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

時間:2022-01-16 07:07:2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物理說課稿范文錦集6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物理說課稿范文錦集6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能根據比熱容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通過閱讀“氣候與熱污染”,了解利用比熱容解釋海邊與沙漠晝夜溫差問題并了解一下“熱島效應”。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比熱容的概念和熱量有關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比熱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歸納演繹法。

  教學用具:等質量的水和煤油、燒杯、電熱水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前面的“想想議議”,在學生理解“水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和水的質量、溫度升高的度數有關,水的質量越大,溫度升高的度數越多,吸收的熱量越多”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所有的物質,在質量相等、溫度升高的度數也相等時,吸收的熱量之間的關系。

  二、進行新課

  (1)演示實驗:出示盛有等質量的水和煤油的兩只燒杯,但我們明顯地看出兩者的體積不相同,這是為什么?(請學生回答)不同的物質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質的屬性。

  介紹電加熱器(俗稱:“熱得快”),強調電加熱器每一秒鐘放出的熱量是一定的,兩個電加熱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時間里它們放出的熱量也是相等的。

  請兩名同學幫助觀察溫度計,并隨時報告溫度。

  實驗結果:煤油溫度升得快。這表明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水吸的熱量比煤油多。

  (2)比熱容:換用其他物質,重復上述實驗,得到的結果是類似的。就是說,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吸收的熱量是不同的。這跟我們在測量物體質量時,遇到的情況相似;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一般不相同。當時為表示物質的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那么,現在我們應該怎樣表示上述實驗所反映的物質特性呢?(啟發(fā)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比熱容的概念)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

  比熱是通過比較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升1℃時吸收的熱量,來表示各種物質的不同性質。

  (3)比熱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比熱的單位是焦/(千克℃),讀作焦每千克攝氏度。

  如果某物質的比熱是a焦/(千克℃),它是說單位質量為一千克的該種物質,每升高1℃時(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a焦。

  (4)比熱表

  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各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物理學中,常把由實驗測定的物質的比熱,列成表格,便于查找。

  課本中列出了幾種物質的比熱,請同學們查出鋁的比熱及它的單位。你能具體地說明鋁的比熱的物理意義嗎?(提問)

  從表中還可以看出,各物質中,水的比熱最大。這就意味著,在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水的溫度變化要小些。水的這個特征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在受太陽照射條件相同時,白天沿海地區(qū)比內陸地區(qū)溫升慢,夜晚沿海地區(qū)溫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區(qū)溫度變化小,內陸地區(qū)溫度變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內陸比沿海炎熱,冬季內陸比沿海寒冷。

  水比熱大的特點,在生產、生活中也經常利用。如汽車發(fā)動機、發(fā)電機等機器,在工作時要發(fā)熱,通常要用循環(huán)流動的水來冷卻。冬季也常用熱水取暖。(分析課本,說明利用水取暖和汽車發(fā)動機散熱器的原理)

  三、小結:

  通過一些具體問題的討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熱的概念。

  四、布置作業(yè):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物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guī)律,動力學又是經典力學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熱學、電學等其它部分知識所必須掌握的內容。所以,牛頓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為了使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認識自然、和諧,本節(jié)之前的“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就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使學生對第一定律的認識得到強化;啟下,即是通過實例的分析使學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本節(jié)教材是在前一節(jié)的基礎上借助電腦通過實驗分析,再進行歸納后總結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質量三者關系的牛頓第二定律。由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guī)律是我們認識客觀規(guī)律的重要方法。由于本實驗涉及到三個變量:a、m、F,因此我們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先確定物體的質量,研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再確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在以后學習氣體的狀態(tài)變化規(guī)律,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金屬導體的電阻等內容中都用到了這一方法?刂谱兞糠ㄒ彩俏覀冄芯孔匀、社會問題的常用方法。通過教學,使學生學習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兩種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圖象法,了解圖象法處理數據的優(yōu)點:直觀、減小誤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圖象的變換,從a-m圖(曲線)變到a-1/m圖(直線),在驗證玻-馬定律中也用了這種方法。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不全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和意義,重點在于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么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如何用數學公式表達物理規(guī)律。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發(fā)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記住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了解以實驗為基礎,經過測量、論證、歸納總結出結論并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規(guī)律的研究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物理規(guī)律的簡單美。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成功地進行了演示實驗和用電腦對數據進行分析。這是本節(jié)課的核心,是本節(jié)課成敗的關鍵。

