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時間:2022-01-07 20:01:23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靵韰⒖颊f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這一課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溶解》單元第2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內容后,所要學習的一節(jié)科學探究課。教材主要安排了兩項活動:一、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學生通過對高錳酸鉀在水中溶解現象的觀察,再進行相互討論交流,從而使學生對物質的溶解過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對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象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fā)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狀態(tài)的異同,從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的表達交流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為下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學情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獲得了對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認識;而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也使學生積累了一些對溶解現象的感性認識。但從認知心理學來看,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好奇心很強,積極性也很高,但表達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較差,因此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加強引導。

  根據科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茖W概念: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wěn)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將物質從溶液分 離出來。

  2。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不同狀態(tài),發(fā)現溶解與不溶解的主要區(qū)別和特征。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認識到細致的觀察、比較的重要性。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標中,我以描述高錳酸鉀、食鹽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為本課教學重點,以比較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里的變化的異同為教學難點。

  三、 教法與學法

  為體現新課標“以學生為本”、“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在本節(jié)課,我將用開放的教法來引導學法的開放。在教法上,我將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實驗觀察和比較過程中形成對溶解的直觀認識,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學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真正體會到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其次是交流討論法,通過學生對原有認知及現有結論的交流,使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發(fā)現認知沖突,從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學準備

  為每小組準備:一杯水、一支攪拌棒、少量高錳酸鉀、藥匙、記錄單

  教師自己準備:小黑板、一杯食鹽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過濾裝置

  五、教學程序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茖W教學應力求從兒童身邊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fā),提出有關科學問題。所以,我對本節(jié)課作了如下設計:

 。ㄒ唬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上節(jié)課的知識,提出問題:食鹽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讓學生進行猜測,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問:為了能清晰地觀察到物質的溶解過程,應該選用怎樣的物質?從而引出新的課題,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膶W生已有認知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為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奠定良好的基礎)

 。ǘ 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

  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高錳酸鉀,并提醒學生取用化學藥品應使用藥匙。再讓學生簡單地觀察一下高錳酸鉀,在觀察后對高錳酸鉀顆粒進行描述,從而初步認識這一物質。其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高錳酸鉀溶解實驗,觀察的同時做好記錄。

 。▌(chuàng)設真實的科學探究氛圍,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像一個科學家一樣去探究問題,激發(fā)其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學生根據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討論交流,從而對物質的溶解過程形成較清晰的認識。

 。ㄔ谟懻撆c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傾聽別人意見、評價和接納不同觀點等開放的科學態(tài)度,促使學生學會尊重事實、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賞不同意見,并從他人意見中得到啟發(fā)和幫助)

  (三) 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讓學生回憶上節(jié)課的研究活動,與本節(jié)課研究的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進行比較。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完成比較記錄表的過程中,發(fā)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狀態(tài)的異同,從而建立起溶解概念。

 。ㄋ模 延伸拓展

  討論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質能夠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質不能夠溶解在水中?

 。▽⒖茖W課堂與生活相聯(lián)系,促進學生對溶解現象的理解)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引導學生參與一些活動,讓他們關注自己的飲食情況,學會給食物分類,了解一些常見食物所含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從而懂得自己該吃什么、該怎么吃。學生要在一個個實踐活動過程中,了解人體生長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沒有哪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yǎng),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們的飲食習慣是否伴隨著知識的增長在向著科學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識有沒有得到增進。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自己平時吃了些什么東西還是比較熟悉的,但對所吃的各種食物究竟能夠為人體的生長發(fā)育提供哪些營養(yǎng)等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而這恰好會影響學生飲食態(tài)度與習慣的形成和保持。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我們設計了活潑、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的過程中,比較輕松、清晰地掌握科學知識要點,為后面學習"怎樣搭配食物"作好準備,為建構自己正確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課由以下四大塊內容組成:

  第一塊是引導學生回憶大家平時常吃的食物和最愛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現豐富多彩、品種多樣的食物。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吃過的食物有選擇地帶一些到課堂上來,使活動更直觀、生動。

