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2-02-12 17:41:4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華】地理說課稿模板錦集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地理說課稿模板錦集10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東南亞》。

  一 、說教材

 。ㄒ唬┙滩膬热

  本節(jié)課是新課標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qū)》第二節(jié)《東南亞》的第一課時。包括“十字路口的位置”和“熱帶氣候與農業(yè)生產”兩部分。

 。ǘ┙滩姆治

  作為區(qū)域地理的內容,“東南亞”這一節(jié)的教材并沒有著重某一個國家,而是對整個區(qū)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十字路口的位置;②熱帶氣候與農業(yè)生產;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④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qū)。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qū)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并通過讀圖和已有地理知識分析原因、總結規(guī)律的思維能力訓練。

 。ㄈ┙虒W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東南亞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了解東南亞主要農作物和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馬六甲海峽航線圖,分析東南亞的位置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東南亞的氣候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因地制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ㄋ模┙虒W重點

  1、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區(qū)別。

  3、熱帶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ㄎ澹┙虒W難點

  1.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2. 因地制宜、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建立。

  二、 說教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以上教學目標,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讀圖分析+分組討論”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

  教學中使用讀圖法、觀察比較法,合作學習法,并以多媒體教學為輔助手段,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率。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新馬泰”旅游引入課題。通過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引入,以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

  1、課件展示圖7.18“東南亞的地形” 和“東南亞政區(qū)圖”,明確東南亞的范圍和主要國家。

  2、課件展示圖7.17“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和 圖7.18“東南亞的地形” ,了解“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通過對地圖的判讀,知道區(qū)域地理學習中要了解該區(qū)域的范圍、構成、位置等,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對于地理位置的分析一般要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三方面進行,

  緯度位置:位于10°S—24°N之間,地處熱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南部,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

  相對位置:處于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

  通過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分析“東南亞“的地理位置,使學生掌握國家或地區(qū)地理位置分析的一般方法。

  課件演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明確東南亞處于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 重要位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對東南亞處在“十字路口”位置有一個更形象的認識。

  3.課件展示:圖7.19“馬六甲海峽的航線”,了解“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學生讀圖7.18“東南亞的地形”,明確“馬六甲海峽” 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然后組織學生分組依次討論以下問題:

 、 讀圖7.19“馬六甲海峽的航線”,經過馬六甲海峽的航線連接了哪些地區(qū)?這些航線不經過馬六甲海峽會怎么樣?

 、 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結合上一節(jié)的學習,說說這是為什么?

  學生通過讀圖并結合以前的知識進行討論、分析進行探究性學習,既有利于知識的綜合運用,也可以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4、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學生讀圖并思考:

  ①東南亞主要有哪兩種氣候類型?

 、谥饕植荚跂|南亞的哪些地區(qū)?

  5、課件展示圖7.25“曼谷年內各月氣溫與降水量”和圖7.26“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通過觀察比較知道這兩種氣候類型的特征和區(qū)別。

  6、讀圖7.27“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一天中的天氣示意”,由學生說出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一天中的天氣過程,加深學生對東南亞高溫多雨氣候的印象。

  7、由東南亞高溫多雨的氣候,是亞洲人口稠密的地區(qū),耕地較少的地理特點討論東南亞最適宜種植哪種類型的糧食作物。

  通過討論認識到:各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發(fā)展一定要與本國或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使人與環(huán)境相協調,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立因地制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8、讀圖7.22“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布”,了解東南亞水稻的種植以及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

  四、教學效果

  這一節(jié)課教學基本能以學生為主體,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對于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的提高及地理學習方法的了解有一定的幫助。

  五、教學反思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本節(jié)課的地理教學中,我深感許多教學環(huán)節(jié)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我認為地理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地理學習方法和能力的訓練,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各位領導、老師,以上是我在這節(jié)課教學中的一些嘗試和摸索,屬于個人的膚淺之見,希望大家多多指導。

地理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地理必修第__章第__節(jié),題目是________.課型是新授課。下面我就教材、教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評委老師展示一下我的說課設計。首先說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教材在整個自然(人文)地理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且貫穿本節(jié)很重要的一條線索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來指導生產生活。

  其次說說教材內容特點。本節(jié)課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 有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知識原理性比較強。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圖,減少文字敘述,主要是問了增強直觀性,以減輕難度。這符合"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地理就是在地圖上說理"的地理學科特色。

  3、 教材內容有較強的比較性且知識前后聯系密切,可采用比較法教學。

  4、 學生在以前的知識中有相關知識積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關認知。因此,教材內容對學生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

  5、 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教材選材的實用性原則。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如下三位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

  分析:

  理解:

  2.過程與方法: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對本節(jié)課所學的的地圖及文字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觀點或結論進行交流或當眾表達。培養(yǎng)學生觀察、讀圖析圖能力、歸納能力;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也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競爭的能力。高中地理輔導網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地理課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并逐漸將所學知識用于生產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另外通過對本課中原理性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每節(jié)課教師都在這些方面對學生有積極期望,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學生會逐漸具備這些能力,并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目標的確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本節(jié)課內容的重難點。

  重點是:

  確立依據:1.這部分知識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現實生活聯系特別密切。

  2.涉及到知識較多而且比較難以綜合。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解決本節(jié)課問題時相對較弱。

  難點是:

  依據:1.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高一學生來說,空間思維能力較弱,難以理解。

  2.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的知識基礎及生活經驗。

  以上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再說說教法和學法設計。

  一、教學方法

  "以學定法"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點,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按照問題去讀圖讀書,先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3.以地圖為載體的情景教學法:對這節(jié)教材內容比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插圖,將其制成富有動感的色彩鮮艷的畫面。將繁雜的.地理事物變成簡單直觀的圖像,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通過地圖設計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的線索,有助于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倡導 "教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有"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學習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課堂上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地理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高速發(fā)展。本節(jié)課的學法指導如下:

  1.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及圖表。培養(yǎng)分析、歸納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漸學會知識遷移,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知識去指導生產生活。

  2.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研究方法。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包括圖表、投影、視頻等電化教學?梢酝貙拰W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節(jié)課中所設計的教學法指導及采用的教學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本節(jié)課的教學法呢?接下來我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分復習提問,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板書設計七個環(huán)節(jié)。

  一、復習提問。"溫故知新"及建構主義中提到的"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對本節(jié)課的新知識有些知識積累或生活認知"的理論,因此,我設計課前復習環(huán)節(jié)。提問的方法,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助于課堂教學程序的隨機調整。

  二、導入新課。展示一組地理圖片。創(chuàng)造學習氛圍,設置懸念,引入新客。便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欲。這樣導入,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講授新課。

  環(huán)節(jié)一:1、問題導學。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即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教師把重點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學生先自己完成問題。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對重點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逐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2、教師點撥。教師根據剛才對學生自學情況的了解,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逐漸突破重點。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課的前25分鐘的時間,注意力最穩(wěn)定。因此就在這段時間里,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自學能力。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在學生的自學及教師的點撥中,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逐漸到位。

  環(huán)節(jié)二:1、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既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2、 學生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并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認為,在每節(jié)課的后20分鐘,學生注意力逐漸不穩(wěn)定?梢栽O置討論活動,在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可以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進行突破,不會的學生逐漸學會,已經學會的學生在向其余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提升了分析歸納、對比綜合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獲。

  四、鞏固復習

  在對重難點都學習完之后,教師提供兩個比較簡單的鞏固習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析,主動探索學習,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并讓學生品嘗到學會的滋味。

  五、課堂小結

  學生先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然后教師出示本節(jié)課知識體系。

  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六、作業(yè)布置

  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體現對本節(jié)課重難點知識的延伸鞏固。選做題選擇開放性的題目,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搜集材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最后說說板書設計,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書就是現在展示的這些。其余詳細知識點在多媒體幻燈片上還有展示。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進行了說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主要采用問題導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原則。以地理圖表作為本節(jié)課的主線。課程設計符合新課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特點,也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于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地理說課稿 篇3

  【說設計理念】

  跨入21世紀的大門,各行各業(yè)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它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正在受到巨大沖擊,探究性學習的觀念正在不斷深入人心。

  現代教育觀認為,知識不僅是一種靜止的“狀態(tài)”,更重要的是一個運動的“過程”。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分析、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甚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生發(fā)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的學習,從而達到學會學習,。

  本著以上觀點,我進行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以適應未來的終生自我教育、自我學習。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jié)教材是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我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qū)》一章的第一節(jié)《日本》的第一課時,屬于世界地理中的國家地理,是學生在學習國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個國家。同學們學完亞洲后已有了學習區(qū)域地理的基礎,以后還會學習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等.日本這一節(jié)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學習日本,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節(jié)不論在新教材還是老教材中,都是重點講解的國家,且對后面的國家教學,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課時部分內容主要為日本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預防。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對如何分析一個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礎,通過板塊運動學說的學習也了解了一些地震發(fā)生的原因。但學生對災害的影響和預防還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些知識點也就成為本節(jié)課學生探究的重點。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地理教學課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a.掌握認識日本的地理位置特點的方法,并會舉一反三。

  b.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災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過程與方法:

  a.重在認識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特點、主要災害及成因分析的方法。

  b.培養(yǎng)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

  a.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環(huán)境觀和資源觀及生活技能,使他們懂得地震時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b.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c.培養(yǎng)學生關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關系的學習習慣.

  【說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分析,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學難點】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個國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及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成因分析,內容在前面已經接觸過,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由于中國和日本面臨同樣的問題,通過對比學習,學以致用,真正落實新課改的精神,使學生學到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難點是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分析,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造成多震的原因是位置、地形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設計成一課時,關于日本多震的原因及預防,主要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結論。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

  【說學情】

  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為初一學生,經過前半學期的觀察,感覺學生的基礎較好,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另外,學生通過學習本冊書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也積累了一定的讀圖、識圖能力和活動探究能力,讓學生獨立或在合作中進行讀圖、識圖并分析相關問題 ,更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為本節(jié)課以探究活動為主來進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說教法】 讀圖導學法、活動探究法、比較教學法

