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塔》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烏塔》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烏塔》教學反思1
本組教材圍繞“中外童話”這一專題編排,教材選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4篇童
料袋”“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fā)現”“日積月累”“展示臺”等也圍繞這個專題安排,整組教材形成了一個比較嚴密的教學系統。學生對童話并不陌生,本組課文是為了讓學生走進奇妙的童話世界,了解童話的內容,品味童話的語言,體會童話的特點,這一組的教學具有總結、提升的性質,教學時不僅讓學生閱讀一篇篇童話,而且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童話這種文學體裁的初步認識。教學時綜合考慮整組的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每篇童話的教學和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教學時,既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優(yōu)秀童話,也有效利用學生已經閱讀過的童話,還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童話,并在大量閱讀、建立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引導學生體會童話的特點。 在進行本組課文第一課《巨人的花園》的教學開始,我就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童話教育,引導學生去了解和認識什么是童話。為語文園地三的寫童話進行教學鋪墊。 《巨人的花園》中,作者通過巨人細節(jié)的描寫來表現巨人心里的`變化。通過對巨人細節(jié)的講解,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巨人的心里變化。也在這個過程中,教導學生學習從一個人某個細節(jié)去表現這個人的心理變化。將作文的教學融入到平常的閱讀教學當中。 本組課文中的《去年的樹》,通過對話的方式展開文章。這樣的寫作方式是學生很少接觸的,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標點符號的使用。在教學這篇課文中,我一直很注重教導學生如何使用對話這種方式去將自己編的故事寫出來。但是在教學當中,我以為學生已經學會了標點符號的使用,尤其是冒號和雙引號的使用。在之后的學生作文中,我發(fā)現很多學生對于標點符號的使用仍然迷迷糊糊,不知道應該怎么在作文格子里面書寫標點符號。 教完這個單元的課文,我發(fā)現如果想要編寫出好的童話,學生的閱讀量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而現在,學生普遍都不喜歡讀書,因而閱讀量也不夠,在編寫童話的時候,常常出現故事瞎編,沒有內容,很空洞。對此,我真的很措手無策,可是為了讓學生還是能夠寫出童話來,也只能夠借助于作文書來引導學生進行寫作。
《烏塔》教學反思2
烏塔,一個多么有趣的名詞。 稙跛愤@篇課文,我一讀題名,就覺得很新鮮!盀跛遣皇且蛔芎诘乃?烏塔是不是一座停著很多烏鴉呢……”各種奇思妙想涌入我的腦中。一讀課文,我才恍然大悟,烏塔原來是一個小女孩的名字,這個小女孩14歲就獨自一人游歷了歐洲,這是多么了不起!不管來到哪一個國家,都不忘自己的爸爸媽媽,買禮物送給他們,這又是多么孝順!而去歐洲時,有一半是自己掙的,這又是一個多么獨立的女孩啊!
想想自己,和她相比之下,我不禁覺得自慚形穢。在這個年齡,我們沒有這種勇氣,也沒有這種膽量。當我一個人獨處時,我的內心會感到很孤獨,很無助,感到茫然無措,就會覺得自己像流浪兒一樣,孤立無援。因為這種莫名的恐懼,使我們把自己悶在家里,雖然有圖書、有電視,但是,這畢竟不能滿足我們的愿望!笆怪i向金籠聽,不及人間自在啼!笔茄剑谖铱磥,我們的家就像一個大鳥籠,而我們就像是蜷縮在籠中的一只小鳥,沒有自由,不能感受生活,也不能去體會人生的.哲理。
爸爸媽媽,
鳥兒,
能展開雙翅,
在天空中翱翔
能擁抱藍天。
魚兒,
能攢動魚尾,
在水中嬉戲,
感知生活。
而我們,
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卻是井底之蛙,
對世事一竅不通,
試問,
我們又何曾心甘呢?
書中的知識是有限的,
而世界的真、善、美卻是無限的,
那么,
就請你們,
敞開自己的胸懷,
讓我們撲進地球媽媽的懷抱,
閱讀蘊藏在世界中的大書,
感知生活,
感受未來。
海闊憑魚躍,
天高任鳥飛,
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
在學習中快樂!