  第二塊是指導學生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食物的種類很豐富,給食物分類的標準也很多,這一過程中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給食物分類。分類的食物可以是學生自己帶的,也可以由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食物圖片。

  第三塊是通過閱讀資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營養(yǎng),幫助學生認識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及其來源和作用,知道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yǎng)。這塊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呈現出來,這樣會更加直觀、生動、靈活一些。同時還要讓學生從自己所帶的食物中發(fā)現它們各含有哪些營養(yǎng),學習按照營養(yǎng)的成分給自己所吃過的食物分類。這一次分類是對食物所含有營養(yǎng)的分析和鞏固。

  第四塊指導學生統(tǒng)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這樣的次序編排與教材內容安排上有一些變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已經了解營養(yǎng)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統(tǒng)計活動,再分析班級里學生的飲食情況是否科學、合理。這一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飲食習慣,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計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質與能力。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點,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過程與方法

  ● 按照自定標準給食物分類;

  ● 用圖表統(tǒng)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知識與技能

  ● 了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及其來源;

  ● 懂得營養(yǎng)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關心飲食,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 增進學生的健康意識。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導入

  1.談話: 看了這些圖片你想干什么?

  2、我們?yōu)槭裁匆詵|西呢?

  3.小組討論、匯報,學生廣泛發(fā)言。

  【評析】這樣導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趣,又能引起學生對營養(yǎng)話題的關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時又了解了學生的飲食情況,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并為統(tǒng)計全班同學愛吃的三種食物做好了準備。

  二、 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

  1.你能利用學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據日常生活實際將它們分分類嗎?你能說出這樣分的理由嗎?

  2.小組交流、匯報。

  【評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給食物分類,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渠道和思考的空間,對于學生能講出理由的分類,教師給予合理評價并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這樣的教學方法更符合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和富有兒童情趣,使全體同學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動之中。

  三、 指導學生統(tǒng)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1.談話: 以小組為單位統(tǒng)計一下你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2.活動: 統(tǒng)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并作出統(tǒng)計圖。

  【評析】通過統(tǒng)計活動,使學生了解用圖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統(tǒng)計結果,從而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

  四、 閱讀資料,認識人類需要的營養(yǎng)來源和作用

  1.讓學生自學教材第44頁的資料,通過閱讀使學生知道糧食類含有豐富的淀粉,供給人熱量和力量;魚、肉、奶、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fā)育必需的食物;油脂類含有豐富的脂肪,供給人能量、保持體溫;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生物纖維。

  2.通過閱讀資料和對統(tǒng)計圖的分析,思考: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營養(yǎng)是否均衡?我們應該吃什么?

  3.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評析】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凌亂、模糊的認識更加清晰化,使學生了解按營養(yǎng)成分為食物分類的科學方法,明確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yǎng),從而形成"建立合理飲食結構"的意識。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更加關心和注意自己的飲食,為正確搭配食物、設計自己科學合理的飲食做好鋪墊、打了基礎,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把課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實踐。

  教學片斷賞析

  1. 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 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分類嗎?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分?

 。▽W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并及時給予學生鼓勵)

  師: 請同學匯報一下,你們有幾種分法,為什么這樣分?

  生: 我把蘋果、梨分為一組,因為它們都是水果。

  生: 我把魚單獨分為一組,因為它是水里的動物,把雞蛋也單獨分成一組,因為它是雞下的,雞在岸上活動。

  生: 我把巧克力、面包、魚分為一組,那些都是我喜歡吃的,把其他的分為一組,那些是我不喜歡吃的。

  生: 我把蘋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為它們都很圓。

  師: 噢,你是按形狀把它們分組的,不錯。

  生: 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們都是綠色的。

  師: 噢,你是把它們按顏色分了組。想法挺好的,同學們如果把思路打開,把眼界放寬,我們會想到更多的分法。

  【說明】學生按自己的標準分,教師不加以限制,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可以挖掘出學生更多的潛能,教師及時鼓勵可使學生更加自信。

  生: 我把米飯、饅頭和花卷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糧食。

  生: 我把魚、豆腐、各種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菜;把蘋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們都是水果。

