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化學說課稿范文15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優(yōu)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 化學說課稿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化學說課稿范文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jié)酸和堿的反應,第一部分內容:中和反應。是在學生學習常見的酸和堿的一些性子后,又把酸和堿的反響單獨列為一節(jié),這就闡明白:一是評釋中和反響的重要性,二是由酸堿中和反響的產品引出鹽,切合由淺到深的了解紀律。課本通過學生的運動與探究引入中和反響,爾后又通過交換與討論的方法了解中和反響在一樣尋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的作用。親昵了化學講義知識與天然生活的接洽,同時又富厚了學生的將來生活。
2、教學目標:依據新課程理念,結合教材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
、僦浪岷蛪A之間發(fā)生的中和反應
②了解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贂脤嶒炋骄康姆椒ㄟM行學習
②會用分析,歸納的方法對有關信息加工處理
、蹠糜^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關注社會實際問題的意識
、谶M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酸堿之間的中和反應
難點是: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
二、說學情:
我校的學生大多數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對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習過程中,厭倦教師的單獨說教灌輸,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便于他們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給他們發(fā)表自己見解和表現才華的機會,因此,喜歡教師通過引導探究法傳授知識。
三、說教法:
一位教育家說過:"科學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它們,去掌握它們;一個好的老師是教人發(fā)現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引導者。為此,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本校的學生情況,我這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其模式為: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聯(lián)系生活。同時配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視野,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這樣,不但使學生始終處干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中,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
四、說學法:
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依據本課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從以下方法進行學習: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3、自主學習法。使學生由"學會"變?yōu)?會學",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同學們想看魔術嗎(激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教師播放課件:
、傧蚴⒂袩o色溶液的燒杯中,滴入幾滴無色的溶液,燒杯溶液變紅。
、谠傧蜃兗t溶液燒杯中滴入無色溶液,邊滴邊用玻璃棒攪拌,當燒杯溶液剛好變成無色時停止。
驚奇的顏色變化,會引起學生發(fā)出疑問;有了這"奇""疑"的問題情境,我就自然地提出了:你們想知道這個奧妙嗎要想揭開這個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三節(jié)酸和堿反應——中和反應。
2、引導實驗,自主探究
前面同學們已學過酸、堿各自具有一些化學性質,那酸與堿之間會發(fā)生化學反應嗎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用事實說話,請同學們進行活動與探究(P193)。接著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3、歸納總結
、贇溲趸c是堿,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顯示紅色,隨著鹽酸的加入紅色逐漸消失變成無色,所以此時的溶液不是堿性溶液,說明有新的物質生成,進一步說明了酸和堿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借助FLASH動畫展示氫氧化鈉與鹽酸的反應過程),其他的酸和堿也能發(fā)生類似的反應: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谡n件展示酸與堿的反應方程式,請同學們總結反應的特點,反應都生成了水和另外一種化合物(鹽),這類化學反應叫中和反應。
4、聯(lián)系生活:
理解了中和反應的概念,下面我們看幾則資料。
課件展示:(讓學生真正理解在人類的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
①改變土壤的酸堿性
根據土壤情況,可以利用中和反應,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堿性物質,以調節(jié)土壤的酸堿性,利于植物生長。例如近年來由于空氣污染造成酸雨,導致一些地方的土壤變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長,于是人們將適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谔幚砉S的廢水
工廠生產過程中的污水,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處理。例如:硫酸廠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
、塾糜卺t(yī)藥
人的胃液里含有適量鹽酸,可以幫助消化,但是如果飲食過量時,胃會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這情況下,可以遵醫(yī)囑服用某些含有堿性物質的藥物,以中和過多的胃酸。
教師引導:這些資料說明了什么(中和反應用途很廣)
5、交流與討論(P194)
6、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中和反響,簡樸認識了中和反響的原理,會寫一些中和反響的化學方程式,并認識了中和反響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7、課外作業(yè):查資料,生活、生產中哪方面用了中和反響。
8、板書計劃
第三節(jié)酸和堿的反應
一、中和反應
1、中和反應:酸與堿作用生堿鹽和水的反應
2、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有廣泛的應用
一、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
本節(jié)內容在全章以及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地位:本章開始學生初步、系統(tǒng)地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之后。在本章和本節(jié)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后,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后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節(jié)教學的目標:
1. 知識和技能目標:了解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系,初步學會從實驗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本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體驗通過實驗發(fā)現化學問題,揭示物質性質的過程與方法。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要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我們不可能在一節(jié)課中面面俱到的講清楚所有的金屬的所有的性質,要有所側重,其中鈉在不同條件下和氧氣的反應以及如何從實驗的角度揭示這些反應的過程是本節(jié)課堂的重點。但是由于學生以前沒有看到過鈉,更談不上鈉的化學反應了,燃燒后得到的過氧化鈉化學式特殊,學生比較難以接受,因此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同時也應該由點到面,能夠學會幾種金屬之間性質的比較具體情況,以及金屬的性質和金屬原子的結構之間的密切關系,這些都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所在。
三、教法和學法
以上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是本節(jié)成功與否的關鍵,通過什么樣的教法和學法顯得異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1 邊講邊實驗。這是化學教學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了建構理念。具體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師演示和學生演示相結合,比如用小刀切鈉,為什么不能讓學生去做呢讓學生去實驗,去體驗,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完全符合新課程的學生主體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師做學生看,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是在啟發(fā)不假,但常常啟而不發(fā)。當然教師要注意引導。2 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并及時總結歸納?梢允抢蠋熖岢鰡栴},也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討論。如可以在鈉、鋁和氧氣反應學習完了以后,及時總結這些物質和氧氣反應時表現出來的還原性,從反應的難易程度總結還原性的強弱,從整體上把握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學法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多做比較,如學生在學習鋁和氧氣反應的時候可以去比較,兩個實驗做法不同但是現象一樣,又如鈉在不同的條件下和氧氣反應,不比較難以深刻認識過氧化鈉和氧化鈉的區(qū)別。
那么,這種教法和學法如何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呢下面談談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 引入課堂。其實,書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導學生展開對金屬部分的學習,但是不具體。我將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去列舉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銹,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fā)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
。ǘ 復習舊知。初中已經接觸到一些金屬,這里復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通性;復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并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fā)生置換反應等。最后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系。
。ㄈ 由此及彼,提出問題。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么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四) 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探究鈉的相關性質。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后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思考,去認識鈉的化學性質活潑,并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與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ㄎ澹 比較著做實驗,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從鈉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層次,讓兩位學生比較著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與否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后的現象,后學生自發(fā)思考為什么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fā)生,體會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yè)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 課堂小結。由點到面,讓學生思考金屬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很多金屬可以和非金屬氧氣發(fā)生反應,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到這些反應中金屬都體現出還原性。這樣和前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呼應,并和本節(jié)課開始的時候金屬的物理性質的通性相呼應,增強課堂的完整性。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從反應的難易程度入手讓學生認識到不同金屬還原性的強弱區(qū)別。
五、個人的認識和思考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廣大教師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讓廣大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但要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這種"漁"的過程。
化學說課稿范文2
一、教材和考綱分析。
本專題內容來自于《化學反應原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和《必修二》第二章第二節(jié),進行一輪復習時,我們把這兩部分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對化學反應限度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本專題的復習對后面物質在水溶液中的行為的復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ㄒ唬┛季V透析:
1、了解化學平衡建立的過程。了解化學平衡常數的含義,能夠利用化學平衡常數進行簡單的計算。
2、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認識并能用相關理論解釋其一般規(guī)律。
3、了解化學平衡的調控在生活、生產和科學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ǘ┛键c梳理:
考點一: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
考點二:化學平衡常數平衡轉化率及其計算。
考點三:化學平衡的移動。
二、學情分析。
(一)知識儲備。
通過對新課的學習,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tài),化學平衡常數及平衡轉化率已有所了解。
。ǘ┠芰A。
作為高三理科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小組學習及自我學習能力,具有分類歸納的基礎。
(三)學習障礙。
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知識會有所遺忘,大部分學生缺乏對基礎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建立及判斷。
掌握平衡常數和平衡轉化率及其計算。
2、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對主干知識的歸納、梳理和加工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
2、化學平衡常數的含義。
。ǘ┙虒W難點:
化學平衡常數和平衡轉化率及有關計算
五、教學方法。
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學案導學、高效課堂”的模式,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人人參與的興趣,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六、教學過程。
。ㄒ唬┱n前準備。
讓學生課前填寫學案的知識梳理部分,為本節(jié)課的復習做好知識上的準備,明確本節(jié)課的復習目標。
(二)課堂學習。
考點一、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
教師設置問題驅動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出化學平衡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標志。驅動問題:
問題1:化學平衡狀態(tài)有什么特點?你是如何理解正逆反應相等的?
問題2:已知可逆反應2HI(g) I2+H2(g) △H>0,在恒容的密閉容器中加入少量NO2,在達到平衡之前氣體的顏色、容器的壓強、溫度、混合氣體的密度是如何變化的?
