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15篇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fā)愁,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言文教案 1
一、寫景抒懷篇
。1)《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譴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精要筆記:
。1)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2)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的先后為順序。
。3)采用虛虛實實的寫法,開頭、結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一、古今異義詞答案
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古義:鮮艷美麗。今義:味道好。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男子的總稱。
4、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5、不足為外人道也。古義:不值得。今義:不夠。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字:答案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沿著
2、落英繽紛繁多的樣子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5、具答之詳細地
6、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通“邀”邀請
7、來此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8、便扶向路沿、絕
9、尋向所志尋找
10、遂迷終于
11、尋病終隨即、不久
12、無問津者渡口
三、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安適愉快。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這個人(為他們)詳細地說出自己所知道的事,(他們)都感嘆驚訝。
四、簡答填空題答案
1本文出現(xiàn)的成語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昏暗一變?yōu)殚_闊光亮。世外桃源:后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漁人離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xiàn)實是不存在的。
3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后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使人覺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給桃花源增添一了奇異的色彩。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過哪些具體描寫表現(xiàn)出來?
美好的地方:
1)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富饒;
2)社會環(huán)境:安定和平;
3)人文環(huán)境:自由快樂。
通過作者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寫(第二段)和對桃花源中淳樸民風的描寫(第三段)來表現(xiàn)出來的。
5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為我們規(guī)劃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為后人羨慕、追求的目標,由此,你能夠看出作者追求怎樣的人生理想?
看出作者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zhàn)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三峽(作者:酈道元)[南北朝]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精要筆記:
贊美三峽雄偉而秀麗的山水風光。第一節(jié)寫三峽的山高,第二節(jié)寫夏水之急,第三節(jié)寫春冬山林間的水清,第四節(jié)寫深秋時節(jié)的凄涼。
一、解釋詞語答案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通“缺”
2、重巖疊嶂直立象屏障的山峰
3、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太陽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上
5、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接連不斷
6、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雖:即使。奔:飛奔的馬。疾:快
7、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8、飛漱其間急流沖蕩
二、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答案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風,也不認為很快。
2、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木茂盛、山高、草盛,真是情趣無限。
3、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見不到太陽或月光的。
4、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空蕩的山谷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也不消失。
5、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天剛晴或直霜的早晨,樹林和山間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
三、簡答:
1作者依次寫了三峽哪些季節(jié)的景?這些景象有一種怎樣的美感?依次烈軍屬了夏、春冬、秋四個季節(jié)的風景;夏季的三峽呈現(xiàn)奔放美;春冬的三峽顯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峽卻展示著凄婉美。
2體會最后一段寫景的語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詞把秋景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林寒澗肅
。3)答謝中書書(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精要筆記:
。1)寫普通山川之美,清麗自然,渾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3)高峰為靜,流水為動;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一、解釋下列詞語:答案
1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2四時俱備季
3曉霧將歇消散
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里指欣賞
二、翻譯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4實是欲界之仙都實在是人間天堂。
三、簡答: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边@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從南朝謝靈運以來,只有自己才會欣賞這種奇境。表達了作者對謝靈運的仰慕之情,又抒發(fā)了欣賞山水時不同凡響的審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賞、自鳴得意之情。
。4)記承天寺夜游——蘇軾(宋)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精要筆記:
寫初冬月夜不眠,出戶邀友賞月的欣喜之情,表現(xiàn)了作者逆境中達觀處世,自適其適,自樂其樂。
寫法:
。1)第一層敘事,第二層寫景,第三層抒情。
。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寫用了比喻手法。
一解釋詞語:答案
1念無與為樂者考慮,想到
2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庭下如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但少閑人只是
二翻譯句子答案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積滿清水一樣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三填空簡答題:
1本文寫月突出其,寫境突出其,寫影突出其,寫人突出其,寫情突出其。(請各用一個字)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用原文回答)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湖心亭看雪——張岱(明末清初)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一解釋詞語:
1是日更定是:這。定:完了,結束。
2余拿一小船拿:撐、劃。
3霧凇沆碭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5余強飲三大白而別白:酒杯
6客此客:客居
二翻譯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
2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冰花一片彌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都是一片白。
3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別說相公癡,更有跟相公一樣癡的人。
1文中描寫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
2文中描寫西湖近景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
三粒而已。其中使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
3最后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結尾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癡”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看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和贊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的品味、人格的肯定和贊賞。
。6)與朱元思書——吳均[南北朝]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精要筆記:
(1)通過對富春江美景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山水風光的熱愛,也隱含著作者消極遁世的思想。
。2)本文的特點:1)駢體文;2)以寫景為主,景中寓情;3)采用總分結構;
。3)視覺描寫與聽覺描寫相結合,靜態(tài)描寫與動態(tài)描寫相配合。
一解釋加點詞語:答案
1從流飄蕩從:順、隨
2水皆縹碧縹碧:青白色
3猛浪若奔奔:飛奔的馬。
4蟬則千轉不窮轉:通“囀”,鳥叫聲
5鳶飛戾天者戾:至
6經(jīng)綸世務者經(jīng)綸:籌劃
7窺谷忘反窺:看。反:通“返”
二翻譯句子答案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飛騰的)急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猛似飛奔的馬。
2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憑著(高峻的)形勢,奮力直向上聳,仿佛互相競賽向高處和遠處發(fā)展;(它們)都在爭高,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3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泉水沖激著石頭,發(fā)出冷冷的清響;好鳥兒相向和鳴,唱出和諧而動聽的聲音。
4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樹上的)蟬兒一聲接一聲不斷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聲一聲不住地啼。
5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那些懷著對名利的渴望極力高攀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之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
6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7)小石潭記——柳宗元【唐朝】(八年級下冊)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精要筆記:
(1)思路:發(fā)現(xiàn)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2)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是“石潭”。
