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jié)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是什么》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是什么》教學反思1
這次個人研究課,我選擇的課文是三年級下第四單元第16課《家是什么》。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課文,通過兩個真實的故事,說明了家是充滿親情的地方!課文通過正反兩個事例的對比,揭示了家的內(nèi)涵。全文夾敘夾議,先擺事實,再下結(jié)論,是一篇議論性很強的文章。我牢牢抓住課文的主要精髓——家是什么,展開教學。
一、讀準字音,理解詞語
進入三年級后,更多的是自主識字,學生通過預習,基本可以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但對于個別容易讀錯、寫錯的字,有必要在課堂中做提醒,例如:竹籬茅舍的舍,是多音字,讀第四聲,我告訴學生,舍在這里是房子的意思,因此讀“shè”。又如“洛杉磯、盧旺達”與學生的生活較遠,也有必要讓學生多讀幾遍,讀正確。
前兩個單元的重點是用各種方法理解詞語,課文中詞語的理解我也是各有側(cè)重點。課文開始,出示了洛杉磯和盧旺達后,我?guī)ьI學生一起讀讀書后的注解,也是告訴學生讀書的方法,不要遺漏書后的注解。其次,我充分利用媒體,出示圖片,讓學生理解“別墅、竹籬茅舍、高堂華屋”,為家是什么的概念,進行鋪設感悟。在理解“離散喪生、輾轉(zhuǎn)數(shù)地、悲喜交集”這三個詞語時,我又設計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例如,學到“悲喜交集”這個詞,我設計練習上下文,說說:悲在哪里?喜在哪里?此時,讓拉爾的心情十分復雜,悲傷和喜悅交織在一起。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二、感悟文本,關注表達
整篇文章的教學,我緊緊圍繞“家是什么”,在學生初步了解了“家是什么”的基礎上,我進行第一個故事的教學。第一個故事圍繞“富翁有別墅為什么說自己沒有家?”這個問題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來體會有房子而沒有親情不能算有家,課文的難點也得到了突破。
教學第二個故事時,我圍繞家到底是什么?展開教學。通過了解熱拉爾一家發(fā)生的不幸遭遇,他怎么做,結(jié)果怎樣?感悟到父親對女兒的愛,女兒對父親的'牽掛。雖然沒有房子,但是沒有房子有親情也是有家的。
三、語言訓練,促進思維和表達
我們班的學生進入三年級后,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較差,課堂上加強語言和思維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本課,通過多種形式的說話訓練,引導學生,充分讓學生表達。特別是復述課文內(nèi)容,它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也是難點,根據(jù)課后練習,復述第二個故事,我在教學課文時,讓學生抓住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熱拉爾一家發(fā)生了什么事?他怎么做,結(jié)果怎樣?理清事情的順序,讓學生根據(jù)相關的詞語,進行復述,學生的復述能力在漸漸的提高,如果在結(jié)尾加上父女相逢,女兒見到父親的那一刻,怎么說,怎么做,就更好了。
《家是什么》教學反思2
《家是什么》是新教材三年級第二學期的課文,它通過兩個真實的故事,說明了“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第一個故事敘述的是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個富翁,他雖然有別墅,但沒有家。第二個故事敘述的是盧旺達的熱拉爾一家原有40人,戰(zhàn)亂后他只找到5歲的女兒,但他覺得又有家了。文章通過正反兩個事例的對比,揭示了家的內(nèi)涵。對于這次參加在泖港學校的教學研討,我有以下體會:
一、著眼整體,立足于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單單是老師講出來的還要有學生去讀,去悟。因此,課堂上要給學生更多的閱讀機會,教師則是通過學生的朗讀,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理解、感悟和積累。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對教材作了精心的處理,注重從整體著眼,明確課堂的難點和重點,圍繞“家是什么”這個問題開展朗讀教學。學生在反復地朗讀——①初讀(感知性讀)②研讀(理解性讀)③品讀(情感性讀)。最終體會到“家”的真正含義。
二、利用媒體,解決難點。
