒無意中在圍墻的草坪里發(fā)現了一只小小的蝸牛,就大聲喊:“快來看,小蝸牛!贝蠹叶紘^去:“真的是蝸牛呀!”“小蝸牛身上有殼!”“小蝸牛的身子一爬一爬的!庇谑沁@個有關蝸牛的話題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我們發(fā)動幼兒、家長一起尋找蝸牛,并搜集關于蝸牛的一些資料,為了讓幼兒對蝸牛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認識蝸牛,初步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習性。

  2.萌發(fā)對事物的探究興趣。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有關蝸牛的圖片、VCD、錄像、放大鏡等;

  2.課前捕捉蝸牛。

  活動過程

  1.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師: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

  幼A:蝸牛的背上有殼,像小房子。

  幼B:它的殼是一圈一圈的。

  幼C:蝸牛還有兩根細細的腳呢?

  師:蝸牛頭上的角叫觸角,那蝸牛的眼睛長在哪里呢?

  幼A:不知道。師:就長在觸角上。師:蝸牛是怎樣走路的呢?它有腳嗎?

  幼A:蝸牛沒有腳,它身體一動一動的就是在走路。

  幼B:蝸牛沒有腳也能走路,它本領真大。

  幼C:不是,蝸牛有腳的。師:你怎么看見蝸牛有腳的?

  幼C:反正我看見的。

  師:蝸牛到底有沒有腳,讓我們一起去找找,仔細地看一下。

  評析:通過觀察,幼兒發(fā)現蝸牛真的有腳,而且是一只腳,就像鞋底一樣,大家為這驚人的發(fā)現而歡呼。幼兒通過共同探索活動,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

  2.觀察蝸牛,觀看VCD,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

  幼:(觀察)蝸牛爬行。

  師:剛才你們發(fā)現了什么?蝸牛走過的地方會留下什么?

  幼A:蝸牛走過的地方有一根白線。

  幼B:這白白的東西是什么?

  幼C:是小蝸牛的唾沫。師:這可不是唾液沫,你們看,小蝸牛在爬的時候身體在蠕動,它的腹部就會分泌出這種白色的沾液,看上去就像白線一樣。

  幼A:那為什么要分泌這種白色的`東西呢?

  師:讓小蝸牛自己來告訴你們吧。(觀看VCD“趣味動物小百科)師:原來蝸牛是靠身體蠕動來爬行的,它分泌這種白色的沾液,是為了讓身體更潤滑,這樣在爬行的時候就不會擦傷皮膚了,而且前進的更快。

  3.交流信息,繼續(xù)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在前一次“蝸牛大搜索”活動中,孩子們都產生了一個問題。師:最近我們怎么找也找不到蝸牛?

  幼B:蝸牛是不是都躲起來了。

  幼C:蝸牛怎么老喜歡睡覺,它冬眠了嗎?師:老師也覺的奇怪,蝸牛好像很少,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秘密。

  幼A:我爸爸幫我去圖書館查了,蝸牛要冬眠的。

  幼B:我媽媽對我說,她在網絡上看到的,蝸牛不但要冬眠,還要夏眠。師:蝸牛真有趣,我們觀察很仔細,了解的也很多。讓我們再到自然角去看看螺螄,跟蝸牛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活動延伸

  用橡皮泥做蝸牛。

  活動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幼兒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大人灌輸。出一個問題,然后讓孩子自己去圖書館找書、上網查資料,這樣孩子獲得的知識更系統(tǒng)、全面、深刻,學習能力由此增強。無疑,網絡是一本大百科全書,提供知識更為快捷、方便。在這次活動中,幼兒還初步了解到網絡給學習帶來的好處,這為他們成為信息時代的合格人才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茶葉的制作過程,知道茶葉的基本種類。

  2.觀察、比較生活中常見的茶葉外形特征,感知茶葉泡水后的細微變化。

  3.體驗品茶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茶葉(白茶、鐵觀音、龍井、碧螺春、銀針、茉莉龍球、苦丁茶、普洱茶),每組一份。

