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2-01-09 13:01:55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選地理說課稿范文合集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地理說課稿范文合集7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大家好,對于本節(jié)內容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課標標準分析

  本節(jié)課《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是:說明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大體包括洋流對氣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海洋污染的影響。

  課標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建立在運用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的知識基礎上;其次必須利用地圖,結合材料、事例進行分析,以此說明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jié)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jù)。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2節(jié)《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中的第二課時。洋流是人類所處的海洋環(huán)境中重要組成因素,它本身屬于自然地理知識,包括洋流的的概念、成因、分布,以及對氣候、生物的影響。從人地關系的角度,洋流通過影響沿岸氣候而影響沒岸人民的生活與生產,通過影響海洋生物來影響海洋漁業(yè)生產,還能從正反兩方面影響海洋航運和海水污染狀況。另一方面,人類可以主動利用洋流于海上戰(zhàn)爭、海洋航運、海洋通訊等事業(yè)。在人類歷史中,洋流對人類活動成敗與否起著決定意義的案例很多。這些案例流傳于民間,或記載于書本,或留存于網(wǎng)頁之中,是進行有關洋流的人文地理決策功能教育的豐富資源。

  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在學習了世界表層洋流分布的基礎上,對洋流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進行更加具體、深入的學習,是學習的目的所在,又是對今后學習自然帶等知識做的鋪墊。所以學好本節(jié),能為今后學習進一步學習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打好基礎。

  所以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活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最終提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倌苷f出洋流對氣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以及海洋污染這四大方面的影響;

 、谀軌蜃R別出什么是寒暖流以及區(qū)別寒流和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

 、勰軌蚝喪鰸O場的形成原因;

 、苣軠y定出哪種航行路線可以更快到達目的地。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偻ㄟ^大西洋60°N東西兩岸氣候統(tǒng)計圖分析說明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谕ㄟ^世界四大漁場的分布與洋流的關系,分析洋流對漁場分布的影響。

 、弁ㄟ^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為案例,說明洋流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芡ㄟ^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石油泄漏污染導致紐芬蘭魚產量下降的案例,分析說明洋流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倥囵B(yǎng)學生探索海洋的興趣。

 、谕ㄟ^認識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培養(yǎng)探究地理事物之間的辨證關系,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科學的環(huán)境觀。

  3.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課標,分析知識結構及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聯(lián)系歷年高考考綱要求,我認為這部分的教學應對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有所側重,把洋流對航海、漁場分布、海洋污染物的影響作為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的體現(xiàn)。因此,在教學中制定如下的重難點:

  重點: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這是因為洋流深刻影響著沿岸的氣候,并改變著某些地區(qū)原有的溫度和濕度,通過對這一知識的學習便可解釋一些特殊氣候類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對漁場的影響與人類的漁業(yè)生產活動息息相關,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更好地為人類謀福利。

  難點: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因為理解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應結合世界表層洋流圖和世界氣候類型圖,綜合性較強,這是氣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難在需要長久性的記憶世界洋流的分布及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三、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較為薄弱,部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較差,但經過長期的訓練,大部分學生的讀圖能力已較強,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另外,隨著現(xiàn)代資訊發(fā)展,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較多的關注。

  四、學法分析

  1.探究式學習法

  多媒體課件中設置了許多互動式的問題情境,這些問題需要學生通過已學的知識自主解決問題或合作探究問題,甚至動手實際操作,以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2.比較學習法。學生對性質不同的洋流對沿岸氣候的不同影響進行比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夠觸類旁通,由此及彼。

  五、教學方法分析

  為更好的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xiàn)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問題教學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把關于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四大影響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由學生通過探究和討論區(qū)解決這些問題;并結合圖示法,引導學生運用洋流知識設計正確的航海路線,運用歸納總結法,讓學生學會辯證的分析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兩方面的影響。同時,在得出結論后又繼續(xù)進行舉例論證,以實現(xiàn)有效遷移,建構知識體系。

  1.案例分析法

  圍繞北大西洋海區(qū)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影響實例,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分析,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2.問題教學法

