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活動教案集錦七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設計想法:
1、利用身邊經?吹降氖挛镒鳛榭茖W活動的內容是《新綱要》科學活動的要求之一,紙是非常普遍的東西,容易收集和準備。
2、活動與環(huán)保、動手能力、語言表達有機結合。
3、撇開平常人們對紙的了解,從紙的另一面出發(fā),讓幼兒嘗試探索學習,感覺到科學的神奇。
活動目標:
1、在實踐和操作過程中,發(fā)散幼兒的思維能力,激發(fā)探索的欲望。
2、嘗試中愿意接受新方法,體驗成功的快樂。
3、初步嘗試讓洞越來越大的方法。
4、喜歡活動,愿意參與。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紙若干、剪刀、垃圾筒、小熊和幼兒人數相同、大的小動物若干、泡沫墊子和幼兒人數相同
活動過程:
一、嘗試
1、老師出示一張紙?zhí)岢鋈蝿眨航裉煳覀円獊砗图堊鲇螒颍眉舻对诩埖?中間開一扇門,讓小熊從你的門中走過去。
2、想想看,你會怎么剪?請幼兒交流自己的想法。
3、幼兒嘗試,教師巡回觀察了解幼兒操作情況
二、探索
1、其他大個子的小動物也想進門,你動動腦筋試試看讓它也能從你開的門里走過。
2、幼兒可以在原來的紙上進行修改,也可以再取一張紙。
3、巡回指導,在指導過程中,把交叉剪的方法和幼兒共同分享,幫助幼兒解決困難。
三、再次探索體驗
1、我也想進門,請你們用剛才學會的方法繼續(xù)開動一休的小腦袋,讓門開的更大一點,讓我也走過去。
2、和幼兒共同嘗試,分享交流,探索讓洞變大的方法。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能運用多種感官認識事物,感知、探索西瓜的基本特征。
2.愿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fā)現告訴老師和同伴。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西瓜。
2.每人一份餐巾、刀、抹布;課前洗凈雙手。
3.PPT。
活動過程:
1.摸一摸,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
師:小朋友,今天蘇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禮物,它是一種水果請一個小朋友來猜猜是什么?
2.集體觀察, 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西瓜的特征。
師:我們把它請出來,看是什么呀?
師:"西瓜是什么樣子的?"摸一摸、敲一敲、推一推,有什么感覺?
小結:西瓜有的是圓圓的,有的是橢圓的,F在又多了一些形狀,有的大,有的小。皮是綠色的,還有的有一條一條的花紋。西瓜摸上去滑滑的、涼涼的、硬硬的,敲敲會響,推推會滾。
3.通過故事了解西瓜吃法以及內部特征。
師:"今天有一群猴子也撿到了一個西瓜,他們?yōu)榱顺晕鞴线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呢,你們想知道嗎?"
a.老師講故事《猴王吃西瓜》。
b.老師提問:猴王怎么吃西瓜?你會吃西瓜嗎?吃西瓜應該吃什么?
c.師:那西瓜的瓤在哪里呢?
d.我們一起把西瓜切開看一看。
e.讓幼兒觀察西瓜的內部:你們看到西瓜里面是什么樣的?
f.了解兩種特殊的西瓜--黃瓤的瓜和無籽瓜師:小朋友看老師電腦上有兩種瓜,它們跟我們平時吃的瓜有什么不一樣呢?
4.我們給西瓜涂上顏色吧。(幼兒動手操作)
5.談論吃西瓜的好處。
a.師:"你們喜歡吃西瓜嗎?為什么?"
b.請幼兒嘗一嘗: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覺?
小結:西瓜瓤水分多,吃起來又涼又甜.能解渴、消暑,我們大家都愛吃。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目標:
1.嘗試通過自己手的熱量讓硬幣跳動,感受空氣遇熱會膨脹的現象。
2.激發(fā)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準備:
瓶子、五分硬幣人手一份。
抹布、熱水、杯子、魔術箱。課件、音樂。
過程:
一、設疑、激發(fā)興趣。
1.師:今天,我給大家?guī)硪粋魔術,名叫“神秘的跳動”,看誰能發(fā)現到底是什么東西在悄悄地跳動。
2.教師魔術表演。
二、解疑、猜想嘗試。
1.師:什么東西在悄悄地跳動?我是想了什么辦法讓它跳動的呢?
2.幼兒嘗試。
3.師:你是怎么做的',有沒有成功?為什么?
