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1
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過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現(xiàn)出的許多感人事跡卻并未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們淡忘,反而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留在了人們的心里,留在了課本中,電影里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入選的'一篇課文,講述的就是地震中譚千秋老師誓死護衛(wèi)學生的故事。
初讀課文,讓我感觸頗多,勾起了對這一事件的眾多回憶,我不停地搜索著相關資料,力求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譚老師的精神有自己深刻而獨特的見解。
針對這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兩個亮點:
一是脈絡清晰,主線明顯。本課的教學重點十分明確,即對譚老師精神的感悟。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刻感悟到這一情感呢?經(jīng)過細讀文本,我發(fā)現(xiàn)文章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運用了大量的側(cè)面描寫,何不此為突破口呢?于是,在第一課時中,我重點抓住環(huán)境描寫讓學生感悟;第二課時,則抓住其他人物的語言描寫展開。這樣一來,學生學得輕松,也較好的解決了教學的難點。
二是重視朗讀,尊重個體。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是新課標的要求。本課的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論是指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讀還是齊讀,都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去讀,因為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一次聽他們讀完后學生又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收獲與成功。
當然,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對課文的整體把握,面對新生問題地處理機智等,如何更好地解決,終將成為鞭策我前進的動力。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2
本文集中筆墨刻畫譚老師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文章不光有譚老師的語言和行動的描寫,還借助三類角色不同人物的語言來側(cè)面刻畫譚老師。另外,對于當時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寫,也從側(cè)面很好地襯托了譚老師的形象。二是詳寫與略寫相結(jié)合。文章不僅詳寫了地震時的譚老師,還略寫了平時的譚老師,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體、更飽滿。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文本語言的品味——從空泛走向深刻
本文的語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場面的可怕,通過正反兩個面來品讀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抓住關鍵的字詞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上一輪教學時,這方面我就有所忽視,課上學生的回答很空泛,很散,一張口就是一個大道理,有些學生雖然也能說到關鍵字詞,可也是淺嘗輒止。比如,在談地震的可怕時,學生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搖晃”“搖晃得越來越厲害”“刺耳的吱吱聲”等詞,就很難還原當時的情形,從而也會削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再如,在體會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也要抓住人物的動作和語言,特別是“推、拉、撐”這三個字。因此,教學中,我就反復提醒學生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品讀,而且在課上反復交流,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光能夠很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感受人物形象,還能扎實地掌握這種很好的閱讀方法。
二、課文內(nèi)容的處理——從零散走向整合
本文在描寫地震的場面時,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寫時,是按照地震的強烈程度來排列的,學生只有將這三段文字整合起來閱讀,才能發(fā)現(xiàn)文字的這個特點,從而才能更好地體會地震的可怕。因此,在課上,我將三段文字同時出示,并首先引導學生找出其寫法上的特點,然后抓住關鍵詞交流感受,這樣的處理,比只是讓學生自由找出描寫地震場面的句子談感受的效果好很多。
另外,文章通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譚老師的同事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從側(cè)面寫出了譚老師的偉大壯舉,在剛設計教學時,我是把這三段文字單獨出示讓學生品讀的,從效果上看,整堂課顯得比較零散,這三段本來聯(lián)系緊密的文字被割裂開來,特別是在體會側(cè)面描寫這一寫法時,學生很難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在教研組老師的建議下,我就嘗試將這三段文字一起出示,效果果然不錯,更可貴的是,大部分學生通過閱讀,都發(fā)現(xiàn)了三段文字在寫作方法上是側(cè)面描寫,課上就無需教師再贅述了。
三、學習資料的獲取——從單薄走向豐厚
讀完本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的很多地方都能讀得更“厚”:地震的場面、譚老師和學生被埋的場面、地震中涌現(xiàn)的其他英雄……
首先關于地震,對于生活在我們這個地區(qū)的學生來講,地震離他們很遠,他們很難通過一篇短小的文章來體會地震的危害和可怕,這也就直接影響他們理解人物的品質(zhì)。因為一開始的教學就是圍繞文章本身的語言文字設計的,課堂上,學生就很難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和對于他們心靈上的沖擊,我就引用了一段地震的視頻來幫助學生體會,恐怖的畫面把學生帶到了地震中,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為他們接下來體會人物形象做好了鋪墊。
其次,在讀到獲救學生對譚老師的回憶時,這簡短的一句話也很難讓我們讀出其中的感動,因此有老師向我推薦了一段譚老師和學生被埋時的對話,通過這段文字的補充閱讀,把當時的情形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很多學生在閱讀時,眼里都閃著淚花……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此時在學生心中更高大了!