  把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由學生采用以探究為主的各種學習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新知識。

  3.圖導圖解法

  這節(jié)課多次運用世界地圖,許多地理知識點需要在世界地圖上標明具體位置再進行分析。圖導圖解教學法既可以引導學生從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識,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分析

  (一)新課引入

  b設疑:以企鵝的內容為例,提出為什么企鵝在熱帶地區(qū)也能生存呢?利用故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

  (二)新課教學

  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四大影響都是以多媒體展示圖片或印發(fā)學案,讓學生們自主探究、討論、歸納最后再通過老師的講解分析給出結論。在洋流影響沿岸氣候上,我借助書本上的圖3.7“北大西洋暖流的氣候效應”,并加以修改而呈現(xiàn)的;在洋流影響海洋生物分布上,我將呈現(xiàn)世界四大漁場的分布圖與世界洋流分布圖;在洋流影響航運上,我呈現(xiàn)的是標有哥倫布航海路線的世界洋流分布圖;在洋流影響海洋污染上,通過一則油輪漏油的事例,讓學生討論洋流將對該次污染帶來什么影響(有利及不利方面)? .

  本節(jié)課新課部分的教學線索為“探討-總結-探討”。圍繞教材中“北大西洋海區(qū)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影響”實例,設計四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習”,體現(xiàn)新課程“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體”。設計四個情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討論探究中得出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最后通過舉生活中實際例子展開討論,鞏固提高。其中,設計標注四大漁場位置、畫航海路線圖等小游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整節(jié)課重在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和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三)作業(yè)布置

  1.有某一航船夏季從索馬里半島到印度,應該怎樣行駛才順風順水(請畫出簡圖);

  2.搜集與厄爾尼諾現(xiàn)象和拉尼娜現(xiàn)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其形成機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災害。

  3.借20xx年5月發(fā)生的墨西哥灣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積擴大的原因,再用辯證觀分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總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七、板書設計

  我主要采用綱目式板書。因為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四大影響彼此之間聯(lián)系不大,而綱目式板書使整個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學生對重點知識把握,也有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對聯(lián)系不大的知識點進行板書效果很好。

  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1.洋流與氣候

  2.洋流與漁場

  3.洋流與航海

  4.洋流與海洋污染

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并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guī)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jié))發(fā)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jié)),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fā)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xù)。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回歸運動的規(guī)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lián)系發(fā)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能根據(jù)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jié)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lián)系發(fā)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guī)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jù)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設疑導學法

  2、圖例導析法

  3、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分布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的關系。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后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圖,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以后的復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序

  1、說導入:通過前兩節(jié)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xiàn)象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采用復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復習前兩節(jié)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jié)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后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guī)律,后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guī)律、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系?

  (4)北半球晝長大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晝長小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么節(jié)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么季節(jié)?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

地理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標系來表示地理位置的意義,掌握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2)、能根據(jù)具體問題確定適當?shù)谋壤撸?(3)、知道用平面直角坐標系繪制區(qū)域內一些地點分布情況基本過程。 2、數(shù)學思考 通過學習如何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能從多個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思想。 3、解決問題

  能結合具體情境靈活運用坐標確定地理位置。

  4、情感態(tài)度

  通過用坐標系表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讓學生認識數(shù)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意識,提高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根據(jù)具體情境靈活選用直角坐標系,用坐標表示地點。 教學難點:建立適當?shù)闹苯亲鴺讼,選取簡便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春天到了,在風和日麗的時候,大家最想去干什么?

  不管出差辦事,還是出去旅游,人們都愿意帶上一副地圖,它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這是武威城區(qū)地圖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幾個地方走走。

  二、探究新課

  2、活動1:

  根據(jù)以下條件畫一幅示意圖,標出學校和小剛家、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剛家:出校門向東走1500m,再向北走20xxm。

  小強家:出校門向西走20xx米,再向北走3500米,最后向東走500米。 小敏家:出校門向南走1000米,再向東走3000米,再向南走750米。 問題: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呢?以何參照點為原點?如何確定x軸、y軸?如何選比例尺來繪制區(qū)域內地點分布情況平面圖?