“如鳴佩環(huán)”形容聲音嘹亮,說明水鳴因石而不一般。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yōu)美形態(tài)。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xiàn)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亦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yōu)傷、悲涼的心境。
。3)寄情山水,排遣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帶來的悲涼、抑郁的心情。
。4)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幽深冷寂、孤苦凄涼、悲哀深沉。
(5)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贋榱送怀鲷~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tài)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谧髡哂梅匆r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shù),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一、解釋詞語: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為坻,為嶼,為嵁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
3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大多。許:用在數(shù)詞后表示約數(shù),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
4佁然不動佁然:呆呆的樣子
5往來翕忽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6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留。
7隸而從者隸:跟著
二、句子翻譯。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xiàn),都看得清楚。
5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6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7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因為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8)岳陽樓記——范仲淹【宋】(八年級下冊)
精要筆記:
本文借助對洞庭湖的景色和遷客騷人登樓觀景所觸發(fā)的感情的描寫,發(fā)表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1)理清文脈:
大觀——→覽物之情
以物喜——不以物喜
以己悲——不以己悲
。〝⑹鲁鼍埃ㄓ删吧椋ㄇ榫敖蝗冢ㄓ汕槿胱h)—(警句,振起全篇,點明主旨)
。2)“遷客騷人”抒發(fā)“覽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
。3)“遷客騷人”覽物之情有兩種:悲和喜;作者認為覽物之情應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敘事出景)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由景生情)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
2百廢具興通“俱”,全,皆。
3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予:我。作:寫
4予觀夫巴陵勝狀勝狀:勝景,好景色。
5橫無際涯橫:廣遠。際涯:邊。
6朝暉夕陰日光
7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雄偉景色
8前人之述備矣。詳盡
9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然則:雖然如此。極:盡。
10遷客騷人,多會于此遷客:謫遷的人。騷人:詩人。
二、翻譯句子
1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水勢浩大,無邊無際
2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
3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
4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情景交融)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情景交融)
一、解釋下列詞語:答案
1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開:放晴。
2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沖向天空。
3日星隱耀,山岳潛形隱沒
4薄暮冥冥迫近
5則有去國懷鄉(xiāng)離開
6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7而或長煙一空全
8此樂何極哪有窮盡
9寵辱偕忘寵:榮耀。偕:一起
10把酒臨風持、執(zhí)
二、翻譯下列句子:
1)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
2)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蕭條冷落,(就會生出)極度感概而悲憤不端的種種情緒了。
3)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
4)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就會生出)高興極了的種種感概了。
5)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由情入議)—(警句,振起全篇,點明主旨)
一、解釋下列詞語:答案
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2)或異二者之為,何哉?或:或許,也許。為:這里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5)微斯人,吾誰與歸!微:沒有。歸:歸依。
二、翻譯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
3)是進亦憂,退亦憂這就是進入朝延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
4)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
。9)醉翁亭記
精要筆記:
。1)文章通過描寫滁州山間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樂的情景,展現(xiàn)出一幅“官民同樂”的圖畫,委婉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借游山水來排遣苦悶的特殊心理。
。2)第三段寫游瑯琊山的情形,一共寫了四個場面:1、滁人游,2、太守宴,3、眾賓歡,4、太守醉。
。3)表現(xiàn)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4)太守之樂其樂中的太守的“樂”是指“寄情山水之樂,與民同樂之樂!
。5)對聯(lián):歐陽修與百姓同樂,范仲淹以天下為憂。
。6)虛詞“而”的用法:A表承接(順接)關系,“接”,“接著”,或不譯;B表轉折,卻、可是;C表并列關系,而且;D表因果關系,因而;E表修飾關系,“地”,或不譯。
文言文教案 2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7個生字,認識多音字“曝”、“湯”,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釋,結合資料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文章特點,懂得關注生活、真誠待人。
【教學重點】
1.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個故事情節(jié)。
2.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故事。
【教學難點】
1.品味語言,明確“知音”的真正內涵,且能感悟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2.抓住關鍵句子,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7個生字,熟讀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課文內容。(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筆順動態(tài)演示朗讀音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伯牙鼓琴圖》。
同學們,咱們看圖畫中左邊這位正聚精會神挑指彈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則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邊這位身著粗布大衣,拈須靜聽,滿臉沉醉的必是鐘子期了。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讓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樂是什么嗎?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走進課文《伯牙善鼓琴》去細細聆聽吧!
二、相關資料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干,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nóng)、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于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主要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 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俪鍪編值男略~,讓學生認讀。
善哉 巍巍乎 絕弦 錦囊玉軸 曝曬 謬矣
。ㄖ攸c指導生字 “哉”為平舌音;“軸”為翹舌音。)
(2)學習多音字:曝(pù bào)
練 ①讀句子,找發(fā)現(xiàn)。
今天中央電視臺曝光了一家違法煉油的黑作坊。
②讀一讀:烈日曝(pù)曬下的她,那張臉早已黑紅黑紅的了,卻仍然要尋找最佳拍攝角度,生怕曝(bào)光。
(3)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4.再讀課文,理清順序。
(1)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伯牙鼓琴》文章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書戴嵩畫!分v杜處士曬著名畫家戴嵩的畫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
四、學習“會寫字”
哉 巍 弦 軸 錦 曝 矣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ā拜S、曝”,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拔 鄙舷陆Y構,上小下大!霸铡卑氚鼑Y構。)
。2)老師范寫,重點指導半包圍結構的字“哉”和左右結構的字“曝”,學生練寫。
哉:半包圍結構,土字扁寬、下橫要長,斜鉤在下橫的靠右位置、要長、右上角有一點。
曝: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邊日字要窄小、右上邊日字要扁窄,中間是個共,下邊與水字不同。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五、學習《伯牙鼓琴》
(一)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學生先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獨立翻譯,畫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點字、詞或短句,提出并在班上解答。(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發(fā)揮學生互幫互助的學習方法)。
2.教師再出示文中重點字詞,請學生解答。(出示課件,并將重點字詞以紅字突出)
3.以四人為一小組,合作討論翻譯,小組長做好記錄。
4.抽查兩個小組班上翻譯,再出示譯文參考。
。ǘ┢纷x課文,感悟“知音”
1.再次齊讀課文,思考文章中有一個詞說明了俞伯牙和鐘子期在音樂上均有造詣的是哪個字,這個字出現(xiàn)在文中哪一句?
生:善(擅長、善于)。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2.俞伯牙善于彈琴,并且琴藝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現(xiàn)在哪里呢?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生:他能通過琴聲把自己心里想的東西表達出來。
3.那么樵夫鐘子期“善聽”,又表現(xiàn)在哪里呢?請用文中語句回答。
生: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琴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
4.那么文中的哪些句子直接道出子期堪稱伯牙的“知音”呢?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
5.“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其中的“念”與文中哪個字意思相同,具體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意思都是意念,想。
師:是的,這句話就是說伯牙的所志所念所想,鐘子期都能領會。那么鐘子期是通過什么領會的呢?
生:琴聲。
師:對,是琴聲,那他究竟從琴聲中聽到了什么呢?同學們請看(出示圖片——泰山)
老師引讀: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l能告訴老師泰山有什么涵義嗎?
