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

時間:2024-09-13 11:44:0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1

  本文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情感線索,易激起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小竹排順流而下,“鳥兒唱,魚兒游”,表達了作者歡快的心情。課文對兩岸樹木、禾苗的描述,飽含著贊美的感情。全詩形象生動,語言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適宜學生誦讀。

  教學目標

  1.記住7個生字,認識2種筆畫和1個偏旁,并能正確書寫。認識9個認讀字。

  2.正確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讀課文,體會祖國江南風光的美,知道祖國的江南是“魚米鄉(xiāng)!

  教學重點

  1.通過讀課文,知道祖國的江南是“魚米鄉(xiāng)”。

  2.正確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出示:“畫”字,大家還認識嗎?齊背這首詩!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質疑問難。

  二、初讀課文

  1、簡筆畫“竹排”并介紹。

  2、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3、個別生讀,指導“綠油油”讀輕聲。

  4、全班齊讀。

  三、認識生字

  1、出示沒有拼音的課文,能讀準嗎?個別生讀,全班讀。

  2、出示生字,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3、全班搶讀。

  四、精讀課文

  1、小男孩撐著竹竿,小竹排順著水流緩緩前進,沿途他都看到了什么景色?再讀課文,標出你喜歡的詞句,多讀兩遍!

  2、生讀句子,師簡筆畫“鳥”“樹”“魚”“禾苗”。

  A、如果你們就是唱歌的小鳥,你們會唱什么歌?

  B、誦讀《江南》,如果你們是河里的小魚,會做什么游戲?出示“魚鄉(xiāng)”圖。

  C、禾苗長大變成什么?還有哪些植物可以形容成“綠油油”?出示“米鄉(xiāng)”圖。

  3、看到這些美麗的景色,你會怎樣贊嘆?

  4、誰會解答小小竹排“畫中游”不是“水中游”?

  5、配樂朗讀。

  6、指導背誦

  教學反思:

  《小小竹排畫中游》一課是一年級孩子學習的第三篇課文,是一首簡短的詩歌,可其中蘊涵的內容卻很豐富,有些詞句對于一年級的`孩子是比較難理解的,比如“江南魚米鄉(xiāng),小小竹排畫中游”這一句。在備課過程中我想了一些法子去解決這個難點;另外讓學生感受家鄉(xiāng)的美麗,激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我主要從以上這幾方面來考慮。因此在教學中,以下幾點還是比較可取的:

  1、利用圖片、簡筆畫,突破難點。

  運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感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使教材更顯其生動有活力。教師隨學生讀文簡筆畫,最后整體感受,再現(xiàn)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過程。針對“江南魚米鄉(xiāng)”,我讓學生欣賞了洞庭湖捕魚圖;秋天糧食豐收圖;讓學生看后說說,你有什么感覺。通過層層深入,學生不難理解:為什么江南又被稱為“魚米之鄉(xiāng)”了。了解完江南后,我讓孩子們自豪地說:“我們的家鄉(xiāng)在江南!”這時,我從孩子們喜悅地眼神中已經(jīng)感受到他們對家鄉(xiāng)的喜愛。我覺得利用課件對與幫助孩子理解“江南魚米鄉(xiāng),小小竹排畫中游”還是很有幫助的,也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家鄉(xiāng)的美。

  2、運用多種方法,帶領學生走進文本

  α、想像感悟,讀出歡快的情緒,讀出江南的美景。

  兒歌的第一句寫的是:小竹排,順水流,鳥兒唱,魚兒游。讓學生邊讀邊想:如果我們現(xiàn)在都站在竹排上,你會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有學生說:我聽到鳥兒在樹上嘰嘰喳喳地唱歌,好像在歡迎我。有學生說:我看到了河水清清的,魚兒在快活地游來游去。我進一步提問:“小鳥都唱了些什么?”“你想對小魚說些什么?”這些問題,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通過感悟領會出小鳥和小魚的可愛,從而激發(fā)出對江南美景的向往。

  b、配樂朗誦,將學生對江南“風景如畫,美麗富饒”的領悟推向高潮。

  c、通過一首白居易的詩《憶江南》,適當?shù)剡M行課外延伸,讓學生了解江南自古以來就是令人神往的地方,許多文人墨客都曾拿起筆贊美過江南。

  d、熟讀成誦。在多種形式的理解分析之下,在反復地朗讀之后,學生很自然地就會把江南的美景記在心中,達到背誦的程度。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認識“排”等12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會寫“口”等3個字。

 。病⒃诶斫庹n文內容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麗、富饒的地方,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課前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

 。舱n時。

  【教學過程標】

  第一課時

  一、看圖導入,初步感受

 。薄耄

  我們祖國有著秀美的風光,北國的冰雪,高聳的白楊,南國的椰林,婀娜的楊柳。剛毅秀美,各有特色。今天我們就要來欣賞一下江南水鄉(xiāng)的優(yōu)美風光。(課件出示圖片)小朋友們看,江南的風光多美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條河,河里有小魚跳出了水面。天空中有兩只燕子飛來了。河的兩邊還有很多的樹、禾苗、草地,都是綠色的。遠處還有幾幢房子,很漂亮……

  2、師:江南的風光那么美,樹木都是綠油油的,那里的人也很美。你們看,誰來了?(課件演示:小朋友撐著竹排慢慢過來。)他是怎樣來的呢?

  3、板書:竹排:

 、 解竹排的形狀與用途。

 、 看圖說說竹排是怎樣的?它有什么用處?

 。ㄍㄟ^交流知道竹排是江南水鄉(xiāng)重要的'交通工具,也可在此聯(lián)系竹排的形狀來記排這個字。)

 、 在那么美的風景里,撐著小竹排,欣賞著兩岸秀麗的風光,真令人陶醉。讓我們也去感受一下吧!

  二、小組合作,自主識字

  1、初讀課文:

  師:書上又是怎樣來描寫江南美麗的景色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請小朋友們自己來讀讀課文,把不認識的生字圈出來,注意要讀準字、詞、句。

 。、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師:請小朋友看看上面的這些生字朋友,你都認識它們嗎?趕快和它們打個招呼吧!

