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2-01-10 03:29:58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選地理說課稿集合八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理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地理說課稿集合八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節(jié)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本節(jié)教材從總體上看,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異性,二是陸地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陸地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通過自然帶的地帶性分布規(guī)律來體現的。

  本節(jié)課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規(guī)律為中心內容,在教學時,要突出讀圖分析、推斷的環(huán)節(jié),而且所提供的圖表、資料必須有利于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重難點分析:

  ●重點: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差異性的含義和體現。

  2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產生的原因。

  ●難點:

  1、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產生的原因。

  2、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與農業(yè)生產地域差異的關系。

  課標分析:

  ●知識和技能:

  1.認識和理解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地理環(huán)境差異性的分異規(guī)律

  3.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4.運用地理環(huán)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并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2.學會與他人合作,并學會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和見解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激發(fā)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樹立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學情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第五單元第二節(jié)內容,學生學完了前四章內容,已基本掌握了氣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環(huán)境要素間關系,估計學生通過讀圖、討論和思考,應該能得出地理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地域差異性。但地域差異性的分異規(guī)律對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方法:

  ① 問題探究教學法

 、 多媒體教學法

  ③ 圖文轉化教學法

 、 案例教學法

  ⑤ 討論歸納教學法

  學習方法:

 、 小組合作學習法

 、 圖表學習法

 、 比較學習法

 、 案例學習法

  教學流程

  解讀課標要求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展示世界不同地區(qū)的自然景觀圖片

  板書并明確自然帶概念觀看景觀圖片,說出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從事實中感受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運用“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分析地理環(huán)境的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原因展示指導學生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以非洲為例,分析說明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讀圖分析歸納運用直觀圖像使學生感知自然現象,培養(yǎng)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展示,分析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

  板書:讀圖分析并說明原因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加深由赤道向兩極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理解

  運用“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分析地理環(huán)境的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原因展示指導學生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以亞歐大陸中緯度為例,分析說明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讀圖分析歸納運用直觀圖像使學生感知自然現象,培養(yǎng)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展示,分析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

  板書:讀圖分析并說明原因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加深由沿海向內陸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理解

  小結:出示表格(見附表)學生填表總結檢查學生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反饋提問:我國西北地區(qū)種草好還是種樹好?利用資料說明理由。閱讀P98頁活動資料,回答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導入:我們學習了哪些地域分布規(guī)律?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回憶上節(jié)課內容承上啟下,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

  運用“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說出陸地自然帶的垂直方向分布規(guī)律并分析其原因指導學生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思考以下問題:

  1南坡從山麓到山頂有哪些自然帶?

  2分析說明分布規(guī)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帶譜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異?(選用)

  板書:

  展示乞力馬扎羅山垂直帶譜示意圖和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引導學生比較自然帶譜的數量多少和基帶的差異。讀圖分析,回答問題

  從地形、海拔高度變化等因素對環(huán)境的影響,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問題

  小結:出示表格(見附表)學生填表總結檢查學生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提問: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yè)生產?閱讀P99頁材料,回答問題讓學生了解人們在農業(yè)生產中怎樣利用地域分異規(guī)律

  提問:你還能舉出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的實例嗎?發(fā)言培養(yǎng)表達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出示課堂練習(見)。

地理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掌握臺灣的位置和范圍,并落實在地圖上;從歷史、地緣關系、血緣關系等方面了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掌握臺灣的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自然環(huán)境特色,及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聯系;認識臺灣豐富的物產和著名旅游景點,學會解釋臺灣為什么被稱為“祖國的寶島”。認識臺灣的經濟發(fā)展特色,聯系時事認識臺灣與大陸的經貿聯系越來越密切,臺灣回歸祖國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經濟上大大利于臺灣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的福祉,明確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2.過程與方法

  更多地讓學生課外收集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在課堂上展示,更主動、更全面地了解臺灣、感受臺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明確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

  重點掌握臺灣的自然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特色,認識臺灣被稱為“祖國寶島”的'原因;能結合史料和時事說明臺灣是祖國的神圣領土,祖國的統一是大勢所趨。

  難點掌握臺灣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以及自然地理要素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聯系。

  教具教材、地理填充圖冊、投影儀,

  主要教學法討論法、啟發(fā)式講述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復習舊課

  學習新課

  【第1課時】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師:相信大家都聽過這首歌了吧?這是哪個地方的著名歌曲呢?

