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8-26 10:07:32 教案

科學教案精華[8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精華[8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索電流熱效應跟電阻、電流大小以及通電時間的關(guān)系,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學生是普通學生,思維反應比較慢,需要逐步引導,又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習常常是“只聽不動手,聽了又忘記”的怪圈中重復。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改變他們的不良學習習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電熱的場合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跟電流、電阻、通電時間的關(guān)系。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活動。

  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

  【重點與難點

  重點: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跟電阻、電流、通電時間的關(guān)系。

  難點:理解焦耳定律。

  【教學準備

  學生電源、導線、開關(guān)、電阻絲、燒杯、溫度計、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課件(flash課件)

  【板書設(shè)計

  四、電與熱

  1、電流的熱效應:電流通過導體時電能轉(zhuǎn)化成熱能。

  2、為什么電爐絲熱得發(fā)紅而導線卻幾乎不熱呢?

  3、演示實驗: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

  結(jié)論: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的多少與電流、電阻、通電時間有關(guān)。

  4、焦耳定律: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通過大量的實驗,于1840年精確地確定了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跟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的關(guān)系,即焦耳定律。

  內(nèi)容:電流流過導體時產(chǎn)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號的意義和單位:i—電流—安(a) r—電阻—歐(ω)t—通電時間—秒(s) q—熱量—焦(j)

  5、電熱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課前活動

  播放關(guān)于電能應用的錄像

  ·引入新課

  介紹生活中的電熱器。

  提出問題:熱量是從哪里來的?

  設(shè)疑:電爐絲通過導線連入電路里,電爐絲熱得發(fā)紅而導線卻幾乎不發(fā)熱,這是為什么?

  提出問題:電流通過導體產(chǎn)生的熱量跟什么因素有關(guān)?

科學教案 篇2

  華佗的“五禽戲”

  華佗是我國東漢末年的大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為充實和豐富我國古代醫(yī)學寶庫,做出了重大貢獻。

  華佗不僅精通醫(yī)術(shù),而且非常重視體育鍛煉對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華佗正在書房里讀書,見一小孩把住門閂來回晃蕩,他立即想到古書上“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話,人為什么不也這樣天天運動,讓氣血流通呢?后來,華倫參考了“導引術(shù)”(全面鍛煉身體的方法),編出了一套鍛煉身體的拳法,名叫“五禽戲”。這種體育運動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運動姿態(tài)的體操,可以使周身關(guān)節(jié)、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華佗的弟子吳普,由于幾十年堅持做“五禽戲”,活到九十多歲,仍然步履輕捷,耳聰目明,牙齒堅固。可知“五禽戲”是行之有效的健身體操。

  得助于孩子的啟發(fā)

  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鏡師漢斯李波爾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它是怎樣發(fā)明的呢?

  有一天,兩個小孩正在李波爾賽的.商店門口玩弄幾片透鏡,他們通過前后兩塊透鏡看遠處教堂上的風標,突然,好像發(fā)現(xiàn)什么似的,興高采烈。李波爾賽趕忙跑了過去,他也拿起兩片透鏡一看,遠處的風標放大了許多。

  李波爾賽高興地跑回店中,把兩片透鏡裝在一個筒子里。試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后來,伽利略仿效制造了放大32倍的望遠鏡,直接導致了“日心說”的偉大發(fā)現(xiàn)。

  “小人國”的發(fā)現(xiàn)者

  列文虎克(1632~1723)是顯微鏡的發(fā)明者。顯微鏡的發(fā)明使人類真正開始了對微生物的觀察和研究。

  列文虎克只是個荷蘭德爾夫市政府的看門人。他利用看門之余,磨制了許多鏡片。有一次,他透過兩片透鏡看東西,發(fā)覺能把極為微小的東西放大許多倍。這下子,引起他莫大的興趣。他用這種鏡片觀看自己的牙垢,發(fā)現(xiàn)了許多奇形怪狀的“小人國”居民。他驚訝地寫道:“在一個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小人國”的居民

  小生物,比整個荷蘭王國的居民還多!”一個看門老頭兒發(fā)明了顯微鏡,成了微生物學的開門鼻祖。

  有人對他十分羨慕,追問著他成功的“秘訣”。列文虎克什么話也沒說,僅向問話者伸出他的雙手

  一雙因長期磨鏡片而滿是老繭和裂紋的手。

  碰倒紡車的啟示

  “珍妮紡織機”的發(fā)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國發(fā)明家)是一個普通工人。他既能織布,又會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個善良勤勉的紡織能手,她起早貪黑,一天忙到晚,可紡紗總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緊張又勞累的樣子,總想把這老掉牙的紡車改進一下。

