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實用的地理說課稿范文匯總七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理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印度(二)》,下面就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首先說一下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印度(二)是星球地圖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九課,整個第九單元主要學習的是不同類型的國家,印度是我國的鄰國,與中國有同樣的國情,人口多,面積大,自然條件復雜,經濟發(fā)展快速,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典型代表。本節(jié)課在前一節(jié)課的基礎上通過了解印度的氣候,進一步分析印度的工農業(yè)分布、發(fā)展等情況,對學生了解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接著說一下教學目標的確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以及新課標倡導的“三維目標”理念,制定如下: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印度熱帶季風氣候的分布、風向和氣候特點
2.會分析印度水旱災害貧發(fā)的成因
3.說明印度工業(yè)分布與農作物、礦產資源分布的關系。
4.了解印度崛起的信息技術產業(yè)。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地圖和資料,以熱帶季風氣候對印度影響的利與弊為題,組織一場辯論賽,進一步探討印度水旱災害頻發(fā)的原因,以及對農業(yè)的.影響。
2.展示地圖,學生在圖中討論說出農作物的分布與當地降水、地形等自然條件的關系
3.運用地圖,組織學生自學找出印度的主要礦產和工業(yè)城市,然后分組討論探究工業(yè)分布與農作物、礦產資源的關系。
4.組織學生自學,用實例說明印度高興技術產業(yè)的快速崛起。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季風氣候對印度影響的利與弊的辯論,讓學生理解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的關系,懂得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難點
1.印度工業(yè)分布與農作物、礦產資源分布的關系。
2.熱帶季風氣候與印度水旱災害頻發(fā)的關系以及對農業(yè)分布的影響。
我這樣確定教學重難點是由于這兩部分內容理論性強,側重分析,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而此階段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務缺乏全面性,學生難于理解和掌握,故把它們既作為教學重點又作為教學難點。
課時:1課時
教具:多媒體課件、板圖
以上是本人對教材的分析,下面我來分析一下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大家知道“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過程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在制定教學方法之前,還必須進行學情分析,該階段學生已了解了一些印度自然地理知識,為本課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七年級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仍存在一定的難度。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課標要求以及學情分析,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我采用以下方法:
1.分組討論、辯論法。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看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組織辯論賽,激發(fā)學生合作學習、主動學習的興趣。
2.組織學生自學,適時進行輔導。
充分利用圖片,引導學生獲取知識。
對于教學程序的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分為導入新課、學習過程、課堂小結三步。
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首先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觀看反映印度人口眾多,人口壓力巨大的圖片,然后教師提出兩個問題①印度是如何解決本國的溫飽問題的呢?②其工業(yè)發(fā)展又是如何的呢?通過兩個問題的提出,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然后進入新課學習。
一.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yè)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盡量想辦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具體教學設計可分為三步。
第一步。通過學生讀圖自學課文完成熱帶季風氣候的分布、風向和氣候特點的教學內容,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幅板圖,在板圖中師生再次共同探究。
第二步。組織學生以熱帶季風氣候對印度影響的利與弊為題,展開辯論,探究印度的水旱災害頻發(fā)的原因,通過辯論突破教學難點(相信印度的綠色革命內容學生辯論中也應有所涉及)
第三步。對印度農業(yè)與季風氣候、地形關系的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組織學生看自學課文,教師提問以下兩個問題:
①印度的主要農作物有哪些?