  二、說教法

  本節(jié)課采用以電腦輔助演示實驗為主的,知識教學與科學方法教育相結合的'“同步調控”模式。

  按系統(tǒng)論的整體性功能原理,整體功能要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識、方法、能力、科學態(tài)度等都是教學的要素,如果把這些要素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達到共同促進的作用,則物理教學的效果會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巴秸{控”模式中,沒有單純地就方法講方法,而是將知識的學習,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的養(yǎng)成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基于系統(tǒng)的整體性功能原理考慮的。

  再則,按教學論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教師的任務是制訂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控制教學活動的進程,并隨機應變,排除障礙,并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巴秸{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將教師置于“調控”地位。同時,更注意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意識地設置教學活動的環(huán)境,讓學生參與實驗的設計,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再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材難點處適當放慢節(jié)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如從a-m圖象,猜想a與m成反比,然后畫出a-1/m圖,得出正確的結論。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yǎng)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達到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和最佳效果。

  三、說教學程序

  1.問題引入新課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體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運動,引導學生分析物體的質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間的定性關系,鼓勵學生進行猜測,它們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后指明本節(jié)課我們大家一起來探索得出三者之間的定量關系,從而導出課題——牛頓第二定律。這樣導入的用意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于探索的積極性。

  2.設計實驗方案

  在引入課題后,啟發(fā)學生思考:我們如何來研究F、m、a三者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得出用實驗法先確定m,研究a與F的關系;再確定F,研究a與m的關系,最后得出三者的定量關系。由于教材(必修第一冊,人教版)中牛頓第二定律實驗不足(夾子很難同時夾住兩細線;由于線的彈力,小車要反沖后才能停下,實驗誤差大),我設計了用電腦輔助來探索a與F、m關系的實驗,如附圖。遮光片寬度L,通過光電門時間分別t1和t2,兩只光電門間距為s。當滑塊通過光電門時,光電門產生一個脈沖,通過計時器中的三極管放大后,從計算機LPT口輸入,調用計算機定時中斷來計算時間,然后利用公式

  計算出加速度的值,結果顯示在表格中,同時在坐標圖上標上點,實驗結束后,程序提供一個畫直線模塊,可用光標來控制直線的斜率。

  3.進行實驗探索

  請兩位同學上臺操作,其他同學邊觀察、邊思考,教師控制電腦。先保持物體質量為200g不變,測出拉力分別為0.05N、0.10N0.15N和0.20N時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F圖上,顯示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導學生得出a∝F的結論。然后再保持拉力為0.10N不變,測出物體的質量分別為200g、282g、332g和382g時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m圖上。在a-m圖上可看到隨m的增大a逐漸減小,但它們的關系不明確。引導學生大膽猜測a與m成反比,再畫出 a-1/m圖,得到結論a∝1/m。

  4.分析歸納結論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得出F=kma,在國際單位制中,定義1N=1kg·m/s2就可以得出牛頓第二定律F=ma。然于進行合理的外推,當物體受幾個力作用而做加速運動時,F應為合力。由于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引導學生通過實例得到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5.應用鞏固練習

  通過三道典型的問答和計算題,鞏固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一致的理解,為進一步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6.總結

