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

時間:2024-09-25 08:56:11 教案 我要投稿

語文教案8篇(通用)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8篇(通用)

語文教案 篇1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詩中所說的“!笔鞘裁茨?詩人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說,“!敝傅氖抢硐氲木辰。

  山那邊是海,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shù)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shù)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險。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xiàn)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

  一方面因為渴望早日實現(xiàn)理想,一方面因為對實現(xiàn)理想的艱巨性估計不足,以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可事實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喪。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皨寢尳o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這就是說,媽媽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長大了,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遙遠,但是并非虛無縹緲。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長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xiàn)。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shù)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二、問題研究

  1、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2、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拔摇迸郎仙巾,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xiàn)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xiàn)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xiàn)使人興奮、驚喜。

  練習說明

  一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迸c“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本題從朗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體會詩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賞詩歌要領會藝術形象所蘊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蘊含的意思,要聯(lián)想到爬山是怎樣吃力,還要考慮到山是一座座山,無數(shù)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二聯(lián)系上下文,品味下邊詩句中加下劃線的詞語(括號里的問題可做參考)。

  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3、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山頂”的誘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枯干”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本題根據(jù)詩歌語言凝練的特點,引導學生探究關鍵詞語所蘊含的意義。這種品味,有一定難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興味,能增強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賞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師應視情況幫助學生探究。

  1、“癡想”原意是發(fā)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鐵青著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里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鐵青。

  3、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4、“枯干”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終于見到了大!睘轭}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既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郁的……

  本題是結合課文的練筆。“提示”表明“大!辈灰欢ㄏ笳骼硐,這樣就拓寬了思路。最容易寫的還是第一次到海濱旅游,可以寫對大海的向往,到海濱終于見到大海的心情,寫大海無比壯闊的美,等等。

  教學建議

  一、加強朗讀訓練。

  探究前宜安排朗讀,以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感知能力。探究過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讀,作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讀,提高表情朗讀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關鍵。

  關鍵是“!迸c“山”的象征意義,特別是“無數(shù)座山”的象征意義。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無數(shù)座山”的象征意義。人們對實現(xiàn)理想境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起初往往估計不足,一旦達不到預期目的,就大為失望。這種情況還可能反復多次。隨著認識不斷深化,才能對長期性和艱苦性有比較充分的認識。詩人告誡人們,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斗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探究到這層精義,就會喜歡這首詩,覺得最后一節(jié)詩簡直是人生格言。

  三、開創(chuàng)研究性學習新風。

  本課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貫徹“課程標準”精神要有個好的開頭。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教師要引而不發(fā),路讓學生自己走,教師起引路、扶助、鼓勵作用,一開頭養(yǎng)成好習慣,開創(chuàng)研究性學習的局面,今后就比較好辦。

  四、重視“讀一讀,寫一寫”。

  “讀一讀,寫一寫”,是識字和寫字,讀音要準確,寫字要規(guī)范,還要練習書法。“讀一讀,寫一寫”,又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可以不斷豐富語言。詞語只有爛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中運用自如。孤零零一個詞,不容易記,用法也吃不準,最好識記所在的短語短句,例如,“海在喧騰”就容易記,容易用;不斷擴展,不斷變化,可以生成各種句子。如“海在遠方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重視“讀一讀,寫一寫”,才能練好語言基本功。以后各單元都是如此。

  五、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閱讀文學作品,要培養(yǎng)感受、理想、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要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重視朗讀訓練。

  3、從第一課開始,著力開創(chuàng)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定位于“語文學習的主人”,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

  課時安排

  1、看導語,默讀課文。

  2、讀一讀,寫一寫。

  3、朗讀。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認識8個生字,會寫六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中感知古詩所表達的意思,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背誦古詩的濃厚興趣。

  重點難點

  1.識字、寫字。

  2.背誦古詩。

  課時劃分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中感知古詩所表達的意思。

  重點難點

  1.識字。

  2.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掛圖、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讀題釋題

  1.小朋友,咱們今天要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所見》(板書課題)

  2.指導讀題目,認讀生字“所”。

  3.全班小朋友跟老師讀課題。

  4.誰知道題目“所見”是什么意思呀?

