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時間:2024-07-19 15:17:3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一語文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

  學習目標:

  1、初步識記并積累戲曲文化知識,如幾種主要地方戲的名稱、特色和京劇的臉譜知識、行當?shù)取?/p>

  2、利用多媒體欣賞戲曲名段,說一說戲曲文化的魅力,接受一點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3、探討青少年對傳統(tǒng)戲曲的態(tài)度,針對問題提出應對措施。

  學生課前活動:

  1.自主閱讀教材,同學間分組合作查找資料,通過書籍、網絡等渠道了解中國戲曲的一般知識。

  2.訪問劇團專業(yè)人士或戲曲愛好者,了解戲曲文化知識和我們家鄉(xiāng)的地方戲。

  3.調查青少年對戲曲的態(tài)度,以及應對措施。

  課堂教學過程:

  一. 導語

  課堂調查學生對戲曲的了解程度,引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括歷史悠久的戲曲文化。我們可以欣賞河南豫劇的淳樸厚實,此外,在戲曲上,還有京劇的雍容典雅,越劇的輕柔婉轉,梆子戲的高亢悲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中,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吧!

  二、在這節(jié)課上,我們要達成的學習目標是(見上述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賽一賽,積累戲曲常識

  1、賽一賽

  (1)課前,你們在前幾天的自主學習活動中,一定搜集到很多有關戲曲的資料,了解了戲曲的一些常識吧。下面我們就檢測一下,檢測分必答題和搶答題,必答題分組進行,搶答題誰最先舉手作答并回答正確,就可為本組掙分,最后評出評出優(yōu)勝組,給予小小的獎勵;每題10分,現(xiàn)在大題開始。(大屏幕顯示)

  必答題有兩輪,搶答題有兩輪:

  必答題(每題10分):第一輪 第一組題

  1.被稱為“中國戲曲之母”的劇種是哪個劇種?(昆。

  2.中國戲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

  3.與希臘的悲劇、印度的梵劇合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曲的劇種是什么?(中國戲曲)

  第二組題

  v 1.全國現(xiàn)有的戲曲劇種大約有多少?(360多種)

  v 2.享有“東方歌劇”盛譽的是哪個劇種?(京。

  v 3.戲曲表演藝術有哪些技術方法?(手、眼、身、法、步)

  必答題:第二輪(連線題)

  第一組題

  昆劇 芬芳的泥土氣息

  京劇 濃濃的河南特色

  黃梅戲 中國戲曲之母

  豫劇 東方歌劇

  第三組題

  梅派 A.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柔媚嬌婉的風格

  程派 B.以氣與力取勝,有陽剛之美,具剛健婀娜風格

  荀派 C.善良、溫柔、華貴、典雅而具正義感的古代婦女

  尚派 D.遭遇悲慘,具有外柔內剛性格的中下層女性

  搶答題(每題10分)第一輪

  判斷正誤

  1、中國戲曲起源于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正確)

  2、 我國戲曲講究 “唱念做打”四種藝術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種技術方法來表現(xiàn)人物。(正確)

  3、戲劇表現(xiàn)于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虛擬——沒有實物的表演。(正確)

  4、京劇稱為“中國戲曲之母”。(錯誤)

  搶答題:第二輪

  看圖片辨劇目(略)

  優(yōu)勝組老師給予小小的獎勵。

  2、問一問

  由大屏幕看圖片猜劇目引入,在所有戲曲中,影響力最大的劇中是什么?(學生答:京。┨岬骄﹦,就不能不提京劇和其他戲曲的最大的區(qū)別,那就是臉譜。下面,讓我們來判斷一下,京劇演員臉上五顏六色的臉譜代表什么。

  出示臉譜圖片,學生探討,并總結臉譜特征:

  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

  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

  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黃臉和 白臉 含貶義,代表兇詐;

  金臉和銀臉 是神秘,代表神妖。

  3、猜一猜

  大屏幕上出示臉譜圖片,學生猜猜他們分別是什么性格,代表人物是誰。

  4、聽一聽

  熱鬧之后,請大家靜靜地欣賞戲曲。

  學生通過多媒體欣賞戲曲名段《蘇三起解》、《誰說女子不如男》。

  5、想一想

  也可以小組討論,各抒己見:

  1、我國的傳統(tǒng)戲劇究竟該去,還是該留?為什么?

  2、我們?yōu)槭裁床荒芟駸釔哿餍幸魳纺菢訜釔蹜蚯兀课覀兊?傳統(tǒng)戲劇應該怎樣擺脫困境,重獲新生?

 。▽W生發(fā)言)同學們都認為戲曲應該存在下去,并為此提出了寶貴的意見,那么,河南電視臺有個欄目做到了讓戲曲發(fā)揚光大的重任(學生答:梨園春)。自從這個欄目開辦以來,全國各地興起了唱戲的熱潮,這些面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出示梨園春小擂主的照片),尤其是孔瑩,先后帶巴西、悉尼等地演出,讓戲曲的魅力發(fā)揚到了海外,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進而喜歡中國戲曲。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唱臉譜》,看看外國人眼中的戲曲是什么樣子。(播放FLASH《唱臉譜》)

  6、寫一些

  一節(jié)課馬上結束了,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呢?請大家書面總結一下,20個字左右即可。(挑一組同學代表發(fā)言)

  四、老師總結

  由于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僅僅靠這次語文課實在無法從語文的角度領略其全部內涵。課堂是有限的,而語文學習的空間卻是廣闊的。希望大家能夠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去進一步感受戲曲文化的無窮魅力!

  最后有兩句話和大家共勉:關注傳統(tǒng)文化,關注中國戲曲!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三只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

  4、形成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揣摩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理解蘊涵的人生哲理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并了解作者

  課前30秒圖片(漂亮、可愛的貓)欣賞,觸發(fā)學生愛的情感。

  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小動物。很多家庭因為貓惹人喜愛而養(yǎng)它。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養(yǎng)過三只小貓。從養(yǎng)這三只小貓的過程中,他領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樣的哲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鄭振鐸先生的散文《貓》。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縣人,F(xiàn)代作家、文學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全國作協(xié)理事等職。1958年10月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前往阿富汗等國進行友好訪問時,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參考圖譜》《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二、檢查預習

  1、讀準字音

  污澀紅綾慫恿悵然蜷伏悲楚懲戒妄下斷語

  2、理解詞義

  慫恿:鼓動別人去做。

  悵然:不愉快的樣子。

  妄下斷語:不經考慮地說出斷定的話。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感知文意,完成下表

  第一只貓

  第二只貓

  第三只貓

  來歷

  隔壁要來的

  舅舅家抱來的

  蜷伏在家門口,張嬸拾了進來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后來,光澤的毛也污澀了

  渾身黃色,很可愛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燒脫了幾塊,更覺難看。

  性情

  活潑

  更活潑,更有趣,會捉鼠

  天生憂郁,不活潑,懶惰

  地位

  寵物,相伴的小侶

  寵物,親愛的同伴

  若有若無,不大喜歡,不大注意它

  結局

  病死了

  被一個過路的人捉去了

  死亡

  對我的感著一縷的酸辛悵然,憤恨詛咒偷貓賊內疚,更難過

  影響

  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更感到難過得原因是:第三只貓的死,責任在于“我”!拔摇敝鞴芤軘啵瑪喽B是被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卻無法辯訴,最后死在鄰居家的屋脊上,“我”認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這個過失是無法挽救的

