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一)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2、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激發(fā)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學習方法:
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投影儀
課文導入:
心理學家曾做一個實驗,將一只饑餓的鱗魚和一群小魚放在水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鱗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fā)動進攻,它失敗了,還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fā)動了第二次更猛烈地進攻,又失敗了,并且受了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進攻無望后,它不再進攻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玻璃擋板拿開,鱗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閑地游 來游去,放棄了最后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同學們,這個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示?
明確】同學們的說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說明了當失敗和挫折接踵而至時,不要放棄不懈努力,否則,難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業(yè)成功這個道理。而放棄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機會,這是一個失敗的事例。但在我們身上剛剛發(fā)生了一個成功的事例,那就是這次的軍訓,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照片定格的是我們的笑容,那是回頭看困難時得意的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美國的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這也是一個成功的事例。
(二)整體感知課文。
自由泛讀課文,朗讀要做到讀音準確---老師建議大家用“圈讀”生字生詞的方法練習讀準音。要求學生能夠復述課文內容。
(投影提示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故事過程)
(三)研讀和賞析
自由泛讀課文,復述課文內容,完成下列問題。(投影儀顯示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自由回答)
1、 復述搶答:
故事發(fā)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
2、合作探究:(投影儀顯示問題,學生討論,自由回答,教師點評)
﹙1﹚、“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玩游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2﹚、“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么?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3﹚、父親為什么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為“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為了鍛煉“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zhàn)勝困難。
﹙4﹚、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后者有復雜情感,有歷險的余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5﹚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你從中感悟到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
﹙6﹚、在文中找出有關“說”的標點運用的三種情況。
明確: ①、“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看見了。”我說。
③、父親說:“下來吧,晚飯做好了!”
(四)、拓展延伸:
1、談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樣教育我們克服困難的?
2、字詞作業(yè),
第 二 課 時
一、教學目標:
1、領悟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并體會其作用。
2、體會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3、領會這件事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領悟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并體會其作用。
2、體會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字詞(聽、寫訓練)
(二)、研讀與賞析:
1、學生自由朗讀,劃出詳略描寫的句子。
2、寫過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學生閱讀、討論解決,考察能力)
明確:本文寫作上詳略得當。開頭的.說明和末尾的點題是略寫。當中攀爬懸崖和爬下懸崖的回憶是詳寫。在寫攀爬懸崖過程中,詳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則略寫。寫“我”爬懸崖的過程詳寫,詳寫“我”怎樣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父親的指導則略寫,詳寫“我”的行動與心理。
2、合作探究:(投影顯示問題,學生參與討論,教師點評。)
﹙1﹚、找出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加以體會。
明確: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于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于險境中的心理狀態(tài)。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于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fā)(“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變化過程怎樣?
明確: 最初 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 信心萌發(fā)(“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后 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么?
明確: 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①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②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4﹚、“屢次”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評點)
明確:屢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fā)現……”強調這“經驗”的普遍意義。
三、 小結:
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寫法。
板書:
事 小 實
理 大 虛
四、體驗與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對于我們學習具有那些積極的意義?面對考試失敗,面對競賽的失敗,
我們的心理時怎樣想的?舉例說明。
五、拓展與延伸:
張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軀體癱瘓的情況下,憑借自己堅強的毅力自學完中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并且成為醫(yī)學博士,作家,成為當代青年學習楷模,以此談談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這一題是要求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勵學生積極向上)
[教師小結]
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么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教材分析】
1、寫法