  二、觀察圖、感知內容、引導想像

  1.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什么地方?誰?干什么?

  2.學生反饋,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牧童的`動作。

  3.引導想像,指導學生根據(jù)牧童的動作,想像牧童可能因為什么示意大家不要出聲呢?

  4.設置懸念,引導讀文。

  (1)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2)自學生字,并在文中把它們找出來。

  (3)全班小朋友聽錄音范讀,然后小朋友跟著錄音讀。

  (4)學生齊讀。

  (5)指名讀,學生評議。

  三、圖文結合,理解內容

  1.指名讀一、二兩行詩。

  2.看看圖,讀讀文,你們覺得這兩詩句告訴我們牧童在干什么呢?

  3.要求學生用“一邊……一邊……”訓練說話。

  4.發(fā)生了什么事,小牧童忽然停住了歌聲,不唱了?我請一個小朋友來讀一讀課文的三、四兩句詩。

  5.學生反饋。

  6.引導學生小組交流、討論牧童想干什么?8.學生反饋。

  7.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給同桌講一講發(fā)生在樹林里的牧童身上的故事。

  六、朗讀古詩

  1.自由讀,讀給同桌聽。

  2.教師指導學生讀。

  3.全班齊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六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拓展延伸,教育孩子保護動物,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背誦古詩的濃厚興趣。

  重點難點

  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鞏固復習,檢查生字

  1.指名讀古詩,集體評議。

  2.集體讀古詩。

  3.以小組為單位比賽讀,看哪個小組讀得最棒。

  4.抽查生字的認讀。

  5.開火車讀,鞏固生字的認讀及組詞。

  二、誦讀課文,熟讀成誦

  1.學生自由讀古詩。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學生跟老師在感情地讀。

  4.指導學生結合圖,理解意思的基礎上背誦古詩。

  5.學生自由背誦,然后比一比誰背得又快又好。

  三、拓展延伸,教育孩子

  1.小朋友們,你們覺得圖上的小朋友對嗎?為什么?

  2.學生小組討論。

  3.學生反饋。

  4.教師小結公正地評價,教育孩子保護動物。

  四、指導寫字

  1.出示本課要學寫的生字。

  2.學生再次認讀生字,并組詞。

  3.觀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學生說一說第個字書寫的注意點。

  5.學生書寫,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6.集體展示,互相評價,并推薦好的供大家學習。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古詩。

  2.背誦古詩。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賴特兄弟在幼小的心靈里,是怎樣產生飛翔的信念的,以及如何發(fā)明第一架飛機的,從而激發(fā)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創(chuàng)造意識。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培養(yǎng)學生在玩中用心思考,勤于動手,才能有所創(chuàng)造的意識,激發(fā)他們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在萊特兄弟的幼小的心靈里,是怎樣產生飛翔的信念的,以及如何發(fā)明第一架飛機的?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提問,學生分成四個方陣進行搶答。

 。1)空調什么時候是誰發(fā)明的?(1902年美國人開利)

 。2)洗衣機什么時候是誰發(fā)明的?(1906年美國人費歇)

 。3)X射線什么時候是誰發(fā)現(xiàn)的?(1901年德國人倫琴)

 。4)維生素什么時候是誰發(fā)現(xiàn)的?(1912年英國人霍普金)

 。5)冰箱什么時候是誰發(fā)明的?(1923年瑞典的兩個工程師)

  (6)電視什么時候是誰發(fā)明的?(1925年英格蘭發(fā)明家貝爾德)

 。7)圓珠筆什么時候是誰發(fā)明的?(1938年匈牙利人比羅兄弟)

 。8)激光什么時候施舍發(fā)明的?(英國人肖洛和湯斯)

 。9)雜交水稻什么時候是誰發(fā)明的?(1965年中國人袁隆平)

 。10)因特網是什么時候開始使用的?(1969年美國五角大樓首創(chuàng))

  2、教師小結。

  二、教師出示要求,學生自學。

  1、讀通課文,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思考:課文可以分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么?