  告訴學生我們本節(jié)課學的牛頓第二定律是把力和運動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是我們解決許多力學乃至整個物理問題的一個重要武器,是我們學習物理的一個重點,要求大家很好地理解、掌握、應用它。而這節(jié)課所用的電腦輔助的實驗歸納法是人們研究自然、社會的一種常用方法,列表法和圖象法是處理實驗數據的常用方法,我們還學了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規(guī)律的方法,希望大家熟悉并能運用這些方法。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平拋運動》是高一新課程必修2第一章《拋體運動》的第3節(jié)。本節(jié)課是曲線運動的一個實例,《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這一部分的要求是“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拋體運動”。在高中物理課程中,《平拋運動》這一節(jié)課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直線運動規(guī)律、牛頓運動定律、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實際應用和延續(xù);同時也為研究斜拋運動、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類平拋運動等奠定基礎。

  教材對《平拋運動》的處理分為三個層次:

 。1)通過對生活實際現象的分析,建立平拋運動模型;

  (2)通過實驗方法和理論(動力學)探究找到研究平拋運動規(guī)律的方法——分解為水平方向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自由落體運動(化繁為簡);

 。3)通過數學和物理已學知識(直線運動規(guī)律、合運動與分運動關系)找到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并且能夠運用該規(guī)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強調了實驗探究的重要性,突出了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讓學生明白,物理規(guī)律不僅可以直接由實驗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規(guī)律從理論上導出。

  二、學情分析

  在必修一課本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運動規(guī)律、牛頓運動定律,而在本章第一節(jié)學習了曲線運動,在第二節(jié)學習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知道什么叫合運動,什么叫分運動,合運動與分運動是什么關系,同時也知道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可以是曲線運動。但是在學生的頭腦中并沒有建立起“分曲為直”、“化繁為簡”的具體概念。

  三、教法分析

  本節(jié)教學要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主題,注重從問題、情景出發(fā),在質疑中引發(fā)思考,提出概念 ;在討論中激烈碰撞,找到規(guī)律。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準確說出平拋運動的定義

  (2)知道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以及為什么可以這樣分解

 。3)掌握平拋運動規(guī)律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讓學生體會物理的研究方法——化繁為簡、實驗探究、理論探究等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教材上所附彩圖“平拋物體的閃光照片”的分析以及平拋運動錄像的慢放分析,啟發(fā)學生:處理物理問題可以利用各種技術手段來彌補我們感官功能上的不足,鼓勵創(chuàng)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創(chuàng)造新的測量儀器。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平拋運動分解方法的探究過程;

  平拋運動規(guī)律。

 。2)教學難點:

  平拋運動分解方法的探究和規(guī)律的得出過程教師引領的問題設計。

  五、教學流程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設計:

  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引領、提出概念

  創(chuàng)設情境:

  紙片、相同紙片疊成的飛機、相同紙片揉成的紙團分別以相同的`水平速度拋出。請學生觀察運動情況。

  問題引領:

  問題一:物體的運動形式決定于哪兩個因素?

  答:初速度、受力

  問題二:紙片、紙飛機、紙團的質量相 同、初速度相同,為什么運動情況各異?

  答:空氣阻力

  問題三:有什么辦法讓三者運動趨同?

  答:減小空氣阻力(減小體積)

  抽成真空

  概念提出:

  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以相同速度水平拋出的物體,其運動軌跡相同,稱為拋物線。物體的運動稱為平拋運動。

  定義:

  平拋運動:以一定速度水平拋出的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叫作平拋運動。

  教學環(huán)節(jié)二設計:實驗探究、自主探究、找到分解方法

  第二步:針對演示實驗進行小組討論。

  討論的問題:

  1、在演示實驗中,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2、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第三步:研究頻閃照片并回答下列問題:

  1、你從照片上得到什么信息?

  2、做平拋運動的小球在水平方向做什么運動?為什么?

  3、做平拋運動的小球在豎直方向做什么運動?為什么?

  第四步:理論探究

  問題1:如果物體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拋出后,不受力的作用,物體將做什么運動?

  問題2:如果物體沒有初速度,只受重力,將做什么運動?