《烏塔》教學反思3
這節(jié)課中,我很注意“德育”滲透點,使學生從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件事中受到啟示:我們中國孩子也應該學會自立。
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激發(fā)、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其自身的語文自學能力在研究、發(fā)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得到提高發(fā)展,體會到學習進步的快樂。培養(yǎng)他們自主、自信的優(yōu)良品質。
學生學法:采用自讀自悟、小組研討、全班匯報交流。
教學中我激發(f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發(fā)動學生互助解疑,在討論交流中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能認讀本課生字詞,理解不懂的詞語。
。、通過閱讀課文,了解烏塔是如何獨自一人游歐洲的。
〖能力訓練點〗烏塔說課稿_烏塔教學設計教案
。薄⒂柧殞W生在閱讀課文時要認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見解。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场⒂柧殞W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德育滲透點〗
使學生從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件事中受到啟示:我們中國孩子也應該學會自立。
【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
教學本課時應引導學生著重探討:年僅14歲的烏塔為什么能獨自一人游歐洲,你對此事有何看法和見解?
〖疑點〗
。、14歲的烏塔為什么要獨自一人游歐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險嗎?遇到困難時,她會怎樣解決?
2、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她的爸爸媽媽會不會擔心她?她的父母對此事會怎樣想?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喜歡旅游嗎?你們也許到過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誰到過什么地方?
生:我去過廣州,我爸爸在廣州打工。
生:我和爸爸去過遠安公園。
師:這節(jié)課我們來認識一位德國小姑娘──(板書:烏塔),看看她是怎樣旅游的?
二、指導學生自學課文
1、出示幻燈片:
⑴ 可以先讀一讀閱讀提示,根據提示去自學。
、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以在感觸深的句子、段落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
。、學生自學課文。
。场⒔涣鞒踝x感受,提出疑難之處:
師:同學們讀得可真認真!看樣子烏塔的事對同學們的觸動還是蠻大的。
課文講了是什么事呢?
生:課文講了“我”在羅馬下了車,遇到一個叫烏塔的小朋友,她告訴“我”她一個人趁暑假游歷了歐洲法國、瑞士、奧地利,意大利、希臘,她還告訴“我”她在家里就設計好了……(略)
。◣煟喝绻茏プ∫c,簡單點說就好了。)
生:課文講了一個叫烏塔的小朋友一個人在外面旅游。
。◣煟汉芫珶挕#
生:課文講了“我”在外國旅游的時候,看到一個小朋友才14歲,就一個人到外國去旅游去了。
。◣煟汉芡暾#
師: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烏塔這么小就能一個人出國旅游,太了不起了。
生:好能干!
師:是啊,烏塔才14歲,就能一個人出國旅游,可真不簡單?墒撬皇请S便就出國了,她還做了不少的準備呢!同學們在讀書過程中還遇到什么問題嗎?
生:烏塔一個人出國旅行,她就不怕嗎?遇到壞人怎么辦?
生:烏塔出國旅游要多少錢?錢從哪兒來的?
生:她的大人難道放心她到外面去嗎?
師:是啊,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你對她的做法怎么看?讓我們帶著問題再來讀課文,大膽的說說你的看法。烏塔說課稿_烏塔教學設計教案
三、再讀感悟,研討釋疑
。、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認真思考,自讀自悟。
。、小組內交流討論。
。场⑷嘟涣,互助解疑:
、 教師引導學生著重研討“你對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有何看法和見解”?
師:烏塔獨自一人旅游歐洲,你怎么看?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覺得烏塔這樣做很了不起。(為什么呢?)她才14歲,敢一個人出國旅游。確實了不起。
師:有不同的看法嗎?(生沉默)如果是你,你會這樣做嗎?
生:我不會這樣做。如果我一個人跑到外面去玩,爸爸會打死我的。
(笑。)
師:烏塔為什么能一個人跑到歐洲去旅游呢?
生:她爸爸媽媽知道,讓她去的。
。槭裁此职謰寢屇敲粗С炙浚
生:因為她做了充分的準備。
師:烏塔為了這次旅行做了哪些準備?
生:烏塔在家里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再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
她還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
她還自己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fā)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
師:烏塔花了三年,做了這么多的準備,才能到歐洲旅游。她可不是打的無準備之仗哦。
、 談一談你對“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這句話的理解。
師:烏塔為什么要一個人游歐洲呢?