本文記敘了“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課文記敘部分是以時間順序安排的。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來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牢記在我心里!笔遣鍞⒉糠。這部分也是伏筆。理解了這一點,對為什么“五個孩子都能爬上崖頂,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巖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來,嚇得要死呢?”這一類問題就不難理解了。另外,課文開頭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樣來玩!苯o讀者留下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急切地期待下文。最后一段,懸崖脫險給作者提供了經驗:對一切事物,要著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終直達目的。整篇文章記敘順序合理,語言周密,值得我們學習。
2、重點
閱讀這篇課文,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澳阒灰胫闶窃谧咭恍〔健薄白吡诉@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來。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zhàn)勝的,一步一步戰(zhàn)勝了小困難,最后就是戰(zhàn)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來,陷于絕望、恐懼,聽了父親的話,覺得一小步,“似乎能辦得到”,第一步成功,“頓時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這個經驗,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對付一切。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從事件中領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義的,善于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感悟對于寫作也極重要,這篇課文記敘的雖然只是一次歷險,立意卻很高,富有教益。
3、難點
一篇課文,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探究,獲得多方面的教益。父親眼看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護孩子。細讀父親怎樣教孩子下來,很有意思?磥,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自己只給以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讓大人抱著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里接受經驗。再看五個孩子。是杰利去把父親找來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個孩子呢,則把“我”丟在那兒不管,還無情地嘲笑,對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夠惡劣。
【學習方法指導】
學習這篇文章,應首先采用默讀的方法。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三百字提高到五百字,本文大約一千五百字,要求四分半鐘看完。默讀后注意復述故事情節(jié),復述的要點是時間、地點、人物、原因、數字等。所以在默讀時就應在課文中找出復述的要點。其次,整體感知課文,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繼而進行多角度閱讀,這樣不至于老是往一個方面去想,能讀得有創(chuàng)意,能提高閱讀質量。對于多角度閱讀,首先要確立角度,關鍵也在于此。怎樣確立角度呢?可以著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著眼于某一情節(jié),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舉個例子說,評論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對,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個角度。最后,聯(lián)系所學及自身實際,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
【知識拓展】
初中應掌握的閱讀方式
1、探究性閱讀
在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下,學生主動參與閱讀的過程。主動探究、主動發(fā)現,篩選信息,處理信息,猜想驗證,形成解釋的閱讀方式。
2、創(chuàng)造性閱讀
在閱讀基礎上,引發(fā)學生進行聯(lián)想、想像、推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再造想像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像力,激發(fā)思考,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
3、多角度閱讀
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解讀閱讀材料,進行個性化閱讀,以期獲得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與獨特感受。
4、體驗性閱讀
教師根據閱讀材料或教材內容設置具體情境,或借助相關教學媒體設置具體可視的場景,導引學生自覺進入閱讀材料的意境。通過對語言材料的閱讀、揣摩、品味,從中得到感悟、受到啟發(fā)。
一、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借助于工具書掌握相關的字詞。
2、有感情的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3、理解重點語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
4、激發(fā)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正確對待困難,在面對困難時要有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信心和決心。
三、教學準備:
1、通過預習初步掌握字詞的含義,把握文章的大概內容。
2、品味文中優(yōu)美語句,領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儀、小黑板、圖片等輔助性教學用具。
四、教學設想:
使學生從作者在那座懸崖上學到的如何克服困難、戰(zhàn)勝苦難的經驗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學生領悟人生會有這樣和那樣的波折,要著眼于克服困難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讓學生積極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學生從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把跨出一小步作為教學的重點加以體會和領悟,幫助學生端正克服困難的態(tài)度和樹立堅強的個性。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整體感知課文,能復述課文內容。
2、在朗讀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二、教學過程:
。ㄒ唬、導入新課:
同學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剛,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挺努力,卻發(fā)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別人搞好關系,人家卻不理你等等,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樣一篇文章。
。ǘ┱w感知:
1、默讀課文要求學生能夠復述課文(投影提示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故事過程)
2、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
。ㄈ┍砬槔首x課文,
。ㄋ模﹥热菅杏懀
1、文章標題具體指什么?作者得出了什么啟示?
2、面對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指什么?
3、本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哲理?
(五)布置作業(yè):
1、掌握生字生詞、
2、劃出精彩的語句,并簡單批注、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從評價人物和想其它辦法解決困難入手多角度思考問題,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
2、懂得什么時候詳寫,什么時候略寫?
