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吵》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爭吵》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爭吵》教學反思1
《爭吵》一文圍繞“我”和克萊蒂之間因為本子被弄臟而發(fā)生爭吵這件事情,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學時特別重視對課文文本的研讀,抓住語言文字材料,通過讓學生讀、思、議等讀書活動,讓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所帶來的美,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采取課題質疑的辦法,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以下問題:誰和誰爭吵?為什么爭吵?怎樣爭吵?爭吵后怎樣了?然后學生自主讀書,并通過交流、討論,了解課文講了什么內容。同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課文較詳細地描寫了“我”與克萊諦吵架時的心理活動,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當我被克萊諦碰了胳膊肘時,我“火”了,于是產(chǎn)生了報復的念頭;“我”與克萊諦吵架后,覺得很不安、很后悔,后悔自己罵了克萊諦,覺得不應該做對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萊諦承認錯誤,又覺得太丟人;心里暗暗說向他認錯,可嘴里又說不出請他原諒。教學時,我聯(lián)系上下文讓學生體會“我”吵架后的心情。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學生交流討論的著力點應放在揣摩和體會文中人物的這些心理變化。另外我還結合重點詞句的學習,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如,朗讀怎樣爭吵的句段之前,可以討論:當克萊諦弄臟我的本子之后,我為什么報復他,弄臟他的本子?
通過討論,理解“嫉妒”一詞的含義,并有感情地朗讀爭吵原因和經(jīng)過的段落。朗讀“爭吵后各有什么表現(xiàn)”的段落,可以先深入了解爭吵后“我”的表現(xiàn)和克萊諦的表現(xiàn)。如,“要是我沒有罵他,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該有多好!”讀出后悔的語氣;“我又記起父親??這幾個字怎么也說不出來”這一部分,讀出矛盾的心理。再來看克萊諦的表現(xiàn):“不時用眼睛瞟我,從他的眼里表示出來的不是憤怒,而是悲哀!苯Y合對“瞟”這個詞語的理解,想想克萊諦這時在想些什么呢?他說“我在外邊等著你”時,心里會想些什么呢?(一定是想著要怎樣和“我”重歸于好)“我”說“我也等著你”時,又會想些什么呢?(只是想到防御)課文中以泡泡的形式提示:“他們都說在外邊等著對方,倆人想的一樣嗎?”這是引導學生在關鍵的地方認真想一想。教學時引導學生認真思考這個問題,聯(lián)系上下文兩個主人公的不同表現(xiàn),體會出這
兩句話的含義完全不同,兩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也完全不同。學生對這個問題有了充分的認識之后,才有可能把自己的體會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敖K于挨到了放學!边@里的“挨”字讀二聲,是拖延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猶豫、矛盾、不知該如何面對好友的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教學時,不但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深入體會關鍵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還嘗試著積累運用,學習表達。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父親的話散見于課文之中,共三處。可以讓學生把這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再聯(lián)系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把“我”的行為與父親的話對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沒有做到。允許學生自由談體會,父親的話主要說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認錯誤,“第一個伸過手去”,請求對方原諒;要是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錯了,別人沒有打你,你不應該“舉起尺子”防御。最后為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組織課堂討論。
如,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喜歡他什么?使學生在對人物行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如,有的學生能通過具體事例準確地概括人物的某種品質和個性,說克萊諦能諒解同學的過錯,寬容同學,珍視同學之間的友情;有的學生能比較全面地評價別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點(愛瞎猜、愛面子)和缺點(報復同學),又能看到“我”的長處(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善于反思,是非觀念清楚等);有的學生能看到別人的進步,而不是憑一時一事的表現(xiàn)給別人下結論,認為“我”的進步是明顯的,由嫉妒同學、瞎猜疑、報復同學到心里不安、后悔、知錯,最后能接受同學的友愛,與同學重歸于好。總之,學生只要能結合課文實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
在交流時鼓勵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語句作為自己的理由支撐。 語文學習是學生個體的行為。語文閱讀也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所產(chǎn)生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在教學時能夠注意尊重與呵護學生的獨特感受。對于學生的回答,我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導學生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回答得好給予肯定,對于學生回答過程中,不太明確或不合理的,我也給予正確的導向與引導。語文課堂,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課堂,還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陣地。因此,在課堂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例如在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讓學生在書本上劃劃,隨手寫上一些讀書后的感想和體會。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習慣和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新課標提出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三方互動的“對話”中,尤其以“學生和文本的對話”為最終出發(fā)點和歸宿。因為只有學生和文本真正對起話來,才能真正建構起文本的意義,為學生體驗情感內化語言做好鋪墊。
不過,在教學時,我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這方面還有待我好好學習。
《爭吵》教學反思2
上《月光曲》第三課時時,原文有這樣一段話: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了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星槎嗌钅!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我問學生:“貝多芬回答盲姑娘的問題了嗎?”
這下教室里開鍋了,“沒有!薄盎卮鹆恕!薄皼]有!薄盎卮鹆!薄皼]有!薄盎卮鹆。”……
爭吵聲此起彼伏,竟吵得臉都紅了。學生最后等著我給他們做評判。
我不慌不忙地答到:“既可以說他沒有回答,也可以說他回答了!
學生一聽我這答案,都不解。我接著不緊不慢的解釋道:“說他沒有回答,是因為他沒有用言語回答;說他回答了,是因為……”
學生接答:“我明白了,是在用琴聲作答!