  生: 我把魚、蝦、蟹分為一組,它們都生活在水中;把蘋果、柿子、梨分為一組,它們都長在樹上。

  生: 我把檸檬、芒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黃色的;把草莓、櫻桃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紅色的。

  生: 雞蛋、鴨蛋可以分為一組,它們是圓的;蕓豆、扁豆可以分為一組,它們是細長的。

  師: 通過今天的討論交流,老師覺得你們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學一下子想出很多種分法。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做什么事都善于動腦的話,你們一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

  【片斷評析】利用貼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現象,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情境,更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合作與學習,當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升高時,教師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信,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發(fā)揮。教師鼓勵學生"只要你們做什么事都善于動腦的話,你們一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期望學生永遠都不要言敗,只要付出,終歸會有收獲。

  2. 閱讀資料、建立合理飲食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 自學教材中不同種類的食物含有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的資料,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淀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分別有什么作用。

 。▽W生自學、討論)

  師: 誰能說說通過學習和討論,你們都知道些什么?

  生: 通過閱讀和討論,我們知道米飯、饅頭、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豐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給我們熱量和力量,支持我們的活動。

  生: 魚、肉、蛋、奶、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我們生長發(fā)育必需的食物。

  生: 各種油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脂肪,它能供給我們能量和保持體溫。

  生: 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是我們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師: 通過匯報,我知道同學們對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這種做法科學嗎?為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吃?

 。▽W生小組討論、匯報)

  生: 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人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好多的營養(yǎng),而這些營養(yǎng)又分別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們組有的同學喜歡吃肉、有的喜歡吃魚、有的喜歡吃雞腿,但大多數同學都不喜歡吃蔬菜,這樣營養(yǎng)就不夠全面,如果經常這樣就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生: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每種食物分別含有不同的營養(yǎng),而這些營養(yǎng)對我們的成長都是十分有好處的,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使我們缺乏一些生長所必需的東西,這樣,我們的身體健康就沒有保障。

  生: 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形成偏食的習慣。我們知道,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yǎng),為了健康我們必須養(yǎng)成食物多樣化、不偏食的好習慣。

  【片斷評析】通過學習、討論、交流,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飲食習慣,明確不偏食可保證身體正常發(fā)育的重要性。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來自石門縣楚江鎮(zhèn)第一完全小學的吳莉,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

  一、 說教材

  《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冀教版三年級上冊"水"這個單元中的第二個課題《浮與沉》中的第二部分。這部分是在學習了第一部分物體的沉浮現象基礎上進行的,對于這部分的教材,我是這樣來處理的,將"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改為探究"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在寶貴的40分鐘里,通過"怎樣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這個問題作為教學重點和突破點,作細致深入地探究學習,從改變沉與浮一個層面進行探究,當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理解達到一定高度后,"怎樣使浮在水中的物體沉下去"則可由學生課外去自行探究。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親歷"觀察——發(fā)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科學概念:認識到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輕重及承載的液體有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做中學"的探究樂趣,樂于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孩子們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學難點:制定研究計劃,并按計劃進行實驗操作。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水槽、雞蛋、燒杯、食鹽、勺子、玻璃棒、橡皮泥、回形針若干、各種漂浮物、馬鈴薯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科學教學力爭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節(jié)課我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主要采用探究發(fā)現法進行教學,運用"情景法"、"演示法"、"觀察法"、"動手實踐法"、"多媒體輔助法"來輔助教學。并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適當點撥啟發(fā)、及時反饋評價。

  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合作交流,集思廣益,思維互補,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方法的設計,最終要在教學程序中得以體現,根據以上內容的分析,本著遵循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聯(lián)系三年級小學生的實際,我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激趣——探索——應用三個環(huán)節(jié)