生:烏塔說: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我從電視上經常看見意大利,但只有親自來到這里,它的美麗才深深感動了我。
師:為什么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
生:電視上的`都是假的。(笑)
生:電視上的和真正的世界不一樣。我上次到廣州去了,看到了輪船,和電視上的就是不一樣,比電視上的要大得多。還看到了大海,雖然在電視上也看到過海,但是和真正的大海比,真正的大海的浪好大,在電視上是看不到的。
師:說得真好。有些事物要自己親自去感知的。
、 你認為中國的孩子缺少樂趣嗎?
師:烏塔說:中國孩子缺少很多樂趣,你認為呢?
生:我認為她說得對,中國的孩子爸爸媽媽管得太嚴了。要是我們也能像烏塔一樣到全國各地去旅游就好了。
生:我覺得我們農村的最可憐。海也看不到,整天只看得到山。
……
四、指導學生討論交流,結合上下文或生活實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1、討論交流,請學生積極發(fā)表見解:
。ǔ鍪净脽羝病#
、 可不可以像烏塔一樣單身外出旅游?
、 自立精神與冒險有什么區(qū)別?怎樣才算自立?
、 從烏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啟發(fā),受到了什么啟示?
可以選擇你感興趣的話題來談。
。、小結,教師提出自己的建議:
、 我們應該向烏塔學習她的獨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們每一個同學去像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們從日常生活、學習各方面克服依賴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⑵ 一人外出,要有家長同意和充分準備。
五、布置實踐作業(yè)
(幻燈片3。)
。、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聽聽他們的意見。
。病懸黄x后感《由烏塔所想到的》。
【板書設計】
設計好旅行路線、日程
查警察局電話號碼 獨自一人游歐洲
給家里打電話(寄明信片)
為旅行準備三年
《烏塔》教學反思4
《烏塔》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描寫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歷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勵我國少年兒童努力增強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煉和考驗;另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以及讀后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自主選擇讀書方式,調動了同學們讀書的積極性。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快速默讀,有的小組合作讀。教室里頓時響起了一片讀書聲,大家讀得興致勃勃。
讀完以后,學生們抑制不住想要表達的欲望,紛紛發(fā)表自己對烏塔的看法:“烏塔是一個有思想的女孩子”;“一個有見解的女孩”;“厲害的女孩”;“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女孩”;“獨立自主的女孩”;“成熟的女孩”;“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并很勇敢的女孩”……由于我對學生見解的肯定和鼓勵,同學們暢所欲言,課堂上出現了十分活躍的局面。
當學生對烏塔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以后,我再引導他們反復閱讀和思考,并在課文中找出具體表現烏塔特點的語句,畫一畫,讀一讀;然后,分小組議論烏塔的種種特點,同學們討論十分激烈。
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同學們爭著發(fā)言,紛紛匯報各組討論情況。這時,一個平時不太喜歡講話的男孩站起來充滿自信地說道:“老師,烏塔這樣出去,她是不是沒有安全意識!”這一見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短暫的停頓之后,我意識到必須馬上轉換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為這是一個能夠開啟學生智慧火花的問題,我要緊緊地抓住。于是,我?guī)е蕾p的目光予以表揚:“俊潮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學生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
林洪偉站起來侃侃而談:“我從書中知道,在歐洲那些國家里,人們的法制意識強,治安措施好,烏塔不會有生命危險!