  2、根據(jù)上表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三、研讀課文

  1、文章生動的記敘了我家三次養(yǎng)貓的經過。其中,前兩只貓活潑、有趣,找出相關句子作分析。

 。1)、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

 。2)、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

  (3)、有時蝴蝶安詳?shù)仫w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

  (4)、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兒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墻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曬太陽。

  (5)、飯后的娛樂,是看它在爬樹。隱身在陽光隱約的綠葉中,好像在等待著要抓捕什么似的。

  這一組句子,從細小的方面寫盡了前兩只貓的活潑可愛、頑皮淘氣。這樣的描寫,叫做細節(jié)描寫。它可以使文章生動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貓難看也罷、憂郁也罷,但這都不妨礙它成長。然而,這種平靜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隨之而來,貓的遭遇是什么?(跳讀第17-29段)。

  ——被主人誤認為偷吃了芙蓉鳥。

  3、“我”根據(jù)什么判定芙蓉鳥是這只貓咬死的?

  ——“那只花白貓對于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對鳥籠凝望著!

  4、我的判斷是否準確?是誰咬死了芙蓉鳥?根據(jù)是什么?

  ——只兇惡的黑貓把鳥咬死。

  根據(jù)是:“一只黑貓飛快的逃過露臺,嘴里銜著一只黃鳥”。

  5、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難過,作者是怎樣抒發(fā)這種感情的?齊讀第30、31段。

  ——這是我的懺悔。同時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不能主觀臆斷,否則,就會出現(xiàn)差錯,甚至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過失。

  6、第二只貓丟失,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yǎng)貓!钡谌回埶篮,作者又寫道:“自此,我家永遠不養(yǎng)貓!痹囍(lián)系文中的描寫,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貓是舅舅送的,比第一只貓更有趣,更活潑。全家人都很喜歡它,然而不幸亡失!拔摇备械健皭澣,憤恨”,所以“自此,我家好久不養(yǎng)貓!钡谌回埐皇恰拔摇北眇B(yǎng)的,是全家人都不喜歡的`可憐的難看的憂郁的,懶惰的貓,然而由于作者對貓的誤會,又親自制造了貓的悲劇,所以深感內疚,為了不再看到悲劇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

  四、課堂小結:學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做事不能單憑主觀臆斷,那樣會留下痛苦的回憶;冤枉了別人,如果對方難以辯解,那更會給自己留下痛苦。

  第二課時

  一、把握文章的寫作特點

  跳讀課文,想一想,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1、情節(jié)曲折,結構嚴謹。

  文章圍繞中心敘寫了三個故事,每個故事都以養(yǎng)貓的亡失為線索都具有相對的完整性。三個故事又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組成一串,構成一段家庭養(yǎng)貓的悲劇史:得貓——養(yǎng)貓——亡失——再得貓——再養(yǎng)貓——再亡失——復得貓——復養(yǎng)貓——復亡失,永不養(yǎng)貓。情節(jié)三起三落,層層推進。

  2、首尾呼應。

  銜接呼應表現(xiàn)為:開頭交代幾次養(yǎng)貓的結局,拋出線索,總領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養(yǎng)貓”收尾,開拓深意,呼應開頭。三個故事之間又有過渡段貫通彌合。

  二、感悟

  學生討論、交流,按句式說話:“對于,我想說:”

  1、對于作品中的“我”,對于“我”妄下斷語打死可憐貓的事件,我想說:

  凡事不能單憑印象,主觀臆斷,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存偏見私心,要寬容、要仁愛,要同情弱小者。

  教師引導:關愛生活中的“可憐貓”!

  2、對于作品中的貓,我想說:

  在不合理的社會中,弱小者總是飽嘗著生活的不幸,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會成為冤案的犧牲品;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三、延伸遷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經錯怪過別人或被人誤解過?把事情經過說給其他同學聽聽,并和同學討論一下,怎樣才能減少彼此之間的誤會?

  四、課堂總結

  本文寫的是貓,作者卻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后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上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鄭振鐸先生的《貓》,讓我們有了許多感悟。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時,一定要努力尋找自己的優(yōu)點、發(fā)揚長處并讓它超常發(fā)揮。這樣,你的命運才有可能改變。因為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同學們,不論走到哪里,你們一定要讓自己成為最好的——最綠的小草,最純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五、布置作業(yè)。

  板書貓

  第一只貓

  第二只貓

  第三只貓

  來歷

  隔壁要來的

  舅舅家抱來的

  張嬸撿來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

  渾身黃色,很可愛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燒脫了幾塊,更覺難看。

  性情

  活潑

  較第一之更活潑,更有趣,會捉鼠

  天生憂郁,不活潑,懶惰

  地位

  寵物

  寵物

  若有若無,不大喜歡

  結局

  死亡

  丟失

  死亡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3

  學習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huán)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閱讀、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資并非一成不變,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知識。

  2、理解方仲永由五歲能詩,到“泯然眾人”這一變化的原因。

  學習難點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并能作出評價。

  2、了解說理散文中的敘事技巧。

  學習方法

  1、自主閱讀法。2、合作討論法。3、競賽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入設計

  先請同學們說一說關于勤奮的名言警句,(下列參考)如:

  1、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

  2、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3、被譽為“發(fā)明大王”的偉大的科學家和發(fā)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說得很好,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边@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學生分組,說出的名言警句正確的,給本組加2分。

  聽講,思考。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歷進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樣,熱衷于追求個人名利,而是要在經國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績。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tǒng)治力量,以防止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zhàn)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嚴謹,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shù)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

  找一名學生朗讀,其他人聽讀,了解記憶。

  三、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意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多媒體顯示)

  隸(lì)扳(p。┲](yè)邑(yì)

  矣(yǐ)泯(mǐ)稱(chèn)

  卒(zú)焉(yān)耶(yé)

  2、復讀課文,讀清句讀。

  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多媒體顯示: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3、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讓學生自主翻譯課文后,同桌為一組,展開對抗競賽,底分均為100分,每發(fā)現(xiàn)一處錯誤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輪:翻譯課文

  同桌每人口頭翻譯課文一段;ハ噘|疑、評價、記分。

  第二輪:認讀課文,(多媒體顯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第三輪:文言知識大評比。(多媒體顯示):

 。1)解釋帶點的字

 、偈离`耕

 、谖磭L識書具

 、鄄⒆詾槠涿

 、苤肝镒髟娏⒕

  ⑤稍稍賓客其父

 、藁蛞藻X幣求之

 、攮h(huán)謁于邑人

  ⑧不能稱前時之聞

 、徙槐娙艘

 、馐苤谔

 、腺t于材人遠矣

 、械脼楸娙硕岩

 。2)一詞多義

  其

  其詩以養(yǎng)父母

  其文理皆可觀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余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受之天于