 。ㄒ唬 以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發(fā)現問題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學藝術就在于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科學探究也不例外,因此教學伊始,我給學生講一個有關死海的傳說,聽完故事我順勢問學生:"這些奴隸是不是真有神靈保佑呢。"學生回答不是,是因為死海里含有大量鹽我繼續(xù)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說是書上看到的。這時候我從注重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增強他們的探究欲望著手說:"那書上的這種說法對不對呢?往水里加鹽真的能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嗎?想不想親自動手驗證一下?"接著我們就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ǘ 以活動展開,探索問題,獲得新知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探究了解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我通過使學生親歷三個活動,讓學生自己探究其方法。對于這三個活動設計我主要抓住結合生活實際,便于學生操作的特點來進行。三年級的學生沒有學過關于空間、體積、密度等專業(yè)知識,但根據生活經驗,他們已經知道,比較輕的、像船型的物體物體可以浮起來,另外,部分學生也已經從書上了解到,往水里加鹽可以使物體上浮,但是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探究的起始階段,因此,我要對他們的探究過程多加以引導。

  第一個活動:首先,讓大家猜,雞蛋放入水中會怎樣?這個問題一拋出,學生的猜測也就開始,有了猜想就會迫不及待地想去驗證,這時我請個同學將雞蛋放入水槽中,學生觀察到,雞蛋沉了。接著我又提出問題:"你能想個辦法讓雞蛋浮起來嗎?"學生受前面故事的啟發(fā)很快想到水中加鹽的辦法。時機成熟,學生現在急切的想驗證自己的辦法是否行,分組實驗開始。這是學生自我展示時間,當然我也要及時發(fā)現問題,對實驗過程加以指導。比如:怎樣放鹽及攪拌鹽的方法。實驗結束后,小組長匯報實驗結果,有的'小組沒有成功,請成功的小組說說可能是什么原因,再讓沒有成功的小組繼續(xù)試驗,直到成功為止。這樣就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一定要放足夠的鹽,雞蛋才會浮起來,也讓每個小組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探究的樂趣。這一階段的探究活動完成了我們本課時教學目標中第一個要點:水中加鹽可以使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

  活動二:那是不是所有的物體放入鹽水中都能浮起來呢,我緊接著出示一塊橡皮泥,問:"如果把橡皮泥放入鹽水中會怎樣呢?"學生結合上面的實驗活動都猜"浮上來",我請一個猜浮上來的學生來演示,將一塊橡皮泥放入能使雞蛋上浮的鹽水中,結果驗證猜測是錯的,橡皮泥沒有上浮而是沉下去了。 "怎樣才能使橡皮泥浮上來呢?"這時候我先組織讓小組進行討論,說說你的方法和理由,并把它記錄在實驗報告中,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通過小組討論后,再派代表向全班匯報他們的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以下方法:把橡皮泥捏成碗狀或船狀,把橡皮泥放在塑料泡沫上等等,讓學生選擇自己小組感興趣的方法分組實驗,這部分我這樣設計是為了給孩子自主的探究空間,發(fā)揮主動性,用個性化的方式去嘗試、去探究。實驗后交流,先讓借助塑料泡沫使橡皮泥浮起來的學生說說是怎樣做的,實驗結果怎樣,并請一小組到前面演示,這樣做既讓他們有展示的空間,讓別的小組共同分享他們成功的喜悅,也讓學生們都了解:借助漂浮物也能使物體浮起來。小結并板書。捏成船狀或碗狀估計有不成功的,讓成功的小組介紹經驗,不成功的小組繼續(xù)改進,還讓借漂浮物的小組也用這個方法試試,因為下面,我設計了一個競賽,待橡皮泥浮起來后。往"船"或"碗"里放回形針,比一比在"小船"不沉的情況下,哪一組放得回形針最多。在課堂組織競賽活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又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同時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玩中求知。交流時,要讓裝回形針最多的小組介紹經驗這樣設計是為了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讓其他學生感受到原來橡皮泥越薄,里面的空間越大,承載的物體就越多。小結并板書:改變物體形狀也能使橡皮泥浮起來,這一階段的活動指向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中第二和第三兩個要點:借漂浮物和改變物體形狀可以使物體浮起來。

