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說課稿>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時間:2022-03-21 17:31:36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五年級語文說課稿集錦五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五年級語文說課稿集錦五篇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教材內(nèi)容及特點:

  這篇文章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四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過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表達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總不好意思趕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這種理所當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書店里開心地讀下去、有幾分童稚、還有幾分詭異。在竊讀這種氛圍中一方面享受閱讀的快樂,一方面還要時刻關注周圍的環(huán)境、非常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我的心情變化,使人如臨其境。

  此外、作者還善于用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我跨進店門、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喲、把短發(fā)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了……等等。

  選擇這篇課文、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nèi)容、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通過動作和心理活動、將竊讀滋味具體化的寫法:三是受到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fā)閱讀的興趣。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人物心理活動、動作的語句朗讀與理解,揣摩人物思想情感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圈劃和討論等方法體會作者竊讀的滋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作者熱愛讀書、渴求知識的精神。

  教學重點:劃出并且有感情地朗讀描寫竊讀時心理、動作的語句,體會與理解作者竊讀的滋味。

  教學難點:揣摩人物情感變化。

  三、說教法: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齊讀、賽讀、小組讀、男女學生賽讀等方法讓學生感悟作者平實、自然、柔美的風格。

  2、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小組的.集體智慧、自主學習、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見、讓小組內(nèi)成員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四、說學法:

  教給學生學法是很重要的,本節(jié)課上課前給學生講好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心到、眼到、口到,積極讀書,抓住文中描寫的細節(jié)、重點。

  2、朗讀法:指導學生各種形式的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

 。ㄒ唬、導入

  由高爾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則格言進入題目解讀、由竊讀的意思進入文本學習。

  (同學們:偉大的作家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讀書。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林海音孩童時代那奇特的竊讀生活吧。首先、看看題目、竊字的原意是指什么

  竊讀又是什么意思連起來、竊讀記可以解釋為……)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讀書的名言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文本,做到由已知知識到新知識的過渡。

  (二)、整體感知

  快速默讀全文,找一找:作者是用怎樣的方法來竊讀的。試著用一兩句話分別概括出來。讓學生初讀一遍課文,鍛煉他們的閱讀理解歸納能力。

  (過渡語:好的,下面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找找看作者究竟是怎樣竊讀的?并試著用一兩句話概括。四人小組交流)

  貼在大人身邊來竊讀

  下雨天竊讀

  饑腸轆轆地竊讀

 。ㄈ⑵纷x賞析

 。ㄟ^渡:通過剛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時候想出了許多方法來竊讀。那么有誰能很快找出課文中集中體現(xiàn)作者竊讀時心情的語句呢?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1、學生小組合作劃出描寫作者竊讀時心理活動、動作等詞語或語句,并簡單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自己小組內(nèi)各成員的各種觀點,交流他們各自喜歡的段落,擴大他們的思路。

  追問:作者又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快樂和恐懼的?

  2、學生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ㄋ模┱w把握,情感升華

  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后,結合生活實際,仔細揣摩“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并受到啟發(fā)。吃飯長大,是指身體對物質(zhì)的需求,讀書長大,是指精神的成長,心靈的成長。糧食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一個知識與智慧不斷增長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學生從小就要熱愛讀書,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

  六、設計思路

  文本成為學習活動的載體而不是學習活動的最終目的、這樣設計始終把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放在顯著的位置。學生的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時刻處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都在學習過程中會有積極的思維活動,都在為本小組的榮譽貢獻自己的力量,并且學生始終都在自我反思、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思路,使用多種學習方法。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本課兩首詩都是詠物言志詩,

  可以說是寫馬詩里的壓卷之作。雖都寫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馬》一詩,作者用雄健的筆力刻畫雄健之馬。全詩分前后兩部分,詩的前四句寫馬的外形動態(tài),是實寫。詩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傳神之筆為我們描畫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馬。它嶙峋聳峙,狀如鋒棱,四蹄騰空、凌厲奔馳。這匹寶馬良駒在詩人細致的刻畫下,是那樣的氣韻生動,惟妙逼真。詩的后四句轉寫馬的品格,用虛寫手法,由詠物轉入了抒情。寫它縱橫馳騁,穿空闊度險峻越障礙甚至足以托付生命。“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包含著無盡的期望和抱負,將意境開拓得非常深遠,它既是寫馬馳騁萬里,也是期望房兵曹為國立功,更是詩人自己豪邁情懷、壯闊胸襟、雄偉志向的寫照。