師:“說得好,這就像我們前面學的課文里的誰和誰?”
生:“俞伯牙和鐘子期!
師生共同回顧俞伯牙和鐘子期心心相映的句子。
師:“為什么貝多芬先生不用言語回答而用琴聲作答呢?”
生:“因為盲姑娘是她的.知音!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呢?”
生:“因為盲姑娘不認得他,卻能根據(jù)他彈的曲子判斷出他就是貝多芬,所以是知音。”
師:“是啊,貝多芬可不是遇上知音了嘛,所以,他還需要用語言回答嗎?”
生:“用不著了,知音能相互了解,彼此知道對方心里在想什么!
師:“所以他用不著再回答了,因為答案已經(jīng)在盲姑娘心里了,于是他就說”……
生接讀:“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到此,爭吵結束了,學生的思想也統(tǒng)一了,更好的是,學生們充分地理解了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有感于遇到了一位懂得他琴聲的知音.說來,我還真感謝這次意外的爭吵。
《爭吵》教學反思3
一、教學目標:
1會認13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石匠、墨水、故意、誠心誠意、承認、緣故、憤怒、獨自、戒尺、既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
3體會父親說的話的含義,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寬容,并學著處理同學間發(fā)生的問題。
二、教學重點、難點:
聯(lián)系課文內容體會最后一段中父親說的話的含義。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課前準備:投影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前提測評—————揭題質疑。
1、指讀課題,正音“吵”是翹舌音,“爭”翹舌音、后鼻音。
2、質疑。
。ㄕl和誰爭吵,為什么爭吵,怎樣爭吵,爭吵后各有什么表現(xiàn),爭吵這件事使我們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讀書,討論解決)
二、認定目標:教學目標1、2。
三、導學達標:
。ㄒ唬┳宰x課文、自學生字。
1、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不要丟字、添字。把課文讀通讀順。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借機巡視輔導。
(二)、指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請八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
2、糾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翹舌音,“竟”是后鼻音。
。ㄈ、再讀課文,解決問題
1、“誰和誰爭吵”(“我”和克萊諦)板書:“我”、克萊諦
2、“為什么爭吵”。
、僮宰x1—4自然段
、谥该卮穑ǹ巳R諦把我本子弄臟,我報復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臟了)板書:弄臟本子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同學們通過讀書,自己學習了生字、弄清楚了“誰和誰爭吵”和“為什么爭吵”兩個問題,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前提測評:
1、開火車認讀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讀課文。
二、認定目標:教學目標2、3。
三、導學達標:
(一)、再讀課文,解決問題
1、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解決上節(jié)課我們提出的問題。
2、出示問題:“怎樣爭吵”。
3、學生自讀1—4自然段。
4、指導朗讀描寫怎樣爭吵的'句子。
、儆懻摚斂巳R諦弄臟我本子后,我為什么報復他,弄臟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诶斫狻凹刀省币辉~。
、壑笇Ю首x描寫克萊諦生氣的句子。
5、解決“爭吵后各有什么表現(xiàn)”的句子。
①學生自讀5—8自然段。
②討論爭吵后我的表現(xiàn)。
a!拔矣X得……多好!”
b。練讀(讀出后悔的語氣)
c。指讀
、邸拔矣浧稹趺匆舱f不出來”。練讀、指讀(讀出矛盾的心里)
、芸巳R諦有怎樣的表現(xiàn)?(克萊諦……悲哀)
、輳倪@段話中,你覺得克萊諦會想些什么?
、拗笇だ首x第7自然段兩人的對話。
⑦這時“我”卻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決“爭吵的結果”。
、僮宰x9—13自然段
②請?zhí)釂柕耐瑢W回答(重歸于好)板書:重歸于好
、壑缸x9—13自然段
④理解“舉起尺子”含義
、莘纸巧首x
7、解決“爭吵這件事使我們明白了什么?”