  活動三:我拿出一個沉有土豆的燒杯,采用變魔術的手法使這個土豆浮起來,土豆怎么會浮起來呢,學生疑惑,開始猜測,我揭曉謎底,學生仔細觀察后發(fā)現:是因為這個土豆的重量減輕了,這時學生很想親自來驗證,我繼續(xù)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在實驗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兩點:1、明確減輕重量的方法2、要把土豆挖空到一定程度,實驗才會成功。這個探究活動是我根據書上所介紹的潛水艇沉浮的原理自己設計的,它便于取材,便于操作,便于理解,能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于發(fā)現、善于思考,我們也能做科學,我們都是小小科學家。這個活動指向了本課時第四個要點:知道通過減輕物體的重量可以使物體浮起來。

 。ㄈ 以發(fā)現結束,聯(lián)系實際,深化認識

  學習科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理解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所以在第三環(huán)節(jié)中,我安排了兩個思考題,使學生聯(lián)系實際、深化認識。

  1、漁民想讓漁網在水中圍成一堵墻,將魚群包圍住,我們能用什么方法使?jié)O網在水中立起來呢?

  2、你能解釋潛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嗎?

  縱觀全課,"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動手實驗——得出結論——實際運用"這樣的探究過程一直貫穿始終,以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會為主線,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能用多種方法,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增強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提高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斷的性質。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fā)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學習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

  1.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測量彎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鉤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學習流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

  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后匯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

  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后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才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后,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銹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并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提示學生材料不要弄斷)

  3.學生匯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發(fā)現:比較的材料由于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銹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教師引導,最后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⑴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品謩e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種塑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后思考:這些塑料制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了解塑料的循環(huán)使用

  1.閱讀教科書,說說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標志",認識可回收標志。

  3.討論:我們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這節(jié)課的教材選自教科版的小學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中的第七課。它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后從另一個角度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本課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發(fā)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編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馬鈴薯的沉浮。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對沉浮條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通過實驗驗證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第三部分:推測與驗證。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讓學生理解物體沉浮與液體密切相關。最后是對本課的擴展。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偻ㄟ^實驗探究發(fā)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谧寣W生體驗“觀察-發(fā)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情感態(tài)度目標:

  在活動中,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fā)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發(fā)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難點:推測及驗證清水、鹽水的過程;引導學生自行設計驗證實驗。

  二、說教學對象

  五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對物體沉浮的因素已經有了一些知識基礎,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驗,對于物體的沉浮有一定的聯(lián)想。在以往的實驗中,他們還積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維方法。

  三、說教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但學生不能自己盲目地過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對水槽里的馬鈴薯進行觀察、研討、推測、驗證,以及進一步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guī)律的本領。為了能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發(fā)現法、實驗法、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物體的沉浮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fā)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yǎng)技能技巧。

  四、說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ㄒ唬﹦(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

  1、準備兩個的水槽, 教師拿起一大、一小的兩個馬鈴薯,問:“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 ”

  2、學生討論、猜測,教師動手演示實驗。

  3、學生交流發(fā)現:水槽中的液體也是也是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ǘ┙M織探究活動,得出探究結論。

 。1)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

  1、 鼓勵學生討論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們是不同的液體。

  2、 引導學生用火烤的方法來檢驗水。

  3、 驗證實驗:在清水中慢慢加鹽。

  4、 通過實驗得出結論:馬鈴薯可以上浮是因為在水中溶入了鹽。

 。2)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

  1、 學生產生疑問:為什么在水中溶入了鹽就可以使馬鈴薯上浮呢?

  2、 用量筒分別從兩個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體,放在天平上比較,結果發(fā)現同體積的鹽水比清水重,因而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

  3、 通過不斷的探究實驗,推理出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此過程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所在,學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來檢驗水,因此,我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猜一猜,動一動手。在這一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都能獲得一個發(fā)現的“經歷”,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科學》是一門強調“做”的學科,在這一探究活動中,我讓學生通過“做”去獲得要掌握的知識,從中體會到,科學并不神秘,動手“做”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同時,我還對教材進行了挖深研究,引導學生推理出另一個重要的結論。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涵,深化了他們的探究活動,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三)擴展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科學、用科學熱情。

  1、師生一起做有趣的實驗:分層漂浮實驗、銅砝碼在水銀中漂浮的實驗。

  2、師生共同介紹死海的有關奇特現象。

  3、利用“加鹽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師生一起做有趣的實驗,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死海的奇特現象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看到這一奇觀之后,萌發(fā)用科學的熱情。接著讓學生課后思考,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板書設計: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相同體積時:鹽水重 浮力大

