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氧氣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氧氣教學反思1
1、為什么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答:如果裝置的氣密性不好,會影響到實驗結果,如收集不到氧氣或收集的氧氣不純。
2、裝有藥品的試管口為什么要略向下傾斜?
答:防止藥品表面吸附的濕氣在試管口凝結成水珠,倒流回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
3、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試管口為什么要塞一團棉花?
答: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堵塞導管。
4、在對藥品加熱時,為什么有的時候試管內出現火星并發(fā)生爆炸?
答:可能藥品中混有可燃性的炭粉、紙屑等。
5、伸入試管中的導氣管為什么不宜過長,只需稍稍露出膠塞即可?
答:伸入過長,不利于氣體的排出。
6、實驗過程中試管為什么會炸裂,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導致事故發(fā)生的`可能原因有:①對藥品加熱前未給試管均勻預熱;②試管口向上傾斜;③試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就加熱;④試管質量較差;⑤鐵夾夾試管過緊;(以上五個原因也是用試管給其他固體加熱時造成試管炸裂的主要原因);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實驗結束時,先撤酒精燈,后把導管從水槽中移出,導致水槽中的冷水倒流回熱的試管內,使試管炸裂。⑦實驗結束洗滌試管時,試管炸裂,其原因可能有:實驗剛結束,未等試管冷卻就用冷水洗滌;洗滌時用力過猛。
7、停止加熱時,為什么要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后,再熄滅酒精燈?
答:如果先熄滅酒精燈,試管內氣體溫度降低,壓強減小,水槽里的水就會被倒吸入熱的試管內,使試管炸裂。
8、為什么可用排水集氣法和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
答:對于氣體的收集應采用什么方法,與它的物理性質(即溶解性和標準狀況下的密度)有關。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所以可采用排水集氣法;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所以可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9、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導管口剛有氣泡放出時,為什么不宜立即收集?
答:因為導管口剛有氣泡放出時,排出的是試管內的空氣,使收集到的氧氣不純凈,當導管口有連續(xù)且均勻氣泡放出時方可收集。
10、收集完氧氣的集氣瓶,蓋上玻璃片后,為什么要正放在實驗臺上?
答:因為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正放可以減少氣體的逸散。
氧氣教學反思2
本站有更多關于化學教學反思,化學教學反思方面的作文。
在過去的人教版《全一冊》初中化學教科書里,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只提供兩種:①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共熱;②單獨加熱高錳酸鉀。而人教版八年級化學上冊(20xx版)第二單元課題《制取氧氣》中將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提供了3種:①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混合制氧氣;②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共熱;③單獨加熱高錳酸鉀。
在學生分組實驗中,多數學校都采用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雖然高錳酸鉀稍熱就能產生氧氣,但由于其受熱,高錳酸鉀粉末易隨氧氣流噴出而污染器材、或導氣管被堵塞、或水槽中的水被污染,且其中氧元素轉化為氧氣的比率只有1/4,其價格較高,所以并不是實驗室制氧氣的`最佳選擇。而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微熱,可迅速產生大量氧氣,且氯酸鉀中的氧元素轉化為氧氣的比率可達到100%,故二者混合共熱一直是實驗室制氧氣的重要方法,是許多化學老師認同的方法。
近年來偶見媒體報道氯酸鉀制氧氣發(fā)生爆炸事故,造成一些人員傷害,主要原因是誤把木炭粉等可燃性物質當作二氧化錳與氯酸鉀共熱引發(fā)爆炸,可能是為了保障師生的人身安全,20xx年版前教科書都刪除了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共熱制氧氣的方法介紹,取二代之是用稀的雙氧水與二氧化錳混合,常溫制取氧氣。
回顧新教材20xx年版前的教科書,我們看到的是用5%的雙氧水制氧氣。書上設計了三個實驗,要求學生觀察現象記錄本,并分析原因。然而,其實驗現象的可靠性和理論分析的準確性卻值得商榷和反思。
【教材敘述】實驗(1):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裝有5ml%的過氧化氫溶液中,觀察發(fā)現:帶火星木條不復燃,這說明沒有氧氣放出。
教學反思:我們知道,雙氧水在常溫下可緩慢分解,該實驗中帶火星的木條不能復燃并非因為沒有氧氣,而是氧氣量太少、濃度太低所致。
【教材敘述】實驗(2):微微加熱(1)中過氧化氫溶液,帶火星木條伸入復燃,說氧化氫溶液受熱后能分解出氧氣。
教學反思:在實驗室多次進行預做實驗或是在課堂上演示實驗,均不能出現帶火星木條復燃現象。教科書提供的步驟和示意圖給教學帶來了困擾。
【教材敘述】實驗(3):往另一只裝有5ml%的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再伸入帶火星木條復燃,說明常溫下過氧化氫溶液遇到二氧化錳時能分解出氧氣。
教學反思: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即可迅猛反應冒出大量氣體和大量熱,由于水蒸氣的大量產生而干擾對“氧氣使帶火星木條持續(xù)復燃”的觀察,不易達到最佳效果。
在開展“活動與觀察”時,若使用雙氧水制氧氣,不僅儀器成本高昂,而且雙氧水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安全可靠,其危險性或許比氯酸鉀更大,雙氧水作為產氧劑存在隱患甚多。進行學生實驗時,我們選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作為反應物,只要教師高度負責,不把木炭粉誤作成二氧化錳;只要學生操作規(guī)范,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氧氣實為有效方法。
新編20xx版后新教材恢復了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氧氣的重要地位。并且把“探究雙氧水制氧氣”的步驟進行了刪減,也對原來的錯誤說法進行了糾正。但木條復燃之說未變。