  小剛家、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學校為參照物來描述的,故選學校位置為原點、根據(jù)描述,可以以正東方向為x軸,以正北方向為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并取比例尺1:10000(即圖中1cm相當于實際中10000cm,即100米)、

  由學生畫出平面直角坐標系,標出學校的位置,即(0,0)、 引導學生一同完成示意圖、

  問題:選取學校所在位置為原點,并以正東、正北方向為x軸、y軸的正方向有什么優(yōu)點?(可以很容易地寫出三位同學家的位置、)

  3、活動2:歸納利用平面直角繪制區(qū)域內一些地點分布情況平面圖的`過程、 經過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當引導后得出結論:

 。1)建立坐標系,選擇一個適當?shù)膮⒄拯c為原點,確定x軸、y軸的正方向;

 。2)根據(jù)具體問題確定適當?shù)谋壤,在坐標軸上標出單位長度;

 。3)在坐標平面內畫出這些點,寫出各點的坐標和各個地點的名稱、 應注意的問題:

  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時,一是要注意選擇適當?shù)奈恢脼樽鴺嗽c,這里所說的適當,通常要么是比較有名的地點,要么是所要繪制的區(qū)域內較居中的位置;二是坐標軸的方向通常是以正北為縱軸的正方向,這樣可以使東西南北的方向與地理位置的方向一致;三是要注意標明比例尺和坐標軸上的單位長度、

  4、練習:小試身手 完成練習題,進一步明確確定位置首先要確定原點。

  5、活動3 進一步理解如何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春天到了,初一(1)班組織同學到人民公園春游,張明、王立兩位同學和其他同學走散了,同學們已經到了中心廣場,而他們仍在牡丹園賞花,他們對著景區(qū)示意圖在電話中向老師報告了他們的位置。

  張明:“我這里的坐標是(300,300)”

  王立:“我這里的坐標是(100,500)”

  他們所說的位置都是正確的,你知道這兩位同學是如何建立的坐標系嗎? 讓學生分別畫出直角坐標系,標出其他景點的位置、

  6、看棋譜說坐標:

  仕所在位置的坐標為(—1,—2),相所

  在位置的坐標為(2,—2),那么炮所在的位置的坐標為(

  在一次“尋寶”游戲中,尋寶人已經找到了坐標為(3,2)和(3,—2)的兩個標志點,并且知道藏寶地點的坐標為(4,4),除此之外不知道其他信息,如何確定直角坐標系找到“寶藏”?請跟同伴交流。

  7、尋找寶藏:

  8、學看經緯度: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杭州西湖桂林漓江

  武威雷臺北緯37°,東經102°

  三、小結:

  讓學生說說本節(jié)你學到了哪些新知?

  四、課后作業(yè):

  1、必做題:

  習題7。2的第5題、第12題;

  2、課外拓展題:

  利用平面直角坐標系,繪制學校內一些建筑物分布情況的平面圖。

地理說課稿 篇4

  大家好,我是趙玉倩,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日本》,本節(jié)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走進國家第一節(jié)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qū)----國家”組成,層層遞減。本節(jié)是在認識大洲,了解地區(qū)這后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為今后學習其他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征。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jié)學習,學會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并會分析一個國家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lián)系的,地理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2)教學難點:氣候類型及形成原因。

  二、說學情

  初一學生正處于思維邏輯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邏輯能力尚不夠強,但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好勝心切,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于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日本時要多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法,多以圖片展示,并盡量聯(lián)系實際,以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jié)課教材特點,根據(jù)教學基本原則和規(guī)律,為實現(xiàn)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xiàn)象,設置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B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qū)域地理特征。

  C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tài)的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tài)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喚起求知欲,強調重點,攻破點。

  四、說學法:

