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中班科學教案

中班科學教案

時間:2023-09-02 11:09:56 教案

中班科學教案(合集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班科學教案(合集8篇)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筷子、勺子、吸鐵石能從米中取出小鐵珠,感受吸鐵石給米中取物帶來的方便。

  2、能積極參與活動,用簡短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3、萌發(fā)進一步探索吸鐵石的秘密的欲望。

  【活動準備】

  1、每組準備一個盒子,里面撒一些米,在米中混合一些小鐵珠。

  2、每組準備一份取物的工具,有筷子、勺子和吸鐵石。分別放置在小籃子里。再準備每組一個空盆子。

  3、教師準備二張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一天晚上,有一只老鼠出來偷吃米,還把許多的小鐵珠打翻在米缸里了。米和小鐵珠混在一起。你有什么好辦法幫我把小鐵珠取出來嗎?

  幼兒自由說說取小鐵珠的方法。

  二、提供工具,讓幼兒說說都有什么工具。

  1、出示:筷子、勺子、吸鐵石,猜一猜,這些工具能把小鐵珠取出來嗎?

  2、出示統(tǒng)計表(一),介紹記錄方法(在表格中第一格打勾和叉)。

  三、探索:

  1、老師說明要求:每人選一樣工具,把取出來的小鐵珠放在空盆子里。換工具時要把原來的工具放好,注意不要把米弄出來。取出小鐵珠后想一想: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樣取出來的?

  2、幼兒開始取物,并記錄(記錄在相應工具后面第二格,打勾和叉)

  請幼兒說說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樣取的?和你猜想的是不是一樣?

  3、什么工具取回形針又快又方便?幼兒自由地說說。

  四、取鐵珠比賽。

  1、每人取一樣工具,不能換工具,又快又好地取小鐵珠,在老師規(guī)定的時間看誰取的小鐵珠多,老師喊停必須停下來,否則算犯規(guī)。

  2、記錄結果,數(shù)小鐵珠的個數(shù),在記錄(二)中填寫。

  3、得出結論:取米中的小鐵珠用吸鐵石又快又方便。

  【活動延伸】

  吸鐵石有這么大的本領,它還可以幫助我們做什么呢?我們下次再來討論。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動物在奔跑、跳躍、游泳等方面的高超本領。

  2、產生探究動物本領的興趣,樂于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重點: 能夠大方的說出動物的本領和生活習性。 活動難點: 通過觀察,看出并說出動物的本領。

  活動準備:

  1、動物的超級本領視頻

  2、五禽戲圖片

  3、課件、音樂

  活動過程:

  1、看一看動物的超級本領,初步了解動物的各種本領 導入,動物要開運動會,引起幼兒興趣。

  T:小朋友們,動物王國要開運動會了,猜一猜都有哪些小動物來參賽?小朋友覺得動物里誰跑的最快?誰跳的最高?誰的力氣最大?我們來看一看到底誰最厲害。

  播放《動物的超級本領》

  2、試一試動物的本領,理解動物的到底本領有多大

  教師將視頻中幼兒無法理解的單位、語言換算成幼兒能切身體會的方式,讓幼兒理解。

  T:剛剛我們看了動物的超級本領,請小朋友想想,里面誰長跑最厲害?鹿每小時可以跑50英里,也就是每秒鐘可以跑22米,小朋友跑跑試試。 誰跳的最高?袋鼠可以跳26英尺,也就是8米,小朋友跳一下試試可以跳多高。 動物中的大力士是屎殼郎,他可以搬動十倍體重的'東西。 請十個小朋友抱在一起,再請一個小朋友抱抱試試。

  長臂猿可以輕松跳過10米距離的樹。10米是多寬呢?老師給你們比一比。 小結:動物的本領都很厲害,我們人類跑跳舉重都比不過小動物,那我們人類有什么本領,我們一起來看看。

  3、動物與我們。引起幼兒探索興趣,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教師引導幼兒說說人類哪些運動是由動物那里學來的。

  T:小朋友們看過過運動會比賽嗎?都有哪些項目?我們人類很厲害,創(chuàng)造出這么多運動,但是小朋友知道嗎,很多運動都是人類看了小動物的運動而創(chuàng)造的,我們人類的本領就是模仿,我們來看看圖片,猜猜他們都是學的哪些小動物。 播放課件圖片提示。