  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活動和資料,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地理知識的判讀并進行歸納總結,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探究問題的興趣,達到主動獲取知識的目的。我采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作為剛剛步入初一的學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理學習上可能存在差異性,基礎弱特別是讀圖、識圖能力差的學生不一定能適應探究式的教學,設計暢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學業(yè)優(yōu)良的學生會不滿足于教材現有內容,會提出一些邊緣性或更細的問題,教師不能限制其思考,在課堂上或課下進行指導,從而達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說學法】活動探究與合作交流

  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解決每一個活動探究的問題,由“現象”到“本質”,通過歸納總結,不斷使自己的認知升華,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采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谝陨峡紤],本節(jié)課我主要從以下方面滲透學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chuàng)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本節(jié)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

地理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 各位教師大家好!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四大地理區(qū)域》。

  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本節(jié)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四大地理區(qū)城》是商務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節(jié)的內容。是中國地理總論和中國區(qū)域部分的銜接點,作為中國區(qū)域地理學習的開篇部分,只對區(qū)域地理宏觀進行介紹,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認識不同的地理區(qū)域”其次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宏觀角度認識“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區(qū)域差異,為后面學習分區(qū)地理作好了知識上的鋪墊.

  2、 學習目標

  根據課標制定下面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讀圖說出四大區(qū)域的名稱、范圍及劃分的依據

  2)能運用地圖說出四大地理區(qū)域景觀的差異。

  3)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其意義。

  4)結合本課的學習,能談一些對家鄉(xiāng)環(huán)境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課堂的討論,體會并初步掌握結合資料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和觀點.

  2)通過讀圖、析圖、觀察提高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增強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意識。

  3、 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

  1、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劃分的依據。

  2、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二、教法分析(說教法)

  基于本節(jié)課空間分布思維的特點和學生本身對各區(qū)自然景觀等沒有基本的認識,所以我主要運用powerpoint課件,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法。集圖片、圖表于一身,變抽象為形象。

  因為教學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幫助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學過程的導演,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是演員,所以我堅持每一堂課都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結合學案導學法,根劇初二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

  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注意使學生能有表現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心,激發(fā)其學習熱情。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

  三、學法分析(說學法)

  1、 學生特點分析:

  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講,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正在迅速發(fā)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fā)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條件和

  機會,讓學生發(fā)表見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習方法:

  讀圖觀察、綜合分析法、討論探究法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寒假期間哪些同學離開過鐵嶺?(學生舉手)現在你們回憶一下你去過的地方,從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特色兩方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同學總結去的地方與鐵嶺有何不同?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qū)域。

  在這里同時也進行了鄉(xiāng)土教學,順便也夸耀了鐵嶺這個北方“黑土地.,米糧倉” 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通過這個活動設計,學生的興趣高漲,順理成章就引入《我國地理差異》的教學,

 。ò鍟┑谖逭 中國的地理差異

  既然存在差異,自然就會劃分出一個個的區(qū)域,請你回憶上學期學習過的區(qū)域劃分,列出來說一說!(學生談到很多區(qū)域劃分:行政區(qū)劃、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劃分、三級階梯的劃分、干濕地區(qū)的劃分、溫度帶的劃分、人口地理界線、??等等,在回憶的過程中,學生間經常發(fā)生思維碰撞,想起一個又一個,老師則在這里順便帶領學生復習,糾正偏差并追問劃分依據,從而總結區(qū)域劃分是根據需要按照一定的依據進行的)

  承轉: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根據不同的理由(或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理區(qū)域。(利用多媒體大屏幕展示西北沙漠、東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場、南方的水田圖片)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國疆域遼闊,地理學者把我國分 成四大地理區(qū)域,既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學生看圖回答這個問題。

  學生回答后

  板書:第1課 四大地理區(qū)域

  一、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劃分

  這時,展示《中國四大地理分區(qū)圖》在中國地形圖上出現區(qū)域界線,并附有區(qū)域名稱)教師用光標指到哪個區(qū)域,即請同學們集體讀出這個區(qū)域的名稱。

  板書:1、四大區(qū)域的名稱: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

  承轉:下面我們了解一下 四大地理區(qū)域 劃分的依據及區(qū)域位置和范圍。

  (板書):2、四大區(qū)域的界限

  (學生活動)展示圖5.2中國四地理分區(qū)圖,讓學生讀圖,完成1、2兩題,匯報答案。 接下來探究:根據圖例,在圖中找到A、B、C三條線,看看這3條線你熟悉不,回憶一下。這里屬于舊知識的問題,學生能夠很快得出結論。

  那么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四大地理區(qū)域是按照什么標準劃分的呢?