、僮宰x14自然段
、谟懻摚航Y合課文內容理解父親的話的含義。
8、請學生把懂得的道理對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們說一說。
(二)、說讀后感受:
讀了課文,懂得人與人之間,眼下就是同學之間,應該怎樣相處?克萊蒂最突出的品質是什么?你有沒有犯過“安利柯”(就是課文中的“我”)那樣的錯誤?有,怎樣解決的?沒有,今后怎樣和別人交往才是正確的?以上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出感受。
三、布置作業(yè):
1、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贊許()爭辯()聚精會神()
2、選擇適當?shù)年P聯(lián)詞語填空。
⑴西沙群島()風景秀麗,()物產(chǎn)豐富。
、疲ǎ┧麄儽浚ǎ┧麄儧]有抓住時機。
、牵ǎ┰谛然蛐M猓覀儯ǎ⿷v文明。
3、用“不是……而是……”造句。
四、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17
爭論的故事
講
兄弟倆爭論不休
盛老師
問
同學們各抒己見
聽
贊許
《爭吵》教學反思4
《爭吵》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臟而發(fā)生爭吵,最后解決矛盾的事,表現(xiàn)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
《爭吵》一文圍繞“我”和克萊蒂之間因為本子被弄臟而發(fā)生爭吵這件事情,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
一是主要抓住我的表現(xiàn)的兩個句子:“終于挨到了放學。我愣住了!闭归_教學。自我感覺在教學“挨”時比較成功。我先請學生朗讀,從讀中感悟出此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在層層剝繭,平時不覺得時間漫長,今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給“挨”字換詞。第一個學生換了一個“等”,學生馬上有不同意見,認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現(xiàn)在的心情,有同學馬上想到了“熬”這個字。在請學生舉例說說自己平時覺得時間難挨的情況。學生也能從不同的情況出舉例,有的說被關在門外等媽媽下班,挨了批評不好受……。最后走進我的內心,朗讀訓練。
二是讓學生找出描寫爭吵后“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反復朗讀,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使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因為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fā)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最后讓學生齊讀父親的話,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主要抓住我的表現(xiàn)的'兩個句子:“終于挨到了放學。我愣住了!闭归_教學。自我感覺在教學“挨”時比較成功。我先請學生朗讀,從讀中感悟出此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在層層剝繭,平時不覺得時間漫長,今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給“挨”字換詞。第一個學生換了一個“等”,學生馬上有不同意見,認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現(xiàn)在的心情,有同學馬上想到了“熬”這個字。在請學生舉例說說自己平時覺得時間難挨的情況。學生也能從不同的情況出舉例,有的說被關在門外等媽媽下班,挨了批評不好受……。最后走進我的內心,朗讀訓練。
對于克萊諦的表現(xiàn)我主要抓住第十段展開教學。讓學生從克萊諦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中去體會他對朋友的寬容和友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也很棒,很會說。
本課教學任務完成了,但我總覺得學生明白的道理應該在實際生活中實踐和運用。我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實踐!坝绣e就改”、“和同學相處要團結友愛、互相寬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老師希望大家根據(jù)自己近來的表現(xiàn),說說準備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都在議論紛紛。我趁機請幾個調皮的男生發(fā)言。他們不但承認自己的錯誤,還當面向曾經(jīng)對不起他(她)的同學道歉,對方也有禮貌地說“沒關系”。課堂氣氛十分融洽。我覺得這是意外的收獲也是這節(jié)課最大的收獲。
《爭吵》教學反思5
《爭吵》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第15課,這是一篇重點課文。《爭吵》敘述了克萊諦和“我”之間因為作業(yè)本不小心被弄臟了而引起爭吵,最終,在克萊蒂的主動認錯下,圓滿解決了矛盾的故事。本文主要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知錯能改的.良好品質。課后感覺還是有幾處亮點,所以寫了這篇《爭吵》的教學反思。
1、在教學《爭吵》這篇文章時,我側重引導學生認真體會“我”跟克萊蒂發(fā)生爭吵之后的心理變化。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反復朗讀,用心體會,這種方法使學生感到事情真實具體,就像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
2、我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解決這個矛盾。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認識到,如果自己在與朋友之間有矛盾時,只有多想想朋友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
3、最后要求學生齊聲朗讀父親說的話,并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
課后反思:上完《爭吵》后,自我感覺這節(jié)課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學生也比較積極參與。但在一些問題的引導上還做得不夠明確,三年級學生有點莫名其妙,不知從何答起。另外感覺自己的臨時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對于一些不在意料當中的回答有些手足無措。
《爭吵》教學反思6
《爭吵》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臟而發(fā)生爭吵這件事,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
一、教學中的收獲: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能融會貫通,讀出“我”(安利柯)的斤斤計較、愛面子和報復的心理,同時也能感覺到“我”的后悔和反思,以及想認錯的矛盾心理。而克萊諦留給大家的是寬宏大量,寧愿自己吃點虧,也不想失去好朋友的真誠顯而易見。還有“我”的爸爸講道理、無私、不偏袒自己孩子的高尚品質也讓孩子們敬佩不已。
特別是孩子們能抓住“字眼”來解讀文本,讀出了很多文字背后的文字,讓我感動。比如:從“急忙縮回”讀出了克萊諦其實并不想讓老師知道這件事情,可能他認為這是一件小事,或者他覺得我們是好朋友,可以自己解決這件事的,所以盡管對安利柯的做法很生氣,但還是不愿意讓老師知道。從“挨”可以看出安利柯覺得時間過得太慢了,因為他心中一直想著:不知道克萊諦會怎么對我?是打我?還是罵我?或者要和我絕交?因為這時候的他其實已經(jīng)很后悔了,但又不知道克萊諦心中怎么想,時間也就顯得特別慢,一分鐘就好像一個小時似的。從“楞住”讀懂了安利柯沒想到事情竟然會是這樣的結果,因為他根本沒有想過克萊諦會這么容易就原諒他,沒有罵他,更沒有打他,這讓他出乎意料,所以他一下子楞住了!诮庾x文本的過程中,孩子們竭盡所能,非常理性地看待了事情的經(jīng)過,并結合自己的實際說出了許多道理,都表示不能像安利柯那樣斤斤計較,要原諒別人的過錯;假如遇到這樣的事時要像克萊諦那樣寬宏大量,吃點虧又有什么呢,這樣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我認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孩子們都懂得了同學間相處要和睦,不要有報復的心理,要善于原諒別人的過錯,還要學習克萊諦主動與別人和好,等等。但是,這樣的思想有沒有孩子們在行動中真正得到落實呢?