  根據(jù)教材編寫特點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我將教學目標鎖定在: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古詩,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體會詩所表達的詩人積極進取,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遠大抱負。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誦這首古詩。

  教學重難點:

  再現(xiàn)形象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說教法學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惫糯姼枋侵袊幕木瑁虒W中應讓學生積極地誦讀,在誦讀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感悟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基于此,根據(jù)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chuàng)造學習、前后聯(lián)系、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從而真正掌握學習此類文章的基本學法。

  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解詩題

  “杜甫是我國唐朝時期的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號稱“詩圣”,關于他的詩,同學們能背多少?”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背誦杜甫的其他詩作。接著引出課題《房兵曹胡馬》,學生利用工具書解題,胡馬:古代稱來自北方和西方民族的馬,也就是詩中的大宛馬。教師講解和汗血寶馬有關的故事,讓學生在學文之前就先認識杜甫筆下的雄健之馬,既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初步感知,明詩意

  《語文課程新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因此,我首先給足學生時間,讓學生根據(jù)已掌握的學習古詩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這一步驟來展開學習。自讀時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尤其要注意讀出詩句的節(jié)奏,解決不理解的字詞。本詩需要注意的字詞有:鋒棱竹批峻堪驍騰

  學生采用讀讀、議議、查查、問問等多種方式解決問題。初步解決后,反饋信息,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理解詩意的情況,教師以學定教、以導順學,在疏通字意的基礎上,感悟詩意,討論交流這是一匹什么樣的馬?引導學生抓住“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體會馬的外形,再抓住“風入四蹄輕”“體會馬前進的速度,抓住“真堪托死生”和“萬里可橫行”體會馬的驍勇,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邊讀邊想象這匹馬的外形和它在戰(zhàn)場上縱橫馳騁的場面,將詩句在學生頭腦中轉化成生動的畫面,有助學生理解詩的意境。

  三、細讀品味,悟詩情

  通過以上教學,學生對這匹馬有了準確的認識,教師又繼續(xù)引導,作者的朋友房兵曹騎著這匹馬在戰(zhàn)場上縱橫馳騁,英勇殺敵,報效祖國,假如是你是房兵曹,騎著這匹戰(zhàn)馬你會做些什么呢?杜甫騎著這樣的好馬又會做什么呢?教師介紹杜甫寫這首詩時唐朝國力強盛,他正處于青年時期,銳于進取,胸懷大志。至此,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馬的品格和杜甫的相似之處,詩的意境噴薄而出,在反復誦讀、感悟中,營造特定的情境,突破了難點,實現(xiàn)學生、詩人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

  四、拓展延伸,曉詩人

  出示杜甫的另一首詩《春望》,采用今天的學習方法,聯(lián)系老師介紹的杜甫的.生活背景,自讀感悟詩的意境,鞏固學法,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以時間為經(jīng)線,深入認識偉大的詩人杜甫,感悟古詩獨特的魅力。

  說教學反思:

  1、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時,充分調(diào)動學生興趣,教師以學定教,以導順學,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舉一反三,注重知識的遷移。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悟詩人的情懷。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面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品悟出詩句背面的那份情、那顆心、那種味。教學中,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把平面的詩句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并不失時機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投身于其中,感詩人之所感,想詩人之所想,憤詩人之所憤……于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在想象的引領下,噴涌而起,一瀉千里。

  3、重視學生的自主意識的培養(yǎng),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詩意,初步進入詩的情境,通過品析文眼,揣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過多種誦讀方法,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意蘊,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了語言,培養(yǎng)了語感!皩А痹趲熒涣骰又,“導”在聲情并茂的情境中,“導”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較好地體現(xiàn)了古詩教學的特點,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一組課文中的第三課。品讀課文,腦海中逐漸浮現(xiàn)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一個人獨自駕舟環(huán)繞世界旅行,在蒼茫的大海上以書為侶,享受著閱讀的樂趣。面對漫長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猶豫地選擇帶一本書上路。書如友,書似家,每讀一遍都像故地重游,會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復地讀一本喜愛的書,真像與一個朋友同船而行。