  謁于邑人

  于舅家見之

  賢于材人遠矣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賓客其父父利其然

  傷仲永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诘脼楸娙硕岩

  如有困難,教師點撥。仲裁權歸教師。

 。鞔_):

  (1)①屬于②曾經③題上④完成⑤漸漸⑥有的(人)⑦四處拜訪⑧相當⑨完全⑩承受⑾勝過⑿能夠

 。2)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寫的詩③這樣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書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寫的詩”④代“仲永的詩”⑤“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⑥結構助詞“的”⑦調節(jié)音節(jié),無意義。于:①引出對象②在③表示比較④介詞,從。

 。3)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為……有利

  傷:為……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4)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4、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多媒體出示相關題目: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有什么用意?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鞔_):

 。1)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睂懯龤q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奥劇焙汀耙姟庇袡C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xiàn)“傷”的含義。

 。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學生聽讀課文,標畫字音、斷句。

  請一名學生認讀并領讀。掌握字音。

  根據(jù)教師提示,學生齊讀課文,讀清句讀。

  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按要求進行比賽、評價、記分

  這是一段尚未標點的文章,由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同桌兩人交錯認讀,比賽方法同上

  學生在練習本上直接寫答案,同桌一組比賽,找二人板演,互相比賽。

  每一道測試題的單數(shù)題由左邊同學完成,雙數(shù)題由右邊完成。

  學生邊讀邊思考思考、然后合作討論交流,并自由發(fā)言。

  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齊讀課文兩遍。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并背誦。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課后按要求完成作業(yè)。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4

  教學目的:

  1、領會課文緊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選取材料,突出重點。

  2、學習本文按時間先后及空間位置的變化來介紹對象的方法,能根據(jù)課文內容理清中山陵的大體布局。

  3、了解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歷程。

  教學重點:

  根據(jù)課文內容理清中山陵的大體布局。

  教學難點:

  說明順序的理解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現(xiàn)在正值春暖花開之際,到處綠陰濃濃花香似海,那你們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節(jié)日?為了紀念誰?

  學生紛紛回答。

  今天咱們就走進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去瞻仰中山陵的宏偉和先生人格的偉大。

  二、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結果:

  1、課堂交流孫中山生平事跡的資料及中山陵的圖片資料。(教師總結略)

  2、給下列字注音:

  山麓 莽原 嵯峨 汲取 參錯 靈柩 坡陀

  深邃 牌坊 琉璃 門楣 趺 嵌

  三、合作探究:

  1、閱讀5—11段,根據(jù)說明內容填寫下列示意圖,比一比哪組填得又快又準確:(圖略)

  學生活動:4—5人一小組,閱讀填表。

  2、講你當一次講解員,用簡潔的語言把這幅圖解說清楚。

  學生活動:每小組推選口才較好者才講導游員。比比誰講得好?(可以出示準備好的圖片)

  3、請你說說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說明中山陵的?

  教師明確:空間順序 由內而外,由整體到局部。

  四、難點探討:

  文章7—11段分寫了陵園的主要建筑,為什么第六段還要總寫陵園的平面布局?

  教師明確:本段關于陵園的平面布局的總說,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讀者對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個概括的了解。

  五、板書設計:

  南北中軸對稱,三處風景區(qū)聯(lián)為一體

  總體特點: 陵園大道兩旁及道外大面積綠化

  總體介紹:

  總平面布局: 南:石牌坊、墓道

  北:陵門、墓室

  依次介紹: 南 石牌坊、墓道、守陵衛(wèi)士駐所、陵門

  石階、碑亭

  平臺、石階、祭殿

  北 祭堂

  墓室

  附補充資料:

  孫中山(1866—1925)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廣東香山(中山)人,1892年畢業(yè)于香港西醫(yī)學院。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聯(lián)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孫中山的思想:民主博愛、天下為公。

  孫中山的貢獻:領導中國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來的封建專制制度。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體會文中的說明方法——列數(shù)據(jù)

  2、體會文中準確、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特征。

  3、理解“巍巍”中所包含的對孫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

  教學難點:

  無處不在的對先生的.景仰之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回憶中山陵各建筑的分布情況。陵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由南往北依次為石坊、墓道、駐所、陵門,最后墓室。氣勢宏偉,今天咱們繼續(xù)學習、探討陵園的建筑布局與先生的人格有何關系?本課說明方法和語言又有何特點?(學生回憶、學生討論)

  二、合作探究:

  1、中山陵前冠以“巍巍”二字有何意?

  教師明確:巍巍:高大的樣子。既指陵園建筑群體的規(guī)模氣勢,也指它在廣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閱讀文章,找出與“巍巍”相應的描寫。

  學生活動:閱讀并用波浪劃出來、朗讀。集中于2、9段。

  3、陵園的設計方案是怎樣選的?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有哪些特點?

  學生回答:通過競爭入選!懊芊庠u議的方式”,保證了設計方案的最優(yōu)化。

  特點:見文中第4段。

  4、寫中山陵的巍巍氣勢與寫孫中山的偉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關系?營造中山陵肅穆的氛圍,寄托了人們對先生怎么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明確: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和不朽精神的象征;寄托了人們對中山先生無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5、本文的說明方法及語言有何特點?請舉例說明。

  學生討論:列數(shù)據(jù)的說明方法。特點是:準確、簡明、生動、形象。

  舉例略。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5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了解作者,梳通文意。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部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遺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河中石獸》記載的是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結合注釋,讀準字音,積累詞語,理解大意。

  一、讀準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嚙(niè)溯(sù)歟(yù)

  二、在閱讀中積累下列詞語:

  1.古今異義

  并:古義:一起二石獸并沉焉。今義:并列

  閱:古義:古義:經歷閱十余歲今義:閱讀

  是:代詞這是非木柿今義:判斷詞是

  蓋:古義:發(fā)語詞蓋石性堅重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義:只但矢其一今義:表轉折但是,卻

  2.一詞多義

  豈有為暴漲攜之去離去

  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

  為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成為

  橘生于淮南則為橘是

  為其來也在

  3.詞性活用

  三、探究結構

  第一層:和尚重修廟門難尋石獸;

  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獸已深埋;

  第三層:按老河兵指引找到石獸;

  第四層:闡述遇事不能主觀之理。

  二、探究中心

  1.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本文通過尋找倒塌的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據(jù)主觀推斷的道理。

  《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

  原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gān)①,山門圮(pǐ)于河②,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數(shù)小舟,曳(yè)鐵鈀(pá)④,尋十余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⑦”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擊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niè)沙為坎穴。⑨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yì)斷歟?⑩

  譯文:

  滄州南面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大門倒塌在河中,兩個石獸一起沉入河底。過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竟然沒找到,以為它們順流而下了。搖著幾只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沒有痕跡。一個講學者在寺廟里教書,聽了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又硬又重,沙的性質又松又輕,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著河尋找它們,不也荒唐嗎?”大家信服(它)是正確的言論。一個老水手聽了這話,又嘲笑說:“凡河中落入石頭,應當從上游尋找它們。石頭的性質又硬又重,沙的性質又松又輕,水沖不走石頭,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沖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頭必定倒在坑穴里。像這樣沖擊,石頭再轉移。不停地轉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頭,固然荒唐;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按照他的話,果然在幾里外尋到了(石獸)。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難道可以根據(jù)(一個方面的)道理就主觀臆斷嗎?