問題3:可逆反應A(s) + 2B2(g) 2C2(g) +D2(g),在密閉容器中達到平衡的過程中,混合氣體的密度會有變化嗎?
。ㄈw納總結:
直接標志。
間接標志。
(四)對點練習:
1、在固定體積的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2NO2( g ) ,2NO ( g ) + O2 ( g )該反應達到平衡的標志是:
(1)混合氣體的顏色不再改變 ( )
。2) O2氣體的物質的量濃度不變 ( )
。3)混合氣體的密度不變 ( )
。4)混合氣體的壓強不變 ( )
(5)單位時間內消耗2nmolNO2的同時生成2nmolO2 ( )
。6)單位時間內NO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 )
2、下列方法中可以證明A(s) + 2B2(g) C2(g) +D2(g) 已經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個B — B鍵的斷裂的同時有一個C — C鍵的斷裂。
。2)反應速率ひ(B2):ひ(C2):ひ(D2)=2:1:1。
。3)C(B2):C(C2):C(D2) = 2:2:1。
。4)溫度、體積一定時,容器內的壓強不再變化。
。5)溫度、壓強一定時,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變化。
考點二:化學平衡常數K、平衡轉化率及其計算。
典型例題:
一定溫度下的密閉容器中存在如下反應:2SO2(g)+O2(g) 2SO3(g),已知SO2和O2的初始濃度分別為0。4mol。L—1和1mol。L—1,經測定該反應在該溫度下的平衡常數K約等于19,試判斷:
。1)當SO2轉化率為50%時,該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若未達到,向哪個方向進行?
(2)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SO2的轉化率應為多少?
感悟高考真題:
1、(1)火箭殘骸中,F紅棕色氣體,原因為N2O4(g) 2NO2(g),當溫度升高時,氣體顏色變深,則該反應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吸熱”或“放熱”)反應。
(2)一定溫度下,反應(II)的焓變?yōu)椤鱄,F將1molN2O4充入一恒壓密閉容器中, 下列示意圖正確且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 。
文本框: 氣體密度 文本框: △H/KJ?mol?1文本框: N2O4轉化率文本框: v(正) ,若在相同沮度下,上述反應改在體積為I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平衡常數 (填“增大” “不變”或“減小”),
2、(1)已知反應NO2(g)+SO2(g) , SO3(g)+NO(g)的ΔH=—41.8 kJ·mol—1,一定條件下,將NO2與SO2以體積比1∶2置于密閉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下列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_。
a、體系壓強保持不變。
b、混合氣體顏色保持不變。
c、SO3和NO的體積比保持不變。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時生成1 mol NO2。
。2)測得上述反應平衡時NO2與SO2的體積比為1∶6,列式計算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K=———————————————————————
設計目的:節(jié)選與本專題有關的近年高考題進行分析和訓練,讓學生感受高考,明確高考方向,增強備考信心。
七、板書設計。
1、 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標志,變量到不變時即達到平衡狀態(tài)。
2、化學平衡常數。
。1)化學平衡常數表達式。
。2)化學平衡常數有關計算。
模式(三段式)
mA(g)+nB(g) pC(g)+qD(g)
起始量 a b 0 0
轉化量 mx nx px qx
平衡量 a-mx b-nx p x qx
對于反應物:
n(平)= n(始)-n(變)
對于生成物:
n(平)= n(始)+ n(變)
八、教學反思和教學效果。
本節(jié)課的設計立足于高三理科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guī)律,采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將課堂學習的過程最大限度的交給學生,在教學中始終貫徹精選典型習題帶動考點復習 ,再通過習題訓練讓學生固化考點的思路,通過復習讓學生達到知識點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
化學說課稿范文3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元素》,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3。本節(jié)課分為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個部分。本節(jié)課是化學的“工具性”課程,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后學習化學的重要理論知識和工具。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結構,本節(jié)課是對前面知識的一個延伸和后續(xù),而且是學習以后離子,化學式和化合價的重要基礎。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對于初中九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已經初步形成,在課堂上不喜歡老師的單純灌輸講解,希望老師創(chuàng)建他們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和才能。本節(jié)課中我多數設置討論、看圖歸納總結,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氫、碳、氧、氮等與人類密切的元素;記住并能正確書寫一些元素的名稱和符號;2。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元素概念的建構,學會從一類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從而獲取概念的能力;
2。通過元素與原子的區(qū)別,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認識事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元素符號的學習,初步形成“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的化學思維方式。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書寫及含義;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難點】
對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號的含義。
過渡: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增強學生對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采用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表格總結法等。并通過使用投影展示,將知識體現的更加具體形象。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jié)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yè),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
通過提出疑問:缺鈣會引起骨質疏松癥,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補鈣的物質嗎?
教師通過投影展示幾種常見的補鈣食品(或藥物)。提出疑問幾種食品名稱中的“鈣”、“鋅”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還是……?)通過生活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并制造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huán)節(jié):新課教學
1。建構元素概念,并區(qū)分元素與原子的概念
教師提出疑問:那么什么是元素呢?運用投影展示兩組物質:
從組成上分析每組物質的共同點,學生討論交流,得出規(guī)律,得出“決定元素種類的是原子中的質子數”的結論。最后教師總結:元素是質子數(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是用來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的,只論種類,不論個數。這樣的設計,從知識上,是為學生建構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礎;從能力上,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氧氣、鐵、硫酸銅,講解物質從微觀上來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等粒子構成的;從宏觀上來說是由元素組成的。并建構物質的組成(或構成)的關系。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質組成與構成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思考、理解能力。
2。形成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的化學觀念,并認識元素的分類
教師通過投影展示: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比較反應物與生成物相比較,分子、原子、元素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學生分析、討論得出: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元素種類不變;分子種類發(fā)生變化。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并總結提煉規(guī)律的能力。
3。認識身邊物質中的元素
教師組織活動學生看教材圖2—8,將構成地殼成分元素的'質量分數做一些常識性介紹,并簡單向學生說明地殼中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是怎樣測定的。學生觀看圖片、了解、討論認識到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氧、硅、鋁、鐵。
教師總結:地殼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鋁鐵鈣鈉鉀鎂。(養(yǎng)閨女貼給哪家美)元素化學性質與核外電子排布,特別是最外層電子數目有關。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4。元素符號的書寫及元素符號的含義
教師講解(投影教材P61圖3—19)一個不懂漢語的外國學生走進了我們的實驗室,看著試劑瓶上的標簽的情景。引出“元素符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幫助學生認識體會學習元素符號的必要性。
提出問題(投影教材P62表3—4)請同學觀察一些常見元素的元素符號,你能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嗎?教師講解元素符號的書寫規(guī)則。并投影規(guī)范的元素符號的書寫格式: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圖文并茂,將抽象的規(guī)則形象化,有利于學生記憶書寫規(guī)則,并養(yǎng)成良好的規(guī)范書寫習慣。
5。認識元素周期表
教師講解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科學家把它們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把它們科學有序地排列起來,這樣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投影介紹門捷列夫。提問仔細觀察元素周期表,發(fā)現規(guī)律。
教師總結:元素周期表的工具性。元素周期表共有7橫行,18縱列,每個橫行叫做一個周期,每個縱列叫做一個主族,按核電子數遞增順序進行,對于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用不同顏色標注。進一步學習元素周期表,體會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
第三環(huán)節(jié):鞏固提高
通過習題練習鞏固理論知識。
第四環(huán)節(jié):小結作業(yè)
歸納總結并填寫“原子和元素比較表”,體會二者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化學說課稿范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氨》選自高中第二冊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節(jié)。在第一冊教材中,第一章《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第三章《物質的量》介紹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第二章《堿金屬》、第四章《鹵素》則是使學生獲得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初步感性認識,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是將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隨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質結構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因此,學習《氮族元素》這一章,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學習運用物質結構理論分析、研究、解決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方法。
《氨》主要介紹氨的分子結構和性質,另外穿插了介紹了什么是極性分子。從課題內容的整體安排來看,教材體現了“結構→性質→用途”的思想,并通過與學生已有知識聯(lián)系,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學生的認知結構。課題中還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驗證、探究、討論、分析等活動得出結論,因此具有鮮明的學科特色。學習本課題,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還可以使學生對生產生活中與氨有關的物質的性質有一定了解。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氨的結構、性質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掌握極性分子的判斷方法;訓練學生基本的實驗技能。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動手、觀察、分析的實驗能力。
通過對氨的結構與性質關系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以理論指導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能力。
通過氨分子結構和極性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類比、對比、抽象、綜合、歸納的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題重點:從氨的結構出發(fā),分析推斷氨的性質。
本課題難點:極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斷。
二、教學設計
1、教學思想比
(1)認知規(guī)律
高二學生已學習過堿金屬、鹵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識,并已經把這些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因此,在本課題的教學中,運用物質結構理論,學習氨的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2)認知過程
通過以往的學習,高二學生已經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學習方法,因此,在本課題的教學中,仍可沿用“結構→性質→用途”的學習方式,以適應學生的認知過程。
2、教學手段
(1)實驗
高二學生已經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可以設計和動手操作一些簡單的實驗,在觀察實驗現象時,既充滿好奇,又能由表及里,從現象出發(fā),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質。所以,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這個課題中豐富的實驗素材,采取學生實驗與演示實驗相結合、驗證實驗與探究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實施實驗。
(2)多媒體
作為這個課題的難點,“分子的極性”很抽象,教師使用常規(guī)教學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學生有很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學也就顯得枯燥死板。所以,引進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動畫和圖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靜止的變成活動的,把抽象的變成可以直接感知的,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法分析
1、對比分析法
將分子結構進行分類對比,便于學生分析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的結構特點;將氨和不同酸反應的實驗設計為對比實驗,便于學生分析氨與酸反應的本質。
2、實驗探究法
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氨的性質。
3、多媒體輔助法
合理、恰當地運用先進教學手段,將靜態(tài)事物動態(tài)化,將抽象事物直觀化,以突破教學難點。
4、演繹推理法
運用已有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通過邏輯演繹,推導氨的還原性。
5、講解法
四、學法指導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聾發(fā)聵的發(fā)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學習的人。因此,重視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yǎng)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等,應當成為教學過程中致力追求的一個目標。
結合本課題的內容,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指導學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煉總結氨的物化性質。
2、緊緊抓住事物內部的因果關系,由“果”導“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結構”(因),或根據“氮元素的化合價”(因)推測“氨具有還原性”(果)。
3、指導學生用類比、對比等思維方法,使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以增進對新知識的理解。如將“分子的極性”與“鍵的極性”進行類比,將“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進行對比等。
4、引導學生變正向思維為逆向思維,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如在分析氨為極性分子后,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為非極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間結構是什么呢?”