  根據(jù)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jié)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yǎng)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yǎng)成從圖中提取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日本映象] 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講述]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qū)兩種范圍大小不同的區(qū)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qū)域的位置、范圍呢?今天我們用{觀察地圖}要求學生自習觀察地圖,通過地圖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組織學生交流]

  以小組分組討論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并與中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過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圖片,因富士山為活火山,導出

  日本這個國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問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處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這樣圖片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聯(lián)系實際,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地震時,我們該怎么辦?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征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為了體現(xiàn)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xiàn)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征。

  為了鞏固課堂學習我布置了一下練習:

  1、課本66—67活動題。

  2.搜集日本風俗民情材料,使學生更全面了解國家。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地理說課稿 篇5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增強環(huán)保意識。

  二、說學生

  巴西是足球王國,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并不很陌生,現(xiàn)代媒體手段先進,同學們可以通過上網(wǎng)、報紙、雜志查找各種資料進一步認識巴西。

  初一年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于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1.教學方法的組合

  a.本節(jié)課運用談話、閱讀、討論、學習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學習競賽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本節(jié)又采用了知識結構圖法,使學生的地理思維隨著教師的講解而步步深入,且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

  b.整節(jié)課主要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練結合”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獨立自主親身參與、體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注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恰當引導,學生從不斷演示中觀察問題,探究現(xiàn)象,解決問題。

  2.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tài)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tài)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喚起強烈的求知欲,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3.教具選擇

  多媒體

  四、說學法

  1.依據(jù)教學目標,快讀課文,整體把握,明確重點。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理解和記憶。

  3.理論聯(lián)系實際,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積極思考,培養(yǎng)能力。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p.89—92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和發(fā)展中的'工農業(yè)大國兩節(jié)。

  教學目標:1、了解巴西的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

  3、了解巴西的人種文化、工業(yè)農業(yè)。

  教學重點:巴西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狀況

  教學難點: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

  ②巴西的經濟、文化、人種與殖民主義的關系。

  1、引課設計

  根據(jù)世界杯足球賽主題音樂,引出課題:第九章 第二節(jié) 巴西(版書),之后,介紹某某出訪巴西,讓學生認識到巴西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主要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學,整體感知,重點把握。

  自學3分鐘,學習方式自由,要求學生盡量多的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找出答案,準備競答與競提。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等。

  3、教師主持,問題競答與競提。

  這一活動由教師主持,學生比賽提問題,教師從量和質兩方面為學生所提問題打分,分組比賽,決出勝負。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地理及對地理課學習的興趣;顒又校處熆蓪C插入點撥講解,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教師盡情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強調重點,突破難點。

  4、總結鞏固,隨堂練習。

  總結重在綜合概括,使知識條理系統(tǒng)。隨堂練習意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與技能。

  七、設計的理論依托: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方式地理課程”“學習結果與過程并重”“發(fā)現(xiàn)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書設計:

  粉筆板書與電子板書相結合。粉筆板書采用詞語式板書;電子板書采用結構式。粉筆板書如下圖!翱Х戎畤薄拔拿鞴艊薄白闱蛲鯂薄翱駳g之國”四個關鍵性詞語,基本反映本課的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地理說課稿 篇6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次說課的內容“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本課題在必修1、2、3的教學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關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要素—大氣、水、地貌,并在此基礎上,講述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對地理環(huán)境作綜合分析,從整體來認識地理環(huán)境,所以本節(jié)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階段總結。同時,本節(jié)又是學習必修2,3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只有了解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系。可以說:本節(jié)教材是高中地理關于人地關系教學的轉接點。

  2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內涵及體現(xiàn)。

  教學難點:地理環(huán)境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基本內涵;能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學會利用地理過程圖說明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的相互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形成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及組織學生討論等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能從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視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現(xiàn)象,樹立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觀念,培養(yǎng)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感。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j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采用案例法、問題引導式教學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如果將課題突兀地交給學生去“探究”,學生會無從著手,但如果將問題分解為一個個梯級深入的小問題,則探究自會水到渠成。充分調動學生的舊有知識儲備,在激活學生舊有知識的基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按照從個別到一般、從現(xiàn)象到規(guī)律的歸納法,幫助學生獲得新知。