、谟《绒r作物分布與當地降水、地形有什么關系?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能收到完成教學目標的效果,其中第二個問題可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歸納出本組答案,然后師生共同點評,以突破教學難點。
二.完整的工業(yè)體系
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組織學生自學,看圖和閱讀課文,完成課本中的第1、2題,其中第三題涉及到工業(yè)分布與農作物、礦產資源的關系,是本節(jié)課的另一教學重點,教師可采用先讓學生看圖9.31農作物分布圖和圖9.32礦場資源與工業(yè)的分布圖,然后組織學生探討,采用師生互動探討的辦法,由學生解決這一重點問題。
三.崛起的信息技術產業(yè)
這部分內容由學生自學掌握,然后學生舉例說明其信息技術產業(yè)的快速崛起。
最后是本節(jié)課的小結,我是這樣小結的。
小結:
讓學生分組小結,然后每組以書面形式呈現總結內容,與其他小組共享。
地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形類型齊全,山區(qū)面積廣大。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jié)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地形類型齊全,山區(qū)面積廣大》選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地形和地勢》這一節(jié)中的第一個框題。中國的地形特征是學生在掌握了我國國土的基本特點,了解基本國情后,認識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一步。同時與將要學習的氣候、水文等關系密切,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圖文的形式介紹了我國五種地形類型,引出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圖呈現我國山脈分布規(guī)律和主要地形區(qū)。學好本節(jié)能幫助對我國自然環(huán)境有初步感受,也能為今后學習自然地理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授課過程中需要關注自己的授課對象,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通過七年級的地理學習,初一學生對初中地理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學生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讀圖分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本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針對本部分地形特征來說,我會采用直觀式教學的方式,以地圖為基礎,從學生的能力出發(f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結合中國地形圖,歸納我國地形特征,并能解釋地形與當地人類活動的關系。
2.通過多種途徑歸納我國的地形特征,提升歸納總結能力。
3.增加對我國國情的了解,樹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以及教材內容。
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我國的地形特征,我國地形特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地圖法、小組討論法、談話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巧妙的導入,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我將采用多媒體導入的方式。上課伊始呈現《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學生:是否還記得這是一幅什么圖?什么又是地形?學生回答后追問:地形的類型有哪些?我國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地形類型齊全
首先我會展示《中國的地形》圖,引導學生讀圖并思考:我國主要的地形類型有哪些?我國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學生通過讀圖能夠說出我國主要地形類型齊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后我會組織學生在地圖冊上對應的《中國地形圖》中,用不同顏色的水彩筆描畫不同走向的山脈,并嘗試分類識記。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我國山脈的主要走向有: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
最后我會引導學生將近似東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脈連起來,構成網格圖,并找出主要山脈兩側的地形區(qū)。從而明確縱橫交錯的山脈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在山脈構成的“網格”中,鑲嵌著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設計意圖】中國的山脈和地形,學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設置“山脈位置畫一畫”的游戲去呈現這部分的知識點,且該部分知識為本節(jié)內容重難點,結合中國地形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更好地識記中國的山脈。
五種常見的地形類型我國都有,但每種地形的占比是一樣的嗎?從而引入下一個知識點的講解。
2.山區(qū)面積廣大
我會先組織學生猜想:我國哪種地形類型占比最高?學生自由交流,暢所欲言。然后我會展示《中國各類地形面積比例》圖,引導學生讀圖,并思考:我國以哪類地形為主?學生通過讀圖不難得出我國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最后我會進行補充:通常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tǒng)稱為山區(qū)。據統(tǒng)計,我國山區(qū)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故而山區(qū)面積廣大。
3.地形與人類活動
首先我會組織學生結合教材閱讀材料,以地理興趣小組為單位,5分鐘時間討論:我國的地形對我國居民的生產與生活有何影響?在學生小組討論時,我會進行巡視指導,指導學生可以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然后由小組派代表發(fā)言,并給予學生鼓勵性評價。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可以進行多種經營,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山區(qū)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資源不足,山區(qū)在發(fā)展林業(yè)、牧業(yè)、旅游業(yè)、采礦業(yè)等方面往往具有優(yōu)勢。我們在對地形進行利用的時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開發(fā)。
【設計意圖】本部分是本節(jié)內容的重難點,小組討論的形式可以充分發(fā)揮集體的力量,集思廣益,也能夠鍛煉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和能力。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山脈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課教學完之后,我會設置一個“我說你指”的游戲,學生一個說山脈或地形名稱,另一個指出在地圖中相應位置。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在課堂結束前,我會和學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內容。
并布置以下作業(yè):搜集資料了解我國山區(qū)發(fā)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以此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地理說課稿 篇3
從容說課
基于前兩節(jié)的,學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本節(jié)開始讓學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鑒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內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較的方式板書,從定義、方向、速度、周期等幾個方面分別講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征。學生在初中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把“地球自轉的方向”知識進行拓展,想象在兩極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建立地球順時針和逆時針自轉的概念,為以后學習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打下基礎。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在學習恒星日和太陽日的概念時非常困難。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下也很難看懂書中的圖1.15“恒星日和太陽日”。有條件的制作課件可以改善圖示,拉長地球與恒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畫成一個,輔以直觀的動畫效果,最大可能地還原真實,應該能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講解地球公轉的時候,要強調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含義、地球到達該點時的時間及地球公轉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轉與時差的教學涉及到晝夜、晝夜交替、時差產生和計算等問題,它們相互關聯,在歷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應通過演示說明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的本質區(qū)別,強調太陽光線與晨昏線垂直關系,晨線與昏線的區(qū)別及判斷方法。通過演示講解地方時差的產生及規(guī)律,引導學生對書中“讀圖思考”進行探究,強調時區(qū)和區(qū)時、區(qū)時和地方時的區(qū)別,講解東加西減的計算方法和總結配套的解題方法,多加練習鞏固,并需反復訂正和講解,才能完成此教學任務。教材沒有對“地轉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氣壓帶和風帶”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學中可略講一二,為后續(xù)教學作好鋪墊。