最后,在課堂結(jié)束時,我又補充介紹了在汶川地震中涌現(xiàn)出的其他幾位英雄教師,他們的事例和本文相呼應,讓學生心靈再一次地震撼,讀著他們的事跡,再回到課文,這些文字,變得更加沉重,譚老師的品質(zhì),在他們心中烙得更深!
特色簡析:
一、教學條理清晰。本文的寫作思路十分清晰,在設計教學時,我們也是循著這條思路展開的`。我們?yōu)閷W生鋪設了一條便于理解文本內(nèi)容,便于沉淀感情的思路。首先,通過文字、畫面讓學生走近地震,感受它的可怕,這是為接下來的品讀人物形象做準備的。接著分別從正面和側(cè)面來分析和品讀人物形象,通過對文字的層層深入地分析,學生的理解也愈發(fā)精彩,他們的感受也越來越深,最后,順理成章地升華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通過練筆沉淀自己的情感。
二、朗讀情真意切。恰當?shù)谋尘耙魳窞楸菊n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朗讀氛圍,學生朗讀富有真情。本課的教學,從頭至尾都有一首背景音樂貫穿其中,因為教學此類語言文字十分感人的文章,除了設計上要十分精細,還需要音樂這個催化劑來推動本課情感的涌動。在閱讀完課文中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要讓學生有所觸動并能用恰當?shù)那楦欣首x出來,就少不了背景音樂了,他們沉浸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fā),朗讀得真切、感人!
一、收集資料,激發(fā)情感
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jīng)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眼含熱淚。
二、緊扣題目,抓住細節(jié),研讀文本
“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的最后姿勢。
敘事性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細節(jié),研讀這些細節(jié)描寫有助于學生體會譚老師舍己為人的偉大人格。課文中對地震發(fā)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我通過指導學生感情這些句子,體會譚老師在地震來臨之時,在生死攸關之際,譚老師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擇,用身體守護學生。他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
為了立體的體現(xiàn)人物的品質(zhì),課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說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話語,側(cè)面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我沒有急于去提煉、總結(jié)人物的品質(zhì),而是讓學生去讀出自己眼中的譚老師的形象,進而理解“最后的姿勢”所蘊含的“愛與責任”最后的人生意義。
三、課外延伸、升華情感
在學完這篇課文后,我又讓學生讀了幾首小詩,這幾首詩分別以譚千秋老師的學生、妻子、女兒、母親的角度去寫的,我讓學生在配樂聲中去朗讀,讀著讀著,我分明看到了學生感動的淚水,聽到了哽咽的聲音,我知道他們心中對譚老師的感動得到了升華。
課結(jié)束前,我又補充了抗震救災中其他老師的感人事跡,他們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勢讓學生震驚了,他們感動極了。我也感動極了,為那些英雄老師而感動,為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而感動,
縱觀全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
一、課一開始,我沒有讓學生觀看地震發(fā)生后慘不忍睹的一個個場面。這一情景的再現(xiàn),可以很快的把同學們帶回那次地震,使他們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來。這樣的情感導入對課文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二、在教學中,我雖然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边@句中的動詞來組織教學,但沒有扣住“撐”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譚老師這一撐,撐出了什么?”的課文補白,如果這樣去深挖文本的話,人物形象會更豐滿、更高大,這樣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產(chǎn)生更深遠的影響。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3
經(jīng)過第一次課的“試驗”,我在短暫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來,聽了科組老師們給我提的意見,中午修改完課件,梳理好思路后繼續(xù)在五(1)班試教。
可能是因為第一課時解決了“讀通課文”的問題,還安排了理順“寫作思路”的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生至少度過3次課文的基礎上,我“刪繁就簡”,重點抓了3句話:“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薄拔覀儼l(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第一處是在環(huán)境描寫之后譚老師動作的生動描寫,其實這就是譚千秋老師“最后的姿勢”的一個正面的描寫;第二處是通過第一個發(fā)現(xiàn)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的話去把譚老師“最后的姿勢”再一次深化;第三處是課文內(nèi)容的升華,是真正描寫“最后的姿勢”的'句子。