 。场⑿〗M合作,認記生字:

  師:現(xiàn)在請四人小組合作,你們想想好辦法來記住這些字,看哪組記得最多。

 。础⒂螒颍骸白綒馇颉保

  課件演示:每個氣球上標有生字,讀對了就用鼠標點擊生字,把氣球定住。)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指名朗讀課文:誰愿意來讀一讀這篇課文?

 。、小組合作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4、小組交流匯報。

 。、全班齊讀課文。

  四、書寫指導,掌握結構

 。、談話導入:

  小朋友,我們已經(jīng)會寫了好多字,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來學寫幾個新的字,你們有信心嗎?

  2、出示“口”,學生認讀并組詞:

 、 仔細觀察,掌握結構:

  師:觀察“口”這個字,我們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怎樣寫才好看?

 、 師范寫,生書空。

 、 學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 展示學生作業(yè),生評議。

 、 繼續(xù)寫,爭取比前一個有進步。

  3、同樣方法學寫其它的漢字。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3

  《小小竹排畫中游》一課是一年級孩子學習的第三篇課文,是一首簡短的詩歌,可其中蘊涵的內容卻很豐富,有些詞句對于一年級的孩子是比較難理解的,比如"江南魚米鄉(xiāng),小小竹排畫中游這"一句。在備課過程中我想了一些法子去解決這個難點;另外讓學生感受家鄉(xiāng)的美麗,激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當然識字依然是一年級語文課的重點。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以檢測預習生字成果的小游戲(生字寶寶回家)為開頭,讓小朋友們在玩的過程中也很快的識記了這課的生字,并且反復讀,形式多樣:小老師帶讀,去掉帽子讀,分組比賽讀。在游戲的過程中,我運用了一些師生問答的'口令,比如:"小朋友小朋友我問你,"排"字是什么結構的字""小朋友小朋友我問你,排字的偏旁是什么"在這樣反復的一問一答中,孩子們的注意力很集中,也很來神,對生字的識記效果也比較好。

  2、課件輔助,突破難點。文中的一些事物看似離孩子們的生活很遠。在課前談話時,我給學生介紹了江南,有些學生通過昨天回家的了解,已經(jīng)初步知道了江南就是指長江以南,接著給學生欣賞了江南的風光圖,配以音樂,讓學生發(fā)現(xiàn)圖上都畫了什么學生觀察的很仔細,在說的過程中我也一再強調小朋友們說話的完整性。了解完江南后,我從孩子們喜悅地眼神中已經(jīng)感受到他們對江南的喜愛。而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又適當用了一些圖片,豐富了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感受江南的美。我覺得利用課件對與幫助孩子理解"江南魚米鄉(xiāng),小小竹排畫中游"還是很有幫助的,也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了江南的美。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4

  “閱讀教學是同學、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其對話關系是多重性的,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同學個體。因此,我們必需重視同學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呵護同學的靈性、個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同學的閱讀期待,讓同學的閱讀過程始終隨同著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

  1、通過平等對話,激活同學思維:

  《語文課程規(guī)范》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边@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成為同學學習的伙伴,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營造寬松、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與同學建立友善、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得師與生,尤其是同學樂于、善于對話。無論是教師對于同學感悟體驗時充溢鼓勵、賞識的話語“你說得真好”、“小朋友真棒”……還是對于同學遇到困難時誠實的協(xié)助、引導“不錯,媽媽做的魚和米飯都很香,但‘香’是這樣寫的……”,抑或是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走到小朋友的身邊,指了指自身的嘴,提醒他注意說話先舉手”……無不體現(xiàn)“師生平等對話”的理念。同學因老師善意的提醒而樂于接受,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興奮自豪,更因老師一句句充溢贊賞激勵的話語而激動不已。在這樣的氛圍中,同學的心態(tài)才干堅持開放,才干激活同學的思維,發(fā)生充溢活力、充溢發(fā)明的體驗,也才干在對話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

  2、善用閱讀期待,開放課堂教學:

  所謂“閱讀期待”,即面對文本,同學發(fā)生一種期待心理。如面對童話故事,希望從中讀到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預期出現(xiàn)懲惡揚善的美好結局;面對一篇散文,希望作者以優(yōu)美的語言、靈活的筆調,描寫感人的內容,使人得到精神愉悅和審美享受等。在教學預設時,對“江南魚米鄉(xiāng)”和“小小竹排畫中游”這兩個理解難點,原準備在同學充沛感悟課文語言后,由老師提出并逐一引導同學體會理解。但課堂是在不時地生成的,在實際教學時,同學緣于自身的閱讀期待,提出了這兩個問題。教師對于這一在對話過程中閃現(xiàn)的同學思維的火花,能予以敏銳地捕獲,利用同學即時生成的資源,引導同學展開討論,不輕易否定,使不同的感悟、理解有交流和爭辯的機會,在動態(tài)生成中讓同學的心靈自由飛翔起來。于是,課堂上精彩的語言紛至沓來:“竹排漂下來,看到的景色就像畫一樣美”、“小朋友在小竹排上,看到了很多美麗的景色,就像在看一幅美麗的畫一樣”、“我看到了江南有很多很多的小河,這些小河里的魚呀、蝦呀,也是很多很多的”、“我們這里種的稻子很多很多,我到外婆家去,看到公路兩邊的田里種的都是稻子”、“我從圖上看到田里種了很多很多的禾苗,禾苗長大了就會長出谷子”等等,這是小朋友的視野,小朋友的生活,小朋友的感悟,相信在最后進行課文朗讀時,必定有一幅幅各不相同的江南美景圖出現(xiàn)在每一個小朋友眼前。