五、教學過程
設計思想: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設疑探索,實驗貫穿,整個教學程序中注重師生互動。
共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
導入新課
新課教學
課堂小結
鞏固練習
課后研究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提供生活素材,使學生從中提煉出氨的物化性質,采用一段新聞視頻導入新課。這段新聞介紹了本地處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經過。(見圖1)
另外,還可從這段新聞中截取一些能夠體現氨的物理性質的圖片,放在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使用。(見圖2)
(圖1) (圖2)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新課教學
為了使“結構→性質→用途”的學習線索更明確,把本課題的知識內容分解成以下四個模塊。
溶解性
氨水
結構
堿性
銨鹽
還原性
硝酸
結 構…………… 性 質 ………… 用 途
(1)結構 ——運用多媒體 突破難點
學生在新聞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為什么呢?這就需要先學習氨的結構。從氮的原子結構和氨的分子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結構。
氨是三角錐形結構,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這就需要進一步學習什么是極性分子。這里是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教學瓶頸,使用多媒體。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圖片,通過類比、對比的分析方法,使學生理解什么是極性分子,并能夠根據已知分子結構進行判斷(見圖3)。然后使用ACDLABS/3D viewer軟件繪制分子結構的三維動畫,引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思考“AB3、AB4 型分子如為非極性分子,它們可能的結構”,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見圖4)
(圖3) (圖4)
在這里,多媒體手段的應用既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由現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屬性的能力。分組討論這種形式可使學生發(fā)揮群智群力,在精心設置的問題臺階的幫助下,順利突破本課題的教學難點。
(2)溶解性 ——驗證性分組實驗
學習了分子的極性后,由相似相溶規(guī)律,很容易解釋氨為什么易溶于水。當然,教師還應向學生說明,氨易溶于水,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為以后學習氫鍵埋下伏筆。
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課堂上通過簡單實驗進行驗證呢?由學生設計實驗,并分組完成噴泉實驗。
通過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小結氨的物理性質,并講解氨水的有關問題。剛才新聞中截取的圖片應用于此。
(3)堿性 ——探究性對比實驗
氨溶于水呈堿性,氨能不能與酸反應,答案就很明顯了。這個模塊中的演示實驗是在課本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改進。一是改進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氣瓶,使現象更集中,更易于觀察;二是增加了實驗內容,先后使用難揮發(fā)性和易揮發(fā)性酸與氨氣反應,形成對比實驗,便于學生進行探究性思考。(見圖5)
(4)還原性 ——補充演示實驗
氨還有沒有其他性質呢?學生從化合價入手,猜想氨有還原性。學生的猜想對不對呢?補充兩個演示實驗進行驗證
化學說課稿范文5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jié)課選自人教版的必修本一《化學》第二章第二節(jié)。離子反響是貫穿整個高中化學學習的重要線索之一。研究離子反響發(fā)生的條件及其書寫,對以后的學習或是進一步深造都是很有必要的。有電解質參與的反響通常情況下都能寫成離子反響方程式,只有讓學生掌握離子反響方程式的根本知識,才能使他們理解 這些反映的實質。所以,本節(jié)內容在本章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使學生了解離子反響和離子反響方程式的含義。 2、通過實驗掌握復分解型離子反響發(fā)生的條件。
3、通過交流、發(fā)言、實驗等磨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錘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了學生的科學方法,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分析——討論——結論”的程序,探究離子反響的本質和離子反響發(fā)生的條件。
1、學生通過實驗,體驗了實驗是學習化學和探究化學過程的重要途徑。
2、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之善于觀察,敢于實踐。
3、通過討論與交流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進展交流與反思的習慣。發(fā)揚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實驗探究成功后的喜悅之情。感受同學間的相互合作與取得成功的關系。
重點: 離子反響發(fā)生的條件的探究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難點:引導學生設計離子反響發(fā)生的條件的探究方案及離子反響方程式的書寫。
精心設計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根底的自然科學,所以精心設計實驗顯得尤為重要。我首先設計一個產生白色硫酸鋇沉淀的實驗,其次設計了一個產生白色硫酸鋇沉淀的flash畫面,用來提醒離子反響的實質,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高潮,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然后又設計了產生無色、無味的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最后設計了中和反響實驗,利用顏色的變化及Flash動態(tài)畫面又一次激活學生的思維,體驗反響的'進展,最終到達了通過實驗使學生認識離子反響發(fā)生的條件是產生沉淀、氣體和水。
本節(jié)課采取的是“科學探究”的教學方式,即:“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交流→分析思考→獲取結論” 。 積極響應新課改倡導的課堂上“師——生、生——生”的互動的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力爭形成一個良性的、具有和諧關系的公共空間,在此空間中通過課堂師生間、生生間合作與交流,使學生作為主體主動積極參與到一種競爭與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中來,因此,在學法設計上采用實驗探究與交流活動相結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交流的習慣。
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層層設疑,環(huán)環(huán)緊扣”,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思維、學會交流合作,整個過程老師充分發(fā)揮主持人的角色。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第二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主要對電解質,酸,堿,鹽的電離本質做了詳細的講解。本課時是在上一節(jié)的根底上進展的,是整個第二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部分。學好這一內容,能提醒溶液中化學反響的本質,為以后化學學習奠定根底。并且,要求學生熟練地書寫離子方程式,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根本技能。
知識目標:
①掌握離子反響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趯W會正確書寫離子方程式,認識離子反響及其發(fā)生條件的關鍵。
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訓練學生科學方法,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能通過現象看本質,找出事物變化規(guī)律。認識到事物變化過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重點:認識離子反響及其發(fā)生的條件,正確書寫離子方程式。 難點:離子反響發(fā)生的條件。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蔽矣X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我將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采用探究式教學,由實驗復習舊知識,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提醒反響的實質,使學生深刻地掌握離子方程式的定義。并通過關鍵詞的點拔,穩(wěn)固了定義的外延和內涵。
2、采用問題討論式教學,使學生正確理解書中給離子方程式下定義“用實際參加反響離子的符合來表示離子反響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從而得出書寫離子方程式實際上是依據該物質在反響體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來決定寫成離子形式,還是寫成化學式,而不是用實際參加反響的離子的符號來表示。
3、通過實驗讓學生進展充分的討論,順利導出離子反響的本質和離子互換反響的發(fā)生條件,并對離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由于此節(jié)課時面對的是16,17歲的高中生,他們的形象思維在這一階段還是暫主導地位,所以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這點,以直觀形象實驗教學為主,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探索認清事物的本質。
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用舊知識為指路燈來探尋新知識,層層深入掌握新知識。使學生根底知識應該扎扎實實穩(wěn)固。在學習過程培養(yǎng)了分析,比照,歸納,總結的能力。
這節(jié)課我盡可能用實驗來引出問題,解決問題。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1、離子方程式的概念及書寫步驟的教學:本節(jié)課,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進展分組,做Na2SO4與KCl,BaCl2的實驗,要求同學們在做這個實驗的同時要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給出合理的解釋,讓同學們進展充分的討論,并寫出化學方程式。根據同學們的討論結果,引導學生得出Na2SO4與BaCl2反響的實質是SO42—和Ba2+的反響,從而引出離子方程式的概念和書寫步驟。
2、中和反響的實質:通過實驗:NaOH,HCl的中和反響,和幾組中和反響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引導學生得出中和反響的實質,從而加深對離子反響本質的認識。
3、最后有選擇性的通過實驗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復分解反響,得出復分解反響發(fā)生的條件,生成沉淀,放出氣體或生成水,這也是離子反響發(fā)生的條件。
化學說課稿范文6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jié)《金屬的化學性質》第一課時。我的說課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教材分析,學生狀況分析,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課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jié)《金屬的化學性質》第一課時《金屬鈉的性質》。鈉是一種典型的金屬元素,也是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種金屬元素,學習本節(jié)內容對以后其他金屬的學習有指導性作用。這節(jié)課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實驗探究鈉的性質、形成一定的學習方法具有重要作用。這不僅為學生學習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識提供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學生在獲取相關化學知識和實驗研究技能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為自我發(fā)展和社會生產進步學習化學的興趣。