這次課堂上,我死扣這三句話,學生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很好透徹,尤其是在讀到救援人員發(fā)現(xiàn)譚千秋老師的文字描寫時,我發(fā)現(xiàn)有幾個學生的情感發(fā)生變化了,幾個控制不住的學生留下了眼淚,我知道這也是我追求的課堂效果,只要學生流眼淚,我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只要學生動情了,“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就達到了,我“乘勝追擊”,讓學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腦深凹”是什么一個場景,我感覺到學生身上都起雞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聲音來了。接下來的獲救的學生的回憶、譚老師身邊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語不需要老師繁瑣的講解了。后面的“張看雙臂,護住學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勢”的理解應該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執(zhí)教《最后的姿勢》開始找到一點感覺了,這樣一來,大北小學的課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歸信心,上這樣的課一定要上出點味道了,單單抓那“三句話”是經(jīng)不起考驗的,所以還是考慮這個課時怎樣弄得“充實”一點了。
于是我在后面擠出了10分鐘,讓學生看一組譚千秋老師犧牲后的圖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誦,配一首悲一點的樂曲,目的是深化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升華學生的感情。出示一組圖片之后,緊接著就是一個“說話訓練”——“在譚老師的追悼會上,加入你是獲救的四個學生之一,你會對譚老師說:……”最后還要用到“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提名獎的頒獎詞”,當時想,用這些內(nèi)容主要是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心靈受到一次震撼。讓他們永遠記著這個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回頭看看40分鐘的課堂,10多個環(huán)節(jié)的“輪回轟炸”,只要有兩三處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開花,也不大可能,因為這么短的備課時間,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學語言的組織職能“臨場發(fā)揮”了,能整理好課件,記住那“八大環(huán)節(jié)”就不錯了。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4
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過去已5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現(xiàn)出的許多感人事跡卻并未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們淡忘,反而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留在了人們的心里,留在了課本中,電影里……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災難突如其來時,四川德陽東汽中學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雙臂和身體護住4個學生,在地震發(fā)生的一瞬間從死神手中奪回了4個年輕的生命,自己卻不幸遇難。譚老師為學生講的最后一課的內(nèi)容是《人生的價值》,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所有的人們上了最后一課。
我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緊緊抓住“最后的姿勢是什么?”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最后的姿勢出現(xiàn)了幾次。通過三次姿勢,來深入研讀課文,使學生在充分的讀中,感悟人物的內(nèi)在品格。我認識到,在教學課文時,不僅僅要注重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把握,更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如在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地震到來時的危急場面“忽然,課桌搖晃起來!地震!”時,通過引導學生一步步的讀,一層層的讀,在讀中找到寫作的`規(guī)律,使學生每一次讀后的感受都不一樣,并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邊讀邊想象此時的場景,或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既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也對學生進行了理性的引導,使學生明白寫環(huán)境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寫。通過其他人的話語,來襯托出譚老師的可貴精神,這樣正面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法在文中也有體現(xiàn),課中對學生也進行了有意識的引導。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我們要利用好這樣的資源,盡可能讓學生在每一次的學習中都有所收獲。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5
《最后的姿勢》,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位學生的感人事跡。文章質(zhì)樸感人,字里行間飽含著對譚老師的敬意。在這節(jié)課中,我自己不斷地被譚千秋老師的事跡打動著,尤其是孩子們動情的朗讀,我看得出,他們的神情莊重嚴肅,他們的心地純潔善良,他們的感情真實細膩,面對著這樣的老師,無疑對他們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學貴有疑,學貴有法”,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讓學生自讀自悟。面對理解的難點,能及時提供學法的指導。在學習中,我與學生共同品讀課文,從文中的語言文字特別是譚老師的語言與動作中體會感受“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從而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比如:我在教學“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边@句中的動詞 “撐”時,是這樣組織教學的,先讓學生自己想象這個動作,再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再次,抓住文中的環(huán)境與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體會與學習側(cè)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天氣陰沉沉的”讓學生反復閱讀,感受環(huán)境描寫既當時自然景象的真實再現(xiàn),也是那特定場景中悲劇即將發(fā)生的暗示。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動著對談老師的深深敬意。