  2、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體會到,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他們“會學習”。在學法的指導方面,我加強了對學生的看圖、讀圖以及獲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訓練,著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每一個主要知識點的教學,我都遵循:地理現(xiàn)象———地理規(guī)律——地理理論的教學步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既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過程分析

  1 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復習知識:水循環(huán)的意義、大氣環(huán)流的意義、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意義。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選取較淺的知識點喚起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對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整體性的教學做好鋪墊。

  2 講授新課

  第一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的概念內涵。

 。1) 利用93頁的活動進行小組討論,分析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組成要素以及要素間的物質交換分析。使學生初步了解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

 。2) 閱讀92頁“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文章,并通過填空提問的練習方式,讓學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出現(xiàn),使地球面貌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3) 通過92頁案例1的分析,利用學生在生物課學到的有關生物循環(huán)的知識,通過讀圖分析使學生明白生物循環(huán)把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lián)系起來。

 。4) 歸納小結: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第二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體現(xiàn)。

 。1)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

  閱讀課本94頁的文章,完成下面的探究問題。通過閱讀文章培養(yǎng)學生有效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問題:A請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并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請分析羚羊的減少原因。

  B羚羊的數(shù)量在無人干擾的情況下基本恒定的現(xiàn)象,說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什么功能?

 。2) 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

  利用課本95頁的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變化過程

  探究問題:A用圖表的形式,總結歸納案例中表達的演化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B 這些變化是怎么發(fā)生的?

  C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樣說明統(tǒng)一演化規(guī)律的?

  (3)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通過書本96頁案例3,閱讀圖文“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huán)境的整體變化”,并利用一副地理事物聯(lián)系圖,將森林變化而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的整體相應發(fā)生變化表現(xiàn)出來,培養(yǎng)學生利用圖表準確分析地理事物如何相互聯(lián)系的思維能力。

 。3) 歸納總結: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交換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歸納總結的目的是點明本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并強調學生注意掌握本節(jié)的重難點知識。

  4 知識遷移,拓展能力。

 。1)利用西北內陸環(huán)境整體性表現(xiàn)比較突出的案例,利用地理事物聯(lián)系圖,使學生重新復習鞏固新課內容—整體性的概念,并更加明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整體性表現(xiàn)的內涵。

 。2)閱讀資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跡”,回答下列問題:

  A、以色列人通過什么途徑改變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

  B、這個案例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是呼應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節(jié)教材是高中地理關于人地關系教學的轉接點,因為只有了解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系。所以我設計了這兩道題目。為即將開始學習必修2做好伏筆。

  5 布置作業(yè)

  1.陸地環(huán)境整體性表現(xiàn)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不一定導致其他要素的變化

  C.氣候會影響植被,但不會影響土壤

  D.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與植被破壞無關

  2.在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中,人們必須考慮其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互為環(huán)境的資源系統(tǒng),這主要依據(jù)自然資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異性 B.整體性

  C.不可替代性 D.數(shù)量的有限性

  3.下列關于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植樹綠化可以調節(jié)局部小氣候

  B.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與植被遭嚴重破壞有關

  C.我國西北地區(qū)干旱的氣候導致土壤發(fā)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D.陸地環(huán)境各要素是獨立發(fā)展的

  4.“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生動地闡述了自然環(huán)境中的哪種規(guī)律?

