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8-22 10:08:33 教案

科學教案實用[9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實用[9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玩影子游戲,初步了解物體都有影子。

  2、在游戲中探索影子的方位變化特點。

  3、愿意參加探索游戲,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選擇一個晴朗的天氣活動過程

  一、猜謎,激發(fā)幼兒探索影子的興趣。

  1、請幼兒猜謎語:我有個好朋友,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我到哪,它到哪,緊緊跟在我身邊,這是誰?

  2、找自己的影子。

  3、相互交流。

  二、找教師影子的位置,學用方位詞前、后、旁邊。

  1、教師不斷變化方位,請小朋友找一找老師的影子,引導幼兒學用方位詞前、后、旁邊。

  2、提問:為什么老師的影子一會在前面,一會在后面,一會又在旁邊呢?

  3、小結。

  三、引導幼兒變化自己影子的'位置,鞏固影子與自己方位的關系。

  1、幼兒自己探索。

  2、交流、小結。

  3、集體玩游戲:讓你的影子在你的前面(后面、旁邊)。

  四、藏影子,探索影子與光的關系。

  1、幼兒藏影子。

  2、相互交流。

  3、總結:光照射到物體,物體就有影子。

  活動延伸物體除了在太陽光下有影子,還在什么情況下也會有影子。

  課后反思:

  影子一直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將科學教育融于幼兒生活中中心的觀念的體現(xiàn),設計活動旨在通過讓幼兒探索影子,讓幼兒來了解影子與光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幼兒對影子的好奇與興趣,學習科學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本次科學探索活動,我抓住了孩子對科學現(xiàn)象好奇、好動手的特點,讓孩子們在充分自主的實踐探索中發(fā)現(xiàn)科學道理,活動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孩子個別操作無目的,所以沒有能很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知道蔬菜的不同的生長地方,了解幾種常見蔬菜的生長地方。

  能按照蔬菜的生長地方對幾種常見蔬菜進行簡單分類。

  積極探究和蔬菜生長有關的問題,并與老師,同伴,家長一起尋求答案

  活動準備:

  物質(zhì)準備:已完成的.《蔬菜寶寶的家》經(jīng)驗調(diào)查表,自制PPT,蔬菜分類掛表。

  經(jīng)驗準備:幼兒參觀過菜園,與家長對蔬菜的生長地點的分類進行簡單的討論。

  活動過程:

  一、蔬菜寶寶的家問題導入教師:前幾天小朋友們和爸爸媽媽討論過蔬菜寶寶的家在哪里,那你們現(xiàn)在知道蔬菜寶寶都住在哪里?他們有哪些家?

  幼兒討論(土里,地面上,水里,樹上,枝上)

  二、根據(jù)不同蔬菜,對其生長地方進行提問。

  教師:既然你們知道蔬菜寶寶長在這么多地方,那現(xiàn)在老師要考考你們了。老師這里有一些蔬菜寶寶,看你們能不能正確說出他們的家。

  小結:所以有些蔬菜寶寶的家是在土里的,像:花生,土豆、紅薯、山藥,大蒜,蘿卜,生姜,茨菰,萵苣?

  有些蔬菜寶寶的家是在地面上的,像:青菜,白菜,生菜,芹菜?

  水里的,像:蓮藉、茭白、芋、蕹菜、慈姑、菱、荸薺、芡、豆瓣菜、薄菜、莼菜、蔞蒿、海菜花,豆芽枝上的,像:茄子/西紅柿。黃瓜游戲:蔬菜寶寶送回家教師布置“蔬菜寶寶的家”掛圖幼兒自主選擇扮演一種蔬菜,按照自己的生長地點,回到自己的家教師與幼兒一起檢查找錯家的蔬菜。

科學教案 篇3

  一、感受大自然中的聲音

  1、播放聲音-樹林里的鳥-蟬(知了)-打雷-下雨

  2、提問

  (1)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2)你在什么時候聽到過這個聲音?

  (3)夏天里,你還聽到過什么聲音?