2、教材內容分析
。1)鈉的原子結構及物理性質的推測。
。2)鈉的物理、化學性質。鈉的物理性質著重強調鈉的密度小、質軟、熔點低;
鈉的化學性質著重強調鈉與氧氣、水反應的探究實驗。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了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金屬鈉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根據實驗探究金屬鈉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質;通過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了解金屬鈉的`應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養(yǎng)成認真、嚴謹、科學的實驗態(tài)度;通過合作實驗,養(yǎng)成團結合作的精神 4、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1)鈉的化學性質,尤其是鈉與水反應。
。2)難點:實驗操作、觀察和分析,尤其是鈉與水反應。
二、教法分析
1.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識過氧氣、氫氣、碳等物質的基本性質,對這些物質的性質的學習主要是掌握其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存在或保存方式及現實社會中的用途,另外在初中學習中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學實驗操作技能,領悟到化學式一
門以實驗為特征的重要學科,化學實驗的豐富性和真實性必將會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趣味性。這節(jié)內容之前學生學習了原子結構和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等基本知識,這更有利于學生深層次禮節(jié)鈉的性質,達到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和融會貫通2、導型高效課堂教學法
本節(jié)采用導型高效課堂教學法,結合實驗演示和多媒體展示,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
三、學法分析
1、讓學生自己做實驗,強化學生實驗的基本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學生的化學實驗素質,增強合作的精神。
2、讓學生學會分析: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綜合運用。
3、幫助學生抓住關鍵、掌握重點: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結構——性質——存在和用途”這條線。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是結構的具體體現,性質又決定其存在和用途。
四、教學過程
1.分發(fā)導學案,學生自學并完成導學案內容。
2.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問題。
3.小組代表回答問題,教師做點評。
4.針對回答情況,教師進行講解。并在對應的知識部分展示實驗。
5.小頁練習。
6.評講答案,發(fā)現問題。
7.布置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
金屬鈉的性質
一、鈉的物理性質
1、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
2、熔點較低
3、質地柔軟
4、銀白色光澤,良好的導熱、導電性
二、鈉的化學性質
1、鈉與氧氣反應
常溫:4Na + O2 === 2Na2O (白色)點燃點燃:2Na + O2 === Na2O2 (淡黃色)
2.鈉與水反應
。1)現象:“浮”、 “熔”、 “游”、 “響”、 “紅”
。2)化學方程式:2Na + 2H2O === 2NaOH + H2↑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是一種活潑金屬。
三、鈉的存在和用途
1、鈉的存在
無游離態(tài),化合態(tài)有硫酸鹽、碳酸鹽、硝酸鹽和氯化物
2、用途鈉的用途很廣
700℃~800℃ TiCl4+4Na ======= Ti+4NaCl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理念。以學生進行自主為主,并結合實驗現象觀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討論、解決問題。教師協(xié)助歸納總結為輔。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訓練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培養(yǎng)學生實驗觀察能力、歸納總結能力。促進了學生團體協(xié)作。并讓學生體會探索科學的樂趣。突出新課標的理念,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以上是我本節(jié)說課的內容,懇請各位專家和領導多提寶貴意見。
化學說課稿范文7
一、說教學總體設計理念
本節(jié)課著重體現化學學習內容的現實性,同學們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培養(yǎng)學生對化學的應用意識。
二、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燒和滅火》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上冊第七單元第一節(jié)的內容。在生活中,同學們熟悉燃燒的現象;在第一單元《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學習中,同學們認識了燃燒的本質——有新物質生成的化學變化。本課題是對之前所學過“燃燒”的意義進行深入了解并且應用于實際之中。對高中將學習的“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可以起到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
2、教學目標分析
A.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3)會運用相關的知識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B.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于通過實驗得出事實進行分析而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C.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
。2)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3)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認識事物,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難點:對著火點的理解
疑點:著火點是否可以降低
三、說教法
1.引導探究法:這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中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應當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還應當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動來實現教育目標。引導探究法能很好的體現《標準》中的思想,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還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其模式為: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聯(lián)系生活。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技術既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又能將探究的方案,討論的情景提前準備好,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動手、思考、討論。
四、說學情
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師生條件不同而異。我校是湖南省高級示范性中學,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實驗的動手能力強,討論的思維活躍。同學們非常適應和喜歡教師通過引導探究法傳授新知識。
我校學生對課外知識有濃厚興趣,我將教材的內容略為拓展,增加了火災自救常識。使教學內容和社會生活相互滲透。真正做到化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在上完這節(jié)課后,我們學校還組織過學生進行火災逃生的演習。不僅使學生掌握一門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識。這次活動還在我省電視臺新聞中報道,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和好評。
五、說學法
1.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探究出滅火的原理,從探究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3.自主學習法:對于較簡單的內容,同學們通過閱讀教材、聯(lián)系生活自主學習。使學生由“學會”變?yōu)椤皶䦟W”適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六、說教學程序設計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
1.提出問題
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燃燒,燃盡了茹毛飲血的歷史;燃燒,點燃了現代社會的輝煌。生活中處處離不開燃燒。請同學們談談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燒的現象。
2.演示小魔術“燒不壞的手帕”
[生] 回答提出的問題
[師] 演示小魔術,設問“為什么手帕燒不壞”。導入對燃燒條件的探究。
從生活中發(fā)現化學,體會到化學無處不在;從小魔術引入課題,體會到化學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課堂,激發(fā)了同學們的求知欲。
燃燒條件的探究
1.探究實驗
步驟一:如下圖
步驟二:將薄銅片上的紅磷與小石頭分別放在酒精燈上加熱
2.根據實驗探究得出燃燒的條件
。1)可燃物
。2)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3)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
三者必須同時滿足。
3.引導得出著火點的定義
[生] 1.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按照投影的步驟完成“燃燒的條件”實驗。
2.根據實驗現象一起討論燃燒的條件。
[師] 積極參與到同學們的實驗探究中,指導同學們安全、正確的完成實驗。引導同學們得出正確的結論。提示步驟1能得說明什么。步驟2又能得說明什么。兩者相結合得出正確的燃燒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生] 八分鐘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交流討論的結果,大家一起評出最佳的結果。
[師] 鼓勵同學們的積極的動手和思考問題。提出探究時出現的小問題。避免再犯。
[生] 根據燃燒的條件,思考小魔術中的手帕為什么燒不壞。
[師] 小魔術大解密
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活動中體驗,在嘗試中感悟,從而激發(fā)了同學們對探究的熱情。
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交流使學生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感受合作帶來的成功與喜悅。
探究內容在教材的演示實驗中略有改進。增加了對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學們得出燃燒的條件。
根據所學的內容,解釋魔術的奧秘,同學們初嘗掌握新知識的喜悅。
燃燒的條件的應用
1.演示實驗“白磷在水中燃燒”。裝置如下圖:
2.有關煤爐的討論
。1)如果不繼續(xù)往爐子里添柴火,爐火還能繼續(xù)燃燒么?為什么?
。2)如果把爐門關得嚴嚴的、一點氣也不通,爐火還能繼續(xù)燃燒么?為什么?
。3)如果把爐里正在燃燒的柴夾出來,柴還能繼續(xù)燃燒么?為什么?
3.利用燃燒的條件,思考怎樣燃燒會更旺呢?可舉出具體的實例。
[師] 了解了燃燒的條件后,思考怎樣能使剛才實驗中水里的.白磷燃燒呢?