“烏塔這樣做,如果出現萬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關天樂反駁道。
“書中寫道,烏塔每次出行都有準備,自我保護意識強。就是遇到危險,她的能力特別強,能夠化險為夷!笨〕狈瘩g。
“我認為課文并不是要我們像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們克服依賴思想,逐步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卑嗌喜排叔\晴的見解果然高出一籌。
同學們各抒己見,各有各的道理。聽著他們的發(fā)言,我感到欣慰與激動。雖然同學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經過討論,彼此互相啟發(fā),大家都增強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口頭表達水平,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
贊可夫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詞語。今日,我重溫此語,倍感親切。
《烏塔》教學反思5
我所執(zhí)教的《烏塔》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寫的是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個人游歐洲的故事,表現了這個少年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學這篇課文目的一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國家兒童的成長經歷,培養(yǎng)自己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有主見的見解,并愿意與大家交流閱讀感受。根據教材特點和教學目的,設計的幾個環(huán)節(jié)來達到教學目的的效果比較成功:
。、自讀自悟,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研讀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成長故事,從頭至尾只字未提對小姑娘的評價,因此需要學生研讀課文。從故事中去體會小姑娘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我設計了替小姑娘的老師用中文給小姑娘打個來中國學習轉學評語的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從課文中的小姑娘的行為、語言中去體會小姑娘的特點。
學生興趣很大,當了一回老師給學生評語,聽課的老師也反映這情節(jié)設計是本堂課一個亮點。
。场⒂幸庾R地培養(yǎng)學生有主見的'見解,并愿意與大家交流閱讀感受,設計了一個小小辯論:一個未成年孩子該不該獨自遠行?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意在檢查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程度,和交流閱讀后主觀的見解。
。ó敃r一節(jié)課容量太大,討論不是很成功,只有三個同學發(fā)了言,但第二節(jié)課繼續(xù)時,課堂生成特別活躍,正反方同學唇槍舌戰(zhàn)辯駁得有理有據,特別當大部分同學提出不安全,萬一被人綁架了怎么辦?每人都有智斗的方法去對付。最后周瀅琰同學一句話切中要害,歐洲是一個文明的地方,不會出現上述擔心的情況,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
。础⒃O計回答校長的一個問題,使中國的小學生樹立了自信,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中外兒童各有所長,也各有差異。
。怠⒆詈笞鳂I(yè)拓展題:
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聽聽家長成熟的見解,以便增長知識,使自己更加成熟。
不足的地方有:
、弄毩㈤喿x課文,研究課文時要不讀全文,可讀重點段來理解,以免占有課堂時間。
、茖W生質疑的詞語放在后面的研讀課文中去理解。
⑶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多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讀去悟。
《烏塔》教學反思6
《烏塔》一課,講述的是一個十四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歷歐洲的故事,烏塔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讓班上的孩子的佩服和驚嘆!而我們的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受不得任何風吹雨打。就像文中提到,中國孩子的生活,在電視、兒童圖書和游樂園中獲取快樂。其實除此之外就別無樂趣。所以孩子們都對烏塔流露出了極大的`羨慕。
孩子們羨慕烏塔,對烏塔佩服得五體投地,不僅僅是因為烏塔的勇敢,敢獨自一人游歷歐洲,更重要的是烏塔為了這次旅行做了三年時間的準備,事先設計好旅行路線和日程,并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連旅費都是自己打工掙的,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fā)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孩子向烏塔學習,但不是要模仿她獨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賴思想,培養(yǎng)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豐富自己的閱歷。為此我組織了一個小小的辯論:一個外國小女孩可以獨自一人游歐洲,而對我們中國小學生來說,這卻是一件不敢想的事。烏塔的做法和說法你贊同嗎?接著我讓學生立足課文語言,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在一番思考之后,同學們展開了唇槍舌劍的辯論。正方觀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外出旅游,既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又可以增長自己的閱歷,豐富自己的經驗。積累了經驗,這是人生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能做溫室里的花朵。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反方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擔心周圍環(huán)境的安全隱患,也談到了電視、書本也是很好的獲取知識的渠道。最后我讓學生進行了一分鐘演講,談談我們到底該如何鍛煉自己的獨立自主的能力。教師適時引導并提醒孩子們向烏塔學習,并不是要模仿她獨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賴思想,培養(yǎng)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豐富自己的閱歷。
