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8-08 10:05:10 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通用]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科學教案[通用]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過程

  1、 能根據一天所需的食物營養(yǎng)設計一日食譜。

  2、 能利用圖書、網絡等方式獲取制定“一日食譜”的相關資料。

  3、 通過收集資料、與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為科學的“一日食譜”

  4、 樂于用所學的知識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準備

  課件有關膳食結構的資料

  教學重點:學生自己設計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譜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引入

  問:如果每天都吃一樣或2樣的食物,這樣行嗎?為什么?

  學生反饋并揭示課題:設計一日食譜

  二、 學生設計一日食譜

 。1) 討論:我們怎樣才能設計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譜?

  讓學生自由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考慮設計科學的一日食譜,通過什么渠道,獲取所需要的營養(yǎng),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家庭實際、經濟情況等來設計。

 。2) 出示課件:有關食物營養(yǎng)的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的獲取設計一日食譜的信息。為設計食譜提高依據。

  (3) 學生自己設計“一日食譜”。學生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巡視,進行指導。

  三、 交流設計的“一日食譜”

 。1) 交流設計的食譜,在交流的'過程中說出自己設計的理由,以防出現不合理的食譜。

 。2) 學生相互評價設計的食譜。 相互比較評價出設計合理的食譜,進行肯定,對不合理的食譜進行完善、修改。

 。3) 根據交流和評價的結果,更加完善自己設計的食譜。

  四、 引導學生統(tǒng)計進三天的食物品種,對照設計的一日食譜,改正自己的飲食習慣。

 。1) 統(tǒng)計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記錄下來。

 。2) 根據自己統(tǒng)計的結果與設計的一日食譜進行比較,找出要改進的地方。這樣是營養(yǎng)的結構和食物的數量。

 。3) 相互交流,說出改進的理由。特別是自己平時愛挑食偏食的同學改進飲食習慣。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同一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體的形態(tài)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 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也會發(fā)生變化。

  ● 了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改變著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

  過程與方法

  ● 運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意識到環(huán)境與生物的密切關系,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同一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體的形態(tài)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知道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也會發(fā)生變化

  【教學難點】

  了解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改變著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圖片,幻燈片 為每組準備:2個大小不同的球形燒瓶、2個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今天我們的課堂來了很多客人,兩只青蛙也來湊熱鬧了,(點擊幻燈片1 2只青蛙)一見這么多人,不好意思,想回家,卻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誰能幫幫它們找到既安全又舒適的家?(請同學回答并上來貼青蛙圖)

  2、你為什么要這樣選?

  3、其他同學有不同的意見嗎?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與留

 。1)、師:提及青蛙呀,我有個問題一直搞不清楚,為什么不同地方青蛙的顏色不一樣呢?請同學們借助P84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說明,找找原因,并把你的研究發(fā)現在小組里交流一下,然后派代表把你們組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告訴我,行嗎?

 。2)學生回答上述問題。(隨機出示第2張幻燈片 青蛙變化圖)

  2、大自然選擇了它們

  (1)導語:剛才我們了解到黃青蛙和綠青蛙是因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而出現的。

  我這里有一組狐貍的照片,同學們你們了解這幾種狐貍嗎?(出示幻燈片3 狐貍)

  (2)觀察圖中這幾種狐貍,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3)、這三只狐貍的形狀、大小都不相同,猜測一下,它們各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

 。4)、三種狐貍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5)、究竟猜得對不對呢?我們來看資料(依次出示五帶圖—紅狐—五帶圖—

  灰狐—五帶圖—北極狐)期間請三個同學讀三只狐貍的資料。

 。6)、剛才我們也看出來,北極狐的耳朵比其他兩種狐貍小,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發(fā)現(點擊出示幻燈片生物學家 文字敘述部分)

  (7)、為什么生長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會有不同的體型特征呢?

 。ㄔ俅纬鍪疚鍘D)

  (8)小組討論交流一下,并匯報。

  (9)、同學們都認為狐貍體形與它們所適應的生活環(huán)境的溫度有關,北極狐的體型最有利于保溫。那么我們來做個模擬實驗證明一下怎么樣?