  生:臺灣。

  師:對,臺灣省是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之一,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說起臺灣,大家平時通過電視節(jié)目、雜志等途徑都或多或少地對它有所了解。接下來,我們舉行了一個“臺灣印象”的環(huán)節(jié),讓幾個同學上來給大家介紹下下他們所了解的臺灣。(課前布置學生分小組收集關于臺灣的位置、風光、風俗、旅游景點等等方面的資料,并整理、制作成簡單的P5 。

地理說課稿 篇3

  一、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第三章第一節(jié)《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二、授課類型:新授課

  三、教材分析:

  1、編者思路:

 。1)教材前后聯系: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qū)-國家”組成,層層遞進!叭毡尽边@節(jié)內容,是初中世界地理部分中第一次單獨講授一個國家的教材。因此,這一節(jié)教材具有國家地理起始課的功能,應起到說明國家地理學習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東亞乃至世界的一個經濟大國,與我國經濟貿易聯系密切。由于種種關系,學生對于日本較為熟悉也興趣較大,對日本有很強的認識愿望。學習這一節(jié)在當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日本”一節(jié)自然地理部分,包括東亞島國、多山的地形、溫濕的氣候等內容。這部分知識,可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及問題,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可為進一步學習日本的經濟打下基礎。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是學生在認識大洲,了解地區(qū)之后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為今后學習其它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征。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過對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的學習,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系的,地理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A、日本位置、領土組成。

  B、地形特征。

  C、氣候特征。

 。2)教學難點:

  A、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B、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

  C、學會學習國家的一般方法 .

  四、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jié)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guī)律,為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置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B、利用學生對日本的熟悉,引導其自主探究,關鍵問題“引而不發(fā)”,不用成熟的`結論來代替學生的思考,問題解決得完美與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學就是有意義的。

  C、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qū)域地理特征。

  五、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jié)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yǎng)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發(fā)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yǎng)成從圖中提取信息、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六、說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教學前要求學生先去搜集有關日本的資料,事先對日本有一定的印象。

  [日本映象]

  教師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課前搜集資料

  傾聽、感受、思想

  培養(yǎng)學生獨立積極搜集資料,探究學習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

  創(chuàng)設情景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及思維,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過渡講述]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日本”了解一下這個國家自然環(huán)境。出示日本自然地理結構圖。

  [講述]

  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qū)兩種范圍大小不同的區(qū)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qū)域的位置、范圍呢?今天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了解一下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情境創(chuàng)設]

  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設問:某國試飛導彈出現故障,一下子墜落在30N-45N、140E-145E的海域,哪個國家會提出抗議?

  利用日本地形圖找出的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

  日本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領土由______島、_____島、__ ___島、___ _ __島等四大島嶼以及附近的小島組成,東臨 洋,西臨 海。

  日本的緯度位置是

  你會自己分析英國的地理位置嗎?

  [組織學生交流]

  以“牛刀小試”的形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并與中國進行比較,通過設問:“結合日本國土形狀,你能從上面的表格用簡短語言概括日本的特點嗎?”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強調日本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人口密度大。

  [過渡]日本這個國家經常聽說地震、火山現象,們來看一下。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視頻及資料

  設問:“有人認為:火山、地震是上天對日本人發(fā)動二戰(zhàn)的報應,對嗎?”

  演示日本由于處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

  出示地形示意圖讓學生有個形象的了解,然后讓學生讀圖,完成相應的練習

  設問:“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征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設情境,學生討論]

  在冬季,北京的什剎海的湖面到處是歡快的溜冰的人群,而在日本東京的公園卻有人在劃船,這是為什么?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為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征

  學生比較 “大陸性特征和海洋性特征的含義?”