  2.茶葉制作過程的錄像。

  3.茶具一套,小茶杯每人一套。

  2.活動過程:

  1.激發(fā)幼兒對茶的興趣

  (1)聊茶。師:小朋友有沒有品嘗過爸爸媽媽泡的茶?知道茶的名稱和茶的有關知識嗎?有誰能把自己了解到的有關茶的知識,與小朋友一起分享。

  (2)請幼兒講述,鼓勵幼兒講述越多越好,每位幼兒講述完,教師記錄在記錄表上。

  (3)師:你們知道茶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嗎?(播放茶葉制作過程的錄像)

  小結:制茶過程為:采青→室外萎凋→炒青→揉捻→干燥→包裝

  2.引導幼兒觀察在桌面上的'各種茶葉。

  (1)通過看看、聞聞、摸摸、說說、感知茶葉的形狀。

 。2)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茶葉,就放在邊上的桌子上,請小朋友去看一看茶葉的形狀、顏色,用鼻子去聞一聞味道

  小結:茶葉的形狀都不相同,顏色也不太一樣,有深有淺,但是聞上去的味道都是非常清香的。

  3.幼兒觀察用開水泡后的茶葉的變化,談談茶葉的作用

 。1)引導幼兒觀察茶葉在杯中的變化。

 。2)師:茶葉到了水中,經過開水泡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水的顏色有什么變化,我們一起來看看。

  小結:我們看到的是茶葉經過開水泡后,又慢慢變回剛采下來的樣子,茶水的顏色慢慢變紅,茶水的顏色慢慢變綠,聞一聞真香呀。

  4.品茶

 。1)各種準備好的放在小盤中的茶葉擺放在桌子上,讓幼兒觀察一下,看一看它們的顏色,聞一聞它們的氣味,并說一說它們的異同點。

 。2)出示圖片讓幼兒了解茶葉是怎么制作出來的。

  5.泡茶

  幼兒每人一個杯子,小勺。請幼兒自己動手用各種茶葉泡制茶飲料。在等待茶飲料變涼的過程中,組織幼兒瞧一瞧葉子或花的形狀有什么變化,再看一看茶水的顏色,聞一聞它的味道有什么變化?可以互相的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自己做的飲料什么味道!

  延伸

  繼續(xù)探究“茶”知識。

  游戲活動:茶館。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知道橢圓形的名稱,了解橢圓形的基本特征。

  2、比較橢圓形和圓形的不同,并會用語言進行描述。

  3、能從生活中尋找類似橢圓形的物體。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認識了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了解它們的基本特征。

  物質準備:PPT課件一份,人手一份橢圓形、圓形和吸管的操作材料,不同形狀的實物圖片若干,5個貼有不同形狀標志的籃子等

  活動過程:

  1、以“小猴賣圈”的故事導入,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都聽過“小猴賣圈”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動物都買到了自己需要的圓圈圈。今天,聽說兒童百貨商店里進了一批新貨,又有一些小動物來買東西,我們一起看看他們要買什么呢?

 。▽氩糠治乙浴靶『镔u圈”的故事引題,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調動了幼兒的已有經驗,為接下來認識橢圓形做好鋪墊。)

  2、結合課件,引導幼兒復習基本圖形。

  師:小豬來了,它手中的紙片上畫的是什么?

  幼:三角形。

  師:小豬說,媽媽讓我用這個三角形當早點,于是小猴遞給它一塊三明治。

  師:小雞來了,它紙片上的圖形是什么?

  幼:正方形。

  師:小貓說,我感冒了,要用它來擦鼻涕,小猴給了它一條手帕。

  師:小老虎來了,它要買的東西是什么形狀的?

  幼:圓形。

  師:小老虎說,它的新球鞋有了,就差一個圓圈圈踢著玩,于是小猴給了它一個足球。

  師:小烏龜也來了,它買的東西是什么樣子的?