  3、提出本課不理解的詞語,小組相互交流解決。

  三、整體感知,釋疑解難。

  1、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

  2、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學生讀準確、讀通順的情況。

  3、指名反饋。

  (1)分段情況。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結合圖片資料釋疑。

  四、學習課文1——4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1——4自然段。思考:

 。1)什么叫“信念”?“飛翔的信念”是什么?

 。2)在萊特兄弟幼小的心靈中,是怎樣產生飛翔的信念的?

  (3)你覺得小時候的萊特兄弟是個怎樣的孩子?

  2、指名反饋,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加點的詞語品析,指導感情朗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幾個自然段。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

  1、把本課的生字新詞抄寫兩遍。

  2、搜集有關飛機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萊特兄弟從小就對機械感興趣。一天弟弟在想,人如果能像小鳥一般在天空飛翔那該多好。于是兄弟二人一面經營修車店,一面夢想著飛行,但當他們著手去進行飛行試驗時,有人因滑翔機墜落而死了,又有人因飛機引擎太重而無法飛。同學們,如果你在進行試驗時,同樣遇到這么多障礙,你會怎樣面對呢?

  2、學生討論。(放棄,生命更重要,讓別人去試驗;堅持,科學要付出犧牲。不然,哪里會有偉大的飛行交通工具——飛機)

  3、師:是的,萊特兄弟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夢想,他們克服了種種的困難,最后在1903年,發(fā)明了“飛行者一號”。今天。我們就來繼續(xù)學習課文。

  二、繼續(xù)學文。

  1、指名分段讀課文4——8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

 。1)萊特兄弟遇到什么困難,最后是怎么克服的?

 。2)畫出描寫世界第一架飛機的句子。

 。3)畫出面寫世界第一架飛機飛行的句子。

 。4)為什么這次飛行只飛了99秒,441米遠,就說“飛行的時代終于來臨了”?

  2、指名反饋。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內容。(驚奇地、興奮地、贊嘆地)

  三、總結全文

  1、教師導讀。

  2、結合搜集到的資料指名反饋。

  3、教師總結。

  四、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資料,了解其他夢想成真的事例。

語文教案 篇4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jù)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結構化語文的教案應該怎么寫?

  結構化語文教案

  如今的語文課堂教學,關注的多半是文本的內容,師生雙方幾乎將全部的精力都投放于文本內容的解讀,解讀得很細,也摳得很死,但已經很少有人再關注文本的結構了。

  記得我在讀中學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多半都是很在意文本的結構,并舍得花一定的時間去認真分析文本結構的。但如今走進課堂,我們已經很難見到教師帶著學生去分析文章的結構、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這樣的情形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文本的結構置之不理、不聞不問,做得稍微好一點的也僅僅是“一筆帶過”,輕描淡寫,并美其名曰“淡化結構”。課堂教學中的“結構缺席”,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

  這種現(xiàn)象,我們不妨稱之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去結構化”。

  眾所周知,文本由兩個基本要素構成,一是文本表達的內容,二是文本表現(xiàn)的形式;而結構就屬于文本形式方面的。文本結構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是文章段落之間和段落內部的組合關系,它包括文中句與句的聯(lián)系,段與段的關系,整體謀篇布局等。而文本的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條理由此及彼地表達自己思想的路徑、脈絡,這個路徑、脈絡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組成一個嚴密的整體。

  從理論上來說,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也就應該從文本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著手去進行解讀,要兩手抓,兩手硬。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文本解讀還可能就是從結構入手。

  結構,文本解讀之抓手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有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币馑际钦f,寫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過辭章表達出來,而閱讀文章的人則是通過辭章來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作家寫作的過程,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而文本解讀的過程,很多情況下則可能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

  準確解析文本的結構,是把握文本脈絡的重要手段,更是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人們常說“一線串珠”,而文本的結構和思路,就是“串珠”的那根“線”,沒有了這根“線”,文本的內容就如同一盤散沙,缺少了內在的關聯(lián)。并且有些文本,只有理順了結構、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