氧氣教學反思3
本節(jié)課內容簡單有趣,大膽的改變了教學方法,讓學生動手制備氧氣,通過實驗操作,學生知道了該如何制取氧氣以及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懂得了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任何一個科學結論的獲得,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來的。
學生有了親自體驗,課堂興趣很濃,動手的積極性提高了。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進行氣體實驗室制取的探討,對一些方法和步驟還比較陌生,有時還不知所措。教學中要不斷進行指導和提示。同時,隨時要緊扣本節(jié)教學目標,落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的書寫。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本人因為比較注重學生動手做、動口講、動筆記、動腦想,所以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fā)了很多中下等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課前的.準備要充分,特別是課件的制作應該符合科學性。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善于發(fā)現機會、尋找機會、制造機會,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的懷疑勇氣、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磨練、升華,使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得以提高。不足之處是沒能將每個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時糾正,因為怕耽誤時間講課,沒利用好優(yōu)秀學生的幫助作用。
氧氣教學反思4
新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節(jié)重點介紹的氧氣的制取,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三種方法,分別是加熱高錳酸鉀,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書中重點介紹的是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我們平時也很習慣用這種方法。而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并沒有作為重點介紹,只是用了三個實驗告訴學生,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氣,并由此引出催化劑的概念。在學習這一節(jié)的時候,有的學生提出“雙氧水在常溫下能分解生成氧嗎?”“雙氧水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嗎?”針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課本中的實驗是不能給學生解釋清楚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適應當前的實驗教學,也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間,我利用了演示實驗講授了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由聽教師說轉為親眼看到,由無形到有形,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學法:引發(fā)動機、自主探究、討論引導、實踐驗證、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講授新課之初先讓學生觀看一段視頻,不僅把學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課堂上,而且隨著老師的提問,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并由此引出了本節(jié)課的課題。進而學生在動手制取氧氣的過程中,發(fā)現了很多的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確問題,針對問題進行討論,猜想,交流。在此環(huán)節(jié)中主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的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在同學們的交流和老師的引導下,形成共識,再讓學生動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整節(jié)課用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銜接起來,讓學生的好奇心在萌發(fā)和解決的推演中得到滿足和愉快。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表達交流,實驗探究等,通過這些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師生互動中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氣氛活躍。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體會到化學課程標準給課堂帶來的生機與活力,對課程標準強調的貼近學生的生活聯系社會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等觀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我深刻地體會到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探究活動,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習的效率學感,
氧氣教學反思5