  教學環(huán)節(jié)三設計:平拋運動規(guī)律

  七、板書設計

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和學情

  本節(jié)課內容在老教材中為選學內容,只要求學生聯(lián)系日常生活實際,常識性的了解本節(jié)知識。新教材顯得比較活潑,富于變化,多了學生的參與活動,變枯燥為生動形象。本節(jié)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突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二是強調了研究自然現象的基本方法---觀察和實驗。學生對于顏色有初步的了解,對于七種顏色,學生嘴上說的是呱呱叫,“赤、橙、黃、綠、青、藍、紫”,這種說法不但錯誤,而且很少有同學真正觀察過七種顏色,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學生通過前面聲現象和光現象的學習,已經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個體間的差異,仍會有部分學生無法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實驗來,因此色散現象的探究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色散現象。物體的顏色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探究光的色散和顏料的混合,體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探究性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三、說教學資源

  教師用:多媒體、電視機、投影儀

  學生用:三棱鏡、肥皂水、吸管、水槽、水、平面鏡、白屏、各色的透明膠片、各色的彩紙、放大鏡

  四、說設計理念

  本節(jié)課是按照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梳理反思深化問題、應用練習反饋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授課過程注重了以下兩點:

  1.注重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從自然科學論的高度來指導教學活動,堅持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團體的協(xié)作來完成整個的探究過程,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者”

  五、說教學過程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畫面---藍天、綠樹、紅花,創(chuàng)設多彩的情景,然后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對于顏色,同學們都了解哪些呢?你還想知道什么呢?這里我們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將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之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解決這些問題。

  對于“光的色散”我是這樣啟發(fā)學生設計實驗的。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以下三個問題:

  1.在漆黑的夜晚,你還能看到物體這些漂亮的顏色嗎?

  2.是誰把世界打扮的如此五彩斑斕?

  3.看看窗外的太陽,太陽光是五顏六色的嗎?那你見到過太陽光出五顏六色的光嗎?

  緊接著多媒體展示彩虹圖片。向學生解釋陽光透過雨滴時發(fā)生了多次的折射而產生了這種美妙的現象。而后引導學生根據彩虹的形成道理,利用桌上的器材,也找到類似彩虹的彩色條紋,并觀察是哪幾種顏色。在實驗中,可能有的小組會直接地用吸管吹出肥皂泡,要引導學生比較哪種方案現象更穩(wěn)定和便于觀察。最后歸納總結得出光的色散。這里要對學生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的描述予以糾正。

  讓每個小組推薦一位代表上臺來用放大鏡觀察電視機的彩色畫面,讓學生歸納得出彩色的畫面是由紅、綠、藍三色混合而成的,得出色光的`三原色。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會什么是三原色,接下來又為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在兩臺投影儀上分別放上紅色和綠色的膠片,這樣在屏上就會得到紅光和綠光,而后讓兩束光交匯,觀察交匯處得到的顏色。當然在這里也可以換成其它顏色的透明膠片多進行幾次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

  “透明物體的顏色”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我們怎樣證明什么色的色光能透過某種顏色的膠片呢?學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各種色光去試試,教師緊接著進一步地提示,我們手頭沒有那么多顏色的色光怎么辦?從而引導學生想到用色散實驗得到的光,完成了課本3.5-5的實驗,得出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通過它的色光決定的結論。這么做既完成了新知識的探究,而且還復習應用了前面的知識,做到了前后呼應。

  有了上面的實驗做鋪墊,不透明物體反射什么色的色光實驗就可交給學生自主地完成。

  為了更進一步地掌握物體的顏色,大屏幕出示一道練習題:一幅多彩的油畫用紅光照射,我們會看到什么現象?