  [復習小結]

  出示本課思路分析結構圖

  [練習鞏固]

  課本:

  P66-67活動題

  調查身邊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據日本自然條件你會如何發(fā)展日本的經濟?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風氣候顯著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之一,它與人們的生活和我國的農業(yè)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培養(yǎng)學生智能,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感的好素材。本節(jié)內容是對前面所學的我國氣溫與降水的總結與深化,為進一步學習中國的區(qū)域地理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了解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范圍、特點以及季風帶來的利弊。

  ⑵能力目標:通過讀冬夏季風圖、各地氣候曲線和降水柱狀圖,提高學生讀圖能力,從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比較等能力;掌握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

 、乔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評價季風氣候對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逐步樹立辯證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我國的災害性天氣,幫助學生初步樹立防災減災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季風氣候的基本規(guī)律及季風氣候的影響范圍,季風給我國帶來的.好處及不利影響。

  難點:鋒面雨的形成。

  二、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3.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件制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chuàng)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說學法

  1.培養(yǎng)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3.通過小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地理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教版初一下冊地理第七章第一節(jié)《日本》,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重難點、說學情、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反思這六個環(huán)節(jié)來對本節(jié)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qū)》第一節(jié)內容《日本》,是在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之后學習的第一個亞洲國家,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國家地理,從教材編排的位置和順序來看本節(jié)內容十分重要;之后將要學習印度、俄羅斯等中國的鄰國,那么這節(jié)課如何學習?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有怎樣的效果?看起來就非常重要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方法將會為后邊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和示范作用!

  (2)、說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 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 了解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③ 掌握地震火山發(fā)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 學生通過自制日本輪廓圖熟練掌握相關知識。

 、 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讀圖分析、合作探究得出問題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 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 培養(yǎng)學生的防震意識,使他們懂得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二、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和三維目標分析,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 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

  ② 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學難點:

 、 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地理位置的方法。

 、 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說學情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從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初中,對初中生活比較好奇,往往出現想要表現自己卻又害怕表現自己的現象,一般來說,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比較表面,比較膚淺,對問題的也不能夠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從學生知識的儲備來看:通過上一學期地理課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我們剛剛學習了《亞洲》,為本節(jié)課我國鄰國《日本》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所以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相互合作較好掌握本節(jié)內容。

  四、說教法和說學法

  針對具體的學情,依據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讀圖導學法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小組之間帶著問題去認真讀圖——讀出圖中都有哪些信息。比如看圖例,什么顏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經緯度,這個國家的范圍是多少?學會析圖——找出規(guī)律,分析特點。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顏色變化有什么的規(guī)律?這樣的規(guī)律將會有什么樣的特點?從地圖中獲取需要本節(jié)課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提煉本節(jié)課都需要的信息。如何將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如何將這些信息進行總結?等等。小組之間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對某些問題進行分解,然后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塊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國和日本同為島國,這兩個國家所跨經緯度范圍有何不同,對地理環(huán)境有何影響?那么就可以把這個問題進行分解:每組中兩個同學研究日本的經緯度?兩個同學分析英國的經緯度?然后共同探究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這樣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得出的結果學生記憶非常深刻,不僅增強他們之間的團隊的合作意識,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特別強,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想要突顯出自己組是最棒的,沒有討論完就急急忙忙舉手回答,回答結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這時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性的評價,最終使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較教學法也是地理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通過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區(qū)的知識來分析與此有相關其他地區(qū)的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學習,比如分析中國是不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就可以借鑒學習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的方法來分析?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主宰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學習“有法可依”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體現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課是由四名學生自導自演小品“日本國旗——太陽旗的由來”導入新課,新穎的導課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下進入課堂。

  2、小活動:“擊鼓傳話”活動

  “擊鼓傳話”,此時傳的“話”為關于學生自己知道的或課前查到的關于日本方面的小知識,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說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識,展示了自己淵博的課外知識。從對本節(jié)課的作用來看,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所要研究的對象,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將不會陌生,為新課講解做好鋪墊;從遠期的作用來看,根據初中生特有的好強心的特點,他們一般會特別羨慕別人淵博的課外知識,為學生課外知識的大量閱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講授新課

 、湃毡镜奈恢,展示《世界地圖》,通過設疑,所處環(huán)境范圍由大到小層層深入,進一步確定:

 、 日本位于世界的哪個大洲?