最后我給孩子們補充朗讀了詩歌《請求》,幾乎每個孩子都明白了詩歌的主題:應該努力培養(yǎng)和鍛煉自己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要經歷,困難和挫折也是我們人生中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烏塔》教學反思7
《烏塔》這篇課文寫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這篇課文其目的一是培養(yǎng)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學習作者通過細節(jié)描寫和對比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為了達到此目的,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獨立讀懂課文,給學生充分默讀和思考的.時間,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了解課文寫了一些什么事;然后以“這是一次怎樣的旅行?”“烏塔是個怎樣的女孩?”“作者用什么方法寫出烏塔的性格?”三個問題為主線,讓學生抓住文中自己最感動的事或句子反復朗讀,細細體會,也可以和周圍的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從中明白了一個人的自立的精神,生活經驗,生活能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鍛煉出來,并學習作家寫法。
學生明白了這個道理后,立即出了一個辯論題:“獨自一人外出旅游好不好”。讓學生自由組合分成正反兩方展開辯論。這下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正反兩方的同學都爭先恐后地談自己的看法。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了學了《烏塔》這篇課文后并不要求學生像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外出旅游,安全是第一位的,而是要克服依賴思想,采用多種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可由于課堂太滿,節(jié)奏有些快,一些學生沒有跟上來,對內容掌握不夠,只能在后續(xù)的練習中再加以鞏固。
《烏塔》教學反思8
一、第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在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比較容易地歸納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時,我提出:“你認為烏塔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學生帶問題再次品讀課文,抓住文中的句、段加以體味,學生們的目標明確,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
在匯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充分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烏塔很熱情,很聰明,有的'學生認為烏塔很會過日子,會打算,有的學生認為烏塔很愛學習,愛讀書,有的學生認為烏塔很懂事,自己掙一半旅費而且還給家人買禮物。在交流時,學生能抓住文中重點句子談自己的理解。但感覺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學生們談到烏塔旅游前的準備時,我應該引導學生抓住相關語句讓學生深入體會到烏塔是一個有現主見而不盲動,膽大心細的孩子。比如:學生談到“為這次旅行她準備了整整3年,讀了很多有關這些國家的書籍,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fā)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兒童玩!睂W生談到這時,教師應適時點拔,“為了旅行她還做了哪些準備?”把學生們的注意力放到晚上“我和烏塔的談話中,而且應該通過朗讀烏塔說的話體會烏塔的人物性格,自我感覺,如果這樣的話,學生們對烏塔的認識可能更加的深入。
二、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時,我首先提出問題:讓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獨自出行,好不好?(對于“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議?)這個問題看似普通,其實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閱讀課文的見解,更重要的是,它引發(fā)了學生的辯論。在學生的思想中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是小孩子獨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獨自出行,很好。對于這兩種觀點,教師沒有急于做出結論,而是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一種充分展示自己看法的情境,學生們暢所欲言,課堂氛圍發(fā)主、自由、寬松。當然學生所發(fā)表的見解也并非孤立地隨意地說,而是密切聯系課文,探究課文的過程,不僅深入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扎實訓練了本單元的知識點,形式新穎活潑,探討有實效。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充分肯定學生,只要能說出自己的見解,我都予以鼓勵贊揚,這既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又有利于保護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使學生養(yǎng)成勇于發(fā)表獨立見解的習慣。
《烏塔》教學反思9
四年級的老師有事請假,我自告奮勇去代課,剛好他們班的教學進度該講這一課了,于是我就走進了《烏塔》。
《烏塔》是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寫一個德國小女孩獨自一人環(huán)游歐洲的故事,令人向往之余又浮想翩翩,但是作為一篇小學語文課文,我在這節(jié)課上要和學生一起學習什么?我在問自己。讓學生知道有這樣一個女孩?讓學生增加獨立的勇氣?讓學生批判我們的教育?似乎都和語文課的關系不大。