  一天,他無意中把家里的紡車碰翻了,他看到原來水平放置的放車錘變成了垂直豎立,仍在不停地轉(zhuǎn)動。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啟示:既然紡錘豎立時仍能轉(zhuǎn)動,要是并排使用幾個豎立的紡錘,不就可以同時紡出好幾根紗了嗎?他說干就干,終于試制成裝有8個紡錘的新式紡織機,并給它命名為“珍妮紡織機”。這項發(fā)明比舊紡織機提高效率幾十倍,被恩格斯作為“使英國工人的狀況發(fā)生根本變化的第一個發(fā)明”。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xiàn)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科學教案。

  2、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3、電荷在電路中持續(xù)流動起來可以產(chǎn)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

  根據(jù)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合理的解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探究身邊科學現(xiàn)象的興趣。

  【教學重點】

  解釋靜電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認識正負電荷

  【教學準備】

  一把塑料梳子、碎紙屑、幾個氣球、綁氣球的細線、掛氣球的支架、靜電現(xiàn)象的相關(guān)圖片或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體驗靜電現(xiàn)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xiàn)象,看老師的表演,問:靠近紙屑,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

  教師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頭發(fā),頭發(fā)可能會怎樣?--頭發(fā)飄起來了。頭發(fā)為什么能飄起來呢?--出示課題:生活中的靜電現(xiàn)象

  2、體驗靜電現(xiàn)象

  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jīng)過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摩擦過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紙屑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塑料棒經(jīng)過摩擦,產(chǎn)生了靜電,就把紙屑吸起來了。

  3、生活中的靜電現(xiàn)象

  生活中的靜電現(xiàn)象隨處可見,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認識電荷

  1、不一樣的電荷

  1)靜電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質(zhì)之中,為什么我們通常感覺不到物體帶電呢?認識正電荷和負電荷

  2)進一步研究靜電現(xiàn)象--小組研討解釋前面的靜電現(xiàn)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頭發(fā),梳子帶負電荷,頭發(fā)帶正電荷,互相靠近時產(chǎn)生互相吸引的現(xiàn)象,所以頭發(fā)就飄起來了。

  3)用一塊羊毛皮反復摩擦充氣乞求的一個側(cè)面,將氣球的.一個側(cè)面靠近頭發(fā),發(fā)現(xiàn)了什么?(2人一個小組,一人操作,一人觀察,后互換)小結(jié):兩個摩擦后的物體,有時相互吸引,有時互相排斥,跟我們前面所學的磁鐵的現(xiàn)象類似,同一種電荷(都是正電荷或都是負電荷)互相排斥,不同種電荷(一正電荷和一負電荷)互相吸引。

  2、讓電荷流動起來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zhuǎn)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正靜電。帶靜電的物體中的電荷卻不能持續(xù)流動。要形成電流就必須使電荷流動起來,需要具備動力,需要形成電路。

  板書設(shè)計:

  生活中的靜電現(xiàn)象

  靜電現(xiàn)象:

  正電荷、負電荷

  電荷能流動起來

科學教案 篇4

  設(shè)計思路:

  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孩子們寫寫畫畫離不開它。隨著幼兒活動的豐富,以及大班孩子即將步入小學,他們接觸的紙和圖書越來越多。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幼兒對作業(yè)本、紙張浪費嚴重,所以設(shè)計這一活動,讓幼兒了解紙的特性和用途,從而愛惜紙張和圖書!础从杏玫募垺怠颠x自大班科學領(lǐng)域《人的本領(lǐng)大》主題中的活動,活動中,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看、摸感知不同質(zhì)地的紙,知道紙可以書寫、印刷,還有包裝等功能。

  2、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知道紙張容易污損、撕破、碰到水易爛,教育幼兒愛惜紙張和書本。

  活動準備:

  1、為每組幼兒準備各種紙:牛皮紙、皺紋紙、蠟光紙、宣紙、砂紙、銅板紙、毛邊紙等。

  2、每組一盆水,各種剪好的紙娃娃,每組一個紙盒。

  活動過程:

  一、 通過觀察,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1、談話激趣: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帶來一些特殊的朋友,看看是誰呀?(紙用報紙蓋住)

  2、看桌子上有些什么紙?找出你不認識的紙,請小朋友或老師介紹。

  3、請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這些紙,看上去、摸上去有什么不一樣?