  3、教師小結:轟隆隆的雷聲、嘩啦啦的雨聲、“知了知了”的蟬鳴聲、嗡嗡嗡的蚊子叫聲,這些都告訴我們夏天到了。

  二、探索、創(chuàng)造聲音

  1、用各種材料制造聲音。

  教師:除了大自然里有各種有趣的聲音之外,我們身邊也有很多東西會發(fā)出聲音呢。

  2、出示一些物品教師:你能用這些東西制造出有趣的聲音嗎?

  請小朋友選擇一樣東西試一試。

  3、分享制造聲音的不同方法。

  教師:你選了什么東西?它發(fā)出了怎樣的聲音?

  你是用什么方法讓這東西發(fā)出聲音的?

  4、教師小結:原來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讓同一種材料發(fā)出不同的聲音。

  比如,用手拍鐵盒,鐵盒發(fā)出了砰砰砰的聲音。

  用拳頭敲鐵盒,鐵盒發(fā)出了咚咚咚的聲音。

  真是很神奇喲!

  5、幼兒再次嘗試自由選用材料制造聲音提問:你選擇了什么東西把它發(fā)出了什么聲音?

  這種聲音像什么?

  啟發(fā)幼兒大膽聯(lián)想-用裝滿米粒的塑料瓶發(fā)出了沙沙沙的下雨聲,-敲打鐵盒說發(fā)出了轟隆隆的打雷聲,-拗動塑料墊板發(fā)出了呱呱呱的蛙鳴聲。

  教師小結:你們看,這些東西普普通通,但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居然變出了這么多的聲音,大自然真是奇妙。

  只要我們多留意:多看、多聽、多想,就可以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更多有趣的現(xiàn)象。

  三、欣賞散文《夏天的聲音》

  1、教師:有一篇好聽的散文叫《夏天的聲音》。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教師邊播放優(yōu)美舒緩的背景音樂邊朗讀散文。)

  2、提問:這篇散文里也有很多有趣的聲音,你們都聽到了哪些聲音?

  四、音樂之聲1、教師:我們來開個音樂會吧,每熱選一樣東西,一起來模仿里面的聲音。

  2、教師小結:我們用敲、拍、吹、搓、拉等許多方法讓一些不會動的東西發(fā)出有趣的聲音,演奏出了那么多動聽的聲音!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美妙的音樂之外,大自然和生活中還藏著許多奇妙的、好聽的聲音呢。

  只要你做個有心人,就可以聽到大自然為我們演奏的美妙的音樂。

  附:夏天的聲音夏天的池塘邊,美麗的荷花穿著粉紅色連衣裙翩翩起舞。紅蜻蜓的影子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小青蛙躲在荷花叢中歡快地唱歌。忽然,一片烏云從遠處飄來。你聽,滴答滴答,漸淅瀝瀝,下小雨了!再聽——轟隆轟隆。轟隆轟隆,雷公公也打起鼓來了!雨越下越大,嘩嘩嘩。嘩嘩嘩……不一會兒,天空亮起來,烏云不見了!看,一道彩虹映在池塘里,荷花和綠葉像剛洗過澡,更加清新美麗。呱呱呱、呱呱呱,是青蛙在歌唱;嘰嘰嘰、喳喳喳,是小鳥在歌唱。大家用歌聲歡唱:夏天真美麗!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已經(jīng)認識了很多模式,如ABABAB模式、AABAABAAB模式、ABCABCABC模式等。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求大班幼兒能夠識別構成模式的基本單元,并且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模式。據(jù)此,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

  我們選擇生活中常見的紙牌(撲克牌)作為活動材料。由于紙牌含有顏色、數(shù)字、花色等多種特征,因此幼兒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相適應的方式來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模式。例如,能力弱的幼兒可能會按照顏色“紅黑紅黑紅黑”來排序,而能力強的幼兒可能會按照花色“草花紅桃草花黑桃草花紅桃草花黑桃”來排序。這也可以增加活動中幼兒相互猜測各自排列的模式的可能性和趣味性。