  幼:長方形。

  師:小烏龜說它要去上幼兒園了,想用它來畫畫,小猴遞給他一盒水彩筆。

  師:這時小熊來了,把紙片遞給小猴。小猴一看,愣住了,“咦?這是什么形狀呢?”

 。ㄟ@個環(huán)節(jié)我改編了“小猴賣圈”的故事情節(jié),以生動直觀的課件演示了小豬、小雞、小貓、小老虎、小烏龜和小熊到百貨商店買不同形狀物品的故事情節(jié),引導幼兒在對話互動中復習了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等圖形。)

  3、引導幼兒認識橢圓形,比較橢圓形和圓形的不同。

 。1)出示橢圓形,引導幼兒認識橢圓形的名稱。

  師:小朋友,你們認識它嗎?快告訴小猴,這個圖形叫什么名字呢?

  幼:橢圓形。

  (結合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我在課件中出示橢圓形的圖片,引導幼兒自己說出橢圓形的名稱。)

  (2)引導幼兒比較橢圓形和圓形的不同。

  師:小熊說今天它請客,要用來它來裝紅燒魚。小猴遞給了它一個圓盤子。小熊看了看,連忙搖搖頭說“不對!不對!”

 、僬n件出示橢圓形和圓形,觀察討論橢圓形和圓形的不同。

  師:那么橢圓形和圓形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幼:圓形是圓圓的,橢圓形是扁扁的。

  幼:橢圓形看起來比較長,比較扁。

  幼:圓形是圓圓的,橢圓形是長長扁扁的。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說的很好!橢圓形和圓形還有哪些不同呢?我們動手來比一比。

 。ㄟ@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幼兒從圖形的外形特征上充分觀察,并鼓勵幼兒大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谟變悍纸M操作,探索發(fā)現橢圓形和圓形的不同。

  師:我先把圓形紙片左右對折,再上下對折,打開后有兩條折痕,看一看,你們覺得這兩條折痕怎么樣?

  幼:它們是一樣長的。

  幼:不一樣長。

  師:我把橢圓形也這樣對折兩次,打開后也有兩條折痕,你們比一比,這兩條折痕怎么樣?

  幼:不一樣長。

  幼:一條長,一條短。

  ●幼兒分組操作,驗證猜測,教師觀察指導。

  師:先把圓形紙片左右對折,再上下對折,用吸管量一量,這兩條折痕一樣長嗎?量完圓形,也用一樣的辦法對折比一比橢圓形的兩條折痕怎么樣。

  ●師幼分享交流操作結果,梳理提升經驗。

  師:你剛才是怎么比的?你發(fā)現了什么?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

  幼:我把吸管放在圓形的折痕上,發(fā)現兩條折痕都和吸管一樣長。

  師:你發(fā)現了橢圓形的兩條折痕比一比怎么樣?

  幼:我把吸管重疊放在橢圓形的折痕上,發(fā)現一條折痕短,一條折痕長。

  師:所以橢圓形的兩條折痕一樣長嗎?

  幼:不一樣長,一條長,一條短。

  師:(小結)原來,圓形的兩個折痕一樣長;而橢圓形的兩頭比較長,上下對折和左右對折的折痕不一樣長。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取了問題啟發(fā)、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動手操作等教學策略。首先我以問題“橢圓形和圓形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先讓幼兒用眼睛觀察,比較兩個圖形的差異,在幼兒發(fā)現兩者外形不同的基礎上,我把問題進一步深入和推進,引導幼兒關注和探索兩個圖形本質的差異。我把圓形和橢圓形分別上下對折和左右對折,請幼兒猜想判斷,“圓形和橢圓形的兩條折痕,比一比怎么樣?”為了支持幼兒驗證自己的想法,我為每個幼兒投放一個圓形、一個橢圓形和一根吸管,給予幼兒充分的操作時間,引導幼兒自主探索,與材料互動,從而發(fā)現兩個圖形的兩條折痕的不同。其中,這根吸管的長度就是圓形的直徑,投放的圓形的直徑與橢圓形的短軸一樣長。在幼兒操作探索后,教師鼓勵幼兒以兩兩交流、小組交流、師**流等方式用語言大膽表述自己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尋找生活中的橢圓形。