  A.整體性 B.地域差異

  C.地帶性 D.非地帶性

  5、1944年美國科學家在圣馬太島放養(yǎng)了29只馴鹿,由于無天敵,環(huán)境好,10年后達到1000只,20年后達到6000只,又過了三年只剩下42只,這一變化體現(xiàn)了地理環(huán)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生產功能

  C、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平衡功能 D、“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能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B.地質作用不會對氣候產生影響

  C.氣候要素直接影響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會影響氣候D.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huán)境的變化

地理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美國》,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中的第九章第一節(jié),適用于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說教材

  作為區(qū)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說明西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知道美國是移民國家,并明確它的范圍和地理位置。

  2、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圖片、文字資料說明美國的民族、種族構成。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了解有色人種在美國社會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認識種族歧視與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學生感受到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

  根據(jù)新課標對學生認識水平的要求確定:美國的位置和種族構成情況為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七年級學生的認識觀和世界觀還沒形成,如何讓他們正確對待種族歧視問題,形成正確的觀念成為了本課難點。

  對教材我是這樣處理的,教材精選了極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內容:移民國家,農業(yè)地區(qū)專業(yè)化,世界高新技術產業(yè)基地和資源消耗大國。第一課時主要安排移民國家內容的學習。日常生活中,這部分知識學生有所涉獵,但不深,面也不廣。怎樣才能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引導他們關注生活,關注時事呢?在教學中,采用課前小組合作準備,課堂上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活動的學習。

  說教法學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tǒng)觀念,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開展教學活動,給學生展示的舞臺,突破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運用多媒體課件 感知西半球國家

  讓學生欣賞西半球的自然風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經濟和人們生活。課件停留在美國的畫面上,引入新課:讓我們隨著攝像機的鏡頭進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進世界超級大國--------美國。

  一、認識美國的位置

  多媒體出示問題:

  1、 查美國在世界中的位置圖找出它的組成范圍。(教師點評后補充資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國臨近哪些海洋和國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劃分,美國屬于哪個大洲?(補充拉丁美洲的劃分方法)

  4、按照半球來看,又屬于什么半球?

  學生自學,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講臺指圖回答,教師鼓勵學生并適時點撥。在點評結束后,教師利用板書在黑板上用畫知識樹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從哪些方面認識區(qū)域的位置。樹干標有"位置",每個樹杈標有"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對位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分角色體驗,訴說移民國家的特色。

  1、多媒體展示"美國城市街頭人們忙碌的身影",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種多,隨后根據(jù)人種構成餅狀圖知道白種人居多。他們不是匆匆過客,大多是美國永久居民。邊解說教師邊播放世界不同膚色的人種向美國移動動畫。深刻直觀地體會到美國是移民國家。即:國內大多數(shù)人口為移民。而移民則是由于各種原因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遷移到其他國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該國國籍的人。補充說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來讓學生按照課前準備開展"說一說,你從哪里來?比一比,誰的貢獻大"的活動。

  課前: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華人、白種人、黑人。每組有兩位學生發(fā)言代表坐前面,課前組織本組收集資料等。后面的學生是智囊團協(xié)助代表收集資料。學生準備資料如唐人街的故事,華人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李小龍截拳道功夫的傳播,美國的土著人印第安人。華盛頓總統(tǒng),飛人喬丹等圖片、文字資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的空間。)

  課上: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裝飾品把自己裝扮成不同人的裝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邊展示邊解說。(角色的扮演體驗了不同的人種為美國社會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

  基于上面比比貢獻大的活動,此時學生融入了角色,感覺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貢獻,自信,情緒高漲。教師趁勢展示另外一組資料。如印第安人被趕到山區(qū)"保留地"內居住。黑人被無理要求讓座位給白人。華人和狗不準進入。講個笑話"在美國的黑人".設問:反映美國什么社會現(xiàn)象?你有何感想?(喚起學生對美國人權的正確認識。)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設計了一個虛擬的活動,主題為反對種族歧視的活動,知識陷阱搶答,搶答成功可以虛擬籌集資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優(yōu)劣

  課后收集我國政府對各民族政策資料,比較中美兩國人權狀況。

  上面就是為大家準備的最新初一地理說課稿美國,希望同學們認真瀏覽,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07-21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3-07

地理說課稿-《大洲和大洋》說課稿07-12

高中地理說課稿12-27

優(yōu)秀初中地理說課稿04-21

精選地理說課稿8篇01-08

初中地理說課稿(15篇)03-10

實用的地理說課稿八篇02-11

精選地理說課稿模板8篇02-12

精選地理說課稿模板5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