  “顏料的三原色”如果用實驗探究的手段來進行的話,可能好長時間也得不出結論,授課任務得不到完成,所以“顏料的三原色”我把它做為課外探究的題目,讓學生查閱資料或向喜歡繪畫的請教,并在課后完成不同兩種顏料的混合。

  最后出示幾道評價題,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以檢測。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了科學探究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由于條件和本人教學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地方也不盡人意,比如做光的色散實驗,實驗室中不可能每個座位上都有充足的陽光,用白熾燈效果又

  不明顯,如何突破這一瓶頸,使每一個同學都能真正“動”起來,而不是留于形式,這是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去探索的。再如“用放大鏡觀察電視畫面”的實驗,不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下來看一遍,這可以做為家庭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物理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電與熱》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四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電流的熱效應跟哪些因素有關,二是電熱的利用和防止。電流通過導體會產生熱,學生是有生活體驗的,但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這是學生所不知的,教材在學生學習了電能、電功率知識后及時地安排了本節(jié)課,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此外教材在學生知道了焦耳定律后,及時地安排了電熱的利用和防止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學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節(jié)課也為下一節(jié)電功率和安全用電的教學做了知識儲備,在全章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三維目標要求和本節(jié)課內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a、知道電流的熱效應。

  b、知道焦耳定律的內容及公式。

  c、知道利用和防止電熱的場合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跟電流、電阻及通電時間的關系。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發(fā)揚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安電流的'熱效應與電流、電阻及通電時間的關系。

  難點: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認真觀察、分析,并得出正確結論。

  四、學情分析

  生活上,學生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電熱器入手,理解電流的熱效應;學習上,八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的知識累積,對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和探究實驗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積極性,讓學生經歷討論、探究、合作、交流等環(huán)節(jié),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教法

  根據本節(jié)課教材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和新課程理念,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探究教學

  2.演示實驗

  3.談話教學

  六、學法

  1.探究學習

  2.合作學習

  3.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七、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用5分鐘時間細讀課本,完成導學案上的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二)進行新課

  播放電爐工作時的畫面,引入電流的熱效應。通過對比電爐絲和導線,得出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并不相同。進而引導學生探究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猜想,得出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可能與電流、電阻及通電時間有關,并說出猜想的依據。

  根據學生的猜想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由于此實驗是演示實驗,為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我盡量引導學生自己分析電路,并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根據結論我們發(fā)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都有關系。類似的實驗,早在171年前就有人成功地完成了,這個人是誰呢?

  讓學生根據課本介紹焦耳,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勇于克服困難的決心。

  通過閱讀課本,了解焦耳定律的內容、公式表示、符號意義及單位。

  焦耳定律是焦耳經過大量的實驗總結出來的,讓學生結合物理課本,利用之前學過的歐姆定律和電功率的相關知識,試推焦耳定律的公式表示。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推導能力,并認識到電學中各個物理量之間都是有聯(lián)系的。

  了解了焦耳定律之后,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生活中利用電熱的方面和電熱給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并思考怎樣防止這類電熱。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多普勒效應》是在學習了波的有關知識后編排的,這種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通過對多普勒效應的初步研究,既是對波動知識的鞏固、深化和提高,使學生對波動的認識更豐滿更深入些;同時也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探索科學能力,并了解多普勒效應在現代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開拓學生眼界,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多普勒效應》一節(ji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機械波部分的擴展內容。體現課程改革精神,加強了與近代物理的銜接;體現了物理學與技術和社會的聯(lián)系。

  2、教材的編排

 、倬幷邚娜藗兪煜さ幕疖囘\動時,汽笛聲會發(fā)生變化而引出課題,提出探究問題。

 、谝月暡槔Y合示意圖,重點說明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qū)別,提供探究的依據。

  ③定性分析波源與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所接收到的頻率變化原因,給出探究過程,突出重點內容。

 、苷f明除聲波外的其它機械波、電磁波、光波均會發(fā)生多普勒效應,使學生完整理解多普勒效應。

 、萁榻B多普勒效應在現代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加強對多普勒效應的理解。

  教材這一結構(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總結結論)體現自主性學習的一般方法,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知道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qū)別;

  b、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應,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現象。

  c、了解多普勒效應的一些應用。

 。2)能力目標:通過區(qū)別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培養(yǎng)學生利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4)情感目標: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yǎng)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

  4、教學重點:多普勒效應的理解。

  5、教學難點:波源與觀察者發(fā)生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變化的分析

  6、教學關鍵:通過輔助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波源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頻率的不同。