這節(jié)課的主要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個性朗讀的機會太少,沒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很是遺憾。其實,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完善的過程。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學生的個性。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6
文章的主人公是譚千秋老師,對于文章的主人公,學生都是只知其名,對他的英雄事跡不是很了解。課前,我搜集了一份很有價值的資料——《大愛無言:英雄父親譚千秋的承諾》,這是譚千秋的女兒譚君子的真實回憶,內(nèi)容具體,情感真摯,催人淚下。這份材料的補充加深了學生對譚千秋其人的了解和認識,為學習課文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教學第二課時,我把重點放在品讀課文語言文字上,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感悟主人公的高尚品質(zhì)。作為父親,譚千秋關愛家人;作為老師,譚千秋對工作盡職盡責,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作為一名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譚千秋在危難面前顯示了他的大無畏的無私奉獻精神……課文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折射出了譚老師的高貴品質(zhì)。可以說,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品讀中受到了極大的感染,心靈受到了震撼。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7
今天的班級有點無聊,雖然前班已經(jīng)充分準備,但學生似乎不是很感激,雖然習慣了學生未知,但我的心或失望!幸運的是,這個班順服紀律,基本目標可以達到。反映如下:n感覺一種酸在四種語言的教學環(huán)境中描述的,我組織學生朗讀,抓住標點和其他感情的危機,老師的辦公室不驚慌。雖然有個別學生參與的答案,但是平靜的閱讀和讓這種危機的感覺削弱了很多,考慮到有限的時間放棄教室的時間。
n感覺兩個甜在讀老師的話和動詞的支持,這是教學的組織,讓學生自己演示這個行動,讓學生從支持的經(jīng)驗中談論什么?雙手支持從突出老師的力量突破身體的動量,用他們的肉血和血打開保護傘保護學生,減少破碎的磚,水泥板直接打擊了桌子的嚴重性后果。在這個時候,學生真的.明白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種愛是一種愛,無私的愛。然后我問:譚老師不怕嗎?他不想要更好的生活,他不害怕他的妻子和女兒傷心傷心你做誰說老師的聲音?這時候?qū)W生似乎有點動了,他們說:我是一個人換來的四個學生的生活,這是值得的!他們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我怎么能有心臟,所以他們?nèi)?在這個交換我順勢療法問:你看到一種譚老師嗎?學生理解更多的地方。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8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新選入的一篇文章,課文講述的是去年發(fā)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并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脫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文章編入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這個主題單元,是歌頌愛崗敬業(yè)偉大精神的優(yōu)秀作品,贊頌了z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
在課的導入上,我覺得學生對去年的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發(fā)生地震后,我要求學生每天看有關救援的報道,譚老師的事跡有些學生也聽說過,于是沒有用有關地震時的圖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聽了郝老師講的第二課時后,我才覺得,用上圖片能更好地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走進課堂。
在課堂上,我抓住譚千秋老師是如何用寶貴生命詮釋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的組織教學,抓住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這樣的環(huán)境預示著什么?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w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diào)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可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譚老師又是如何做的呢?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寫,抓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讀和演來反復體會,真正理解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舍己救人的精神。