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

時間:2022-02-22 18:40:20 教案

屈原教案三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屈原教案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屈原教案三篇

屈原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志、屬、奪、致、從容等;熟記通假字“離”、“反”、“濯”、“見”、“指”、“絀”、“質(zhì)”、“被”;正確理解古今異義的詞,復習鞏固判斷句與被動句。

  2、了解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不同于一般史傳文的寫法,了解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

  3、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茫茫人世間,生命是一件大自然最偉大的藝術品,縱觀歷史長河,行吟汨羅江畔的詩人那憂思懷國之情,世界音樂史上貝多芬的偉功偉績,愛國史冊上文天祥的剛烈、堅貞……無不為我們奏響著一曲曲永恒的贊歌,于是我們慨嘆,世間短暫的是生命,永恒的也是生命。那么正值青春妙齡的你們會怎樣譜寫自己的生命贊歌呢?相信你定會從吟唱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一代“愛國詩人”——屈原身上,收獲很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屈原列傳》

  二、自讀課文:

  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圈點勾劃,整體感知課文的內(nèi)容并編寫內(nèi)容提要。

 、 請你用自己的話向大家講述屈原的主要事跡。

 、 圈點出概括屈原悲慘遭遇的詞。

 、壅埬愎串嬋c出文章中的抒情議論的語段,給課文分段,編寫結(jié)構提綱。

 、軇澇龈攀銮艹霾拍芎妥钅鼙憩F(xiàn)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詞語。

  三、品析課文

  (一)本文題為“列傳”,請找出記敘性質(zhì)的段落,速讀這些段落,用5個字概括屈原生平。

  提示:除3、8、9、11四個小節(jié)外,其他均為記敘性段落。屈原一生遭際可用“任、疏、黜、遷、死”5個字來概括。(板書)

 。1)由“任”而“疏”(1—2自然段)

 。2)見“黜”見“遷”(3—10自然段)

  (3)吟答漁父,自沉汨羅(11自然段)

 。4)屈原既死,賦存國亡(12自然段)

 。ǘ、說明本文是史傳“變體”,明確研讀方法。

  從檢查預習入手,指名學生說說這篇史傳文與我學過的《廉藺列傳》、《管仲列傳》、《鴻門宴》等篇在寫法上有何顯著區(qū)別,為什么有這種區(qū)別,然后教師作如下點拔、提示。

  這篇史傳的顯著特點,就是它不像其他史傳文那樣,“寓論斷于敘事”,而是“以議論行敘事”(明茅坤語),所以前人說它是“太史公變調(diào)”,即史傳中偶然出現(xiàn)的一種“變體”。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這種寫法?歷來一般認為,是由于司馬遷為了便于寄寓自己個人的“政治幽憤”。但主要原因恐怕還不在這里,而在于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跡的記載本來很少,特別是秦始皇燔毀六國典籍后,有關屈原的記載,更幾乎是蕩然無存,要憑史料來寫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是不可能的。這只要從這篇傳記所寫屈原的事跡,不過片鱗斷爪,僅夠勾畫他一生大體輪廓就可看出來。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卻流傳下來了,可以充分運用它來寫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這篇列傳為什么要采用“以議論行敘事”的“變調(diào)”寫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說,這篇文章的基本寫作特點,是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研讀時一定要把握住這一特點。

  關于研讀方法:

  根據(jù)上述情況,我們學習這篇列傳,不能采用一般學法,要把精力用在議論部分,即把評介《離騷》、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與漁父對話三處作為研讀重點,看作者怎樣通過這三處議論,揭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至于記敘部分,弄懂若干難句,能夠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脈絡就夠了。

  關于第一大段:

 。1)難句解釋: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讓學生明確:在先秦,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謚號得氏的。楚國王族姓羋(mǐ),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白笸健保诔䥽且环N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職,多由王室親族充任。后文“三閭大夫”,是一種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務的官職,屈原也曾充任。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壓之,屈平不與!