二、行動中的反差:
就在我們學習《爭吵》的過程中,班中發(fā)生了不少同學間的“爭吵”。最先是體育課上小豪和卓因為投籃的問題吵了起來,后來演變到拳打腳踢,一個被踢疼了肚子,一個手被踢腫了。當我在調查整個事情的過程中,兩個孩子各執(zhí)一詞,最終指向的問題是:“他以前怎樣怎樣?”原來事情并不那么簡單,兩個孩子都“積怨”很深了,相互之間有過很多的摩擦,因此在課上爭得臉紅脖子粗,誰也不讓誰,都指責對方的行為如何的不好,都認為自己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以前怎樣做的。后來,我們就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大家都覺得他們都只看到了別人的錯誤,而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多想想,或者為別人多想想,這樣事情就容易解決了。最后,在大家的分析下,在我的引導下(利用安利柯和克萊諦的故事),讓他們兩個都反思了自己的行為,認為這樣的“得理不饒人”是不對的。而后,他們便重歸于好了。
接著又發(fā)生了越越和輝輝的事件,事情是這樣的:越越還不會玩溜溜球,繩子一甩出去,球就收不上來,輝輝便在一邊笑她,她自尊心受創(chuàng)就推了他一把,他撞到了桌子邊上,腰部撞疼了。于是,他就去拉她的耳朵,最后她就哭了。
說實在的,看著眼前這兩個孩子(一個哭,一個撅著嘴),我有點氣餒,剛剛課堂上的教育哪去了?于是乎,先讓兩個孩子各自陳述事實,反思自己的行為,但讓我失望的是,他們依然指責對方,認為自己這樣做的原因是他先怎么樣的,責任在他(或她)。沒有辦法,我只能再拿他們當作活生生的`事例,讓大家參與討論:有的說輝輝笑是不對的,有的說越越也不對,被笑一下又有什么關系呢,還有的說輝輝你取笑人家已經(jīng)不對了,怎么還可以去拉她的耳朵呢?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最后堯堯總結性發(fā)言,說:“我認為這件事主要還是在于他們兩個只考慮了自己的感受,假如都能為別人著想的話,這么小的事值得越弄越大嗎?把芝麻大點的事變成了西瓜似的!彼谋扔髯尨蠡飪憾夹α。是啊,就是這股不肯吃虧的勁兒使他們倆誰也不讓誰,讓事情愈演愈烈,寬容不見了,針尖對麥芒,得“理”不饒人再次出現(xiàn),讓人無奈。
類似的事件還不在少數(shù),為什么我們的教育如此蒼白?我們的孩子怎么了,為什么這樣的自我中心呢?
三、寫話中的真實:
結合《爭吵》的學習,作業(yè)中安排了一次小練筆,要求學生寫寫自己與同學之間發(fā)生的一件事,我便要求孩子們回憶這一段時間以來與同學發(fā)生過的事情,并寫下來,著重強調了“真實”,寫出真實的事件,真實的做法,以及自己真實的心里想法等。
昨天晚上,我花了三個多小時閱讀了孩子們的48篇作文,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真實的事件,真實的感受,真實的讓我有種莫名的悸動,突然間覺得班級中似乎涌動著一股“暗流”,一股我不曾注意到的“暗流”,它靜靜地流淌著,無聲無息,卻是那樣的動人心魄。
1、悄悄存在的“規(guī)則”
“三八線”在我讀書的年代存在過,也曾經(jīng)看到過一些不太和睦的同桌為了占的位置多少而用筆(或刀)在桌面上劃(刻)下一條線,并制定下規(guī)則,一旦犯規(guī)就受到怎樣的懲罰等。在這次的作文中又讓我重溫了這條“三八線”,有六個孩子寫到了這方面的事,寫出了與同桌之間的矛盾,如何為了“越界”問題而爭吵等。甚至有一個孩子還寫到有一次在課堂上,因為同桌的手臂越過了“三八線”,他為了提醒她而沒有聽老師講課,當老師提問的時候就回答不上來了。這真讓我無話可說了,難道一張桌子必須分得這樣清楚嗎?難道“越界”的問題比聽講還重要嗎?