地球公轉與季節(jié)的教學內容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首先要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認清地軸、赤道平面、黃道平面之間的關系,知道黃赤交角23°26′的含義,分析黃赤交角的影響、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guī)律,為分析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打下基礎,講解中還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處的時間和位置與遠日點、近日點地球所處的時間和位置進行比較,找出區(qū)別,并練習加以鞏固。書中的“活動”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以另一種方式解讀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軌跡,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yǎng)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學生有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高低變化及太陽輻射強弱變化的體會,這些是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帶來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書中圖1.25,以數據歸納得出結論,具有季節(jié)性的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使太陽輻射也呈現有規(guī)律的季節(jié)變化,從而導出天文四季和統(tǒng)計四季的定義。再聯系學校所在地的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輔以學生的生活體會進行舉例教學或設計練習,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提高學習興趣。
地球自轉和公轉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兩種運動,是學習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但是該部分內容空間性強又比較抽象,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電腦動畫演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清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在整個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遠影響。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數據:周期、速度、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轉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差,掌握時間的有關換算,能正確判斷晨昏線。
3.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的過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運動規(guī)律。
4.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jié)變化及緯度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學生能夠準確地畫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2.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qū)不同季節(jié)和不同緯度地區(qū)相同季節(jié)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2.培養(yǎng)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的、發(fā)展變化的。
教學重點
1.自轉和公轉的特征,黃赤交角的產生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2.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
3.四季的劃分方法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
1.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原因分析。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二節(jié)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下面就來回顧一下。
(投影表格)
概念成因特點所處位置
黑子太陽光球上的暗黑的斑點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顯得暗一些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活動周期為11年光球
耀斑太陽色球有時出現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塊太陽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發(fā)是太陽活動的最激烈的顯示色球
太陽風(簡單介紹)日冕
師請大家看表格,哪個同學能在空白處填上合適的內容?
生(三個學生看圖分別回答,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講和補充。)
師答得很棒。(師逐步投影答案的內容)
前邊兩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現在讓我們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第三節(jié) 地球的運動(板書)
推進新課
師在初中時我們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那么你知道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呢?
生自轉和公轉。
師非常正確。
(投影表格)
地球運動
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周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師我們首先一起來探討地球自轉的規(guī)律。
。ò鍟┮弧⒌厍虻淖赞D
。ㄑ菔镜厍騼x,讓其自西向東旋轉)
師地球儀在繞著什么中心轉動呢?
生地軸
師很好。
。ㄍ队按鸢柑畛浔砀瘢
師地軸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這么一根軸嗎?
生沒有。
師正確。地軸是人們假想出來的,地球的內部實際上沒有這么一根軸。我們把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自轉。那么,地球的自轉方向是怎樣的呢?
生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都是東升西落。下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轉。
(從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儀的自轉)請同學描述地球自西向東轉。
生(學生觀察、思考后得出結論)
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轉動。
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轉動。
側面北極在上,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ㄍ队熬毩暎
甲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乙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生甲圖中心是北極,乙圖中心是南極。
師非常好。地球自轉一周需要多長時間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呢?
生一天。
師由于在計算自轉周期時,選定的參考點不同,一日的時間長度和名稱略有差別。
。ǘ嗝襟w動畫演示)恒星日與太陽日:拉長投影中地球與恒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于地心與恒星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恒星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
。ɡ谜n件中的動畫進行分步顯示講述,學生一目了然)
師恒星日是以遙遠的“恒”星為參照物的,遙遠的恒星相對于地球而言是不動的,此時地球的公轉過程將會忽略不計。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恒星日。
。ǘ嗝襟w動畫演示)
圖1 圖2
圖3
如圖1電腦顯示動畫:假設遙遠的.恒星(小圓)和太陽(S)同時對著地球上的一點P,設地球只自轉而不公轉,那么地球在E1處自轉一周(電腦顯示P點繞圓運動一周)。
師(多媒體動畫演示)
如圖2先以恒星作參照,動畫顯示恒星日的長度。
動畫的過程是:地球一邊自轉(即P點繞圓心運動),一邊由E1向E2運動(公轉),當地球到達E2點停止,此時P點剛好對著恒星。
師此時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參照?
