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

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

時間:2024-07-19 20:53:24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jīng)驗,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

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1

  在本節(jié)內(nèi)容中,雖然說難度不大,但在習題中,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很多,原因在于對飽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對溶解度影響因素的準確理解和掌握上,學生容易出現(xiàn)錯誤,根本在于對飽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對溶解度影響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準確,在做題的時候,感覺難度不大,自己覺得是做對了,但實際上出現(xiàn)了錯誤。因此在學習飽和溶液時,強調(diào)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飽和溶液的三個條件:一定溫度、一定量溶劑、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zhì)。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說是該條件下該溶質(zhì)的飽和溶液。在理解固體溶解度時也強調(diào)固體溶解度的三個條件:一定溫度、100g溶劑(水)、達到飽和時溶解的溶質(zhì)質(zhì)量(所有單位是克)。

  在理解固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時,強調(diào)影響固體物質(zhì)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并結(jié)合溶解度曲線圖分析固體物質(zhì)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不同情況:大多數(shù)固體物質(zhì)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數(shù)固體物質(zhì)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很小(氯化鈉);極少數(shù)固體物質(zhì)是溫度越高,溶解度越。ㄊ焓遥ú⑶乙髮W生記住特例)。

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2

  對于概念教學,一直有很多困惑,如:微觀方面分子原子的引入,元素、元素符號、化學式等的教學,溶解度的講解如何突破等。看完專題學習的視頻后,有很多感觸,有佩服,有反思,更有慚愧。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對自己在教學時的方式及方法與授課教師作了比較,認為授課教師的教學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1、打破了很多老師實行的直接講授的常規(guī),而設計成為實驗探究的形式,很有新意。2、通過生活當中比個子高矮,讓學生明白在進行比較時,要有變量和自變量,以及怎樣去控制這些量,達到比較的公平性和客觀性,為后面比較不同物質(zhì)的溶解性作了較好的鋪墊。3、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測定蔗糖和食鹽的溶解性大小,分析應該控制那些變量,引出定量比定性更加準確。4、在實驗步驟分析上,復習了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看似簡單,實際上為下一步分組試驗提供了有利的指導,避免學生出現(xiàn)不必要的誤差,或者有部分學生不會做,浪費了探究的時間和意義。5、進行完這些以后,指導學生歸納溶解度的定義。能讓學生對于溶解度有了較全面的理解,為后面學習溶解度曲線問題奠定基礎。

  同時,在觀看的'同時,我們幾個老師也討論認為這節(jié)課還可以改進一下,比如:在指導學生進行溶解性的探究的時候得出了一些數(shù)據(jù),可以指導學生通過這些達到飽和溶液的數(shù)據(jù)得出溶解度的定義等。

  反思:等我們聽完專家的分析,我又感覺出了差距,原來這節(jié)課還存在這么多的問題。除了我們找到的一些瑕疵之外,“牢牢地掌握這個定義上下功夫了,而沒有構建一個溶解度這個物理量”這一點可能也正是我在教學中也存在的問題。

  疑惑:對于溶解度作為一個比例關系的講法,是不是適用呢?如果使用會不會影響學生理解溶解度的單位、會不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

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3

  物質(zhì)的溶解性是物質(zhì)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質(zhì)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兩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物質(zhì)的溶解性是物質(zhì)本身的一種屬性。當精確地比較不同物質(zhì)的`溶解能力時,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要比較溶解能力就必須在同一規(guī)定條件下,比較不同溶質(zhì)在同一溶劑中所能溶解的最多量。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質(zhì)溶解性的含義,又進一步反映了在規(guī)定條件下的具體數(shù)量,是溶解性的具體化、量化和精確化。溶解度是為定量研究各物質(zhì)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種人為規(guī)定的概念。