  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大一小兩個瓶子,代表體形不同的兩種狐貍。大的就代表(北極狐),小的就代表(紅狐),這個實驗該怎樣做?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垃圾處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簡單填埋和直接焚燒垃圾帶來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擬實驗,經歷嘗試設計合理、清潔垃圾填埋場的活動。

  3.了解現代垃圾填埋場的設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問題。

  4.引發(fā)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進一步關注和思考。

  【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廣口瓶、洗凈的小石子和沙、紙巾或廢紙、墨水、塑料瓶(瓶蓋上打一些小孔)。

  2.現代清潔垃圾填埋場構造圖。

  3.填埋場垃圾處理過程的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每天產生的`這么多垃圾,是怎樣處理掉的呢?你知道關于垃圾處理方面的內容嗎?

  2. 垃圾填埋起來,是人們常用的一種垃圾處理方法,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3. 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來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進行填埋垃圾的模擬實驗過程

  1.讓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一下這種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 22 頁的內容。

  2.分析填埋模擬實驗:

  這個實驗模擬的是什么?

  實驗的各個部分分別代表了什么?

  3.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并注意仔細觀察,描述其現象。

  4.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處理場,還會對周圍的環(huán)境帶來哪些危害?

  三、探索減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場

  1.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對環(huán)境的污染。我們能設計一個更好的垃圾填埋場嗎?

  2.學生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環(huán)境隔離起來。

  3.分小組嘗試設計,記錄設計的重點。

  4.匯報交流各小組的設計,大家評價。

  5.觀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場的構造圖,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環(huán)境的。

  6.這樣的垃圾填埋場就永遠安全了嗎?能在上面種植莊稼、建造房屋嗎?

  四、垃圾焚燒的分析

  1.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處理垃圾呢?

  2.提出焚燒垃圾的方法,分析其優(yōu)點和缺點。

  3.提出思考,怎樣做才是解決垃圾處理問題更有效的辦法呢?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準備:

  1、各小組預備一些沒顏色、形狀、大小不同的葉。

  2、各組不同顏色的同種葉數片。

  3、學生描畫葉片大小的方格紙。

  教學活動設計:

  一、葉的顏色的觀察

  1、談話引入,上節(jié)課中,我們對葉已經有了不少的了解,如果有人問你葉是什么顏色的,你該怎么回答?

  2、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3、學生觀察說說自己預備的'葉,有哪些顏色?

  4、讓學生按顏色的變化給葉排排順序。

  5、小組代表,出示各組的排列情況并說說排列的依據。

  6、再次設問:如果有人問你葉是什么顏色的,你該怎么回答?

  二、葉的形狀觀察

  1、葉的顏色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它們的形狀相同嗎?

  2、學生觀察,說說自己小組有哪些形狀的葉?

  3、小組嘗試根據形狀給自己的葉分類。

  4、小組代表介紹自己小組的分類情況。

  三、葉的大小觀察

  1、(承前)讓學生將其中一種形狀的葉按大小順序排列。

  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問題,設問:大小相近的葉用什么方法來比較大小呢?

  3、各小組研究探討。

  4、學生交流各組的方案。

  5、教師總結比較葉大小的方法,適時提出描方格的方法。

  6、學生描一描,試一試。

  四、作業(yè)

  用不同顏色、形狀、大小的葉拼一幅圖畫。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發(fā)展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

  2、幼兒能夠把觀察到的東西用語言清楚地表達出來。

  重點及難點:

  幼兒能夠觀察到事物的變并用語言表達出來。

  活動準備:

  紙、筆人手一份。

  活動流程:

  導入、尋找老師自身的`變化→找教室里的變化→找教室外的變化→畫漸變圖。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孩子們,我還是小毛頭的時候,我的爸爸媽媽給我取了名字,叫我“小囡囡”,后來,我慢慢長大了,瞧,現在我變成了一個大姑娘了,你們說我還會變嗎?會變成什么樣?