  如《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全文采用的是一種很見匠心的“回環(huán)”結構:先正面描寫左光斗不辭辛勞、為國選才,結果發(fā)現(xiàn)史可法,最后則又回到史可法恪盡職守、為國戍邊,從側面來表現(xiàn)左光斗對他的影響。這樣的正面實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回環(huán)”結構,其目的和作用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出左光斗的“忠毅”這一主要內容。如果不明結構,就有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篇幅來寫史可法不明就里。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過來同樣也作用于內容,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甚至可以借解讀結構來帶動對文本內容的解讀。

  再如賈平凹的《秦腔》,這是一篇渾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風俗,而且傳神地展現(xiàn)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風骨,而承載著一切的,便是“秦腔”。作品雖寫的是秦腔,但其實意在寫人,寫這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寫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耙环剿琉B(yǎng)育一方人,一方人養(yǎng)育一方文化”,八百里古風猶存的“空曠平坦、厚重實在”的秦川養(yǎng)育出了“二愣粗獷,樸實豪放”的秦人,而“二愣粗獷,樸實豪放”的秦人又養(yǎng)育出了“高亢響亮、滄桑悲涼”的秦腔。——這既是文本本身的思路,也是解讀文本的思路。如果我們不梳理文本的結構,不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不把握“秦地”“秦人”“秦腔”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而僅僅拎出“秦腔”本身的內容來“精耕細作”,去窮究秦腔是什么,秦腔有什么特點,秦腔是如何形成的,那豈不是將厚重的文化散文當做一般說明文來教了?

  文本解讀不能“去結構化”。文本解讀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一個“剝筍”的過程,剝去“筍殼”方可見到“筍肉”,而文本的結構就是那“筍殼”。所以,文本的結構和行文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我們對文本內容的解讀,有時候甚至還可能是解讀文本內容的一把鑰匙。

  結構,構思匠心之所在

  文本的結構和思路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結構的安排是由思路決定的,而思路又隱含在文本的結構之中,靠結構來體現(xiàn)。所以,文本的結構是文本內容的經緯與網絡,承載著服務文本內容、更好地表達內容的重任,有時甚至還是文本的精華和作者的匠心所在。

  都說“學以致用”。我個人覺得,從“致用”的角度來看,一些文本巧妙的結構,匠心獨運的構思,在某種程度上,比起文本的內容來更具實用價值,從中能學到的東西也可能更多,尤其是對“寫”而言。

  比如,學習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把握小說的具體內容,進而理解小說的主題,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恐怕還是要學習小說構思的匠心獨運,去學習歐·亨利小說獨特的、歷來為人稱道的“在文章情節(jié)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fā)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結果,但仔細想想卻又符合生活實際”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構思技巧和結尾藝術,因為這對學生記敘文的寫作可謂“善莫大焉”。而如果我們教學的目光緊緊盯著小說所敘述的故事,那真可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不僅歐·亨利如此,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有結構上讓人耳目一新的亮點;也不僅小說、散文等文學類文本如此,即便是一些實用類文本如說明文、議論文等,其結構同樣值得我們去揣摩,去體會,去品味。就如讀周曉楓的《斑紋》,固然需要理解其細膩精深的思想,品味其生動形象的語言,揣摩其意蘊雋永的語句,但似乎也不能忽視對文本結構的解讀。文章由植物、大地、人類的勞動、宇宙,到人類的內心世界,從小到大,由內到外,從具體到抽象,這樣的行文思路和結構方式,就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學習蘇洵的《六國論》,除了掌握必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詞類活用外,我們不妨帶著學生在結構上“稍作停留”,去體會文章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兩個不同角度去剖析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從而使自己的論述無懈可擊的論證結構;學習孫犁的《亡人逸事》,我們除了揣摩細節(jié)的感人魅力,更要學習以小見大、鏡頭剪輯的結構方式,以及文章起于“笑”又終于“笑”的精巧構思。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對于學生而言,有些文章的結構和構思可能更為“實用”,并且有可能還是“受用終生”的。

  我們都知道:內容,解決的僅僅是“言之有物”的問題;主題,解決的也僅僅是“言之有理”的問題;而唯有結構,則能解決“言之有序”的問題。這三者的有機組合,才能稱之為“文章”,語文課堂教學亦然!捌ぶ淮,毛將焉附?”一旦“去結構化”,語文課堂教學就有可能陷于“無序”的泥淖。

