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課件> 初中地理課件

初中地理課件

時間:2022-09-06 12:22:09 課件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中地理課件集錦

初中地理課件集錦1

  教學目的:

初中地理課件集錦

  1、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2、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3、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過程: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提問】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讀某縣土地利用圖,根據(jù)圖例說出這個縣有哪些土地利用類型

  【總結】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讀圖】“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圖”

  【提問】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

  2、為什么面積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及大河流經(jīng)過的地區(qū)

  3、目前哪幾個自然帶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qū)分布在哪兩個自然帶內(nèi)

  【總結】

  耕地:主要分布在溫帶平原和大河流經(jīng)地區(qū)。

  林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森林和熱帶雨林地區(qū)。

  草地:主要分布在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qū)。

  溫帶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長。大河流經(jīng)地區(qū),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在大河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同樣土質(zhì)肥沃,上層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農(nóng)業(yè)發(fā)展。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

  土地撫育著人類,為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條件。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特別是首先人類生存離不開糧食,糧食生產(chǎn)又離不開耕地,而目前耕地卻在不斷地減少。看71頁兩幅漫畫,說明耕減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長、計算從1960年到1987年人口從30億增加到50億,假如銳地不減少,保持15、8×106km2,則人均耕地減少了多少實際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減少

  b、水土流失,沙漠擴大。近年來,各國正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地資源。

初中地理課件集錦2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nèi)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jù)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ㄕ故緛喼薮箨懷乇本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xiàn)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fā)源于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么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nóng)業(yè)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3、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nèi)部)

  4、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jié)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ㄒ詠喼薜膸讉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xiàn)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后小結

  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

初中地理課件集錦3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F(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我就《海陸分布》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當作案例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蹦敲吹降讘摻械厍蜻是水球

  學生活動

  1、觀察地球儀和火箭升空的動畫演示,覺得新奇。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由學生討論后請學生代表發(fā)言,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

  評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激發(fā)了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動手觀察探究新知,觀察思考,深入自學

  1、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后統(tǒng)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果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布有沒有那么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的探險家和他們?yōu)槿祟愓J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學生活動

  1、隨機的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

  4、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面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師:看完海洋,我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qū)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并回答問題

  評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guī)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zhì)營養(yǎng)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yǎng)。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guī)律。教師只能讓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活動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學生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

  三、師生互動突出重點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并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布特征。

  4、引導學生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學生活動:

  1、請一位同學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jù)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各大洲的輪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對位置。

  4、各小組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

  評析: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認識和發(fā)展提供種種有利條件,通過啟發(fā)、引導、講解、示范、督促、評價等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么學”,使學生從愿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這就是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zhì)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構”。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如能和教師釋疑和諧運轉,學生不僅能學得深刻,而且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fā)揮主動精神。

初中地理課件集錦4

  地理是初一學生剛接觸的新學科,在教學中是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xiàn)象入手,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地理,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初步知道學習的方法,就是我這節(jié)課的主要目的。

  本節(jié)課分三大模塊來進行:

  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我國東漢王允對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記述”。

  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我們居住的地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對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huán)境中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人文現(xiàn)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的科學。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質(zhì)、天文、水文、氣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種、宗教、城市、經(jīng)濟等合作探究:談談我們身邊的地理

  二、“為什么要學地理”

 。ㄒ唬┙忾_地理之“謎”

  運用圖片展示學生熟悉的地理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

 。ǘ┑乩砼c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為什么

  (三)地理與生產(chǎn)建設

  主要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業(yè)生產(chǎn)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fā)達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huán)境對荷蘭農(nóng)牧業(yè)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四)地理與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qū)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為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學生對千姿百態(tài)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xiāng)隨俗”。

  三、“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準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jù)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yǎng)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復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yè)。

初中地理課件集錦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jù);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3、了解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難點:

  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在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將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于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qū)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題

 。ㄕ故尽皝喼薜姆秶鷪D”)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ㄒ龑W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動一2題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ㄕ故尽捌叽笾廾娣e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

 。ㄕ故緰|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

  小結:根據(jù)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動一3題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ㄕ故尽皝喼薜匦螆D”或看課本P4圖7。3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ㄖ笇W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nèi)的合作意識。)

  A組:主要山脈及山峰(喜瑪拉雅山及主峰等)

  B組:主要高原(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組:主要半島(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等)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jù)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xiàn)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ㄕ故尽皝喼薜匦螆D”)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初中地理課件】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03-27

初中地理教案03-17

地理初中教案04-03

初中地理說課稿07-21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3-07

初中地理教案11-04

初中生班會課件05-26

學好初中地理的技巧11-06

初中地理教學心得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