  字詞解釋:

 、贉嬷荩航窈颖笔嬷菔小ER:靠近。河:指黃河。干:岸邊。

 、谏介T:寺廟的大門。圮:倒塌。

 、坶啠航涍^。歲:年。

  ④棹:船槳。這里作動詞用,劃船。曳:牽引。鈀:通“耙”,整地的農具。

 、菽臼粒耗酒.

 、掬危郝駴].

  ⑦顛:顛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釃В阂.這里是沖刷的意思?惭ǎ憾纯。

 、庖軘啵褐饔^判斷

  《河中石獸》教學反思

  這是改編之后新增的一篇課文,因此在網上很難找到資料。下面我來談談自己所上這篇課文的一點感受。

  這篇課文我分兩個課時來完成。并且我把這篇課文的重點放在理解字詞、課文內容和讓學生自己歸納課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上;把難點放在讓學生知道學習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上。

  首先我讓他們自己借助課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書自己初步閱讀感知課文內容。

  讀了幾分鐘后全班一起朗讀(他們邊讀的時候我把他們讀錯的字寫在黑板上,然后在一起更正讀音)。更正之后我再帶他們朗讀一篇課文,緊接著讓他們自己在朗讀幾篇。這樣他們就會對課文內容有進一步的了解。便于他們更好地學習課文。這一點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帶他們多讀文章,這樣不僅能熟知課文內容,而且還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接下來就是對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及掌握課文內容。對于作家作品的介紹我只簡單的說一下。對字詞和課文內容我講的`比較詳細。我先讓他們自己翻譯課文,把不會翻譯的作上記號(在學習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等時間到了我讓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一句一句講解課文內容,由于文章內容有點長我讓他們一段一段來學習。如果將的內容太多我發(fā)現(xiàn)對農村中學得孩子來說要他們把那么多的內容記下來就有些困難,他們消化不了。我把每段里面重要的詞語句子要他們做上記號,再讓他們當堂把這些內容記下來。過幾分鐘后我在檢查他們學習的情況,真的和我預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覺得人有了壓力之后才會有動力,對于這些學生來說用這種方式讓他們掌握文章內容效果還可以。我真的很開心他們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學完文章內容之后,我馬上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提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歸納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待學生回答之后便明確答案(尋找石獸的故事)。接著問他們課文中講了他們用幾種方法來尋找石獸的?然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們都只找到了三種,他們都把第一種給漏掉了。最后又問學生他們是怎樣找到石獸的?學生馬上回答是根據(jù)老何兵提供的線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獸的。

  文章的最后我問學生從他們尋找到石獸這件事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什么道理?對于這個問題他們回答的就不是很全面。

  對于這篇課文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生朗讀和讓他們課文重要詞句這方面做得還可以。他們之后做這課的習題時很多學生都不用看書,這點值得我高興。在課文提升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好。以后自己要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對于學問是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我一定會不斷的學習,是自己越來越優(yōu)秀!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6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

  2.提高朗讀詩歌的能力

  學習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贊頌黃河,贊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學習難點

  提高朗讀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走近光未然,了解黃河大合唱。

  2.給下列生字注音

  巔( )哺( )澎湃( )瀾( )

  3.解釋詞語

  澎湃:

  浩浩蕩蕩:

  二、課堂展示

  (一)預習檢測

  (二)合作交流文本探究

  1.全詩分成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誦詞可以看作是一個序曲,它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是什么?

  2.歌詞中哪些內容是來歌頌黃河的?分別是從哪些方面進行歌頌的?

  3.在“頌”之前對黃河進行了一番描繪,表現(xiàn)了黃河怎樣的特點?

  4.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為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三、當堂檢測鞏固提高

  1.《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為配合音樂家而創(chuàng)作的組詩,它共有個樂章。

  2.文章用、 、 、等詞語歌頌了黃河的偉大精神。

  3.在結構上,《黃河頌》是按、 、的順序展開的。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7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音及詞義:

  巔di n:山頂。

  金濤澎p ng湃p i:金黃色的波浪互相撞擊,聲勢浩大,氣勢雄偉。

  狂瀾l n:巨大的波浪。

  宛轉:輾轉。這里指彎彎曲曲地延伸。

  九曲連環(huán):形容黃河的流勢盤旋往復。

  浩浩蕩蕩:水勢大,泛指廣闊或壯大。

  哺育:喂養(yǎng),培養(yǎng)。

  滋長:生長,產生。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縣人。1927年在中學時代即參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輟學,曾做過學徒、店員和小學教師。1936年抵達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并從事進步文藝活動。1935年8月創(chuàng)作《五月的鮮花》歌詞,以其深懷憂患與憤恨體現(xiàn)濃郁深沉的抒情氣息廣為傳唱。1939年到延安后創(chuàng)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風行全國。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

  2、相關知識: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洗星海創(chuàng)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wèi)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象與現(xiàn)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zhàn)的真實場面。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黃河頌》中雄奇的想像與現(xiàn)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贊美了黃河雄偉的自然氣勢和它對中華民族的孕育、文明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像黃河巨人一樣偉大堅強,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zhàn)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shù)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二、文章脈絡

  第一節(jié)是朗誦詞,第二節(jié)是歌詞。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稱讀者為“朋友”,開宗明義地說出了要“歌頌黃河”的主題。

  第二節(jié)是全詩的主體部分,為了表現(xiàn)頌歌的氣勢,“由男高音獨唱,歌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段以鯓訉憽袋S河〉》)。第二節(jié)歌詞的內容層次比較分明,并且有明顯的關鍵詞語可作為思路梳理的依據(jù)。首先,是“望黃河滾滾”的“望”字,一直統(tǒng)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這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huán)”;然后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后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接著,開始贊頌黃河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進入“頌”的階段!鞍!黃河!”反復出現(xiàn),把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fā)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歌頌黃河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wèi)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yōu)勢;最后由實到虛,歌頌黃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并且代表中華兒女發(fā)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三、寫作方法

  歌詞明快剛健,具有音樂陽剛之美。

  這首歌詞明快剛健,音節(jié)宏亮,節(jié)奏鮮明,具有音樂陽剛之美。詩行之間,講究音組的規(guī)范,即多數(shù)為二言或三言結構.為的是使讀者讀來明快流暢,有如船行在浪濤起伏的感情江河中!饵S河頌》還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和新詩的豐富營養(yǎng)。它雖以短句為主,但章無定句,句無定字,有點似唐詩、宋詞,但又比唐詩、宋詞自由奔放;又好似自由詩,但又比自由詩形式整齊。它隔二句或三句押韻,形成自然和諧的韻律。

  四、重難點導析

 、鸥柙~中反復出現(xiàn)的“啊!黃河!”起了什么樣的作用?