  我們仔細觀察下面幾組圖片,思考、回答圖片后面的問題

  1、觀察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界線同北方地區(qū)與西北地區(qū)的分界線A,引導學生分析兩界線的相似性,說明這里區(qū)域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季風影響。西北地區(qū)深居內陸,受不到季風影響,降水較少,體現出干旱的區(qū)域特征,而位于東部季風區(qū)的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受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多,處于濕潤和半濕潤區(qū)。

  2、觀察界線B的位置,學生自己在1月等溫線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中尋找與其位置相應的1月等溫線和等降水量線。結果分別是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由此確定界線B劃分出南方地區(qū)和北方地區(qū),其主要區(qū)域差異表現在氣溫和降水綜合的氣候方面。最后再根據提示從地形和河流分布圖中落實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位于秦嶺—淮河一線。學生根據教材的問題提示,逐一尋找答案,

  3、觀察界線C的位置與我國第一級階梯的界限的吻合情況。在學生發(fā)現界線C與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界線十分吻合之后,再判斷青藏地區(qū)與南方地區(qū)、北方地

  區(qū)及西北地區(qū)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地形因素。(給學生充足的時間 小組活動,探究)

  小組總結匯報后教師總結。

  由此看出,四大區(qū)域的劃分主要根據氣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進行的。

 。ò鍟海、劃分依據:氣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 素

 。▽W生活動)閱讀3頁材料,了解區(qū)域劃分的依據。

 。ǹ偨Y)青藏地區(qū)主要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上,它周圍有昆侖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等圍繞。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這兩側的氣溫和降水有明顯的不同,北方地區(qū)和西北地區(qū)以大興安嶺為界,這里是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區(qū)域的劃分主要根據氣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進行的。

 。ㄟ^渡)在區(qū)域的分界線中,秦嶺-淮河一線非常重要,它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我們來具體學習一下。

  板書:二、秦嶺-淮河一線

  展示秦嶺和淮河的圖片 讓學生看圖片朗讀文字。

  說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為什么呢下面請同學們看圖回憶秦嶺-淮河一線有哪些地理分界線通過。展示我國氣溫和降水分布圖,還有干濕地區(qū)和溫度帶的劃分(學生活動)得出結論.

 。ㄖv述)秦嶺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高大而綿長,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亙在東部季風區(qū)的中部,使山脈兩側氣候有顯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也是,還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又是濕潤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因此在它的南北兩側,地形、水文、農業(yè)、文化存在明顯的區(qū)別。

  板書:1、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一月0°等溫線;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

 。ǹ偨Y)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人們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地理區(qū) 域,一個地區(qū)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 一類型的區(qū)域,還可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qū)域。在此基礎上,我們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劃分依據、位置和范圍。重點是四大區(qū)域的范圍和界限,我們還要加深對于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地理分界線的理解。

  課堂練習:展示習題在大屏幕上,學生搶答.

  板書設計:一、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劃分

  1、四大區(qū)域的名稱

  2、四大區(qū)域的界限

  3、劃分依據:氣候、地形等自然要素

  二、秦嶺-淮河一線

  1、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一月0°等溫線;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

  

地理說課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東南亞。

  首先,我對本節(jié)教材進行分析,《東南亞》是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qū)》第二節(jié)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yè)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qū)。它是新課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qū)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yè)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

  學生情況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讀圖、識圖的能力較差 ,需要在講課過程中多練習,但同學們對新知識有特別大的好奇心,渴求知識的眼神令人感動。他們思維活躍,愛看圖、好討論,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說出東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2)、能說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說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說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布規(guī)律。

  能力目標:

  運用地圖能說出馬六甲海峽重要的地理位置;說出城市的分布與河流的關系。

  情感目標:

  了解氣候與農業(yè)的關系后,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農作物及分布。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yè)的關系;農作物的分布。

  解決方案:以上的重、難點都是通過讀圖、識圖來解決問題。

  課前準備:

  提前發(fā)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于優(yōu)生的培養(yǎng)。通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用圖習慣。

  下面進入教學過程:根據大綱要求結合本節(jié)內容實際,教學時間安排兩課時。

  第一個問題十字路口的位置。本環(huán)節(jié)通過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通過讀圖掌握東南亞的范圍、地形、主要政治區(qū)域和馬六甲海峽的地理位置。

  第二個問題熱帶氣候與農業(yè)生產,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出示一幅與緯度位置有關的東南亞氣候圖,讓學生觀察圖對東南亞的氣候先有所了解,再出示一幅和氣候有關的游戲類幻燈片請學生幫忙選一選五一想去新馬泰旅游要帶下列哪些東西?從游戲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增強對東南亞氣候的記憶。之后為了強化記憶再出示一幅氣候圖,用列表的形式展現東南亞的兩種氣候類型的分布和特征以增強記憶。關于東南亞的農業(yè)我是這樣處理的,先出示幾幅水稻勞動生產的場景,讓學生知道東南亞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再出示一幅其他主要農作物分布圖,掌握東南亞除了水稻以外,還有橡膠、椰子、油棕、焦麻等農作物。并通過連線的形式掌握東南亞各國農作物的分布情況。以上這些圖片的出示按由淺到深的順序逐步出現,面向全體的同時,也使基礎差的'學生有表現的機會,培養(yǎng)其自信心,激發(fā)其學習熱情,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第三個問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出示一幅東南亞河流與城市分布圖,讓學生動手與動腦、動眼相結合,回答圖中出現的問題,之后列表總結。這樣處理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最后一個問題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qū)。因為內容簡單所以只是出示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華人華僑的數量,以顯示其比重,最后得出結論。因為旅游業(yè)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行業(yè),所以東南亞的國家利用本國的優(yōu)勢資源,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為此介紹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項目,為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整個的教學過程始終堅持以訓練學生讀圖、識圖,培養(yǎng)地理基本技能為主,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最終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反饋中注意做好總結,以便讓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優(yōu)勢,即可以增進了解,又有利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更從整體上發(fā)揮潛能,使自己得到提高。