  3、注重體驗感悟,落實三維目標: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人文內涵,因此,它對同學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必定是廣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作用。《語文課程規(guī)范》指出:“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的閱讀實踐。應讓同學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考慮,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同學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體驗就是在實踐中認識,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領悟。以體驗感悟為手段和過程的閱讀教學,實質上是個體在情感驅動下的感性化的直覺性的閱讀理解過程。這樣的過程自然不需要“科學”的分析和理性的`說教,而是需要對話、交流和表示。以上案例沒有教師的代替代替,沒有繁瑣的分析講解,有的只是同學自身對文本的體驗感悟,同學通過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理解文本、發(fā)展文本,這一過程體現(xiàn)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和能力: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江南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過程和方法:讀與看(看課文插圖、看課件演示)、讀與說、讀與思有機、巧妙地結合。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受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富饒,萌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從表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同學體驗感悟的過程中,知識得以內化,能力得到培養(yǎng),情感得到熏陶。這樣的朗讀感悟是一個立體感受、多元發(fā)展的過程,同學在這樣的體驗感悟過程中,必定經(jīng)歷一個語言轉化、情感體驗、語感積累,個性張揚的過程。

  崔巒老師曾說過:“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同學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同學、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币虼耍陂喿x教學中,只有引導同學與文本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xiàn)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課堂才干在對話中充溢活力,才干出現(xiàn)出生動活潑、主動的“生命狀態(tài)”。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5

  所謂"閱讀期待",即面對文本,學生產(chǎn)生一種期待心理。如面對童話故事,希望從中讀到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預期出現(xiàn)懲惡揚善的美好結局;面對一篇散文,希望作者以優(yōu)美的語言,靈活的筆調,描寫感人的內容,使人得到精神愉悅和審美享受等。

  在教學預設時,對"江南魚米鄉(xiāng)"和"小小竹排畫中游"這兩個理解難點,原準備在學生充分感悟課文語言后,由老師提出并逐一引導學生體會理解。但課堂是在不斷地生成的,在實際教學時,學生緣于自己的閱讀期待,提出了這兩個問題。教師對于這一在對話過程中閃現(xiàn)的學生思維的火花,能予以敏銳地捕捉,利用學生即時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不輕易否定,使不同的'感悟,理解有交流和爭辯的機會,在動態(tài)生成中讓學生的心靈自由飛翔起來。

  于是,課堂上精彩的語言紛至沓來:"竹排漂下來,看到的景色就像畫一樣美","小朋友在小竹排上,看到了很多美麗的景色,就像在看一幅美麗的畫一樣","我看到了江南有很多很多的小河,這些小河里的魚呀,蝦呀,也是很多很多的","我們這里種的稻子很多很多,我到外婆家去,看到公路兩邊的田里種的都是稻子","我從圖上看到田里種了很多很多的禾苗,禾苗長大了就會長出谷子"等等,這是孩子的視野,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感悟,相信在最后進行課文朗讀時,必然有一幅幅各不相同的江南美景圖呈現(xiàn)在每一個小朋友眼前。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6

  在學習“竹排、樹木密、禾苗、江南、魚米鄉(xiāng)”等詞語時,我讓學生利用生活經(jīng)驗、圖片、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式,適時點撥,突破難點。在學習生字詞語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勾畫出帶生字的詞語,讀一讀,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生字詞語的,用什么方法記住的。然后全班交流。由于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鞏固識字在識字的過程中,讓學生去掉拼音進行識記的鞏固。有比較歸納識字,就像“江、流、游”,還有像猜字謎、利用圖片理解詞語……讓學生在不同的識記方式中,增加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識記的效果。

  課堂教學機制有待加強。教案是死的,課堂是活的。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慢慢提高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積淀解決問題的底蘊。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不夠多樣化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一句簡單的“很好”說明不了問題,學生仍舊感覺很茫然,不知道好在哪里?其他學生沒有學習的方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7

  帶著幾許忐忑,幾許不安和幾許期待,今天終于執(zhí)教了醞釀兩周之久的《小小竹排畫中游》。一課下來,感觸頗多,也對自己課堂教學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有了更為直接和深刻的認識。

  《小小竹排畫中游》是一首描寫江南魚米鄉(xiāng)美麗風光和豐富物產(chǎn)的優(yōu)美小詩,詩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其中卻蘊涵著非常豐富的內容。本課的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課中,我抓住“坐著竹排游賞如畫江南”這條明顯的線索來展開教學。以“在旅游途中,你會聽到什么,看到什么”為主問題,引領學生深入走進文本。

  聽了幾位老師的評課,針對自己在本課執(zhí)教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當和不足之處進行了深刻反思,歸結出以下幾點:

  一、放慢腳步,靜心聆聽

  當下課的鈴聲響起,第一個跑進我腦海的想法是:“我終于把一堂課上完了!

  確實,從備課、修改教案、試教、再改教案,雖然才短短幾天,但這一系列的過程,是我從教生涯第一次“磨課”的寶貴經(jīng)歷,直到今天,我終于把課上完了。但是,這個想法折射出來的卻是,對于這堂課,我的關注點僅僅只是在“如何把課上完”上面,而不是在學生上面。

  因為要把課“上完”,所以上課時,我的所思所想,無不被教案捆綁。拋出一個問題,心中早有預設,思路也被那個答案牽著走,若是學生說出沒有達到要求的回答,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當聽到了我要的答案,便大肆發(fā)揮,順著原有的教學設計往下走。

  學生是課堂里最重要的因素,關注學生,傾聽學生的話,我想這也是一堂課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求?墒窃谶@堂課中,這一點我做的不夠到位。正因為“趕”著往下走,所以在這40分鐘里,我的耳朵只是在機械的捕捉我想要的答案,而沒有特別關注其他聲音。

  教學片斷1:

  師:小竹排順著水兒流啊流,坐在上面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呢?(預設:鳥兒、魚兒、樹木、禾苗,隨機教學)

  生:我看到了魚兒在游。

  師:那你還聽到了什么?

  生:我聽到了水聲。

  師:你不僅看到了魚,還聽到了水聲呀!那誰再來說說,你還看到了什么?