生(學生準確回答)
師很好!
。c擊鼠標,電腦畫出SE2的連線和E2與恒星的連線,標出“恒星日”)從E1到E2,地球自轉了360°。而因為以恒星作為參照,地球從E1到E2的時間間隔就是“恒星日”,時長23時56分4秒,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師圖3以太陽作參照。
在圖2中可看出,地球在E2處時,P點還未兩次對著太陽,即以太陽作參照時,地球自轉還不到一周360°。
。ㄑ菔緞赢嫞┑厍蚶^續(xù)自轉(即P點繼續(xù)繞圓運動),但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到E3處時,動畫暫停,P點兩次對著太陽。
從E1到E3,相對太陽來說,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角度是多少?
生自轉了一周多。
師觀察得很仔細。(點擊鼠標顯示連線和“太陽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于地心與太陽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從E1到E3的時間間隔稱一個太陽日,長24小時,其自轉的角度是360°59′。
師(過渡)任何一種圓周運動,總離不開角速度和線速度。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單位時間內自轉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師很好!根據地球自轉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多少?
生15°/小時。
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
師非常正確。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根據360°/24小時推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15°/小時,1°/4分鐘,1′/4秒。但南、北極點無角速度,即南、北極點的角速度為零。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我們再看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怎樣的。地球自轉時,某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距離(弧長),叫做該點的自轉線速度。
。ㄍ队埃┑厍蜃赞D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圖
師大家一起探討地球自轉線速度有什么分布規(guī)律。
生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大小因緯度而異(離地軸的距離即圓周運動的半徑不同,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赤道處最大(1670千米/小時),自赤道向兩極漸小,兩極的線速度為零。在南北緯60°處,自轉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
。ㄍ队按鸢柑畛浔砀瘢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周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地軸由西向東
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
師請大家歸納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的共同規(guī)律。
生在南北兩極點,角速度和線速度均為零。
師非常好。下面閱讀教材P14地球自轉的證明。
生(閱讀)
師(過渡)我們已經探討了地球自轉的規(guī)律。而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那么地球公轉又有什么樣的規(guī)律呢?
(板書)二、地球的公轉
(演示)地球公轉運動
師什么是地球的公轉?
生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師那么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地球公轉的規(guī)律呢?
生可從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來說明地球公轉的規(guī)律。
師很好!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又叫黃道。它是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投影公轉軌道圖)
師仔細觀察,地球公轉的方向是怎樣的?
。ㄒ韵聝热萃瑫r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東。
師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逆時針轉。
師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順時針轉。
師我們再來看看地球公轉的周期是怎樣的?
生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師回歸指的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大家看書圖1.18,地球公轉的速度有什么特點?
生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師由于太陽略微偏離地球公轉軌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離不斷隨地球公轉而發(fā)生細微的變化,地球公轉速度也相應有一些變化。根據開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運行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因此,近日點運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線速度是 30.3 km/s。而遠日點慢,角速度是57′/d,線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內容較多,主要是關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種基本形式的對比。
。ㄍ队跋旅娴谋砀瘢┓謩e對地球自轉和公轉進行總結。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周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地軸由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太陽由西向東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逆時針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二、地球的公轉
(見“課堂小結”)
活動與探究
探究課題:了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探究內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填表比較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guī)律。
。3)利用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guī)律來解釋兩個自然現象。
探究辦法、過程:
演示、討論、競賽的方法。
(活動)我們一起學習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下面來做一個活動。先找兩個同學來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生(用地球儀演示)
師都很好。說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guī)律。請同學們填寫教材“活動”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較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guī)律)
師活動3要求我們同學能解釋兩個現象,分成小組討論,看哪一個小組能先解釋第一個現象?