  4、比一比學習動物的本領 T:動物的本領都很厲害吧,小朋友們想不想一起學習動物的本領呢?我們先仔細觀察動物的動作,再模仿它們。 播放《五禽戲》圖片請幼兒模仿

  T:小朋友都做的很棒,我們來比一比誰做的最像,老師請小朋友來展示。

  總結:動物都各有各的本領,小朋友們也要學動物多運動,鍛煉自己的本領,經(jīng)常運動可以擁有健康的身體。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用剪、折、粘、貼多種技能,探究平面紙制品立體化的方法。

  2、根據(jù)自己的創(chuàng)想,培養(yǎng)大膽創(chuàng)造的能力。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畫好的各種動物多個,各種材質的紙(皺紋紙、瓦楞紙、電光紙、彩色復印紙、軟泡沫紙、宣紙、紙盒紙、牛奶袋紙),大森林的立體背景,膠棒,剪刀,膠條等。

  2、經(jīng)驗準備:在教室環(huán)境中擺放幾種立體物,相框等。

  活動重難點:

  啟發(fā)幼兒探究“動物”立起來的幾種方法。

  找到使紙卡片平衡的支撐點。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討論:怎樣讓小動物“站”起來。

  教師:看黃老師帶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兒:我們做的建筑區(qū)的大森林。

  教師:在這個大森林里,小動物很想站起來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盤里的這些紙材料,你能有什么辦法讓動物站起來?

  幼兒1:用紙在動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個架子。

  幼兒2:做一個圓的筒,動物粘在后面。

  幼兒3:用奶袋紙卷一個棍。

  幼兒4:做許多的支架,粘在動物身上。

  幼兒5:把紙卷成一個桶,上面剪一個洞再把動物插上面。

  教師:小朋友方法真多,一會兒你們可以用不同的紙來試一試,想辦法讓小動物們站起來,然后把站起來的動物擺在大森林中?纯凑l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讓小“動物”站起來的多種方法。

  幼兒獨立操作,教師提供多種材質的紙張,觀察幼兒使用的'方法,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

  場景一:

  幼兒1在一個已經(jīng)做好的圓桶中間,剪了一個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進去,可是由于花的莖太細,總是立不直。

  教師:“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 幼兒1先用膠棒粘了粘發(fā)現(xiàn)效果不好,于是用膠條把花固定住了!澳苷酒饋砹,能站起來了”,她邊說邊笑著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場景二:

  幼兒2把軟的泡沫紙卷起來,反復幾次,但都沒成功。

  教師:“老師能幫你嗎?”

  幼兒2:“我想讓小蛇橫著躺著!笨墒擒浀呐菽埗啻尉磉^后,打開時兩邊往上翹。

  教師:“你試一試把蛇架在紙上會怎么樣?”

  幼兒拿起了剪刀在兩邊上翹的地方一邊剪了一個小口子,這樣蛇正好能夠架在泡沫紙上。

  場景三:

  幼兒3選擇了牛奶袋紙做材料,把紙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鴨子的兩邊分別用膠條粘上兩小棍,可是由于小鴨子身體長,站立的時候不穩(wěn),她皺著眉頭擺弄了半天。

  教師:“看看,小鴨子總是往哪邊倒呢?”

  幼兒3:“往后倒!

  教師:“那你想一想怎么辦?” 于是她很快又做了兩個小棍粘在了小鴨子的中間部分,這樣小鴨子就站穩(wěn)了。

  3、分享:讓小動物“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方法。

  每個幼兒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動物立起來了。

  教師:“大森林里站滿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幼兒快來介紹你是怎么讓這些小動物立起來的呀?”

  幼兒1:我做了一個紙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來了。

  幼兒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樣,粘在后面兩個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樣。

  幼兒3:我在紙筒上挖了一個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還做了一個支架,橫著豎著(比畫著)粘。

  (2)引導幼兒討論“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樣的?”

  教師:你們想的辦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們在做的時候,遇到什么困難了嗎?

  幼兒1:我開始用的紙?zhí)浟肆⒉黄饋,后來換了硬紙就成功了。

  幼兒2:我在后面粘了一個小紙棍但老是倒,后來又在旁邊粘了一個就不倒了。

  教師拿起作品:趙吳,你告訴小朋友開始時你把小棍粘在哪里了?為什么會倒?

  趙昊指著小老鼠的一側:我粘這邊了,就往這邊倒。我粘了另一邊,就不倒了。

  教師:為什么在兩邊粘就不倒了呢?

