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傷仲永說課稿四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傷仲永說課稿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傷仲永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傷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的文章,本文通過了解“神童”方仲永的成長足跡,使學生學會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能勇敢地面對挑戰(zhàn),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發(fā)議論,說明“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
。ǘ┱n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的成長故事;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2、理解課文內容,能復述文中的故事。
3、學習本文寓理于事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課文,領悟蘊涵道理,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理解作者對人才毀滅所做的挽歌,體味作者對家庭和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人才的摧殘。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學習的重要性,養(yǎng)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知識目標:
。ㄋ模┙虒W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二、說教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又結合文言文的特點,:我采用了誦讀法、情境教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這些方法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入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講讀課中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在自讀課文中加以運用直至掌握,才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采用了整理分類式學習筆記法,為了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公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一) 激情導入
復習上學期學習的《陳太丘與友期》故事中的的.陳元方嗎?說明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導出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
(二) 介紹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便于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煉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 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指出教學目標: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義,對課文的重音、節(jié)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2、 學生小組合作讀課文,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guī)范,語氣適中,節(jié)奏準確,重音恰當。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3、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并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譯,給大家示范。然后教師給予評價,并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煉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fā)。
。ㄋ模┖献魈骄
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 方仲永的才能發(fā)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 方仲永 “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解釋了一個什么道理?
⑶作者為何詳寫方仲永才情初露時的情景?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發(fā)表議論之后,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群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xiāng)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學”,這就啟示我們:后天的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ㄎ澹w驗反思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yǎng)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教育的道理。
。┰O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
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四、說板書設計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板書力求做到簡單,明了。我依據本文內容,精心設計了下面的板書設計,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學科滲透的新理念。
傷仲永
王安石
天資聰慧 : 利環(huán)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泯然眾
議論原因: 受于人者不至
總之,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為主,以讀為主,讀中解,讀中品,既使學生讀懂了課文,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更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傷仲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傷仲永》是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通過了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歷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掌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成那個一個普通人的經歷,并由此引發(fā)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位"神童"最終變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2、課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思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僅九字便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并以鮮明的態(tài)度表明作者的觀點3、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倭私"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谧⒁馕谋驹斅缘卯數膶懛,體會語言的簡潔、精煉③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過程和方法:
①誦讀
、谛〗M合作、交流、探究
③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明白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從而在學習方面更加勤奮刻苦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難點: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說教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多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制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通過在情境中,要求學生邊默讀邊思考問題,養(yǎng)成良好的默讀習慣;通過小組交流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默讀,思考、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的獲取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講讀課中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在元讀課文中加以運用直至掌握,才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采用了整理分類式學習筆記法,為了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公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引出"學到老,活到老"的真諦,說明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導出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
2、簡單介紹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
3、讓學生默讀課文,并校正字詞的讀音
、僮衷~:隸、扳、謁、稱、耶
、隈雎犈錁防收b《傷仲永》
4、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切入點"讀"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是"聽讀"讀古文要注意朗讀節(jié)奏,在聽讀時要求"劃分朗讀節(jié)奏,并用‘/’劃出來"然后"指名讀,評價",為進一步為教學目標服務前面是引導學生讀通本文,在引導學生讀懂文意時,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工具,并且充分發(fā)揮同學之間的聰明才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讀懂文意后,指名學生復述故事,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5、將學生分組,疏通文意