  (1)幼兒和同伴分享交流生活中類似橢圓形的物體。

  師: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橢圓形,收集一些橢圓形的物體和圖片,F在,請你和旁邊小朋友說一說,你還能為百貨商店添加什么橢圓形的商品呢?

 。2)教師結合PPT提升幼兒對橢圓形的認知經驗。

  師:除了小朋友剛才說的這些物品,我也找到了很多看起來像橢圓形的東西,請你們看一看,這些物品的什么地方像橢圓形?

 。ā坝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引導幼兒和同伴互相說一說之前在生活中尋找的類似橢圓形的物體。在幼兒交流的基礎上,我以課件的形式展示了生活中常見橢圓形的物品,梳理提升了幼兒對橢圓形的感知經驗。)

  5、以“整理貨柜”的游戲,引導幼兒按照圖形進行分類。

  師:今天百貨商店里又到了一批新貨,小猴請你們幫忙整理。先看看圖片上的物品是什么形狀,然后把它放入貼著這種形狀標志的籃子里。

 。ㄟ@個環(huán)節(jié)我延續(xù)“小猴賣圈”的故事情節(jié),請幼兒為小猴的百貨商店添加商品,并以“幫小猴整理貨柜”的游戲形式,引導幼兒根據圖片上物品的形狀放入貼有相應圖形標志的籃子里進行分類。)

  6、分組活動,進一步鞏固對橢圓形的認識。

 。1)圖形大搜索:投放幾何圖形裝飾卡,引導幼兒找出橢圓形,并進行裝飾涂色。

 。2)圖形棋:投放包含各種圖形的棋紙,引導幼兒和同伴按指定規(guī)則下棋。

 。3)添畫:投放畫有橢圓形的底圖,引導幼兒為橢圓形添畫變成新形象。

 。4)拼圖:投放畫有不同形象的橢圓形底板,引導幼兒根據橢圓形特征進行拼圖。

 。ū经h(huán)節(jié)我設計投放了多種層次、難度不同的材料,引導幼兒在小組操作中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內化遷移。)

科學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繪本《一寸蟲》進入班級后,很快成為了孩子們關注的焦點。他們常常在一起討論一寸蟲是怎么樣量夜鶯的歌聲的,夜鶯的歌聲到底有多長……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點,我首先設計了一個閱讀活動。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這個數學活動,巧妙地將書中主人公"一寸蟲"請出來,讓他來測量紙盒,逐步引導幼兒探索正確的測量方法,使數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些環(huán)節(jié):

  1.簡單復述故事。繪本《一寸蟲》給幼兒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這個讓幼兒瀏覽畫面的環(huán)節(jié)中,我用最短的時間把幼兒自然帶入故事情境,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2.兩兩結伴探索測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蟲卡片時,我嚴格地把一寸蟲做成3.33厘米,把兩寸蟲做成6.66厘米。我這么做的原因是想傳遞給幼兒一個觀念,我們要用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來參與科學活動,并且讓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索測量的方法。綜上考慮,我提出了"兩個人一組,用一寸蟲卡片測量盒子的長邊"的要求。

  3.集體交流、討論,探索正確的測量方法。幼兒的發(fā)展具有個體差異,所以他們的測量結果五花八門。對此,我沒有去評判誰對誰錯,而是請持有不同結論的小組在集體面前演示自己的測量方法,并讓孩子們互相觀察、判斷,尋求正確的測量方法。在活動中,幼兒很快發(fā)現了影響測量結果的因素,"他沒有沿著邊量""他量第二下的時候不是從第一下結束的那個地方開始的"……結合孩子們的發(fā)現,我很自然地出正確測量的兩個要素:(1)沿邊測量。(2)測量時,第一次量的終點是第二次量的起點。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幼兒想出用記號筆來給每個終點做記號的方法。在這樣的演示、討論、中,孩子們明白了正確測量的方法。