  “啊!黃河!”反復出現(xiàn),把歌詞主體部分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fā)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依次是:黃河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wèi)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著中華民族。由實到虛,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深入。

  ⑵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

  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搖籃”較易理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中華文化在黃河流域產生、發(fā)展、壯大,黃河哺育滋養(yǎng)了世代炎黃子孫。把黃河比喻為“民族的屏障”,側重從黃河對中華民族的保衛(wèi)作用而言。

  黃河天險在地理上可作為軍事屏障,黃河的偉大堅強精神,更足以成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這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制勝法寶。

 、侨绾卫斫恻S河“向南北兩岸/伸出萬千條鐵的臂膀”?

  對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萬千條鐵的臂膀”一句,首先應該明確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從全句看,這是一個比喻句,把黃河比喻為一個巨人,黃河主流是巨人的軀干,黃河流域中的無數(shù)條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萬條“鐵的臂膀”。其次,應該和上文結合起來理解,如此巨人,“一瀉萬丈,浩浩蕩蕩”體現(xiàn)了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正足以激發(fā)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⑷這首詩歌是從什么角度表達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的?有什么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詩是從歌頌黃河、贊美中華兒女的角度來表達愛國之情的。因為黃河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象征。1938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這首詩歌曾激發(fā)著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華兒女建設強盛祖國的豪情。

  【練習解答】

  一、作者心目中的黃河象征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具有偉大堅強的精神。

  二、1、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足以成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這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制勝法寶。有了這種精神,就能抗擊日寇,保衛(wèi)家園。

  2、黃河磅礴的氣勢,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足以激發(fā)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三、《黃河頌》在內容上是對黃河及民族精神的贊美,語言上更委婉,意象更豐富!侗Pl(wèi)黃河》是號召人民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語言更直白,詩后連用四句“保衛(wèi)”更有鼓動性。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一、分析故事情節(jié),人物和寫作特色。

  二、領會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

  三、熟讀并背誦課文。

  四、深入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著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xiàn)實意義。

  然后以完成文后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后,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并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

  課時安排

  第一教時: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理解詞性活用現(xiàn)象和古字通假。講讀故事情節(jié),體會愚公精神,在理解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比較人物性格。

  第二教時:拓展閱讀與實踐。在深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古為今用,推成出新,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復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二、導入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jù)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御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zhí)撿o、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四、通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復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a、“方”七百里(方圓,指面積。這里周圍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 、“陽”(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 、“陰”(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削減)

  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樣)

  g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固執(zhí)、頑固)

  j、“雖”我之死(即使)

  k 、“何”苦而不平(愁)

  2、詞性活用、一詞多意、通假字

  a、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b、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語氣詞)

  c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臾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3、講讀故事情節(jié),體會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圍的環(huán)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b、愚公為什么要移去這兩座山?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種程度?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d 、愚公這一壯舉是否得到家人或鄰里的贊同,從哪里看出來?

 。1)雜然相許

 。2)雜曰。

 。3)“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e 、大家都知道,對于愚公來說移山是艱難的,難在何處?

  (1)“年且九十”(說明年老)

 。2)“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說明移山目標之宏偉)

 。3)“其妻獻疑的理由”(說明移山困難之多)

 。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說明搬運土石路途遙遠)

  小結:這一節(jié)突出了愚公的“畢力平險”的大無畏精神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4、討論愚公與智叟的觀點

  a、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長遠的,發(fā)展的觀點。

  c 、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來要求愚公

  小結: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進一步表現(xiàn)了愚公移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心。

  五、比較人物性格

  1、把智叟的話與愚公之妻的話比較,看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之妻智叟

  “獻疑” “笑而止”

  關切嘲笑

  憂慮譏諷

  2、愚公與智叟

  愚公:目光長遠積極奮斗全面發(fā)展

  智叟:目光短淺冷漠逃避片面靜止

  六、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是在生產極不發(fā)達的條件下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七、寫作特色

  1、反襯

  以兩山高大反襯移山艱難

  2、對比

  a。移山人力的單薄與移山任務的艱巨(突出愚公排除萬難的堅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現(xiàn)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節(jié)曲折

  八、歸納總結

  《愚公移山》是一則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斗。

  《愚公移山》翻譯題(帶答案)

  愚公移山翻譯

  翻譯下列句子(不用抄原句)

  1、方七百里,高萬仞。

  2、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5、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7、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8、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9、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10、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參考翻譯:

  1、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2、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

  3、(他)苦于山區(qū)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4、(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

  5、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

  6、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

  7、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8、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9、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改變)。

  10、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墒巧絽s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

  《愚公移山》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

  且:1、年且九十(將近)2、且焉置土石(況且)

  其:1、其土石如何(加強反問語氣那么多)2、懼其不已(代詞,他)

  之:1、跳往助之(代詞,他)2、雖我之死(的)3、以君之力(助詞,的)

  焉:1、且焉之土石(哪里)2、始反一焉(語氣助詞)

  固:1、汝心之固(頑固)2、吾義固不殺人(本來)

  亡:1、今亡亦死(逃走)2、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而:1、面山而居(表修飾)2、聚室而謀(表承接)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蜘蛛捕食過程,了解課文的內容,學習作者如何科學的(即真實、細致、具體的)眼光來觀察事物。

  2、通過作者介紹蜘蛛捕食的過程,了解本課所用的富有邏輯性(即捕食對象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說明順序。(重點)

  3、學習多角度介紹事物特征的說明方法。(重點)

  4、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和準確、凝練的表達。(難點)

  二、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合作探究。

  三、教學道具:

  多媒體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從課文第一段的謎語導入。

  (二)、作者簡介

  周建人:1888———1984,中國民主促進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社會活動家、生物學家、魯迅研究專家。魯迅三弟。魯迅二弟是周作人。

  主要著作:《略講關于魯迅的事情》,《魯迅回憶錄》等。另外還有科學著作《科學雜談》、《生物進化淺說》。

  《蜘蛛》發(fā)表于1935年,收在周作人的科學小品文集《花鳥蟲魚及其他》中?茖W小品是一種用文學的筆調來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本課節(jié)選自原文的開頭部分,通過對蜘蛛捕食過程的細致描述和說明,介紹蜘蛛的生活習性,以此激發(fā)學生探究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ㄈ、朗讀課文,字詞過關。

  1、給加紅色的字注音。

  諸葛亮()蚊蚋()掙扎()蜾蠃()提防()

  2、給多音字注音。

  起勁()勁敵()掙扎()掙錢()粘土()粘。ǎ

  生練習后師點撥:

 。1)給加紅色的字注音。

  諸葛亮(gě)蚊蚋(ruì)掙扎(zhá)蜾蠃(guǒ luǒ)提防(dī fang)

 。2)給多音字注音。

  起勁(jìn)勁敵(jìng)掙扎(zhēng)掙錢(zhèng)

  粘土(nián)粘住(zhān

  3、掌握下列詞語。

  八卦陣:傳說的一種按八卦方位布置的陣法。(課文注釋)提防:小心防備。

  掙扎:用力支撐。

  縛:捆綁,纏繞。(課文注釋)