  4、你們知道這些紙可以做什么用?(幼兒討論)

  5、小結(jié):紙有各種各樣的,它們顏色、軟硬、厚薄不同,他們有的能書寫,有的能印刷,還有的`能包裹東西,能做紙盒、做信封等。

  二、 引導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感知紙的特性。

  1、請幼兒自由玩紙,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教師提示幼兒可以折、拉、撕、揉,將玩完的紙放在紙盒里)

  2、交流發(fā)現(xiàn):你玩了那種紙,是怎樣玩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幼兒操作實驗

 。1)談話:我們來玩紙娃娃游泳的游戲,看誰的紙娃娃游的時間長。

 。2)提出要求:取一個紙娃娃,先看是用什么紙做的,在輕輕的放在盆里觀察。

 。3)小組內(nèi)交流:玩了那種紙娃娃,有什么發(fā)現(xiàn)?

  4、小結(jié)并引導幼兒愛惜紙。

  紙易撕、易濕、易皺、易燃,能揉、折、卷,所以我們小朋友平時看書、寫字時應怎樣去做?

  三、 擴展幼兒生活經(jīng)驗。

  1、想一想,你還在哪里見過紙和紙做的東西?

  2、在教室里找一找,有哪些東西是紙做的?

  四、 了解紙的發(fā)明并拓展。

  1、提問:今天我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紙,你們知道紙是誰最早發(fā)明的嗎?

  2、拓展:關(guān)于紙還有很多種玩法,如甩一甩可以發(fā)出聲音,不同的紙用不同的方法可以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小朋友可以繼續(xù)去探索發(fā)現(xiàn)。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能根據(jù)收集到的證據(jù)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過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們對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關(guān)注和進化有關(guān)的問題。

  珍愛動植物,保護珍貴的動植物。

  教學重點: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識,通過指導學生自制印跡化石模型,使學生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再次重申證據(jù)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化石圖片或?qū)嵨铮ǜ鶕?jù)條件)、橡皮泥、貝殼、骨頭或樹葉、相關(guān)的文字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1 .談話:我們從恐龍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龍,除了恐龍化石大自然中還有許多其他化石。我們先來看一看。

  2 .出示各種化石圖片或?qū)嵨。(在去年學這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帶了化石標本,學生們很喜歡。課前老師可以先了解一下。)

  3 .你認識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屬于生物的哪個部分?

  學生簡單介紹,老師介紹。

  4 .小結(jié):化石是地層巖石中保存的幾萬年以前生物的殘骸或遺跡。

  二、認識化石的形成及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

  1 .出示化石形成圖,討論:化石是怎樣形成的.?人們又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

  2 .請學生發(fā)揮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過程。(恐龍身體的哪部分會被保存下來)

  3 .介紹恐龍化石的形成以及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

  4 .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驟。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5 .小結(jié):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適的地質(zhì)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而且大多數(shù)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見化石是多么的珍貴。

  三、認識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們多化石的困惑。

  1 .思考:為什么把地層比作是一本書,把化石比作書中的特殊文字?

 。ㄗ寣W生領(lǐng)悟這個比喻所蘊涵的含義,這是認識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 .談話:想要“讀懂”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們對各種化石以及生物進化感到困惑不解已達數(shù)百年之久。我們再來看看科學家們產(chǎn)生了哪些困惑。

  3 .閱讀課文,了解科學家的五個困惑。

  學生分組討論。

  匯報:選擇你們組最感興趣的問題,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了解長頸鹿長頸形成原因的兩種假設(shè):

  1 .談話:對于長頸鹿長頸的原因科學家們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釋,你能說說你的解釋嗎?

  2 .學生發(fā)表意見。

  3 .談話:同學們從課外書上了解了一些,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么解釋的?

  4 .閱讀課文。

  找一找這兩種說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 .講述:這兩種解釋都是科學家提出來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經(jīng)在歷史上引起過爭論。你贊成哪一種呢?說說理由。

  6 .學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課后繼續(xù)查找相關(guān)資料,了解更多的內(nèi)容。

  板書設(shè)計:

  2 .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化石是: ------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發(fā)現(xiàn)的?