  ……

  整一堂課中,這個片斷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在深入研讀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讓孩子說說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在備課時,我從文中的內容出發(fā),預設了多種學生可能的回答。在這個片斷中,當我提問這個問題后,學生先說看到了魚兒,我想引導孩子說出“鳥兒唱,魚兒游”,所以又繼續(xù)追問:“那你還聽到了什么?”按著一般的思路,學生肯定順利成章說出鳥兒唱歌,可是這個學生卻說出“聽到了水聲”?吹搅唆~,一并聯(lián)想到魚兒嬉戲時的嘩嘩水聲,妙哉!其實,這正是該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深入體驗感悟文本的最好體現(xiàn);蛟S當即就應大大贊揚該生一番,再鼓勵其他學生像他學習,積極思考想象,接著表達表達,這可以充分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去感悟畫面,深入文本。可我當時卻忙于將自己的環(huán)節(jié)走下去,沒有駐足停留,只是隱約覺著這個答案很有想象力,但也沒有點破,沒有借題發(fā)揮。這本該是一個很好的教學點,但我卻錯過了,悔之晚矣!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绷攘葦(shù)語,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本節(jié)課中,雖然也提醒自己要去“聽”,但是只怪自己腳步太快,真正“聽”進去的卻甚少,所以整堂課下來,令人感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融度不夠高。

  放慢語速,放緩節(jié)奏,認真的聽一聽學生的想法,真正去考慮“以學定教”而非“以教案定教”,這是我近階段要學習領會的重中之重。

  二、適度放手,鼓勵自主

  在今天上課之前,一直顧慮重重,由于一直以來自己上課的節(jié)奏比較“慢”,擔心原先計劃完成的幾個大環(huán)節(jié)一堂課結束不了;同時也比較放心不下學生們,怕孩子對于一些重點字詞的理解以及畫面情境的感悟有困難,因此上課時,很多環(huán)節(jié)明顯表現(xiàn)出了自己較強的牽引性。比如以下這個“理解魚米鄉(xiāng)”的教學片斷:

  教學片斷2:

  理解“魚米鄉(xiāng)”:

  師:江南一帶河流很多,河里有許多魚蝦。那里還種了很多水稻,物產(chǎn)非常豐富,人們把它稱為“魚米鄉(xiāng)”。

  生齊讀:魚米鄉(xiāng)

  師:而且,老師要自豪的告訴大家,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這個地方就叫“江南”,這里不僅有美麗的風景,還有豐富的物產(chǎn)呢,那你能不能帶上這種自豪的感覺再讀讀這句話。

  生:江南魚米鄉(xiāng),小小竹排畫中游。

  在文本分析時我預計學生對“魚米鄉(xiāng)”的理解有一定難度,于是課中我先出示圖片,再直接口頭向孩子介紹什么是魚米鄉(xiāng),讓孩子從魚、米的豐收圖和我的口頭介紹獲得對“江南魚米鄉(xiāng)”的感知。

  原以為這樣圖文并茂的設計也符合一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課后聽取了幾位老師的意見之后,我才驚覺,這樣的設計恰恰抑制了課堂上學生自主性的發(fā)揮。

  從圖片到介紹,從視覺到聽覺,學生一直在教師的牽引下向前走,他們的所悟所得,全由教師提供,沒了自己的自主探究和主動思索。當然,對魚米鄉(xiāng)的理解也確實為學生認知上的一個難點,教師要放手,但也要懂得如何“適度”。

  我想,在對江南魚米鄉(xiāng)的理解上,我是不是可以從文中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入手,比如在教學“禾苗”這個畫面的時候,設置一個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同學們,看著這么多綠油油的禾苗,你會聯(lián)想到一些什么?”啟發(fā)他們通過主動聯(lián)想和思考想象禾苗成熟、水稻豐收的`景象,初步感悟“物產(chǎn)豐富”。進而適度點撥,告訴孩子這種物產(chǎn)豐富的地方就叫做“魚米鄉(xiāng)”。

  這樣的操作,利用一個問題去啟發(fā)學生思考,無論孩子思考的結果如何,至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全然被動的接受教師帶給他們的知識。緊接著,教師的適時點撥,也令孩子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水到渠成。

  除了對“江南魚米鄉(xiāng)”的理解,整個課堂中還有許多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出了較明顯的教師牽引性,比如對“畫中游”的感悟,從一開始的課題質疑,到最后的畫面感悟,似乎都是自己在“自問自答”。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要學會放手,把獲得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也要把課堂上欣賞、思考、感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對孩子們太過放心不下,學生的“自主味兒”很淡,這是我這堂課上很突出的一個不足點。

  三、隨文識字,循序漸進

  識字是一年級語文課上的重點,本堂課中,我利用了大量的時間在識字這一環(huán)節(jié)上。關于集中識字抑或隨文識字哪個更優(yōu)的問題,在課前也認真聽取了師傅的建議,本課的生字教學,我均采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主要將這課中要求學生會認的生字放在課題出示和初讀環(huán)節(jié)中隨文一一擊破、解決。

  如在課題《小小竹排畫中游》出示時,將其中“排、中、游”提取出來,根據(jù)字音、字形的特點來進行指導教學,通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利用各種方式對三個字的字音、字形進行識記,接著還鼓勵學生為生字寶寶找朋友組詞,在識記的基礎上運用生字,同時也在運用的基礎上加深記憶,鞏固識記效果。整個初讀反饋環(huán)節(jié),基本上也都是圍繞這樣的識字模式,先請學生逐句讀課文,讀完后我對該句中出現(xiàn)的生字加以教學。

  隨文識字,所識得每一個字都是被放在不同的語境亦或情境中去的,有了情,有了境,孩子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也樂意投身到識字活動中去,這樣的識字方式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可能較為合適。

  雖說大方向明確了,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由于考慮到每個字詞本身發(fā)音難易度、字形復雜度等因素,教學時我也是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字詞做一些詳略處理,有些可能只簡單提點了讀音,有些在字形識記及組詞運用上多說了幾句,但也致使一整個識字環(huán)節(jié)下來讓人感覺很細碎,很散。

  那又如何將每一個零散的點串聯(lián)起來呢?課后評課中,幾位老師們也據(jù)此提出了一些隨文識字操作方面的建議,我將其歸結為應注重“循序漸進,學會取舍”。

  第一步,初讀時,只要求“會讀”,讀準每個生字的字音。

  第二步,讀準字音后可靈活設置環(huán)節(jié),如找找發(fā)音、字形有聯(lián)系的生字進行歸類識字,在歸類識字中深入識記字形并組詞運用;也可有重點的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深入識記。