 、 日本在亞洲的什么方位?周圍有哪些大洋?

  ③ 日本與哪些國家隔海相望?

  遞進式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時指出另一地區(qū),讓學生分析其所處的位置,教給學生確定一個地方或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迫毡镜念I土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學生課前繪好《日本輪廓圖》,上課時小組合作討論,并能熟練填寫日本的四大島和主要城市的分布,學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為下個知識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侨毡镜淖匀惶攸c

  主要通過日本的《地形圖》和《氣候圖》,小組之間通過讀圖分析、合作討論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特點 。以此為基礎,對上個問題日本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進行解釋,聯系其他國家城市的分布特點進行比較學習,教給學生分析城市分布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在這一塊將兩大島日本和英國地圖進行比較,分析跨經緯度的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經緯度的范圍大小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圖》和《富士山圖》,學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并明確旅游勝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分析中國是不是個多地震國家?并探究其原因。并提出一般在什么地方可能會發(fā)生地震?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聯系“5.12”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模擬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4、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這節(jié)課你都學到了哪些內容?

  教師總結,再次強調本節(jié)課重、難點

  六、說反思

  本節(jié)課從教材所處位置來看,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個國家地理,地位重要;從內容來看,為后面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示范作用。所以對于本節(jié)課應如何教?教師怎樣教?學生如何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節(jié)課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重視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重視知識的拓展、延伸,使學生學習“有法可依”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樣也存在的問題,在對兩大島國英國和日本進行比較教學時,發(fā)現學生對經緯度有嚴重遺忘現象,學生合作討論時間過長,由此可見我課前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應該在課前進行調查,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中亞是學生在區(qū)域地理中接觸到的一個重要的地理區(qū)域。介紹了中亞地理中具有突出特點的一些內容,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即通過閱讀和思考培養(yǎng)分析原因、總結規(guī)律等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因此本區(qū)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系到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中亞范圍和位置; 了解中亞的自然環(huán)境——以丘陵和平原為主的地形,大陸性氣候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

  過程和方法:本節(jié)課通過大量圖片,引發(fā)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并以此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及自己收集到的`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認識水平。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分析地形與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引導學生用聯系的眼光分析問題,并樹立人地協調發(fā)展的地理環(huán)境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中亞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亞在溝通亞歐之間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亞在自然環(huán)境方面的特征與地理位置的關系及自然條件對經

  濟的影響。

  教學難點:中亞干旱、半干旱氣候對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響。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1.圖導圖練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yǎng)用圖習慣和發(fā)展地理智能.

  2.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3.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分析講解

  (二)說學法:

  1、學習探究:學生已經學過幾節(jié)的世界區(qū)域地理知識,在知識含量上應該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在課堂上把盡量多的知識教給學生自己去學習探究。

  2、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自己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等。

  三、說教具媒體:多媒體課件,課堂案。

  四、說教學設計和過程

  首先中亞的范圍和位置

  利用地圖講解中亞包括哪些國家?他們的首都分別在哪里?在這些國家中與我國相鄰的分別是哪幾個?(圖---文---圖文結合,完成了地理位置范圍國家這部分知識點的學習.)

  其次講解自然環(huán)境

  中亞地形以何種地形為主?地勢哪邊高哪邊低?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到中亞重要的地形區(qū):帕米爾高原、天山、圖蘭平原(引導學生進行填圖練習)

  (啟發(fā)式提問)中亞大部分地區(qū)為干旱、半干旱氣候,降水稀少,冬冷夏熱,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大面積的森林能不能生長,為什么?中亞的植被應以什么為主?