2、相處中的小“摩擦”
班級是個大家庭,大家生活在集體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的事情發(fā)生,這應該說是很正常的事,但我們的孩子可不這么認為。像韻韻把琛的新球鞋踩臟了,盡管韻韻馬上向他道歉,但琛就是不依不饒的,非得要她幫他擦干凈為止。還有杰杰扯掉芷心的紐扣,讓兩個人都記憶深刻,這次不約而同地寫了。而穎穎和小宇卻因為一次無意中的失誤,引發(fā)了一場劃線風波,兩人都用筆在對方的作業(yè)紙上劃線,互不相讓,最終一個人還被劃破了手背。體育課中,佳佳和子晴因插隊的問題吵了起來,兩人都拒“理”力爭……一樁樁,一件件,其實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孩子們就是不能諒解,把不小心也理解為故意,甚至還有的有著強烈的報復心理,比如小宇寫他因越越在課堂上隨便拿了他的橡皮來用(沒有經(jīng)他的同意就自己拿了),下課時,他就乘她出去的時候把她的鉛筆盒翻得亂七八糟,還把里面的鉛筆弄斷,以此來報復她。
3、以自我為中心的做事法則
也許是獨生子女的緣故吧,很多孩子做事只考慮自己,貪圖方便,往往用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還順手。像博彥說婷婷經(jīng)常在課上拿他的橡皮來使用,沒有說明原因,也沒有說明理由,就這樣想當然地拿了、用了,也從不說聲“謝謝”,就像用自己的一樣,這讓他覺得很郁悶。芷心自己體育課不帶籃球,經(jīng)常不經(jīng)過慧慧的同意就拿她的籃球來玩,有時甚至把球扔到草叢里,這樣的行為又說明了什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晗晗做的事就更離奇了,她把撿到的一塊橡皮送給了別人,讓失主著急,而拿到橡皮的那個同學還蒙受了“不白之冤”,真是讓我哭笑不得啊。
4、同學關系的微妙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三年級的孩子還很小,他們都很天真可愛,心無城府,但從這次的作文來看,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看法了,不能再把他們只當作孩子來看了。舟舟寫到了與雙雙、子晴的關系,她寫道:“我和子晴玩,雙雙就會不高興。我和雙雙玩,子晴就會不高興。我和她們倆都是好朋友,可她們倆卻不是好朋友,所以,只要我和其中的一個玩,另一個就一定會不高興,這讓我很為難。最后只能兩個都不玩,我找另外的同學玩……假如大家都是朋友,那多好啊!”另外雙雙自己在文章中也寫到了與同學的相處,讓她左右為難。小小年紀就開始苦惱人際交往,這不是太累了嗎?我真為這些小不點擔憂啊。
5、為人處事缺乏信用度
講信用也是我們經(jīng)常說到的,但孩子們的信用度明顯不足。比如遙遙有一本好看的書,恒恒想借來看,聲明是第二天歸還的,遙遙想著反正明天會還我就借給他吧,但他卻沒有準時歸還,而是一拖再拖,讓遙遙的心都涼了,最后還是花了一點心思才要回來的,甚至還驚動了他的父母。再比如希希連續(xù)三次向我說“我錯了”,但結果呢,他什么都沒有改,依然我行我素,這樣的懺悔有什么用呢?叫我如何再來信任他呢?
另外還有個別孩子寫到了因自己忘帶書,向別人借(兩人合看一本),但沒能成功。同學中還有小團體的存在,在某一事件中有孩子為了朋友“兩肋插刀”,還咬傷了人。諸如此類的文章雖然是真實地再現(xiàn),但讓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竟然有那么多的事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原來在快樂的背后還有著這么多的不快樂。
在這次習作中只有四個孩子寫到了朋友之間的相互幫助,寫出了友誼的美好:陽陽寫自己在出黑板報時不小心摔下來,苗苗的幫助讓他難忘;苗苗寫因自己跑得太急撞了阿成,便主動向他道歉,而阿成也很容易地原諒了她,兩人成為好朋友;李想想起了自己在接力賽時摔傷,堯堯和阿成帶她去老師那處理傷口的事,很溫馨;小豪主動借記號筆給祺祺,自己感覺非?鞓。四十八分之四,這樣的比例是否太少了?
四、我的反思和迷茫:
學以致用,這是我們經(jīng)常教育學生的話。但從這一次的教學和寫話來看,我的教育是失敗的,我們的孩子還不能把課堂上學來的知識(或道理)運用到生活中去,盡管他們說起道理來也是頭頭是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卻少之又少。不能吃虧、拒理力爭、自我中心讓孩子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只考慮自己的得失和感受,事件也就有了不斷升級的趨勢。如何才能改變孩子們的處事法則呢?我想僅僅批評教育是行不通的,還需要一定的疏導措施,但是,我又該怎么疏?怎么導呢?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把書本上學來的道理應用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去呢?我又該如何控制這股涌動著的“暗流”呢?怎樣才能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交友的快樂呢?
《爭吵》教學反思7
《爭吵》是一篇閱讀課文,文中圍繞克萊諦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筆記本上,本子被弄臟了,于是兩人發(fā)生爭吵,最后解決矛盾的事,表現(xiàn)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采取課題質疑的辦法,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以下問題:
1、誰和誰爭吵?
2、為什么爭吵?
3、怎樣爭吵?
4、爭吵后怎樣了?然后學生自主讀書,并通過交流、討論,了解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同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父親的話主要說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認錯誤,“第一個伸過手去”,請求對方原諒;要是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錯了,別人沒有打你,你不應該“舉起尺子”防御。
最后為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組織課堂討論。如,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喜歡他什么?使學生在對人物行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有的學生能比較全面地評價別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點(愛面子)和缺點(報復同學),又能看到“我”的長處(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能改正錯誤)。總之,學生只要能結合課文實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在交流時鼓勵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語句作為自己的理由支撐。接著讓他們談談《爭吵》中的兩個小伙伴是怎樣的朋友,生活中你的朋友又是怎樣的朋友?你最想交的朋友又是怎樣的呢?通過一系列的討論讓同學們懂得真正的朋友要真誠相待,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在教學過程中感覺有點吃力,可能是因為本課相對前面的課文較長,而且人物對話也很多,要理清思路,才能清楚地告訴學生。
《爭吵》教學反思8
今天我講述了《標點符號的爭吵》,教材的出現(xiàn)是一首節(jié)奏明快的兒童詩。極富想像的語言將各種標點符號擬人化,充分體現(xiàn)了兒童的趣味性。詩中描述了標點符號間的爭執(zhí)與對話,使兒童了解各種標點符號的用法,同時也受到教育;不要只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應該團結起來,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在分析課文的時候,我主要采用先教——扶——放的方法。先以感嘆號為例,讓學生通過朗讀找出感嘆號的.用法及他的樣子。然后學生通過老師的幫助學習問號,最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其他的標點符號。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同時,讓學生自己說感受。如有的學生說“團結起來力量大”“他們就像我們的五個手指,誰也離不開誰”“眾人拾柴火焰高”
《爭吵》教學反思9
《爭吵》這篇課文通過講述“我”和克萊諦因本子被弄臟而發(fā)生爭吵,重點描述“我”的心理變化,旨在讓學生懂得在相處中要互相寬容、團結有愛。
這一課我講了三個課時,只有第二課時令我滿意。開始上課前,我跟同學們做了一個游戲,激起了他們的上課情緒,在這節(jié)課,我能放得開的跟學生一起學習,感覺很好,即使中間有地方處理的不好,有些地方浪費了時間。
綜合這三個課時,我的不足有以下幾點:
、偕险n前漏掉了讓學生自由朗讀的環(huán)節(jié),以至指名讀時,效果不是很好。
、趯φn件和教案不熟悉,造成了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③對生字詞的準備上不夠充分,沒有想到當大家都不會時,我該怎么幫助他們。
、苤v課調理有問題。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沒有針對性。
、菰谥v到需要著重體會的`句子時,處理不當,沒有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去讀、去體會。
、拮钪匾囊稽c:我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自己的體態(tài)和語言過于死板。
以上的不足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努力做到對課件和教案完全熟悉,積攢自己的語言,在調動學生積極性上多下功夫。繼續(xù)努力!