  ——讓學生明確:上官大夫公然要搶奪屈原所寫憲令草稿,在情理上說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種別解:“奪”,作“改動”解;“與”,作“同意”解。按:這樣解釋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奪”、“與”的常用義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憲令”具有改革的進步意義,觸犯了上官大夫等守舊官僚的利益,所以他們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讓學生明確:用了“曰”,又用“以為”,語意欠順通。按:歷來研究者認為這兩個詞,必有一個是衍文,即因傳抄錯誤產(chǎn)生的多余的詞語。

 。2)行文思路:

  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點撥:一共寫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讒見疏的緣由,預示楚國的國事將不可為。

  關于第二大段:

 。1)難句解釋:

  “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

  ——讓學生明確:“佯”,假裝;“去”,離開,“厚幣委質(zhì)”,課文注釋沒說清楚,“厚幣”,是指豐厚的禮物,“幣”,禮物!拔|(zhì)”,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獻信物。古代別國重臣投靠新主,“必先書名于策(竹簡),委死之質(zhì)于君,然后為臣,示必死節(jié)也”!拔,呈獻;“質(zhì)”通“贄”,但作信物解。這種信物,不是禮物所能代替的。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讓學生明確:“以”,介詞,用、憑的意思;“當”,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國去。句意謂:憑我一個張儀就可抵換漢中地,請讓我離開秦國,到楚國去。

  “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讓學生明確:要注意“因”是介詞,憑借;“用事者”、“臣”,均為“靳尚”的同位語;“于……鄭袖”是狀語后置,即向懷王寵姬鄭袖說假話;設“詭辯”的主語是靳尚。據(jù)《史記》中《張儀列傳》的記載,張儀一到楚國,懷王就把他囚禁起來,靳尚對鄭袖的詭辯是:“子亦知子之賤于王乎?”“秦王甚愛張儀,而必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賂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

  (2)行文思路:

  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方面的內(nèi)容?屈原本人的事跡寫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懷王受騙,以致最終客死于秦的史實,為什么?

  點撥:寫了三方面的內(nèi)容:懷王受騙,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關心朝政,系心懷王;頃襄王接受讒言,恕“遷”屈原。穿插這么一大段史實,而這些史實,都是在屈原“既絀”以后發(fā)生的,這就說明屈原的去留,關系著楚國的命運。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聵腐朽,當朝重臣多貪婪鄙陋,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見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終于自沉汨羅。

  關于三、四兩大段

 。1)難句解釋:

  “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淚羅以死!

  ——讓學生明確:《懷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絕筆。“懷沙”二字,舊時解作懷抱沙石,即下句的“懷石!钡灿腥私忉尀椤皯涯铋L沙”。長沙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時長沙包括的地域很廣,汨羅也在其內(nèi)。屈原在汨羅投水,也就是要歸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汨羅以死”的“以”,連詞,表行為的結(jié)果,和用作連詞時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讓學生明確:“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個多義詞。“從容辭令”,課本注為“說話得體,善于應酬。從容,言語舉動適度得體。”這是一說;另一說,認為“從容”是指“委婉蘊藉”,也通,屈原的辭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行文思路:

  提問:這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們是分別從什么角度來寫屈原的?

  點拔: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處世準則,即寧赴請流而死也不與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潔品格。第四大段是寫屈原死后對所世的影響,即從繼承者對照的角度,來說明屈原敢于同邪惡作斗爭的精神很不容易為人企及。這一段的寫法實際上是寓議于敘。

 。ㄈ、重點研讀評介《離騷》一段。

  這一段要重點研讀:難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歷來評價《離騷》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劉安所作《離騷經(jīng)傳》中語,太史公采入《屈傳》內(nèi),原作已佚)。然后引導研讀,具體過程是(1)簡介《離騷》內(nèi)容;(2)疏通文意和難句;(3)思路分析;(4)反復朗讀,要讀出詠嘆語氣。

  關于簡介《離騷》: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2490 字。這篇浪漫主義杰作,迸發(fā)出了詩人崇高理想和熾熱感情的燦爛光彩。全詩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敘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關心楚王朝的命運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終因楚王變心而理想不能實現(xiàn)。接著又敘述自己和朝廷中讒諂“黨人”的深刻矛盾,對他們作了尖銳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雖然被楚王疏遠,仍然要進一步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堅持原來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義幻想的方式,設想一個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媭,勸誡他不要那么端方剛直,不要那么堅持自己美好的節(jié)操,既然別人都結(jié)黨為朋,你也不妨隨和一點。他聽了不服氣,就去向古帝虞舜陳訴。當他認為已得到公正的評判之后,便滿懷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尋實現(xiàn)理想的途徑。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樣混濁,天帝無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種種原因沒能成功。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在現(xiàn)實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寫作者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啟示,決定行止。在絕望中,他聽從靈氛的勸告,選定吉日,駕著飛友,出國遠游,到別的國家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可是當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時候,突然望見了下面祖國的大地。這時候,“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再也不忍離開祖國,最后以殉國的決心結(jié)合全篇。