  結構,教學思路之依托

  語文課堂教學有兩套結構需要處理,一是文本本身的結構和思路,二是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思路,二者密切相關。進行課堂教學時,我們既不可能一味機械刻板地嚴格按照文本的結構和思路進行教學,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文本的結構和思路而另起爐灶。所以,教學的結構和思路要根據(jù)文本的結構和思路進行重構。于是,文本結構便成了教學思路的基礎。

  在課堂教學中,若能將文本的內在結構進行適度整合,轉化為課堂的教學結構,不僅能凸顯文本的主體,也能使課堂變得疏密有致,前后勾連。所以,在解讀文本時,不妨適當關注文本的結構和思路,將文本的結構進行適度整合,使內容清晰地呈現(xiàn)出塊狀結構,進而使之成為教學的思路和結構。

  比如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內容紛繁、敘議交織,作者的悲憤之情是構成文章的主線。解讀文本的結構,就是要理清“悲”和“憤”兩條感情線,以及由這兩條線而帶出的相關記敘內容。但如果僅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思路,那未免頭緒太多且相互糾纏,有可能會導致教學過程不斷“回頭”,重復的幾率極高。為此,就必須根據(jù)文本結構對文本內容進行重組并使之優(yōu)化。教學時,我們不妨打亂文本原有的結構,將文本七部分的內容整合成“敘”“議”兩大塊,并以此作為教學的結構和思路:以“敘”為綱牽帶出“劉和珍其人”和“劉和珍其事”兩個方面;以“議”為綱牽帶出“其他人對‘三一八’事件的反應”以及“作者的態(tài)度”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這樣的處理,教學結構合理清晰,教學思路順暢,教學也更為便捷。

  思路要整合,結構要優(yōu)化。再如上面所說的賈平凹的《秦腔》,如果能夠清晰地把握住了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內在結構,明確了“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人養(yǎng)育一方文化”的“秦地”“秦人”“秦腔”這三者之間的密不可分的依存關系,也就能夠迅速梳理并整合出“秦地——秦人——秦腔”的“教學鏈”。

  結構為“綱”,內容是“目”;唯有“綱舉”,才能“目張”。一篇文章如果思路不清、結構紊亂,內容即使再豐富,也會讓人不知所云;同樣的,如果我們課堂教學的結構不嚴密、思路不清晰,那么教學的內容也必然會是“東一榔頭西一棒”。

  綜上,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避免“去結構化”的怪象。語文課堂教學不能一味地重內容、輕結構。在梳理、解讀文本內容的同時,需要我們認真解讀文本的結構,梳理文本的思路,借此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更有效地展開教學。冷落了文本的思路和結構,文本內容的解讀就有可能是東鱗西爪,缺乏整體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妨適當揣摩一下文本的思路和結構,不妨帶著學生來劃分一下文本的段落層次,因為文本就是內容和形式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雄偉、堅固、美觀”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積淀語感,積累語言。

  3.感受趙州橋的神奇美麗,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發(fā)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

  4.在積累語言的同時,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的方法。

  教學重點:

  感受趙州橋的神奇美麗,體會作者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趙州橋的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

  課時安排:

  兩課時

 。ㄕn前布置預習)

  第一課時:學習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趙州橋的神奇美麗,夸趙州橋。

  第二課時:正確抄寫詞語、背誦相關段落、領悟作者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走近趙州橋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河北民歌,請聽──(課件播放)這首歌里唱的是一座橋,它的名字叫趙州橋。

  2.板書:趙州橋(提醒學生注意“州”字三點的寫法)。

  3.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初知趙州橋

  1.認讀生字詞語。

 、僮杂蓞R報在預習中碰到的難讀記的生字詞。

 、趯W生相互提醒讀音,交流識字辦法。

  ③教師相機點撥。

 、苋サ羝匆簦帻R讀詞語。

  ⑤選詞填空。選一個、兩個或幾個說說趙州橋是一座怎樣的橋?