  對于溶解度概念,我認為應先逐點分析,再讓學生總結(jié)出溶解度概念。

  通過上節(jié)課學習的物質(zhì)溶解性,知道溶解度為什么要強調(diào)“一定溫度”的條件,也可以利用形象比喻促進學生思考:用一試管水跟一燒杯水分別溶解白糖和食鹽,能否判斷白糖和食鹽哪個溶解能力更大嗎?說明要進行物質(zhì)性質(zhì)強弱、能力大小的比較,就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標準。

  人們對固體溶質(zhì)的溶解度所定的標準是“100克溶劑”,因此比較溶解度,一定要使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能力達到最大值,即溶液達到飽和,否則無法比較。

  溶解度單位是:克/100克水。建議讓學生從:條件、標準、狀態(tài)、單位方面歸納。

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4

  請舉例說明:

  1、不同溶質(zhì)在相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例如,碘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2、相同溶質(zhì)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高錳酸鉀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3、什么是飽和溶液?

  教師:我們把一種物質(zhì)在另一種物質(zhì)中的溶解能力,叫做這種物質(zhì)的溶解性,通過實驗驗證,在相同條件下(溫度相同),同一種物質(zhì)在不同的溶劑里,溶解性是各不相同的,但溶解性只能粗略地表示物質(zhì)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就要用到溶解度,在講溶解度之前,先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若在家里,你如何來比較白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學生討論提出了一些方案:

  方案1:取大小相同的'兩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溫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鹽,充分攪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較兩杯中剩余固體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強。

  老師引導學生討論這種方案的可行性。有的同學提出質(zhì)疑,假設你加入的兩種固體都全部溶于水了,沒有剩余固體出現(xiàn),怎么判斷呢?經(jīng)過討論,同學們想到,所加的固體,一定要保證其中一個至少達到飽和,于是有的同學提出另一種方法:

  方案2:先稱取質(zhì)量相同的兩種物質(zhì)(多稱點),在溫度相同,水的質(zhì)量相同的兩個杯中,分別把兩種物質(zhì)加入,邊加邊攪拌,直到不溶解為止,都配成飽和溶液,再稱剩下的固體,看哪一個溶解的質(zhì)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強。

  到這時應該說已水到渠成,老師把握時機講解,這個溶解能力實際上就是通過水中溶解的溶質(zhì)的多少來體現(xiàn)的,如果在上述條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換成100克,則溶解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所溶解的溶質(zhì)的質(zhì)量的多少就是該物質(zhì)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數(shù)值越大,這種物質(zhì)的溶解能力越強。這時由學生討論總結(jié)出溶解度的概念。通過這個教學過程,學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體現(xiàn)了獲取知識生成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能力。

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5

  初中學生是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重要階段,重視教學過程中的思維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為提高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固體的溶解度,是定量研究固體物質(zhì)溶解性的一種方法,對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比較抽象。做關于計算物質(zhì)溶解度的習題時,學生經(jīng)常遇到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舉一反三,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溶解度的涵義,訓練學生邏輯思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后,我提出問題: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克,你是怎樣理解它的'涵義的?學生很快提出:20℃時,氯化鈉在100克水里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溶解36克。我說:“對,這是根據(jù)概念最直接的理解,還能怎么理解?”學生們稍加思索,紛紛舉手,有的說:“ 20℃時,36克氯化鈉溶解在100克水里達到飽和狀態(tài)”;有的說:“ 20℃時,100克水里至少溶解36克氯化鈉達到飽和狀態(tài)”;還有的說:“36克氯化鈉溶解在100克水里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的溫度為20℃”。至此學生的思維還僅僅停留在對概念的表面理解,這時給學生鼓勵和充分的時間思考是很重要的,“磨刀不誤砍柴功”。我鼓勵說:“很好,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后,有學生答道:20℃時,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6克氯化鈉。還有學生答道:20℃時,36克氯化鈉完全溶解最少需要100克水。當學生能答到此時,學生的思維已經(jīng)得到升華。為便于學生思考,我把前面的說法歸納后板書下來。這時,教室里異常安靜,看著學生們?nèi)褙炞ⅰ⒎e極思考的神態(tài),我進一步引導:“再想想看,還能怎么說?”有的學生又想舉手,又怕說錯,我鼓勵說:“錯了沒關系,說說看”。不少學生說了幾種,但與前面的說法大同小異。雖然是這樣,我認為對于學生來說,他經(jīng)歷了一個對知識加工的過程,把自己思考的結(jié)果表達出來與他人交流,對他來說是個很大的收獲。