  請大家在圖中找出中亞主要的河流及湖泊。

  (教師總結)總的來看,在遠離海洋及干旱氣候的影響下,中亞地區(qū)內流區(qū)域面積廣大。

  中亞人民在不斷適應自然、利用自然來發(fā)展生產。

  最后經濟

  (課件展示)中亞主要礦產和農作物分布圖(提問)

  1、中亞主要的農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里?中亞都發(fā)展了哪些農業(yè)部門? (突出介紹中亞的棉花生產,是世界上僅次于中國、美國的第三大產棉地,尤其是烏茲別克斯坦盛產棉花,被稱為“白金之國”,中亞生產的小麥、棉花和畜產品可供出口。)

  分組討論:中亞地區(qū)棉花生長的有利自然條件,結合前面所學的氣候地形水資源等等來解決問題問題

  2、(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問題)中亞的工業(yè)分布接近原料產地。 (探究)中哈石油管道的意義,討論,同學上講臺書寫觀點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

  中亞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環(huán)境

  三、經濟

地理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jié)“黃河”,我的說課內容圍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目標設定、目標的落實過程、教后反思展開。

  教材分析:

  八年級地理把目光從世界移向了中國,研究中國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從世界到中國是整體到局部的一個深入認識過程,是對基礎知識的進一步運用、拓展過程。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主要從地形、氣候、水文三個方面介紹我國的自然環(huán)境,在水文方面重點介紹了黃河和長江。黃河對中華民族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學習黃河對認識我國的自然環(huán)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懸河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初步樹立人地關系協調的環(huán)境意識。從教材結構看,本課既是學習河流湖泊概況的延伸,又是以后學習水資源的基礎。

  學情分析:

  了解了地球、地圖、世界地理的基礎知識后,八年級的學生,基本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已經形成,具備了中國省級行政區(qū)、中國的地形、中國氣候區(qū)等基礎知識;掌握了讀圖、填圖等基本的地理學習方法,所以本節(jié)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對于學生來說難度不大。黃河是母親河,在歌曲和詩句中都有贊美,對于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陌生,但是具體的自然概況、母親河的貢獻、母親河的憂患,好多學生僅僅是略知一二,所以這些具體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又全部是新鮮的。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愛表現自己,多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學生就容易參與進來。

  目標的設定:

  有關“黃河”的課程標準要求是:運用地圖說出黃河的概況。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以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身學習的目標,基于以上考慮,根據課程標準,本節(jié)課從以下三個學習目標滲透學習方法:

  1、通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的省級行政區(qū),各段分界點;

  2、利用資料歸納總結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奉獻;

  3、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系協調。

  讀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通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的省級行政區(qū),各段分界點,就成為本節(jié)的第一個學習重點;黃河下游地上河既是下游泛濫的嚴重隱患又是源自于中游的水土流失,因此,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系協調,是本課第二個重點。一節(jié)課必須要有重點,但是不一定非要有難點,本節(jié)內容主要是讀圖掌握、歸納總結、分析體會,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大,所以沒有難點的設置。

  目標的落實:

  本節(jié)課學生通過讀圖、填圖,歸納總結,分析體會依次完成三個學習目標。簡要復習內流河外流河,引出所學內容,中華的母親河-黃河,分為3個內容:黃河概況、黃河的奉獻、黃河的憂患。將黃河比作母親,有親切感和感染力,引用歌曲《保衛(wèi)黃河》烘托氣勢,學生背誦李白的《將進酒》前兩句,體會古人對黃河源頭和歸宿的遐想,了解母親河,我們必須要知道她的源頭、歸宿、流經地區(qū),引出本節(jié)課第一個學習目標:

  目標1:通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的省級行政區(qū),各段分界點;

  這一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獨立讀圖、依次回答完成。以學生的讀圖、回答為主。地圖是這一目標學習的重要依托,除了學生讀圖外,我把黃河水系簡圖呈現到黑板上,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完成目標,收放自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的部分習題,鞏固目標1。