生:志向,抱負。
師:非常好!是的,高山是志向的象征,大家還記得那首詩吧,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師:子期從高山中聽到了伯牙的志向,又從流水中聽到了什么呢?咱們來看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江河是指胸懷。
師:非常好,江河是“洋洋”的,盛大的寬廣的,如同一個人的胸懷,這讓我們不禁想到那個東臨碣石的英雄曹操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感嘆: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師:這是多么寬廣的心胸!而俞伯牙隱藏在琴聲里的心意就這樣被鐘子期心領神會,大家說他們是不是知音?你認為什么是知音呢?同桌討論一下。
明確: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小結:“朋友滿天下,知音無一人”,俞伯牙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知音鐘子期,也正是如此,那一曲高山流水才得以流傳千古。
。ㄈ┩卣寡由,升華情感
1.出示《伯牙絕弦》最后一段: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體會俞伯牙失去知音鐘子期的悲痛心情,感悟世上知音的難得。
2.出示伯牙在鐘子期碑前留下的短歌,引導學生朗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3.了解文章出處《列子》一書;
4.讀一讀與“知音”有關的古詩句(出示課件):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六、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朗讀、指讀,讀熟了課文,掌握了字音,學習了本課生字,理解了詞語含義,并掌握了識字、理解詞語的方法。另外,學完《伯牙鼓琴》,讓我們知道了《伯牙鼓琴》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贊揚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表達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時還向我們展現(xiàn)了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通過學習感受到伯牙與子期間的真摯情誼,明白“知音”的真正涵義,樹立正確友情觀。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1.下面我們復習一下這些詞語,請同學們來看看,這些詞語你都會讀嗎?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湯湯破琴絕弦
終身錦囊玉軸曝曬
2.昨天我們掌握了生字,學習了課文《伯牙鼓琴》。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文言文第二則《書戴嵩畫!贰
下面我們復習一下這些詞語,請同學們來看看,這些詞語你都會讀嗎?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湯湯破琴絕弦
終身錦囊玉軸曝曬
二、學習《書戴嵩畫!
。ㄒ唬┬〗M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組學習要求。
。1)小組內合作對照注釋,理解文言文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意思。
。2)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自由讀邊在難懂的字詞旁邊做注釋。
。3)小組內將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
2.小組內交流字詞句的含義。
3.呈現(xiàn)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
預設1:“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中“好”的意思。
師:“好”這里讀hào,是喜愛的意思。
預設2:“有戴嵩《!芬惠S,尤所愛”中的“尤所愛”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尤所愛”是“尤其珍愛”的意思。通過這個詞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
預設3:“一日曝書畫”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曬太陽。
4.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借助課文注釋,小組內合作,試著翻譯全文。
小組成員匯報,師適時出示: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愛書畫,他所珍藏的書畫有幾百種。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牛,(杜處士)尤其珍愛。他用玉做了畫軸,用錦囊裝起來,經(jīng)常隨身帶著。
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曬太陽,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畫的牛,拍手大笑著說:“這張畫畫的是斗牛。《放5牧庥迷诮巧,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現(xiàn)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翹著尾巴在斗,錯了!”杜處士笑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nóng)民,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傭!边@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設計意圖】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知識及方法的積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學生在組內解決疑難問題,獲得更多的新知。呈現(xiàn)組內“不能理解的問題”,通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詞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注釋解釋全文的意思,就變得容易多了。
(二)練講故事,言語實踐。
1.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意思。指名說,教師隨時補充。
2.小組內練講故事。
3.班內展示。請兩名同學上臺講,提出要求,盡量變成自己的話說出來,加上動作和表情。
【設計意圖】講故事是學生對文本言語再現(xiàn)的過程,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標就落到了實處。
。ㄈ┚x課文,感受人物
1.默讀課文,思考:牧童是怎樣評價這幅畫?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見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發(fā)言。
師出示課件呈現(xiàn)戴嵩《!穲D,并適時呈現(xiàn):
觀點:謬矣!
理由: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觀察、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精神。
2.處士面對牧童的話有什么表現(xiàn)?由此可見處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指名發(fā)言。
師適時出示:
表現(xiàn):處士笑而然之。
可見處士是一個敢于應戰(zhàn)、樂于接受別人意見的人。
方法指導:成功的語言描寫總是鮮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動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獲得深刻的印象。
運用:結合鍾子期的語言,走進人物內心,想象的畫面,體會音律美。讀一讀《書戴嵩畫!纺镣脑u價畫作的語言,想象場景。
3.帶著感情朗讀,讀出牧童的語氣。
全班齊讀: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繼續(xù)重視對文本的研讀,著重對短文中的兩個關鍵人物進行評價。尤其讓學生通過讀牧童的話,感受牧童善于觀察、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精神。此環(huán)節(jié)也為進一步探究文本蘊含的道理做好了鋪墊。
。ㄋ模┰僮x課文,領悟主題
1.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哪句話揭示了這篇短文蘊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師適時呈現(xiàn):
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辈豢筛囊病
3.結合這句話的意思,說說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課文告訴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像。不能迷信權威,要從客觀事實出發(fā),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長。
4.師:課文學到這里,誰能試著說說這篇課文的主題思想?
這篇文言文通過講述一個牧童指出大畫家戴嵩的《牛》畫得有錯誤的故事,告訴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權威,要從客觀事實出發(fā)的道理。同時也告誡人們要因事求人,不要做憑空想象的外行人。
【設計意圖】
課文簡短精悍,但卻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回味無窮的故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以問題做牽引,激發(fā)學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內涵,教師的點撥引領,不僅讓學生層層深入,更體會到了短文蘊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礎上概括主題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學習寫作方法
1.學一法:運用通感寫感受
通感就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lián)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也就是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2.舉一例:
本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說像大山一樣高峻,心目中有泰山的形象;“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時,耳中既有流水聲,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聲寫聲時兼有以聲喚起流水形的感覺。
3.練一練:反復誦讀后,我們也可以試著寫一寫。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參考: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你笑得真甜!(笑聲是聽覺印象,笑的樣子是視覺印象,而“甜”是味覺印象。)
四、當堂檢測(選做)
本課推薦閱讀《兩小兒辯日》《“知音”馬思聰》。
板書設計(略)
課后反思
《伯牙鼓琴》《書戴嵩畫牛》是第七單元的兩篇文言文。在閱讀和理解方面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有人曾說: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對話的一個過程,F(xiàn)將反思總結歸納如下:
一、老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老師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課,這是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課堂教學就越是精彩。一堂精彩的課,老師的精心準備,老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們對文本的獨到理解和認識。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幾次設計了學生“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先是初讀,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讓他們說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的感受。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老師卻抓住對他們有利的一面進行引導,告訴他們文言文其實很有意思,學起來會很容易,很有趣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是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接下來老師告訴他們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如何斷句,應該怎么讀出輕重緩急來,師進行范讀,甚至領讀。最后讓學生模仿讀,學著讀。一堂課下來,學生從不會讀,讀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們與文本有了充分對話的有力證明。
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促進手段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力求和學生進行最簡潔,最有效的課堂對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jīng)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是對“課堂生成資源”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充分利用課堂上現(xiàn)有的“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課中,有一個學生忘記了鐘子期的名字,在回答問題時說了一句“那個姓鐘的人”,引得學生哄堂大笑。老師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生成資源”,相機提問:“是啊,鐘子期確實是姓鐘,那么,你們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結果,充分預習了課文,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同學都知道了正確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回答“姓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對這一課外知識也加強了記憶。
閱讀教學中,只要緊緊抓住老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充分對話,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生氣勃勃,活力無限!