在本課題中,主要學習了氧氣的部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助燃性),并通過分析反應過程知道了氧化反應是指物質與氧氣發(fā)生的反應,而化合反應的特點就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反應生成了一種新物質。在講解概念時主要運用了分析實驗的授課方式,通過分析實驗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判斷、總結的能力,但是這樣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所以,如果能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一定會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對這一課進行全面反思后,我認識到要善于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巧妙地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學習,才能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既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體會實驗中的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的方法。九年級的學生描述實驗過程和現象一直就比較困難,這節(jié)課就是培養(yǎng)他們掌握方法的啟蒙課,教師要認真細致地把握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如何觀察現象,描述現象。通過觀察現象比較、分析、歸納出結論和模仿現象描述。這節(jié)課不可能使學生完全掌握方法,但起碼初步入門。為以后嫻熟描述實驗過程和現象并通過觀察現象比較、科學地分析和歸納出結論奠定基礎。
化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在不斷的實踐當中才會發(fā)揮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注重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本節(jié)課中,在探究氧氣性質的過程中,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設計,讓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并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和諧有序的學習空間。同時,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融入生活中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識,并學會勇于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積極鉆研、探索問題的內在因素。
氧氣教學反思6
教后記上周我進行了第三節(jié)制取氧氣教學活動。我主要和學生探討學習氧氣的制法。首先讓學生了解氧氣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經驗回憶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氣。對于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想起光合作用,極少數同學能想到分離空氣。此時再提出問題:這些方法是否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給學生提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要求。從而和學生一起分析得出實驗室不能用這些方法制取氧氣的原因。
對于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通過書上的實驗探究,由對比實驗得出實驗室制取氧氣一般用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得氧氣,也通過這個實驗探究,再補充一個對比實驗,證明二氧化錳是這個反應的催化劑,強化催化劑的概念,讓學生印象深刻。教學實踐也證明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
實驗藥品確定以后再對實驗原理進行強化講述,同時讓學生根據實驗藥品和反應原理選擇反應裝置。這里是學生首次系統(tǒng)的認識氣體的制取,根據實驗原理選擇實驗裝置(分為氣體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具體而言,發(fā)生裝置選擇的依據和收集裝置選擇的依據,(固液常溫型和固固加熱型用掛圖展出),分析完了以后再進行實驗,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學生一起探討得出,然后共同進行實驗制取,學生興趣濃厚,氣氛活躍,印象深刻。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這樣的安排讓學生在學習氣體的制取時思路清晰,邏輯分明,課后練習的結果表明這節(jié)課課堂效益較高,知識的夯實到位,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學習打下伏筆,課堂教學出現可持續(xù)性。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對于教學目標和重點的'把握需要進一步提升。本節(jié)的重點氧氣的制法,也就是物質獲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按呋瘎笔且粋基本概念,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但教學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難點。并且時間安排上欠佳,學生制取氧氣耗時過多,導致沒時間學習他人的長處,反思自己的不足。
氧氣教學反思7
一、課前設計
1、課時分配:(共兩課時)
第一課時: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催化劑的概念、分解反應。
第二課時:實驗室制氧氣發(fā)生裝置、收集的選擇、實驗步驟等。
2.媒體及教學用品的使用:
。1)實驗室用加熱氯酸鉀和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和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的視頻。
(2)氧氣用途的四個生活情景的圖片
。3)藥品及儀器: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酒精燈試管、錐形瓶、分液漏斗、帶導管的雙孔塞、火柴等。
3.設計思路:一個重要的理念,體現化學課的特點,“從生活走進化學,在從化學走向社會”,體現學科價值。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實驗室制氧氣的反應原理,難點是催化劑的概念。這是一節(jié)概念課,本節(jié)課的關鍵是催化劑概念的建立,通過師生對話、學生猜想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建立催化劑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縝密的思維能力、實驗設計能力。
4.教學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大屏幕投影潛水作業(yè)、航空特技飛行等四幅與氧氣有關的圖片,目的在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意識到化學離我們并不遙遠,從生活走進化學,再從化學走向社會,從而引出氧氣的`制法。
環(huán)節(jié)二:播放視頻歸納實驗室制氧氣的方法
環(huán)節(jié)三:實驗探究:
。1)提出問題: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為什么要加二氧化錳,它起什么作用?