  在《離騷》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對那些貴族群小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他要斗爭,他說:“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難道是我個人害怕遭殃嗎?我怕的是楚國這輛大車會顛覆)。他深切關懷人民的疾苦,說自己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一再提到堯、舜、禹、湯、文、武、劉桓公,是要引導楚懷王走上謀求楚國富強的道路,因而他勉勵懷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奔词乖诒皇柽h以后,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實現(xiàn),說:“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諍諫,會招來禍患,但他的態(tài)度卻是“余固知謇謇(忠言直諫)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對那些貴族群小的謠言中傷,面對他們的工讒善媚和背離法度,他決不妥協(xié),決不同流合污,堅定地表示:“寧溘(kè,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薄半m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由上可見,《離騷》,不但是一篇空前絕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個封建時代,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

  關于整段的文意和難句:

  先指導理解段意層次。 分析:分兩層。

  第一層從本段開頭至“蓋自怨生也”,第一句記敘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下幾句就“憂”“怨”展開議論,分析產(chǎn)生優(yōu)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對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層第一、二句“上稱帝嚳……靡不畢見”記敘(概述)幅規(guī)的主要內(nèi)容,以下幾句就其文、辭、志、行進行評論,評價其藝術成就,贊揚屈原的“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的高貴品質(zhì)。

  逐層疏解,以第二層為重點。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通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讓學生明確:這句提出屈原作《離騷》的緣由之一:“窮”,處境困窘,走投無路。由“窮”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寫“怨”!皠诳嗑霕O”,課本未加注,從它與下句“疾痛慘怛”四字對舉看,“極”,應解作“困憊”,“極”的這個義項,古時常用。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讓學生明確:這句承“上稱(稱道)帝嚳”等句,進一步說明《離騷》的內(nèi)容!懊鳌笔恰瓣U明”。“道德”,在這里不但指個人品格,還指政治上舉賢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義,見《禮記王制》)!皸l貫”,條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進一步推演,可用來指因果關系。整個這句可以譯為:“(作者)闡明了‘舉賢授能’的道德的崇高偉大,國家治亂的因果關系,(所要說明的道理)無不完全揭示了出來!薄耙姟保ā艾F(xiàn)”,表現(xiàn),表達。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讓學生明確:這句是總說《離騷》寫作特征,下面“其稱文”數(shù)句是這句的具體解說。課本注釋解釋“約”為“簡約”,“微”為“含蓄”,似欠妥貼。因為《離騷》的文辭并不簡約,相反,它在反復申說;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這兩句是同義反復,意為“它的文辭迂典深微”!凹s”的本義是“纏束”,可引申為“迂曲”,“微”的義項之一是“深微”。整個 句話應譯為:“它的文辭迂曲深微,它所表達的志趣是高潔的,所表達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讓學生明確:這兩句互文見義,承上“文約辭微”加以申說。課本已有注釋,要補充說一說的是,這兩句是說明《離騷》的“引類譬喻”這一表現(xiàn)手法,如用“善鳥香草,以譬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去霓,以為小人”(王逸語),等等。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讓學生明確:這兩句承上“志潔行廉”進一步申說,并用它來轉(zhuǎn)入下一層的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胺Q物芳”,具體指屈原修養(yǎng)品格,堅持節(jié)操,多用蘭蕙茝桂等芳香草木來說明自己的愛好。這兩句可譯為:“由于他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為端正不茍,所以作品中表達他即使至死也不為讒諂小人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讓學生明確:“自疏”以下五句,表達的意思重復,而且句式、節(jié)秦不很協(xié)調(diào)。所前人考證,可能有“異文竄入”,加上詞語解釋,說法甚 多,是全段的難點。因此,我們只要借助注釋,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譯得很順暢。

  關于這段的行思路:

  ——讓學生明確:就段內(nèi)來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評介《離騷》來論述屈原的偉大人格,歸結(jié)點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與日月爭光”。因此,寫創(chuàng)作緣由,特別揭示“疾”、“窮”、“怨”三字,其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更為眼點句;寫《離騷》內(nèi)容和創(chuàng)作特色,特別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亂之條貫”,而歸結(jié)到贊美屈原“志潔行廉”。就全文來看,這段議論是全文納領。由“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寫屈原的去留關乎楚國命運;由“志潔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寫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自沉汨羅。

