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年級數學比一比說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yè)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么樣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比一比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數學比一比說課稿1
我的教學內容是“比一比物體的長短和高矮”,是數學一年級上冊第4、第5頁上的內容。
1.教材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首先通過客廳里的生活畫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認識長短和高矮;接著通過找一找、比一比,體會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感受長短和高矮都是比較的結果。教學重點是知道長短、高矮的含義,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的思維方法。教學難點是掌握比較的標準和方法,會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述比較的結果。關鍵是體會比較的方法,感受長短、高矮都是比較的結果,而且比較的結果都是相對的。
2.本課時是入學后的第二課時,小朋友對小學學習生活還不熟悉,還不習慣,容易“坐不住”。因此,我努力營造一種愉快的情境,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于學習內容。如,通過小熊邀請大家參觀客廳來導入新課、引導學生發(fā)現客廳的數學秘密;用小故事來串聯(lián)“想想做做”的題目;通過“發(fā)現獎”、“合作獎”“秩序獎”等獎項的頒發(f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課堂中始終洋溢著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3.由于學生在幼兒園已經學會辨認物體的長短、高矮,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關于長短、高矮的感性認識,可以說學生對長短、高矮有了一定的初步認識。因此本節(jié)課上我讓學生在觀察客廳里有了些什么東西后,就直接讓學生找東西來比一比,然后再用到了書上的小圖來鞏固比較的方法,并指導學生用√或O來表示。另外,我的教學在關注知識性學習的同時,更關注的是如何設計更多的有意義的活動(如找一找、剪一剪、搭一搭、排一排等),讓學生探究、體驗比較的方法,培養(yǎng)仔細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教學中,我還通過找身邊的物體進行長短、高矮的比較,排排隊等活動,讓學生獲得用數學的體驗;而“幫小熊解決疑問”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一方面為下一節(jié)課到廚房比大小、輕重埋下伏筆,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課后布置的調查實踐作業(yè)是為了拓展學生學習的時空。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學習的指導者也不再局限于教師;學習的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書本,可以是整個世界。了解本校的最高建筑,了解我國和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最長的河流,既拓寬學生的視野,又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校、熱愛祖國和放眼世界的美好情感。
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習慣,使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2.使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認識長短、高矮的含義,初步建立比較的意識,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教具準備:課件,小熊頭飾, “秩序獎”“發(fā)現獎”“合作獎”的小獎狀,吹塑紙條,2張幻燈片。生準備小剪刀,膠水,可以搭的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師為大家?guī)砹艘晃缓门笥,它是誰呢?(師戴好小熊的頭飾)
你們好,我是小熊,今天我邀請大家到我的好朋友小莉家去參觀一下美麗的客廳,你們想去嗎?
二、指導觀察,引導比較
1.(課件出示 )小朋友,小莉家的客廳到了。你們看,漂亮嗎?都有些什么東西呢?(同桌互說)
(讓生看圖充分地說)(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
2。其實,小莉家的客廳里還藏著許多數學秘密呢,你們想不想把這些秘密找出來?要想找到這些秘密并不難,只要小朋友睜大眼睛仔細看,開動腦筋用心想,就能發(fā)現其中的奧秘。你們看,小莉家的客廳里有許多東西,他們有的長短不同,有的高矮不同,你能把他們找出來嗎?哪個小組能找滿5對就能獲得“發(fā)現獎”。
小組討論,然后分組匯報。根據回答頒獎。
3.剛才,我們是小組同學一塊兒來找了一些東西來比一比的(板書課題:比一比)通過“比”,我們知道了一些東西的長短、高矮,白菜老師和茄子老師想看看是不是每位同學都會比一比了。(指導翻書)(課件出示小圖,比較小圖,指導畫√,畫O)
4.打開你的文具盒,再找一找,比一比。(面對大家,舉著東西說一說)(表現好的繼續(xù)頒發(fā)“發(fā)現獎”)
5.體會比的相對性
。1)師出示一枝鉛筆:這枝鉛筆是長還是短?