  清水輕 浮力小

  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浮力越大,越輕浮力越小。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以下的板書,簡潔明了地概況了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了然,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說教學評價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所以評價時,我不是過于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yōu)劣,而是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本節(jié)課的評價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 “組織探究活動,得出探究結論”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采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所作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學會發(fā)現自我、欣賞別人。

  回放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中時,給科學教學活動帶來無限生機,更可以感受到小組合作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也許,這就是新科學課程的魅力!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水與生命》是人民出河北版社小學科學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課的內容,是本冊教材中 “水”教學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在引導學生交流對水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安排了“觀察水”、“水與生命”、“榨果汁”等三項活動。目的是將學生各自已有的認識作較為科學的梳理,引導學生知道水是什么樣的,水與生命的關系,激發(fā)學生研究更多的有關水問題的興趣。我選擇的是這個內容的第二課時“水與生命”。

  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與水有著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它不僅孕育了生命,還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源和文明發(fā)展的基礎。在本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看待水與生命的更深層次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生命離不開水,為今后進一步認識水與生物的密切關系、關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等內容打下基礎。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了解常見食物中的含水量。

 、、大膽想象沒有水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

 、、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根據科學程序進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和同學交流自己對于水與生命關系的不同看法。

  ⑵、能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系。

  ⑶、通過設疑、探究、研討、應用等活動,激發(fā)學生探索水與生命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探究、求實創(chuàng)新的科學品質。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能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系,并能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生活習慣。

  二、教法、學法設計

  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重要方法和學習過程,這種過程很大程度上有別于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因此教學中必然要形成師生互動的教與學的活動過程。本課主要采用“討論、談話、交流匯報”等教學方法,并依照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設計教——扶——放的教學過程,以保證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切實實施。

  為順利完成本課制訂的教學目標,教學中著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討論交流——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xié)作學習能力。

  三、教學程序設計

  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以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為載體,設計如下教學流程:

  1、 以創(chuàng)設情景開始,激發(fā)興趣,呈現新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針對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的特點,本課一開始,我就借助多媒體播放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景,并配上動聽的詩歌朗誦“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绷⒓次藢W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驗美的感受。然后讓學生猜猜詩中贊美的是誰?接著提問為什么水使小草變綠,使魚兒歡暢,使地球美麗。當學生暢談感想后,教師歸納:“水是生命之源”。讓學生自然的進入愉快主動的學習情境,強化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fā)了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

  2、 以活動展開,交流反饋,體驗匯報。

  科學課從不以鈴聲作為課的始終,課前調查和課后探究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上節(jié)課“觀察水” 這一內容后,我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收集圖片和詢問家長等形式做一些有關水與生命的調查,要求每人說1—2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討論生命離不開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學生對生命的認識,而課前的準備工作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水與生命的精美圖片,使學生獲得視覺體驗。學生積極熱烈的討論著,同時畫面中美麗的風景更是讓他們對這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世界無比熱愛。最后師生小結: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生物體內的一切生命活動,如呼吸、消化、蒸騰、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以實驗鋪路,主體參與,探求真知。

  為了更直觀的展示動、植物生長離不開水,我引導學生大膽設計實驗證明,并提前準備了“植物喝水”的活動。讓學生觀察并做好記錄。這個活動需要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觀察,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向學生提供開放的、主動探究的空間,給他們的活動留有充分的余地,提供條件或創(chuàng)設情境。圍繞“生命離不開水”這一目標,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演練他們的科學技能,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可選擇性,豐富了教學的素材,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4、以整合延伸,拓展活動,激情導行。

  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匯報并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對水與生命的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叭绻麤]有水,世界將會是什么樣的?”學生們各抒己見。討論結束后,啟發(fā)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畫一幅以“沒有水的世界”為題的想象畫,或寫一篇同樣題材的短文。

