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復習》數(shù)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復習》數(shù)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復習》數(shù)學教案1
【教學內容】:教材P113第2題及練習二十五第7、20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復習,進一步理解多邊形的含義,理解和掌握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并能靈活應用公式解決一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整理,感受數(shù)學知識內在聯(lián)系,完善知識結構,進一步理解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fā)展空間觀念,滲透等積變換的數(shù)學思想,并使學生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整理完善知識結構,靈活運用面積公式解決問題。
難點:溝通多邊形面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教學方法】:歸納整理,演示講解;復習回顧。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構建網絡,新知匯總
師:同學們,咱們在第五單元里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及其計算,而且,還接觸到了組合圖形的面積,大家不僅要會利用面積公式求面積,還要掌握面積公式之間的聯(lián)系,學會觀察組合圖形的組成。今天,我們就來復習這部分知識。(板書課題:多邊形面積的復習)
師:那么我們是如何根據長方形的面積推倒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呢?請大家從你的頭腦記憶庫里提取下面的知識,看看誰的記憶庫最充實?
討論: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師:同位同學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匯報:教師演示)
師:大家在回憶推導公式的過程中,本著把新知轉化為舊知的原則,找到了幾個面積公式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這樣的梳理,大家對我們的面積公式是不是更加熟悉了。(邊說邊出示圖。見板書設計)
引導學生觀察,從左往右看,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可以推導出其他圖形的面積公式,從右往左看,我們在探討一種新的圖形面積時,都是把它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
二、查漏補缺,錯誤匯總
師:現(xiàn)在你們的記憶庫中還有內存嗎?那,就請大家想一想,你們在利用公式解決問題時有什么容易出錯的地方或是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
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
1.弄清圖形,選擇公式。
2.找對應的底和高。
3.注意單位換算。
4.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別忘了除以
2.
5.解決問題時,弄清面積與其他數(shù)量的關系。
6.看清組合圖形是由哪幾個簡單圖形組成的,找簡單的解決方法。
7.已知面積,求底或高可以用方程解。)
師:看來同學們都特別的善于總結和觀察,下面,我們就利用前面的復習來做幾組練習。
三、綜合練習,鞏固提高
。ㄒ唬┌匆蠼獯。(只列式,不計算)
1、平行四邊形底是
4分米,高2.7分米,求它的面積?
2、三角形面積是
30平方米,底8分米,求它的高?
3、梯形的面積是
84平方米,高10米,上底5米,求下底?
師小結:如果給出圖形的面積,讓我們去求底或高,除了可以變化公式以外,還可以用方程解答,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下面我們來看幾道判斷題。
。ǘ┡袛囝}:
1.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
2.兩個面積相等的梯形,形狀是相同的。 ()
3.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
4.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它們的面積就相等。 ()
5.把一個長方形的木條框架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周長和面積都不變。()
看來,同學們的分析和表達能力都很強,現(xiàn)在,我們來解決實際問題。
。ㄈ┙鉀Q問題
1.教材第113頁第2題。
出示第2題,引導學生看題。
學生獨立解答,并在小組中互相檢查。
教師指名板演,然后集體訂正。
師:通過計算這些圖形面積,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ㄓ嬎銏D形面積時,底和高要對應)
2.教材第116頁練習二十五第9題。
(1)組織學生用剪刀把正方形紙片按題目要求剪一剪。
(2)算一算剩下的面積是多少。
方法一:4×4-2×2÷2=14(cm2)
方法二:(2+4)×2÷2+2×4=14(cm2)
3.教材第116頁練習二十五第10題。
(1)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怎樣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呢?