  幼兒說:因為平衡了。

  4、延伸活動:將幼兒制作好的“大森林”擺放到建構區(qū),鼓勵幼兒繼續(xù)制作可以立起來的動植物。

  活動反思:

  活動其本達到預設目標,使幼兒想象得以實現(xiàn)。在活動中孩子們從始至終都很有興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個孩子都興致勃勃,想了一個有一辦法當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時,更有了制作的興趣。在活動中老師是活動的引導者,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幼兒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種方法,其中有三種方法是我沒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將紙猴子的“腿”向兩邊撇,紙蛇直接插在向兩邊上翹的長條紙上,在一個紙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發(fā)展。在整個過程中,幼兒的操作特別充分,老師沒有在技能方面幫助幼兒,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兒,教師的支持作用體現(xiàn)很到位。

  不足之處:

  最后小結時,缺少對幼兒獨特的制作方法給予展示與肯定。

  小百科:動物分類學家根據(jù)動物的各種特征(形態(tài)、細胞、遺傳、生理、生態(tài)和地理分布等)進行分類,將動物依次分為6個主要等級,即門、綱、目、科、屬、種。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知道兩棲動物的特點,并根據(jù)動物的生活習性分類。

  2.依據(jù)動物的居住地、生活習性為動物找家。

  3.懂得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們。

  二、活動準備

  1.天空、草地、小河背景圖、動物圖片、貼紙等

  2. 烏龜、青蛙等兩棲動物生活習性視頻。

  三、活動過程

  一、幼兒介紹自己制作的動物名片,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

  幼兒看動物名片互相介紹自己喜歡的小動物。

  二、根據(jù)動物的生活習性分類。

  1.剛才小朋友都說到了,有的小動物會游泳,有的小動物會飛,有的小動物會走、會跑。

  2.介紹背景圖:小動物的家(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張圖,圖上有什么?

 。2)教師介紹:這是小動物們生活的地方,你知道小動物都生活在哪里嗎?請將小動物們送回自己的家。

  3.幼兒分類、操作。

  4.認識烏龜和青蛙。你知道它們生活在哪里呢?幼兒討論并說理由。

  觀看有關視屏,區(qū)分烏龜、青蛙等兩棲動物,并了解兩棲動物生活習性和特點。

  四.教師總結:

  每個小動物也都有自己的家,有的小動物生活的地方就是它的家,有的小動物不是,小朋友回去再找找,有新的發(fā)現(xiàn)再來告訴大家。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設計背景

  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小朋友發(fā)現(xiàn)了一條壁虎尾巴,引起了小朋友的好奇,她們都來問是誰的尾巴,從而制定了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學習兒歌《尾巴的用處》,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形態(tài)及功能。

  2、利用對尾巴的了解,鼓勵幼兒創(chuàng)編兒歌。

  3、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故事了解不同動物尾巴的形態(tài)功能并能熟讀兒歌。

  難點:利用對動物尾巴形態(tài)及功能的了解創(chuàng)編兒歌。

  活動準備

  讓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尾巴形態(tài)及功能的資料。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活動

  1、教師用提問的方式引入課題:“小朋友,你們有尾巴嗎?”你知道誰有尾巴嗎?

  2、借助課件逐個出示動物尾巴讓幼兒猜是什么動物的尾巴,然后通過觀察動物圖片,引導幼兒說出動物尾巴的形態(tài)及功能來引出兒歌。

  二、學習兒歌《尾巴的用處》

  1、欣賞兒歌

  借助課件讓幼兒欣賞兒歌,理解兒歌。

  2、學念兒歌

  a、借助課件,出示完整的兒歌。讓幼兒有感情的朗誦兒歌。

  b、出示課件里面的動物動畫形象讓幼兒與老師一起朗誦兒歌,從而加深幼兒對兒歌內容的鞏固。

  c、讓幼兒自由朗誦兒歌或個別朗誦兒歌等形式。

  3、讓幼兒說說自己看到過的哪些動物都是有尾巴的?(教師:所有的動物都是有尾巴的,只是少部分動物的尾巴已經(jīng)退化,我們看不到了,如,青蛙。)

  三、創(chuàng)編兒歌

  游戲:《找尾巴》

  給幼兒提供缺尾巴的動物卡片及相關動物的尾巴卡片,讓幼兒給動物找尾巴。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動物?你看到的動物的尾巴是什么樣的?像什么?這些尾巴有什么用處?