  二、教法與學法

  1、學法指導

  高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已發(fā)生轉化,他們的思維已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具備一定的探索能力,不再滿足于對物理現象的感知,對現象產生原因有較強的求知欲。因此引導學生學法如下:

 。1)學前將學生分組,分別到汽車站、火車站、馬路邊,觀察體驗所聽到喇叭聲、汽笛聲有何變化,規(guī)律如何?并帶領一些學生實地考察并錄音。

 。2)課堂上,將各組觀察結果進行陳述,猜想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設計實驗予以排除及驗證,并進行分析。

 。3)課后完成物理小論文《多普勒效應知多少》

  2、教法分析

  本節(jié)以聲波為例介紹多普勒效應,它比較常見,易于接受。聲波頻率變化可直接通過聽音調變化來反映。為使學生明確這一點,采用實驗對比:用發(fā)聲音齒輪發(fā)出不同頻率的聲音,明確音調的變化是由于頻率變化的結果;讓一聲源(如電鈴)在不同位置發(fā)出聲音,明確同一聲源發(fā)出的聲音頻率是不變的,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疑問,促使學生再思考。

  多普勒效應是在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現象,比波動現象又復雜了一些,要理解多普勒效應,可借助多媒體課件,模擬實例(過程放慢)運用波的知識和運動學知識,指導學生分析,突破難點;引導學生思考“旁批”,用“極端假設”的方法,以幫助理解多普勒效應,滲透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課件展示多普勒效應在現代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以開闊眼界和引起學生興趣。設置針對性練習,加強對多普勒效應的理解。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設計思路: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一) 明確探究問題:

  引導學生觀看實地攝制的錄像,并結合自身體驗和生活經驗,側重觀察聲音的變化,學生的回答可能多種多樣:

  聲音發(fā)生變化;聲音越來越大;聲音越來越刺耳;個別學生可能會回答聲音頻率越來越高······等等。并可發(fā)現當觀察者與聲源相距較近時,聲音才會明顯的變化。

 。ǘ┳灾魈骄窟^程、突出本節(jié)重點:

  1、讓學生猜想產生上述現象的可能原因。

  當車經過時,觀察者聽到的聲音的確產生了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其可能原因:喇叭越來越響;車與觀察者的距離變近了;喇叭的聲音發(fā)生變化······

  2、通過實驗探索,找出現象的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聲音是由什么因素(響度,音調,音色)決定的,明確聲音的變化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根據學生猜測情況,逐一進行排除;最后引導學生將觀察的結果,運用求同法將不同情況進行對比,概括出聲音的變化規(guī)律,并表述為一般的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同一個聲源,發(fā)出的聲音會越來越響嗎?(用一電鈴持續(xù)打鈴,觀察聲音變化的情況,否定喇叭越變越響和喇叭聲音發(fā)生變化的因素。)

 。2)當聲源與觀察者相距較近時,距離的變化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嗎?(用同一電鈴在觀察者附近的不同地方打鈴,可感覺聲音沒多大變化,從而否定由于距離越來越近而引起的聲音的明顯變化,忽略聲源靠近時響度變化帶來的影響。)

 。3)聲音的變化和音品有關嗎?(根據常識進行判斷,可排除)

  (4)從上可知:觀察者聽到聲音的變化主要由音調變化而引起的(用發(fā)聲齒輪產生頻率變化的聲音),強化聽到聲音的變化是由頻率引起的,突出主要影響因素。

 。5)觀察者聽到喇叭聲音的變化是由于喇叭發(fā)出的聲音頻率變化而引起嗎?