  從讀準音,到記清形,再到鞏固運用,如此循序漸進;同時,要具備一雙慧眼,善于去尋找和挖掘生字中的教學點,有取舍的教學。

  這堂課是我從教兩個月在教學方面的成果驗收。以上幾點,不僅是我本堂課中呈現(xiàn)出來的問題,同時也提示了我從開學至今這個一階段常態(tài)課的一些共性問題。希望今后通過一次次的嘗試和實踐,能改正不足,令自己逐漸成長起來。

  放慢腳步,多聽,多思,而后行。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8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弊プ【渥又小凹殹薄皾M””、“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閱讀時,什么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質疑的能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

  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

  2、為什么種葫蘆的'那么喜歡葫蘆,最后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fā)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fā)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后,導出最后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弊寣W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么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么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為什么他那么喜歡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9

  《小小竹排畫中游》是一首詩歌,短短三句,描繪了風景秀美,物產(chǎn)豐富的江南水鄉(xiāng)。這是一篇形象生動、語言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的詩歌,適宜學生誦讀。課堂上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反復讀,在讀中識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欣賞,以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祖國的熱愛之情。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培養(yǎng)學生預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

  本班學生課外閱讀少,識字量較小,為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提前安排學生在家中進行了預習,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要求比較簡單:1、把課文讀熟2、給課后二類字加上拼音。經(jīng)過預習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讀書能力,對文中的二類字也初步認識了幾個。這樣在課堂上我就可以用更多的時間指導學生識字、朗讀、感悟。人教版教材的特點是識字量多,對于學生來講每一個字幾乎都是生字,提前預習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應該從學生一接觸課文就開始培養(yǎng)。

  二、在教學中不斷鞏固語文的知識點

  語文素養(yǎng)是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恒的語文實踐積淀、整合而成,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摩天大廈的基石根基,扎實和牢固程度至關重要。在《操場上》一課中我就帶領學生認識了兩種基本標點符號“!痹谶@一課中又進行了復習,請學生獨立標出句子,訂正后再指名分句讀,對讀錯句子的同學不急于指正,而請全班同學幫助他,這樣使大家在思考的同時,對句子的'分法又進行了鞏固,在后面的分句朗讀中學生們都能夠正確讀出相應句子,并根據(jù)標點在朗讀時注意了相應停頓。

  接下來我請同學朗讀課文,再結合我剛才的講解說一說江南給人的感受,同學們踴躍地舉起了手,雖然他們的語言還顯得單調,但聽得出那是真心地贊美。為什么說小小竹排畫中游?這個本課的理解難點也隨之解決,因為學生已經(jīng)感受到江南美得就像一幅畫。

  課上完了,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什么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有多有少、參差不齊?在課下我也思考過,覺得還是要在習慣培養(yǎng)方面要多下功夫。既然有要求更要有檢查,每次布置完預習作業(yè),我都應該逐一檢查,完成的表揚,未完成的批評,并請學生監(jiān)督其課下完成。

  什么是習慣?就是行為的一種累積,在以后的教學中嚴檢查,我相信預習會成為本班學生的一種良好習慣。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10

  本篇課文是人教版第一冊第三課課文。描寫的是江南的美景。在講解課文時,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本篇課文分為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主要是以識字和初讀課文為主;第二個課時是指導學生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及語言的拓展,培養(yǎng)孩子的愛鄉(xiāng)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在識字方面,因為在學課文之前,拼音已經(jīng)學完并對其進行了檢測,對于識字,難度應該是比較小的。因此,在老師教之前,會讓學生自己借助著拼音自讀課文,一來是培養(yǎng)了孩子的.自學能力,再來鞏固了孩子們之前所學的拼音。自學完后,我給了充分時間給孩子們交流及展示或上臺當小老師,將自己認識的字大聲地告訴其他同學,并告訴其他同學是怎么認識這個字的,又是如何記住這個字的。最后老師再帶著孩子們書空,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孩子們組詞造句。孩子們的熱情性很高。在這一個課時,學生的合作及反饋都比較理想。

  然而,孩子們在看圖說話時讓我感觸很深,我覺得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說話能力方面做得很不夠。比如說指導缺乏一定的技巧性、方向性,導致孩子們的觀察不能朝一種有順序、有重點、有中心的狀態(tài)發(fā)展,從而導致了教學目標的殘缺、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欠缺。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以此為戒,爭取高質量的教學。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形象生動、語言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的詩歌,適宜學生誦讀。課堂上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反復讀,在讀中識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欣賞,以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祖國的熱愛之情。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培養(yǎng)學生預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

  為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提前安排學生在家中進行了預習,要求比較簡單:1、把課文讀熟 2、給課后生字加上拼音。提前預習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應該從學生一接觸課文就開始培養(yǎng)。經(jīng)過預習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讀書能力,對文中的生字也初步認識了幾個。這樣在課堂上我就可以用更多的時間指導學生識字、朗讀、感悟。

  二、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多種形式的識字方法。

  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因此,從小學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喜歡漢字的情感和態(tài)度,主動探究識字的規(guī)律和方法的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識字習慣,感受漢字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價值與意義。在本課,我主要運用了一下幾種識字方法:

  1、拼音識字法,這種方法主要運用于對生字的初步整體認識上。

  2、看圖識字法,主要運用在“流、排”字的認識上。在講“流”的時候,我將“流”字和一張分了三個方向流動的河流圖片放在了一起,讓學生觀察并尋找“圖中的河水走向和流字的哪一部分很相像?”通過學生自己對圖片的觀察,記住了“流字的下半部分,就像這幅圖片當中的小河流水,有的向左流,有的向前流,有的向右流! 在認識“排”字時,先讓學生觀察圖畫竹排,再認識這個字,竹排的“排”六個短橫,就像六根竹子,被兩條長長的線捆在一起就形成了“排”字。在這看一看、說一說的過程中,可以很形象直觀地幫助學生記住字形,了解詞義。

  3、偏旁記字法,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對“流、江、游、唱”的認識上,通過對三點水旁的歸類,認識了“流、江、游”,通過口字旁記住“唱歌”的“唱”