  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與幼兒一起回憶已有的玩紙牌的經(jīng)驗。在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關注幼兒對紙牌的花色及數(shù)字的表述方式是否一致,以便為之后游戲的開展減少障礙。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讓幼兒抽取紙牌中不同花色的A,并且出示模式“紅桃A、黑桃A、紅桃A、草花A、紅桃A、黑桃A、紅桃A、草花A”。對于這個模式,我們既可以按照顏色將它描述為“一張紅一張黑一張紅一張黑”兩個一組間隔排列的模式,也可以按照花色將它描述為“一張紅桃一張黑桃一張紅桃一張草花”四個一組間隔排列的模式。這樣的安排也是為了讓幼兒在游戲環(huán)節(jié)能夠認同同一種紙牌的擺放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模式表述。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活動的重點。幼兒被分成4組,每組擺放一種模式,其他組輪流猜測。在這過程中,幼兒需要觀察教師提供的材料,思考怎樣排才能成功,并且將紙牌用完。猜測時,幼兒需要觀察其他組擺放的模式,尋找構成模式的基本單元,發(fā)現(xiàn)模式的規(guī)律。從這個過程中教師能夠了解到幼兒對于模式排序的真實經(jīng)驗。

  表面上看,本次活動所涉及的數(shù)學核心經(jīng)驗是“模式”,但事實上也蘊含著集合與分類的數(shù)學元素,因為根據(jù)物體不同的屬性進行分類與根據(jù)物體不同的屬性進行模式的識別和創(chuàng)造,在本質(zhì)上都是促使幼兒對事物的認識趨于條理化、清晰化,這也就是集合與模式相通的地方。

  目標:

  1.在紙牌接龍游戲中感知不同模式構成的基本單元。

  2.體驗參與競賽游戲的樂趣。

  準備:

  1.紙牌(數(shù)字1~10)若干,用KT板自制插紙牌用的有一定長度的三棱柱臺卡(正反兩面都可用,外面覆蓋透明插袋)。

  2.宜進行分組教學。

  過程:

  一、認識紙牌

  1.教師抽出幾張紙牌讓幼兒辨認:這是什么?有哪些花色?

  2.教師歸納:在這些紙牌中,有黑色和紅色兩種顏色,紅桃、黑桃、方塊、草花四種花色,每張紙牌上都有數(shù)字。

  3.教師告訴幼兒游戲的名稱:今天我們用紙牌來玩一個接龍的游戲。

  二、開展“接龍”游戲

  1.教師交代玩法:先看清楚紙牌的排列規(guī)律,然后一張一張出牌“接龍”,直到每個人手中的紙牌全部用完。如果不符合“紙牌接龍”的規(guī)律,就表示失敗。

  2.教師提供若干四種花色的紙牌A(以14人參加活動為例,可提供7張紅桃、3張黑桃、4張草花),讓幼兒抽牌,人手一張。

  3.教師在三棱柱臺卡上依次翻開6張牌:紅桃A、黑桃A、紅桃A、草花A、紅桃A、黑桃A,并提問:這些紙牌是按什么規(guī)律接龍的?

  4.教師引導幼兒思考是按什么規(guī)律進行紙牌接龍的,看瞳后自己接著把紙牌插放到三棱柱臺卡上。

  5.教師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紙牌是幾張一組,是怎么排列的?

  6.教師歸納:按花色來說,1張紅桃A、1張黑桃A、1張紅桃A、1張草花A,1張紅桃A、1張黑桃A、1張紅桃A、1張草花A,是四張一組間隔排列的;按照顏色來說,有1張紅、1張黑、1張紅、1張黑,是兩張一組間隔排列的。如果從顏色、數(shù)字、花色不同的方面來說,同一條“龍”有不同的排列規(guī)律。

  三、開展分組“接龍”競賽游戲

  1.教師可提供以下難度遞增的四組材料:

  (1)12張紙牌的數(shù)字相同,花色不同,分別為3張紅桃、3張草花、3張黑桃、3張方塊。

 。2)12張紙牌中含兩個不同數(shù)字,花色分兩種,分別為6張紅桃、6張草花。

 。3)12張紙牌中含兩個不同的數(shù)字,花色分三種,分別為4張紅桃、4張黑桃、4張草花。

 。4)12張紙牌中含三個不同的數(shù)字,花色分兩種,分別為6張黑桃、6張方塊。

  2.教師交代玩法:幼兒分4組比賽。每組根據(jù)拿到的紙牌先“接龍”,然后讓其他組幼兒猜一猜是按什么規(guī)律排列的。猜對得1分,猜不出或猜錯不得分。

  3.教師強調(diào)規(guī)則:

 。1)每組必須先商量按什么規(guī)律排列紙牌。

 。2)采用輪流猜的方法互相說說紙牌排列的規(guī)律,即第一組猜第二組的,第二組猜第三組的,第三組猜第四組的,第四組猜第一組的。沒有輪到的小組要耐心地聽,判斷其他組說得正確與否。

 。3)猜對得1分,猜錯不得分。如果輪到的小組沒有猜對,其他小組可以搶答得分。

  4.教師預估幼兒游戲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及回應方式。

  (1)當幼兒無法按照一定的模式排列紙牌時,教師可引導幼兒將紙牌分類,將相同的紙牌放在一起,看看每種紙牌有幾張,以便按照規(guī)律排列。

 。2)當幼兒無法表述“幾個一組”時,教師可以按規(guī)律將紙牌一組一組分開,讓幼兒辨別“是否每組都是一樣的”,從而讓幼兒理解模式的基本單元。

 。3)當幼兒猜測的結果與設計者的想法不一致時,教師可引導幼兒觀察猜測結果是否成立,發(fā)現(xiàn)同一種接龍方式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模式表達。

  5.教師用一些簡單的符號記錄每次接龍涉及的紙牌屬性,幫助幼兒梳理經(jīng)驗。

  6.教師與幼兒一起統(tǒng)計得分情況,公布獲勝隊,結束活動。

  延伸活動:

  1.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將活動材料作為個別化學習材料放到活動區(qū)中,讓幼兒兩人一組,先各自設計、擺放模式,再相互猜測模式。

  2.在日;顒又,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正確表述模式。

  評析:

  1.活動材料簡便易得

  撲克牌對于教師來說簡便易得;玩撲克牌對于幼兒來說又是十分熟悉和喜愛的活動,大多數(shù)幼兒都具有一定的經(jīng)驗。

  2.活動設計寓教于樂

  在活動中,教師將數(shù)學教學目標隱藏在游戲中,既能為幼兒所接受,也能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此外,該游戲的規(guī)則和競爭性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分組和輪流游戲的設計也增加了幼兒的參與性。

  3.活動過程層層遞進

  活動難度逐步提高:一是活動中幼兒的學習難度體現(xiàn)出了梯度。如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集體“接龍”游戲指向的是模式的識別與擴展,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分組“接龍”競賽游戲指向的是模式的創(chuàng)造與識別。二是教師引導幼兒對物體屬性的認知從一維發(fā)展到多維。如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熟悉紙牌是為了引發(fā)和梳理幼兒關于撲克牌的已有經(jīng)驗,為之后的接龍游戲做好準備。第二環(huán)節(jié)的集體接龍游戲中,教師出示的模式的基本單元為“1張紅桃A、1張黑桃A、1張紅桃A、1張草花A”,排除了數(shù)字這個維度,引導幼兒先后從顏色和花色兩個維度總結模式,以幫助幼兒完成從一維到兩維的認知跨越。第三環(huán)節(jié)的分組接龍競賽游戲中,第一、二組紙牌的差異屬性有兩維,第三、四組紙牌的差異屬性有三維,紙牌的差異屬性維度逐漸增加,難度逐漸增大。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假設的過程;經(jīng)歷利用測量、實驗等方式尋找證據(jù)驗證推測的過程。

  2、認識幾種常見的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認識各種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在外部形態(tài)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獨特的傳播方式;認識種子和果實的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的聯(lián)系;激發(fā)探究植物種子和果實的興趣。

  3、在觀察活動中,獲得關于植物的多樣性、植物與動物、植物與人類等知識的直接認識。

  教學重點:觀察種子傳播的方式。 教學難點:測量栗子跳動與滾動的距離。

  教學準備

  1、選擇一些常見的植物果實和種子:油菜、栗子、蒲公英、蒼耳等。

  2、在校園里尋找一塊適于測量栗子跳動與滾動的.草地或泥地,落差也盡量選擇與栗子樹接近。(可以根據(jù)自己學校的植物進行代替栗子樹。)

  3、蒲公英飛行距離的測量記錄紙(表格由學生自己設計)。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一株油菜大約能產(chǎn)生多少粒種子?