  由以上分析總結出聽到聲音音調的變化是由于觀察者接收到的聲音頻率的變化。

  變化規(guī)律:觀察者與波源相互靠近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變大;觀察者與波源相互遠離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變小。

  引入課題:由于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fā)生變化的現象,叫做多普勒效應。

  3、組織學生從理論上分析多普勒效應的規(guī)律。

  在實例模擬圖上,由波源發(fā)出一系列的球面波幫助學生建立波動過程的物理模型。 給合運動學知識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過程抓住波源發(fā)出波頻率不變,討論的'是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如圖(一),設波傳播速度V波,波長為λ,頻率為f。觀察者接收頻率為f1。

 、俨ㄔ聪鄬τ^察者靜止時:

  設波源在A處1秒鐘發(fā)出f 0個完全波,則

  觀察者在B處1秒鐘內可接收f 0個完全波。

  即f'=f 0

 、诓ㄔ挫o止,觀察者運動:

  a、觀察者在B處以速度V向波源運動,1秒鐘內接多接收V/λ個完全波,f'=f 0+v/λ>f 0接收頻率變化。

  b、觀察者在B處以速度V遠離波源運動1秒內少接收V/λ個完全波,f'=f0—V/λ

  當波源在A處,1秒鐘發(fā)生f0個完全波,

  波傳到B和B',觀察者處于B和B';若

  波源從V向B運動1秒鐘移動到A',B'A'

  和A'B中的波數相同,由于B'A'>A'B所

  以λA'B'>λA'B,波速V波不變, 根據f=v/λ,則fA'B'

  這樣將實例體驗與分析出的結果進行對比,從理論上更深層次理解多普勒效應,從而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通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fā)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3、知道了聲波會發(fā)生多普勒效應后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

  其它的機械波是否也會發(fā)生多普勒效應呢?此時教師指出其它的波,如電磁波、微波、光波也會發(fā)生多普勒效應,即多普勒效應是波共有的特征,以較全面理解多普勒效應。這樣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興趣:電磁波、微波、光波的多普勒效應會有什么樣的現象出現呢?

 。ㄈ┒嗥绽招趯嶋H中的應用(課件介紹并展示多普勒效應的一些應用)

 。1)判定火車運動的方向和快慢(聲波)

  (2)判斷汽車運動的速度(電磁波、超聲波)

  (3)判斷遙遠天體相對于地球的速度(光波)

 。4)多普勒超聲診斷(超聲波)

 。ㄋ模┯猛队捌鍪拘〗Y、思考題

  1、敘述波源的頻率和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qū)別

  2、什么是多普勒效應?

  3、舉例說明多普勒效應的一些應用。

 。ㄎ澹┽槍π跃毩

  1、多普勒效應是指:當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使_______頻率發(fā)生變化的現象。

  2、在鐵路旁聽到行駛中的火車的汽笛聲,當火車迎面駛來時,音調變高,火車遠離時,音調變低,是因為( )

  A、火車駛來時,聲源頻率變大

  B、火車遠離時,聲源的頻率變小

  C、火車駛來及遠離時,聲源的頻率都不變

  D、以上說法均不正確

  3、關于多普勒效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多普勒效應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應說明波源的頻率發(fā)生改變

  C、只有聲波才可以產生多普勒效應

  D、多普勒效應是由于波源與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而產生的

 。┳鳂I(yè)布置:

  撰寫小論文《多普勒效應知多少》

  (七)板書設計

  多普勒效應

  概念:由于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fā)生變化的現象。

  規(guī)律:波源與觀察者相互靠近,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變大;

  波源與觀察者相互遠離,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變小。

  應用:判火車運動的方向和快慢(聲波)

  判斷汽車運動的速度(電磁波、聲波)

  判斷遙遠天體相對于地球的速度(光波)

  多普勒超聲診斷(超聲波)

  四、總體說明:

  本節(jié)設計從提出探究問題→分析探索問題(實際體驗和理論分析)→歸納總結三個層次突出重點,并借助多媒體課件突破難點。這樣,通過想像與推理方法和實驗相結合,發(fā)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讓學生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家的探索精神,關心科技發(fā)展動態(tài),關注技術應用帶來的社會進步和問題,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物理說課稿12-17

物理說課稿03-11

物理《質量》說課稿12-01

物理單擺說課稿12-01

初中物理說課稿09-21

物理重力說課稿12-18

初中物理說課稿02-16

物理說課稿(15篇)01-04

精選物理說課稿九篇01-19

【精選】物理說課稿9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