生討論,還需要再拿一枝鉛筆來比一比,沒有比較就沒有長短、高矮之分。
。2)師拿出不同的鉛筆分別與之比較,使學生明確長短、高矮是比較的結果;長短、高矮是相對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3)這三枝鉛筆中哪一枝最長,哪一枝最短。使學生明確最長的只有一枝,最短的也只有一枝。
三、實踐感悟,鞏固方法
1.“想想做做”(以故事串聯(lián))
小莉學校有一位大哥哥腿受傷了,有一天小莉推著大哥哥去上學。(課件出示)
。1)“想想做做”第1題(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從家到學校有兩條路,走哪條路近一些呢?(為什么呢?)(課件出示)
(2)“想想做做”第2題
剛出家門,家門前的兩棵樹就引起了他們的注意。(課件出示)
。3)“想想做做”第3題(讓生討論可以怎么看,怎么比)
小熊還帶了兩位好朋友來了。(課件出示)
。4)“想想做做”第4題(怎么比的,強調“最”的唯一性)
生比出來以后,師追問:為什么小熊的下面既不打√也不打O。
下面,讓我們來動動手吧!
2.剪一剪
用吹塑紙條小組內每人剪一條任意長的紙條,然后比一比長短,最后按一定的順序將這些紙條排列好。最先完成的小組獲得“合作獎” (比一比:誰剪得最長,誰剪的最短)(組長上來匯報時,注意貼法的多樣性)
4.搭一搭
拿出自己帶來的東西,小組合作,看哪一組搭得高。
(生活動:拿出學具,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搭出高矮不同,形狀各異的模型。)
比一比:哪一組搭得最高。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1.剛才,我們從參觀小莉家的客廳開始找一找,后來又自己動手剪一剪、搭一搭,比較了一些東西的(長短和高矮)。在生活中,我們除了比高矮、長短以外,還能比什么?(長短、大小、輕重、快慢……)看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對一些事物進行比較,比一比它們的長短、大小、輕重、快慢等。今天,老師只是和大家一起學習了“比一比物體的長短和高矮”,以后,我們還要學會比其它的。
2,學習了今天的比一比,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呢?(生各抒己見)
有的.事,我們只能課后再做,我們選現在就能做的事來試一試自己學的怎么樣吧!
(1)兩人比身高
a(請兩位差不多身高的同學來比一比身高)你們能一下子看出誰比誰高嗎?(不能)那你們猜測一下,誰比誰長得高些呢?你能想出什么方法來知道他們誰高誰矮嗎?(比一比)怎樣比呢?大家討論一下。(兩個人站在一起;人站在墻壁旁,頭頂在墻壁上的位置做個記號,看誰的記號高誰就高等等)
b說一說,誰比誰長得高,誰比誰長得矮。
c小結:看來比身高的方法很多,但比較時要注意,一是兩個人的腳要放在同一個面上,二是人要挺直,三是用做記號的辦法時,人還要貼著墻壁。
。2)小組排隊活動
a四人一組。同桌兩個比,另兩人看一看,說一說,然后交換。
b每個小組要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排隊。
c請小組長負責,哪個小組排得最快最整齊就能得到“秩序獎”。
d小組長匯報交流本組排隊的方法。
e小結:小朋友剛才合作得都很好,明天我們再到小莉家去的時候就這樣排著整齊的隊伍去吧!
3.明天,小莉還要請我們到她家去吃飯呢,到時我們還可以去她家的廚房看看,小熊想好了明天給小莉一家每人送一份禮物,不過它碰到了一個疑問,看看你們能幫它解決嗎?(出示幻燈片)
小熊要給他們每人準備一條皮帶,誰的皮帶最長?誰的皮帶最短?(你是怎么想的?)
4.今天天氣真好,小熊還想出去放風箏,看,(出示幻燈片)已經有人在放風箏了。3個小朋友的風箏線是一樣長的,猜一猜哪個小朋友的風箏放得最高?哪個小朋友的風箏放得最低?