  這時大多數(shù)學生很難突破,我進一步啟發(fā):“20℃時,50克水最多溶解多少呢?”話音剛落有學生舉手:20℃時,氯化鈉的飽和溶液中,溶質(zhì)和溶劑的質(zhì)量比為36:100,很快有學生接著說:20℃時,氯化鈉的飽和溶液中,溶質(zhì)和溶液的質(zhì)量比為36:136。過了一會兒,又有學生說:20℃時,用36克氯化鈉最多可以配制136克它的飽和溶液。我說:“很好!再想想看!敝链耍瑢W生的思維不斷升華,學生們聚精會神,我也十分激動。教室的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又過了好一會兒,有個學生興奮地舉起手:“老師,20℃時,我們不能配制出30%的氯化鈉飽和溶液!彼袑W生把疑問的目光投向這個同學,“為什么呢?”他算了算,“因為20℃時,氯化鈉飽和溶液的最大濃度為26.4%”。有的學生恍然大悟,還有不少學生沒有納過悶兒來,教室里悄悄“亂”起來,片刻后,孩子們“啊”

  這一節(jié)課,我和孩子們都很激動,因為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了新知,尤其想到 “20℃時,我們不能配制出30%的氯化鈉飽和溶液!备情W爍著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獨創(chuàng)精神。經(jīng)過這樣的思維訓練,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固體溶解度”的認識,對有關溶解度的計算也水到渠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和孩子們交流的過程中,我也深受啟發(fā),初中化學作為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構建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重視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至關重要。這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要教會學生學習。而且不是只有化學實驗才引人入勝,建立在學生原有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上的思維訓練同樣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6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難點,學生難于理解,且這個概念也是初高中銜接不上的一個點,初中新課程中對溶解度的計算不作要求,老師也講得淺顯,但到了高中,又有對溶解度的直接計算,所以很多同學不能適應。因此,初中老師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溶解度這個概念的實質(zhì)。

  如“溶解度”概念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其一,強調(diào)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

  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

  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tài);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zhì)所溶解的`克數(shù)。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本節(jié)課以“影響物質(zhì)溶解性的因素”為中心目標,以活動與探究為載體,以問題為主線,進行了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快樂探究之旅。教學時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活動提供了許多機會和空間,讓課堂成為展示學生自我的舞臺,突出了學生主體作用;設置問題群、應用多媒體、分步突破難點,使環(huán)節(jié)緊扣、層層遞進,師、生及教材編寫者思維同步,形成共鳴,高潮迭起。

  由于教學任務重安排的內(nèi)容較多,結(jié)果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建議以后再講本節(jié)時分兩課時,第一課時只完成溶解度的定義,第二課時講溶解度曲線的意義及應用。

  本節(jié)課還有一個缺點:師生之間配合不是太好,有的同學根本沒有跟上教師的思路,回答問題事實而非。

  今后上課時要多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對學生給予評價,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跟上教師的思路,當然也要注重學生的不同觀點,不能只顧照著自己的思路走。

【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固體溶解度教學反思09-26

化學教學反思02-23

化學教學反思[經(jīng)典]07-20

化學教學反思05-20

化學實驗教學反思 實驗反思化學07-20

初中化學教案:物質(zhì)的溶解度02-18

化學電源教學反思09-22

元素的化學教學反思08-13

化學教學反思案例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