(2)組織學生匯報,并展示求面積的方法,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將方格中的圖形分割成幾個簡單的基本圖形,分別求出基本圖形的面積,再求和得出所求圖形的面積。
教師強調分割的方法有多種,引導學生選擇容易獲取求面積時所需數(shù)據的方法進行分割。
、趯⒎礁裰械膱D形添補成某個簡單的基本圖形,求出基本圖形的面積,再分別減去各添補的圖形面積,得出所求圖形面積。
、垡阎》礁竦倪呴L為1cm,則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1cm2,通過數(shù)方格來確定圖形的面積。
(3)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多邊形的面積計算關鍵在于熟練地運用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對于復雜的組合圖形的面積的計算,在于巧妙地將組合圖形分割或添補成若干個基本圖形,進而通過基本圖形面積的和或差得到組合圖形的面積;對于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的計算,可以將它分割或添補成已學的簡單圖形,或是用方格紙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估算。
五、作業(yè):教材練習二十五第7、20題。
【板書設計】
多邊形的面積總復習
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復習》數(shù)學教案2
教學內容:教材P113第2題及練習二十五第7、20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復習,進一步理解多邊形的含義,理解和掌握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并能靈活應用公式解決一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整理,感受數(shù)學知識內在聯(lián)系,完善知識結構,進一步理解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fā)展空間觀念,滲透等積變換的數(shù)學思想,并使學生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整理完善知識結構,靈活運用面積公式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溝通多邊形面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教學方法:歸納整理,演示講解;復習回顧。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構建網絡,新知匯總
二、整理復習
1、復習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說說我們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他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板書: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頃平方千米
100 100 10000 100
2、及時練習
520平方米=()公頃300平方千米=()公頃
4.2公頃=()平方米0.12平方米=()平方分米
三、鞏固深化
我們對本單元的知識和方法進行了整理與復習,接下來我們要做一些練習進一步鞏固,使同學們把這部分知識掌握得更好。
。ㄒ唬┌匆蠼獯稹#ㄖ涣惺,不計算)
1、平行四邊形底是4分米,高2.7分米,求它的面積?
2、三角形面積是30平方米,底8分米,求它的高?
3、梯形的面積是84平方米,高10米,上底5米,求下底?
師小結:如果給出圖形的面積,讓我們去求底或高,除了可以變化公式以外,還可以用方程解答,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下面我們來看幾道判斷題。
。ǘ┡袛囝}:
1、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2、兩個面積相等的梯形,形狀是相同的'。()
3、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4、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它們的面積就相等。()
5、把一個長方形的木條框架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周長和面積都不變。()
看來,同學們的分析和表達能力都很強,現(xiàn)在,我們來解決實際問題。
。ㄈ┙鉀Q問題
1、教材第113頁第2題。
出示第2題,引導學生看題。學生獨立解答,并在小組中互相檢查。
教師指名板演,然后集體訂正。
師:通過計算這些圖形面積,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計算圖形面積時,底和高要對應)
2、1、課件出示教材第116頁練習二十五第7題。
。1)學生獨立解題。
。2)匯報評價。
3、課件出示教材第116頁練習二十五第8題。
。1)學生獨立解題。
。2)匯報評價。
4、教材第116頁練習二十五第9題。
。1)組織學生用剪刀把正方形紙片按題目要求剪一剪。
(2)算一算剩下的面積是多少。
5、教材第116頁練習二十五第10題。
(1)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怎樣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呢?
。2)組織學生匯報,并展示求面積的方法,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方法:
、賹⒎礁裰械膱D形分割成幾個簡單的基本圖形,分別求出基本圖形的面積,再求和得出所求圖形的面積。
教師強調分割的方法有多種,引導學生選擇容易獲取求面積時所需數(shù)據的方法進行分割。
、趯⒎礁裰械膱D形添補成某個簡單的基本圖形,求出基本圖形的面積,再分別減去各添補的圖形面積,得出所求圖形面積。
、垡阎》礁竦倪呴L為1cm,則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1cm2,通過數(shù)方格來確定圖形的面積。
。3)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多邊形的面積計算關鍵在于熟練地運用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對于復雜的組合圖形的面積的計算,在于巧妙地將組合圖形分割或添補成若干個基本圖形,進而通過基本圖形面積的和或差得到組合圖形的面積;對于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的計算,可以將它分割或添補成已學的簡單圖形,或是用方格紙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估算。
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多邊形的面積總復習
【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復習》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多邊形的面積小學教案03-11
多邊形面積教學反思04-14
多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04-14
多邊形的面積說課稿(精選3篇)04-14
面積與面積單位小學數(shù)學教案06-25
五年級上冊《梯形面積》說課稿12-28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三角形的面積》數(shù)學教案11-17
認識多邊形大班數(shù)學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