  過渡語:我們每個人的母親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有許許多多的`貢獻,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評價,母親有貢獻也會有缺憾,黃河作為中華的母親,功在哪里?過在何方?由誰來評說呢?引出目標2

  目標2:利用資料歸納總結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奉獻;

  這部分主要通過學生朗讀課文第一段,討論黃河母親留下的財富,歸納總結出三個方面主要的奉獻:豐富的水能資源、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

  過渡語:黃河母親給了我們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為農耕提供便利的條件與基礎,黃河無私奉獻著,養(yǎng)育著她的子子孫孫,中華兒女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生息,怎能不驕傲!怎能不自豪!母親有功,也有缺憾, 黃河曾是中國的憂患,她憂在哪里?患在何處?引出目標3

  目標3: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系協調;

  引導學生自讀49頁最后一段,找出黃河的憂——下游的地上河,副板書地上河夸張簡圖,河水在地面以上流動,激發(fā)學生興趣,積極投入地上河危害的討論,緊接著,提出問題:地上河危害之大,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導學生自讀51頁“地上河”找出答案——泥沙淤積形成,進一步追問泥沙是從哪里來?引導學生共同探究圖“黃河流經哪一段產生的泥沙最多”得出結論:黃河在流經中游產生的泥沙最多,泥沙來自中游;深入提問:中游為什么會產生大量泥沙?學生討論探究得出3點原因,這三點導致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每年有16億噸的泥沙從中游輸入下游,使得下游的河床每年增高10厘米,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算算十年增高了1米,學生感受黃河下游隨時都有決口泛濫的危險。在此基礎上又留下懸念:把如何治理黃河下游水患留作課后思考。

  教后反思:

  本節(jié)課的收獲:

  1、 將三個學習目標依次在教學過程中展示,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有目標的指導,學習過程中就會有清晰的思路。

  2、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必備工具,將黃河水系圖畫到黑板上,這是與自己以往課堂的一個差異,較有新意,這樣也更有助于河流水系相關知識學習。引導學生讀、說、記黃河概況的相關知識,學生說老師寫,其實是,教師配合學生逐步把目標1的主要內容落實到黑板上,教師的引導作用發(fā)揮恰當,學生容易集中精神,順利完成目標1的學習。

  3、 本節(jié)課未用多媒體,采用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共同探究相結合、教師板書的形式進行,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得到鍛煉。

  4、 本課的第三個目標是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這一部分主要通過提出問題-思考-討論-探究-深入思考-感受,層層深入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從下游的憂患問題追溯到了中游的環(huán)境問題,既分析了原因又為下節(jié)課了解中游打下基礎,這一過程中同時也滲透了人地協調的環(huán)境意識。

  5、 針對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本節(jié)課在學習方法格外強調了獨立思考、歸納總結及分析,這些與讀圖、填圖相結合,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的生成,再加上恰當的引導學生就容易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

  以上這幾方面還需要我在以后的課堂中結合實際進一步的完善,有選擇的加以利用。

  在實踐中也發(fā)現自己在以后的課堂中需要改進的一些地方

  1、 這節(jié)課由于停電,未用多媒體,課堂缺少了一點直觀性。例如, 剛開始的三個班,引課時歌曲《保衛(wèi)黃河》的氣勢烘托的不夠,后面的三個班采取合唱歌曲的形式效果較好。以后在不能使用多媒體的情況下,我就應該靈活處理,把學生調動起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

  2、 由于對課堂上某些環(huán)節(jié)討論時間安排不夠恰當,導致剛開始的三個班最后剩余的時間不是很合理。熟能生巧,導致時間不合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還沒有達到非常熟練的地步,今后在這方面需要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

  3、 課堂語言對一節(jié)課至關重要,語言缺少感染力,過于平淡,就會導致課堂缺少活力。目前,在語言這方面,我還需要做很多功課,在平時的每一堂課都要格外注意這個問題。