我想到了趙鏡中先生的《教課文還是教閱讀》,我還想到不久前度過的一些關于臺灣閱讀教學策略的文章,在臺灣諸多閱讀教學策略中最吸引我的是圖像化組織,我想不妨試試。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我上了一節(jié)不一樣的`《烏塔》。
首先我和孩子們一起初讀了課文,在解決了字詞之后,我要求孩子一邊默讀課文,一邊圈畫出有關烏塔的信息進行交流。孩子們一邊說,我一邊在黑板上簡單記錄,然后有意識地將所有信息納入一個人形圖中,我告訴孩子們其實用圖像組織相關信息閱讀的策略是基于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半球,左腦掌管抽象思維,右腦掌管形象思維,圖像化閱讀教學策略將左右半腦有機結合,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閱讀方法,除了人形圖之外,你還可以化成蝴蝶圖(我又隨手在黑板上將人形圖改為了蝴蝶圖),或者是任何你想畫的圖形,只要你覺得有意義就行。然后我讓孩子們試著自己畫一畫,寫一寫。
沒想到孩子們給了我很大的驚喜。
《烏塔》教學反思10
《烏塔》是篇寫人記事的文章,講述了德國一個14歲的小朋友烏塔獨自游歷歐洲的事情,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下面我簡單說一下我觀課后的思考:
一、以讀促思,層層深入
佘老師大致安排了三次集中讀書的時間,一次在輕松愉快地談話導入課文,引導學生看世界地圖和歐洲地圖后,出示了學習要求,安排了初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畫出不理解的地方。老師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讀書,我覺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只有讓學生充分和文本接觸,與人物對話后才能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有的老師上課這點做的不到位,學生對課文不熟悉就提一些問題,學生只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隨后,進行集中認讀生字詞,因為字詞教學不在是中年級教學重點,和教學時間原因,佘老師基本是“一筆帶過”。接著以填空方式引導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方法很好的,至少學生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去說,隨著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到高年級后可以不再用這樣的方法。二次緊扣《烏塔》導讀引導學生再讀課文:你對烏塔獨自一人游歷歐洲有什么看法和見解?學生再次自由放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找相關語句,我想這里如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個問題是否要好一些,因為隨著學習深入,有聲讀書不太適合理解課文。隨后師生對話,師:一個人外出游玩,好還是不好?生:不好,危險。生:好,鍛煉獨立生活能力。生??。三次引導學生讀書要求更高,層次更深,教師提出一個中心問題:烏塔是怎樣的孩子?要求快速去讀,可以圈圈畫畫寫寫。我想這種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讀書,讀書目標清楚,學
生自然會投入進來。只是佘老師要求用2分鐘時間讓學生寫寫對烏塔的評價,雖然落實了“寫”的訓練,但時間到底有些倉促,學生恐怕也寫不好。這次讀書是理解全文、體會文章思想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適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深入理解課文,相機概括出烏塔做事有條理、有獨立意識、責任感,為人熱情禮貌等品質特點效果會更好。
二、面向全體,以生為本
佘老師的課堂是很民主的`,歸功于老師引導的好,老師總能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說、去寫,以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為教學根本。比如在引導學生讀書的時候,老師總是面帶微笑地等全體學生讀完,然后不急不緩地提一個問題推動教學往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展。學生說不全面,甚至說錯了,老師總能耐心地引導出大家比較滿意的答案,我想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語文應該是輕松愉快的,是有效果的。
三、教學基本功扎實
佘老師的教學語言規(guī)范,普通話很好,聲調抑揚頓挫,表達準確連貫;板書清楚,畫龍點睛,書寫認真,字體優(yōu)美;操作課件熟練,能用現代教學技術提高教學效果(建議不用鼠標,直接用白板筆或手指操作大屏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希望《烏塔》有第二課時教學,這篇課文除了理解課文,體會感情,評價人物外,應該還有其他語文方面需要教學的東西,比如,本課詞語還是很豐富的,筋疲力盡、愜意、游歷、一時語塞、反駁、邏輯等詞語是什么意思?要不要培養(yǎng)理解詞語能力?特別是烏塔的個性特征是如何表現的?抓住人物語言、神態(tài)、細節(jié)等描寫,通過與作者和中國小朋友對比等方法來表現烏塔有獨特見解、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以及烏塔對世界的看法和對生活的熱愛。還希望學生能把課文讀得更熟練,讀出理解讀出感情來。
《烏塔》教學反思11
這節(jié)課中,我很注意“德育”滲透點,使學生從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件事中受到啟示:我們中國孩子也應該學會自立。
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激發(fā)、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其自身的語文自學能力在研究、發(fā)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得到提高發(fā)展,體會到學習進步的快樂。培養(yǎng)他們自主、自信的優(yōu)良品質。
學生學法:采用自讀自悟、小組研討、全班匯報交流。
教學中我激發(f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發(fā)動學生互助解疑,在討論交流中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完《烏塔》這篇課文后,我組織了一場辯論會。
論題:正方——烏塔說中國的孩子缺少樂趣。對!
反方——烏塔說中國的孩子缺少樂趣。錯!