[生] 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師] 演示實驗“白磷在水下燃燒”。
[生] 根據燃燒的條件討論后回答第2題和第三題。
1.改進演示實驗優(yōu)點:向水中通入氧氣,硬紙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處游動,不能和氧氣很好的接觸?梢杂靡粋螺帽代替硬紙片,白磷能和氧氣很好的接觸。并且能清楚的觀察到燃燒的現象。
2.從化學走向生活。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加深對燃燒條件的理解。
3.在新知識的運用中形成發(fā)展的知識結構。培養(yǎng)了同學們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實驗探究
用盡可能多的方法將燃著的蠟燭熄滅。并思考為什么該方法有效。
2.根據實驗探究得出滅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絕氧氣(或空氣)
(3)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三者任滿足其一。
[師] 燃燒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當將演變成無情的火災。同學們例舉生活中的燃燒時,有人就提到了火災。
[多媒體展示] 衡陽11.3特大火災。有20名消防隊員壯烈犧牲,11名消防隊員光榮負傷,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消防官兵撲救火災傷亡最慘重的一次。
[師] 我們應掌握有效的滅火方式,將火災的損失降到最低。滅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生]1.分為六個探究小組進行實驗探究。
2.完成教師所給的表格
[師] 積極參與到同學們的實驗探究中,發(fā)現他們的問題,給予適當的提示,讓整個探究過程順利進行。
[生] 8分鐘后,派一個代表交流討論結果。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和完善。
[師] 鼓勵各組的實驗方法。歸納總結出正確的滅火原理。
以衡陽特大火災過渡到燃燒有利還有弊。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認識事物,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事物。
給定實驗目的,請同學們自主設計實驗。開放式的探究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實驗能力。
分組合作,進一步加深了同學們的合作精神,培養(yǎng)了大家的默契,為以后的探究學習打下基礎。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應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應該怎樣滅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鍋起火了;
。2)做實驗時,不慎碰倒酒精燈,酒精在桌上燃燒起來;
(3)由于電線老化,短路起火;
。4)鄰居吸煙,不慎引燃被子發(fā)生火災;
。5)森林在打雷閃電時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著火點的方法將其熄滅是否可行。為什么?(本課疑點)
3.了解幾種常見的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滅火范圍(見教材127頁)。分組做“人人都當消防員”的實驗。
[生] 根據滅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題、第二題。
[師] “著火點是否可以降低”是本節(jié)課的疑點?蓪⒅瘘c比喻成鐵、銅等物質的密度。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質固有的物理性質,不能隨便降低。
[生]1.自學了解幾種常見的滅火器
2.分組做簡易滅火器滅火的實驗(如圖),人人都當消防員。
1.將理論用于實際,鞏固滅火的原理。情感上認識火災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滅火方法能防止發(fā)生火災。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2.以提問的形式提出本節(jié)課的疑點。形象的比喻使同學們更容易接受著火點不能降低。
3.根據教材步驟,自主完成滅火實驗。學生感到學有所用的喜悅。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識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認識一些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
[師] 火災無情,滅火不如防火。
[生] 1.了解爆炸威力后,積極主動的自學“易燃易爆安全知識”。
2.認識圖7-12的圖標表含義
3.聯(lián)系生活,思考應當在哪些地方張貼這些圖標。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更關心生活,關注消防安全。
火災自救常識
看影片學習“遇到火災如何自救”
[生] 認真看影片。遇到火災,學會自救。
學會一門自救常識,激發(fā)同學們對化學學習的熱情。
總結
總結本課的重點
1.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 一起回顧兩個重點的內容。
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總結本課的重點。同學對本課的重點由短時記憶過渡到有效的長時記憶。
作業(yè)
電影院、學校、幼兒園、網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較大的場所,一旦發(fā)生火災損失慘重,請任選一地,根據其特點,設計預防火災的方案或考察該場所的預防火災的方案。(包括萬一發(fā)生火災時需要采取的滅火和自救措施)
化學說課稿范文8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分為飽和溶液和溶解度兩部分,以學生親身參與的兩個“活動與探究”和兩個“討論”為線索組織教學過程。第一個活動后通過討論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個活動鞏固和應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過討論引出氣體溶解度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tài)卻很少思考。上一課題從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課題將從定量的角度來研究物質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問題。
基于以上分析我認為本課第一課時的重點、難點為以下三點:
【重點、難點】
1、飽和溶液的涵義及“活動與探究”。
2、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
3、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及應用
二、學情分析
學 生已學了溶液的形成,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tài)卻很少思考。對生活中的現象 雖熟悉卻不一定會解釋,如家里沖糖水時,加到一定量時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節(jié)課通過一些生活中實驗引入本課的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再精心設計幾個小實 驗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jié)課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和技能】
1、 通過實驗探究,建立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的方法,并討論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并會運用知識解釋生活中現象
【過程與方法】
初步培養(yǎng)活動與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動手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好學教育: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條件的改變,讓學生感受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存在和轉化是有條件的,逐步建立用辯證
的、發(fā)展的思想觀點來看待事物的變化,和逐步培養(yǎng)由具體到一般認識事物過程的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互相協(xié)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tài)。
四、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準備采用“啟發(fā)——再現,引導——探究,歸納——總結”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下面談談授課過程的設計,授課過程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
<引入課題>
我先設計了課堂小實驗“蔗糖和食鹽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較”,根據實驗的現象和結果,由同學
總結以下幾點:(1)在一定條件下,溶質在一定量溶劑中_____(能、不能)無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條件下蔗糖比食鹽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溫下,蔗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較。然后提問“食鹽從能溶到不能繼續(xù)溶解,溶液體現了幾種狀態(tài)?什么樣的狀態(tài)?”“如果要比較多種物質的溶解能力(如還有味精、淀粉等物質)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創(chuàng)設這些情境與問題是為了把同學們引入角色,通過思考及回答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尤其對兩
個聯(lián)系生活實際似簡單又一下說不清的問題,激發(fā)了同學產生對知識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這時引入課題《溶解度》以及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點>
在老師講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涵義后,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飽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質的.溶液嗎?”解決第一個問題我設計的是在飽和的食鹽溶液中加KMnO4晶體。(投影)當同學們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擴散的現象時受到啟發(fā),領悟到定義中“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質的溶液(是指原溶質,不是指其它溶質)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質)”,對書本上的定義有了完整、精確的理解。
2、“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嗎?”解決這個問題我設計了在兩個培養(yǎng)皿中盛相同體積的水,一個里面加食鹽(用藥匙大頭取),一個里面加熟石灰(用藥匙小頭取)。(投影)很明顯此時溶質取用量不同。攪拌后可見食鹽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飽和)。為了證明食鹽溶液未飽和再加食鹽少許,攪拌后仍全溶。觀察了這組實驗,同學們展開了討論,從實驗現象的啟迪中逐步對“飽和”和“濃”、“不飽和”與“稀”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嚴格的區(qū)分,并且進一步認識到,如果這組關系相互成立,必須滿足前提與條件。用實驗輔助教學后,使這個過去一直用數據來解釋的問題變得讓人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好學教育:
這一教學過程是以探索性實驗為主要線索,以教師的設疑、演示、點拔和學生的觀察、分析、釋疑關
聯(lián)互動為主要教學手段。因為通過直觀的實驗增加了同學的興趣,為啟發(fā)式教學創(chuàng)設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題目與之相結合,誘導和激發(fā)了同學思維的積極性。
<突破難點>
教師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可以相互轉化嗎?”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
了學生分組實驗:1.飽和食鹽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鹽;2.飽和硝酸鉀溶液加熱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鉀,再冷卻到室溫。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很快得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條件。
實驗可以激發(fā)學生很大的學習興趣,而自己總結出的規(guī)律比老師講很多邊學生只是機械記憶要強得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時,我展示了一些數據表:
在20℃時,100克水中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所溶解的質量(克)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請同學們從這張表中比較出四種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
<得出結論>
教師引導設問:得出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學們通過對“蔗糖與食鹽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較”
這一實驗的觀察與討論,具備了對這個問題的初步認識,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達到飽和”,并且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條件缺一項都使數據沒有比較的意義。有了這一層知識鋪墊,我讓同學們自己歸納總結。在老師的點拔下,他們將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加以梳理,并用較少的文字歸納出要比較精確地討論溶質的數量問題一定要滿足兩點:其一是條件:一定溫度,100克溶劑;其二是狀態(tài):飽和溶液。這時所研究的溶質克數恰好與書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個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學們的觀察、分析、整理中輕松地建立了。
<鞏固應用>
按照教育心理學規(guī)律,新知識概念建立以后,需要鞏固與強化。如何將已經獲得的知識在具體間
題中加以運用,不僅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查。在本課的最后階段我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1)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濃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該物質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繼續(xù)溶解任何其他物 質的溶液;2)為何汗水帶有咸味?被汗水浸濕的衣服涼干后,常出現白色的斑跡,為什么?
好學教育:
3)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加以說明:25℃時將10克氯化鈉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10克。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我及時獲得了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同學們也學會了從新信息的轉換中分析解決新問題,使溶解度章節(jié)中重要的知識點落到實處。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我體會到啟發(fā)—研究教學模式的實施是當前形勢下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動局面,倡導一種以人為本、注重身心與智力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觀。本課中啟發(fā)—研究教學模式在實施策略方面始終圍繞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從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到學會從一個現象概括出對一類問題的認識與理解,無不體現了培養(yǎng)人的思維素質和追求新知識的科學精神。
化學說課稿范文9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第xx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jié)《鐵及化合物的性質》。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內容介紹及教材處理
本節(jié)課內容包括:鐵單質、氧化物、氫氧化物及鐵鹽四部分。我是這樣處理的,因為鐵單質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本節(jié)課重點學習鐵的化合物的相應性質及Fe2+、Fe3+檢驗。并將Fe2+、與Fe3+的相互轉化這個難點放在下節(jié)課學習。學生已經學習過氧化還原反應,Al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這些知識對學生來說均有一定難度,而Fe(OH)2的性質是這兩部分的綜合利用,難度更大。我準備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結合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主動探究結果,達到分散難點的目的。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鐵是金屬中的重要元素,由于鐵是變價金屬,所以高考中對元素及化合物的考查,鐵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你們說課就是中考中的地位。)通常以無機推斷題形式出現。同時,鐵又是日常生活、工業(yè)生產及國防中應用極其廣泛的金屬。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鐵的氧化物、氫氧化物的性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教學過程中注意運用歸納、對比的方法。對鐵的化合物形成知識體系。
3、情感態(tài)度目標:通過課本上設置的“學與問”、“科學與探究”,是學生深入了解金屬化合物的一些性質,感悟到金屬在生活實際中的廣泛應用。
四、 重點、難點
本節(jié)課的重點為:........
