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說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運動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設計特色
本課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中唯一一節(jié)有關科學史的內容,它屬于《課標》中內容標準的第五節(jié)“地球與宇宙”范疇內的內容。而科學史的教學是獨具特點的概念教學,平時我們上這節(jié)課時都感覺到學生對本課興趣不濃厚,缺少了更多學生喜愛的實驗環(huán)節(jié),聽起來像歷史課又像語文課。由于教科書上所給予的學習資源相對甚少,所以針對這節(jié)課,我改變了原有的讓學生搜集資料來講授的模式,尋找更有探究意味的方法來為孩子們服務。具體改良有以下幾個優(yōu)勢:
1、時光軸的出現(xiàn)更具連貫性。關于對地球進行研究的人物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而把這些人物用一條時光軸貫穿看起來更具連貫性和比較性,使學生在分析學習上一目了然。并且在軸上都標有科學家所處的年代的刻度,讓學生感知歷史年代的真實性和科學的嚴謹性。
2、增加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在教科書介紹的已知兩位科學家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兩位也具代表性的人物: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外加人造衛(wèi)星的出現(xiàn)。這樣更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還能通過對幾位科學家的研究進行比較找到相似之處。了解這些探索的歷史,不僅可以使學生驚嘆人類智慧的無窮還有助于學生唯物史觀的形成。
3、提供有結構的閱讀資料。學生自己尋找相關材料沒有太多針對性,而在整理和共享資料的環(huán)節(jié)做得并不是很理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沒有針對性整理資料的能力。所以我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料,一是可以節(jié)省時間,二是可以從我提供的資料里找到本課所需要的精華。
4、從學生認知點入手。本課一共有四個關鍵人物,而我的開頭不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學習的,而是孩子們對哪位科學家熟知就從哪位科學家入手,引領孩子們通過閱讀、交流、模擬實驗等學習手段,客觀真實地了解人類進步的歷史,體會科學家們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
5、插入亮點,產生認知沖突,體會科學家挑戰(zhàn)權威堅持真理的精神。本課提到哥白尼的學說受到教會和科學界的蔑視,為了讓孩子們體會到當時人們的心里狀態(tài),我插入了一個挑戰(zhàn)權威的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體會到不唯書不唯上的科學態(tài)度。
以上幾番整合是我依據課標解讀和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而更改的。以下是課標解讀中出現(xiàn)的依據:
1、《標準》“課程目標”中要求學生樹立“科學不迷信權威”的觀念,那么學生要不要聽老師的話?要不要相信書本上的結論?
“科學不迷信權威”是我們對待科學的正確態(tài)度。它建立在“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信念基礎之上。因為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勝過昨天,而明天又超越今天,所以崇尚科學、研究科學的人類會不斷前進。權威有沒有?有的。權威能不能相信?能。但是我們不能迷信權威。所謂迷信就是盲目信仰、崇拜,就是執(zhí)迷不悟,就是非理智地擁護、追隨,而恰恰忽略了科學的發(fā)展和進步,忽略了及時的吐故納新。
講“科學不迷信權威”,并不與聽從老師的教誨和采納書本上的結論相沖突。老師的教誨和書本的結論都是應該常換常新的,體現(xiàn)科學的發(fā)展與進步的。如果老師的教誨和書本的結論受到學生的合理懷疑,那也不是壞事,也許正是學生科學探究、增長新的知識和技能的開端呢!
2、科學家的探究是怎樣的?
科學家當然是不會滿足于兒童自發(fā)探究這種水平的。這樣的探究也不可能解決科學家們所關心的問題?茖W家的探究是十分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
科學史上有豐富多彩、相互不同的大量典型探究范例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和仔細研究。
如古代科學發(fā)展史上,阿基米德對浮力規(guī)律的研究。再如近代,伽利略對擺動的研究(詳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第8頁),伽利略對落體運動的探究(詳見《動手做——法國小學科學教學實驗計劃》,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內部交流),第66頁)。這些范例,展示了單個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是“單情節(jié)(episode)科學探究”的典型范例。
近代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展(詳見《著名物理學家和他的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版),展示了多位科學家針對一個領域或課題在不同歷史時期持續(xù)進行探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包含數(shù)個依次連續(xù)的單情節(jié)科學探究過程,是“連續(xù)單情節(jié)科學探究”的典型范例。
當代對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表現(xiàn)了探究需要多位科學家相互合作、聯(lián)合攻關的現(xiàn)代科學特征,中國負責其中1%但極重要的一部分研究項目。這一研究是以國際合作為特征的“多情節(jié)科學探究”的典型范例。
科學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個范例都能給人以無窮的、多方面的啟迪。
另外,對于不同學科的探究規(guī)范和范式,科學哲學領域一直處在熱烈的爭論中,如科學探究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證偽主義等。而且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中各種與傳統(tǒng)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等)不同的、新的研究方法都正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質的研究方法目前是新熱點之一。
3、對一個問題探究到什么程度才停止?