地理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形狀》,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與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準備、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六個方面來對本課作具體的闡述。

  一、說教材與學情:

  《地球的形狀》是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中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小學生較全面地認識、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單元,引導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對地球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知道人們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對這一科學史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觀點,并且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六年級的學生對地球的知識已經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狀,但對于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卻知道的很少。另外,他們經過兩年的科學課學習,對科學探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多數學生已經具有收集資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ㄒ唬┛茖W知識:

 。1)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科學探究:能通過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它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了解地球的概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人類為科學認識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并且愿意和同學們一起合作交流。

  三、說教法和學法: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本課用資料、文字、圖片,讓學生整理分析得出結論。采用多媒體展示,結合探究式提問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師生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了解古今人們探究地球的歷史的全過程,自主開展探究活動,給學生顯示自我才能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科學探究主人。

  四、說教學準備:

  地球儀、小船、相關課件及圖片、多媒體資源以及讓學生自己在課前找與本節(jié)課有關的資料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地球課件,同學們這是什么?導入本節(jié)課主題——地球。

  2、談話:這就是我們人類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板書課題:地球的形狀

  3、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

  在課件中出示宇航員拍攝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實景的照片,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

  4、小組討論:關于地球,你已經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ㄗ⒁馓嵝呀M長做好分類記錄)

  5、小組匯報。

 。ǘ⿴ьI學生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1、談話:

  同學們對于地球的認識基本來自于書和電視,現在科學技術發(fā)達了,人們對地球有了正確的認識,古代人又是怎樣認識地球的.呢?

  出示圖片,一種是古代印度人對地球的認識,一種是古代中國人對地球的認識。 學生討論交流,我適當補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類已經飛出地球通過衛(wèi)星照片證實了地球是個球體,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沒有飛進太空,怎樣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呢?

  板書:結論:圓球體

  證明:從太空看地球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所提問題進行假設。

  3、看課本,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ㄈ┙榻B古代人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

  1、提問課本中張衡和亞里士多德的猜想是什么?

  板書:猜想:球形,并說出他們猜想的依據是什么?

  板書:依據:月食。

  2、后來,人們站在海岸邊看遠處的航船,發(fā)現進港的船只總是先看見桅桿,在逐漸看見船身;出港的船只總是先不見船身,然后桅桿才逐漸隱沒在海平面下,據此,人們又有了猜測。

  小實驗:觀察進港的帆船,論證地球的形狀。

  提示:觀察者眼睛要平視,“開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學生觀察試驗后,得出自己的結論。

  板書:看遠處的航船。

  3、介紹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

  板書:證明:環(huán)球一周。

  4、提問:通過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你有何收獲?

 。ㄋ模┱J識地球的大小。

  1、介紹利用科學技術觀察到的地球。

  蘇聯、美國的人造衛(wèi)星、宇宙飛船;中國的神州系列宇宙飛船。

  2、談話: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誰來說說地球有多大?

  3、學生介紹有關地球赤道周長、半徑、表面積等相關數據,根據學生的回答,把這些數據展示出來。

  4、談話:根據這些數據你們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嗎?我們知道中國的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那么你們能猜猜一個地球相當于多少中國面積嗎?學生計算猜想。

  5、展示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并在地球儀上找出中國的位置,看一看中國在地球上有多大,用類比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地球的大小。

 。ㄎ澹┩卣够顒印

  1、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時,當你繞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齡該有多大。

  2、如果時間還有剩余的話,在課件中展示若干關于地球知識的簡單小問題。

  六、說板書設計:

  地球的形狀①

  猜想:球形④

  依據:月食⑤

  看遠處的航船⑥

  證明:環(huán)球一周⑦

  從太空看地球③

  結論:圓球體②

地理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地勢和地形》,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就我對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重點難點的確立等方面的內容作簡單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勢》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認識過世界不同區(qū)域、國家,對所涉及的地區(qū)和國家的地形地勢已有所研究,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的學習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

  一般來講,我們在研究一個地區(qū)和國家時,都會先了解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因為自然環(huán)境是人文環(huán)境形成的基礎,有什么樣的自然環(huán)境,才會有與之相適應的人文環(huán)境。中國地形和地勢知識不僅是組成中國地理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認識和學習其它中國地理知識的基礎。

  可見,中國的地形地勢這一內容在中國地理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同時,通過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研究,學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更好的'指導學生學 習其它地理知識,掌握地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地圖去認知地理環(huán)境。為其他學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內容

  本節(jié)是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第一節(jié),體現了地勢地形作為自然環(huán)境基礎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對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利于學生掌握中國的地勢特征,并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研究這種地勢特點對中國氣候、河流及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3、我對教材的處理

  明確了教學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內容體系后,我結合自身的業(yè)務素養(yǎng)、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huán)境的特點等條件,對教材進行如下的處理:

  1)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地圖,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的特點;能結合自己認知,談出我國地形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地形地勢的特征;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地形地勢對我國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國地形地勢的教學,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了 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優(yōu)越、復雜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建立和諧的人地關系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地勢、地形的特征,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難點:三級地勢階梯分布的空間觀念的形成,地形地勢對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2)確定教學方法——說教法