  2、模擬實驗:用紙剪一棵植物的模型,頂端放上油菜種子,下鋪一塊厚的絨布,讓種子散落在附近。

  二、探究過程

  1、觀察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 討論:種子成熟后,都掉落在植物近旁,會產(chǎn)生怎樣的情況? 觀察油菜的果實。 請你推測一下:你覺得油菜的種子是怎樣散播到遠處的? 你有什么方法來驗證你的推測? 匯報驗證推測的方法。

  2、測量栗子跳動與滾動的距離 觀察栗子樹的圖片,認識栗子的果實。 栗子成熟了,從高高的樹上掉落下來,你估計會掉到什么地方? 你能想出一個在我們課堂上進行驗證的方法嗎? 到校園里分組進行測量。 測量提示:負責拋落栗子的同學不能將栗子往下扔,而讓栗子自由垂直落下。測量的起點應該是栗子的垂直落點。 匯報測量結果:跳得最遠的是多少距離?在測量過程中你還有什么 新的發(fā)現(xiàn)?怎樣的栗子跳、滾得最遠? 得出結論。

  3、觀察隨風飛行的蒲公英種子 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蒲公英的種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推測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種子的? 設計實驗驗證你的推測。 分組設計記錄表,測量蒲公英的飛行距離。 匯報測量結果,得出結論。

  4、收集有關植物散播種子的資料 你還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總結。

  四、布置作業(yè) 收集有關植物散播種子的資料,分類整理成冊。

  板書設計:

  2.5 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1、觀察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

  2、測量栗子跳動與滾動的距離

  3、觀察隨風飛行的蒲公英種子

  4、收集有關植物散播種子的資料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根據(jù)小動物的大小特征找到相應的家。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這是誰的家》,鉛筆。

  活動過程:

  1、說說圖上有哪些小動物?

  2、誰最大?誰最?哪座房子最高?哪座房子最矮?

  3、請你幫助小動物找到它們各自的家。

  活動三:

  組織幼兒到飼養(yǎng)角喂小雞。

  下午活動一:

  體育游戲:我是一只小烏龜

  活動目標:通過觀察小烏龜,學習模仿它的'動作。

  活動準備:沙包人手一只、桌子2—3張

  活動過程:

  1、觀察小烏龜,讓幼兒模仿小烏龜在草地上四散地爬行。

  2、游戲:我是一只小烏龜

  要求:請小烏龜們幫媽媽做家務,在背上馱著一只沙包,穿過山洞,把沙包運到家里,在途中不能將背上的沙包掉下來。

  3、幼兒游戲1—2次。

  4、結束,整理。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知道春天許多野菜都長出來了,泥土里。草地上。樹叢中。小河邊到處都有,他們可以吃,營養(yǎng)豐富;培養(yǎng)幼兒挖野菜的興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新鮮的薺菜若干,每人一個小塑料袋,選擇一塊生長野菜較多的草地。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薺菜的外形特征。

  幼兒每人拿一棵薺菜,仔細觀察薺菜葉子的形狀和顏色,聞一聞它的氣味。(有些開花的薺菜還可以讓幼兒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鏟形的小種子)。

 。1)提問:薺菜長在哪里?是人們種出來的嗎?(長在草地上。小河邊。樹叢中,是自己長出來的,我們又叫它野菜。)

 。2)提問:你還知道哪些野菜?你吃過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覺?

  小結:野菜有許多種,可以吃,營養(yǎng)好,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開始種野菜了。

  2、組織幼兒到戶外去采摘薺菜。

 。1)組織幼兒在戶外的草地上。樹叢中采摘薺菜。邊采邊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薺菜生長的`地方和人們種菜的地方是不一樣的。

 。2)教師與幼兒共同把采摘的薺菜去除雜草后加工,大家品嘗。

  活動建議:

  此活動可以結合春游開展進行。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zhì)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zhì),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zhì)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zhì)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

  1.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稀釋的紅墨水、滴管。

  2.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3.浸泡好的廢報紙、筷子、棉布

  老師:古代造紙的錄像。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小游戲:各取所需

  具體規(guī)則:教師出示木頭、紙、鐵、塑料,讓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材料,并簡單說明理由。具體情境設置舉例:做一個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導語:剛才同學們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了不同的材料,我們認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把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這節(jié)課,讓我們來研究材料的吸水x##b。

  二、誰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為什么這樣想?把猜測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2.怎么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出示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我們請這兩位朋友來幫忙,你們打算怎么做?(學生小組設計實驗,只要求簡單設想)

  3。教師補充觀察、實驗要點:

  ①.實驗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盡量保持相同。

 、冢畯膫让嬗^察水滴的變化,既要觀察水滴的變化,也要關注材料遇水部分的變化。

 、郏⒁庥涗,可以用圖畫和語言相結合,來描述觀察到的觀察。

 、埽鶕(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把四種材料按吸水性從強到弱排序?斓男〗M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關?