  2.自由試讀課文,要求做到:①正確(不添、不漏、不改);②流利。

  3.檢查朗讀。(出示句子,學生朗讀,教師隨機指導)

  三、朗讀感悟,品悟趙州橋

  1.(播放趙州橋錄像,屏幕定格“神橋”畫面)人們稱趙州橋是一座“神橋”,它究竟“神”在哪兒呢?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邊劃出有關詞句。

  2.學生自由讀文,圈點勾畫。

  3.交流讀書體會,感受趙州橋的`“神”。你從哪兒體會到趙州橋的“神”呢?(此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學生的理解和體驗,交流匯報隨機展開)

  重點感悟:

  ▲歷史悠久。①學生讀勾畫的句子。②指導朗讀:它像一位1300多歲的老爺爺,見到它你心情怎樣?(板書:古老)

  ▲設計奇特。匯報第二自然段學習體會時,著重引導學生感受趙州橋設計之雄偉、堅固,從而感受它的“神”。

  ①隨機出示:“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按髽蚨错斏系淖笥覂蛇,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

 、谧杂勺x一讀,說說趙州橋“神”在哪兒?

  ③學生交流,品詞析句,指導朗讀。重點抓住“全部”、“沒有橋墩”、“橫跨”、“37米多寬”等重要詞句,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堅固。

  a 指名試讀。b 評價促讀。c 師生合作朗讀。

  ▲圖案美觀。

  匯報第三自然段的學習體會時,著重引導學生感受圖案栩栩如生的特點。①文中描寫了哪些精美的圖案?②從“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了一樣”這句話入手,啟迪學生思考:從哪些字詞中感受到龍活了?(纏繞、抵、望、戲)③教師范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④指導個性化朗讀。你最喜歡哪一種圖案?把它讀出來。(在評讀中加深學生的獨特體驗)⑤引導想象: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在欄板上雕刻怎樣的龍呢?

  四、回歸整體,夸夸趙州橋

  趙州橋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聞名中外,它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學到這兒,你想怎么夸夸趙州橋呢?

  五、布置作業(yè),宣布下課

  1.想一想“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這樣寫,好在哪兒呢?

  2.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3.搜集趙州橋的其它資料。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3.激發(fā)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重點:

  1、通過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理解詩歌主題思想。

  2、理清詩歌結構特色,賞析詩中精妙的修辭。

  教學難點:

  1、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語言美,領悟修辭下蘊含的豐富內涵。

  教學方法:

  說——悟——練,三步一體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以“說”導入:以學生個性化的“說”引入新課。

  1、課前讓學生針對《星星變奏曲》自主找一個話題,搜集相關資料并加以整合。

  2、學生上講臺“說”:① 簡介朦朧詩(特點、產生背景)②什么是變奏曲?③談談星星的天文知識。 ④朗讀一首與星星有關的詩歌。

  3、揭題:同學們,讀好的文字是一種享受,讀美的詩歌更是一種熏陶。詩歌與詩人之間有著最密切的關系,因為詩能傳情。詩人江河作為朦朧詩派代表詩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大革命時期。對現(xiàn)實進行了反思,傾訴著自己質樸的愿望,F(xiàn)在,讓我們細細品味這首《星星變奏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堂上的“說”不能漫無邊際,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詩歌《星星變奏曲》,朦朧詩概念,變奏曲的認識對理解詩歌背景,理清詩歌構思特點是有必要意義的,所以要讓學生課前弄明白;同時,星星知識的補充,有關星星的其它詩篇的的閱讀對課堂解決重點意象和主題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聯(lián)系講課內容之余,提高學生“說”的自主性和“說”的表達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本文自主閱讀的狀態(tài)。

  二、 讀中悟學

  (一)、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理清結構:

  第一節(jié)

  (前4行):

  (后12行):

  第二節(jié)

  (前4行):

  (5至12行):

  (后4行):

  (二)、領悟角度:析主題,賞語言

  【析主題】:老師設計兩個層遞式的問題,領悟詩中星星的象征意義。

  1、體會詩句中的意象——老師對意象進行解釋闡述

  (1)詩中出現(xiàn)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現(xiàn)實世界?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題難度層面較小,主在讓學生先在判斷上對認識意象的特征。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象星星落滿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學生聯(lián)系具體語句發(fā)表見解,教師適當點撥)

  明確:“星星”這個意象在詩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單獨依存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體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義及作用。