  4、猜謎識字法,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對“苗”字認識上。通過“小草長在田頭上”這個字謎,讓學生即記住了字形又認識了新的偏旁部首“草字頭”。

  三、運用多種方法,帶領學生走進文本

  語文教學中“讀”十分重要,要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學中我主要是在引導學生讀,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思。

  1、想像感悟,讀出歡快的情緒,讀出江南的美景。

  兒歌的第一、二句寫的是:小竹排,順水流,鳥兒唱,魚兒游。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讓學生邊讀邊想:如果我們現(xiàn)在都站在竹排上,你會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有學生說:我聽到鳥兒在嘰嘰喳喳地唱歌。有的學生說:“我看到了茂密的樹苗,綠油油的禾苗。我進一步提問:“小鳥都唱了些什么?”這些問題,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通過教師隨機板畫的形式,讓孩子領悟到江南的美,從而激發(fā)出對江南美景的向往。

  2、質疑解疑,解決具有引申含義的詞語。

  “魚米鄉(xiāng)”——關于兒歌的最后一句“江南魚米鄉(xiāng),小小竹排畫中游!敝械摹棒~米鄉(xiāng)”的理解,我就是先請學生讀讀句子,并提問:“為什么說江南是“魚米鄉(xiāng)”?我把問題拋給學生“誰能回答這個問題?”一部分學生搖著頭,表示不知道。有一位學生說:我知道是魚非常多,大米特別多。我又通過直觀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江南一帶小河多,河里有許多魚蝦。田里種著大片的'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帶叫作“魚米之鄉(xiāng)”。就是“魚兒多、稻米多的地方!

  “畫中游”——這個“畫”字是這篇課文的關鍵字,也是具有引申含義的字。首先,在上課伊始,我提問:“為什么說小竹排在“畫中游”,然后帶著問題我們走進了課文。當我把江南水鄉(xiāng)的美景用畫的形式板書出來時,孩子門立刻明白了,是江南的景色美,美的就像一幅畫,所以說小小竹排在畫中游一樣。我通過一步一步的設疑解答,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理解了這個“畫”指的不是“圖畫” ,而是指“江南的美景”。

  3、通過一首白居易的詩《憶江南》,適當?shù)剡M行課外延伸,讓學生了解江南自古以來就是令人神往的地方,許多文人墨客都曾拿起筆贊美過江南。

  4、熟讀成誦。一年級的語文教學重點不應該放在多種形式的理解分析之下,而是放在反復地朗讀上,學生很自然地就會把江南的美景記在心中,達到背誦的程度。

  一年級新教材里有很多優(yōu)美的課文,但是如何把握學生字和學課文之間的關系,我覺得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在上這節(jié)課時,我在以下環(huán)節(jié)處理好。

  教學中,以下幾點還是比較可取的:

  1、利用插圖、突破難點。

  針對“江南魚米鄉(xiāng)”,我讓學生欣賞了幾幅江南小橋流水圖,讓學生看后說說,你有什么感覺?(有學生說:小河很多,橋很多。)接著請學生回答:小河多,河里的什么可能也會多?(魚、蝦……)又問:小河多,田里的什么會長得好?通過層層深入,學生不難理解:為什么江南又被稱為“魚米之鄉(xiāng)”了。了解完江南后,我讓孩子們自豪地說:“我們的家鄉(xiāng)在江南!”這時,我從孩子們喜悅地眼神中已經(jīng)感受到他們對家鄉(xiāng)的喜愛。我覺得利用課件對與幫助孩子理解“江南魚米鄉(xiāng),小小竹排畫中游”還是很有幫助的,也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家鄉(xiāng)的美。

  2、重視朗讀,讀中感悟。

  其實一年級的孩子剛剛接觸課文,別看這么短的兒歌,有些孩子要讀上好幾遍才能讀通順,所以要讀得有感情就更難了。因此在課上我給了學生充分拼讀的時間,先做到讀正確、流利。在理解課文時,我讓學生說說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們說的也不錯,這是讓我欣喜的。在逐句朗讀時采用了指名讀、比賽讀、同桌讀等多種形式,有些學生的朗讀還是給我?guī)砹嗣赖南硎堋?/p>

  這堂課上還暴露了一些問題,不免有些遺憾也有些擔憂:

  一部分學生的聽課習慣比較差,注意力不夠集中。特別有幾個調皮的男孩上課比較自由散漫,以自我為中心。。在學習常規(guī)上還應該加強訓練。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12

  這堂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知識的探求者。教者努力使學生“成為他們獲得的知識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極的知識接受者”,努力“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保ā秾W會生存》)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倡導和營造師生平等交流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在與教師、與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如在學習本課的生字時,孩子們都能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主動地思考討論、交流識記生字:“‘排隊’看齊時,手要舉起來,所以是提手旁!薄啊拧,我覺得右邊就好象有兩排小朋友在排隊。”“我知道‘游、流、江’為什么都是三點水旁,因為它們都和水有關!薄啊且每诘腵,所以左邊有個‘口’ 字!薄啊畠伞掷镞呌袃蓚小人!薄啊稀,我認識!暴ぉぃ◣焼枺涸趺凑J識的?)──“我看到這樣寫的,就知道是‘南’字!薄暗匠匈I南瓜餅,包裝袋上有這個字”……對以上所有的回答,作為教者的我,不評判對錯,不比較好差,只是鼓勵“好”或“更好”,并且引導其他小朋友仔細傾聽,用心體會、思考,互為學習,互為促進。因為以上的所有結論都是學生積極實踐的結果,作為教者的我必須肯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一切參與活動,肯定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肯定他們對課堂教學活動所做出的一切貢獻。

  我相信,久而久之,孩子們會變得大膽,變得自信,他們思維活躍,敢想敢說,生動活潑,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知識的探求者。