生(小組代表搶答)恒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動的。照片上的恒星會出現圓弧狀軌跡,是由于地球自轉,照相機也跟隨轉動,其結果是恒星看起來運動起來了。
師答案非常準確。哪一個小組能解釋第二個現象?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地理“說課”的內涵、要求與評價
(一)說課的內涵及作用
1、說課——是指教師在規(guī)定時間內,面對同行或評委,系統(tǒng)地說出對某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及理論依具的一種科研活動,一般包括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怎么教、怎么學)五個方面。
2、說課的作用:
(1)說課能最大限度地展現出教師在備課中的思維過程;
。2)能夠展現出教師對課程標準、教材、教參編寫圖意及基本要求的理解程度;
。3)能夠展現出教師對學生現代教育理論.教學方法的掌握情況;
。4)能夠展現出教師對學生現有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的了解程度;
。5)能夠展現出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6)能夠展現出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
。7)說課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對備課、上課的理性認識,促進教師自覺地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研究大綱、教材,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變。所以,說課是提高廣大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已引起眾多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
(二)說課的內容
1、說課與上課的區(qū)別:
上課主要是體現備課后的操作過程,重點是解決教什么 、如何教的問題;
而說課則主要是體現在備課的思維過程,重點是不僅要解決教什么,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說清為什么這樣做,有什么理論依據,說課的重點在于“說理”。
2、說課的'一般程序:
。1)說教材
、僬f教材的地位與作用。主要是介紹這段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了哪部分知識基礎上進行的;是前面所學的那些知識的應用,又是后面學習哪些知識的基礎;它在整個知識系統(tǒng)中所處的地位;
、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時確定的該課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
、壅f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教材重點的確定依據要從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基礎和年齡等方面來說明。
教學難點的依據,要從造成學生難懂的原因來說明。學生難懂得原因,一種是教材內容較深或概念比較抽象;一種是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或基礎知識。有時難點和教學重點重合,如果難點屬于教材內容的次要部分,則要說出教學時對難點的突破辦法,占用時間等。
、苷f教材處理。
教材處理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方法、觀點等),由書面文字形式加工、轉化為課堂教學“導”的形式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說教材處理應說教材內容的取舍和重點的選擇,說出如何依據教學目的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哪些內容應總結概括,哪些內容需解釋發(fā)揮,哪里需詳講,哪里需略講,以及這樣處理的理由等。教材處理是否恰當,是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綜合反映。在教材處理過程中,要體現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要有創(chuàng)造性,既不要迷信教材,又要符合教學各方面的具體要求。
。2)說教學方法
、僬f教法選擇及其依據。教法的選擇,一要考慮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二要考慮師生的勞動付出是否最少。選擇教法時,一定要遵循教有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一般一節(jié)課以一、二種教法為主,穿插滲透其他教法。教學中只有“一法為主,多法配合”,才能使教學生動有趣。一旦確定了教學方法,就應該介紹為什么采用這種方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通過什么途徑有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預計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運用此教法應注意哪些問題,自己的改進意見和創(chuàng)新是什么等。
、谡f教學手段及其依據。教學手段是指教具的選擇及其使用方法。選擇教學手段時,要考慮到目的性、實用性、可操作性、新穎性。教具的選擇一忌過多、使用過頻,使課堂教學變成教具的展覽;二忌教學手段過簡,不能反映地理課的特點;三忌教學手段流于形式,對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不能起幫助作用。說選擇教學手段的依據,一般從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生年齡、學校設備、主要教具的功能等方面做出解釋。
。3)說學法指導
學法就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與技能的方法。學法指導就是通過教學,將指導學生學會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哪種能力?學生學習時,可能會出現哪幾種思維結果,有哪些思維定勢需要克服,如何使學生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讓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科學的學法的指導,是智能發(fā)展目標得以實施的重要途徑。
地理課的學法,主要包括學習地理感性知識的觀察方法,掌握地理理性知識的邏輯方法,再現與保持的記憶方法、學習地理圖表技能的方法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學法指導的依據,可以從說課的智能發(fā)展目標、學生基礎和年齡特征,教學選擇與教學手段等方法說明。
(4)說教學程序
、僬f教學思路設計及其依據。
教學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序安排及其內部結構。這是說課更為具體的內容。合理排教學程序、優(yōu)化教學流程,是教學成功的基本保證。說教學程序設計,一般先說課型,確定課型后,再說明準備安排哪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的進行步驟、主要內容等。