  1、尋找老師的變化

  2、尋找自身的變化

  (二)、找教室里的變化

  幼兒去教室四周圍找,找到后逐一講述。

  (三)、教師外的變化

  幼兒結伴商量后再講述。

  (四)、畫漸變圖

  幼兒畫好以后互相交流。

  (五)、結束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了解生活中常見的洗滌用品的名稱及用途

  2、能講述洗滌用品變出泡泡的方法

  3、嘗試用相應的洗滌用品搓泡泡,體驗搓出泡泡的驚喜。

  活動準備:

  教具:教學大書

  學具:幼兒用書、泡泡器、裝水的.小盆、洗手液一瓶、香皂一塊

  活動過程:

  一、出示泡泡器,演示吹泡泡,激發(fā)幼兒的互動興趣。

  師:這是什么?它可以干什么?

  二、啟發(fā)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大膽表述泡泡哪里來

  師:除了吹泡泡,平時,你們還在哪里看到過泡泡,摸到過泡泡?泡泡是怎樣變出來的?

  三、出示香皂及水盆,啟發(fā)幼兒介紹生活經驗,指認圖片真能干相應洗滌用品的名稱,并嘗試說出其用途。

  師:圖上有沒有會變泡泡的東西?你們認識嗎?有什么用?

  1、幼兒自由表述自己對洗滌用品作用的認識。

  2、引導幼兒說一說洗手液、洗衣液等變出泡泡的方法

  四、教師出示洗手液,引導幼兒去盥洗室體驗搓出泡泡的驚喜。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統(tǒng)計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體重等方面的數據;能選這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珍愛生命;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教學重、難點】

  了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青少年身體發(fā)育的特點;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fā)展特點,關注個人保健。

  【教學準備】

  準備自己不同年齡段的照片

  課前觀察不同年齡段的人的身體特征,并記錄下來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

  在進行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身邊的動物、植物的生長變化提出問題——人的身體從小到大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小到大身體、心理、語言行為等方面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猜想假設

  學生根據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制定方案

  分小組制定探究方案

  4、實施探究

  A、探究人的一生身體發(fā)展變化特征

  (1)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搜集了一些“人從小到大身體發(fā)展變化”的資料,有的同學還準備了上學以來的體檢表。下面請你們小組內交流搜集的資料,看看能從資料中發(fā)現什么。

 。2)學生小組交流合作,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3)除了身高和體重有變化之外,你們還發(fā)現了其他方面的變化嗎?

  美麗青春痘、說話的聲音變粗、喉結突出……

  同學們發(fā)現了很多人的身體的變化得特點。那么你認為人從小到老身體變化最明顯的階段有哪些?

  人出生后,身體逐漸長大,直到長成健壯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體又會逐漸的衰老,直到死亡。這是一個客觀規(guī)律。一般來說,人的一生要經歷發(fā)育期(從出生到20歲)、成熟期(20道40歲)、漸衰期(40到60歲)和衰老期(60歲以后)等4個發(fā)展階段。生長、發(fā)育、衰老和死亡是人必然經歷的過程.

  人的身體特征發(fā)育比較緩慢,相鄰的`兩個階段身體特征沒有明顯的界限。人的各個發(fā)展階段時間比較長短因人而異。

  B、探究青春期身體變化特征

  同學們已經查閱了自己的體檢表,從上面的數據你感覺到什么?如果利用這些數據制成表格或圖形,研究起來就會更明顯。你想用怎樣的方式研究呢?(統(tǒng)計表、條形碼統(tǒng)計圖生、折線圖)

  請同學們先繪制圖表,然后再觀察圖表,看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請寫在下面:

 。1)圖表

  (2)發(fā)現

  青少年在10~20歲時,身高體重增長較快,這個階段稱為青春期。青春期開始的年齡因人而異,一般女孩比男孩早兩年。青春期是由兒童發(fā)育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是人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青春期是人的身體發(fā)展變化最快的時期,人的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等都增長的很快,而且還有人會長出青春痘,男同學長喉結、長胡子等特征。

  C、青春期的衛(wèi)生保健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身體發(fā)展變化最快的時期,關系到以后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為了給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礎,我們在青春期應該注意什么?(加強鍛煉、合理飲食、保證睡眠、心理咨詢)寫出日常生活中你的做法:

  5、展示交流

  展示探究結果,全班交流。

  6、拓展創(chuàng)新

  請同學們課下繼續(xù)收集資料,了解不同國家和不同種族的人的外形特征?梢詫懗鲅芯繄蟾嬖谌嘟涣鳎部梢猿鲆黄趯n}研究。

  7、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了青少年身體發(fā)育的特點:了解了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反展特點,注重個人保健。

科學教案 篇8

  【設計思路】

  紙杯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用來喝水、而且很輕。創(chuàng)設寬松舒適的環(huán)境,引導幼兒直觀感知紙杯的承重,并通過自己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進行紙杯承重的探究活動,不僅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而且培養(yǎng)幼兒進行分工合作的意識。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操作,知道改變紙杯的數量,可以使紙杯的承重能力發(fā)生變化。

  2.能夠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并用科學的方法記錄實驗結果。

  3.在紙杯探索實驗過程中,感到興奮和滿足。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有過分工合作的經驗

  物質準備:紙杯、A4 打印紙(約40包)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幼兒展示力量。

  引導語:這次我們要玩與力量有關的游戲。你有力量嗎?請給大家展示一下。

  2.懸念導入,情境引出“紙杯大力士”。

  提問:鋼琴后面藏著一位小客人,說他能撐起特別重的東西,你相信嗎?

  二、基本部分

  1.教師示范操作過程,引發(fā)幼兒猜測及探索興趣。

 。1)對比打印紙和紙杯的重量,鼓勵幼兒大膽猜測。

  提問:如果把這么重的打印紙放在杯子上,紙杯會怎么樣?

 。2)示范紙板和杯口的放法。

  引導語:紙杯放在干凈的卡紙上,杯口朝下放。我再拿個底板防止傾斜。

  (3)教師示范放打印紙,請幼兒大膽預測結果。

  提問:輕輕地放在了紙杯上面,壓塌了沒?這一個紙杯最多能撐起多少包?

  2.幼兒自主分工,合作探索實驗。

 。1)教師提出要求,協助幼兒分工。

  提問:按照課前的分組,你們商量一下,怎么分工?

 。2)幼兒開始嘗試,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重點提醒分工和操作要點。

  3.師幼共同討論,科學記錄結果。

  (1)討論“放了多少包”的問題。

 。2)幼兒完成記錄表。

  4.增加紙杯數量,探索紙杯數量與承重的關系。

 。1)引導幼兒大膽猜測兩個紙杯的承重。

  提問:兩個杯子,能撐起多少包?

 。2)幼兒記錄第二次實驗結果,發(fā)現規(guī)律。

  引導語:你從記錄表上發(fā)現了什么?

  三、提升拓展,延伸活動

  1.引發(fā)幼兒對3個紙杯承重能力的猜測。

  提問:再加一個紙杯,你覺得能撐起什么?

  2.師幼合作用紙杯撐起小朋友,達到活動高潮。

  引導語:我要把他輕輕的抱起來放上去。小杯子,能有這么大的`力量嗎?

  3.邀請成人參與體驗。

  提問:用9個紙杯,可以撐起一位大人嗎?

  4.延伸拓展。

  師:紙杯的力量可真大啊,它還能有哪些精彩的表現呢?請小朋友回去后,大膽探索,下次我們一起來交流。

  【活動延伸】

  園內延伸:在建構區(qū)投放紙杯、紙板,為幼兒提供繼續(xù)探索的平臺。

  園外延伸:鼓勵幼兒利用家中材料挑戰(zhàn)紙杯承重的游戲,并用照片或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與同伴分享經驗。

  【活動反思】

  “紙杯力量大”比較符合課程游戲化的原則,通過科學探究游戲的暗示,引導幼兒大膽地、放松地進行活動;顒又幸龑в變捍竽懙丶僭O,再通過實際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最終發(fā)現紙杯的數量與承重之間的關系,感受紙杯的神奇“力量”。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是在地面上進行的,為幼兒帶來更為舒適、放松的探索環(huán)境,而且教師引導幼兒自由分工合作,既培養(yǎng)了幼兒的集體意識,也有利于幼兒注意力的集中。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07-30

[經典]科學教案07-30

科學教案07-20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精選]科學教案07-22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8-03

(精選)科學教案08-05

科學教案04-06

(精選)科學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