學生也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說明的。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9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新選入的一篇文章,課文講述的是去年發(fā)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并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脫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文章編入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這個主題單元,我認為非常的好,是歌頌愛崗敬業(yè)偉大精神的優(yōu)秀作品,贊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選入結(jié)合時代精神,體現(xiàn)蘇教版教材的特點。在去年學習《大江保衛(wèi)戰(zhàn)》時,我就想過,中華民族的抗震救災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定會選入教材中,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快,當看到這篇文章是《最后的姿勢》為題是更是覺得非常感人,題目就有很深的含義,對這篇文章進行了細細的研讀,認真的備課,想把這節(jié)課上好,因為是歌頌我們老師的文章。在教學這課后,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覺得自己做的有好的地方,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足之處。
在課的導入上,我覺得學生對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發(fā)生地震后,我要求學生每天看有關救援的報道,譚老師的事跡有些學生也聽說過,于是沒有用有關地震時的圖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聽了郝老師講的第二課時后,我才覺得,用上圖片能更好地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走進課堂。
在課堂上,我抓住譚千秋老師是如何用寶貴生命詮釋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的組織教學,抓住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這樣的環(huán)境預示著什么?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diào)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可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譚老師又是如何做的呢?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寫,抓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讀和演來反復體會,真正理解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舍己救人的精神。學生也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說明的。但在聽了郝老師的課后,經(jīng)過交流,我發(fā)現(xiàn)我在教學中設計中只抓“詮釋”一詞,而沒有抓“愛與責任”。于是我認為應該這樣設計:要注重了學生的學的指導,首先給學生設下懸念,讓學生說說你認為老師對你的愛表現(xiàn)在哪里?那在譚老師身上所表現(xiàn)的“愛和責任”是什么呢?這再去引導學生學習,最后的效果會更好,學生不僅能明白“詮釋”的意思,更能明白譚老師在學生身上體現(xiàn)的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 “撐”組織教學,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當講到就是這樣一位老師,離開了他心愛的女兒和學生時,在坐的學生都被譚老師的精神深深感動,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我讓學生結(jié)合前面當?shù)卣饋砼R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nèi)容進行研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么?那就是為國家,為他人。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他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說說課文為什么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
總的來說,我的課堂是抓住一字(撐)、一詞(詮釋)、一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M織教學,這樣一來,沒有重點強調(diào)“愛與責任”,這是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還有就是在教學中對三位人物的側(cè)面描寫強調(diào)沒有,也抓住人物的話讓學生理解體會譚老師的精神了,但沒有特意強調(diào)這就是側(cè)面描寫,對習作的指導不夠,對教材的編排意圖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沒有教學用書,憑自己理解上課,在這課中忽略了側(cè)面描寫的學習。這是以后的教學中引以為戒的內(nèi)容,要特別主要。
以上是我在教學《最后的姿勢》這課后的反思與對這課的初淺的認識,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10
祿口小學楊茹
今天我教學了《最后的姿勢》這篇文章,拋開課文,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文中的譚老師鞠躬盡瘁、舍己為人,我一直苦惱于如何讓學生也能真切感受到這些。圖片?課件?還是視頻?這些都只是輔助工具,如果運用不當,反而會失去語言文字的美麗,在這樣一次教學實踐中,我大膽地嘗試了新方式,也許還有不足,也許還有遺憾,每一步實踐都是堅實的,探索過后,我相信語文課會越來越美好。
一、多認識一步,我“認識”的譚老師