文言文教案 3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愛蓮說》,并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3、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yǎng)“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見過蓮花嗎?
生:沒有。
師:不要遺憾,現(xiàn)在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組蓮花圖片:妙筆生花、一枝獨秀、獨擎燭照紅裝、世人皆睡我獨醒、小荷才露尖尖角、夢、沉魚落雁。
生:感覺怎樣?美極了。
師:綜觀歷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將蓮作為描寫的對象。有唐代詩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唐代薛濤——風前一葉壓荷蕖。最喜歡蓮花的當數(shù)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但周敦頤喜歡蓮花主要并不是因為它美,他寫《愛蓮說》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贊美它的美。那是為了什么呢?請看課文。
二、介紹作者和題目含義:
1、周敦頤(1017—1073),宋代道洲(現(xiàn)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周敦頤任職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時,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開辟一四十余丈寬的蓮池(后被稱為“愛蓮池”),池中建“賞蓮池”,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作者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借花述志。
2、題目含義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疇,既可以說明,也可以議論,還可以用來記敘、抒情。
含義: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三、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學習方法指導:文言文學習五步閱讀法
大聲朗讀明確字音→仔細閱讀理通文意→分析閱讀體會形象→講解閱讀品味意境→背誦閱讀加深理解
1、聽讀課文錄音,注意字音。生聽讀——散讀——正音(處理講義、播放幻燈)——齊讀。
2、默讀全文疏通文意。
學法指導方法:先重申翻譯要求:
。1)盡量譯出每一個字;
。2)補出省略成分;
。3)通暢,準確。
學生默讀——自己翻譯(處理講義)——同桌交流——教師提問
教師重點講學生難懂兩個文言句式:
。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翻譯時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兩句與此相同。
(2)“菊之愛”,賓語前置,譯為“愛菊” !吧徶異邸、“牡丹之愛”與此相同!昂巫镏小、“惟利是圖”也與此相同。
四、研討課文,進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藝術。
1、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表現(xiàn)了蓮的哪些品質?
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兩朵盛開的蓮花,將答案填寫在上面。
明確:比作君子;
具體描寫:環(huán)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習性——濯清漣而不妖;體態(tài)——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氣味——香遠益清;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純真自然無媚態(tài)——通達、正直——不攀附權貴——美名遠揚——獨立高潔——令人肅然起敬
2、課文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么?文章題為愛蓮說,為什么還要寫其他花呢?
回答:還寫了菊和牡丹。分別比作君子、隱逸者、富貴者。
補充:這三種人分別代表了三種處世的態(tài)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huán)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但逃避現(xiàn)實,隱居起來。(志向高潔,隱居避世)富貴者呢?因為牡丹花十分濃艷,從唐朝起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追求名利。(貪慕榮華,追名逐利)
用作陪襯。這樣,更能突出蓮的君子的品格。
襯托: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對照和比較。 小結:作者贊美蓮,其實是要贊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為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種花來比三種人,使文章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種特征,來象征人的某種品格,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潔的蓮花自喻,表達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遠、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五、能力訓練。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因為它——。
我愛梅花,因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堅貞頑強,斗志昂然的勇士。
六、總結:
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現(xiàn)人的高潔,作者刻畫蓮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達自己鄙棄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現(xiàn),歌頌德行高望的君子行為。同學們,當我們學習這兩篇短文的時候,我們也許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堅貞的節(jié)操所感動。歷史已發(fā)展到今天,時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間污濁之氣,腐朽之風也會傳宗接代,仍有待我們去抵制,去清除。我們應當向古代賢者學習,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遠離物欲的誘惑,做一個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將剛才的造句練習擴充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寫在練習本上。
文言文教案 4
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jù)課后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國(現(xiàn)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F(xiàn)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
。1)誰學下棋?(2)怎么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么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fā)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ā秾W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么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追問:是什么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后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lián)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ㄗ鍪裁词轮挥袑P闹轮,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lián)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學習中的經(jīng)歷充分發(fā)言,認識到不專心產(chǎn)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全文注釋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國之(文言助詞,的)善(擅長)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詞)。使(讓)弈秋誨(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專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詞,有提起動詞性謂語"為"的作用,從而使句中的"弈秋之為"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成為了"聽"的狀語。――這一點只對教師講,之所以提出這個"之"字,使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義相區(qū)別。)為聽,一人雖聽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為鴻鵠(天鵝)將至(原是生絲繩,這里指系著絲繩射鳥用的箭)(到),思(想)援(拉開)弓(弓箭)繳而射之(它,指鴻鵠),雖與(和)之(他,指代另一個學生)俱(一起)學,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詞)。為(因為)是(這,指這個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與(文言助詞,同"嗎")?曰(說):非(不是)然(這樣)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 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①他們?yōu)槭裁礌庌q?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jù)是什么?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
(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3)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1)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賹W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為止,。
、趯W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賹φ兆⑨專~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谕阑ハ嘟庖舍尰,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③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xiàn)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jù)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ㄗg文如下: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1)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jù)是什么?(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jù)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jù)形狀大小來判斷的。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jù)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jù)溫度來判斷的。)
。3)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4)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fā)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ń處熯m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①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于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xiàn)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jīng)隹;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p>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1)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于爭辯。
。2)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盡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xiàn)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學生背誦課文。
文言文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 培養(yǎng)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 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學習《勸學》之后,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框架和思路。《師說》的學習,教師旨在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 字詞的梳理與課文的背誦。
2、 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四、教學難點:
1、 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2、 把握師道的內涵。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誦讀法、講授法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新課導入
《論語》中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從師而學應該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一篇《師說》流傳千古。2、新課教學
(1) 作者介紹(可先由學生談談對韓愈的了解情況,再多媒體課件展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
(2)古文運動(多媒體課件展示)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稁熣f》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3)寫作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4)解題
指出“師說”不是“說說老師”,“說”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5)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余同學幫助正音。教師點撥停頓。(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文本研讀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可采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質疑相結合。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學者 所以 解惑 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庸 道之所存
重點拓展:判斷句、所以(所謂)、所、意動用法
判斷句: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
文言文教案 6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找準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踩分點
2、學會怎么樣才能使句子的翻譯更準確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達到古文翻譯"信"的要求
2、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實詞
教學過程:
一、知識鏈接
1、請看看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含義
A組:B組:
行李之往來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憐體無比復夜引兵出門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相如引車避匿
形容枯槁,顏色憔悴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
小結:文言文詞匯的重要特點就是以單音詞為主,而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中大多數(shù)是復音詞,主要是雙音詞。這是古今漢語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漢語中,連用兩個單音詞恰好與現(xiàn)代漢語的某個雙音詞一樣,或者一個詞具有多個義項,或者詞的意義、色彩發(fā)生了變化,都是我們在古文翻譯中必須注意的.地方,這樣,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實于原文,不憑主觀好惡隨意增減意思。實詞是古文翻譯時的一個重要踩分點,我們必須過好這一關。
二、文言中意義變化的詞
1、注意古今詞義、色彩的變化
同一個詞,因為時代不同,詞義也有不同的含義。它包括以下幾種形式:古今異義、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詞語色彩的變化、一詞多義等等。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色彩變化)
譯:先帝不因為我低賤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來看望我。
②璧有瑕,請指示王(單、雙音節(jié)詞的變化)
譯:璧上有斑點,請讓我指出來給大王看。
、鬯郧矊⑹仃P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詞義變化)
譯:(我)派遣軍隊守住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變故。
又如下列詞語:走去池嘗親戚臭江河好涕犧牲烈士`
爪牙謗卑鄙
2、注意詞類活用現(xiàn)象
、僖焕菑饺ィ湟蝗谇。(名做狀)
譯:一只狼徑直地離開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樣坐在屠者的面前。
、诰铀乐,提劍出燕京(為動)
譯:君子為知已而死,提著劍離開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傳》)(使動)
譯: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復生,使白骨長肉啊!