《爭吵》教學反思10
《爭吵》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是節(jié)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文中的克萊蒂是一個寬容、友善的孩子,用一顆博大的心原諒了安利柯的魯莽和嫉妒。在教學本文時,我想想通過孩子們深層次地和文本對話,讓他們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變化以及行動的變化,讓他們更高層次地理解課文的深刻涵義,它不單只告訴我們生活中要學會寬容別人,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智慧去處理生活中的矛盾關系。文中的克萊蒂就是這樣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時刻閃爍著理性的光輝,那種理性更加是智慧的光芒所照耀出來的。
文章中對爭吵雙方的心理都做了很多的描寫,通過自己不斷地朗讀課文,我發(fā)現(xiàn)《爭吵》中對克萊蒂的微笑進行了兩次描寫。第一次是在因弄臟本子而向“我”道歉的時候,第二次是在“我”向他舉起戒尺的時候。其實這兩次笑所蘊涵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我提出問題:“當克萊蒂向‘我’道歉時,他的微笑蘊涵著什么?”孩子們各抒己見,我引導說,如果你沒弄清,那請你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讀完后告訴我們,孩子讀完第五段呢,就恍然大悟地說:“老師,我明白了克萊蒂的笑中藏的是寬容!蔽尹c點頭。有的說笑中藏著不好意思,有的說笑中藏著對不起……看來孩子們是用心在和克萊蒂交流著,他們成為了克萊蒂的知音呀!
在這個時候我說:“我們是克萊蒂的知音,可是文中的‘我’呢?他是怎么認為的?”在討論中孩子們達成共識:“我”并不理解克萊蒂,因為自己的妒忌,“我”執(zhí)拗地認為克萊蒂是一種得意的笑、是向“我”挑釁的笑、是自以為是的笑……
“孩子們,正是由于‘我’的誤解,才導致后來——”
“‘我’對克萊蒂的`報復行為!
“才激化了——”
“矛盾”
“才有了——”
“爭吵!”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爭吵發(fā)生的現(xiàn)場,好好地感受當時的氣氛,仔細地揣摩當事人的心理變化!
生再次自由讀課文,這一次他們真正走進文本了,瞧他們的一笑一頻已經(jīng)顯示出來了。
……
“在‘我’向克萊蒂舉起防衛(wèi)的戒尺時,他又笑了,這次笑使‘我’真正原諒了他,和他和好如初了。你認為這是怎樣的笑?”
孩子們細聲讀課文。通過他們的努力,最終明白了克萊蒂的笑是歉意的笑、是寬容的笑、是如釋重負的笑……
我故意說了句:“這個克萊蒂他為何會這么從容、這么穩(wěn)重呀?真是怪了,要是我,我早就發(fā)火了,好朋友怎么可以那么不理解我呢?”
孩子們也沉思了起來,從他們的眼中我知道,這個問題是有點難度的。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說著.“同學之間不應斤斤計較”,“朋友之間不能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傷友誼”,“我們要寬容別人的缺點”
課文《爭吵》剛講完,在上課間操時,班內就發(fā)生了爭吵。小A和前排的小B就爭吵起來,諶雄絎委屈地說:“老師,譚昊晟打我!敝灰娝嬷亲樱覛鈽O了!暗街v臺上來!