如導言設計,這樣導如有什么好處,效果如何;先說內容分幾個段落?各段落講、讀、練的安排設計,如何提問和組織討論,如何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分段落的教學如何形成高潮,高潮以后如何“調節(jié)”?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如何過渡?最后又怎樣結束等。整個教學思路要層次分明,富有啟發(fā)性,教學結構力求優(yōu)化,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②說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并聯系教材內容、學生基礎和教學方法等說出依據。
、壅f板書設計及其依據。說板書設計,主要介紹這堂課的板書類型是綱要式,圖解式,還是表解式等?什么時候板書?具體內容是什么?如何使用黑板?如何使用彩色粉筆等等?板書設計要注意地理知識的科學性與系統(tǒng)性,文字要準確、精練、醒目。好的板書內容能系統(tǒng)反映教師講授的主要內容和教學思路,并借此啟迪學生的學習思路,是接通師生思路的“媒介”。板書接通了全部信息的關鍵點,是全課的綱要,見板書而知其教學內容和功效。板書設計也是教師基本功的一項反映教師素質和能力。說課前應將板書設計好,說課時展示給觀眾。說依據可聯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本身特點等加以解釋。
地理說課稿 篇5
《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材《地理》上冊中的第二單元第五課,適用于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習。整個說課共分為五個部分。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這節(jié)課是在學習了大氣組成、分布、運動的基礎上,從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fā),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jié)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節(jié)課還為第四單元的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的學習提供了基礎。
2.目標確定:
、僦R目標:理解氣團、鋒面、低壓、高壓的概念和形成。
理解鋒面系統(tǒng)并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理解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的特征。
、谀芰δ繕耍簳喿x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
會閱讀天氣形勢預報圖。
、鄣掠繕耍和ㄟ^閱讀天氣圖,培養(yǎng)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重點之一:對我國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其為重點的原因是:
、黉h面系統(tǒng)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tǒng),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jié)的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
、阡h面天氣掌握之后可以“學以致用”,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
重點之二:高低氣壓的天氣特征。其為重點的原因是:
、傥覈那锛竟(jié)東南沿海的臺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低壓)強烈發(fā)展的表現。
、谖覈L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就是高壓系統(tǒng)控制下形成的。
難點之一: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其為難點的依據有二:
、黉h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
、诶渑瘹鈭F哪個為主動和被動不易確定。
、垆h前鋒后的位置不易辨認。
、茕h面兩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的差異不好掌握。
、堇渑h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狀況不好記憶。
難點之二:鋒面氣旋的理解。其為難點的.原因有二:
、賹W生不明白為什么能形成鋒面氣旋而不形成鋒面反氣旋。
、谒綒饬鞯妮椛⑴c輻合難于長久記憶,且易記混淆。
二.說學法:
1.興趣學習法。本節(jié)有日常生活中的天氣現象,學生求知欲強。
2.手勢記憶法。水平氣流運動的方向可借手勢強化記憶。
3.知識遷移法:鋒面知識遷移到生活中,指導學生會看會聽天氣預報。
三.說教法:
1.多媒體視聽教學法:由于本節(jié)內容抽象,通過電教模擬演示,可以使抽象思維具體化,有全新的視聽感覺。
2.比較教學法:冷暖鋒、氣旋反氣旋,用比較法教學學生記得牢。
四.說程序:
1、導入新課:
先播放兩段“城市天氣預報”和“天氣形勢預報”的錄像?赐旰,告訴學生要能夠看懂和聽懂這些天氣預報圖,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tǒng)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望。
五、講授新課:
一、鋒面系統(tǒng)
、邃h面構與特點
。ɡ枚嗝襟w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構特點,天氣特點)
1.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
2.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問:①為什么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wěn)定存在嗎?)
3.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ㄟ^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為哪兩種類型)
、驿h面類型與天氣
。ɡ枚嗝襟w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系,完成表1)
(問題: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暖氣團抬升情況如何?
②何為鋒面過境時、過境前、過境后?提示學生根據鋒面移動的方向來確定。
、劾、暖鋒面過境前,過境后分別在什么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
、芾、暖鋒過境時天氣如何?
⑤冷鋒、暖鋒降水都發(fā)生在鋒面的哪一側?它們又有何不同?)