小結:詞語的活用主要有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數(shù)詞的活用
練習: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項伯殺人,臣活之
君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3、一詞多義
這類實詞的含義豐富,義項眾多,是學習的重點。怎么掌握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不同含義,為學生帶來一定的困難。如:
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莫名其妙
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小結:要注意詞的本義、牢記重點、上下文辨析、逐步積累。
4、注意有修辭的語句翻譯
①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比喻)
譯:于是派蒙恬在北邊修筑長城并守住邊防
、诔家詾椴家轮簧胁幌嗥郏瑳r大國乎?(借代)
譯:我認為老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更何況大的國家呢?
、酆喂蕬谚砧ざ粤钜姺艦椋浚ū扔鳎
譯文: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樣高潔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說法的語句的翻譯
、偃粲袕木荻庵,三年將拜君賜
譯:如果仰賴貴國國君的恩惠,我們國君赦免了我們,三年后我們將要興師報仇。
、谏⒘,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陳情表》)。
譯:我生下來六個月,慈愛的父親就離開我去世了;到了四歲,舅父強迫母親改變守節(jié)的志愿,把她嫁給了別人。
6、注意并提句的翻譯,要分開表述
、僮苑峭の缫狗郑灰婈卦。
、谌粲凶骷榉缚萍盀橹疑普,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三、鞏固練習
1、請學生朗讀短文《身無長物》:
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惫o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睂υ唬骸罢扇瞬幌すВё魅,無長物!
2、請學生找出該文段的語法知識點。
如:
①坐六尺。鹤诹唪。
②東:名詞作狀語,從東邊。
、劭梢裕汗沤癞惲x,可以拿。
④去:離開。
⑤所坐者:所字結構,所坐的竹席。
、尴ぃ毫私。
3、請學生翻譯劃線的三個句子。
、倌銖臇|邊來,所以應該有這東西,可以拿一條給我。
、谕醮箅x開后,王恭就拿自己坐的那條竹席送給他。
③您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身邊沒有多余的東西。
文言文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鍛煉、枯萎、插秧”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閱讀,體會文中“不確定”等含義,理解種樹人隔三差五澆水的原因,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所要闡釋的:只有經(jīng)歷磨練才能更好地適應生活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四、教學手段
PPT展示關于桃花新木的圖片
五、教學過程
。ㄒ唬﹫D片導入
師展示關于桃花心木的圖片
導入語:同學們,大屏幕上展示出這樣一棵樹,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勇敢地站起向大家描繪一下這棵樹的外形特點。你能猜到它的名字嗎?
結合學生回答,引出課題——桃花心木
過渡語:大家對于這棵樹的'外形特點總結的很好,可以看到很多同學在課前已經(jīng)做了充分的預習工作。那么我們今天就來聽聽發(fā)生在這棵樹上的故事。
。ǘ┩ㄗx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師強調易錯字:“鍛、萎”。
2、學生簡要概述文中講了怎樣的一件事——種樹人是怎樣種樹的?
過渡語,同學們,通過閱讀課文以及剛才我們這兩位同學的簡要概述,大家知道種樹人是如何種樹的嗎?他與別的種樹人有什么不同之處呢?(板書:隔三差五、不規(guī)律)
。ㄈ┭凶x詞句,深入體會
1、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在剛看到種樹人總是隔三差五的來澆水時,“我”是怎么想的?
2、當“我”了解到種樹人如此種樹的原因之后,“我”為什么會感動?(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
3、文中的“不確定”是什么意思?(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言,師總結)。
4、請同學自由討論“桃花心木為什么不枯萎了呢”。并請代表發(fā)言。(師總結:因為它已經(jīng)學會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了)。
。ㄋ模┯懈星槔首x,談感受
過渡語,現(xiàn)在文中“我”的疑惑終于解開了,種樹人如此種樹的目的是為讓樹木更健康、更堅強的成長。那么,同學們,你們通過種樹人種樹這個故事得到了什么啟示呢?師引導,分小組討論,組內代表發(fā)言。
預設:⑴我們要正確看待生活學習中的坎坷;⑵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教育;⑶我們要向桃花心木一樣,在磨練中養(yǎng)成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夠存活的堅強品質。
(五)遷移拓展
說說這篇文章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借物喻人)
。┳鳂I(yè)小結
寫一篇有關植物文章,運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不限字數(shù)。
文言文教案 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能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出以公心的意思。體會祁黃羊的品質。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反復誦讀,認真體會,能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體會祁黃羊公私分明、處事公正、一心為國的高尚的精神品質。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簡介祁黃羊,了解時代背景。
二、初讀指導
1、了解本文主要寫了祁黃羊的什么事?
2、理清文章層次,結合學習生字詞。
第一段(12):祁黃羊因病辭職。
第二段:(311):祁黃羊兩度薦賢。
第三段:(12):祁黃羊舉薦受稱贊。
3、分段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學習第一段,知道祁黃羊辭職的原因。
四、學寫生字
五、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
2、課后流利地讀課文。
3、查找有關祁黃羊的故事、資料。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復習詞串
祁黃羊
中軍尉
辭職
舉薦
解狐
祁午
悼公
深感意外
十分驚訝
出以公心
外舉不避仇
內舉不避親
2、選擇以上詞語概括課文內容。
3、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祁黃羊是個怎樣的人?