3、說說哪句寫得好,好在哪里,學會生動地描寫、
二、教學過程:
(一)、檢查字詞(聽、寫訓練)
。ǘ、多角度閱讀:
1、父親的角度2、杰利的角度3、其它孩子的角度4、我的角度
從這些人物的角度想一些問題進行探究、
比如課后研討二、
(三)、研讀與賞析:
1、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學生閱讀、討論解決,考察能力)
明確:本文寫作上詳略得當。開頭的'說明和末尾的點題是略寫。當中攀爬懸崖和爬下懸崖的回憶是詳寫。在寫攀爬懸崖過程中,詳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則略寫。在寫“我”爬下懸崖的過中,詳寫“我”怎樣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的行動與心理,父親的指導則略寫,
2、說說哪句寫得好,好在哪里,
三、體驗與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對于我們學習具有那些積極的意義?面對考試失敗,面對競賽的失敗,我們的心理時怎樣想的?舉例說明。
四、拓展與延伸:
1、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寫法。學習這種寫作方法寫一篇生活中的小事講一個道理。
2、張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軀體癱瘓的情況下,憑借自己堅強的毅力自學完中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并且成為醫(yī)學博士,作家,成為當代青年學習楷模,以此談談自己的感想。(這一題是要求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勵學生積極向上)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教學目標】
多角度、探究性、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課文內容,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獲得感悟與教益。
【課前準備】
學生提前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通讀課文2至3遍。
【教學策略】
讀說與訪談相結合。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讓學生多讀,在朗讀中對課文內容進行感受體悟。
3、讓學生多說,用說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思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直接導入:直接說明本節(jié)課的學習方式并揭示課題。
二、訪談準備
。、默讀文章:
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中心意思,還要讓學生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提出默讀要求)
默讀完課文,請學生思考問題。
2、問題思考:
⑴ 課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我”遇到了哪些困難?
⑶ “我”是怎樣脫險的?
、 你從文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3、訪談對象的確定:小亨特(“我”)、亨特父親、小杰利(選出同學扮演)
三、訪談過程
情境采訪──屏顯提示:(跨越時空,教師把學生帶到七十多年前的美國費城。)
各位觀眾,這里是美國費城電視臺生活頻道對話節(jié)目專欄,我是主持人喬治。就在昨天,我們市西郊的一座小山崖上發(fā)生了一件兒童歷險故事,F在我們已經把幾個重要的當事人邀請到了現場。他們在哪里呢?就坐在同學們中間,F在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
第一輪訪談:復述故事情節(jié),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采訪小亨特:
、 能把你童年時的一件難忘的事講給在座觀眾嗎?
、 請問小亨特,你當時被困在懸崖,進退兩難時是怎樣想的?
⑶ 如果不是父親的.幫助,你能順利脫險嗎?
、 這次經歷對你后來的人生有何影響?現在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2、采訪觀眾:
、 齊讀最后一段,思考這個“經驗”包含著什么樣的哲理?
、 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什么困難?你是如何克服的?從中受到了怎樣的啟發(fā)?
。场⒉稍L莫頓亨特:
你為什么不用《童年往事》或《難忘的一件事》作為文章的標題,而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為題呢?
。、采訪觀眾:
請你給本文再擬一個題目,并說說理由。
第二輪訪談:探究“作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采訪亨特父親:
你是怎樣把兒子救下來的?
。、采訪觀眾:
⑴ 分角色朗讀“脫險”部分。
⑵ 假如你面對這種情況,根據你父母平時的做法,推測一下他們可能會怎么做?
3、采訪亨特父親:
、 請問,當你得知孩子被困在懸崖時,你心疼嗎?
、 對于大人來說,這懸崖并不高,你為什么不直接上去把孩子抱下來?
。础⒉稍L小亨特:
如果是你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樣做?你能想象一下嗎?
。、采訪觀眾:
你覺得老亨特先生是一位什么樣的父親?請用一句話表述。
第三輪訪談:探究“當朋友有難應如何做”。
。薄⒉稍L小杰利:
、 你是亨特最要好的伙伴,當他困在懸崖,而其他伙伴都離開時,你為什么不留下來?
⑵ 你回去之后做了些什么?
。病⒉稍L觀眾:
、 杰利的幾個小伙伴中你最喜歡哪個?為什么?
、 如果你是亨特的同伴,你會怎么做?
。ㄖ鞒秩颂釂柾曛螅捎^眾自由向當事人提問,最后主持人總結。)
第四輪訪談:采訪嘉賓。
嘉賓贈言:要離開我們的節(jié)目現場前,想跟觀眾說句話嗎?
第五輪訪談:聯(lián)系生活拓展延伸與遷移。
采訪觀眾:
。、通過我們今天的訪談,能給你哪些啟示?
。、你能把自己的平凡經歷和不平凡的人生啟示告訴大家嗎?