  教師小結:動物們的尾巴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各不相同。每個動物的尾巴有不同的用處,有的`尾巴能使自己平衡,比如松鼠;尾巴能掌握前進的方向;魚在水里游,魚的尾巴能把握方向;牛尾巴能軀趕蚊子和蒼蠅;猴子的尾巴能倒掛在樹上。尾巴對每種動物的生存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活動結束

  幼兒與教師一起分享創(chuàng)編的兒歌。

  五、活動延伸

  讓幼兒與家長創(chuàng)編兒歌,結合兒歌內容進行繪畫,手工制作等。

  教學反思

  一、教學亮點

  經(jīng)過前面的探究活動,幼兒對動物尾巴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相關的知識也已經(jīng)進入了幼兒的知識結構。但是,光知道這些知識還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還要學會運用。因此,為了讓幼兒對知識活學活用,我設計了一個是實踐活動:創(chuàng)編兒歌。通過這個活動,一方面可以鞏固幼兒對尾巴造型和作用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fā)幼兒愛護動物,熱愛生活的情感。從課堂上的表現(xiàn)來看,幼兒創(chuàng)編的兒歌都很不錯,積極性也很高漲,掀起了本活動的第二個高潮。

  二、存在問題

  1、整個課堂上呈現(xiàn)出了一定的開放度,但是對于如何放和收的問題需要不斷地進行研究和探討。

  2、幼兒在討論和交流的時候,教師的指導性體現(xiàn)還不夠充分,可以讓在交幼兒流中思考尾巴造型和生活習性的關系。

  3、在創(chuàng)編兒歌的時候,部分幼兒不會編,我讓其他小朋友幫忙,但效果不佳,說明合作學習的模式還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加以體現(xiàn)和指導。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有興趣的閱讀知識性刊物。

  2、了解昆蟲的偽裝行為。

  3、學習與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活動準備:

  1、有遮蔽物的戶外場地。

  2、昆蟲模型若干或偽裝物品數(shù)種。

  活動過程:

  1、玩"找一找"的.游戲。

  請翻開圖畫書,找一找第2頁至第7頁中有什么昆蟲?

  為什么不容易找到這些昆蟲呢?

  蟑螂、蚱蜢、紡織娘是什么顏色?這些顏色與它們生活周圍的顏色一樣嗎?為什么?

  2、和幼兒一起閱讀圖書,將各種昆蟲各自的保護方法介紹給幼兒。

  請小朋友找一找,書中還躲著哪些昆蟲?

  它們是怎樣保護自己的?

  它們?yōu)槭裁从羞@些本領?

  帶幼兒一起閱讀《昆蟲躲貓貓》。

  3、玩"昆蟲小偵察"游戲。

  找一個有一些遮蔽物(如樹木、花草、泥土、落葉)的戶外場地,事先沿途放置和環(huán)境顏色相仿的昆蟲模型或物品(放置的數(shù)目暫時對幼兒保密)。

  將幼兒每3到5人分為一組,帶著紙筆出發(fā)尋找藏匿的物品,看能發(fā)現(xiàn)幾個(發(fā)現(xiàn)了不要撿起)。

  時間一到,請幼兒回來告訴老師找到昆蟲模型或物品的總數(shù)及名稱;如果沒有人答對,老師就公布數(shù)目,讓幼兒再找一遍。

中班科學教案 篇7

  設計理念:

  玩沙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玩沙可以讓幼兒感到快樂,可以讓幼兒盡情地發(fā)揮想象去創(chuàng)造,可以讓幼兒自主地去嘗試體驗,在不知不覺中感知沙的特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科學活動就是要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shù)姆绞奖磉_、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根據(jù)《綱要》的要求和我班幼兒愛動手動腦、好玩等特點,選擇沙作為幼兒科學探究的內容,不僅可豐富幼兒對沙的了解,更可以使幼兒感受到玩沙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通過玩沙活動感知沙的特性。

 。1)沙是細細的(2)沙是一粒一粒的(3)沙是松散的(4)沙不溶解于水

  2、了解沙的用途。

  3、通過玩沙活動激發(fā)幼兒的愉快情緒,培養(yǎng)初步探索、嘗試的精神。

  活動準備:

  沙坑、玩沙工具、沙盤、攪拌棒、鹽糖水、玻璃杯、礦泉水瓶

  活動過程:

  1、玩沙

 。1)把幼兒帶到沙坑旁,請小朋友用腳在上面踩一踩,學一學小貓走路、小兔跳………幼兒邊唱歌曲《走路》。

 。2)教師提問:“剛才小朋友用腳踩了沙,你們踩在沙上面的感覺怎麼樣呀?”(幼兒回答)

 。3)教師講解玩沙的要領!巴嫔车臅r候要把袖子卷起來,不要用手揉眼睛,注意不要揚沙,不要把沙子弄的滿地都是,要注意保護自己和同伴的眼睛、鼻子等。”