板書: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過渡:今天,我們就繼續(xù)學習課文。這個故事,是在人物對話中展開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認真讀讀文中祁黃羊和晉悼公的對話,我們要通過人物的語言來感受人物的內心、人物的品質。
二、學習外舉不避仇
師:打開書本,想想文章哪幾自然段講了外舉不避仇的內容?請大家讀讀文章的3到7自然段。邊讀邊想想人物會用怎樣的語
氣、語調來說話,再體會一下人物的內心。
生自讀
指名讀,其他同學聽,評議,他們讀得像不像,從他們的朗讀中,能不能聽出人物的內心。
生分角色讀。
分組讀。
三、學習內舉不避親
解狐能擔此重任,可沒想到,解狐大病在身,臥床不起,不入就病死了,于是悼公只好讓祁黃羊再舉薦一位能接替他的人,請大家讀9.10兩節(jié),從這里讀出了什么?
生自讀,指名回答。(抓住想了想,又鄭重)(驚訝)
四、角色說話
過渡:這就是讀到人物的心里去了。同學們,讀到這里,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祁黃羊這個時候,就在他辭職的幾天里,一下子成了晉國人議論的`對象,不止是悼公,整個晉國的人都感覺非常驚訝。如果你是晉國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員,如果你是祁黃羊的親朋好友,你會說些什么?來試試。
學生練說。
師:下面讓我們聽聽春秋時期,人們對祁黃羊的不同聲音。
五、再次體會意外之感
師:人們對祁黃羊的舉薦眾說紛蕓,褒貶不一,他居然會舉薦自己的殺父仇人,難怪悼公會
出示:悼公深感意外,說:解狐不是殺你父親的仇人嗎?你怎么會舉薦他呢?
生齊讀
師:而在舉薦祁午后,又讓悼公感到
出示:悼公十分驚訝: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舉薦他,難道不怕別人說你偏心眼兒?
生齊讀
六、解狐、祁午所想
師:而祁黃羊這樣做,需要何等的勇氣,需要何等的胸懷,當臥床不起的解狐聽到祁黃羊舉薦他時,他的心里感慨萬千,他會想些什么呢?
師:當他的兒子聽到時,他兒子暗下決心。你能聽到他心底的聲音嗎?
七、祁黃羊的心聲
師:祁黃羊是正直無私的,他是怎么樣表達自己的心里的想法的,讀讀第十一自然段。
出示:主公讓我推薦能替代我的人,事關國家安危,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個有軍事才能,可以擔此重任,我壓根就沒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親人。
生讀。
師:從這一段你看出,祁黃羊有一顆怎么樣的心?
師:所以,他只是想到的是什么?
而根本沒去想
(只是想,壓根兒沒去想)
師:祁黃羊的心里一點不攙雜自己的私心,如果把人心比作天平,那祁黃羊的心就是最公正的天平,在這個天平上,他的指針一直指向的是什么?
生:是國家的安危,是國家的興亡。
師:這就叫――
。ǔ鲆怨模
(板書)
師:這里的公就是指什么?
(這里的公指的是國家的利益)
八、學最后一段
師:是的,他總把國家安危放在第一位,所以悼公被感動了,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段。
師:對這一句話,有沒有自己的理解?(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指名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師:還可以叫什么?
。ǔ鲆怨模
師:是什么意思?(心里裝著國家的安危,不裝著自己的恩怨。)
師: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讓悼公非常感動。幾個月后,祁午接替了父親,走馬上任,軍隊管理得很好,悼公欣喜成分,在欣喜時,他心里不斷發(fā)出這樣的聲音: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祁黃羊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難得!
生讀。
九、小結:
同學們,一個強盛的民族,一個進步的國家,一刻也不能沒有祁黃羊這樣大公無私的人。你知道還有哪些出以公心的小故事嗎?
指名說。
回去把這些感人的故事講給家人聽,讓更多的人記住像祁黃羊一樣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故事,讓更多的人受到感動。
文言文教案 9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強文言閱讀能力。(重點)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重點、難點)
3.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4.誦讀訓練,增強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伯樂相馬: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二、簡介作者: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xiàn)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也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貞元19年(803年)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被貶為陽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幾招殺身之禍,后經(jīng)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蹲筮w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郁,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們不會長壽。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
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來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初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飼 見同現(xiàn) 邪同耶 材同才
2.而 : A轉接 可以譯為卻,可是 B順接 可以不譯
之: A結構助詞的 B 代詞,代人或物 C 無意義,句中停頓 D 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 A代詞,代人或物 B 代詞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詞 那種 D 反問語氣詞 難道 E 推測語氣詞 恐怕 以: A介詞 因為 B介詞 按照
也: A 肯定語氣 B反問語氣 C 推測語氣 D句中停頓
世:世上、世間。 然后,這以后。這、這種。 也:語氣助詞,在這里表示語氣的舒緩停頓,可譯為啊。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安:怎么,哪里。 也:語氣助詞,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課文脈絡:
第一節(jié):伯樂知馬 (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著決定作用)
第二節(jié):不知馬,害了馬(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節(jié):太不知馬(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2.用原文回答問題:?
、傥恼乱婚_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明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跊]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明確: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③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確: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fā)揮才能的痛苦的?
明確: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葑髡呤侨绾瓮闯馐绸R者的不知馬的?
明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尬闹械哪木湓掽c明了中心?
明確:其真不知馬也。
五、探究課文: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
3.《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首句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后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xiàn)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著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并不在于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于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
六、拓展:
1.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理由
2.千里馬和伯樂究竟誰更重要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位古人?