教師講解:我國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fā)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jié)的大風和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
地理說課稿 篇6
我說課的課題是《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本課內容選自人教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區(qū)際聯系與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的第一小節(jié)。
一、遵循的教學理念是: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在于學生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中學地理教學必須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地理學知識體系為載體,以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目標,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終達到全面提高素質,發(fā)展個性,形成特長的目的。
本課基于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得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運用典型的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人類的各種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地域進行的,自然資源分布和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使當前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程度空前緊密。本節(jié)教材通過對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著重探討了兩大問題:
1、為什么要進行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
2、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對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有什么影響。從而揭示出資源跨區(qū)域調配深刻的內在原因及歷史背景,確立區(qū)域社會經濟、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為分析我國其他的若干跨區(qū)域資源調配工程作了必要的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對知識、能力培養(yǎng)、思想教育三者統(tǒng)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對教材的分解和對高三學生的了解,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了解天然氣資源的特點,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和利用開發(fā)現狀,理解西氣東輸工程的意義,學會分析跨區(qū)域資源調配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我國天然氣資源利用開發(fā)現狀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學生閱讀分析圖表文字信息,提高學生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通過活動設計,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qū)資源分布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培養(yǎng)學生運用全面、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對天然氣跨區(qū)域調配工程的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huán)境觀。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其工程建設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保護環(huán)境,改善能源生產和利用結構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故重點確定為:
、賹嵤┪鳉鈻|輸的原因;
、谖鳉鈻|輸工程對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
2、教學難點:
西氣東輸工程僅僅是我國資源跨區(qū)域調配的一個縮影、個案,通過對其現狀的分析,能夠得到區(qū)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所以難點確定為:
、僬莆瘴鳉鈻|輸工程實施原因的分析方法;
、谡莆展こ探ㄔO評價思路和方法。
三、教學方法
本課采用案例教學法,該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關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分析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思維方法。其主要程序是: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正題——展示案例,直觀感知——設疑問難,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班級交流,學習互補——總結評價,能力提高。該教學法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將地理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1、教法:
。1)通過案例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充分發(fā)揮現代教育技術優(yōu)勢,整合教學資源,實現教學的高密度、高效率、高質量。
(3)以問題解決為線索,進行情境教學。
。4)把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應用于課堂教學
。5)充分利用點撥教學法
。6)采用近體性的教學原則
2、學法:
。1)通過自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團體協(xié)作意識。
。3)以圖示為線索,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四、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正題
請大家看一組圖片:(1)中國油氣等資源分布圖;(2)中國人口、城市分布圖
通過對初中區(qū)域地理相關知識的再現,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仔細地觀察、比較,從整體直觀感知我國人口、資源區(qū)域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在此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出如下問題:我國資源、人口的這種分布現狀,對經濟發(fā)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面對如此格局,你有什么好的建議?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認識到資源跨區(qū)域調配的必要性。
以上教學由學生最熟悉的中國地理作為切入口,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學規(guī)律。
2、展示案例,直觀感知
播放西氣東輸工程的資料片。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地展示案例,盡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圍,讓學生盡快地進入案例情景之中,從而充分感知案例,為后面分析與探究案例做好準備。
3、設疑問難,自主探究
出示圖片:世界和中國能源消費構成(20xx)
設問:目前我國能源消費比例最大的能源是什么?為何?在學生認真讀圖思考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絕對優(yōu)勢,達到71.6%,進而通過學生自學,不難得出如下三點原因:①我國是一個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儲量占世界前列;②煤炭的開采成本低;③煤炭儲存、運輸方便、價格便宜。
質疑:既然煤炭作為能源,具有這么多的優(yōu)勢,為什么我國政府還計劃把天然氣開發(fā)和利用作為21世紀能源結構優(yōu)化和石油工業(yè)產業(yè)升級的重點?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正反兩個方面深入比較煤炭、天然氣資源在開采、運輸、使用方面的優(yōu)缺點,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探究:如何大力開發(fā)我國的天然氣資源
出示“天然氣資源分布圖”:在歸納總體特征: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陜甘寧的鄂爾多斯四大氣區(q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與合作,在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我國東西部地區(qū)天然氣資源發(fā)展的前景:①東部主力油氣田陸續(xù)進入了產量全面遞減階段,增產難度大;②西部地區(qū)成為我國油氣工業(yè)新的戰(zhàn)略接替區(qū)。進而深刻理解“穩(wěn)定東部,發(fā)展西部”的油氣發(fā)展戰(zhàn)略。
再次質疑:我國西部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為什么長期得不到充分的勘探開發(fā)?使學生從西部地區(qū)天然氣田分布的自然條件、經濟能力、技術力量及能源消費需求多個角度總結西部油氣開發(fā)的限制性因素。
激疑:因為西部油氣開發(fā)面臨的困難,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豐富的天然氣沉睡在地下,而東部地區(qū)則飽受能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的困擾嗎?我們該怎么辦?在前面剖析了能源結構調整及重點分析了我國油氣開發(fā)的戰(zhàn)略重點轉移的基礎上學生自然而然的提出“西氣東輸”的策略。
立即追問:“西氣東輸”是否可行?提供“我國東部、中西部地區(qū)能源生產、消費占全國的比例圖”,從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qū)差異的角度印證“西氣東輸”的可行性。
以上教學由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開始,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反復質疑,誘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教師在活動中及時點撥,適時提供材料對學生的觀點加以驗證,注重生生、師生互動,并加強個別化指導,真正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4、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從經濟建設、產業(yè)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等社會經濟影響以及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兩個方面討論“西氣東輸”工程對西部和東部地區(qū)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列表總結。
以上教學旨在為每個學生提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認識、見解的機會,有利于挖掘群體的潛能,培養(yǎng)合作的精神,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空間。
5、班級交流,學習互補
出示西氣價格圖片,提供資料討論是否應該提高天然氣的價格,以促進西部的發(fā)展。通過小組之間的辯論,得出結論:提高價格只是一時一方之利,而西氣東輸不僅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促進東西部的協(xié)調發(fā)展。即實現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東部發(fā)展和西部發(fā)展的雙贏。
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的能源,有利于東部地區(qū)大氣環(huán)境質量的改善,但是否說明“西氣東輸”工程有百利而無一害呢?