。2)猜想與假設:小組討論提出假設。
。3)環(huán)節(jié)四: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4)環(huán)節(jié)五: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催化劑的概念、催化作用及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法應原理。
環(huán)節(jié)四:演示實驗室加熱高錳酸鉀和氯酸鉀制氧氣,歸納總結用高錳酸鉀和用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原理,及分解反應的概念。
環(huán)節(jié)五:課堂練習、總結提升。
二、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未能全部完成,只講完催化劑的概念和分解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反應原理。分析原因催化劑概念的探究用時太長,課前過于注重對教材的分析,而忽視了對學情分析,對學生估計過高,當提出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為什么要加二氧化錳,它起什么作用?學生不知從哪些方面進行猜想,也不知怎么設計實驗。原因學生對科學探究實驗接觸得少,不知怎么猜想假設,不理解實驗目的,設計實驗著不著邊際,與目的不相符,再加上教師對引導不到位,問題的設計臺階太大,造成學生思維障礙,因而浪費時間。課沒講完,播放的加熱高錳酸鉀和氯酸鉀制取氧氣的視頻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顯得與本節(jié)課的關系不太大。
三、再實施后反思
因為有了一節(jié)的教學經驗,對學生有了更充分的了解,調整了教學進度,本節(jié)課只講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和催化劑的概念和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制氧氣的發(fā)生裝置。對于猜想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為什么要加二氧化錳,它起什么作用?我做了如下鋪墊,在給出的資料:過氧化氫溶液在常溫或加熱的條件可以緩慢放出氧氣且生成水之后,講解:“含氧化合物在加熱的條件有可能放出氧氣”接下來引導學生猜想,根據查閱資料內容:常溫或微熱的情況下過氧化氫可以緩慢分解放出氧氣,演示過氧化氫和雙氧水制氧氣的實驗通過實驗不難看出加二氧化錳后產生氧氣的速度快了,那么二氧化錳有什么作用?學生很快猜出出:(1)二氧化錳也可能產生氧氣。(2)二氧化錳本身不放出氧氣但有某種特殊的作用能夠加快雙氧水放出氧氣的速度等兩個猜想。這時我接著引導,如果二氧化錳不放出氧氣,它們兩種藥品放在一起還可能怎么樣?順利學能夠說出猜想(3)二氧化錳與雙
氧水反應放出氧氣。接著再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進行分組討論設計實驗;前兩個實驗學生經過討論都順利設計出來,關鍵是第三個實驗困難很大,接著我又和學生進行了如下對話,假設二氧化錳和過氧化氫溶液反應了,生成物是什么?要想知道二氧化錳與過氧化氫是否發(fā)生反應,只要知道試管中的黑色固體能否重復使用,如能重復使用,說明二氧化錳沒有和過氧化氫沒有發(fā)生反應,那么該如何設計實驗?學生很快說出在反應后的混合物中加過氧化氫溶液,用帶起火星的木條檢驗。其問題的設計有了梯度符合學生的思維,教學過程也就個順利,由于學生經過自己思考設計實驗,真正理解了催化劑的概念,課堂氣氛和諧,效果也很好。
從而更加深深體會到一篇好的教學設計是課堂順利時的保證,要想有一個好的教學設計,不但要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運用恰當教學手段,還要對學生知識儲備、實驗技能、思維水平認真分析。
氧氣教學反思8
一、對【實驗2-5】、【實驗2-6】過氧化氫分解和二氧化錳催化作用的改進
1.加熱分解的實驗,可以考慮適當增加過氧化氫溶液的濃度,將5%的過氧化氫溶液改為10%的過氧化氫溶液。但是,熱的過氧化氫溶液中,切忌加入二氧化錳,否則會因劇烈反應,導致液體從試管中飛濺出來。
2.由于購置的過氧化氫溶液中,添加了硫酸作為穩(wěn)定劑,以減少過氧化氫的分解。因此,在使用過氧化氫溶液時,一定要加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來中和溶液中的硫酸。當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后,稍稍振蕩可見試管內液體中有許多細小的氣泡出現。
“微微加熱”是指在操作上切不可連續(xù)加熱,甚至于達到沸騰。這樣試管中的水蒸氣過多,會造成帶火星的小木條無法復燃。正確的操作,應采用間斷的加熱方法,過一會兒,試管內會出現大量的氧氣逸出的現象,此時用帶火星的小木條檢驗,現象十分明顯。
3.為了證明二氧化錳是過氧化氫溶液分解反應的.催化劑,還應增加直接加熱二氧化錳,并無氧氣產生的實驗;以及將濾出的二氧化錳再次進入催化過氧化氫溶液分解的實驗。
二、證明過氧化氫溶液中含氧的實驗探究
由于課本中提及的催化劑都是含氧的化合物,且催化劑都參與了反應,因此從證明角度也就都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這個實驗可以轉換分析思考的角度,利用過氧化氫溶液的氧化性,選擇具有還原性的無氧酸鹽氯化亞鐵與之反應,可以迅速產生大量氧氣。這樣一來,證明的推理較為嚴密,但是反應原理卻較為復雜了。
另外,過氧化氫溶液與氯化亞鐵固體反應較為劇烈,因此過氧化氫溶液的濃度要較稀,用量也要較少,加入的氯化亞鐵固體顆粒同樣要較小為宜。
氧氣教學反思9
在一節(jié)化學課上,實驗的成功、失敗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以往的教學中,對于無法看到明顯實驗現象的實驗,老師一般都會直接給出答案,因為重新做會浪費時間而影響教學進程。但這樣做學生就會有一種錯覺:老師做實驗不是為了探究實驗結果,而是為了應付教學要求而實驗。這樣形成了一種灌輸式教學而缺乏師生互動教學過程。因此教者在用加熱過氧化氫溶液無法得出正確實驗現象時,想到了如何來面對這個問題,在直接揭示答案,還是引導學生去探究這對矛盾中,教者選擇了后者。
教者在宣布實驗失敗的時候,學生感覺到:老師也不一定就是權威,老師也會出錯。這就給了學生懷疑的機會,無形中也鼓勵了學生去進行深入思考,引導學生不迷信課本,不囿于常規(guī),勇于提出自己“別出心裁”的猜想。現在的創(chuàng)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師在這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教育,鼓勵學生去懷疑、去探究,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能夠超越書本、超越自我的目的。在新課程如何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實驗的失敗而引起了學生對課本、老師的懷疑,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得了最后的成功。