A.韓愈懷才不遇寫文學 B.蘇秦懸梁刺股發(fā)憤
C.董邵南另尋高就發(fā)展 D..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七、小結:
本文以物作為比喻,通篇說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于沒有千里馬。再以喂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xiàn),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復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板書設計:
馬 說
伯樂知馬伯樂少,千里馬被埋沒。(同情痛惜)
食馬者不知馬,害千里馬。 (憤怒譴責)
食馬者妄說無馬,實不不知馬。 (辛辣嘲諷)
文言文教案 10
教學目標
1、落實《考試說明》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訓練,集中訓練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2、在學生掌握翻譯的原則和方法上,加強學生踩點得分的意識,通過對已學的難詞難句的突破掌握翻譯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抓關鍵詞句(關鍵詞語、關鍵句子),強化得分點。
2、掌握解題方法,答題步驟。
3、調動積累(課內文言知識、成語、語法、語境)等巧解難詞難句。
教學思路
以練得法,以法導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盡量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方法
講授法 討論法 歸納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資源
網(wǎng)絡 高三資料參考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
由同學自主談談翻譯的困惑和亮點以及平時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歸納出翻譯的.原則標準。
譯文標準: 字字落實
一一 對應
文從句順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譯的方法。(溫故知新)
1、練一練:
、俅伺婀笏抉R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②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歸納: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詞等
2、練一練:
、佟胺蛄鶉c秦皆諸侯”,
、凇皶円骨谧飨ⅰ
歸納:刪——無意義或沒必要譯出的襯詞、虛詞、同義互用等
3、練一練:
、僭覆哐猿贾桓冶兜乱
、谖崞拗牢艺 ③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歸納:換——單音節(jié)詞、通假字、活用、古今異義詞等
1、 練一練:
、俅笸鮼砗尾?②求人可使報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歸納:調——變序句(主謂倒裝、賓前、定后、狀語后置、省略等)
5、練一練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
、谝韵嗳绻Υ,拜 為上卿。
歸納:補——省略成分(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
6、練一練 :
、贇⑷巳绮荒芘e,刑人如恐不勝。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
、壑疗咴,乃扶病入覲,奏對稱旨。
歸納:猜——利用字形、句子結構、語境等揣摩
三、歸納總結
字字落實 留刪換
三標準 一一對應 六方法
文從句順 調補猜
四、試一試 行不行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莊子之齊,見餓人而哀之,餓者從而求食。莊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餓者吁曰:“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 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譯: 。
(2)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譯:
。ú僮鞑襟E:收集學生的作業(yè),在幻燈片上呈現(xiàn)學生的答案,讓學生點評答案。在發(fā)現(xiàn)問題中運用方法,掌握方法。)
五、高考鏈接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周維城傳(節(jié)選)[清]張惠言
嘉慶元年,余游富陽,知縣惲候請余修縣志,未及屬稿,而惲候奉調,余去富陽。富陽高傅占,君子人也,為余言周維城事甚具,故為之傳,以遺后之修志者。
高傅占言曰:富陽人多稱豐①能施與好人,然豐嘗曰:“吾愧吳翁、焦翁!眳俏陶撸罩萑耍Z于富陽,每歲盡,夜懷金走里巷,見貧家,嘿②置其戶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寧人,挾三百金之富陽賈。時江水暴發(fā),焦急呼漁者,拯一人者與一金。凡數(shù)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飲食之,俟之息,資遣之歸。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問富陽人,不能知也。豐又嘗言:“吾生平感婦翁知我!
嗚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 ①豐:人名;②嘿(mò):悄悄地
(操作步驟:課堂上讓學生在黑板上演練,課堂上通過高考真題演練,運用方法,及時糾錯,鞏固知識。)
六、總結:學生談學習心得,改善下次課堂教學。
七、拓展延伸
自我評價
根據(jù)學情,設計課堂內容,注重高三復習的時效性,運用以練得法,以法導練的教學模式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構建和諧的課堂。
文言文教案 11
一、三維目標
1.通過誦讀技巧的指導,讓學生更深切體會作品的情感
2.通過揣摩詞的語言,體會詞的意蘊,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
1.朗讀指導
2.揣摩語言,體會意境,培養(yǎng)想像力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
四、教學設想
1.本篇屬于選修的詩歌部分,這一部分自主賞析作品四篇,兩首詩、兩首詞對于詩的賞析,課本作了賞析示例,而詞的賞析示例沒有,因此選擇這首講讀,為學生鑒賞詞作一個示例詩詞鑒賞歷來強調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這就是要深入吟詠和誦讀,在教學中一定要抓住誦讀,讓學生在這一方法體會詩中的節(jié)奏,體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較中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擴大知識面因此,教學中選擇了同樣寫鄉(xiāng)思的范仲淹的《蘇幕遮》進行比較,加深對本詞情感的把握
3.對于周邦彥,學生在這以前未接觸過,文學文體常識在講解過程中作簡要補充
五、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習,把握詞的內容,揣摩詞中的意象,體會意境
2.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賞析詞的語言,探究詞是如何做到內容與藝術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
3.吟誦,“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有什么樣的語言節(jié)奏和音韻,通過誦讀“進入角色”,深切體會詞中的情感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思鄉(xiāng),自古以來一直是詩歌表現(xiàn)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fā)達的古代,一旦離鄉(xiāng),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山重重,鄉(xiāng)書誰人傳遞?于是,遠在他鄉(xiāng)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繼柳永之后“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彥的思鄉(xiāng)情中,看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的(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
(一)誦讀 初步感知
請學生結合課下注解自由朗讀五分鐘,盡量能背誦下來(老師提示朗讀要求)
點撥:詩是“直覺”的藝術,因此“朗讀”是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朗讀不是機械的.讀,而是要美讀,也就是體會詩人情感,要讀出感情,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
a、 注意句內節(jié)拍,聯(lián)末韻腳;
b、 詞大多是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組成,緩急要處理好;
c、揣摩作品中詞句聲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緒的變化,在緩急、曲直的語調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帶聲,因聲求氣,聲情并茂
(二)細讀 理解內容
讓學生分組討論下面問題:詞人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成了幾幅圖畫?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好?你喜歡哪些詞句?
然后請學生自由作答,老師稍加點撥
意象:沉香、鳥雀、荷、初陽
圖畫:燎香消暑、鳥雀呼晴、風荷搖曳
(鳥兒們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頭探腦,互相交談;嘰嘰喳喳,清脆的鳥叫聲相互轉告著天氣轉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麗的陽光照在翠綠的荷葉上,荷葉上還有昨夜的雨滴在滾動,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曬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葉就像玉盤一樣圓滿,經(jīng)過雨水的洗滌又那么清新潤澤,一片一片在微風中亭亭玉立)
煉字:“呼”字表現(xiàn)出小鳥歡快的呼聲和活潑靈動的神態(tài),“窺”字把鳥兒們東張西望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簡單一個“風”字,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tài)不動聲色地勾勒出來了,“舉”字,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還有“遙”“久”“夢”等
(三)美讀 體會情感
1、全詞體現(xiàn)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羈旅之苦、思鄉(xiāng)之愁
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繞的思鄉(xiāng)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往往因之而揮灑自己的詩情這首詞中,觸發(fā)詞人思鄉(xiāng)之愁的是哪幅圖畫?