  科學家的困惑:

科學教案 篇6

  一、研討意圖

  1、新手老師與能手老師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育用書的比較研究。

  2、活動內(nèi)容和要求對中班幼兒的適宜性。

  3、幼兒從不會到會做豆?jié){的學習過程及指導策略研究。

  二、活動研討實錄:

  新手老師**(中3班)和能手老師**(中1班)一起選擇了省編教師用書中的《我會做豆?jié){》為活動內(nèi)容,而后兩人分別獨自根據(jù)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設(shè)計和開展了《我會做豆?jié){》系列活動,本園課題組對兩個班級的活動進行跟蹤觀察,開展反思與研討。

  中一班第一輪研討活動實錄

  教師:***

  活動目標:了解工具的變化過程,學習制作豆?jié){的方法,體驗制作的愉快心情。

  活動準備:浸泡過的黃豆,石臼、石磨、粉碎機、全自動豆?jié){機,電暖鍋。

  活動過程:

  1、以“小熊請小朋友做豆?jié){”引題。

  師:有只小熊開了一家豆?jié){店,今天生意太好了忙不過來,想請小朋友幫忙,你們愿意嗎?

  2、認識制作豆?jié){的工具。

  (1)介紹工具的名稱。

  師:小熊家里有幾種做豆?jié){的工具,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吧。(石臼、石磨、粉碎機、全自動豆?jié){機)

  幼兒都很高興,跟著老師。老師一邊介紹工具名稱,一邊簡單說說使用工具的方法。老師介紹時一部分幼兒去找他們喜歡的工具,并用手動它,三三倆倆竊竊私語。

  (2)鼓勵幼兒大膽想象這幾種工具制作豆?jié){的基本方法。

  師:這幾種工具都可以做豆?jié){,你們開動腦筋想想如果你選石臼或石磨或粉碎機做豆?jié){,你會怎么做?

  幼兒大部分都選擇了石磨,能講出要將黃豆放入石磨上的小洞里邊并加上水,然后磨豆?jié){。一兩個幼兒說到石臼的用法,懂得加黃豆加水,用石臼舂。沒有幼兒介紹粉碎機。他們中有一半人對工具的名稱還不是很熟悉。

 。3)教師示范石臼、石磨、粉碎機制作豆?jié){的方法。

  教師示范時兩個幼兒迫不及待地擠到教師面前來看個究竟,其他幼兒大叫:“老師我看不到!

  3、學做豆?jié){。

  (1)幼兒分組嘗試用石臼、石磨、粉碎機制作豆?jié){。

  師:小朋友可以選你們自己喜歡的工具做豆?jié){,每組四個人,挑好工具后每小組商量怎樣做豆?jié){。小朋友也可以去參觀其他組。

  幼兒的目標很明確,他們占著自己喜歡的工具。有七、八位幼兒挑中了石磨,但有兩個幼兒抱著石磨不放,于是有一部分幼兒只好走到其他組。石磨組剩下四個幼兒,其中兩個女孩同意用一個石磨,兩個男孩卻爭起來,一位提議用“錘子、剪刀、布”決定,另一位同意了。可是輸?shù)男∧泻s不愿意離開,贏的大叫:“老師他輸了,還要玩這個,不肯走!崩蠋熇≥?shù)男∧泻⒌氖郑骸霸纲服輸,你輸了就要去其他組!毙∧泻⒖蘖似饋聿浑x開。老師將他帶到食堂粉碎機旁,不再理他。

  食堂的粉碎機體積較大,而且操作時會移動,還要使用電,小朋友感到很困難,于是向老師求救:“老師,我們弄不來!庇谑抢蠋煄退麄儾迳想娫,踩住粉碎機的下端。粉碎機通了電源,“轟隆隆”工作起來?薜男∧泻⒈晃耍峙軄砣齻小朋友。他們高興極了,有的往機子里加黃豆,有的加水,場面又緊張又好玩,有個小朋友竟尖叫起來。一下子一個大臉盆就裝滿了豆?jié){。這組的豆子也很快用完,小朋友就向其他組借,“豆子給我一點。”“我的豆子很少,不要拿了!钡程梅鬯闄C組的小朋友照樣抓了一把就走了,沒去拿豆的小朋友就一直往機里加水!斑@樣一來豆?jié){就很稀了,不能加水了!崩蠋熢谂蕴嵝眩谑羌铀男∨笥淹O聛。可借黃豆的小朋友回來了,他又大加水。