任何現象的出現總有其原因,尋根究底這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所以教者認為,當出現實驗現象不明顯這種情景時,老師應盡可能有一種“換位”意識,從學生的角度來對待實驗的失敗,放下老師的“架子”。在教者實驗失敗的時候,學生也明白書上的實驗確實有問題,那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們也就不知不覺進入了探究中,把自己當作一個真正的探究者,大膽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然后在互相的爭論以及老師的.演示實驗中明白了錯誤所在。既然不是這個原因,肯定是其它什么原因,于是學生又進入了更深的探究中。這時學生已經不再是一個坐在底下被動接受知識的聽者,而是探究活動中的主體。
師生共同探討的過程,明顯體現出師生互動的過程。在跟學生一起進行探究的時候,老師應是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教者鼓勵學生對問題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對他們提出的見解中合理的部分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對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詳細的分析,用學生能懂的理論或實驗來說服他,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了困難,老師要及時加以幫助,以確保探究能順利的進行下去。在學生想到干燥氣體、收集氣體后再檢驗等方法時,由于他們知識的缺乏,后面的探究活動就無法進行了,教者及時介紹了干燥裝置和收集裝置。這樣探究活動就得以順利進行,同時也鞏固了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師還是一個智者。
新課程改革的確帶來了教者教學觀念和方式的改變。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一定要善于發(fā)現機會、尋找機會、制造機會,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的懷疑勇氣、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磨練、升華,使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氧氣教學反思10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有以下體會:
加強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表現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是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激勵學生走向成功、改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有利途徑。
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中,不僅采用了獨立、小組或團體的形式,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反思,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活動成果;更在學習結束后,自我反思探究過程的活動表現,對自己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盡可能大的進步與發(fā)展,進行了全方位的自我沉時介,以達到學生自我激勵發(fā)展的目的。
氧氣教學反思11
首先我把這節(jié)課的整體思路作一簡要說明:
1、 氧氣,學生熟而能詳,但對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學中用設問、實驗或影像資料引入課題,造成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幫助學生認識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2、 由于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學習氧氣的物理性質就顯得較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時注意了直觀性。講氧氣的三態(tài),讓學生觀看有關液態(tài)氧、固態(tài)氧的影像資料。
3、 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結合生動的演示實驗。演示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要把學生注意力放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幾種可燃物在空氣、氧氣中的燃燒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4、 學習氧氣的用途時,讓學生體會到物質的性質決定它的用途。
考慮了以上幾點,我在課前做了充分的備課。我的腦海中始終貫穿一個思想,那就是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學生知道的知識就讓他們說。如:你知道氧氣有哪些性質嗎?舉例說明。什么事實能證明自然界的水中有氧氣?學生積極發(fā)言,我不斷鼓勵,使他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從而增強了自信心。學生喜歡化學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實驗,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盡量讓學生動手實驗,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以前,木炭、鐵絲、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都是教師演示,而我把這幾個都安排了學生實驗。對此,我也很擔心學生能否成功,心里沒底,但沒想到他們做的非常好,學生高興,我也高興。這也使我感到今后要充分的相信學生,不要再束縛他們的手腳,他們其實很了不起。