  4.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

  可預期的發(fā)現(xiàn):

 、伲埖奈芰ψ顝、木頭次之、塑料和鐵最弱。

  ②.紙和木頭都能把水吸到內(nèi)部,它們的表面比較粗糙,可能中間有空隙。

  三、紙的觀察

  1.提供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導語:紙的吸水性最強,有些同學猜想紙的中間可能有空隙,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更仔細地來觀察兩種紙吧。

  2。我們可能用什么方法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呢?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鏡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的順序。

  3。小組觀察后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紙的特點,均應給予肯定,要注意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紙的纖維和結構上去。

  4。我們在鉛畫紙和餐巾紙里都發(fā)現(xiàn)了纖維,紙的纖維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可以把紙放入水中,輕輕攪拌一下,進行觀察。(學生觀察懸浮在水中的紙纖維)

  四、介紹造紙術

  導語: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紙是由許多纖維組成的。但不知道同學們了解過沒有,世界上第一張紙正是由我們中國人造出來的呢!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我們來看一看古人是怎樣造紙的,想想跟我們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關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紙的錄像。

  說說古人造紙與我們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纖維)

  五、我們來造一張紙

  1.有沒有興趣用短纖維來造一張紙呢?出示造紙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廢報紙。學生動手造一張紙。

  3.觀察:我們造的紙是怎么樣的?與我們使用的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由纖維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紙纖維疊加的方式等。

  4。我們能造一張厚薄均勻一些的紙嗎?紙也有不同的種類,它們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課堂小結:

  1。通過對紙的研究,我們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與什么有關了嗎?

  2。用過的紙還能再利用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用過的紙?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 初步感知小松鼠的外形特征。

  2、 借助故事、圖片,進一步探討松鼠尾巴的功能及各動物尾巴的樣子。

  3、 在表演活動中體驗小松鼠游戲的樂趣。

  4、 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 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制作ppt DVD碟片 衣服毛領(若干)、動物及尾巴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興趣,初步感知小松鼠的外形特征。

  1、 現(xiàn)在,我要介紹一個動物朋友給大家,一起來看看是誰?它長得是什么樣子?(播放實物錄像)

  2、 它的'尾巴怎樣?像什么?

  二、經(jīng)驗回憶,幼兒自由探究尾巴的功能。

  1、幼兒大膽猜測,松鼠尾巴的用途。(個別、集體討論)

  2、小結:小朋友們講了這么多的用處,大尾巴真好。

  三、進一步探討、理解松鼠尾巴的用途。

  1、可是,有只小松鼠叫拉拉,他可不喜歡自己的大尾巴,覺得不好看,也沒有什么用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動畫錄像)

  2、觀看完后,提問:

 。1) 這下小松鼠喜歡自己的大尾巴了,為什么?

 。2) 發(fā)現(xiàn)拉拉的大尾巴還有什么用途呢?

  3、 小結:松鼠尾巴的用途。(平衡、當被子睡覺)(PPT展示圖片)

  四、拓展思維,自由匹配各種動物的尾巴。

 。、 幼兒自由匹配動物的尾巴并展示。

 。、 說說各動物尾巴的樣子。

  小結:以后我們一起研究這些動物尾巴的用途。

  五、游戲體驗活動:戴上大尾巴進行表演《小松鼠跳跳》(播放音樂)

  -----幼兒戴上大尾巴,跟著音樂跳松鼠舞。

  活動反思:

  從小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科學活動能力,培養(yǎng)愛觀察、善思考、勇探究、樂合作、勤表達等良好習慣,對其日后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精選)科學教案08-05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科學教案[精選]08-08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4

[精選]科學教案07-22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3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