。ㄌ崾荆浩孔永镉惺裁矗渴钦l在幫助空氣產生力量。)
4.幼兒再次嘗試。
5.請個別幼兒介紹嘗試經過。
三、解疑、觀看課件。
揭密:空氣遇到手的熱量,身體膨脹,就從瓶中鉆出來,產生了向上的力量。
四、留疑、集體探究。
1、有沒有辦法讓硬幣跳動得更明顯一些?
幼兒作為小小魔術師集體嘗試。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知道杯蓋是生活的必備用品,對了解和探索它的用途有興趣。
2、懂得愛惜生活用品。
活動準備:各種有蓋子的杯子、一只無蓋的杯子。
活動重點:知道杯蓋的用途。
活動難點:知道每個杯子都有和它配套的蓋子。
活動過程:
1、喝牛奶導入:
—“這里有一大罐牛奶想給小朋友們喝,但倒在哪里呢?”
幼兒說說自己的辦法。
出示各種有蓋子、的杯子,幼兒人手一只,自己打開蓋子,教師倒牛奶給幼兒喝。
2、觀察有蓋杯子:
—“你們的杯子都有一個蓋子,這些蓋子開啟的方法是否一樣?”
看一看自己的杯子,把發(fā)現告訴大家。
幼兒觀察、擺弄杯子和杯蓋,講自己的'發(fā)現。
小結:你們的杯子都有蓋子。打開蓋子就可以喝杯子里的東西了,有的杯子的蓋子要轉一轉,有的蓋子要用手扳一下。
1、蓋子的用途:
出示無蓋杯子:
—“我這里也有一只杯子,和你們的一樣嗎?為什么杯子要有蓋子?”
幼兒交流經驗。
實驗:教師將溫熱水分別倒進有蓋和無蓋的杯子里。
猜猜看,杯子里的水會不會一樣熱?
讓幼兒喝一喝這兩只杯子里的水,比較一下。(有蓋的杯子里的水熱,無蓋的杯子里的水冷了)
—“為什么有蓋的杯子里水是熱的?”
小結:杯子上的蓋子可以隔斷空氣,杯子里的熱氣不容易散發(fā);杯子有蓋還可以擋灰塵;這些杯子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瓷的,它們很容易碎,要輕拿輕放。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品品、聽聽、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花的禮物,使幼兒進一步萌發(fā)愛花、護花的意識。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場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園)
金銀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裝飾品、春姑娘圖片、花朵頭箍、紙、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觀察環(huán)境,感知花的美
1.帶入場地:今天我們去花仙子的花園玩,好嗎?
2.觀察環(huán)境:你們覺得花仙子的花園怎么樣?為什么漂亮?
看見花你感到怎么樣?
二、觀察、品嘗、發(fā)現、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禮物:花仙子還為我們準備了許多禮物,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
2.幼兒觀察、品嘗花的禮物
。1)提問:你們認識這些禮物嗎?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師和幼兒一起說說、嘗嘗、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禮物。
3.逐個提問:這是什么?可以用來做什么?
4.小結花的用途
提問:花還可以做什么?
。1)做藥(2)可以吃(3)泡茶喝(4)用花做好看的裝飾品(5)清香空氣(6)可以美容……
三、創(chuàng)造花的藝術品
1.觀察花仙子的花朵頭箍:花仙子的禮物你喜歡嗎?我也用送點禮物給花仙子。我的頭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創(chuàng)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禮物送給別人?后面老師準備了紙筆,請你們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禮物畫下來。等下說給大家聽,你做了什么花的禮物,準備送給誰。
3.幼兒繪畫:花的禮物
4.幼兒描述自己的'創(chuàng)造。
四、情感激發(fā)
你覺得花的用處多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花?(環(huán)保教育)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chuàng)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fā)現的樂趣。 吸引住孩子的眼球,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欲望。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fā)現糖在水里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愿意探索發(fā)現不同的糖在水里的變化,并愿意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方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
2.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溫開水大量。
活動過程:
一、探索性話題引起幼兒討論。
提問:
1.小朋友,你們吃過糖嗎?喜歡吃嗎?
2.請你說說糖在嘴巴里會怎樣?(變甜、變小等)3.請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里會怎樣呢?
二、做試驗證實幼兒的推測。
1. 教師:糖放到水里到底會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吧。
老師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適量的開水,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
。1)看一看,糖發(fā)生什么變化了?(變。
。2)猜一猜,糖到哪里去了呢?