  (四)、重點研讀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的段節(jié);重點研讀與漁父對話的段節(jié);三處議論的小結(jié)。

  重點研讀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兩段。

  關于文意、難句的疏通:

  “屈原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讓學生明確:“雖放流”,意為“即使流放在外”。有人解釋“放流”為“放浪”,從文字學角度看,尚欠根據(jù)。從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兩次,第一次是懷王入秦或頃襄王即位時,這一次是流放在漢北,后文“頃襄王怒而遷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沅湘一帶。按:此處敘事脈絡不夠清晰,前人曾指出這是由于有“錯簡”(竹簡散了,整理時發(fā)生錯誤)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凹叫摇,“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萬一的希望。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讓學生明確:“存君”的“存”,意為關懷;“反復”連用,意為挽轉(zhuǎn)過來,“反復之”即挽轉(zhuǎn)楚國的局面。下面的“然終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終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話,說明這段所論屈原的心跡,仍同評介《離騷》一樣,是從屈原作品中概括出來的。

  “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讓學生明確:“圣君治國”,應看作聯(lián)合短語,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國家!袄凼馈保q言“多少世代以來”。“而不見者”的“者”,表提頓的助詞,引出下兩句的解說。

  關于兩段和行文思路:

  ——讓學生明確:這兩段議論,從全文的脈絡來看,它是緊承懷王三受秦騙,客死于秦的記敘,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二語,并把議論推進一層,指明“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的原因,就在“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這個見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個人的體驗在內(nèi),寄托著作者個人特有的政治幽憤,特別值得注意。從這兩段本身的脈絡來看,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于敘,突出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他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后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議論,突出其結(jié)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闡明人君“不知人之禍”。兩相結(jié)合,在文筆上就顯出往復回環(huán)的特點。板書:

 。ㄎ澹⒀凶x與漁父對話一段。(已學,故研讀可簡)

  教師提示:這段是化用《楚辭》中的《漁父》寫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辭賦,是一種介乎詩與散文之間的文體。它的作者歷來有爭論,有的認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認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誰,創(chuàng)作的目的都是設為問答來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內(nèi)心世界,雖是議論,卻跟一般的議論不同。作品中的漁父是一個避世隱者,不是一般的漁父。因此研讀這一段要緊緊扣住兩個問題:(1)兩次對話揭示了屈原臨死前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2)屈原的兩次回答都是議論,這些議論是怎樣形象化了的?

 。、對三處議論進行小結(jié)。(討論)

  提示:請大家回顧三處議論,回答下面的一組問題:

  (1)三處議論,彼此間的關系怎樣?是否帶有回環(huán)往復的特點?

 。2)三處議論,分別用了怎樣的議論方法?

 。3)三處議論,在筆調(diào)上有何共同特點?

  點拔性小結(jié):第一處帶有總綱性質(zhì),后兩處帶有分論性質(zhì),后兩處與第一處有回環(huán)往復的關系,這種回環(huán)往復,前人又叫“回挽法”。議論的方法,第一處是述評法,第二處是寓議于敘和抒感相結(jié)合;第三處也是寓議于敘,但用的是引譬說理的方法。三處議論,運筆雖不相同,但都帶有詠嘆的筆調(diào);丨h(huán)往復的回挽法,加上議論方法的豐富多采的充滿感情的詠嘆筆調(diào),就使全文具有《離騷》的文情筆意,《離騷》的文情筆意正具有如上特色。

  四、課堂練習

  通假字

 、偃烁F則反本 (“反”通“返”)

 、谥螄凼蓝灰娬 (“見”通“現(xiàn)”)

  詞類活用

 、偕戏Q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上、下、中”都是名詞作狀語,表示時間。)

 、谄浜蟪找韵 (“日”是名詞作狀語,表時間:一天天地。)

 、凼股瞎俅蠓蚨糖陧曄逋 (“短”,形容詞用作動詞:指出別人的錯誤,詆毀)

  ④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祖”,名詞意動,“以……為祖先”即“效法”。)

 、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內(nèi)”、“外”,名詞作狀語:“在內(nèi)”、“在外”)