一節(jié)課總是會有一些遺憾,如:學生探究問題時的時間沒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時候探究,什么時候討論,討論到什么程度,還需仔細考慮。再有,當學生提出問題時,點撥的不夠深入,對此我的想法就是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
氧氣教學反思12
本節(jié)課的整體思路: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幫助學生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主要學習觀察和描述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并從中歸納出氧氣化學性質的特點,掌握氧化反應和氧化物概念。同時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感受探究的一般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本節(jié)課處理較好之處
1、引入階段:氧氣,學生熟而能詳,但對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學中用“天宮二號”發(fā)射視頻引入課題,造成懸念,成功的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2、氧氣物理性質:由于課本上該知識點有比較直觀地呈現,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總結,將點撥放在引領學生利用氧氣的物理性質確定氧氣的收集方法及盛有氧氣的集氣瓶在空氣中的放置方法,學以致用,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拓展知識,形成知識間的相互聯系。
3、氧氣化學性質: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到現象清晰,留下印象深刻,課堂中教師通過演示,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出木炭、鐵、蠟燭在空氣中及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結論,體現了直觀思維的訓練和分析、比較思維的訓練,并很好地引導學生對現象描述、表達式書寫,規(guī)范了學生科學表達能力。
在鐵絲實驗中,由于該實驗操作較復雜,學生第一次接觸,因此我采用了發(fā)現式教學。即實驗前先通過ppt給出鐵絲實驗操作步驟,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打磨鐵絲;鐵絲為什么要繞成螺旋狀;鐵絲為什么要繞在火柴上,火柴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將鐵絲自上而下緩慢插入到集氣瓶中等問題。然后學生邊觀察實驗現象邊思考,最終找到答案。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在實驗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引起了學生對該實驗關鍵步驟的重視。
4、氧化物概念:對氧化物概念的學習,通過練習判斷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區(qū)分氧化物,效果較好。
5、總結階段:氧氣既能與單質反應,又能與化合物反應,從而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此基礎上,再補充前面已學習過的例子,如:氧氣與鎂反應,氧氣與磷反應,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ǘ┍竟(jié)課不足之處
1、用排空氣法收集的氧氣不純,導致鐵絲實驗現象不明顯。
2、學生探究問題時的時間沒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時候探究,什么時候討論,討論到什么程度,還需仔細考慮。
3、學生提出問題時,點撥的不夠深入。
總之,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我深刻地體會到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探究活動,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提高課堂效率。
氧氣教學反思13
本節(jié)內容共分3課時進行,第1課時為氧氣的性質,第2課時為燃燒和緩慢氧化,第3課時為滅火與火災自救。
1、學習氧氣的性質時,首先引入上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從這些現象入手,提出問題,并從問題中引出與氧氣的關系,再來探討氧氣的性質,這樣學生比較感興趣。
2、氧氣的'化學性質是本節(jié)容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有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要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配合課堂實驗的分析,讓學生逐個寫出表示氧氣跟硫及其他物質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3、研究燃燒的條件時,最好先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自學、討論。如硫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的劇烈程度為什么不一樣?氧氣本身能燃燒嗎?通常情況下,木柴、煤、酒精等在空氣中并不燃燒,這是為什么?為什么酒精、汽油等物質比較容易著火,而木柴、煤等相對而言不容易著火?以上述問題為鋪墊,然后再通過實驗探索,總結出燃燒的條件會更加的順理成章。
氧氣教學反思14
教學反思是教師進步的階梯,是教師進步的重要途徑。通過教學反思能夠不斷地,逐漸地提高教師自我的教學監(jiān)控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綜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對自己上完加熱制取氧氣的教后反思:
一、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
首先,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導學案的設計恰到好處,適合多數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學習。通過對本節(jié)內容的檢測發(fā)現,學生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在知識的掌握和升華、動手能力、實驗評價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進步。