  兜:攬,攏。(課文注釋)

  悵然:失望,不痛快。(課文注釋)

  幸免:僥幸避免。(課文注釋)

  再行:指另外進行某項活動。(課文注釋)

 。ㄋ模、再次朗讀課文,感知內容,理清層次,概括各層意思。(合作探究)

  討論后師明確:

 。ㄒ唬1)用謎語引出蜘蛛。

  (二)(2——3)寫蜘蛛捉各種“飛來將”的情況。

  (五)、默讀課文,找出概述蜘蛛捉“飛來將”的幾種情形,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合作探究)

  討論后師明確:

  蜘蛛捕捉“飛來將”情形:

  捉蚊蚋等小蟲;捕捉“力氣較大的飛蟲”;捉拿“帶槍的飛將”,如蜜蜂;捉“披甲的飛將”;與“蜾蠃”的戰(zhàn)斗。

  作者寫作順序:按照捕食對象由小到大、由弱到強。

  六、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抄寫字詞2遍。

  3、思考本文運用哪些說明方法?

  4、和《蘇州園林》比較,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

  周建人《蜘蛛》原文閱讀

  天氣暖起來了,蜘蛛又出來在檐前做網。這使我記起幼時曾猜過一個謎,謎語是:

  南陽諸葛亮,

  穩(wěn)坐中軍帳,

  排起八卦陣,

  單捉飛來將。

  此后我就留心這八條腳的“諸葛亮”怎樣捉拿飛將,并且看出,它有各種各樣捉拿的方法。如果蚊、蚋等小蟲飛去,觸在網上,急待掙扎時,蜘蛛忽然趕到,急忙地把它捉住,咬在“嘴”里,或者就吸食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網中央或檐下去了。好像我們咬片面包或餅干的不費力氣。如果投入網里的不是這等小蟲,卻是氣力較大的飛蟲,它急忙跑來,便放出絲來,用腳拿了絲向飛蟲去縛。直到那犧牲者掙扎不動為止。如果來的飛將是帶槍的,例如蜜蜂;蜘蛛見它被網粘住,趕到前面,用絲向飛將身上繞一下,轉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標槍投著。但走不多遠,又回轉去,再繞一下,又走開。隨后是接連繞幾轉,跑開一次,等到看著那飛將掙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邊,把它細細捆縛。有時捆縛的絲密到像一個布袋。蜜蜂被包在這樣的袋中時,往往還會發(fā)吱吱的微聲。但是小孩們常愛蜜蜂,不喜歡蜘蛛,如被他們看見,往往把蜜蜂救下來了。

  但是最難捉的是披甲的飛將,比方有一個甲蟲飛入網里,被兜住了,但是它的甲很厚,很重;不但如此,而且它的力氣很耐久。它的六條腳東一推西一撐,好容易把這條腿縛住,那條腿又伸出來了。有時候縛了幾轉,又被它滑脫,啪的一聲跌在地上。蜘蛛只能恨然地在網上望一望。這倒還沒有什么要緊,最可怕的是碰見蜾贏。它靜悄悄地忽然來了;振動它的翅膀,刺刺地向網里去一撞,急又離開。網起了振動,蜘蛛以為已有物網住,匆匆地趕去捕捉時,不提防蜾贏用了最敏捷的手段,突然把它用足抱住,迅速飛去。蜘蛛被它襲擊時,很難得幸免的。它被捕去,被蜾贏用刺刺得它全身麻木,封在泥房里,給蜾贏的兒女長大起來的時候當面包吃。空的蛛網從此不再行修補,逐日破壞下去,至飛散、消滅。

  蜘蛛在生物界中是“名件”,這是一處地方的俗話,包含有名、特別或可貴的東西之意,它織網的技能之高妙,幾乎使人詫異。它的身體的機構之巧妙也足使人驚奇。它的腹內有數(shù)種腺,藏著液體,都能從腹部末端放出來。一種叫做壺狀腺,放出來的液體,過空氣凝結成絲,用以做最初的棚架和輻射線。一種叫做葡萄狀腺,放出來的液體也固結為絲,用以做螺旋形的線;一種腺叫做復合腺,放出來的液體不會凝結成絲,卻是黏液,和前一種腺液同時放出來,附在絲下,因了物理作用,凝成一粒粒的細珠狀,使絲很黏。還有管狀腺,是做產卵的袋用的,一種梨狀腺是把絲黏著時用的。

  蜘蛛的絲,即使放棄了科學上的觀察和閑暇時的觀賞,從實用上來看也是很有意思的。蠶的絲,柞蠶的絲可以織網,蜘蛛的絲為什么不拿來做東西呢?這問題是許多人想到過的。小孩們用竹扎成一個圈,裝上一個柄子,竹圈上兜上蛛網,可以捉他所要的飛蟲,當作一種捕蟲網。西洋有人想養(yǎng)蜘蛛,取它的絲織東西,以代蠶絲。聞說試驗者曾取蛛絲織過手套、襪子等東西,只是蜘蛛飼養(yǎng)不容易,它要吃昆蟲,而且胃口又很好,吃得又很精細,專吸食昆蟲的汁液。飼養(yǎng)起來,比采了桑葉飼蠶費事得多,因此只好作罷了。

  天文學家想在他們的天文鏡中裝上極細的絲,遙望天空時,視野中有了細的行條,可以比較星的位置。他們先用蠶絲,把一根蠶絲的兩股分開,但是還嫌太粗。1820年,一個英國的儀器制造家名叫忒勞頓(Troushton)的,設法改用蜘蛛絲。他用的是一種背上有十字紋的稱為園蛛的絲。不但比一般蠶絲更細,而且很韌,又不會扭曲。取絲的時候只要把蜘蛛小心謹慎地固定在一個架上,放出來的絲頭粘在一個卷絲器上,把卷絲器轉動,便可以抽出很長的絲。蠶絲一股有一吋(1吋等于0。0254米)的二十分之一的粗,園蛛的絲細到只有大約一時的一萬五千到二萬分之一光景,比蠶絲細得多了。

  可是有些蜘蛛并不都做網,泥土上跑來跑去的.狼蜘蛛,壁上的蠅虎,蟢子即壁錢,還有八腳,都不做網,絲卻是有的。蠅虎經過,常有一支絲繃著;從高處躍下時,也常常掛一根絲,不結網的蜘蛛也食肉,不過他們捕取食物用力搏取,不是用絲去綁縛的。

  周建人《蜘蛛》閱讀練習及答案

  二、現(xiàn)代文閱讀(一)(每小題2分,共6分)

 、偬鞖馀饋砹,蜘蛛又出來在檐前做網。這使我記起幼時曾猜過一個謎,謎語是:“南陽諸葛亮,穩(wěn)坐中軍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