  再者,教師的評價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了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評價內涵不光是贊嘆鼓勵,更注重導學明理。如以上片段的生字學習和識記,因學生生活經(jīng)驗不同,思維方式差異,所以對生字的識記方法也不盡相同,教師熱情的鼓勵,甚至贊嘆如和風細雨滋潤著禾苗健康成長。再如“你能在逛超市,買東西時,認識生字‘南’,你真的很會學習”“這位同學課文讀得這么好,原來是小組內大家互相學習的結果。∧銈冃〗M合作得真好!”……不難發(fā)現(xiàn),內涵豐富的評價能有效地組織、引導學生順利地開展學習活動。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13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人文內涵,因此,它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是廣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作用!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體驗就是在實踐中認識,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領悟。以體驗感悟為手段和過程的閱讀教學,實質上是個體在情感驅動下的感性化的直覺性的閱讀理解過程。這樣的過程自然不需要"科學"的分析和理性的說教,而是需要對話,交流和表現(xiàn)。以上案例沒有教師的包辦代替,沒有繁瑣的分析講解,有的只是學生自己對文本的體驗感悟,學生通過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理解文本,發(fā)展文本,這一過程體現(xiàn)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和能力: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江南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過程和方法:讀與看(看課文插圖,看課件演示),讀與說,讀與思有機,巧妙地結合。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受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富饒,萌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從表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學生體驗感悟的過程中,知識得以內化,能力得到培養(yǎng),情感得到熏陶。這樣的'朗讀感悟是一個立體感受,多元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體驗感悟過程中,必然經(jīng)歷一個語言轉化,情感體驗,語感積累,個性張揚的過程。

  崔巒老師曾說過:"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xiàn)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課堂才能在對話中充滿活力,才能呈現(xiàn)出生動活潑,主動的"生命狀態(tài)"。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14

 《小小竹排畫中游》原文

  xiǎozhúpáishùnshuǐliú

  小竹排,順水流,

  niǎoerchàngyúeryóu

  鳥兒唱,魚兒游。

  liǎngànshùmùmì

  兩岸樹木密,

  hémiáolǜyóuyóu

  禾苗綠油油。

  jiāngnányúmǐxiāng

  江南魚米鄉(xiāng),

  xiǎoxiǎozhúpáihuàzhōngyóu

  小小竹排畫中游。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設計

  一、教材簡說

  在景色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一個男孩撐著小竹排順流而下,他觀賞著兩岸美麗的風光,感覺自己如同在畫中游覽一樣。課文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情感線索,易激起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小竹排順流而下,“鳥兒唱,魚兒游”,表達了作者歡快的心情。課文對兩岸樹木、禾苗的描述,飽含著贊美的感情。全詩形象生動,語言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適宜學生誦讀。

  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

  二、學習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3個字,認識“、”兩個筆畫和“、、纟”3個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知道江南是美麗、富饒的地方,萌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1、識字。

  (1)在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求他們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難讀的字要多讀幾遍。十二個生字中,“中、唱、樹”是翹舌音,要提示學生讀準字音。“綠油油”的“油”課文中注的是本音,朗讀時應讀第一聲?赏ㄟ^認讀生字卡片、同桌互讀等形式鞏固要認的字,并鼓勵學生相互糾錯正音。

  (2)指導學生識記字形時,可先學習新偏旁“、、纟”,然后讓學生自主識字,交流識字的方法,使學生在互相啟發(fā)中,提高識字能力。如:

 、偌右患樱

  樹=+對

  苗=+田

  ②比一比:雨—兩

  2、寫字。

  本課要求會寫的三個字,筆畫都比較少。要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發(fā)現(xiàn)三個字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共同點是三個字都有“口”這個部件,但形狀不同。要引導學生看清字的每一筆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把字寫正確,寫勻稱。

  口:認識新筆畫“”。防止學生把“口”寫成方塊。教師可寫一個方塊與口比較,讓學生自己得出寫好“口”的要領:口字要寫好,上大下要小。

  日:認識新筆畫“”,提醒學生注意“日”的兩豎要直。

  中:最后一筆豎要寫在豎中線上。

  (二)朗讀感悟

  1、讓學生讀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句。先同學之間答疑,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再作指導?山柚鍒D、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如,“竹排”,可通過看圖,讓學生知道“竹排”是用竹子扎成的筏子,是江南水鄉(xiāng)的一種水上交通工具。然后演示小竹排的活動狀況,讓學生知道“順水流”的意思。又如,指導學生看圖或投影片,讓學生懂得“密”是樹木很多,一棵挨著一棵,而且枝葉茂盛!昂堂纭笔侵杆镜挠酌!熬G油油”是形容禾苗顏色濃綠,而且有光澤,說明禾苗茁壯,長勢喜人。江南一帶小河多,河里有許多魚蝦,那里還種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叫“江南魚米鄉(xiāng)”。拉動投影片或演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江南水鄉(xiāng)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小小竹排就像在畫中游。

  2、在了解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風光。鼓勵學生用適當?shù)恼Z氣表達自己的感受,如,“小竹排,順水流,鳥兒唱,魚兒游”可讀得輕快些,表達出喜悅、歡快的心情;“江南魚米鄉(xiāng),小小竹排畫中游”讀得緩慢些,以表達贊美的感情。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背誦。

  (三)實踐活動

  1、課外收集有關介紹江南風光和物產(chǎn)的圖片、照片,張貼在教室里,供大家觀賞。

  2、學生展示自己旅游時拍攝的照片,向同學介紹旅游景點的美麗風光。

  (四)教學時間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例一

  (一)課題導入

  讀課題,先理解“游”的意思,再理解課題的意思。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播放小竹排在畫中游的課件,配樂范讀課文。也可以播放課文朗讀的錄音。

  (三)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小組交流記字方法。

  (四)朗讀感悟

  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感受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富饒。

  1、播放“小竹排在畫中游”的課件,請學生說說小竹排順水流,如果你坐在上面會看到哪些美麗的景物?(鳥兒、魚兒、樹木、禾苗)讀有關句子,理解“密”、“綠油油”。

  2、看到這些美景,你會說些什么?

  3、為什么說小竹排是在“畫中游”?