我把小A叫到講臺上,還未開口,小B就直視著小A爭辯道:“你也打了我的!薄拔抑皇翘げ綍r手不小心碰了你!笨粗鴥蓚孩子你一言我一語伸著脖子互不相讓的樣子,我平靜地對他倆說:“咱們剛學完了《爭吵》,你倆就爭吵起來了,很及時嘛。同學哈哈大笑起來。課堂上咱們認真地討論過,遇到雙方爭吵時,應該怎樣做呢?”“想對方的可愛。如果是自己錯了,就主動向對方道歉。”他們對答如流!澳悄闶窃趺醋龅?”我進一步和顏悅色地問,“誰先動手誰就應該向人家主動道歉。”“我錯了,老師!彼麄兞⒖绦盐蜻^來,接著把頭轉向小A,真誠地說,“對不起!”“沒關系!眱蓚孩子臉上馬上沒有了怒容。
教育是對現(xiàn)實的負責也是為將來而準備,如果不遇到類似事情,即使同學們課堂上朗讀的再好,理解課文再透徹,也可能隨著下課鈴聲的敲響孩子學習暫告結束。然而,正是班內的突發(fā)事件,激發(fā)了我的靈感。因此,依據(jù)新課標與實踐結合進行有機教學,應該是我們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爭吵》教學反思11
《鐘表店里的爭吵》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一篇科普童話故事,時代性強,語言生動幽默,意味深長。以吊鐘、鬧鐘、手表的爭吵為載體,形象地介紹了電子表的優(yōu)點,同時,又告訴讀者,不能用舊的觀念衡量新的事物,要懂得去發(fā)現(xiàn)和欣賞新事物的優(yōu)點。 課文分成4個部分來敘述。先寫鐘表店里的`鐘表們聽慣了“滴答”聲;再寫店里新來一個不發(fā)出“滴答”聲的電子表,鐘表們都攻擊它,認為是怪物;然后寫顧客買走了這只最新式的電子表,鐘表們仍然看不起它;最后點明中心:要懂得去發(fā)現(xiàn)、接受和欣賞新事物的優(yōu)點。 在教育中,學生對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有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1、課文中涉及的吊鐘和帶發(fā)條的手表,現(xiàn)在的孩子很少見到實物,只能在一些電視劇中見到,生活中,電子吊鐘見得更多。
2、現(xiàn)在的孩子幾乎每家都有鬧鐘,但不是上發(fā)條的那種,鬧鈴聲音也豐富多彩,不像以前那么單一。
3、電子手表是孩子們很熟悉的事物。 針對以上問題,我決定把吊鐘、手表、鬧種的圖片及其發(fā)出的聲音制成課件,結合課文進度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在加深對這些東西的了解。
同時根據(jù)課文語言形象、對話生動有趣的特點,以課件出示對話內容,指名學生模仿朗讀對話內容,以讀代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地揭示出課文的中心。
《爭吵》教學反思12
《爭吵》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臟而發(fā)生爭吵,最后解決矛盾的事,表現(xiàn)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文章描寫的是童年時常見的故事,內容淺顯易懂,孩子們也容易引起共鳴。因此,我在教學時并沒有去糾纏故事情節(jié),而是抓住了幾個關鍵的句子引導學生去剖析“我”和克來諦的內心世界。兩個關鍵的句子都是表現(xiàn)作者的心理和狀態(tài)的,“終于挨到了放學!薄拔毅蹲×!弊晕腋杏X在教學“挨”時比較成功。我先請學生朗讀,從讀中感悟出此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再層層剝繭,平時不覺得時間漫長,今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再給“挨”字換詞。第一個學生換了一個“等”,學生馬上有不同意見,認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現(xiàn)在的心情,有同學馬上想到了“熬”這個字。在請學生舉例說說自己平時覺得時間難挨的情況。學生也能從不同的情況出舉例,有的說被關在門外等媽媽下班,挨了批評不好受……。最后走進我的內心,進行朗讀訓練。 “我愣住了!笔俏颐鎸巳R諦的變現(xiàn)所作出的反應。對于克萊諦的表現(xiàn)我主要抓住第十段展開教學。讓學生從克萊諦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中去體會他對朋友的寬容和友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也很棒,很會說。
父親教育我的話,我在教學時這樣處理:先解決今天是怎么教育我的`,主要告訴我什么;再聯(lián)系全文,平時又是怎么教育我的,對于父親的教育,哪些我已經(jīng)做到了,哪些我沒有做到。自我感覺整堂課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學生的發(fā)言面比較廣。但對于一些問題的引導上指向不夠明確,學生無從答起。其次在教學本課時,我覺得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也是重點。于是,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找出描寫爭吵后“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反復朗讀,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使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因為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fā)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最后讓學生齊讀父親的話,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教學效果水到渠成。
《爭吵》教學反思13
語文,是最接近學生心靈的學科,語文教師,是與學生的思想有最直接交流的教師。因此,語文教師自身的思想素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生精神世界的構建。
語文教師的基本工諸如書寫、朗讀、表達等固然很重要,但在所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而且對學生一生影響最大的,是語文教師的“思想”,因此,合格的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爭吵》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課文圍繞克萊諦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筆記本上,本子被弄臟,字跡也看不清,于是兩人發(fā)生爭吵,最后解決矛盾的事,表現(xiàn)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教學本課,我除了采用指導朗讀,感悟人物美好品質的方式,還重點就兩人主動提出解決矛盾的根本原因引導學生進行了討論。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fā)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
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歸納到:生活中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當沖突發(fā)生時我們應當怎么做?《爭吵》告訴了我們什么?這一總結來自對孩子們答案的歸納與提升。學生都說:“同學之間不應斤斤計較”,“朋友之間不能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傷友誼”,“我們要寬容別人的缺點”這些感悟聽起來很動聽,但這些都不是出自內心的,是缺少情感注入的語言,可以說不是對課文的真悟,而是生活中聽來的'語言搬用,事實上一到現(xiàn)實中,說這些話的孩子沒有幾個不斤斤計較的,沒有幾個能寬容別人的,如果僅停留在孩子們的這種認識則教學就是膚淺的。
課文《爭吵》剛講完,班內就發(fā)生了爭吵。張俊杰和前排的胡凡就爭吵起來,張俊杰站起來委屈地說:“林老師,胡凡又打我!敝灰娝樕媳恢讣鬃コ龅膸椎姥,我氣極了!暗街v臺上來!