“悲喜交集”一詞的'理解是課文第4節(jié)的難點,三年級的小朋友是難體會的。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填空題,“當熱拉爾冒著生命危險輾轉(zhuǎn)數(shù)地,找到自己的親生骨肉時,不禁悲喜交集,悲的是xxx,喜的是xxx,他終于又有家了”。填空題只是從字面理解“悲喜交集”。為了讓他們深入體會這一復雜的情感,我在后面環(huán)節(jié)中插入了影片《盧旺達飯店》中的一個感人片段。通過影片的直觀畫面,人物的激情演出,音樂的渲染,使學生深刻體驗了“悲喜交集”的復雜情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選用教師所給的詞,并根據(jù)影片的畫面加上合適的神態(tài)和語言描寫,把悲喜交集的感受敘述出來,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這樣做,使得學生對“家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的認識水到渠成。
三、重視想象,發(fā)展思維。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進行拓展延伸。第一個故事中富翁把家說成是“我的房子”,這是課文的一個難點,闡述了“有房不一定有家”的深奧道理。在教學中,我設計填空:雖然富翁住的是別墅,但他沒有親人,更沒親情,當他時,沒有家人,所以。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把富翁有房無家的原因進行補充,了解到富翁在高興時沒有人分享,在憂愁時沒有人分擔,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并深化了對“有房不一定有家”的深奧道理的認識。
通過本次教學實踐,我也深深感受要做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深入鉆研教材,更要心中裝著學生,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真正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衷心感謝研訓部給予我這次鍛煉提高的機會。我將會不斷努力,大膽實踐,再創(chuàng)優(yōu)異成績!
《家是什么》教學反思3
一、對教師自身教學狀況的反思:
這節(jié)課我講授了35分鐘,在總體的時間把握上較好,但花在教學重點“復述第二個故事”上的時間不夠充分,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練習,這樣可以更好地照顧到基礎較差的學生。我講話的音調(diào)比剛執(zhí)教時有了很大的改進,不在呆板單調(diào),而是有了抑揚頓挫;音量也達到了要求,并且適中。整堂課基本能保持“微笑”教學,沒有嚴厲訓斥學生,而是適時提醒糾正個別同學的不良學習習慣。
二、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反思:
學生聽課時的反應較認真,思維能跟著老師轉(zhuǎn)。但師生間的互動情況比較差,有些問題的設置可能沒有設置好坡度,有些提問方式還有待改進。學生碰到有近 20位老師來聽課都變得很緊張,有些平時學習較好的女生整堂課一言不發(fā),有的舉手回答了可說到一半就結(jié)巴了。對于這些情況需要我平時多鍛煉鍛煉他們,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敢于發(fā)言、善于表現(xiàn)自己。幾位學困生的表現(xiàn)倒是有所進步,如王某在復述故事時還能加進自己的想像,這是我預先沒有想到的,說明這幾個學生身上還有潛力可以挖掘,以后要多給他們一些機會。
三、對授課內(nèi)容、設計和方式的反思:
對于文本的解讀、教學的設計方面,個人覺得還是可以的,例如:復述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引導學生抓住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經(jīng)過,把故事講清楚。再提高要求,讓學生抓住①熱拉爾輾轉(zhuǎn)哪些地方?②他是怎樣冒著生命危險尋找親人?③他悲喜交集些什么?這既能幫助學生內(nèi)化文本語言,積累語言材料,同時又滲透語言知識——敘事要素。這是我覺得設計得比較巧妙的一處。但在充分預設的情況下,我還是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感到焦慮與沮喪,那就是學生回答不出問題。對于如何引導學生,我還不夠老練,面對一些生成性問題,我不會處理。如果給我重試的機會,在師生互動方面我一定要做改進,現(xiàn)在的感覺是老師講得太多了,而學生表達交流得太少了,要時刻體現(xiàn)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輔助他們。
總體感覺這節(jié)課比以前有所進步,不過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在以后的課堂中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