其次,學生的表現方面,這堂課的課堂氣氛較好,在本次課堂實驗的過程中發(fā)現學生觀察實驗比較細致入微,學生的思維比較靈活,很多細節(jié)方面只要點到為止即可;在實驗環(huán)節(jié)中還凸顯了一部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組織能力,在對知識的掌握和辨析上,體現了學生良好的領悟能力,能夠明辨對錯,堅持真理;在習題訓練中還體現出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的準確理解和問題處理的準確性,說明多數學生都認真聽課,仔細理解,學習態(tài)度積極;在總結評價環(huán)節(jié),學生們也能夠有自己的'見解,推選出本組從動手能力、組織能力、知識儲備、習題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對自己和同學都有正確的認識。 再次,本節(jié)課中還出現了一些小插曲,上臺演示的閻佳君同學在裝完高錳酸鉀藥品后,用重新檢查了裝置的氣密性,而課本上和學案上都沒有提及到,這讓很多學生很詫異覺得沒必要或者做錯了。而事實上
證明他的這一做法確實在實際操作中很有必要。因為在重新裝完藥品后確實有可能造成裝置氣密性不夠好,發(fā)生漏氣的現象。學生這種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認真的學習精神不就是我們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嗎?
二、不足之處
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后,我再次回顧了我上課的情景,我發(fā)現了如下幾點不足之處:
首先,由于實驗準備的倉促,沒來得細查,導致實驗時“缺東少西”。還有對學生操作時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預設不足,造成問題出現時自己很被動,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對學生的學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為了趕時間為給學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時間,為了進度而節(jié)約時間,F在看來有些得不償失,學生沒有經歷質疑——探究——交流 ——結論的過程致使記憶不夠深刻理解不夠透徹。比如,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裝置為什么要選擇“固固加熱型”?收集裝置采用哪種(排水法、排空氣法)呢,為什么?可以在學生討論交流時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經過思維碰撞形成的知識遠比老師直接講出來的藥來的深刻而透徹。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閻佳君同學在裝完高錳酸鉀藥品后,用重新檢查了裝置的氣密性,而課本上和學案上都沒有提及到,這讓很多學生很詫異覺得沒必要或者做錯了。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課堂生成性問題,可以順勢引導學生討論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但是很遺憾為
了“趕進度”我一句“這步驟可以省略”帶過,現在想起來真是后悔。 最后,評價做的不好,不能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課堂的主宰者。
課堂中的實驗大部分是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不夠充足;大部分學生只是參與實驗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實驗,缺乏自己動手實驗的能力。有部分學生是課堂的看客,對很多事情漠不關心,不參與其他學生的討論大潮中去;交流討論階段學生參與性不足,一些規(guī)律和現象只有少部分學生能總結出來,其他同學只能看到表面的內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問題。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尋找“自主導引五環(huán)”教學模式和化學教學的契合點,找到更加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讓學生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我們的實驗,不論他能會多少,最起碼能夠跟著其他學生一起去探究這些實驗,讓學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斷的發(fā)展自己的思想,大膽放手,相信學生是可以的;要有這樣的認識:學生只有犯錯誤,他才能從錯誤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講眼光放的長遠些:去學習別的科目的教師是如何強化重點和突破他們的難點,學習別人的優(yōu)秀的地方,改進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發(fā)展,我個人覺得我們最好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因為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我們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讓學生理解我們在課堂中所傳授的知識,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畢竟每個老師的方法都不一樣,與其讓他困難的適應我們,不如我們改變一下自己,從他們的角度去傳授知識,或許這樣做可以有效改變學生的厭學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
氧氣教學反思15