通過以上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觀、資源觀、發(fā)展觀和人地協(xié)調觀,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辨證思維的訓練和培養(yǎng)。
6、總結評價,能力提高
“西氣東輸工程”是我國“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我國還有哪些大型資源跨區(qū)域的調配工程和項目?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或角度了解這些工程或項目?
1、從報刊、網絡等媒體收集南北方水資源的分布和用水資料,分析南水北調的原因,應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過程評價該工程對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2、從報刊、網絡等媒體收集我國東西部地區(qū)電力資源相關資料,分析西電東送的原因,應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過程評價該工程對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評價的重點不在于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于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這樣的考查,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較好的形式。
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的要求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jié)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遷移,而城市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又對后面工、農、交通等區(qū)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jié)從靜態(tài)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征之后,本節(jié)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fā)展歷程及今后的趨勢,可以理解為對一、二節(jié)的呼應和升華,本節(jié)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zhèn)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qū)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tài)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著地理環(huán)境,所以本課在本章中起著提煉與升華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思想教育三者統(tǒng)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了解,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背誦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說出城市化的主要標志,及其推動因素;
(3)說出城市化的三個主要階段及其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圖片對比分析出一個區(qū)域城市化發(fā)展的證據,再結合材料判斷一個區(qū)域城市化的階段;
(2)通過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樹立科學城市發(fā)展觀,尊重人地和諧發(fā)展。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志;
(2)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
2.難點:
(1)根據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征判斷一個地區(qū)城市化的水平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根據課標的要求將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志、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作為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而城市化是一個連續(xù)漸進的變化發(fā)展過程。各個階段之間區(qū)別明顯,但在過渡階段卻兼有兩個階段的特點,所以給學生具體分析判斷一個地區(qū)的城市化水平時帶來了一些困難。
三、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jié)內容的特點,我采用的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階段的發(fā)展特征;同時借助多媒體動畫,采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學法指導
城市化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學生有了對城市的基礎知識,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較大的疑惑。針對上述實際情況,本課采用結合鄉(xiāng)土材料,案例呈現,通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系生活,激發(fā)學生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五、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程教學我將從導入、新課教學、作業(yè)小結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導入環(huán)節(jié)3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yè)小結7分鐘,一共40分鐘。
(一)聯系生活,設問導入
由于學生對于“城市化”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前兩節(jié)已經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礎知識的具體情況,再加上本節(jié)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我采用結合具體時事熱點材料,引入本課的學習。首先讓學生回憶20xx年5月1日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從這屆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出發(fā),談談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離不開城市,城市的發(fā)展給我們生活帶了很大的影響,再把城市發(fā)展與地理結合,引出“城市化”這個地理專有名詞,最后設問: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經歷了哪些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進入新課——城市化。
(二)新課教學
1.理例結合,明確概念
在引入新名詞“城市化”后,首先讓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圖2.16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城市發(fā)展,從1985年發(fā)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區(qū)別,并根據這些變化試著提煉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結合書上給出的概念加深記憶。要強調概念中的四個關鍵詞:過程、人口、農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不斷進行的。在這個過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參與元素,人口在農村與城市間的遷移活動,引起了城市化。
2.常識回憶,層層遞進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發(fā)展的動因。要從現象觀察到本質提煉,用兩個城市化發(fā)展的現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華唱的《春天的故事》這首歌里有這樣的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奇跡般的崛起座座城”,這兩句歌詞反映改革開放對我國城市化發(fā)展帶來了動力啊,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