  領悟

  感悟 我讀 ,這句話象征

  表達詩人 情感。

  設計意圖:領悟部分的設計是讓學生明確解讀意象之象征意義的方法:“星星”指代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象征光明。

  感悟部分讓學生懂得通過詩歌意象作用來感知詩人情感,從而達到了解主題的地步。如:我讀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這句活象征著一個安寧平靜的世界,表達詩人對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次環(huán)節(jié)主要以課堂合作的形式,通過“星星”這個意象特點來領悟象征意義,最后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賞語言】:

  1、找出詩歌結構、形式的特點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主要然讓學生比較上下兩節(jié)詩的形式,絕大多數(shù)同學能找出來。

  如果…… 如果……

  誰不愿意…… 誰愿意……

  溫情、浪漫 ———— 寒冷、殘酷

  對比

  2、結合構思的特點,說說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此題難度系數(shù)稍微增加,主要讓學生結合“音樂變奏曲”的特點來認識詩歌結構相稱,意境變化的特點,回應題目為什么叫《星星變奏曲》。

  設計意圖:這一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能從詩中找出“如果……誰不愿意……”與“如果……誰愿意……”這兩個句式,欣賞詩歌詩節(jié)對稱,意境對比的手法。課后再學會仿寫。

  修辭特點:

  選出兩則例題,進行分析闡述,讓學生從中領悟修辭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星星為什么會顫抖?

  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心靈的寒冷孤寂,表達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xiàn)實的否定。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而平靜的夜間,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接著,讓學生從中領悟解答修辭的分析層次。

  領悟 比喻、反復、類比、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描繪了生動的意象,能營造優(yōu)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語言,也傳遞了作者的情感。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的設計主要是在典型例題的示范下,讓學生能準確地判斷修辭,并對修辭作用能夠從象征意義——反映的情感作逐層分析。能夠讓學生的思維由課內走出課外,從而學到語文的學問而不僅僅是《星星變奏曲》的`知識。最后,在方法掌握的基礎上進行實戰(zhàn)演練。

  三、課堂演練

  (1)“柔軟得像一片湖”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體會加點字詞的表達作用

  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

  這一過程,老師選派2名學生上黑板做題,其余學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讓下面的同學仔細審視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斷其對與錯,而是從答案中獲取啟發(fā),完善自己的答案,進而對黑板上的答案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在悟的基礎上有實戰(zhàn)的演練。動腦還要有適當?shù)膭邮,才能真正將知識落到實處,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實時的反饋。演練過程中,如何理解如何運用都帶著學生個性化的感知,不應以教師的思維習慣代替學生的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所以,在練習完成的時候,老師并不急于為學生定奪對與錯,而是讓學生去審視黑板上的答案,從中得出啟發(fā)與借鑒,進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做題方法。

  四、小結(板書)

  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

  2、語言:變奏曲式的構思;精妙的修辭。

  作業(yè):

  【同步閱讀】

  一、課內精彩語段閱讀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1、這節(jié)詩中描繪了哪些意象?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并想想從這些意象中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什么?

  2、“寂寞地燃燒”意味著什么?

  3、詩的最后四行,用“誰不喜歡……”的句式,著重表現(xiàn)什么?

  4、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yè)既是對課堂知識的一個鞏固,也是對課堂知識的一種補充。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注意拓寬學習資源,使課內外有機的融合,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學總結】

  我準備的是初中三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以作者簡介,朦朧詩簡介作為導入,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此詩前了解相關內容,包括文章背景,情感基調,朦朧詩的主要藝術風格等,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在導入過程的5分鐘內,其實很難,學生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以至于老師一直在灌輸這些基本知識,學生們只是單純的接受,課堂氣氛不積極活躍。如果作為改正的話,可以讓同學們在上課前自己查閱相關作者資料,提前預習詩的內容,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