  見多了博覽群書的高論,本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將一本書讀精-—”一遍又一遍地讀”。作者以獨自駕舟環(huán)繞世界旅行,只有選擇帶一樣東西娛樂的假設開始,引出自己的觀點。然后以新鮮的比喻,即反復地讀一本書,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收獲,新的驚喜,來說明選擇的理由。然后繼續(xù)假設,列舉了“一遍又一遍地讀”的方式和方法,只要從不同的角度反復地讀,就會常讀常新,百讀不厭。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精致,語言淺顯易懂,角度新穎,表達獨特。作者通過層層遞進的假設和設問、反問,靈動鮮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層層剝筍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你總能從一本書中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nèi)容,體會作者走遍天下書為侶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并受到啟發(fā);二是體會作者是怎樣表明觀點的,他的說明方法及表達方式,體會假設、設問、反問、比喻等的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三是進一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本文教學的重點是:把握主要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學的難點是:理解反復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

  二、說學習目標

  1、認識“侶、娛”等4個生字,會寫“侶、娛”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7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讀書樂趣,學習一些讀書方法。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把握主要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2、繼續(xù)開展讀書的綜合性學習。

  難點:理解反復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通過讓學生讀書在讀中學習作者反復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學習這種讀書的方法。從而對自己在讀書中的方法產(chǎn)生思考。

  五、說課前準備

  名人讀書的故事或讀書名言。

  抄有重點詞句的.小黑板。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一本好書,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歡閱讀,從童年時的“竊讀”,到季先生對讀書的見解,可以看出他們都善于從書中汲取營養(yǎng)。今天,我們學習第3課“走遍天下書為侶”。

  2、齊讀課題。釋題。(侶:伴侶。)

  3、用自己的話說說課題的意思。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大家?guī)椭獯,或查字典,或?lián)系上下文理解。

  4、默讀課文,想想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書上作批注。

  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小組合作讀課文,交流: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的方法分別在課文的哪些段落。

  2、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與大家交流讀懂了什么。

  3、課件出示關鍵句子:

  a.“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經(jīng)見過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見面時,你還會說:‘真想不到你懂這個! ’”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過了多少年,你還會說:‘我怎么沒注意過,燈光照著那個角落,光線怎么那么美!’”

  把這些句子多讀幾遍,再充分說說自己的感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發(fā)表不同的見解。)

  4、齊讀第6自然段,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新東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讀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課時

  激趣讀文,深入感悟

  1、朗讀課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讀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讀那本書的方法到底是怎樣的?從哪些詞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讀。(抓住“首先、然后、最后”這三個表示順序的詞語感悟。)從這“一遍又一遍地讀”,你們感受到什么?

  3、聯(lián)系實際交流作者讀書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說一說。

  4。默讀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書比作一位朋友,還比作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比

  比?這樣比的好處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積累運用,升華認識

  1、畫出自己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試著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與伙伴比賽,看誰記得又快又牢,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讀一本書的方法對你有什么啟示?說說如果有一本書陪伴你去旅游,你會怎樣去讀?(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還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交流。

  拓展活動

  1。讀一讀“閱讀鏈接”——《神奇的書》,把自己的感受用幾句話寫下來。

  2。向大家介紹你怎樣讀一本自己喜愛的書,并說說你喜愛它的原因。

  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7自然段。

  2、抄寫生字詞。

  3、完成課后“小練筆”。

  說板書設計:

  走遍天下書為侶

  書是:伴侶、朋友、家、故地……

  一遍又一遍的讀:首先 然后 最后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以歷史記載過的一個小故事引入,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隨后通過詳細敘述張騫通西域的故事,向讀者介紹了絲綢之路開辟的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課文第四自然段是一個過渡段,它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這兩部分內(nèi)容銜接起來。

  二、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nèi)容,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通過反復讀課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3、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

 、倭私鈴堯q被稱為外交家、探險家的原因。

 、趯W會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教法建構主義教學法

  四、教具準備<<絲綢之路>>網(wǎng)絡課件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直入課文。

  1、導入。

  連接視頻:(展示各種華美的絲綢面料,過渡到絲綢面料的衣服),由欣賞絲綢的風采導入,引起學生思考“絲綢是怎樣被世界認識的?”

  2、自讀課文。

 。ǘ、質(zhì)疑解疑合作探究

  1、課中質(zhì)疑,直指重點。

  課件連接出示地圖,顯示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有七千多公里。

  2、學生就課文內(nèi)容介紹當時的交通條件:(電子課文顯示)“沒有公路鐵路,沒有汽車飛機。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還隔著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由此引起學生思考,并提出疑問:

  中國絲綢究竟是怎么運到歐洲去的呢?