  明確了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后,結合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我決定在教學中以講授法為主,結合讀圖分析、討論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板圖板畫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課標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fā)展,知識上有所收獲。

  二、教法設計:

  1、以問題情景為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為主體。這樣做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直觀。

  3、注重地圖教學。

  三、學法指導:

  因為初二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學生需要 課前收集資料,課上有動手、思考、合作、競爭、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參與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四、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

  首先在導課上,我采用的是過渡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國多民族、多人口),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呢?用這樣一句話,從我國的人文環(huán)境學習導入到自然環(huán)境的學習上。引發(fā)學生思考中國地形地勢到底有何特征?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順利導入新課。

  2、新課講授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1、使用中國地形圖,分析不同顏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況,總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借助三級階梯示意圖和教師的板圖,掌握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借助中國地形圖,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討論我國的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水能資源開發(fā)和交通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地勢和地形

  一、 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1、 地勢特點

  2、 三級階梯的特點及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 影響:(1)氣候

 。2)河流

 。3)交通

  3、課堂小結

  對本次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本次教學內容的記憶,為后續(xù)的中國氣候部分教學內容作好鋪墊,使教學活動得以延續(xù)。

  4、作業(yè)布置

  完成教材23頁活動題。

地理說課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多層次的天體系統(tǒng)基礎上,從地球在宇宙天體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行星特點這兩個角度去認識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現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質,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是三個“金鎖鏈條件”。

  二 學情分析

  城市的學生通過電視、電影等科幻影片了解到一些有關宇宙的零碎知識,甚至對一些科幻情節(jié)(像外星人阿凡達)信以為真,他們對有關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條件等知識充滿了幻想、好奇、渴望,本節(jié)課我將通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利用資料證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閱讀“太陽系模式圖”,歸納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共同特點來佐證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溫度、水、大氣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依據。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樹立宇宙是物質的科學宇宙觀。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通過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討活動,一方面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chuàng)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培育珍惜、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增強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

  ○3。通過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確立任何事物發(fā)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

 。ń處熯^渡: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jié)的教學重難點為)

  4。教學重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及原因。

  5。 教學難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ń處熯^渡:那么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四 說教法和學法

  1。 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fā)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五個學習活動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金鎖鏈條件”以及日地距離、地球體積質量大小、公轉自轉的周期的長短對“金鎖鏈條件”形成的影響。

  (2)、情境教學法:展示太陽系運動示意圖,讓學生從地球的形狀、運動特征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 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節(jié)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圖表探究:學生通過閱讀“太陽系的行星基本數據”和“太陽系示意圖”分析 “金鎖鏈條件”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課前收集有關行星的基本數據、環(huán)境特征以及地球的相關資料,上課時分小組討論,進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及原因。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ń處熯^渡:下面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五 教學過程

  我直接切入主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活動一:多媒體展示太陽系八大行星自轉公轉的運動示意圖(上堂課已經閱讀過),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行星的形狀、運動特征,能否發(fā)光發(fā)熱,分析歸納地球與其他行星的共同特征,從而得出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這樣,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一、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活動二:展示美國科幻片《阿凡達》當中有關的圖片,設疑:真的有生命出現在地球之外的潘多拉星球嗎?

  生命物質存在需要哪些基本的條件呢?展示南北兩極白雪皚皚的景觀圖片、高大雪山的圖片、熱帶沙漠地區(qū)干旱的景觀圖片、中緯度濕潤的沿海平原景觀,前面三張圖片與中緯度濕潤的沿海平原景觀相比較,同學們覺得造成景觀迥異的自然條件是什么?通過觀察、讀圖分析比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得出三個“金鎖鏈條件”的結論。

  活動三:展示地球宇宙環(huán)境中太陽的穩(wěn)定性、安全性的材料以及地球與其他行星運行軌道特點,讓學生共同討論:

  ○1、假如太陽光照變得不穩(wěn)定或者太陽突然消失,地球上將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并對你的答案做出解釋。

  ○2、太陽系行星的公轉運動有什么特點?對地球上生命形成有什么影響?

  通過學生的合作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語言組織能力,歸納得出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是穩(wěn)定的太陽輻射和地球安全的運行軌道。

  活動四:閱讀太陽系行星基本數據表,小組通過數據對比討論分析:

  ○1、地球的體積和質量(與水星、金星相比)對“金鎖鏈條件”的形成有什么影響?

  ○2、 如果日地距離太遠或太近(與水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相比),情況會怎么樣?

  ○3、地球上有適宜的溫度,除日地距離外還有什么原因(提示: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大氣層等角度分析)?