在課前預習的布置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查找資料只是流于表面,大多查找的是“出生年月”、“榮譽稱號”、“典型事跡”等。這個問題的存在由來已久,我決定通過這篇課文更好地落實預習工作。
在前一天我就布置了預習工作,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果然又出現(xiàn)了如下問題。我開始引導同學們:老師希望能通過你的資料了解譚老師平時生活上是個什么樣的人,老師對他的榮譽、地位等等并不關心,希望大家多從這個方向去尋找資料。
同學們聽了我的建議,回去找資料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第二天交流分享的時候,我們就有了更多的資料。課文第一段介紹了譚老師是個慈愛的父親,是個負責的好老師。通過學生資料的補充,我們更加清新地認識到了這點,比如有同學搜集到了關于他照顧生病學生的資料,娓娓道來,給課堂更添了一絲感動。
二、多讀一遍書,我最感動的地方
朗讀永遠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在朗朗書聲中,有你對祖國的.一腔熱愛;在朗朗書聲中,我們能體會到泠泠秋雨中的悲切;在朗朗書聲中,有一雙眼睛,帶我們領略千里風光。本節(jié)課上,我?guī)ьI同學們反復朗讀有關于譚老師的語言描寫,通過個人讀、小組讀,同學帶讀、齊讀等等方式,一遍一遍體會譚老師的偉大無私,一遍遍感受譚老師的義無反顧。
不要怕讀書,多讀一遍書,不僅更透徹地理解了課文,也多帶給我們一絲對人物的敬仰和欽佩。
三、多思考一段,我有新發(fā)現(xiàn)
文中還有許多問題等待我們解決,比如在學習的時候,有同學提出來前文“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是否多余,在經(jīng)過討論后,同學們發(fā)現(xiàn),譚老師所上的內(nèi)容,正是他后面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也正暗含了文末的評價:“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以前這個問題總是由我拋出由學生解答,如果換一個方式,讓學生尋找文章中是否還有什么沒牽涉到的知識點,去思考發(fā)現(xiàn)要更有效果。
多思考一段,學生有了新發(fā)現(xiàn)、新想法,也有了學習的新趣味。
四、多評價一分,我也有話說
本章學習內(nèi)容幾乎都和人物有關,從第五課的藺相如和廉頗,到本課的譚千秋老師,以及后一課忠于職守的哈爾威船長,每一個人都為我們豎起了精神標桿。
之前教學我比較傾向于四字詞語,現(xiàn)在想想也是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為什么不能用一句話去表達呢?學習了這么多,完全可以寫一個“贊揚卡片”,一句話寫出你最深的印象,這樣不僅發(fā)散了學生思維,更進一步的課文人物評價方式也提高了課堂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今后的寫作也有幫助。
同一篇課文每一次不同方式的解讀都能給我不一樣的新奇感受,語文就是這樣,我一步一步探索,也一步一步收獲。多走一步,都是精彩!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11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本單元注重引導學生感悟人間真情。課文講述的是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學生迅速撤離,并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脫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生命的感人故事。 本文是一篇歌頌愛崗敬業(yè)偉大精神的優(yōu)秀作品,贊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文章構思巧妙、語言精彩,非常適合反復品讀、反復斟酌。 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從人物描寫的角度入手,圍繞譚千秋老師的人物形象刻畫這個中心,將本文分成三大部分進行教學。
第一部分是1—7自然段,讓學生找出相關語句,用不斷讀、不斷感悟的方法,談談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此外,引導學生關注本部分的環(huán)境描寫,體會環(huán)境描寫對于表現(xiàn)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第二部分是8—10自然段,引導學生認識別人眼中的譚老師,并據(jù)此分析側(cè)面描寫對于表現(xiàn)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第三部分是11-12自然段,在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一定把握的基礎之上,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該部分,感受作者對于譚老師有怎樣的.情感。在這部分的教學之前,我準備了一段小視頻,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聽完教研員的點評,我受益匪淺。這節(jié)課在備課時,我最大的問題,就是還沒有完全適應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課堂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過多,而真正對于文本的品讀遠遠不夠,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克服,盡快適應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此外,第一課時的基礎教學也未得到足夠重視,過于高估學生的能力也是我的一個大問題,今后也應改正。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12
中午午休隨意地翻了翻微信朋友圈,想看看朋友的近況,突然,我驚詫了,我看到了大學同學的學生思考記錄,她在昆山也教六年級,現(xiàn)在也在上同樣的一篇課文《最后的姿勢》,他們在探討這篇課文的真假,竟然是假的?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隨即我就發(fā)信息問她為什么回想到這篇課文是偽造的,意義又是什么?她告訴語文課上的道德滲透也很必要,她們學校現(xiàn)在就在搞這個活動,讓道德感走進課堂。