  那是一條什么樣的路?是誰開辟的?

  為什么稱張騫為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

  張騫是怎樣開辟絲綢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在文中舉了哪些事例來說明“畢生的精力”這一詞?

  3、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課前所查資料思考問題,邊讀邊作批注。然后學生聯(lián)機討論,利用多媒體教學網(wǎng)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

  4、交流后反饋,并完成練習:

 。1)()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俘虜→被軟禁草原(),后來逃到西域→()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長安→漢武帝再派張騫出使西域聯(lián)合烏孫國共同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這條路以()為起點→經(jīng)過()→一直通向()。

  (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是在熟悉課文內(nèi)容下,通過研讀第四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電子課文顯示:“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mào)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到達羅馬各地。歷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為了開辟這條道路,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1、2、3句為第一部分,最后一句為第二部分。引導學生理解: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問題,后半部分則和下面的自然段有關。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2、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提供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和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啟發(fā)學生研讀重點詞句: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還隔著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2)從“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

 。3)“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燕陣向南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薄八托牡、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

 。4)從“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

  結合相關圖片和視頻《絲綢之路》,引導學生想象:在這十一年中,張騫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難和誘惑,他是怎么想的。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愛國情懷,從而理解“為什么稱張騫為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

  3、全班交流。協(xié)作討論反饋,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指導朗讀相關句段。

 。ㄋ模┣楦猩A

  1、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觀看視頻(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

  2、瀏覽網(wǎng)頁:(交流物品)

  3、學生結合課文和收集的資料談“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4、練習。(網(wǎng)頁出示)

  填空:有了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和四大()開始陸續(xù)西傳。西域的()、()、()以及()、()、()藝術也傳到了中國。

  5、總結:絲綢之路是連接古代東方與西方文明的紐帶和文化走廊,將四大文明古國串聯(lián)起來,組成一個橫亙亞非歐三大洲的歷史文化大舞臺;絲綢之路有恢弘壯麗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瀾壯闊的宗教民族融合,給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激動人心的歷史畫卷和不盡的歷史之謎。

  絲綢之路在等待著我們?nèi)チ私,去探索…?/p>

 。ㄎ澹┱n外延伸

  1、留言板:寫下你學習課文后的感想和收獲、或者是你所了解到的自張騫出使西域后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情況。

  2、給學生提供相關網(wǎng)址及主要搜索引擎,了解自張騫出使西域后絲綢之路的發(fā)展。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說理念】

  積累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有較豐富的積累;擴大知識面,增加閱讀量;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進行字、詞等知識的積累就是集“米”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在讀“萬卷書”的時候可以積累許多精詞妙句,積累許多體式、結構、佳篇,似蜜蜂采蜜,廣收博取。人們認為: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要經(jīng)過一個“死去活來”的過程。其實“死去”的過程就是大量記憶、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借詞、借句,還能借氣、借勢,最終翻出新意。日常的積累越豐富,我們就越能汲取知識的養(yǎng)料,在運用中便會“心有靈犀”“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是“死去活來”之“活來”——創(chuàng)新過程。因此,作為教師,應清楚地認識積累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大膽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積累。但是單單依靠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積累是很有限的,“授人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新標準也同樣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方法的積累: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等。因此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教給學生更多的還應該是進行積累的方法。學生掌握了多種學習語文、積累語文知識的方法,在有教師時會學得更好,無教師的時候同樣學得輕松。

  【說教法】

  新標準要求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適應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在發(fā)展學生語言的過程中,要努力培養(yǎng)自能讀書、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未來意識,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大膽地把文章放給學生,采用以自主學習為主的學習方法。首先學生自主初讀文章,要求學會生字、詞語,讀通課文,不能獨立解決的寫到黑板上,反饋時共同討論解決,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過好這一關,為學習課文內(nèi)容打好基礎。接著引導學生根據(jù)學習目標進行自主地深入學習文章,教師提供學習小目標,是為學生在選擇學習方法、時間的調(diào)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礎上,提供了學習導向,保證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提高學習效率。接著是穿插學習課外選段《中沙落雁》,在介紹新的閱讀的方法后,給予充分的時間空間學習,既積累了知識和方法,有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最后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選擇練習。

  縱觀整堂課,學生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在大量積累知識、積累方法,尤其是比較明確地進行了方法的積累:已學背誦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誦方法的學習;通過理解感悟來提高朗讀效果的方法的了解;運用文下注解來進行閱讀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學生大量進行詞、句、篇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更提供了他們課外進行廣收博取的方法。