由于......所以我將本節(jié)課的難點設定為:......
五、 教學過程
1、對于鐵的.氧化物的學習,我是通過讓學生課前預習,完成學案,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2、(你實際的教學設想,大體步驟。對于??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以上是本節(jié)課的主要授課內容,為了強化學生對........的理解,我設計了........,另外針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進行作業(yè)布置。
對于本節(jié)課我也進行了如下反思(這個必須要說,你可以直接用我的)
新舊兩版教材除了在課程安排上又說不同外,對于教學方式由老師傳授、學生被動。轉變?yōu)橐越處煘橹黧w、學生為主導。老師有意圖的設計、引導、啟發(fā),學生自主觀察、歸納、總結,親身體驗。如我本節(jié)課.......,讓學生........,是學生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訉W習,提升學生們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注明:
1、條理清晰,說出你所要敘述的1、2、3、........
2、幾個方面全面,不能丟項
3、彩色部分的話語是重點語句
化學說課稿范文10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課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所以,本節(jié)教材對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
(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lián)系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yǎng)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對生活中一些物質元素含量的確定,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課時:2課時
二、學況分析
1.知識基礎: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它比較抽象,而且對于“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中的“一類原子”這一定義,在沒有同位素知識準備時,學生難以理解。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前三個單元學生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主要是空氣、氧氣和水),感性知識不充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調整,降低了教學要求,不過分要求把握概念的嚴謹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學生能結合實例正確使用概念,理清他們的區(qū)別就行。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指導學生閱讀、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并與多媒體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難度。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 設置問題: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與物質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3)元素與原子的關系如何?
(二)新課教學
1.元素概念
通過說明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使學生對“元素”有初步的印象。進一步分析,氫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質子數的氫原子。同樣,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質子數。元素的概念在舉例中導出。
2.學生討論
①元素的種類由什么決定的?
學生總結: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也就是說質子數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
②單質和化合物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學生總結:它們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種。
教師講解:物質的'簡單分類。
3.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
設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關系?
分析: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講種類也可以講個數。
舉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講成水是由2個氫元素和1個氧元素組成的。
4.地殼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過學生閱讀教材中地殼中各物質的含量,使學生認識物質的種類非常多,而組成這些物質的元素并不多,已經發(fā)現的元素只有100余種;并要求學生記住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利用“養(yǎng)閨女”的諧音,幫助學生記憶。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生物細胞中元素分布的資料,使他們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100余種元素組成的。
(三)知識遷移
分組討論:課本P73,學生討論活動。
利用討論讓學生領悟化學反應中什么粒子一定改變?什么粒子一定不變 ?元素種類是否發(fā)生變化?
學生總結: 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fā)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fā)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fā)生變化。
(四)本節(jié)小結
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五)知識反饋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是( )
A.硅 鋁 氧 B.鋁 硅 氧 C.氧 鋁 硅 D.氧 硅 鋁
2.元素之間的根本區(qū)別是( )
A.核內質子數不同 B.核外電子數不同 C.核內中子數不同 D.原子的相對質量不同
3. 水是由__ 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構成的。
4.某物質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產物只有二氧化碳,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__元素,還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課后作業(yè)
1.從生物學或科普刊物中查找?guī)追N食品的元素組成,并列表說明。
2.查閱資料,了解地殼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3.背誦課本P75,常見元素名稱及元素符號。
化學說課稿范文11
設計思想:
新課課倡導“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薄白寣W生學習有用的化學”。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見有機物,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聽到的,學生感覺親切、熟悉!镀胀ǜ咧谢瘜W課程標準》指出: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質,認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介紹其主要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一性質一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從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從實驗開始,組織教學內容,盡力滲透結構分析的觀點,使學生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學無止境。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知道了乙醇的組成、物理性質、燃燒反應和一些用途,但是學生對物質性質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宏觀表象階段,只是在烯烴的學習中開始從微觀結構認識物質。因此在乙醇的教學設計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與乙醇分子、氫氧化鈉和乙醇鈉的對比,滲透結構決定性質這一科學分析方法。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乙醇化學性質的教學采用學生小組實驗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目標(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1)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列舉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質;
。2)通過實驗探究,能完成乙醇與氧氣、與鈉反應的實驗操作,并能正確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3)通過師生共同歸納,初步學習羥基、官能團等概念,并能解釋羥基對乙醇性質的影響;
。4)通過閱讀、交流加深對酒駕、乙醇汽油等與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問題的認識,體會到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學重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和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3.教學難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
四、教學過程:
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句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
教學第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討論、交流所知道的乙醇
學生討淪、交流所知道的.乙醇,歸納出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乙醇的物理性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提出與已有經驗相聯(lián)系而義具有新的自己可望進一步了解的東兩,如飲酒與人體健康、司機酒后駕駛等問題)
教學第二環(huán)節(jié)──實驗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以學生最為關注的社會熱點──酒駕切入本節(jié)課的教學。創(chuàng)沒情景: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事故調查顯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與司機灑后駕駛有關。提出問題:人在過渡飲酒后,會出現種種不適癥狀,乙醇在人體內發(fā)生了怎樣的化學變化?(教師向學生展示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圖)
提出問題:
乙醇生成乙醛的變化在人體外也存在著。銅銀焊接時表面會生成發(fā)黑的氧化膜,工匠說只要把銅銀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就會光亮如初,這是什么原理?
實驗探究:
學生分小組模擬這一實驗過程。
實驗改進:
將盛有無水乙醇的試管浸入到500C左右的熱水中,以保持反應所需要的溫度(參考蘇教版教材),銅絲使用細電線中的細銅絲,經砂紙打磨后繞成螺旋狀,改進之后的實驗增大了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只需l一2次就可以成功的聞到乙醛的刺激性氣味。(學生觀察銅絲表面的顏色變化,對比實驗前后試管中液體氣味的變化,書寫方程式,思考銅絲的作用)
歸納總結:
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方程式,認識羥基結構,得出銅絲在反應中起催化劑的作用。
教學第三環(huán)節(jié)──閱讀、交流,認識乙醇與強化劑的反應及應用
乙醇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乙醛,它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乙醛能夠麻痹大腦的中樞神經,繼而出現心悸、惡心、嘔吐、四肢不協(xié)調等癥狀。交警是如何檢驗司機酒后駕車的呢?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資料卡片。學生了解乙醇與強氧化劑反應,直接被氧化為乙酸,同時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教學第四環(huán)節(jié)──觀看錄像,探討乙醇汽油的利與弊
教師播放一段錄像,目的讓學生關注乙醇的能源價值。學生了解到乙醇汽油的推廣使用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節(jié)約了石油資源,解決了能源危機。教師提醒學生乙醇汽油的生產消耗了大量的玉米,從而出現汽車與人爭糧食的社會現象,引發(fā)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警醒,培養(yǎng)學生參與禮會建設的意識。
教學第五環(huán)節(jié)──探究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創(chuàng)設情景:百度搜索──乙醇鈉,乙醇鈉是制造二十余種西藥的原料。提出問題:由乙醇如何制得乙醇鈉?(類比水與鈉的反應)實驗探究:學生分小組完成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實驗改進: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將一塊綠豆粒大小的金屬鈉放人其中,再將注射器活塞裝上,之后輕拉注射器活塞,使乙醇進入注射器中,可以觀察到鈉與乙醇發(fā)生反應,有大量氣泡產生,將注射器內的不純氣體排出,迅速倒轉注射器,反應產生的氣體可以將乙醇排出,待鈉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輕推注射器活塞,點燃反應產生的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改進之后的實驗減少了反應物的用量,氫氣無需驗純,操作簡單,適合學生完成。
歸納總結:
學生模擬鈉與水反應的原理書寫方程式:
概括整合──乙醇的結構和化學性質
學生觀察發(fā)現乙醇的兩條化學性質均與羥基結構有關,講解官能團的概念并強調對有機物性質的重要影響,滲透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結構一性質一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化學說課稿范文12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學生學習稀硫酸、稀鹽酸后對一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概括,而且是學生第一次概括一類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對學生今后學習“堿的通性”、“鹽的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培養(yǎng)學生從諸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共性并達到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根據本節(jié)課的內容特點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逯R目標:
1、 了解酸的涵義。
2、 了解酸的通性(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3、 了解金屬活動性順序(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及其意義。