  接下來的上課內容是從六個問題的討論進行的,一個是圈畫詩中的意境,四個問題是圍繞兩節(jié)詩的相關問題來討論,最后一個問題是思考回答兩節(jié)詩的關系。問題是從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和詩的內容聯(lián)系很緊密。本來很自信的,可是在上課的時候困難重重,同學們在找答案的時候會有很多疑惑和困難,最后講完了,很多同學也被繞進來了,表示沒有聽懂。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沒有充分預習,對詩的內容把握不好;第二,沒有積極參與課堂,所以跟不上課堂節(jié)奏;第三,我在上課的過程中,速度稍快,講的內容不僅湊。所以如果改進應該在這里方面多下功夫。

  上課內容是詩,本來就有一定難度,上的過程中真的就是有點艱難。所以,教學技能、技巧還需要多加練習和學習。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會本課的12個生字,理解種子、泥土、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熱鬧、突然、光明等詞的意思。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種子怎樣才能鉆出地面。

  教學準備:

  課前叫同學準備種子和發(fā)了牙的種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昨天老師叫你們回家調查一下,看看種子是如何發(fā)芽,開花,結果的,現(xiàn)在誰能把自己查到的,問到的和大家分享呢?

  同學們各抒己見。(需要在春天,暖和的.天氣,……)

  師:同學們說真好,那今天我們就去看一看有一粒種子是如何長大的。(師板書:一粒種子)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師放課文錄音,請同學認真聽,聽到了什么。

  學生起來匯報:挺一挺,口渴,蚯蚓, ……

  2、請同學找一找這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并標上段號。

  3、請生邊讀課文,并圈出生字。

  4、結合課文,學習生字。(同學自己拼,同學拼,小組一起拼)

  5、找出文中形象寫出種子發(fā)芽動作的詞?

  挺一挺,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個挺一挺,而且分別是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并用動作表示意思。

  三、課文學習

  1、嘗試學習第一自然段。

 、僬垖W生讀。

 、诜N子種下去時是怎么樣的?(板畫)運用學法學習“泥”字。

 、蹏L試練習填空:種子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為( ).(暖和)從暖和看出種子發(fā)芽需要什么條件?(溫度)

 、苡懈星榈乩首x課文第一段。(先嘗試練讀,教師再點評批導,后齊讀)

 、菪〗Y。

  2、嘗試學習第二自然段。

 、僬垖W生讀。

 、诜N子為什么又挺一挺身子,那是因為( )(舒服)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種子發(fā)芽需要什么?(水)

  有感情地讀第二段。

  3、嘗試自學3-7自然段。

  ①嘗試自學。

  A.讀后想想,種子又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為( )。

  B.用四步法嘗度自學生字:蚯蚓、鉆、招。

 、跈z查。

 。粒銓W會了哪些生字,重點教字“鉆”。理解:種子又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為蚯蚓在 幫它松土。懂得種子發(fā)芽需要空氣。

  B.分角色讀。

  4、種子最后怎樣了?——發(fā)芽了。

  四、小結

  1、這節(jié)課我們又學習了哪些生字?

  2、種子發(fā)芽需要哪些條件?

 。ù禾欤鞖馀,水分,蚯蚓幫忙松土,空氣)

  五、作業(yè)。

  1、有感情地把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并要帶出挺的動作。

  2、抄寫生字。

  板書:

  暖和 挺一挺

  種子 舒服 挺一挺 光明的世界 開心

  松土 挺一挺

  熱鬧 挺一挺

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觀察自己的家鄉(xiāng),能抓住主要景物,畫圖。背誦《靜夜思》,指導思想情。自讀《野鴨回家》。

  教具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填括號

  粉紅的( ) 雪白的( ) 清澈的( )

  彎曲的( ) 漂亮的( ) 奇妙的( )

  二.畫你家周圍的樣子。

  1.先說一說你家周圍的.樣子。

  2.動手畫一畫。

  3.評比。

  三.學習《靜夜思》

  1.觀圖:圖上都畫了些什么?

  2.對圖讀古詩。

  3.表達了詩人的怎樣的感情。

  4.背誦古詩。

  四.自讀《野鴨回家》

  說一說:家鄉(xiāng)有哪些變化?

  課堂總結: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那些知識。

  教學回顧:

  板書設計: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2-12

語文的教案10-17

語文教案04-01

語文教案04-01

語文教案04-02

語文教案04-02

語文教案04-02

語文教案04-02

語文教案04-04

語文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