我回顧了我這篇這課文的流程和重難點,我非常中規(guī)中矩的帶著孩子們找到聽反復朗讀了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同學們也說出了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接著進一步走進譚老師,抓住正側(cè)面描寫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品質(zhì),一步不差的緊隨考試的要點,這節(jié)課,我也能感受到學生對譚千秋老師的敬佩之情,師生互動很成功,我以為很成功了。但沒想到,看完大學同學的記錄后,我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忽略了那么多。忽略的她所說的道德滲透,忽略了孩子對書本質(zhì)問的`勇氣,忽略了他們敢想敢猜測的好奇心。
利用下午的午輔導,我又繼續(xù)了第三課時,給他們講講那些捏造的但是又很感人的新聞,我找了一篇我一讀就會哭的《母親的短信》,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只要我讀到“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便會眼含熱淚,我輕輕地讀著,然而我讀到中間,我已無法堅持,便課代表代我讀下去,然而結(jié)局令我詫異,我簡直不敢相信:我哭了,他們竟然……笑了。≡趺崔k,我忍痛繼續(xù)講著,我含著淚講著愛的偉大,記者編造美麗謊言的意圖。我真的不敢相信,孩子們竟然會笑!。!我是一個不合格的老師,我化解不了這種無奈。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13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最后的姿勢》。
現(xiàn)在做反思如下:
一.教學媒體的選擇
本節(jié)課,我用的課件是自己制作的;脽羝14張,包括廢墟圖片一張、重點詞語一張、譚老師的遺像一張、補充材料3張,和課文重點句子、段落6張、課堂活動提示一張、作業(yè)一張。本來以為是把教學重點的句子和段落用投影打出來會吸引學生的眼球,更加集中注意力?墒,評課時,老師們說書上有的完全可以不出示。我想為什么呢?再想想,也有道理,書本就是用來讀的,為什么不讀書本要讀課件,況且那是書上的原句子、原段落。談到課件的有效性,我查閱了各種資料“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一般適用于三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突破重點難點、促進自主學習!边@么說來我的第一張課件用于創(chuàng)設情境的廢墟還是有用的。再說到重點難點的突破,這節(jié)課我的教學重點是體會環(huán)境描寫對襯托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所以我設計了把環(huán)境描寫的幾處逐個出示,學習朗讀,并且還有關于重點詞語和標點的提示,應該有用吧。再查查,原來所謂的用于突破重點難點是教師不容易講清楚又不便示范的那些重點難點?磥磉@張可以說清楚的幻燈片是可以省去的。那么關于課文重點句子和段落的幻燈片是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提示和引導下借助課本解決的,省去。關于課堂活動的那張幻燈片,我一開始認為它是本節(jié)課教學活動的一個重中之重,出示可以讓學生更明確活動要求,可老師們說,假如沒有幻燈片,你的這個活動就不進行啦?是呀,重點的活動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和領悟能力的,要聽清楚就要集中注意力,要領悟就要第一時間內(nèi)在大腦中作出反應,如果長時間借助幻燈片提醒學生“這個很重要”的話,學生聽課的能力一定會下降的。以后,關于課堂活動提示的不要做成幻燈片。再說說作業(yè),我的這個作業(yè)在書上就有,看來非省去不可。所以,到末了只剩下廢墟圖片一張、重點詞語一張、補充材料3張。
二.反思教學態(tài)度
談到教學態(tài)度,我想就自己的兩個變化來反思一下。
一個變化是有了激情了。
我上這中公開課的機會不是太多,一是自己能力有限,二是大家都在進步而自己的.進步小一點。這次有這樣的機會,很珍惜。
我加工這節(jié)課也有半個月左右了,一是把課文背熟。這篇課文不是太長,結(jié)構也不復雜,主要是地震的過程,所以被起來不是很費事,很快就背熟了。二是研讀教參。教參提示:“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nèi)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薄澳軌蝮w會環(huán)境描寫及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cè)面紅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痹诜磸驮O計,反復試講的基礎上,我確定了自己最后的的教學設計,可以說是胸有成竹了,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引導是學生朗讀得像模像樣。課堂上我積極的投入,用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沒有了以往的手忙腳亂,有的是頭頭是道的講解和誘導。即使學生有的地方還有疑惑,我也相信自己的設計一定可以把學生的疑惑消除。于是,課堂上,語調(diào)高了,表情多了,也放開了。但殊不知這個變化的背后看到的是教學理念的不科學——教師一廂情愿,學生捉摸不透。
所以有了第二個變化:太著急。
好像目的只有一個,“完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使自己的課堂完整!庇谑牵粋又一個的教學程序成為過場,點到為止?,怎么回事?這是胸有成竹的表現(xiàn)嗎?不是,還是心中無底,本節(jié)課的目標究竟是什么?你考慮到學生的學情了沒有?他們能跟上你的節(jié)奏嗎?他們腦海中在構思什么?看來真的是心中越?jīng)]底的人越想讓他人跟著自己走,還不會關注學生,沒做到真正的還課堂給學生。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14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了里氏8.0級特大地震。這場災難奪去了無數(shù)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財產(chǎn)損失。地震中涌現(xiàn)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蹲詈蟮淖藙荨肥歉鶕(jù)發(fā)生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個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
譚老師的事例感動著你我,在感動之余,我們細細想想為何如此感動?一個定格的畫面,一個不滅的信念!如何在課堂上更能體現(xiàn)語文味呢?