①、從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詞類活用的詞語(可以小組搶答完成)②、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學生以自主參與的方式每位學生翻譯一句話,進行翻譯接力賽,其他同學注意糾錯,教師出示準確答案 )
6、根據寫作手法的變化,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2段)簡述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第二部分(3 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議論
板書設計:
年時期:指物作詩立就 天才
少年時期:不能稱前時之聞 衰退
青年時期:泯然眾人矣 平庸
原因:不使學
7、小組討論作者在敘述方仲永才能三個發(fā)展階段在材料組織安排上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有何好處?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學習寫作上材料組織安排有祥有略、有見有聞的手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精神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領悟文言文在語言表達上簡潔、精煉的特點,倡導學生在寫作中學習文言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9、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過什么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yǎng)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后天教育的道理10、課外延伸,布置作業(yè)
1、以《一個神童》為題,將本文改寫成一個生動具體的故事2、積累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訌妼W生對文本的理解,并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并注意增強學生的積累)
傷仲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本文通過王安石的所見所聞寫了方仲永從一個天才到“泯然眾人”的悲劇。作者通過敘述和議論讓大家知道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給七年級學生以有益的啟迪。 下面我就從說教材、學生、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法、教學設計、板書設計七個部分來說這堂課的設計。
《傷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第五課的一篇文言文,課文照應了本單元的成長主題,既是對前四課的延續(xù),又使同學們進一步體會到了成長中的酸甜苦辣,并引以為戒。
七年級的學生在上學期學習的基礎上,已經具備了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他們創(chuàng)造思維活躍、有學習古代語言濃厚興趣,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本課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確立了三個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掌握常用文言實詞,翻譯課文
3、學習借事說理方法,理解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掌握常用文言實詞,翻譯課文
教學難點: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法是一節(jié)課的指導思想,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誦讀法、任務學習法、分層教學法、圈點勾畫法、分組討論法及電化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制作了生動形象有趣的課件,展示學習內容,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本課的教學是以活動為主體,分別從導入新課、走近作者、活動任務、名言資料庫四個方面來完成教學設計的。
首先是“導入新課”,我是以提問人們所熟知的愛迪生的名言把學生引入課堂,由淺入深、易于理解。 “走近作者”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王安石的相關知識,增加了課文的可信度,加深了其教育意義。
在活動任務中設計了三個活動:
“在活動一咬文嚼字知仲永”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立足于基礎,以檢查學生預習作業(yè)為主,通過朗讀、小組合作、圈點勾畫方法,學生自由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激發(fā)其競爭意識,同時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活動二七嘴八舌議仲永”環(huán)節(jié)中,重在研讀賞析,從“方仲永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
作者的情感”為主線設計問題,層層深入,教師與學生一起研討,既要敢放又能收,使大家在積極研討中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情感;
學習完這篇帶有“悲劇色彩”的'課文之后,同學們肯定有許多話想說,我就設計了“活動三融情入理悟仲永”這一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以“由方仲永所 想到的”為題,結合自身經歷,談談自己的認識,同學們暢所欲言,從而讓他們結合自身經歷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當然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可能有一些偏離主題的回答,老師隨機應變的給予引導;為了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yǎng),我特意設計了“名言資料庫”環(huán)節(jié),雖然一節(jié)課的文學知識積累作用有限,但是貴在堅持,長期的積累必將使同學們受益匪淺!
“板書設計”體現了全文的主線:“傷”是課文的中心,強調了作者的情感;左箭頭指出了“為什么而傷”,右箭頭則提出“傷的原因”,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傷仲永》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傷仲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傷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隨筆,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悲劇,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敘事有詳有略,說理言簡意深!敖枋抡f理”這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2、本文的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方仲永從5歲到20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僅用了150多字,議論部分也不過70多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如“忽啼求之”,“忽、即、立就”這些字詞都極其簡潔而生動。
3、另外,本文語言平實,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在文章最后一節(jié),更是集中體現。
二、說教法
文言文相對于現代文學習,比較枯燥,學生遇到的困難也會多一些,學生一般對文言文的學習不太感興趣,或者有畏難情緒。
如果用傳統(tǒng)的串講式教學,就是老師講,學生用筆記,字字落實,句句翻譯,課后再去背,學生一定會更厭倦,學生幾乎沒有了思考的時間,扼殺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切實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基于以上認識,我就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ㄒ唬┮龑W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理解。
1、自讀質疑
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等自主學習,激發(fā)主體參與意識,培養(yǎng)質疑精神。
2、交流解疑
著力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舊知,聯(lián)系生活體驗來推斷文意,理解詞句!安隆焙汀巴浦笔情喿x文言文的重要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有些文言文字詞方面并不難翻譯,字面意思挺簡單,但學生就是看不懂文章的內容,理解不了文章的主旨。什么原因?這里不僅僅只是字詞障礙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學生不會根據具體的語境、聯(lián)系上下文、勾聯(lián)已積累的知識來推斷或猜讀文章的內容。
當然一些重要字詞的積累還是必要的。這一課一個重要語言知識就是意動用法。
。ǘ┮龑W生在問題探究中理解
引導學生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以意率文,以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帶動詞句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仲永是神童表現在哪里?仲永的悲劇責任由誰負?王安石怎么看?
三、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理解
1、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著重引導學生讀出句子節(jié)奏,讀出初步理解,讀出一點文言文的味道。
2、讀出語氣,體會感情。
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3節(jié),抓住4個句來語氣詞,辨析不同的語氣,體會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議論的觀點。
。ㄋ模┮龑W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
1、為了加深學生對“指物作詩立就”的理解,引入了《詠柳》《詠鵝》這兩首詠物詩。
2、創(chuàng)設“邑人對仲永父親如何勸阻”的情境,意在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和主旨的理解。
3、最后一個“記者采訪”,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悟后天學習的重要。
【傷仲永說課稿】相關文章:
傷仲永說課稿01-02
《傷仲永》說課稿01-10
傷仲永說課稿04-07
《傷仲永》說課稿06-25
《傷仲永》說課稿15篇11-17
《傷仲永》說課稿(15篇)11-17
《傷仲永》說課稿(14篇)06-30
傷仲永說課稿15篇02-21
《傷仲永》說課稿14篇06-30
《傷仲永》說課稿11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