 、薨惾荒喽蛔艺咭 (“泥”名詞作動詞,“出于淤泥”)

  ⑦明道德之廣崇 (“明”形容詞作動詞,闡明)

  ⑧正道直行 (“正”“直”,形容詞使動,“使……正”、“使……直”)

  一詞多義

  【屬】

 、偾綄俨莞逦炊 (寫)

  ②然亡國破家相隨屬 (一個接一個)

  【伐】

 、倨椒テ涔 (夸耀)

  ②大興師伐秦 (討伐、攻打)

  【微】

 、倨湮募s,其辭微 (含蓄)

 、谖⑺谷耍嵴l與歸 (沒有)

  文言句式

 。1)被動句

 、俜秸蝗菀

  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矍郊冉I

 、鼙斓叵,亡其六郡,

 、萆砜退烙谇,為天下笑

 。2)判斷句

  ①天者,人之始也

 、谇兀⒗侵畤,不可信

  古今異義

  ①人窮則反本 (“窮”:古義,處境困難;今義,貧窮)

 、诖笈d師伐秦 (“師”:古義,軍隊;今義,老師)

 、垲伾俱 (“顏色”:古義,臉色;今義,色彩)

屈原教案 篇2

  一、 自學發(fā)現(xiàn)(自習完成)

 。ㄒ唬⿻暚槵槪ㄒ宰x為本、入情入境)

  1、通讀一遍,獨立感知。(10分鐘)

  (1)讀出文言節(jié)奏,注意停頓、重音、語氣等。

 。2)不看注釋,在讀的過程中運用儲存的相關知識,試著迅速理解翻譯詞句意思,并劃出一時不能理解的詞句。

  (3)讀完后,合上課本,在腦子中形成對本文的整體印象。

  2、寫出你的整體感知

  我的感知是:

  3、再讀文本,分條寫出你的個性發(fā)現(xiàn)。

  我的發(fā)現(xiàn):

  和我交流的同學的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

 。ǘ┖粚嵒A(九層之臺、起于壘土)

  1、為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屬(zhǔ )草稿 慘怛(dá) 帝嚳(kù ) 靡不畢見(m) 濯(zhuó)淖(nào) 蟬蛻(tuì) 滋垢(gu ) 濁穢(huì) 皭(jiào)然泥而不滓(z) 既絀(chù) 既咎(jiù ) 眷(juàn )顧 被(pī )發(fā) 漁父(f) 憔(qiáo )悴(cuì ) 哺(b )育 啜(chu )泣 罹(lí )難(三)研讀文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句式:判斷句 )。為楚懷王左徒(擔任 )。博聞強志 (記憶力 ),明于治亂,嫻(熟悉 )于辭令。入(對內(nèi) )則與王圖議(計議,計劃)國事,以出號令;出(對外)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連詞,表原因)心害(作“患”講,嫉妒)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zhǔ,動詞,寫作)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動詞,強。┲,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動詞,自夸,炫耀)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蓖跖ㄟB詞,表因果)疏(動詞,疏遠)屈平。

  溫故知新:

  伐 :1、夸耀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討伐 其后秦欲伐齊

  3、功業(yè) 此五霸之伐也

  4、砍伐 伐竹取道

  屬:1、寫作 屈原屬草稿未定

  2、通囑,囑托 屬余作文以記之

  3、類,這些人 吾屬今為之虜

  造:1、制定,起草 懷王使屈平造為憲令

  2、到.....去 (少年好事者)徑造廬訪成

  微:1、含蓄 其文約,其辭微

  2、無,沒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不顯露的 微服私訪

  屈平疾(動詞,恨,痛心)王聽(名詞,聽力,識別力)之不聰(聽覺靈敏)也,讒諂(說好人的壞話,諂媚國君)之蔽明也,邪曲(同義復詞,邪惡,不正,形容詞作名詞,邪惡的小人)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被動句),故憂愁(內(nèi)心很痛苦)幽思而(連,表因果)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通“罹”,遭遇)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處境艱難)則反(通“返”)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dá,內(nèi)心痛苦),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目的連詞,來)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動句),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大概)。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表目的,來)。明(動詞,闡明)道德(古今異義,道理品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其文約,其辭微(含蓄),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通“旨”)極大,舉類(事物)邇而見(通“表現(xiàn)”)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動句)。自疏濯(通“濁”)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jiào,潔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溫故知新:

  疾:1、恨,痛心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2、病 君有疾在肌膚

  3、強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類:1、事物 舉類邇而見義遠

  2、像 佛印絕類彌勒 屈原既絀(通“黜”,罷免官職)。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通“縱”,合縱,聯(lián)合抗秦)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名詞作狀語,拿著豐厚的禮物)委(動詞,呈獻)質(zhì)(通“贄”,見面禮)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連,表因果)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背古ィ瑲w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gài),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溫故知新:

  既:1、已經(jīng) 屈平既絀

  2、...之后 既罷,歸國

  從:1、通縱,合縱 齊與楚從親

  2、使.....隨從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3、聽從,順從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患:1、憂慮 擔心 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

  2、憂患,災禍 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絕:1、斷絕 楚誠能絕齊

  2、橫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非常,極 佛印絕類彌勒

  質(zhì):1、通“贄”,見面禮 乃使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

  2、人質(zhì)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3、質(zhì)地,底子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黒質(zhì)而白章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睆垉x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介,用)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回來。顧,還),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名詞作狀語,像虎狼一樣)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睉淹踔勺幼犹m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連,并)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通“納”,接納)。復之(動,到)秦,竟死于秦而歸葬。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內(nèi):1、通“納”,收留 亡走趙,趙不內(nèi)

  2、在國內(nèi) 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

  3、在宮內(nèi) 內(nèi)惑于鄭袖

  勸:1、勸說 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

  2、鼓勵 勸學

  歸:1、運回 竟死于秦而歸葬

  2、舊時指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來歸

  3、回來 田園將蕪胡不歸

  楚人既咎(責備)子蘭以(介,因為)勸懷王入秦而不反(通“返”)也。屈平既嫉(動,恨)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副詞,徹底,全部)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念;振興)之,一篇之中,三致(表達)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沒有才能),莫不欲求忠以自為(為自己),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zhǔ,一件連著一件),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fèn),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被動句),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被打敗)地削(被分割),亡(失去)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被動句),此不知人之禍也。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動,詆毀)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動,放逐)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通“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古今異義,臉色)憔悴,形容(古今異義,形體容貌)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被動句)。”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被動句)?”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潔凈的樣子),受物之汶汶(mén,渾濁的'樣子)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介詞“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皎潔的樣子)之白,而蒙世之溫蠖(hùo塵垢)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這)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動詞,效法)屈原之從容(古今異義,言語舉動適度得體)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被動句)。

  二、小組交流班級展示(上課進行)

  1、 小組交流。

  交流要求:

 。1)各學習小組將個性發(fā)現(xiàn)和所探究問題進行交流,豐富知識,集思廣益,開拓思路,查漏補缺,使個性發(fā)現(xiàn)最大化。(2)交流中要在個性發(fā)現(xiàn)欄目和探究問題欄目記下別的同學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記錄越多收獲越大。(3)選出小組發(fā)言人,向全班同學報告你們小組的個性發(fā)現(xiàn)和最值得探究的問題,交流完后,由小組書寫員迅速將成果寫在黑板上。交流發(fā)現(xiàn)數(shù)量:至少一個。

  2、 班級交流

  交流要求:

 。1)小組發(fā)言人代表小組交流個性發(fā)現(xiàn)(2)合并所探究問題,選出最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由中選者擔任臨時教師組織同學探究。

  我所記錄的其他小組同學的有價值的問題和解答:

  三、總結(jié)發(fā)現(xiàn)(自主整理學習收獲,用一分鐘概括本課的學習收獲)

  交流完后請你梳理你的記憶,看看留在你腦子里的發(fā)現(xiàn)

  1、 你認為本課重要字詞你記住了多少?試著迅速寫寫或說說字詞及其意思用法。

  2、 你認為最個性的發(fā)現(xiàn)是:

  理由:

  3、 你認為最有價值的問題是:

  理由:

  4、你還有什么疑難:

  四、基礎檢測練習

  1.下列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C ) A.短于頃襄王 短:揭露短處 B.頃襄王怒而遷之 遷:調(diào)動官職 C.上官大夫與之同列 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祖:稱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A)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國,不可信③信而見疑,忠而被謗④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⑤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禍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⑧離騷者,猶離憂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屈原愛國忠君的一組是(C) ①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④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雖流放,眷顧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⑤D.②④⑤ 4.選出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A) A.顏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體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剛洗完澡 C.而能與世推移推移:推進移動 D.寧赴常流而葬科江魚腹中耳常流:經(jīng)常流動 5.選出加點詞義解說正確的一項(B)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③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羅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作者引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的用意是(C) A.屈原過于清高、正直,不僅遭人嫉妒,而且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權達變適應社會,順應時代。 B.說明屈原堅守節(jié)操,德才兼?zhèn)洌豢贤骱衔,意在指責楚王無知人之明,同時也含蓄批評屈原孤芳自賞的態(tài)度。 C.贊揚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節(jié)操和志向,作者借漁父之口,表達了對迫害屈原的那個昏聵邪惡的統(tǒng)治集團的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潔美好的節(jié)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認為整個世界都混濁的見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觀辯證些。 7.翻譯下面句子

 、倜鞯赖轮畯V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他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治亂的規(guī)律,無不透徹 ②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用一個張儀抵漢中地方,請您讓我到楚國去③人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懷王)進入武關,秦國埋伏軍隊斷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懷王強求楚國割讓土地

  五、自學參考資料

  1、關于《離騷》的簡介。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2490字。這篇浪漫主義杰作,迸發(fā)出了詩人崇高理想和熾熱感情的燦爛光彩。全詩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敘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關心楚王朝的命運而把改革的希望

  聽了不服氣,就去向古帝虞舜陳訴。當他認為已得到公正的評判之后,便滿懷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尋實現(xiàn)理想的途徑。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樣混濁,天帝無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種種原因沒能成功。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在現(xiàn)實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寫作者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啟示,決定行止。在絕望中,他聽從靈氛的勸告,選定吉日,駕著飛友,出國遠游,到別的國家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墒钱斔诠饷鞯奶炜罩绣塾蔚臅r候,突然望見了下面祖國的大地。這時候,“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再也不忍離開祖國,最后以殉國的決心結(jié)束全篇。

  在《離騷》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對那些貴族群要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他要斗爭,他“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難道是我個人害怕遭殃嗎?我怕的是楚國這輛大車會顛覆)。他深切關懷人民的疾苦,說自己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一再提到堯、舜、禹、湯、文、武、劉桓公,是要引導楚懷王走上謀求楚國富強的道路,因而他勉勵懷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即使在被疏遠以后,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實現(xiàn),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凈諫,會招來禍患,但他的態(tài)度卻是“余固知謇謇(忠言直諫)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對那些貴族群的謠言中傷,面對他們的工讒善媚和背離法度,他決不妥協(xié),決不同流合污,堅定地表示:“寧溘(kè,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薄半m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由上可見,《離騷》,不但是一篇空前絕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個封建時代,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

  2、 關于司馬遷的政治遭遇:

  司馬遷與屈原有著類似的遭遇。他侍奉漢武帝,原來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yè),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為主上服務。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卻受到極不公正的懲罰。他和李陵本無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時,他因李陵平素頗有“國士”之風,又因李陵被俘前,只憑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數(shù)十萬兵力連戰(zhàn)十余天,轉(zhuǎn)戰(zhàn)千余里,最后才因矢盡道窮,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許是想暫時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機會報答漢朝。加上他又看不慣那滿朝文武的丑態(tài),當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興,就爭著奉觴上壽,現(xiàn)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惱怒,就又爭說李陵的壞話,于是就想為李陵說幾句公道話。這一來,就觸怒了武帝,被下獄治罪,被處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來,受腐刑,這是極大的恥辱。他之所以還活著,是因為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發(fā)憤寫出《離騷》一樣。

屈原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能聯(lián)系已學知識,自主整理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

  能熟練掌握文言句式與詞語的活用、通假、多義現(xiàn)象

  二、過程與方法:

  能結(jié)合屈原的生平與遭遇讀懂文意,并且能與準確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與內(nèi)心情感中寄托的復雜感情

  能辯證地評價屈原忠貞報國的志向與堅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聯(lián)系當今社會與個人實際,體會堅持理想追求與現(xiàn)實的差距。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并培養(yǎng)高尚的聯(lián)系與人生價值觀,培養(yǎng)勇于面對困境,百折不撓及珍愛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啟發(fā)、品析、評論 、多媒體輔助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結(jié)合《離騷》的復習,了解屈原的生平與高尚的節(jié)操,進而了解司馬遷寫此傳的目的。