  課后,要求孩子們用續(xù)寫詩句來贊美水,“如果沒有水……”感受水對自然的恩惠,在經歷科學教育的同時,也將在孩子們心里構筑起對水的美好情感。

  學生樂于接受;學生用詩歌自由的交流思想,表達情感,雖然有些詩句不太符合約定的語言格式,那又何妨?只要他們參與了、思考了、表達了,目的就達到了。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標精神作指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寓教于樂。實現了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培養(yǎng)。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拱形的力量》(出示課件),《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學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已初步了解改變材料的厚度和形狀會增強抗彎曲能力。在本課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形狀——拱形。拱形結構是一類很重要的結構,應用廣泛。拱形結構又叫推力結構,它的特點是把受到的壓力分解成向下的壓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結構中唯一產生外推力的結構。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點更具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教材精心設計安排了兩項活動。第一項是測試紙拱的承受能力,這個活動讓學生初步了解拱形承重的秘密。第二項活動是搭一個瓜皮拱,這個活動是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和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教學目標:

  據此,我設置了一下幾點教學目標:(出示課件)

  1 科 學 概 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

  2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重點 (出示課件):我認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設法保持拱形的形狀,使它承受更大的壓力。

  難點(出示課件):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發(fā)揮拱的受力特點。

  教學準備 (出示課件):要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需要準備的材料有: 做拱形的紙 ,鐵墊圈若干 ,課件 , 小木塊若干,西瓜皮塊若干 、 抹布。

  二 學情分析:(出示課件):

  通過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增加材料厚度和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增加物體抗彎曲能力的探究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種氛圍下相信進一步探究拱形,學生們的熱情會更加高漲。

  三 教法學法分析:

  教學目標能夠順利的完成,需要合理的科學的教學方法,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課我將采用“探究-研討”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出示課件)

 。ㄒ唬鹤灾鳌骄糠。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利用舊掛歷紙和墊圈探究紙拱的承受壓力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能夠更好的得到自主發(fā)展。

 。ǘ汉献鳌杏懛。

  科學活動以小組的形式開展,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動過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間進行互相交流,最終達成共識。

  四 教學過程:

  我一直認為科學課堂必須是充滿情趣和智慧的課堂,它著力于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的興趣更濃厚,讓學生的智慧更靈動。以這個為基點,我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ㄒ唬簞(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出示課件)

  首先我將出示一張紙,引導學生觀察:看老師手中的這張紙。它連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這樣柔軟無力的紙你能用什么辦法讓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嗎?通過學生回答,不但可以檢查學生對前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說到拱形,這時我(做一個拱)繼續(xù)啟發(fā)學生,做成拱形后它沒有塌下去,看來拱形也有科學道理。你們發(fā)現了嗎,我們的周圍中也有許多的拱形建筑,請看(播放課件圖片:趙洲橋、拱門、九洲體育館) 為什么這么多的建筑都采用了拱形呢?同學們愿意和老師一起來研究拱形中的學問嗎?(這時我板書:拱形的力量 )

  我這樣

  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拱形”是“改變形狀”的另一個視角。通過欣賞拱形建筑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后的提問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并且通過教師演示平紙和拱紙的承重能力,使學生明白同樣大小和材料的拱紙比平紙承重能力強,同時親眼目睹了拱紙承重過程中的形變,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點。

 。ǘ禾骄垦杏憽獪y試紙拱 (出示課件)

  這里我設計了三個實驗活動:

  為了突破重點,我設計了第一個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課件)

  學生把紙拱放在墊板上,并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記號。觀察之后,說一說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里?引導學生說出在拱的下部。

  教師解釋概念:在拱與墊板接觸的地方,我們把它叫拱足。下面請同學們輕輕地放一個墊圈在紙拱上,來測試拱的承受力,仔細觀察紙拱的變化。并回答:哪個部分承受著墊圈的重力?學生會發(fā)現拱足向兩邊伸展,而墊圈的重力是被拱頂承受的。

  再加一個墊圈,觀察一下新的變化。學生發(fā)現紙拱隨著壓力的增大,拱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后就平了。根據這一現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凹埞啊睘槭裁磿騼蛇吷煺归_去?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觀察描述活動,學生能清晰地認識拱形的受力軌跡,從而建構第一層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過材料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吹焦白惴珠_自然想到要用什么東西去抵住它。