我把胡凡叫到講臺上,還未開口,他就直視著張俊杰爭辯道:“你也打了我的!薄澳愫屯瑢W一起欺負我!”“我脖子也被你抓破了!笨粗鴥蓚孩子你一言我一語伸著脖子互不相讓的樣子,我平靜地對他倆說:“咱們剛學完了《爭吵》,你倆就爭吵起來了,很及時嗎。同學哈哈大笑起來。課堂上咱們認真地討論過,遇到發(fā)生雙方爭吵時,應該怎樣做呢?”“想對方的可愛。如果是自己錯了,就主動向對方道歉!焙矊Υ鹑缌!澳悄闶窃趺醋龅?”我進一步和顏悅色地問,“誰先動手誰就應該向人家主動道歉!薄拔义e了,老師!焙擦⒖绦盐蜻^來,接著把頭轉向張俊杰,真誠地說,“對不起!”“沒關系!眱蓚孩子臉上馬上沒有了怒容。
教育是對現(xiàn)實的負責也是為將來而準備,《爭吵》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如果不遇到類似事情,即使同學們課堂上朗讀的再好,理解課文再透徹,也可能隨著下課鈴聲的敲響孩子學習暫告結束。然而,正是班內的突發(fā)事件,激發(fā)了我的靈感。因此,依據(jù)新課標與實踐結合進行有機教學,應該是我們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爭吵》教學反思14
課文圍繞克萊諦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筆記本上,本子被弄臟,字跡也看不清,于是兩人發(fā)生爭吵,最后解決矛盾的事,表現(xiàn)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學時特別重視對課文文本的研讀,抓住語言文字材料,通過讓學生讀、思、議等讀書活動,讓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所帶來的`美,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采取課題質疑的辦法,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以下問題:誰和誰爭吵?為什么爭吵?怎樣爭吵?爭吵后怎樣了?然后學生自主讀書,并通過交流、討論,了解課文講了什么內容。同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課文較詳細地描寫了“我”與克萊諦吵架時的心理活動,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當我被克萊諦碰了胳膊肘時,我“火”了,于是產(chǎn)生了報復的念頭;“我”與克萊諦吵架后,覺得很不安、很后悔,后悔自己罵了克萊諦,覺得不應該做對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萊諦承認錯誤,又覺得太丟人;心里暗暗說向他認錯,可嘴里又說不出請他原諒。教學時,我聯(lián)系上下文讓學生體會“我”吵架后的心情。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
接下去的語文課,我讓孩子們結合實際,寫一件你以前與同學發(fā)生爭吵的事情,仔細回想一下當時是怎樣處理的?學了這篇課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啟示?以后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么辦?”同學們聽了,有的低頭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筆和紙,認真地寫了起來……
《爭吵》教學反思15
教學時,我聯(lián)系上下文讓學生體會“我”吵架后的心情。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學生交流討論的著力點應放在揣摩和體會文中人物的這些心理變化,并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如,朗讀怎樣爭吵的句段之前,可以討論:當克萊諦弄臟我的本子之后,我為什么報復他,弄臟他的本子?通過討論,理解“嫉妒”一詞的含義,并有感情地朗讀爭吵原因和經(jīng)過的段落!敖K于挨到了放學!边@里的“挨”字讀二聲,是拖延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猶豫、矛盾、不知該如何面對好友的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教學時,不但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深入體會關鍵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還嘗試著積累運用,學習表達。
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父親的話散見于課文之中,共三處?梢宰寣W生把這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再聯(lián)系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把“我”的行為與父親的話對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沒有做到。允許學生自由談體會,父親的話主要說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認錯誤,“第一個伸過手去”,請求對方原諒;要是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錯了,別人沒有打你,你不應該“舉起尺子”防御。
最后為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組織課堂討論。如,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喜歡他什么?使學生在對人物行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有的'學生能比較全面地評價別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點(愛面子)和缺點(報復同學),又能看到“我”的長處(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能改正錯誤)。總之,學生只要能結合課文實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在交流時鼓勵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語句作為自己的理由支撐。接著讓他們談談《爭吵》中的兩個小伙伴是怎樣的朋友,生活中你的朋友又是怎樣的朋友?你最想交的朋友又是怎樣的呢?通過一系列的討論讓同學們懂得真正的朋友要真誠相待,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在這堂課要結束的時候,我留下作業(yè):寫寫你和同學之間發(fā)生的故事。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對于這樣的文章學生寫起來也是得心應手,時機非常合適。因為課文寫的就是同學之間發(fā)生的事,語言樸實、真切,非常切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
【《爭吵》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爭吵教學反思08-12
《爭吵》教學反思02-11
《爭吵》教學反思15篇02-19
《爭吵》教學反思集錦15篇02-26
《爭吵》教學反思(通用15篇)02-26
《爭吵》教學反思匯編15篇07-19
《爭吵》教學反思通用15篇10-30
《爭吵》教學反思(集合15篇)07-20
《爭吵》教學反思(匯編15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