  4.嘗試使用兩寸蟲卡片測量。安排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用意是,首先鞏固正確測量的方法,其次打開幼兒的思路。當測量的工具改變時,隨之而來的答案也會跟著改變,于是孩子們會產生新的疑問和探索欲望,繼續(xù)邁出探索的步伐。

  同樣,在延伸活動環(huán)節(jié),我建議幼兒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針、積木等測量工具去測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并進一步發(fā)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探索正確的測量方法,發(fā)現測量單位不一樣其結果也不一樣。

  2.能夠沿邊測量,學會在第一次測量的終點做記號并把它作為第二次測量的起點。

  3.與同伴合作完成測量任務,共同討論、解決測量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活動準備:

  1.繪本《一寸蟲》的PPT(演示文稿)。

  2.包裝盒1個(包裝盒的一面貼有磁鐵),一寸蟲卡片1張,放大的.記錄表1張,磁性黑板1塊。

  3.每兩名幼兒共用1套學具:一寸蟲卡片1張(長度為3.33厘米),兩寸蟲卡片1張(長度為6.66厘米),記錄表1張(如圖),記號筆1支,包裝盒1個(包裝盒長邊長度是寸的偶數倍數,如4寸、6寸等)。

  活動過程:

  一、師幼共同觀看《一寸蟲》PPT

  師:我們都看過、學習過繪本《一寸蟲》,現在我們一PPT,說說哪里出現了一寸蟲。

  二、出示一寸蟲卡片、包裝盒,鼓勵幼兒探索測量的方法

  1.出示一寸蟲卡片,故事內容。

  師:瞧,這就是一寸蟲。原來他就這么一點長。不過一寸蟲雖然個子小,本領可大呢。他量知更鳥的尾巴、火烈鳥的頸子、巨嘴鳥的喙、蒼鷺的腳、雉雞的尾巴、蜂鳥的全身,還有夜鶯的歌聲呢。

  2.出示包裝盒,鼓勵幼兒探索測量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也來學習用一寸蟲量東西的本領。這是一個包裝盒,請你也用一寸蟲量一量它的長邊。兩個小朋友一組,商量一下怎么測量,量后把測量結果記錄在記錄表的第一格里。

  3.幼兒探索測量方法,教師觀察幼兒測量時出現的問題并在后面的環(huán)節(jié)中進行。

  三、師幼共同交流、討論,探索正確的測量方法

  1.師幼分享測量結果,發(fā)現問題。

  師:你量出來的結果是幾寸?為什么同樣的盒子,小朋友們測量出來的結果卻不一樣呢?(幼兒分享時,教師將結果記錄在大記錄表上。)

  2.請不同答案的幼兒演示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發(fā)現問題。

  師:黑板上也有一個一樣的包裝盒,誰愿意上來量一量?其他小朋友請仔細觀察,他的方法和你的一樣嗎?有什么問題? 應該怎樣測量才正確?

  3.引導幼兒沿著邊測量。

  師:大家看,包裝盒的長邊是哪一條?怎樣做才能只量這條邊而不量到其他地方去?(沿著包裝盒的長邊測量。)

  4.示范測量,啟發(fā)幼兒制作標記。

  師:我量第二下的時候忘記要從什么地方接著量了。你們覺得應該從什么地方接著量?誰有好方法可以記錄每次量到哪里了?(可以用記號筆在第一次測量結束的地方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就從這個記號開始,接下去也是這樣。)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經典)科學教案07-30

[經典]科學教案07-30

科學教案(精選)09-01

科學教案(經典)08-23

科學教案11-27

科學教案11-28

科學教案11-25

科學教案12-09

科學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