  教學進行到這里,基本抓住了本課的第一條基本概念。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設計了第二個實驗:把拱足固定,測試紙拱能承載多大的重量。

  實驗二:把拱足固定,測試紙拱能承載多大的重量(課件)

  教師設問:既然我們知道了紙拱受力變形的原因,你有什么辦法使紙拱不容易變形,能承受更大壓力?承受幾個墊圈你能預測一下嗎?怎樣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用實驗檢測一下看行不行。學生開始分組實驗:用東西(書本)抵住拱足,在拱頂上不斷加墊圈。實驗時教師巡視指導。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fā)現,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紙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強。引導學生進一步改進實驗方案,讓拱形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

  通過師生談話,進一步肯定學生的想法,用東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壓力要大一些。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討論觀察到的現象。當拱頂上的壓力不斷增加時,它的形狀會有什么變化?紙拱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變化?通過這樣的設問,再一次讓學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現象后,對出現的問題作出解釋,當拱頂上的墊圈不斷增加時,紙拱還是要塌,向左右偏,通過操作適當開動腦筋去思考解決方案,怎樣讓拱形承受的壓力再大些,進而引出實驗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實驗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出示課件)

  科學必須用事實講話?茖W數據就是探究活動中獲得的事實性資料,對科學數據的分析是激活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途徑。

  我提問:我們怎么做能讓紙拱承受更大的壓力?你打算怎么做?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案寫下來,再匯報。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我用課件出示:(【溫馨提示:1、進行實驗時,做好數據記錄。2、每個實驗,“拱橋”的拱足之間的距離要保持一致。3、如果紙條被壓壞或有明顯折痕,應該換上新的紙條!)

  學生分組實驗大多數學生都在拱形的兩邊放木塊,把拱足抵住,實驗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現在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抵住拱足,就能提高拱的承受力,

  請學生試著解釋。

 。ㄑ菔菊n件說明: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加緊密。拱形受壓時會產生一個向外的推力,抵住這個力,拱就能承載很大的重量。) 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從同學們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看到抵住拱足的物體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強了!那現在老師有個問題了,要是我們繼續(xù)在旁邊加,拱是不是會一直都這樣,承受的物體越來越多呢?學生可能回答:不能或能,老師點撥:拱有一定的承載能力,不能超過它的限度,就如我們天天經過的大橋——招蘇臺河大橋,他的限載重量是20噸 。 通過生活中的拱形建筑可以引出極限限載的含義。&nbs

  p; 最后讓學生總結拱形承載的秘密。(同時我把拱形承重的秘密展示在黑板上)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了解了拱形承重的秘密,同時培養(yǎng)了大家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樣課堂教學主線清晰,學生探究情趣盎然,深入有效。

 。ㄈ豪硇哉J識—搭瓜皮拱

  學生分組活動,課前每小組準備了西瓜皮塊來搭一座拱橋,兩組學生分別在講桌兩邊搭拱,

  本環(huán)節(jié)的活動用到了瓜皮,會弄臟學生的手和課桌,我會讓學生用準備的抹布,待實驗結束后擦干凈,讓學生增強環(huán)保意識 。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紙拱畢竟是一個不會轟然垮掉的拱,做一個瓜皮拱不但饒有趣味,而且更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拱形的承重特點,兩個活動相比,前者是感性的探究,后者是理性的認識,相輔相成。

 。ㄋ模和卣寡由 ,情感升華

  在教學的最后,通過身邊一些熟悉的建筑中拱形的運用讓學生將知識還原生活。再讓學生欣賞培江三橋等(課件圖)拱形建筑的圖片,讓學生吸收信息,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五 板書設計

  結合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把拱形承重的秘密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能清楚、明了地理解拱的受力原理

  拱形的力量

  拱形承重的秘密: 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 拱形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加緊密。

  俗話說:“科學探究無止境”。我更覺得:“科學教學藝術的探究更無止境”。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說課稿06-22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02-17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02-24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六篇01-13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五篇01-18

小學科學說課稿5篇01-12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06-03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29

小學科學說課稿(精選15篇)11-04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