(3)剛剛還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現在會變成什么味道了呢?
2.幼兒猜測回答后請個別幼兒上前品嘗糖水,并把自己品嘗的結果告訴大家。
教師小結:糖在水里會變小,慢慢的沒有了,水會變甜。
三、集體操作,觀察糖在水里的變化。
1.幼兒人手一粒糖一杯溫開水操作觀察提醒幼兒注意不把水潑掉,提醒幼兒有耐心。
2.集體品嘗糖水。
第一次討論意見:
1.教師在提問的設計,提問的時機上需不斷改進。
2.有幼兒提出糖為什么會化時,應該讓幼兒對這個問題作出猜測,激發(fā)探索的欲望。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設計背景: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F在正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jié)。在幼兒園,會聽到孩子們在議論: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昨天我看見廣場有放風箏的,飛的可高了;今天風大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fā)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秘密"的活動。
活動目標:
1、感受風的存在,探索風產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嘗試制造風。
2、初步了解風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萌發(fā)探索自然現象的欲望。
教學重點、難點:探索風產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嘗試制造風。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請家長配合,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關于"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準備:風車、扇子、電風扇、吹風機、塑料瓶、塑料玩偶、針筒、視頻《風的危害》和《風能的利用》、風的音效、各種植物頭飾。
活動過程:
一、感受風的存在
1、設置情境小朋友,今天我們要請一位特殊的朋友和我們一起活動,請小朋友猜一猜他會是誰呢?打開門歡迎我們的朋友和我們一起活動吧!門外什么也沒有,我們的朋友在哪里呢?
2、激發(fā)興趣引出主題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猜出我們的朋友是誰嗎?
二、嘗試制造風探索風產生的原因
1、提問:我們今天請來的是我們的"風"朋友那風是哪里來的?
。ㄓ變鹤杂苫卮穑
2、投放各種材料,請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制造風"。
3、交流討論
。1)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風來的?(幼兒邊回答邊演示)
(2)幼兒互相嘗試同伴造風的方法,進一步感覺風的形成。(邊嘗試邊思考)
。3)為什么一扇、一捏、一擠、風葉一轉動就會有風呢?(幼兒自由討論)教師小結:當我們一扇、一捏、一擠壓、一開開關風葉轉動時,空氣就流動了,空氣一流動就產生了風
三、風的'基本特征請幼兒相互合作,兩人互相對著扇風,請幼兒看看、聞聞、摸摸風是什么樣的?
小結:風是摸不到、嘗不到、聞不到、看不到的一種氣體。
四、游戲:大風和小風幼兒分別戴頭飾扮演各種植物,聽音效用肢體表現小風來時植物怎樣動,大風來時植物怎樣動。
五、通過短片了解風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1、觀看短片《風的危害》后提問:風對人類有什么危害呢?怎樣減小風災?
2、觀看短片《風能的利用》后提問:風對我們人類有什么好處?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風能?
六、教師總結,以游戲《風車和風兒共游戲》結束活動風車想請小朋友與風兒一起做游戲,大家快舉起你的風車一起歡迎我們的風朋友和我們一起游戲吧。(幼兒隨音樂玩)
活動延伸:請家長帶幼兒去戶外放風箏或去參觀風能發(fā)電。
教學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chuàng)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fā)現的樂趣。 我設計的這節(jié)科學探究活動,一開始就利用魔術箱變魔術這一孩子感興趣的現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欲望。
活動中,教師首先緊緊圍繞活動目標,設計了具有觀察性、開放性和層次性的提問,如在活動的對于環(huán)節(jié)中,把塑料袋變鼓,使幼兒感知到我們的周圍有空氣,把充滿氣的氣球松口吹到幼兒的頭發(fā)上,讓幼兒通過觀察,對比,知道了流動的空氣形成了風,不動的空氣不是風。活動就這樣把幼兒引入到科學的氛圍之中誘發(fā)了幼兒的積極思維。其次,《綱要》中強調:“教師應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被顒又校變和ㄟ^ “做中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選擇材料制造人造風,讓風車轉起來,在動手、交流與表達中獲取知識,并在此過程中習得學習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問題:怎樣讓羽毛飛起來?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 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7-22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8-04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7-20
科學活動教案【經典】07-25
科學活動教案12-16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7-31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8-01
科學活動教案[經典]08-06
【熱】科學活動教案07-26
科學活動教案【實用】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