  ②此后我就留心這八條腳的“諸葛亮”怎樣捉拿飛將,并且看出,它有各種各樣捉拿的方法。如果蚊蚋等小蟲飛去,觸在網上,急待掙扎時,蜘蛛忽然趕到,急忙地把它捉住,咬在“嘴”里,或者就吸食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網中央或檐下去了。好像我們咬片面包或餅干似的不費力氣。如果投入網里的不是這等小蟲,卻是氣力較大的飛蟲,它急忙跑來,便放出絲來,用腳拿了絲向飛蟲去縛,直到那犧牲者掙扎不動為止。如果來的飛將是帶槍的,例如蜜蜂;蜘蛛見它被網粘住,趕到前面,用絲向飛將身上繞一下,轉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標槍投著。但走不多遠,又回轉去,再繞一下,又走開。隨后是接連地繞幾轉,跑開一次,等到看看那飛將掙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邊,把它細細捆縛。有時捆縛的絲密到像一個布袋。蜜蜂被包在這樣的袋中時,往往還會發(fā)吱吱的微聲。但是小孩們常愛蜜蜂,不喜歡蜘蛛,如被他們看見,往往把蜜蜂救下來了。

 、鄣亲铍y捉的是披甲的飛將,比方有一個甲蟲飛入網里,被兜住了,但是它的甲很厚,很重;不但如此,而且它的力氣很耐久。它的六條腳東一推西一撐,好容易把這條腿縛住,那條腿又伸出來了。有時候縛了幾轉,又被它滑脫,啪的一聲跌在地上。蜘蛛只能悵然地在網上望一望。這倒還沒有什么要緊,最可怕的是碰見蜾蠃。它靜悄悄地忽然來了;振動它的翅膀,剌剌地向網里去一撞,急又離開。網起了振動,蜘蛛以為已有物網住,匆匆地趕去捕捉時,不提防蜾蠃用了最敏捷的手段,突然把它用足抱住,迅速飛去。蜘蛛被它襲擊時,很難得幸免的……(節(jié)選自周建人的《蜘蛛》)

  9、下列關于“蜘蛛捕捉食物情形”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寫蜘蛛捉小蚊蚋,突出蜘蛛的感覺靈敏、行動迅速的特點。

  B、寫蜘蛛捕捉“力氣較大的飛蟲”,使用的是“捆縛法”。

  C、寫蜘蛛捕捉“帶槍的”“飛將”使的是“游擊戰(zhàn)”,描寫了蜘蛛謹慎而又機智果敢的情態(tài)。

  D、蜘蛛捕捉失敗時的“悵然”以及被蜾蠃捕食的“難得幸免”,看出作者對蜘蛛的不滿。

  10、下列對本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①段中寫作者幼時猜過的謎,從而引出說明的對象——蜘蛛。

  B、選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內容的。

  C、第②③段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如分類別、打比方、舉例子。

  D、第②段畫線的句子體現(xiàn)了說明文的語言兼有科學的準確性和描寫的生動性特點。

  11、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

  A、蜘蛛有各種各樣捉拿飛將的方法。

  B、小孩們常愛蜜蜂,如被他們看見蜜蜂被蜘蛛網包住,往往會把蜜蜂救下來。

  C、蜘蛛容易捉披甲的飛將,因為披甲的飛將的甲很厚,很重。

  D、蜘蛛被蜾蠃襲擊時,很難得幸免的。

  答案:

  二、現(xiàn)代文閱讀(一)(每小題2分,共6分)

  9、D(作者描寫蜘蛛帶著喜愛之情)

  10、B(邏輯順序)

  11、C(披甲的飛將是最難捉的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把握文章思想內容的要點,深入理解文章前后兩部分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

  (二)學習在敘事中直抒胸臆,披露人物內心活動,表現(xiàn)人物個性的心理描寫方法。

  (三)學習球王貝利的出色人品并探究其成因。

  二、課時安排正課時

  三、教學過程

  (-)請班上的小球迷介紹球王貝利

  可讓學生在課前找資料,也可提供教參上的“有關資料”,要求既能全面展示貝利的綠茵傳奇生涯,又有生動形象的小故事。

  (二)自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可集體朗讀,第二部分可由教師和同學分角色朗讀 讀完后分別請同學概括內容。

  (三)了解前后兩部分內容的聯(lián)系

  球王貝利不僅球藝精湛,而且心理素質良好,為人謙遜,請同學從第一部分里找出相關語句。想一想編者把這兩個片斷放在一起,有什么深意?從貝利的哪句話里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父親確實是一位出色的“慈父與恩師”?

  (四)討論回答“思考與練習三”。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心理活動描寫在傳記文章中的作用

  (五)心理描寫片斷訓練·

  請同學閱讀《毛澤東的少年時代》的第10段,模仿本課心理活動描寫的方法,在“這激怒了我”和“我就要跳下去”這兩句話后插寫合理的心理描寫!

  第一千個球

  貝利 慈父與恩師

  球藝精湛

  出自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人品優(yōu)秀

  少年愛因斯坦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少年愛因斯坦的學習經歷。

  2、領會人物肖像描寫方法之———“畫眼睛”對表現(xiàn)人物心靈的作用。

  3、學習少年愛因斯坦勤學好問愛思考的優(yōu)秀品質。

  +4、了解愛因斯坦的生平其他事跡。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讀課文

  初步了解少年愛因斯坦的學習經歷,了解他勤學好問勤于思考 的優(yōu)秀學習品質。

  1.)“略讀”指導

  “略讀”是指大致的讀。略讀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內容。 閱讀時要快速捕捉信息,充分發(fā)揮人的直覺思維的作用,初步把握 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生自讀

  1.請同學給生字注音:

  孤僻( ) 靦腆( ) 遏( )止

  涓涓( )細流

  2.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少年愛因斯坦的故事。一人講一個即可,可按年齡段劃分。

  課文提供的材料有:

  (1) 三歲時,陶醉于母親的鋼琴曲,表現(xiàn)出對音樂的早慧;

  (2) 四五歲時,被袖珍羅盤迷住,轉動著大眼睛尋求答案;

  (3) 五歲時,因為愿意慢慢獨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師的提問反應遲鈍

  (4) 六歲時,要求拉小提琴;

  (5) 七歲時,還沒有學會說話;

  (6) 十歲時,已經是暴力專制制度的反對者;

  (7) 十二歲時,已能獨立證明數(shù)學定理。

  3.小組討論交流。

  (1)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愛因斯坦在學習方面具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

  了解:愛因斯坦小時候學習方面的最大特點是對科學和真理充滿好奇,愛讀書、愛思考、愛提問、愛鉆研。這些優(yōu)秀學習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門)從文中找出表現(xiàn)少年愛因斯坦優(yōu)秀學習品質的文字,讀一讀,議一議。

  4.請學生提出閱讀過程中不甚理解的問題。

  啟發(fā):可從多角度思考并提出問題,如對句中詞語的理解,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對寫法方面的疑惑之處等等,均可提出疑問。

  估計學生會遇到的問題:

  門)理解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例:“我的小寶貝,你聽懂了嗎?瞧你那一本正經的樣子,像個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說話呀……”

  參考:一本正經,形容很規(guī)矩,很莊重。文中形容很認真。

  (2)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對音樂的早慧僅僅是這個孤僻孩子與眾不同的一個方面,加之他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又是那樣細心,致使家人覺得這個孩子有點毛病。

  參考:句中的“有點毛病”并非真的生理疾病,而是指愛因斯坦對音樂的早慧,觀察周圍事物的細心非同齡人可比,這正反映了他從小就具有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

  3)文中多處描寫了愛因斯坦的眼睛,這對表現(xiàn)人物起什么作用?