  4、 在分析了黃河憂患的原因之后,共同感受地上河危害之大,激發(fā)興趣之后,把如何治理黃河的水患留作課后思考,給本節(jié)課留下了懸念,但是,最后的總結還可以更詳細。例如,可以把下游憂患與中游的環(huán)境問題的因果關系寫到黑板上,這樣本節(jié)課就會更完整,學生對黃河這部分知識也會有初步的整合過程,也會為下節(jié)課節(jié)省時間。

  以上這幾點是我在今后的課堂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地理說課稿 篇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第一節(jié)《我們身邊的地理》。依據最新的課程標準,我將通過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說程序“五說”來進行闡述。

  首先,是對教材的分析。本節(jié)課是開學第一節(jié)課,教材以一系列的設問入手,能夠引起學生想要探索的興趣。講述了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關系,使得學生知道地理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到地理是一門非常有用的學科,學習地理知識能夠解決很多問題,由此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本節(jié)課對學生以后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是否感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依據地理新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目標,考慮到學生對地理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欠缺,我將制定以下的三維目標:

 。ㄒ唬┲R與技能

  知道學習地理的意義,意識到地理與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與生產建設、與社會風土人情的關系。

 。ǘ┻^程與方法

  通過教學,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探索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初步形成聯系實際,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觀念。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的探索興趣。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以及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從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發(fā)現地理問題、提出地理問題,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難點是讓學生了解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建設、風土人情的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在來說一下學生:七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自然科學這門課程中接觸過一定的地理知識,相對來說還是對地理比較感興趣的。但他們缺乏對地理知識的整體認識,在上課中比較隨便,在學習方法上更加欠缺。加上這個年齡段對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抓住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這一特點,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新課標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問題啟思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探究、問題啟思等教學方法,通過師生討論、交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走進地理的殿堂。

  教學的主要矛盾是學生的學。教師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本著教學過程中堅持啟發(fā)式教學的原則,本節(jié)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盡可能的讓全體學生都參與、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積極探究,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指出,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的思路是: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啟思、合作探究——歸納總結。

 。ㄒ唬﹦(chuàng)設情景、

  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是這樣課堂導入的.:(播放一張藍貓的卡通圖片并給以錄音)提出一系列地理問題:如你知道我們中國有多大嗎?你能指出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嗎?我們生活的地球上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一年里為什么會有四季變化?。。。其實這些在我們身邊的問題都屬于地理知識。從而引入第一標題——揭示地理之謎。

 。ㄔO計意圖:利用圖片配音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疑問,導入新課,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寬松的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求知欲和好奇心)

 。ǘ﹩栴}啟思、合作探究

  讓學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疑惑不解的問題。歸納這些問題屬于地理問題的占有較大比例,從而引出地理知識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日常生活、生產建設、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等。在學習這三小標題的內容是,結合討論活動題中圖片的活動與地理的關系,教師提出一些相應方面的地理問題,然后讓學生積極思考、分組討論、交流。并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生產建設、風土人情方面列舉一些其他的地理知識的例子。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及時的講解、補充、和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提問,引導、鼓勵學生提出一些地理問題,鼓勵學生平時注意積累,拓寬知識面。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發(fā)表不同意見,做到啟而不發(fā),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目的)

 。ㄈw納總結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與地理有關,生產建設、工業(yè)、農業(yè)也與地理知識有關,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經濟、政治、體育等也與地理知識有關。雖然有些問題現在還不能很好的解釋,但通過認真學習地理課,認真鉆研地理知識,就可以輕松的解決這些地理之謎了。隨著你們的不斷學習,你們將會發(fā)現,地理知識既可以讓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讓你的工作、學習更出色,還能為你的業(yè)余生活增添許多樂趣。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07-21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3-07

地理說課稿-《大洲和大洋》說課稿07-12

高中地理說課稿12-27

優(yōu)秀初中地理說課稿04-21

精選地理說課稿8篇01-08

地理說課稿范文五篇01-29

實用的地理說課稿八篇02-11

初中地理說課稿(15篇)03-10

精選地理說課稿模板九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