  旁邊家庭粉碎機組的小朋友打不開粉碎機的.蓋子很著急:“老師這蓋子打不開,你來幫幫我們!崩蠋熯^去幫他們打開了蓋子,并將他們做好的豆?jié){倒入旁邊的小碗。老師示范開蓋子,但這組的小朋友仍叫老師開了三次蓋子。

  石磨組的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只見他們石磨盤上有許多豆渣,盛豆?jié){的碗里的豆?jié){有些稀,還有少許的豆渣。石臼組的小朋友正用力地舂黃豆,但只見石臼里還是些清水和半碎的黃豆。這組有位小女孩說:“老師我們弄不來!薄坝檬粲昧︳!崩蠋熣f完并示范,但沒見到黃豆?jié)n!耙唬玫狡渌M去加工吧?”老師提議要停工了,老師請小朋友坐下來。仍有三、四位小朋友圍在石磨那里。

  (2)幼兒觀看教師用全自動豆?jié){機制作豆?jié){,同時用電暖鍋煮幼兒做的豆?jié){。

  教師出示全自動豆?jié){時幼兒就叫到:“老師你做給我們看吧。”急切地想看這種工具如何做豆?jié){。但由于豆?jié){機有些損壞,教師只稍介紹操作方法。

  (3)組織幼兒討論:哪一種工具做豆?jié){又快又方便?

  師:剛才你們都做了豆?jié){,你們覺得哪一種最方便呢?

  幼兒都說是食堂的粉碎機,教師接著問幼兒粉碎機做出的豆?jié){要拿到鍋里煮,而全自動豆?jié){機可以直接煮,那哪一個更方便呢?由于幼兒沒見到全自動豆?jié){機的操作,還是有一半幼兒說是食堂粉碎機,于是教師就補充到:“食堂的粉碎機一下子做出很多豆?jié){,因為它比較大,功率高,但是最方便的是全自動豆?jié){機。其實很早的時候人們是用石臼做豆?jié){的,后來他們發(fā)明了石磨,這就方便多了?墒侨藗冞是要用力氣,仍很累。有電了后,人們發(fā)明了粉碎機,可粉碎機做出來的豆?jié){還要拿到鍋里煮不方便。于是人們就想如果在粉碎機下裝個加熱器不是就很方便了嗎?就有了全自動豆?jié){機,F(xiàn)在我們來看看豆?jié){煮好了沒有?是不是又香又好喝?我們一起去請其他小朋友來分享吧!

  4、延伸活動:

  在區(qū)域活動中投放省編教材學習包中的“看圖說一說:4種制作豆?jié){工具的演變過程,并在圖旁寫上序號!

科學教案 篇7

  1、在沙箱或沙池中噴灑適量的水,放上一些玩具和模型。讓幼兒自由地玩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

  用腳踩一踩,看看濕沙子上留下的腳印什么樣?

  用手捏一捏,試試濕沙子能捏成球嗎?

  用容器、模子扣一扣,看看濕沙子能變成什么樣?

  用篩子篩一篩,仔細觀察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

  用小棍或手指在沙子上畫畫、按手印、按各種圖型印,比一比,誰的`圖案最美?

  用濕沙子筑長城、建城堡……比一比誰建的最牢固?誰造的最有趣?

  2、討論:干沙子與濕沙子有什么不同?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jié)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jié)構(gòu)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fā)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guān)于昆蟲的細節(jié)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guān)昆蟲形態(tài)構(gòu)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gòu)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shù)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gòu)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zhí)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F(xiàn)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shè)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煵シ庞嘘P(guān)昆蟲形態(tài)構(gòu)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fā)現(xiàn)可能不會很多?赡艿陌l(fā)現(xiàn):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fā)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fā)給大家)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同樣把你的發(fā)現(xiàn)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fā)現(xiàn)。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輔之以學生的相關(guān)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guān)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晒┯^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為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nèi)布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fā)現(xiàn)和課外閱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wǎng)上開辟一個這樣的空間。對于學生的發(fā)現(xiàn)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于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板書設(shè)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gòu)造:復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jié)構(gòu)各異

  足——密布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科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4

[精選]科學教案07-22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科學教案[精選]08-08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3

(精選)科學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