四、訪談結束
主持人(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通過剛才的訪談,相信在座每一位同學都會有了自己的思考。大家剛剛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大家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定能走到山的那一邊,欣賞到燦爛的紫藤蘿花,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音樂聲中結束訪談。
【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懸崖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 安全到達地面
人生中 解決一個個小困難 戰(zhàn)勝巨大困難
小懸崖 大人生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敘事性作品,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回憶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啟示讀者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么辦。作者回憶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喚起讀者的生活經驗,啟發(fā)讀者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個什么道理,悟到它所具有的普遍指導意義,這就是一筆精神財富,這就是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法寶。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積累詞語,弄清敘事要素,復述故事情節(jié),理解作者從具體事情中悟出的人生道理,同時弄清作者悟出人生道理的過程。
2、過程和方法:
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精讀課文,揣摩、賞析精彩的字、詞、句、段,體悟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義。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試對文中有關人物作評價,多角度思考課文與人生。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體悟文中所傳達的事與理,提倡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多角度思考人生。
2、教學難點:
、 理解作者具體細膩地描述獨特體驗的意義與作用。
、 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揣摩語言的表現力,提高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
【教學準備】
1、學生:
、 認真預習課文,掌握讀一讀,寫一寫。
、 熟讀課文,揣摩精彩的字、詞、句、段,結合自己的理解與體驗,聯(lián)系實際,談談啟示。
⑶ 有條件的學生上網或利用圖書館查找、收集有關作者及其作品的文字材料、圖片材料。
2、教師: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準備多媒體課件或電子幻燈。
【設計思路】
教學一篇課文,應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新課程、新課標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教學的關鍵是方法指導。課前指導學生任務型預習;課上充分引導學生朗讀、體悟、賞析,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愛學、樂學、善學;課后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拓展、探究,力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復述課文,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教學步驟
一、直接導入
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并不可怕,如何戰(zhàn)勝一切困難,也許《走一步,再走一步》將給你許多啟示。
(簡短的導語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二、整體默讀,概括要點
學生快速默讀全文,教師計時,要求學生用簡短而明確的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這樣設計,意在檢測學生默讀的速度及效率差異,為以后更好地培養(yǎng)默讀習慣、指導默讀方法提供原始比照材料。因為,按照新課標的規(guī)定,七年級至九年級的學生默讀一般的現代文,要注意速度,力求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約1500字,這樣算來,要求5分鐘內默讀完畢)
三、弄清敘事要素,復述故事情節(jié)
采用搶答形式,弄清敘事要素。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作者8歲那年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故事發(fā)生的地點──美國費城一座大約只有二十米高的懸崖上。故事中的人物──一起爬懸崖的6個小男孩(我、內德、杰利等)以及我的父親。故事發(fā)生的原因──天氣悶熱,內德提議爬懸崖。在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的別做膽小鬼的鼓動下,八年來一直有病的我也去爬懸崖。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分為兩部分:冒險、脫險。放聲朗讀課文,注意有關表示時間推移、事情發(fā)展的詞語和描述當時自然環(huán)境以及我的真切體驗的詞句,邊讀邊劃出來,進一步為復述作準備。
(以上設計,重在進行學法指導,意在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脫險過程,復述時要注意描述的細膩性、情感的豐富性和語言的感染力)
學生復述課文內容,采用小組討論、交流,推薦大班展示,師生互評的形式,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進而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結合研討與練習一)
四、假設情境,交流想法(結合 研討與練習二)
假如 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假如你是除了我、杰利以外的其他小男孩中的一個,你能嘗試著評價一下我、杰利以及其他小男孩嗎?
(這樣設計,意在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針對假設,能進入情境,能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價值取向等,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五、布置作業(yè)
筆頭完成 假設情境,交流想法中的第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賞析、探究、拓展閱讀。
〖教學步驟
一、學生分角色朗讀全文,挑最有感觸的、精彩的語句加以賞析、品味
(角色: 我、杰利、父親、內德及其他小男孩、旁白等。在賞析中,力求說出理由,如:寫得好,好在)
(這樣設計,意在分角色朗讀中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語言賞析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如何在不起眼的題材上寫出好文章?文章的標題能否改成童年往事,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從而,讀寫結合,融會貫通)
二、聯(lián)系實際,思考人生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么經驗教訓?