  【說教材】

  《桂林山水》描繪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風光,贊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課文按先總說、后分述、再綜合的順序分為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作者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別寫了桂林的山、水的特點,先寫漓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接著寫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第4自然段寫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所獲得的總的印象。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是本單元重點訓練用段意歸并法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好例子。語言優(yōu)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是學生學習習作的典范。

  【說教學目標】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發(fā)熱愛祖國山河美的情感。

 。2)學會運用段落大意歸并法,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學會按提綱背誦課文。

 。3)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本課詞語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寫景物。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2、3自然段,學會運用段落大意歸并法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學習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具體報寫的寫作方法寫一處景物,是教學的難點。

  【說教學時數(shù)】

  三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會生字,理解部分詞語和課文的意思。學習課文第一段。完成課堂作業(yè)本第1、2題。

  第二課時:李習課文第二段,理解課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讀熟課文。完成課堂作業(yè)本第3、4、5題。

  第三課時:學習課文第三段,總結全文。按課后練習題3的提綱背誦課文。完成第7、6題,聽寫詞語。

  【說教學準備】

  小黑板一塊,寫有重點句段投影片若干張、投影儀、《桂林山水》錄像帶、錄像機。

  【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教學2、3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板畫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理解重點詞句。

  2、舉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學要求相同,運用舉一反三法,通過反復訓練,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3、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yōu)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說學法】

  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意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要帶大家到一個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霧,那里的'綠樹紅花,一定

  會使你以為走進了迷人的畫卷。同學們,想不想去領略那神奇秀麗的桂林風光呢?上課一開始,教師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情境,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I、請同學們看《桂林山水》的錄像,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麗風光,課文語言的優(yōu)美。

  2、提出預習要求:

 。1)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詞。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

 。3)課文可分幾段?依據(jù)是什么?

  3、檢查預習情況,輪讀課文。

  4、學生質(zhì)疑問難(教師根據(jù)疑難歸納有價值的問題)。

  三、舉一反三學課文,品詞賞句悟感情。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提問:“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關系?在一定的語境中辨析近義詞“觀賞”與“欣賞”。

  2、精讀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

 、儆谩啊比Τ鰧懤旖奶攸c的詞語。

 、谟谩啊眲澇鼍唧w描寫特點的句子。

  (2)檢查思考題

 、侔鍟核红o清綠。

  (3)檢查思考題

 、谕队俺鍪揪渥樱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讀讀比比它們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靜,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谕ㄟ^教師范讀、學生試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這組句子,體會漓江水奇異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谧髡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把漓江的水寫得這般奇麗?

  ④教師設計—組舉—反三的句子訓練,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園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靜啊,安靜得( )?

 。4)課文第一句還寫了大海、西湖,它們美在哪兒?

  這一段寫漓江的水,為什么還要寫大海、西湖?

  教師小結:作者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把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

 。5)小結學法。剛才我們感受了漓江的秀麗風光,是通過什么方法學習的?討論后板書:讀——找——品——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弊寣W生自悟?qū)W法,使學法得到真正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運用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用“讀、找、品、誦”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重點放在理解詞語的意思上。借助板畫老人山、駱駝山、巨象山,讓學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點。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熱愛?

  4、學習第四自然段?

  以讀代講,讓學生劃出描繪整幅畫卷的詞語,想象整幅畫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5、指導朗讀,激發(fā)情感?

  這篇課文語言優(yōu)美,描述生動、形象,有利于朗讀訓練。再次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四、運用段落大意歸并法,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

  1、復習閱讀提示,明確單元訓練重點?

  2、出示段意。(課后題2?

  3、學生歸納、講評?

  五、總結全文,指導背誦?

  1、按照板書,小結全文?

  2、運用課后思考題3提供的提綱,指導背誦課文?

  學生練習背誦。通過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組背等多種形式,達到背誦的目的?

  【說課堂板書?

  這一板書,既能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理解課文,指導背誦,又恰如其分地落實了教學的重點。形象直觀,新穎有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06-09

《語文》說課稿11-09

五年級語文《釣魚啟示》說課稿03-09

小學語文五年級白楊說課稿03-10

關于五年級語文說課稿11-09

語文五年級《梅花魂》說課稿09-21

五年級語文范仲淹的故事說課稿03-16

五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02-16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02-22

小學五年級語文《白楊》說課稿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