看來,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身邊的世界,你就會發(fā)現你的身邊處處都有數學。
五、課后作業(yè)
1.課后與小伙伴一起,找一找校園里最高的建筑。
2.課后與父母一起,找一些自己家里的東西來比一比他們的長短或者高矮。
3.自己想辦法去了解我國最高的山峰,最長的河流;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長的河流。
一年級數學比一比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分類和比較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課教學以“幫媽媽放衣服”為主情境,通過媽媽與小朋友的對話,引發(fā)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學習比較“厚薄”,同時根據圖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馬等物品還可以比較“長短”、“多少”、“大小”、“輕重”、“粗細”、“高矮”等。通過“在情境圖中找一找,比一比”,讓學生自己尋找可比的對象,選擇比較的標準來“比”,給學生較大的自由發(fā)揮空間,體現“以人為本”、“以發(fā)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新理念和目標。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2)、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并提出有關“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能初步匯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于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經歷比較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難點: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
四、說教學策略
1、說學情
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學生對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比較的多種方法。
2、設計理念
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于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氣球、彈力球
五、課前游戲:對口令。
師說上句,生對下句。
我說大,我對;我說高,我對矮;我說低,我對高;我說長,我對短;我說薄,我對厚;我說輕,我對重;我說寬,我對窄;我說遠,我對近……
熱鬧的師生互動的對口令游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對口令的內容緊扣本課知識點,便于學生感知、理解,為“比一比”的學習做好鋪墊。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請班里一名比較高的同學與自己合作比一比個子。得出老師比同學矮的結論。
2、再請兩個同學與第一個同學比個子,分別得出結論。
3、引出課題。這些結論都是通過“比一比”得到的(板書:比一比),今天我就來研究“比一比”,看通過“比一比”的活動,還能知道些什么?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學習,使他們切身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民主地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師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駁,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見解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研究“比一比”問題的積極性!
二、引導探究。
1、整體感知情境圖。(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說說圖上都有什么?
學生們通過觀察說出畫面中左邊有掛衣櫥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媽媽和小明衣服;右邊是博古架,擺放著瓷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ㄕn件播放)小明說:媽媽的衣服真多呀!
師: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樣嗎?你怎么知道的?
。ǘ嗝襟w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學生觀察。)
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數一數媽媽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媽媽的衣服多。
。ǘ嗝襟w演示比厚薄的過程)……
小結:同學們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較出媽媽的衣服最多,通過“比一比”,我們還可以發(fā)現許多問題呢。
3、比長短。
師: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媽媽準備了三件外衣掛在衣櫥里,(多媒體突出放大掛衣柜),比一比,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討論并在全班匯報。
學生們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結論,如: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媽媽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長,小明的衣服最短……對于能用多種標準進行比較的小組進行表揚。
小結:比較的時候一定要確定誰跟誰比,比的標準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3、你還能比什么?
仔細觀察情境圖,小組確定研究內容,選擇一樣主題圖中的一件物品,合作進行比較研究。
小組匯報,其它組補充、評價。
小組可以選擇琉璃球比較大小、輕重等;可以選擇瓷馬比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選擇花瓶比較胖瘦、高矮等。
小結:(根據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先帶領學生充分感知情境圖,說一說看到了什么,由“媽媽的衣服真多呀,你也這樣認為嗎”這個問題,激起學生運用生活經驗進行自主探索的興趣。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先是領著學生比較衣服厚薄,再半放給小組交流比較衣服長短,最后通過“還可以把什么東西比一比”,讓小組自選研究題目,進行比較,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補充、互相啟發(fā),使他們對新知識得到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
三、“闖關”鞏固。
第一關比多少、厚。ǘ嗝襟w出示第23頁第1題)
師問:哪邊的書最多,哪本書最厚?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第二關比輕重(第24頁第2題)。
用多媒體模擬天平稱量水果的過程,
學生獨立思考后判斷輕重。
說說理由。(學生可以結合壓翹翹板的生活經驗直觀感受天平杠桿重的一端下沉,輕的一端上翹的原理。)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演示,變教材的靜態(tài)呈現為動態(tài)呈現,引起學生對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從而更直觀形象的感知天平稱重的有關原理!
第三關比手的長短(第24頁第4題)。
演示活動:教師演媽媽,大同學扮演“我”,小同學扮演“弟弟”,比手。誰的手最長?
【設計意圖:結合自主練習中的的插圖在課堂上組織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動,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注意力,符合兒童欣賞、認知特點,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第四關:實踐應用活動:誰哪合適?
1、出示一個氣球和一個彈力球。
師:請你猜一猜哪個球重?哪個球輕?
2、學生們掂一掂、試一試后,說說實際比較的結果。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猜測一下哪個球重,哪個球輕?熟悉這兩種球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判斷出彈力球比氣球重,對與沒有這種生活經驗的孩子教師要組織他們親身試一試,體會大得物體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的辨證思想。這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開放題,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在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關:實踐拓展活動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還有什么可以比的東西,小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說一說。
【一年級數學比一比說課稿】相關文章:
《比一比》說課稿01-19
《比一比》說課稿06-29
小學語文《比一比》說課稿02-15
《比一比》說課稿15篇06-30
《比一比》說課稿(15篇)12-30
《比一比》說課稿(精選15篇)12-30
數學《比一比》教案04-07
一年級數學比一比教案02-24
小學數學比一比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