(學生先在小組內說一說,然后寫一寫。完成后先小組交流,后推薦大班交流。提醒學生應在不起眼的題材上寫出好文章 )
三、拓展閱讀,關注人文
將本文與朱自清的《背影》、美國艾爾瑪·邦貝克的《父親的愛》作比較閱讀,分別對三篇文章中我的父親作一番評價,結合現實,談談家長應如何愛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應如何理解家長的愛與教育?三篇文章中,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
四、布置作業(yè)
筆頭完成拓展閱讀。
(以上設計,重在課內外銜接、拓展,通過比較閱讀,給學生活躍思維提供舞臺。誠如烏申斯基所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實踐證明:語文素養(yǎng)也往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樣設計,不僅對閱讀、寫作能力是一種提高,更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
五、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讀課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
2、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
2、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學習方式。
情感與價值
1、激發(fā)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2、學會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對大的困難時,要化整為零各個突破。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品讀課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領會文章中作者所闡述的對人生哲理的感悟。
2、教學難點: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課文內容,獲得教益。
【教學策略】
講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二、研討探究
A揣摩心理,品評心路歷程
1.細讀課文7-15自然段,把自己當作文中的“我”,劃出表現我心情的語句,圈出重點詞,想一想,讀一讀,去體驗“我”陷入險境時的心情。
交流:現在,你就是童年的亨特,此刻你孤身一人縮在懸崖上,你的心情?
句式:我_________(心情詞)(有被拋棄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該冒險的'悔意;然而最強烈的是恐懼感),當時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心理描寫的句子)。(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撲撲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教師小結心理描寫的詞句:這里有被拋棄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該冒險的悔意,然而最強烈的是恐懼感。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細致的心理描寫,表達了我內心復雜的情感,我的膽小、懦弱。這也是寫人寫事文章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
B合作探究,領悟人生哲理
2、細讀16-23自然段,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完成下表
爬下懸崖 動作 心理活動 心理變化
哭 哭著說我會掉下去 毫無信心
移、伸、探、踩 這似乎能辦到 萌發(fā)信心
又照著做(移、伸、探、踩) 我能辦到的 信心大增
移、爬、踩、投、啜泣 產生成就感 巨大的成就感
3“啜泣”出現了兩次意思是否一樣?
4.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后一段,思考:我從爸爸指導我下懸崖脫險的事上“我”得到了什么經驗?并用簡短的語言寫出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寫得好的我們將共同分享。
三、多角度探究文本,拓展成長空間
課文是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寫的。請你變換視角,從杰利或“我”爸爸的角度敘述“懸崖脫險”部分。注意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人物的動作、心理、語言要符合身份。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同學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經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
完成課后研討練習四
板書設計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走一步再走一步脫險
毫無信心-------頓生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我會掉下去摔死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
小懸崖:不著眼巖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抵達目的
大人生:不害怕困難──克服小困難戰(zhàn)勝大困難──取得成功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6
知識目標:理清全文思路,通過復述情節(jié),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學會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標:聯(lián)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復述情節(jié),整體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探究、感悟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式: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重點是朗讀課文,理清全文思路,通過復述情節(jié),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同學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在山的那邊》,我們懂得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學生回答:只要百折不撓的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我們懂得該怎樣面對和實現理想,那么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險阻又該如何去面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學習一篇新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讀全文
要求:(1)讀全文包括課題、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鐘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鐘讀完。
。3)思考:故事發(fā)生在美國的哪座城市,什么時間爬懸崖的,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處有多高?
學生默讀后,能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標出生字詞,,交流生字詞
悶熱 彈子 訓誡 聳立 峭壁 顫抖 瘦骨嶙峋 迂回 凝視 啜泣 納罕
恐懼 安慰 頭暈目眩 經歷 屢次 抵達 暮色蒼茫 小心翼翼 灰心喪氣
三、再次默讀,整體把握課文
1、 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準備復述。
2、 復述方法指導:
A、抓住故事里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數字等有效信息,抓住關鍵詞語。
C、復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對文章主體的一個提煉加工過程。通過復述故事情節(jié),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獲得生活的'啟示。
3、學生復述(3—4人),自評復述得失。
4、教師應有針對性的指明學生默讀的速度和復述過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確復述方法,然后再讓學生有的放矢地糾正自己第一次復述的不當之處進行二次復述。
5、學生根據復述的得失,將經驗和復述方法記下來。
四、布置作業(yè):20個詞語,每個5遍。
第2課時:重點是學會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思考:
1、學生朗讀,提要求。
2、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無漏字漏字,注意語速、語調。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難,從哪些地方可看出?