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雙方輪流發(fā)言,唇槍舌戰(zhàn),你來我往,好不精彩。結果讓我吃驚不小,學生辯得有模有樣,確實不錯。我覺得以后這樣的活動可以多點,既可以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應變能力。
《烏塔》教學反思12
《烏塔》這篇略讀課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14歲的德國小姑娘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充分默讀和思考的時間,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了解課文寫了一些什么事,引導學生獨立讀懂課文,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比較容易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我再引導學生針對這些內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然后,我拋出問題:小學生獨自外出旅游好不好?這問題看似普通,其實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閱讀課文的見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學生的辯論,為領會內容提出認識做了準備。
我把持有兩種不同觀點的同學分成正反雙方,通過辯論來引導他們提高認識。學生們積極性相當高,我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學生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對學生的觀點作了總結:烏塔獨立自主等方面的品格值得大家學習,但是并不是鼓勵大家像烏塔一樣獨自外出旅游,畢竟安全是第一位的,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克服依賴思想,采用多種方法培養(yǎng)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學生聽了,也頗有同感。這樣的教學設計,給了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活動的機會,營造了一個自主、平等、合作的氛圍,因而,整個課堂充滿了生機,充滿了快樂,充分發(fā)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巧妙地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去發(fā)現,從而學習烏塔獨立自主的精神。
《烏塔》教學反思13
《烏塔》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反應了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文章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來寫的。先寫初逢烏塔,在羅馬的旅館里,主要寫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裝,準備按計劃繼續(xù)游覽;接著寫晚上回到旅館后,我和烏塔的談話,只要寫了烏塔這次旅游的行程之長,安排之周,準備之久,以及獨立生活的意識;最后寫烏塔和我道別,繼續(xù)她未完的旅程。
本課教學是我對略讀課文如何教學的一種嘗試,按原定計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后自己反復斟酌,此課成功之處有:
一、教學設計思路清晰:
1、談話導入后引出課題,再從課題入手,引出寫人文章抓住什么特點讀才能讀懂,為讀文后的寫作鋪墊。
2、檢查預習,認讀生字詞并選擇詞語練習說話。
3、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讀熟、讀通句子。
4、合作探究,抓住重點詞句,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概括烏塔的特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5、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寫自己的感受。
二、抓住重點句子,聯系生活實際概括人物特點。
通過學生自學后,教師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示描寫烏塔特點的'句子,讓繩選擇恰當的詞,非常簡單地理解了課文內容,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
三、滲透讀寫結合點:
寫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特點讀才能讀懂,本文主要是寫人物的個性化語言,比如人物的對話,通過人物間的對話和引述的寫法,突出了烏塔的性格特點。學習這一寫作方法,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下來。 認真反思,我也發(fā)現本課在教學時也存在許多不足:
1、理解課文時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的程度不夠,牽引的痕跡過重,以至于用過長的時間來理解課文內容,影響了后面的練筆。
2、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答案,等于變相給出答案,沒有讓學生的自主性和異性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揮。
3、學生在表達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后,教師的評價及引導不到位。
4、練筆與文本脫節(jié),導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
總之,略讀課文的教學方法是我一直在嘗試的,我會一直嘗試,認真反思,努力使自己的課堂變得輕松、變得簡單。
《烏塔》教學反思14
《烏塔》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組以“成長的故事”為專題的一篇略讀課文,寫的是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歷歐洲的故事,表現了這個少年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全文敘述的事情具體清楚,揭示的主題耐人尋味。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指導學生在自讀自悟中讀懂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就課文的學習提出自己關心的問題,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一個14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游歐洲,這對沒出過遠門的中國小朋友來說,是一件不敢想的事。教學時要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發(fā)表對此事的看法和自己的見解,并愿意與大家交流閱讀感受。此外,文中的烏塔無論是在行動上還是理念上都與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有著極大的反差,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會使學生開闊視野,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兒童的成長經歷,而且學生在對比中認識要增強自己獨立生活、自強自立的意識。根據文本特點、學情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