  4、用多種形式練習朗讀,感悟“江南魚米鄉(xiāng)”的美景。

  (五)拓展說話

  再創(chuàng)情境,練習說話。

  繼續(xù)播放課件:小竹排游到了江南的其他風景名勝區(qū),讓學生進行情境說話練習,說幾句贊美風景的話。

  (六)鞏固識字,指導寫字

  (七)課外延伸

  收集江南的風景圖片,在教室里展覽;準備旅游照片,并作介紹。

  例二

  (一)看圖,揭示課題

  1、學生一邊聽表現(xiàn)江南風光的民族樂曲,一邊看圖

  2、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小竹排是什么?小竹排怎么能在畫中游?)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借助拼音讀課文,畫出生字,自學字音并讀通句子。

  2、指名試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三)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朗讀

  播放樂曲,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江南水鄉(xiāng)美麗的風光。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五)復習鞏固生字詞

  (六)指導學生寫字

  (七)完成練習

  完成課后練習“我會讀”,并練習用本課要認的字口頭組詞。

  五、資料袋

  江南魚米鄉(xiāng)

  在長江中下游平原上,河網(wǎng)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一向稱“魚米之鄉(xiāng)”,又稱“水鄉(xiāng)澤國”。那里盛產(chǎn)稻米、魚蝦,糧食產(chǎn)量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詩

  江南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

  教學后感覺還不錯的地方:

  一、課前預習,降低難度

  把《小小竹排畫中游》作為教研課,比進度稍微早了一點,對學生來說,朗讀起來比較難,所以我在上課前布置了學生預習,讀通課文,認讀生字。從課堂的效果上看,大部分學生完成的還是不錯的。

  二、課件輔助,形象直觀

  “正因為有一條鮮明的對象、畫面、知覺、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斷地流進兒童的心田,所以兒童的記憶才那么敏銳和牢固!边@是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在教學《小小竹排畫中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了江南的風光,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江南什么最多?橋多,河多,從而引出江南水鄉(xiāng)的概念,引出竹排,接著利用直觀的竹排圖片,讓學生理解這個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感覺很順利。而后在課文的第一、二句的學習中,也充分利用了插圖,讓學生感受到了樹木的密和禾苗的綠。為朗讀好課文打下了基礎,也為后面“魚米鄉(xiāng)”的理解作了鋪墊。

  三、多種方式,鞏固識字

  在識字的過程中,第一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借助拼音認讀,第二環(huán)節(jié)是去掉拼音進行識記的鞏固。有比較歸納識字,就像“江、流、游”,還有像猜字謎、利用圖片理解詞語……讓學生在不同的識記方式中,增加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識記的效果。

  教學后感覺需改進的地方:

  一、課堂教學機智有待加強。

  就像這節(jié)課上發(fā)生的:

  師:課題告訴我們小竹排在哪里游?

  生1:小竹排在水里游。

  生2:小竹排在河里游。

  雖然小孩子沒有聽清楚問題,可是他們回答的卻是我預設中下面問題的答案?梢灾苯犹剑耗敲礊槭裁凑n文說小竹排在畫中游呢?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而我一定要讓學生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后再一步步的按照預案進行上課。

  教案是死的,課堂是活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慢慢提高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積淀解決問題的底蘊。

  二、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不夠多樣化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

  一句簡單的“很好”說明不了問題,學生仍舊感覺很茫然,不知道好在哪里?其他學生沒有學習的方向。

  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部分學生在后半節(jié)課中,感覺精神明顯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雖然小孩子的注意力只能維持短短的幾十分鐘,但是我在教學中應該盡量增加趣味性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要繼續(xù)加強學生的課堂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15

  "課堂是活的。好的語文課堂,要不斷生成豐富的資源;好的語文老師,要能敏銳地捕捉這些資源并因勢利導,隨機滲透地把這些資源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從而使課堂煥發(fā)活力"。在教學完《小小竹排畫中游》一文后,我對如何開發(fā)和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1,學生是無窮無盡,生生不息的資源:

  一堂語文課,一位老師和幾十個學生組成了一個寶貴的資源庫,且不說教師方面,因為教師本身就是傾盡全力傳授知識。大多數(shù)人往往沒有意識到,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幾十個學生的既有經(jīng)驗,智慧,知識,學習的內在潛力,都可以為教學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的奇妙功效。"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教師完全可以把學生作為資源,以學定教,課堂上宜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對教案進行調整?筛淖兘虒W思路,變換實踐形式。

  這節(jié)課正是一個原本沒有預設的問題——"人能走進畫中嗎",引出了一幕"無法預約的精彩"。課前,我對課文的處理思路和課堂中的并不太一樣,是孩子的.這個疑問才讓我意識到,要讓孩子感受到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就要帶他們走入畫中。潛意識中,教案就跟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前進。我感到這節(jié)課中,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研究者,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激活,課堂呈現(xiàn)的是一種民主,和諧安全的氣氛,不知不覺中,孩子就走進了畫中。

  2,音像,圖片是化靜為動,點石成金資源: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和聲音來思維的,"正因為有一條鮮明的對象,畫面,知覺,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斷地流進兒童的心田,所以兒童的記憶才那么敏銳和牢固"(蘇霍姆林斯基語)。本節(jié)課為了讓海島的孩子感知陌生的"竹排",我動用了許多直觀資源:如生動的課文插圖,真實的竹排照片,學生通過直觀,多側面地認識了竹排,對它產(chǎn)生了向往,甚至體會到坐在上面的感受。這些都是文字分析無法達到的功效。為了讓詩歌中簡練的語言"小竹排,順水流,鳥兒唱,魚兒游,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在兒童心中"活"起來,我引入課文錄音,借助了聯(lián)想,學生內心的表象終于被激活,興奮地喊"我看到了"。

  這些課程資源可以讓孩子興趣盎然,熱情投入地學習語文,難怪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在回顧情境教育探索歷程后說:"兒童的思維若是魚,我們要為他造海;兒童的思維若似鳥,我們應為他開天"。"開天和造海",不正是努力開掘語文課程資源的過程嗎?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05-19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15篇03-15

小小竹排畫中游的教案03-05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案02-20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案02-16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案06-24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案模板03-09

小小竹排畫中游優(yōu)秀教案02-18

【熱】《小小竹排畫中游》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