允許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階段地開展不斷的探究活動。
如果通過教師引導下的探究,兒童仍不能接受新的解釋或理解,那么就不必急于讓兒童強行記住這一新概念,而應該待他日后適當?shù)臅r候再進一步開展這一題目的探究。一方面,這可能超出了兒童的理解力;另一方面,我們常要求兒童:不迷信專家,不唯書,不唯上,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我愛我?guī),但我更愛真理”,因此也不能要求兒童強行接受某一概念?/p>
4、地球運動與晝夜變化中為什么要有“了解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及“探究晝夜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的要求?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通過模擬實驗使學生理解這一知識并不困難。能否結合這一知識增加些內容?標準編制者認為增加一些科技史的內容是可能的也是必須的,它可以使兒童意識到科學結論不是從來就如此的,有時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時間。這正好符合標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二個目標:“科s學是不斷發(fā)展的”、“科學不迷信權威”。地靜天動,符合人的日常經驗,再加上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建立的模式的支撐——一個很大的靜止的地球處于宇宙的中心,地球的四周圍繞著太陽、月亮和星星,它們分布在一個正圓形的球體上,所有這些物體都以恒定的速度沿著正圓形軌道旋轉,使得這一概念沿用了20xx多年。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一種不同的天體模型。這一模型指出:看上去靜止不動的地球,實際上每天繞著軸心自轉一周且地球和行星都圍繞太陽旋轉。這一模型使行星表現(xiàn)出來的不規(guī)則運動可以得到解釋,這真是了不起的革命,應該讓兒童在心里記住哥白尼這個名字。
“探究晝夜變化對動植物行為的影響”內容標準的提出是想給兒童一個洞察晝夜變化與動植物行為的機會。為什么雞會早早上墟?為什么貓頭鷹夜晚特別靈敏?為什么向日葵的花盤會跟著太陽轉?為什么夜來香只在夜間吐芬芳?動植物對晝夜變換的適應性行為真是太神奇了,這些探究活動既能激起兒童的興趣又能培養(yǎng)兒童探究的能力,這些探究性活動可以建議家長和兒童一起做。
5、為什么要安排考察宇宙的歷史這部分的內容?
人類為科學地了解宇宙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功應歸功于人類的好奇心和智慧。早先,初民用眼睛和想象來認識宇宙。今天我們使用各種研制的工具來觀察宇宙,這些工具包括非常敏感的無線電望遠鏡和X射線望遠鏡,使用這些儀器,可以從看見搜索到非常廣泛的光譜信息;計算機可以進行日益復雜的引力系統(tǒng)計算和核反應計算,并且從運算數(shù)據中尋找規(guī)律、演繹運用理論;空間探測器從太陽系遙遠的行星發(fā)回了詳細的圖片和數(shù)據;巨大的“原子破碎器”則用來模擬宇宙初期的狀態(tài),探索原子內部的奧秘。了解這些探索的歷史,不僅可以使學生驚嘆人類指揮的無窮還有助于學生唯物史觀的形成。
二、授課效果
1、資料的增強并人手一份的更改,學生明顯有了自主性和協(xié)調性,并能緊跟老師的步伐進行探究。
2、對于增加的科學人物由于學生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更加愿意去求知。
3、時光軸情景的創(chuàng)設滿足了學生研究欲望和可觀性。
4、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精心設計的動畫、插圖等,可以使抽象深奧的科學知識以簡單明了、直觀的形式出現(xiàn),縮短了客觀事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知識間的聯(lián)系,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
三、課后反思
本課內容是讓學生回顧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教材主要呈現(xiàn)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學說和觀點!暗匦恼f”和“日心說”是人類探索天體運動的兩個重要學說,特別是“地心說”由于有著宗教勢力的支撐,一直被人視為真理,可以說在哥白尼提出這樣的“日心說”觀點以前,“地心說”的觀點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義,也沒有充分的、直接的證據,更多人只是畏懼宗教勢力,不敢表達正確的言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他們的主要觀點和證據,以及建立觀點和證據之間的聯(lián)系,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養(yǎng)成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更要學習哥白尼研究天體運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堅持真理的氣概。加上聯(lián)系幾位科學家的成就讓學生思考到促使人類前進的力量是靠什么支撐的。
從學生層面來說,幾位科學家的觀點是已知的,但需要學生知道并內化成情感態(tài)度層面。因此,我讓學生尋找科學家的證據,建立觀點和證據之間的聯(lián)系顯得尤為重要,并且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理解證據的基礎上,學生的思維才可能到達一定高度。經過幾節(jié)課的試講,發(fā)現(xiàn)每次試講都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xiàn),最后終于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起初是按照教科書上的模式進行試講,發(fā)現(xiàn)學生興趣不濃厚,學生找的資料雜亂無章,在整理資料的時候幾乎畫了全篇資料,沒有針對性的整理在匯報上很花費時間。而第二次試講我給學生提供了資料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發(fā)現(xiàn)形勢也不好,因為每個人的意見不統(tǒng)一。兩位科學家的出現(xiàn)比較突兀沒有前因后果,學生學起來比較生拉硬拽。添加了兩位科學家的成就聯(lián)系到一起來分析是有必要的。而本課難點應該放在學生情感態(tài)度上,“科學不迷信權威”是我們對待科學的正確態(tài)度。它建立在“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信念基礎之上。所以我覺得本節(jié)課無論是講到哪個環(huán)節(jié),講到哪位科學家都應無時無刻地滲透科學家的精神。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02-11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2-02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05-19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3篇12-14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3篇)12-14
地球自轉說課稿07-26
地球的內部說課稿07-04
地球的公轉說課稿07-05
地球的結構說課稿07-03
地球爺爺?shù)氖终f課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