歸納:從小多病,不能活潑勇敢 顫抖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著好了!
以旁觀者的眼光看,這算困難嗎,從哪兒可看出?
歸納:懸崖不高 伙伴們輕松爬上去了 “我”后來很容易地下來了
怎么很容易地下來的呢,心理有什么變化?
歸納:走一步 頓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懸崖 巨大成就感(只有幾米高,為什么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變化:害怕——頓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從中你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學生討論,明確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終將戰(zhàn)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三、合作探究
1、你從課文的那些地方體會出這樣的生活哲理的?
。ㄒ龑W生在課文中尋找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體會文章的蘊涵)
學生小組討論發(fā)言,對于理解有難度的詞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追問為什么?
A、 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標題的含義是什么?
B、 18小節(jié)的“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而要“一步一步”?
C、23小節(jié)的“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2、你覺得文中最讓你感動的是哪兒?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里的各個人物的?(多角度閱讀評價)
教會學生多角度閱讀的方法,以提高閱讀質量。
確立角度的方法:著眼于課文中的某個人物,或者著眼于課文中的某一情節(jié)
舉例:評價杰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親教育孩子的方式
伙伴們的做法有不當的嗎?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適當引導歸納
四、質疑與交流:
1、課文還有什么問題,你覺得可以提出來讓大家來共同探討的?
2、你受到什么啟發(fā)?該如何面對困難?
同學暢所欲言。
五、教師小結
六、延伸與拓展:讀汪國真詩句
七、布置作業(yè)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么經驗教訓?細心留意身邊的事,感悟生活,寫一篇短文。(學生在課內時間充分的情況下自由漫談,課后寫在作業(yè)本上)
八、板書設計: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走一步 頓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懸崖 巨大成就感
心理變化:害怕——頓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九、教學反思:多角度閱讀方法較好,課上加強滲透和指導。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7
【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正視困難并積極地克服困難。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2.引導學生正視困難并積極地克服困難。
【教學過程】
一、課堂積累,開拓視野
1.師出示名言,生齊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二、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滿了艱難險阻,其實,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處處都會有坎坷。那么,面對困難,我們該怎么辦,是放棄呢還是迎上去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難的,并希望同學們在學完這篇文章后,能夠從中受到一些有關人生方面的啟迪。
三、檢測字詞,掃通障礙
1.找一位學生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生領讀;師糾正。
2.教師點出一些詞語,由學生造句:心驚肉跳、啜泣、頭暈目眩。
四、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先大聲朗讀課文,然后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講述了作者一次怎樣的人生經歷?作者又是用哪句話來結束這一人生經歷的講述的?試從文中找出。
2.從這一經歷中,作者領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體現在哪個段落上?
五、研讀課文,培養(yǎng)能力
1.生默讀講述“脫險”經歷這一部分,準備復述。
2.師引導學生如何復述故事性文章;師出示復述要求:
A.交待清楚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
C.盡量用自己的話。
3.復述課文,師生點評。
4.師找出一些語句:“嗨,慢著,”;“我沒法──”;“再見!”;“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著好了!;“不用客氣。”;“我下不去!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看見了!比缓笾笇W生如何朗讀,出示朗讀要求:
A.用普通話,做到字正腔圓;
B.明曉詞語和詞組,做到停頓恰當;
C.揣摩人物內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讀。
5.生朗讀;師點評。
六、延伸拓展,開發(fā)思維
1.師提問: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件事雖已過去了,但作者卻從中領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試用文中的話表明這一哲理。
2.怎樣理解這一哲理?
師點撥,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以爬山為例,將爬上山頂的大目標化為爬山途中一個個不小目標;以學習為例,樹立短期目標,進而連綴成為長遠目標……
3.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什么困難?你是如何克服的?從中受到了怎樣的啟發(fā)?
生分組討論2、3問。
七、課后小結,提出希望
1.師送學生一首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2.布置作業(yè):
按六(3)題寫成書面小文章或一篇讀后感。
附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故事:遇險──脫險
哲理:把困難分解再去克服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相關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01-2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1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1-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1-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1-2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3-1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3-1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3-0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