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節(jié)重點介紹的氧氣的制取,書中實驗室制取氧氣共介紹了三種方法,分別是加熱高錳酸鉀,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在常溫下分解。其中重點介紹的是用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方法,在平時學習生活中經常會遇見有關于這種實驗室制取氣體的習題,同時也是考試中經常會出現的內容。制取氧氣這節(jié)課題我將它分成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節(jié)講解三種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制備原理,制取氣體的實驗裝置。第二節(jié)就是用高錳酸鉀法制取氧氣。第三節(jié)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氣,并由此引出催化劑的概念。
在第二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課后作為新教師的我要及時的進行反思。因為教學反思是教師進步的階梯,是教師進步的重要途徑。通過教學反思能夠不斷地,逐漸地提高自我的教學能力,提升自我的專業(yè)素質,綜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對自己上完加熱高錳酸鉀法制取氧氣的教后反思:
一、 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
首先,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符合八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適合多數學生在原有化學知識基礎上的學習。課程內容分為開篇檢測,根據已學過的知識點,設計5道與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相關的習題,達到復習原有知識點的目的,習題難度較為基礎,均與學習過的氣體有關,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并順利的完成。
其次,以動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氣這一物質的制取,學生容易接受,根據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能夠說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三種方法,并熟悉的說出這三種方法的文字表達式。學生的表現方面,這堂課的課堂氣氛較好,根據課件上展示的儀器,學生快速齊聲的說出其名稱。在教師演示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觀察實驗比較細致入微,認真的觀察教師的每一步實驗操作,了解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在相關問題出現時,能夠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并尋出產生此問題的原因。在對知識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夠明確制取氧氣的實驗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這七部分操作,體現了學生良好的領悟能力。在習題練習中還體現出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的準確理解和處理問題的準確性,說明多數學生都認真聽課,仔細理解,學習態(tài)度積極;
再次,本節(jié)課中還出現了一些小插曲,在裝完高錳酸鉀藥品后上講臺演示檢查裝置氣密性的同學,由于在學習前學生沒有進行過此類操作,在演示過程中沒有出現氣泡,但他將手離開試管后水沿著導管進入導管一小段水柱,證明了實驗裝置的氣密性良好,而課本上沒有提及到,這讓很多學生很詫異。而事實上證明他的這一做法確實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錯誤,但也讓同學們能夠在此問題上進行討論和分析,在課后學生能夠去嘗試實驗操作,并對實驗提出異議,學生的這種精神值得教師去鼓勵。
二、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后,我再次回顧了我上課的情景,發(fā)現存在如下幾點不足之處:
1、由于第一次進行大型實驗操作,實驗儀器較多,作為新教師的我沒能夠認真仔細的檢查實驗儀器的準備,導致實驗時缺少棉花。因為高錳酸鉀實驗中,棉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沒辦法在課堂上只能讓學生觀察錯誤的操作,并根據產生的實驗現象分析產生錯誤現象的原因。
2、為了趕時間能夠完成課程內容,對習題的講解不細致,有些學生出現了一些小問題,沒能夠及時的幫助學生解決。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的內容過多,其實學生能夠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能夠總結的很好,但是由于時間的問題,沒有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課堂的主宰者進行更多的討論,雖然學生對課程內容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是由學生來總結說出,學生能夠進一步的思考來得出結論,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進一步理解,實際達到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4、課堂中的實驗大部分是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不夠充足;大部分學生只能觀看實驗而不是自己做實驗。沒有給學生自己探究實驗的機會。
三、今后教學中努力前進的方向
第一、讓學生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我們的實驗,不論他能會多少,最起碼能夠自行去探究化學實驗,讓學生感到實驗成功的成就感。并且要把一些簡單的實驗探究,大膽放手的交給學生,相信學生是可以的;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導學生思考,不在一味的鴨子添食,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導者,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氧氣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氧氣的制取》教學反思01-09
關于《制取氧氣》教學反思8篇11-06
《氧氣》教案08-08
《制取氧氣》教案05-19
制取氧氣教案03-12
《氧氣的制法》教案03-12
《氧氣的性質》說課稿03-25
氧氣說課稿15篇12-29
氧氣的性質用途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