 。4)在玩沙過程中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感知。

  1)請幼兒用手摸一摸沙,問有什麼感覺,用眼睛看一看,沙是什麼樣子的`?教師引導幼兒說出沙是細細的,是一粒一粒的。

  2)讓幼兒感知沙是松散的

  教師提問:“小朋友用面團過湯圓,那你們試一試能用沙團湯圓嗎?”小朋友自己做實驗,讓幼兒思考,這是為什麼?引導幼兒說出沙是松散的。

  2、實驗:讓幼兒感知沙是不溶于水的。

 。1)教師請幼兒觀察糖、鹽、沙,說出它們的相同之處。

  (2)做糖、鹽、沙的溶解實驗,教師先示范,然后幼兒自己操作實驗。

  3、小節(jié)沙的特點。

  “我們剛才玩了沙,認識了沙,誰來把它的特點完整地說一遍!苯處熣埿∨笥鸦卮穑▊別和集體回答相結合)“沙是細細的,一粒一粒的,沙是松散的,沙不溶于水。

  4、沙的用途。

  教師提問:“沙有很多種用途,你們在哪里見過沙?它們有什么用?”引導幼兒說出“沙子可以用來鋪路,沙子可以用來造房子,造橋,沙子還可以裝在袋子里堵洪水!

  5、制作樂器――沙錘

  教師出示自制沙錘!靶∨笥褌冊谏弦魳氛n的時候都玩過沙錘,老師這里有兩個自己制作的沙錘,它的聲音也很好聽,今天我們就自己用沙子做沙錘!苯處熓痉吨谱鬟^程,請小朋友動手制作。然后搖動自己制作的沙錘為歌曲《大公雞》伴奏,結束活動。

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觀察并聆聽雨落在物體表面發(fā)出的節(jié)奏聲。

  2.發(fā)現(xiàn)不同容器與裝水量、裝水速度的關系,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

  重點:觀察并聆聽雨落在物體表面發(fā)出的節(jié)奏聲,發(fā)現(xiàn)不同容器與裝水量、裝水速度的關系。

  難點:觀察并聆聽雨落在物體表面發(fā)出的節(jié)奏聲,發(fā)現(xiàn)不同容器與裝水量、裝水速度的關系。

  活動準備:

  最好選擇一個有雨的日子,如果沒有下雨就自制下雨。收集廢舊易拉罐、瓶子等作為盛雨的`容器,幼兒人手一個;4個面盆,幼兒每人一個杯子。

  活動過程:

  一、聆聽“水滴交響樂”。

  1. 下雨天組織幼兒來到走廊上(如果沒有下雨,也組織幼兒在走廊上活動,以免地板弄濕)。

  2.教師將收集來的瓶罐倒扣在露天地面或欄桿上,底部朝上。

  3.幼兒站在不會被雨淋到的屋檐下,閉上眼睛聽一聽雨下在地上,下在不同瓶、罐上的聲音。(如果沒有下雨,教師用杯子舀水自制下雨。)

  4.你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聽到的下雨聲。(叮叮咚咚、沙沙聲)

  5.一同面向天空感謝雨:“謝謝雨給我們帶來那么多好聽的聲音!”

  二、 收集雨點

  1.我們帶點雨回去吧。幼兒4個人一組,每人一個大小不同的瓶罐,幼兒將倒扣的瓶罐反轉,瓶罐口朝上作為乘雨的容器。

  2.觀察雨水滴入容器的過程,引導幼兒注意觀察瓶罐里面的雨水漸漸盛滿的過程。(如果沒有下雨,請幼兒將4個裝水的面盆里的水舀到罐子里)

  3. 一組幼兒相互比一比哪個容器最先裝滿水,評選容器中的裝雨大王。

  4.交流:為什么有的瓶罐最先裝滿水,有的瓶罐裝得慢?

  得出結論:瓶罐大的裝水多,也裝得慢;瓶罐小的裝水少,裝得快。瓶口大的裝水快,瓶口小的裝水慢。

  三、帶回雨水

  1.教師組織幼兒運回雨水,將各自收集到的雨水倒入一個大桶里。

  2.感受雨水越來越多的欣喜感,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jīng)典)中班科學教案08-01

[經(jīng)典]中班科學教案07-27

中班科學教案[精選]07-23

中班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4

中班科學教案08-03

中班科學教案【精選】08-12

【經(jīng)典】中班科學教案08-04

中班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4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08-14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