、婺芰δ繕耍
1、 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guī)律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
2、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缜橐饽繕耍
1、 使學生初步認識一般規(guī)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學法設計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法和學法作如下設計:
1、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教學中采用問題和演示實驗為教學情境,配以講授、討論、歸納、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提問、思考、議論(討論)、講解、練習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釋疑,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釋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意活動的有機結合。結合本課的實際,對教學過程作如下的設計:
、蹇傮w思路:
⑴導入→⑵回憶已學知識→⑶歸納酸的通性→⑷分析變化的本質→⑸酸的通性的本質→⑹酸的涵義→⑺鞏固練習及遷移(編有酸與金屬不能發(fā)生反應的題目)→⑻質疑→⑼金屬與酸反應→⑽金屬活動性順序→⑾本質→⑿鞏固遷移
1、 以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本課的總體設計思想是根據基于現代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學習和記憶基本模式構建的。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及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學習過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 學習過程(學習事件)
、俳邮芷鹘邮艽碳 ①引起注意,確保刺激被接受
、谕ㄟ^感覺登記器登記信息 ②告知學習目標,建立適當的預期
、圻x擇性知覺信息,以便在STM中儲存 ③提示從LTM中提取先前學習的內容
、芡ㄟ^復述在STM中保持信息 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現材料,確保選擇性知覺
、轂樵贚TM中保存對信息進行意義編碼 ⑤以適當的語義編碼指導學習
⑥將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 ⑥引出反應,包括反應生成
、叻磻刹⑦M入效應器 ⑦提供學習結果的反饋
、鄬W習結果學習者的環(huán)境中 ⑧評估作業(yè),包括提供學習結果反饋機會
、嵬ㄟ^執(zhí)行策略對過程實行控制 ⑨安排多種練習以幫助將來的提取和遷移
根據本課實際——教學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難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安排兩次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習事件)以此達到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即⑴—⑺為第一次學習過程,重點落實酸的通性;⑺—⑿為第二次學習過程,重點突破金屬活動性順序。
2、 以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過程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人類認識自然、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是從外現的、具體的、生動的、形象的感性認識逐步升華為內在的、本質的、抽象的理性認識。因此,在設計中要體現人類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以便使學生感到學得自然、學得輕松。本課總體設計中的“⑵→⑶→⑷⑸⑹”、“⑼→⑽→⑾”均體現了認識規(guī)律(即:現象→規(guī)律→本質)。同時設計中的“⑵→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也體現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理論來自于實踐同時又指導實踐的思想(即:實踐→理論→實踐)。
3、 以整體的連貫性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為了能使整堂課一氣呵成,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完整的體系。首先,將教材中酸的涵義部分移至酸的通性之后,目的是使學習既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又使教學內容順利落實。不把知識強加于學生,讓學生在自然、輕松的有效學習中獲得知識,而不時接受知識;其次,特意在環(huán)節(jié)⑺中設計了不能發(fā)生的酸和金屬的反應,以此順理成章地將學生思維遷移至研究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上來。
化學說課稿范文13
各位領導、評委、各位同行: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選修四 化學反應原理》第四章第三節(jié)電解池的第一課時,我主要從六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進行闡述
一、教材內容
本節(jié)課是化學選修四第四章第三節(jié),第一課時的內容——電解原理。教材通過“電解氯化銅”的實驗展示電解原理的實質,并認識電解池的功能!半娊饴然~”的實驗是理解電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心。通過該實驗將推導出電解池的工作原理,電解的一般規(guī)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方法和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其中電解的一般規(guī)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材內容的重要性
電解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本理論之一,既涉及到電化學的理論知識,又與氧化還原反應等密切相關,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原電池,通過對電解池的學習之后,學生將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換、電解質溶液、原電池和電解原理和有關計算等知識聯(lián)系起來的知識網絡,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規(guī)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解原理,會判斷電極產物
2、能書寫電極反應式及總反應式,培養(yǎng)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惰性電極電解氯化銅的微觀模擬,探究電解原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判斷電極產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電解知識的學習,發(fā)現其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并提高他們辯證思維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tài)度。
四、教學重點
理解電解原理和以電解CuCl2溶液為例得出惰性電極作陽極時的電解的.一般規(guī)律。
五、教學難點
理解電解原理,非惰性電極作陽極對電解產物的判斷
六、 教法
通過多媒體的應用,直觀形象的展示電解的過程,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并適當進行問題探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體現“以問題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精神
七、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比較、討論、概括、練習等學習手段,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yǎng)其探索精神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與合作精神
八、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復習回顧——新課引入——探究活動——學習電解理論——演示模擬實驗——完善電解原理——課堂小結——學習反饋(固化能力,形成學科思想和學科能力)我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注意突出重點,力求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復習回顧(2分鐘)
通過習題 復習回顧原電池相關知識進行熱身,并與本節(jié)課建立銜接
2、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1分鐘)
通過名人典故引入新課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3、學習電解原理(20分鐘)
。墼O疑]我們已經知道,金屬和電解質溶液都能導電,金屬的導電過程是物理變化,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是否與金屬的導電過程相同呢?
探究活動1:(P79實驗4-2)
活動匯報:
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I溶液變藍的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Cl2
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碳棒上有紅色物質析出——Cu
[設疑]CuCl2溶液在電流的作用下為什么會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后通過多媒體演示通電前后溶液里離子移動情況
【小結】(1)、電解:電解質在溶于水或熔融狀態(tài)下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通電時
自由離子作定向移動而在陰陽兩極引起氧化還原反應。
。2)、電解池:將電能轉變?yōu)榛瘜W能的裝置
。3)、電解池的形成條件:直流電源、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熔融電解質)、構成閉合回路
(4)、電極名稱:陽極——與電源正極相連 陰極——與電源負極相連
(5)、電子移動的方向:
電源負極 →電解池陰極 →電解液中的陽離子(被還原)
電解池中陰離子(被氧化)→電解池陽極 →電源正極
。6)、電解本質: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就是電解質溶液的電解過程
4、離子的放電順序
[設疑]陰極為什不產生氫氣呢?陽極為什么不是氧氣呢?
通過分析講解得出結論
【小結】溶液中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陽極:1、陽極若是活潑電極,金屬電極本身先于任何離子放電
2、陽極為惰性電極: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離子> F-
5、通過例題講解總結出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離子(包括水的電 離)、并分成陽離子組和陰離子組。
(2).根據放電規(guī)律,陽離子在陰極發(fā)生還原反應,而陰離子在陽極發(fā)生氧化反應,完成電極反應式。(注意得失電子守恒)
。3).由陰陽兩電極反應式,合并得總反應式。(弱電解質的須保持分子形式)
小結: 分電極、析溶液、判流向、斷粒子、書極式、寫方程
6、隨堂練習(7分鐘)
1、判斷
。1)電解、電離均需要通電才能實現( )
。2)電解池中電解質溶液導電過程即電解過程( )
。3)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均發(fā)生氧化反應( )
2、以石墨作電極,電解下列溶液,寫出電極反應及電解總反應式。
。1)AgNO3溶液 (2)Na2SO4溶液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電解池
一、電解原理
1、電解原理
CuCl2 =Cu2++2Cl-
陰極:Cu2++2e-=Cu (還原反應)
陽極:2Cl- - 2e-=Cl2↑(氧化反應)
總反應:CuCl2==Cu+Cl2↑
2、電解池的形成條件:直流電源、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熔融電解質)、構成閉合回路
3、電極 : 陽極:與外電源正極相連,發(fā)生氧化反應(即失去電子)
陰極:與外電源負極相連,發(fā)生還原反應(即得到電子)
4、電解池中的電子的移動方向: 電源負極 →電解池陰極 →電解液中的陽離子(被還原)
電解池中陰離子(被氧化)→電解池陽極 →電源正極
二、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陽極:1、陽極若是活潑電極,金屬電極本身先于任何離子放電
2、陽極為惰性電極: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離子> F-
三、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分電極、析溶液、判流向、斷粒子、書極式、寫方程
本節(jié)課我根據高二年級普通班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guī)律,采用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化學說課稿范文14
一 、教材分析:
、苯滩牡牡匚缓妥饔。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是聯(lián)系質量守恒定律和進行化學計算的“中介”,學生要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必須要依據質量守恒定律,而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又是進行化學計算的基礎。化學方程式是繼元素符號、化學式之后又學習的一種化學用語。從本節(jié)開始,以后所學的化學反應均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會寫化學方程式顯的尤為重要。
、步虒W目標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結合教材和課標,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胖R目標:
a、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知道書寫化學方程式應遵循的原則。
b、掌握化學方程式書寫的步驟,初步學會配平化學方程式的方法。
、颇芰δ繕耍和ㄟ^對具體的化學反應的討論、分析和解決,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乔楦袘B(tài)度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辰虒W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難點: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二、教法分析
本節(jié)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試一試、練一練、議一議、做一做”的教流程中不知不覺獲取新知識。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主動探索為主,教師的引導、點撥為輔。并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提高課堂效率。
三、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會學生如何學,是教師的職責,是培養(yǎng)能力的關鍵。本節(jié)課應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讓他們自己去觀察、討論、分析,培養(yǎng)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這樣做增加了學生參與機會,增強了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產生一種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第一步:想一想(溫故知新)
(多媒體顯示)煤餅燃燒后剩下的煤渣的質量與煤餅相比有什么變化?此反應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嗎?你能用化學方程式把這個反應表示出來嗎?