  ○4、如果地球人要“移民”到其它行星,你認為哪顆行星最合適?說明理由。(我先收集有關太陽系中最有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或衛(wèi)星)

  通過合作學習、問題探究和資料的收集分析,強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揭示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條件的形成原因。

  二、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活動五:展示大氣污染圖片、水污染圖片、全球變暖導致的氣候惡化的圖片(如洪澇、干旱等),同學們思考來之不易的“金鎖鏈條件”正在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師生共同歸納提高 :引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金鎖鏈條件”即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翻開地球生命物質孕育發(fā)展的進化史,人們不難發(fā)現從時間的角度看地球有悠久的過去,生物的出現和進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類歷史更是短暫的一瞬,地球上還有漫長的未來,現今適應生物生存的條件在若干千年、萬年后將走向何方?還將由許多目前人類還無法確定的因素所決定,但有一點肯定是無疑的,那就是人為原因造成的環(huán)境惡化將是人類生存環(huán)境受嚴重威脅,處理不當,導致地球生命物質存在條件的缺失或消失,直至生物從地球上消失。讓我們一起更加珍惜和保護來之不易的”金鎖鏈條件”。

  作業(yè)布置:閱讀關于火星人的科幻小說,參考深空探測活動的新聞報道,說明火星人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

地理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那昂舐撓岛退幍牡匚。

  《俄羅斯》是初中地理第二冊第十五章《歐洲東部和北部》第二節(jié)的內容,第二節(jié)概括闡明了俄羅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人文地理特征,講述了九個問題它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利用已學的經緯度知識閱讀出俄羅斯大致的經緯度,利用已學的等高線圖上的高度表和五種地形,讀出俄羅斯的主要地形。氣候的形成原因,主要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這兩個影響俄羅斯氣候的主要因素出發(fā)。

  明確俄羅斯的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俄羅斯各地氣候的差異。利用大洲的界限知識掌握俄羅斯是地跨亞歐兩洲的歐洲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可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明確俄羅斯煤,鐵,石油資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章在此將知識進一步鞏固。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不僅是知識的深化和擴展更重要的是讀圖、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ǘ┙虒W目標的確定。

  1、知識目標:

 。1)俄羅斯是地跨歐亞兩洲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傳統(tǒng)上的歐洲國家;掌握俄羅斯的氣候和地形的主要特征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2)了解俄羅斯具有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資源。是工農業(yè)生產發(fā)達的經濟大國;掌握工業(yè)區(qū)的分布和主要工業(yè)部門。

 。3)了解俄羅斯內河航運,鐵路和海上交通的基本狀況。掌握和記憶主要的港口和西伯利亞大鐵路及重要的城市。

  2、能力目標:

  (1)得分分析:一個國家的地理特征主要從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兩個方面來分析。

  (2)綜合分析說明歐洲和北亞的氣候特征及其成因。

 。3)綜合分析俄羅斯工業(yè)建立的基礎和地區(qū)分布和日本有何區(qū)別。

  3、情感目標:通過俄羅斯自然資源和人文知識的了解。使學生用辨證的一分為二的觀念來看待問題。

  (三)教學難點的分析和突破。

  1、重點。

 。1)北亞的位置:

  北亞全部為俄羅斯所占,大部分為中高緯度其決定了俄羅斯的自然景觀和農業(yè)生產的特點。

 。2)俄羅斯的面積:

  俄羅斯地跨歐亞兩洲的世界上面積最的國家,通過讀圖明確烏拉爾山和高加索山脈這是歐亞兩洲的界限。為說明俄羅斯在傳統(tǒng)上是一個歐洲國家打下基礎。

 。3)俄羅斯的氣候:

  從俄羅斯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來分析其氣候特點。“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溫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說明。東部平面西部深受大西洋影響,氣候溫和是溫帶大陸性氣候;而西部西伯利亞地區(qū)常受北極地區(qū)寒冷氣流的影響是北半球的寒極;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苔原氣候,東部太平洋沿海地區(qū)有小部分溫帶季風氣候使學生認識氣候分布的明顯地區(qū)差異。

  (4)俄羅斯的礦產資源與重工業(yè)為主的工業(yè):

  讀俄羅斯礦產分布圖結合工業(yè)區(qū)的分布?梢允箤W生理解資源與工業(yè)的關系及建立的基礎與地區(qū)分布和日本的差異。讓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的工業(yè)主要上建立在本國豐富的礦產資源的基礎上且以重工業(yè)為主。

  2、難點:

  經濟發(fā)展的地區(qū)差異性:主要從農業(yè),工業(yè)的分布,歷史的,人口的分布,交通運輸網的疏密來分析得出俄羅斯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達,人口稠密而東部地區(qū)經濟較西部地區(qū)落后,人口稀少。

  二、說教法。

  本科題教學為一個課時本節(jié)棵總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啟發(fā)學生思考與回顧已有的地理知識相聯系。

  三、說學法。

 。ㄒ唬⿲W生情況的了解:

  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分區(qū)地理知識我們前面已講過,一個國家的地理特征主要從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能力尚未完全建立。這節(jié)課的內容較多應當突出重點,實現深化提高的目標。

 。ǘ⿲W習本章知識應當注意的問題。

  1、本章各知識點之間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學習時千萬不能割裂開來,要學會分析、推理的思維方式。

  2、北亞位置和范圍的知識點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有序的說明范圍方法。例如由東向西(由西向東,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羅斯氣候特點,通過讀圖,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洋流等方法分析為什么這樣。

 。ㄈ┱n堂練習設計:

  1、選擇題難度適中主要是為了檢查學生的基礎知識重點難點的理解程度,適用于大部分學生。

  2、讀圖題是對本課知識的利用,注重知識的遷移能力及知識的前后聯系,有點難度所以重點講解。

 。ㄋ模┱f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的教學程序是“教師引導(設置問題)——歸納總結——知識反饋運用。

 。ㄎ澹┱f板書設計:

  主觀上:學生獲得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客觀上:對所學習的知識一目了然,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識。

地理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要從疆域、人口和民族三個方面認識我國的國情,本節(jié)教材內容主要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民族分布而展開。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jié)課既第二節(jié)眾多人口的延伸和擴展,又為以后深入地學習民族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我國民族的基本構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掌握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和民族政策。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運用圖片等資料,說明我國民族的概況,從而提高學生對我國國情的認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感悟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tǒng)一大家庭 , 激發(fā)學生對民族大家庭的熱愛之情,樹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正確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分布特點及民族政策;

  教學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二、說學情

  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積累,但學生對少數民族知識了解較少,民族觀念不強,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盡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在教學過程中采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讀圖方法的掌握對以后的學習至關重要。對于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自主探究合作。教材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圖像觀察思考、活動探究訓練、信息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說學法

  本節(jié)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分布特點。”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一)導入

  通過提出問題的形式進行導入,即,我國共有五個自治區(qū),有哪五個自治區(qū)呢?為什么要在設置這些自治區(qū)呢?然后播放影片《愛我中華》,導入新課。

  設置問題的目的在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激起他們急于探求結果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授

  1.56個民族

  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圍繞我國各民族人口數量圖進行觀察分析。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有56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個民族?(漢族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2%,55個少數民族約占8%)

  (2)人口超過400萬的少數民族有哪幾個民族?通過讀圖,是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接下來讓學生分組討論各自家鄉(xiāng)都有哪些少數民族,在討論中、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習完主要內容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課本活動題1:聯系世界地理學過的知識比較我國和日本、美國民族構成的異同?這樣處理可使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結合現實生活,增強了直觀效果,還可以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并展示資料的能力。

  在祖國溫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無論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豐富多采的文化藝術和傳統(tǒng)體育活動,大多民族還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通過多媒體展示幾個民族的文字,是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樣,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們看了課本17頁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分別反映的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活動。再結合圖片對這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行解說,這是蒙古族集體舞,這是傣族潑水節(jié)的風俗習慣,這是瑤族長鼓舞,這是蒙古族的摔交,這是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民居。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還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讓同學們相互討論然后補充說明。這樣可以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地課堂氣氛,大大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從感性上去了解這些民族文化瑰寶,它們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2.民族的分布

  結合我國各民族分布地圖,先設置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再讓學生合作討論,最后我做歸納總結,這樣既可訓練學生發(fā)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梯度問題如下:

  (1)漢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

  (2)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

  (3)哪些省區(qū)居住的少數民族比較多?

  (4)我國民族分布有什么特點?

  這樣處理的作用有二:一是突出重點,層層設問,各個擊破,學生容易理解記憶。二是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學生可得知問題答案,教師進行歸納總結:(1)漢族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分布相對分散;(2)各少數民族組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qū),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中,也有漢族人口分布;(3)內蒙、新疆、西藏、云南、廣西等省區(qū)居住的少數民族比較多;(4)我國民族的分布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接下來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9頁的表格并設置問題組織學生搶答。問題如下:

  (1)我國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數民族分別是什么民族?人口各為多少?

  (2)哪個少數民族散居各地?

  (3)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區(qū)在哪里?

  在搶答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用歌謠總結答案:蒙回藏維苗,土滿彝記牢。壯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獨數回族。民族數最多,云南獨占鰲。

  通過閱讀圖表進行搶答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少數民族的人口狀況,培養(yǎng)閱讀使用地理圖表、獲取信息和歸納知識的能力,滲透學法指導,樹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觀念,學習我國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礎。

  3.民族政策

  讓學生思考相關問題:1.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分布在內地還是邊疆?2.因為漢族人口眾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數民族必須放棄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而遵從漢族?然后我再總結出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針對上述問題講解相關民族政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得益于我國開放的民族政策。這樣結合現實社會,了解民族政策,學生容易理解記憶。還可以讓學生樹立民族意識,增強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三)鞏固練習

  自主活動:讓學生了解本班級中哪些同學是少數民族?他們的祖籍在哪里?并請他們介紹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變化。

  討論:以“我國民族"大雜居 小聚居"的分布特點,會對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文化交融帶來哪些好處”為題展開討論。

  通過以上的自主活動和討論達到鞏固練習、拓展深化本節(jié)所學知識的目的。

  (四)小結

  為了回顧知識,強化記憶,我通過設置梯度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行歸納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如下:

  1.你學了什么?

  2.你的體驗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

  六、說板書設計

  1.收集資料法。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志、因特網等搜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2.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3-07

初中地理說課稿07-21

地理說課稿-《大洲和大洋》說課稿07-12

精選地理說課稿8篇01-08

優(yōu)秀初中地理說課稿04-21

高中地理說課稿12-27

精選地理說課稿范文八篇01-17

實用的地理說課稿五篇01-15

精選地理說課稿匯編9篇01-18

【推薦】地理說課稿五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