  屈原傳是人物評傳,司馬遷寫屈原是抒憤:—個忠心耿耿的大賢,被讒而終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詩人的悲劇。是一個民族的悲劇…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變法自強的主張,力保楚國無虞,進而可以統(tǒng)一天下,但這個主張損害了楚國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這樣的悲劇。

  司馬遷作此傳,意在表明,小人讒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窮困,國家喪亡;提出尊賢重道,明察賢佞是國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堅持自己的操守、價值觀。

  屈原以他的價值觀,超越了世俗功利價值尺度,獲得了永恒的意義。故曰:“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贝嬖诘囊饬x也是自我的人生意義,是在與世俗的、強權的、讒佞的對抗中呈現(xiàn)的。

  屈原的自一殺是以生命的結(jié)束來拒絕非楚國文化的行為,同時也是使楚國臣君處在了非常尷尬的境地。這是一種悲劇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詞知識〖多媒體輔助〗

  【通假字】

  離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指通旨主旨;

  濯通濁濁水;

  絀通黜罷黜;

  質(zhì)通贄見面禮;

  內(nèi)通納接納;

  被同披披散;

  【古今異義】

  明于信而見疑其文約,其辭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齊與楚從

  楚誠能絕齊使使如秦受地興師伐秦而齊竟怒不救楚

  與王圖議國事王甚任之屈平屬草稿未定爭一寵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聽之不聰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以一儀而當漢中地秦伏兵斷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國破家相隨屬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同形異義】

  治亂悉發(fā)國中兵上官大夫與之同列又因厚幣用事者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三、朗讀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與屈原的精神

  〖學生朗讀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練習與實踐

  1、鞏固梳理字詞知識

  2、誦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課時學習的字詞

  二、學生找出疑難語句,師生共同研討解決

  三、重點語句翻譯訓練【多媒體輔助】

  〖口述與書面練習結(jié)合〗

  其稱文極小而其指極大

  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委質(zhì)事秦。

  而設詭辯于懷王之一寵一姬鄭袖。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舉賢以自佐。

  懷王因為不知忠臣的區(qū)分,所以在內(nèi)受鄭袖的迷惑,在外受張儀的欺騙。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數(shù)十年。

  士以此方數(shù)千里爭往歸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四、練習與實踐

  口頭翻譯最后三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第三課時

  一、口頭復述最后三段內(nèi)容

  二、理請全文脈絡,品味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材與構思的精妙

  開頭兩段是敘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職任。楚制,高級官員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職,屈原任此,忠于楚國,獲得懷王信任,關鍵在“明于治亂”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戰(zhàn)國時代必須在國內(nèi)修法度,富國強兵,在國外,連齊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懷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賢重道,這樣—來,便觸犯了楚國貴族的特權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時俗之工巧合,儷規(guī)矩以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改度!碑敃r的`楚國貴族一味地顧及私利而不顧公義,討好楚王,破壞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聵,致使群小得勢,賢人日退。

  此傳只寫了一個細節(jié):上官大夫給楚王進讒,毀謗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奪了他的政治權力,這樣無異于自毀長城。懷王心胸狹隘,并且虛榮浮夸,頭腦糊涂,他倚仗先王開創(chuàng)的楚國國力,稱雄于世,實際上是個平庸無才的人,因而不能與賢臣共事,更不能正確判斷局勢,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兩段寫屈原被罷黜使齊后仍然心系楚國與楚王,堅持力排眾議,忠貞進言。從側(cè)面與群小作有力的對比,為下文楚王不聽勸諫導致最終身死國滅做有力的鋪墊。

  五至八段寫楚王誤信讒言深入險地,導致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在敘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嘆與評價,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兩段通過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與沉江而死的細節(jié)描寫及后人對屈原的繼承表現(xiàn)屈原精神的意義與影響,也點明了寫作目的。

  三、練習與實踐

  1、背誦第三段,并且在理請層次的基礎上熟練默寫。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屈原寧死不屈的行為與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理解。

  【教學反思】

【屈原教案】相關文章:

屈原教案8篇02-22

屈原教案五篇02-22

屈原教案5篇02-22

《屈原列傳》優(yōu)秀教案08-26

屈原教案合集5篇02-25

屈原教案合集6篇02-28

關于屈原教案三篇02-28

屈原的高中作文02-05

屈原初中作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