生:變小。遵守質量守恒定律。
C+O2點燃CO2
師:這個化學方程式表明了什么?
生:⒈表明了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
、脖硎靖魑镔|之間的質量關系
師: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要遵循哪兩個原則?
生:一是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二是要遵守質量守恒定律。
師:C+O2點燃CO2,是否遵守了書寫原則?理由是什么?
生:遵守了書寫的兩個原則。各物質化學式及反應條件符合事實,等號左右兩邊C和O原子總個數相等。
設計意圖:通過想一想,溝通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為新授知識做好鋪墊。通過想一想,把問題做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激情,從而引出——如何寫化學方程式。
第二步:猜一猜(觀察猜想)
(多媒體顯示):教材P96圖片
師:猜一猜,第一幅圖片揭示了一個化學反應是什么?左右平衡了嗎?
生:沒有。
師:這個式子左右兩邊H、O原子總個數相等嗎?遵守了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了嗎?
生:氧原子個數不相等。違背了質量守恒定律。
師:猜一猜,第二幅圖片左右平衡了嗎?用一個什么化學方程式把它表示出來?
生:左右平衡了。
師:第二幅圖中的平衡,是怎樣從第一幅圖中的不平衡變化來的?什么叫配平?
生:將第一幅圖中的H2O的前面配2,H2的前面配2。加在一起就配平了。在化學方程式兩邊的化學式前邊配上適當的化學計量數叫配平。
設計意圖:從圖片上形象直觀的告訴學生,H2和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學生很輕松的就接觸到本節(jié)課的難點——化學方程式的配平。為我們下一步突破教學難點埋下伏筆。
第三步:試一試(自主探索)
師:你們看到過“找錯誤”這樣的電視節(jié)目嗎?現在我們也來試試。有人說,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這樣的P+O2=PO2
請同學們找出這個化學方程式的錯誤有那些?
生1:生成物可能不對,應該是P2O5
生2:沒有反應條件。
生3:若生成物為P2O5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
師:上述的化學方程式應該怎樣改正?寫化學方程式有那些步驟?
(學生們熱烈的討論,找錯誤)
生1:4P+5O2點燃2P2O5
生2:第一步,將磷、氧氣的化學式寫在左邊。P2O5的化學式寫在右邊。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畫一條短線。第二步,配平:因為左邊有兩個氧原子,右邊有五個氧原子,兩數的最小公倍數10,所以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面配上2。式子右邊的磷原子個數是4,左邊磷原子個數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第三步,標明化學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把短線改成等號。
師:化學反應的信息是否都反應在化學方程式中了呢?
演示: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下的實驗,有氣體生成。
生:沒有。
師:能不能在化學方程式中表示出這一信息?
生:在氧氣的化學示后面用向上的箭頭表示。
師:演示氫氧化鈉與硫酸銅的反應,有沉淀產生。怎樣在化學方程式中表示這一信息?
生齊答:在氫氧化銅的化學式后邊加一個向下的箭頭。
師:是不是見氣體和固體就加箭頭呢?請你們看書自找答案。
設計意圖:強化理解、鞏固練習。讓學生們自主的去探索化學方程式的配平。使學生在嘗試中知道化學方程式書寫的步驟。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fā)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四步:練一練(講練結合)
(多媒體顯示)
、毕铝谢瘜W方程式書寫是否正確,如不正確,為什么?
(1)Fe+O2點燃FeO2 (2)Fe+O2點燃Fe3O4
、苍噷懗鱿铝蟹磻幕瘜W方程式。
(1)鋁在氧氣中燃燒(2)鐵在氧氣中燃燒(3)水通電分解(4)一氧化碳(CO)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設計意圖:學生動手獨立完成,教師來回查看。幫助學生指點、糾正。反饋學生在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上還存在什么問題。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本節(jié)重點。
第五步:議一議(小結提高)
、睍鴮懟瘜W方程式的原則是什么?
、矔鴮懟瘜W方程式的步驟
、硨懟瘜W方程式時應注意什么?
(多媒體顯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口訣):
左寫反應物,右寫生成物寫好化學式,記得要配平短線改等號,條件需注明氣體和沉淀,箭頭要分清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本節(jié)所學知識,師生共同小結。讓學生體會要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第六步:做一做(課節(jié)鞏固)
根據信息寫化學方程式
(1)汽車尾氣中含有CO、NO等有害氣體,可在用鉑、鈀做催化劑的條件下,發(fā)生反應。生成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一種氣體和空氣中體積分數最大的一種氣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2)在宇宙飛船的火箭推進器中,常裝有液態(tài)肼(用N2H4表示)和液態(tài)雙氧水(H2O2),它們混合時發(fā)生反應,生成氮氣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通過學生的做,反饋學生存在的問,下次上課時予以糾正。布置相應的針對性訓練題。
化學說課稿范文15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學課文《氧化—還原反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課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學》上冊第一章。氧化—還原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研究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和規(guī)律,對學好化學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許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識時,凡涉及元素價態(tài)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jié)內容在本章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參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確定一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初步掌握根據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加深對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學會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學會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理解氧化還原的實質。
能力培養(yǎng):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分析,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思想:對學生進行對立統(tǒng)一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科學品質:激發(fā)創(chuàng)造意識,培養(yǎng)勇于探索認識新事物的優(yōu)良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難點:從電子轉移的觀點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
二、教學方法:
以講解、分析、體溫、概括為主體,抓住化合價變化跟電子得失的關系著一關鍵,通過氫氣與氧化銅反應,鈉在氯氣中燃燒等例子,從得失氧、化合價升降、電子的轉移等一一揭示反應的實質,這樣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又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 練 提問 討論 歸納 總結的程序將問題逐步引向深入,使學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學習化學的思維活動,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知識有清晰的認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讓學生明白氧化—還原反應是矛盾對立的,同時又是統(tǒng)一的,以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三、學法指導:
復習初中學過的知識,注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采用講練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的'。鼓勵學生做筆記并思考,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參與“學中練,練中學”。在練習中,可讓學生依老師的思維模式,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理解后再按適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記憶,最后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復習初中學生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自然過渡到新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導語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寫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同學思考回答:
“氧化銅失去銅,發(fā)生還原反應,氫氣得到氧發(fā)生氧化反應,像這樣一種物質被氧化,另一種物質被還原叫氧化—還原反應。”同學們在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已經掌握了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就進一步學習有關知識。
2.講授新知識
以Na在Cl2中燃燒和H2與CuO反應為例,通過得失氧情況和價態(tài)分析,總結如何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即: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外部特征:化合價升降。啟發(fā)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元素化合價變化原因,認識反應前后元素化合價的改變是氧化還原反應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還原反應的內部本質:電子轉移。電子得失、電子對偏移,氧化反應,失e、價升;還原反應,得e、價降。從而解除疑難,進行下一環(huán)學習。
(三)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氧化劑,得電子的物質(化合價降低),具有氧化性;還原劑,失電子的物質(化合價升高),具有還原性。就這樣邊講課邊板書,在化學方程式上畫線,標明化合價及電子得失,啟發(fā)學生分析討論,并總結歸納。教會學生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即: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
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氧化劑 還原劑
為了理解,加深記憶,讓學生先看幾分鐘書,然后讓一位學生上臺寫出H2在Cl2中燃燒這個化學反應,并分析,即:
價升,(電子對偏離)發(fā)生氧化反應; 價降,(電子對偏向)發(fā)生還原反應。
為了使知識更清晰,可以給出小節(jié),并給出類似題型的練習題,達到鞏固加強。最后一起總結出氧化—還原反應的規(guī)律,即:
接受電子 失去電子
化合價降低 化合價升高
被還原 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 具有還原性
四、氧化—還原反應的規(guī)律和記憶方法:
1.總結:元素化合價升高則原子失去電子,被氧化,發(fā)生氧化反應,該物質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元素化合價降低,則原子得到電子,被還原,發(fā)生還原反應,該物質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種類型的化學反應,總結出復分解反應不是氧化—還原反應,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得看元素化合價在反應前后有無變化。
3.聯(lián)系反饋:
寫出Zn與HCl反應,Cu在Cl2中燃燒的反應式,并標出化合價、氧化劑、還原劑并同時布置課后作業(yè),以達到鞏固新知識,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發(fā)生學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透徹講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結
5.布置作業(yè)
【 化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化學鈉說課稿06-24
化學《鈉》說課稿12-07
化學說課稿06-14
化學說課稿05-21
《化學平衡》化學說課稿11-22
《化學鍵》說課稿12-05
化學鍵說課稿12-07
化學式說課稿07-06
高中化學經典說課稿06-26
化學說課稿范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