首先是重點詞句的研讀。重在深入品讀地震中譚老師的動作、語言,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感受譚老師的精神品質(zhì)。把“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作為中心問題,讓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找到感觸最深的畫面、情節(jié),從而領悟人物的精神。如抓住五個“!”,體會危急的氣氛,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拉”、“撐”、“護”,感受譚老師的臨危不懼和學生無私的大愛。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通過急促的語調(diào)誦讀,感受譚老師的精神品質(zhì)。
二是作者寫法的學習。本課之所以如此感動,和作者的表現(xiàn)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本課在環(huán)境的.烘托,側(cè)面對人物的評價上是獨樹一幟的。課文有四處重要的環(huán)境及場景描寫,這些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境,推進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疤炜贞幊脸恋摹,預示著災情的發(fā)生;“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面對突然降臨的災難,譚千秋老師首先想到了學生;“地動山搖。破碎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譚千秋遇難了。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形象,在每個人的心中定格,稱為永恒的瞬間。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一位老師的話,側(cè)面烘托了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或關鍵詞”死死“、”飛身“、生死攸關”等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深敬意。
最后,學生回顧全文,自由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用“譚千秋老師,我想對您說……”的句式,傾訴了對英雄的欽佩之情。
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難面前時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之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個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譚千秋就是其中之一。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最后的姿勢!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15
教完《最后的姿勢》這一課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譚老師那最后的姿勢一直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孩子們也情續(xù)激動,集體站立為譚老師默哀,并獻上崇高的隊禮。我認為這節(jié)課之所有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收集資料,激發(fā)情感!繛榱松虾眠@節(jié)課,課前我布置了收集資料的任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并將資料用概括的語言歸納,制成資料卡,以便課堂中交流。(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jīng)歷了那些日子,很多學生是流著淚守在電視機旁,關注地震中的各項消息。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眼含熱淚。
二、【重組教材,學習“愛與責任”。 】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順序進行重組。第二課時一開課,我就采用“課題導入,直奔主題”的方式,抓住概括譚千秋老師精神品質(zhì)的“最后一段”拎出重點詞語“普通、愛、責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等。再由“普通”導入:就是這樣一位極其普通的教師,卻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然后讓孩子們在課文中找出哪些事情體現(xiàn)譚老師的“愛與責任”。接著從譚老師“日常生活”和“危難之時”兩個方面的表現(xiàn),來學習譚老師的“愛與責任”。在學習譚老師危難之時“舍身救生”時,又聯(lián)系課文第三小節(jié)“譚老師上課時講些什么”來學習,這樣兩相結(jié)合來理解譚老師“言傳與身教”之間的關系,突顯譚老師的高尚品質(zhì),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授人以漁,學習寫法】“方法的知識是最好的知識!”葉圣陶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北菊n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在寫作方法上很有特色。既有正面描寫,又有側(cè)面描寫。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我特別強調(diào)文章是如何表達的。如:在學習譚老師“舍身救生”的部分,強調(diào)抓住人物語言、動作,領悟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這種正面描寫的方法,以及環(huán)境描寫對突出人物品質(zhì)的烘托作用。在學習第三部分時,引導學生明白他人評價這種側(cè)面描寫的方法,使譚老師的形象更加高大,更有真實感。指導學生在今后的習作中運用這些寫作的方法。其次,他人評價的部分,三個小節(jié)結(jié)構相似,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學習第一小節(jié)后,我讓學生小結(jié)學習方法,再按這種方法分小組學習其它兩節(jié),學習效果好、效率高。另外,在指導朗讀過程中,也重視方法的指導,并且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自己出金點子,自己給建議,讀好課文。
四、【板書設計,畫龍點睛。】本課板書設計,我費了不少心思。首先從板面上看,我把它設計成一座豐碑的形狀,代表著譚千秋老師的精神如同一座偉大的豐碑,是可供子孫后代瞻仰學習的。其次在內(nèi)容上,我抓住了課文中能體現(xiàn)譚老師精神品質(zhì)的重點詞語:普通、愛、責任、精神千秋、英雄不死。對“精神不死”的理解,結(jié)合譚老師危難之時的語言、動作,概括出譚老師“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zhì),對“英雄不死”的詮釋,引用藏克家和司馬遷兩個名人的詩句,做了有效的詮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板書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眾觀全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教師在教學中,存在導得太多的現(xiàn)象,如何做到大膽放手有待思考;對重點句子的“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的理解,學生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還沒能深入譚千秋教師的內(nèi)心世界,如何做到深入淺出,有待探索;在朗讀環(huán)境描寫的四句話時,雖然采取各種方式、方法,但學生沒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層次感,即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危急,越來越恐怖。我想如果有聲像的輔助,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可能朗讀的效果會出來;深情贊頌“愛與責任”部分,我以為還可以引入其他贊頌譚老師的文章或詩歌,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更高大,這樣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產(chǎn)生更深遠的影響。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13篇04-20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01-17
《最后的姿勢》教案07-22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11-15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02-19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11-13
六年級語文上冊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03-30
最后教學反思02-08
最后的時刻教學反思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