2、能對文中的人和事進行評價,增強獨立生活、自強自立的意識。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僅14歲的烏塔為什么能獨自一人游歐洲。教學難點是感受人物的特點,并在閱讀后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見解。
根據以上思考,我覺得在教學呈現過程中體現了以下幾點:
1.大膽放手,自讀自悟要“足”
略讀課文的教學最大的目的也就是讓我們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因此實施略讀教學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自讀自悟。
因此我組織學生明確課型后,給學生5分鐘時間去初讀,想辦法讀通讀順,在這過程中,好的學生可以走幾個來回,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學生,他們也會有足夠的'機會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課文給讀完。在引導學生“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的片段中,先是讀讀課文,自己試著說說。在學生出現概括困難時,我用填空題作為扶手幫助學生。在優(yōu)生示范后,我并不就此而止,而是把學生的個體學習轉化為群體學習,再次鼓勵同桌互相說說課文內容,學生便能簡潔地說出課文內容。
2.反復斟酌,重點聚焦須“精”
略讀課文講究“略中有精”,“精”讀的點要更突出、集中,要與文本的主題內涵和教學目標緊密聯系。教師需要反復斟酌,尋找準確的著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通過有層次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感陶冶與語言感悟上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我選擇“精”的著力點在討論“烏塔是個怎樣的女孩子?”,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抓住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反饋時,我的處理不是平均使用力氣,而是重點點撥句子“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焙汀盀跛䦟ξ疫@番解釋很不滿意,馬上反駁說:‘……愛孩子,為什么就不能讓他們單獨出門?我不明白。你的話不合邏輯!弊寣W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調動生活經驗,理解“反駁”“不合邏輯”“為什么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等語句,然后,“再讀讀這兩處語句,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感受作者的表達準確,以及烏塔的個性鮮明,體會烏塔在行動上的獨立,正是基于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獨立。
3.提示引路,語文實踐重“法”
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授之以法,循法而學。略讀課文前有一段連接語,既將前后的課文連接起來,又提示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和方法,加強了單元內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聯系與整合。我們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段學習提示,努力挖掘學習提示的引領資源,指導學生學習略讀課文的方法。在這個大框架的建構下嘗試運用其他方法開展字詞句的學習和感悟。我讓學生明確略讀課文的課型,自主學習提示,畫出學習任務“①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②烏塔這樣做好不好?把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交流!辈⒏鶕䦟W情給予一個扶手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在關鍵詞語的教學上也是滲透以各種方法,如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重點詞語“愜意”、“反駁”等詞,抓住學生可感受得到的方式讓學生感性地理解。
4.整合資源,課外拓展求“寬”
葉圣陶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甭宰x課文的教學,在進行課外拓展時,必須充分挖掘單元主題資源,促進課堂學習資源與課外學習資源的互為補充。如本課的教學,插入的拓展內容有歐洲的簡要介紹,聯系生活實際的練筆寫話等。
預設總是理想的,生成總是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因素制約著,與預設有差距。在本校的“聽班制”活動中,因為手表出了問題,看錯了時間,前半節(jié)課花的時間太多,后面的環(huán)節(jié)來不及呈現。在澤雅一小的送教活動中,因為澤雅的學生學情的原因,在初讀,概括主要內容的教學展開上花了很多時間,所以以學定教,重點點撥的點只保留了一處,即烏塔思想獨立,有自己見解的內容。在理解“不合邏輯”時,學生換詞理解為“不對”時,表述不是很準確,本來要聯系上下文讓學生再深入體會,也因為沒有時間而作罷。
《烏塔》教學反思15
《女孩兒烏塔》這篇課文寫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教學這篇課文其目的是培養(yǎng)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煉和考驗。
教學時我先指導學生獨立讀懂課文,給學生充分默讀和思考的時間,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了解課文寫了一些什么事;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對烏塔的了解,是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的?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他們結合生活實際各抒己見,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孩子們明白了烏塔是一個獨立自主、做事有計劃、有目標,有愛心、可愛、聰明的女孩。
于是我組織學生討論:中國的兒童與外國的兒童有什么不同?談談你對烏塔獨自一人外出旅游的看法。大多數學生認為外國的孩子獨立自主能力強,中國的孩子太依賴父母了。他們也想獨自一人去旅游。聽了學生的看法,我及時糾正他們的認識:不一定非得一個人出國旅游才算“獨立”,只要我們平時做事不要依賴別人,要鍛煉自己獨立地去克服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同時要有吃苦的準備,努力成為能適應任何環(huán)境而生存的有用的人。因為本課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對課文感興趣,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一部分學生還直埋怨時間過的快,沒有讓他們盡情地發(fā)表自己的高論。
【《烏塔》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烏塔》教學反思02-07
烏塔教學反思02-07
烏塔的教學反思02-22
《烏塔》教學反思15篇02-20
《烏塔》教學反思(15篇)02-20
烏塔教學反思(15篇)09-22
烏塔的教學反思15篇10-22
語文教學反思《烏塔》06-07
烏塔教學反思精選15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