明確:第3幅 風荷(提示周邦彥的家鄉(xiāng)在錢塘)
這3幅圖畫分別表現(xiàn)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沉悶 歡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讀技巧:上片寫景的整體格調是活潑的,誦讀時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讀出詞人情感的變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緒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鳥雀呼晴,侵曉窺言語”轉為歡快,聲音清脆,節(jié)奏加快,情緒飽滿“葉上初陽”三句,詞人已置身室外,視野開闊,境界清遠,誦讀時語勢要連貫,中音中速,“風荷舉”重讀,要讀出英姿颯爽的感覺
下片抒懷鄉(xiāng)之情,格調輕柔,如夢似幻“故鄉(xiāng)遙”四句要放慢語速,以喃喃自語的感覺誦讀出來“五月漁郎相憶否?”三句寫詞人夢回故鄉(xiāng),要充滿深情,突出夢幻的感覺
2、根據(jù)朗讀指導,學生自己美讀
3、聽朗讀錄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蘇幕遮》是一首將思鄉(xiāng)情緒和荷花的風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不愧為詞中精品雖寫久居汴京與消夏思歸的情思,但卻以描繪荷花的風神而著稱于世語言樸素生動,創(chuàng)造形象優(yōu)美整首詞無一句用典,主要用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詞語,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xiàn)出荷花的神韻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仲淹所寫的《蘇幕遮》,看看與周邦彥的有何異同,我們又該怎樣去品讀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四、作業(yè):背誦《蘇幕遮》
五、板書設計:
蘇 上片:寫景 (風荷)
幕 見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鄉(xiāng))
文言文教案 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把握相關的文言字詞,翻譯并背誦課文,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疏通文意以學生運用輔導資料自己把握課文與教師點撥相結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字詞以及背誦課文。
難點: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朗誦法、講授法、自主合作與探究法。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根據(jù)作者簡介導入文章。
2、新課講授:誦讀課文,分組對課文進行翻譯,講解課文。
3、鞏固練習:通過問題,鞏固學生對這篇課文的了解。
4、小結作業(yè):
小結:閱讀古人的作品,要擇其善者而從制,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閱讀古人的作品,要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對古人的道德品質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這是我們學習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好的,今天的'課程就告一段落。
我們的課后作業(yè)是:借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趣,盡量做到語言優(yōu)美。
文言文教案 13
學習目標:
1、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2、理解并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一、作者了解。
1、莊子。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戰(zhàn)國時代思想家、文學家。宋國蒙人,與孟子同時或稍后。曾任蒙漆園小吏,但不久辭去。他一生貧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并發(fā)揚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qū)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
2、《莊子》!肚f子》(也稱《南華經(jīng)》《南華真經(jīng)》)一書現(xiàn)存33篇。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內篇7篇大體上是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可能是莊周門人和后學所作。
《莊子》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說明道理!妒酚洝份d:“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顰、望洋興嘆、鯤鵬展翅等,都是巧妙雋永、妙趣橫生的寓言。
3、后人對莊子及《莊子》的評價
其為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千,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莊子的思想是東方神秘國度中國最有價值的思想。 —————海德格爾(德國)
讀莊子像是讀一本偉大的神秘主義的書。一————————林語堂(《信仰之旅》)
二、文言知識卡片。
卡片1、古今異義
、僦劣诒焙"诎俅ü嗪
、塾谑茄珊硬词夹涿婺竣芪衢L見笑于大方之家
卡片2、詞類活用或詞的特殊用法
、偾锼畷r至②順流而東行
③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
卡片3、通假字
、贈芰髦螈诓晦q牛馬
卡片4、特殊句式
、俾劦腊佗谝詾槟喝
、畚抑^也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卡片5、成語
①望洋興嘆
、谝娦Υ蠓剑ㄙO笑大方)
三、《莊子》寓言選讀,并請同學們思考每個寓言的寓意。
1、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參考譯文]過去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飛舞著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愜意。〔恢雷约涸臼乔f周。突然間醒起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是我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qū)別的。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寓意]
2、曳尾涂中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己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于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保ㄍ馄锼谑撸
[參考譯文]莊子在濮水邊垂釣,楚王派遣兩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說:“楚王愿將國內政事委托給你而勞累你了!鼻f子手把釣竿頭也不回地說:“我聽說楚國有一神龜,已經(jīng)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裝著它,用巾飾覆蓋著它,珍藏在宗廟里。這只神龜,是寧愿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愿活著在泥水里拖著尾巴呢?”兩位大臣說:“寧愿拖著尾巴活在泥水里!鼻f子說:“你們走吧!我仍將拖著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寓意]
3、鯈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鼻f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保ㄍ馄锼谑撸
[參考譯文]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儵魚游得多么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被葑诱f:“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鼻f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寓意]
文言文教案 14
教學目標:
1、了解文言文翻譯常見誤區(qū)
2、學習文言文翻譯要求和翻譯方法。
學習重點:1、2
教學時數(shù):2
教學過程:
一、導入能理解并翻譯淺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
這是文言文學習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一個知識點。盡管我們平時很重視文言文翻譯的訓練,但同學們翻譯的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與“信、達、雅”的標準相對照尚有很大差距。從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個句子理解錯誤,或者個別詞語認識有誤,都不同程度地影響整篇旨意的準確把握。從翻譯方法上看,許多學生不能堅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致使譯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卻破壞了原文的語言風格。文言文翻譯如何實現(xiàn)“信、達、雅”的目標?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還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二、考點闡釋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幾點:
、僭谌闹欣斫饩渥。要整體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情感傾向,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诔浞掷梦难晕闹械呐疟染洹ε季、并列結構來理解句意。
③對復雜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點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葉;或抓住關聯(lián)詞語,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苷{動已有的教材知識,進行比較推斷,幫助理解。
★文言文翻譯要求:信、達、雅
1. “信”是指譯文的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shù)赜矛F(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即譯文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2.“達”是指譯文的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暢,沒有語病。
3.“雅”是指譯文的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優(yōu)美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在具體翻譯時,對文言文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達,還應該用意譯作為輔助方法,使句意盡量達到暢達、完美。
三、翻譯常見誤區(qū)
錯譯。主要表現(xiàn)在實詞、虛詞和句式的運用方面。
譯錯詞義。混淆實詞的古今意義和詞類活用規(guī)律,忽視多義詞的義項選擇,不熟悉詞的通假現(xiàn)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識,都會導致錯譯實詞。例如:沛公軍霸上 譯成:沛公劉邦的軍隊在霸上
文言文教案 15
閱讀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題。
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雀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時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翼、楊修等為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shù)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植嘗乘車行馳道①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三國志?魏書十九?陳思王傳》)
【注】①馳道:也稱御道,專供天子行車之道。②司馬門:即宮門,每門有司馬主管。
16.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義作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信評論
B.每進見難問詰難
C.飲酒不節(jié)節(jié)制
D.公車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使各為賦
、诠仕於樗
B.①應聲而對
、诙踩涡远
C.①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
、谟簿热剩粲兴方
D.①以楊修頗有才策
、谟谑且宰镎D修
18.比較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偬嫔醍愔
、谥布纫圆乓姰
、畚牡塾孕g
、軐m人左右,并為之說
A.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B.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C.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D.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19.對曹植未能被立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性簡易,不治威儀。
B.文帝暗用權術對付曹植,矯情自飾。
C.宮女和曹操身邊的人都說曹植的壞話。
D.曹植飲酒不節(jié),終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
譯: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譯:
【文言文教案 】相關文章:
文言文教案05-29
文言文教案02-25
文言文教案03-25
文言文學弈的教案02-26
狼文言文教案04-13
狼文言文教案08-27
文言文教案(15篇)03-26
文言文教案15篇03-23
文言文教案14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