 、偻篮献,快速找出文中描寫少年愛因斯坦的眼睛的文字。

  ②讀讀,議議,體會“畫眼睛”在文中的作用。

 、郯嗉壗涣(結合“思考與練習三”)。

  參考:“從孩子那雙忽閃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來的是光彩,又給人以希望:他應該是個聰明的孩子。

  “他轉動著一雙大眼睛”,寫出了小阿爾伯特雖然不會說話,可是很善于思考。

  “一雙棕色的眼睛卻總是閃爍著異樣的光芒”,看著這雙眼睛,可以判定,小阿爾伯特夫生睿智,是一個不尋常的少年。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爱嬔劬Α睂Ρ憩F(xiàn)人物心靈,反映人物性格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5.知識遷移。

  投影或印發(fā)講義

  內容:文學作品中“畫眼睛”的成功體例。

  例:一個晴朗的早晨,公路上車水馬龍,有兩輛自行車相撞了。兩位主人同時摔倒,又同時爬了起來,用充滿埋怨但又含著一絲諒解的目光望著對方。那目光一接觸,又立即觸電般地閃開,兩位主人再次跨上車向著不同的方向騎去——既沒有響雷般的令人厭惡的爭吵,也沒有親切的令人欣慰的道歉。一切,就在那含蓄的目光的.交流中悄悄結束了。

  點評:這段文字著力描寫了兩位車主人騎車相撞時彼此相對而又迅速離開的目光。這目光是含蓄的,充滿埋怨又含有一絲諒解,反映出車主人復雜的。動理活動!耙磺芯驮谀呛畹哪抗獾慕涣髦星那慕Y束了”,表明兩位車主人都很寬容大度,都有一顆善良的心。

  啟發(fā):“畫眼睛”是肖像描寫的重要方法之一,文學作品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同學們在閱讀時要多加體會,并在自己習作時恰當運用。

  (三)課堂小結

  清學生圍繞“學習目標”要點概述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

  駱駝尋寶記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受,把握課文在構思和組材上的特點。

  2、品味鮮明、生動、準確的語言,引領學生體悟語言中的感染力。

  3、理解駱駝形象的深刻含義,聯(lián)系生活實際,探討這一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一千個球》同步練習

  一、 請你當回思想家。

  1貝利能踢進一千個球,說明了什么?他是怎樣踢進第一千個球的?進球后感受怎樣?當時環(huán)境怎樣?

  2他罰球時很冷靜,說明他心理素質很好.文中還有什么地方體現(xiàn)出了這一點?

  3從貝利的故事中受到那些啟發(fā)?

  4當球迷們?yōu)樨惱哌M第一千個球而歡呼時,貝利雖然也為創(chuàng)造了千球記錄而感到愉快,但他卻'為這件事終于過去而高興'。試從課文中找出他高興的理由,并就此談談你的感想。

  5貝利的父親勸貝利不要吸煙,他采取了怎樣的方式?為什么那么有效?

  6從小處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怎樣的人。從這兩個片斷中你看出貝利是怎樣的人?

  二、請你當回評論家。

  1貝利進球時緊張激烈的情景很感人。請你以體育評論員的身份向大家解說這精彩的一幕。

  2從課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們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師。模仿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請你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為主題,談談你與父母相處時的一些事情。你對他們的教育方法滿意嗎?

  三、請你當回小作家。

  1中國足球隊雖然屢戰(zhàn)屢敗,但'失敗是成功之母',請你對中國足球隊員說一句鼓勵性的語言。

  2寫一個人的傳記,有時需要敘述對這個人產生重大影響的某個或幾個生活片斷,如《第一千個球》就屬于這種情況。試模仿《第一千個球》,用一兩段文字,敘述對自己或他人影響深遠的一兩個生活片斷。

  四、請你當回播音員。

  中國足球廣告詞 摘自(羊城體育)

  足協(xié)10年沖出亞洲的藍圖:加個0,就OK! (移動電話升位)

  足協(xié)選洋教練:非?蓸,非常選擇。(非?蓸)

  足協(xié)對九強賽失利的責任:一抹就干凈。 (奇力潔清潔劑)

  足協(xié)的總結:好功夫!(步步高vcD)

  足協(xié)對霍頓的態(tài)度:我選擇,我喜歡。(安踏運動鞋)

  國奧隊員挽留霍頓:我們的光彩來自你的風。(沙宣洗發(fā)水)

  效力于水晶宮的范志毅給女兒取名'范斯晶':水晶之戀,一生不變。(喜之郎果凍)

  范志毅對霍頓以身相許:愛你等于愛自己。 (娃哈哈純凈水)

  陳東對韓國及巴林時莫名其妙的失球:早一 粒,晚一粒。(康泰克感冒藥)

  '下課'、'假球'、“黑哨”層出不窮: '運動'無極限。(adidas)

  中國女足:真功夫!(愛多vcD)

  從此不看中國足球的球迷: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美的空調)

  泡吧事件:情濃酒灑更濃!(野力干紅)

  土教練的沒落:國貨當自強。(奧妮洗發(fā)水)

  球迷對霍頓的'中國第一”說:說到不如做到。(步步高VCD)

  國奧隊員責任心的缺失:新一代的選擇。 (百事可樂)

  張效瑞的光頭:讓你的頭發(fā)一起來跳舞。 (力士洗發(fā)水)

  五、請你當回閱讀者。

  《第一千個球》的教與思

  分析教材:

  這一七年級語文課文《第一千個球》節(jié)選于《貝利自傳》。追星是現(xiàn)在社會風氣,體育明星的輝煌可讓學生炫目。這一課集中地透過貝利精彩的球技,開發(fā)其內在美,在精神上洗去了許多浮華的幻想,引導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目標。這篇自讀課還談到貝利對父親的感恩,是很好的教育文。

  分析學生:

  七年級的學生是追星一族的成員,他們喜歡明星,想知道一切有關明星的事。對于是非深淺判斷尚處在朦朧狀態(tài),有些迷惘。對于父母,他們既愛又不想當個十分聽話的孩子了,怕埋沒了自己的個性。

  七年級的學生不喜歡抽象的、枯燥的道理。他們的認知興趣還停留在感性層面,只有形象的場面、具體的設想才能激發(fā)內心的想法。

  設計理念:

  1、 課堂設想是:感知課文→興趣課文→思考課文→拓展課文

  2、 以豐富的內容、形式多樣的活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滿足學生表現(xiàn)欲同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力求在整修課堂中體現(xiàn)出語文的人文性、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和愉悅性。

  教學目標:

  1、 了解明星,以明星事跡來激勵自我。

  2、 學習貝利勝而不驕、實事求是、有錯就改的積極 態(tài)度。

  3、 促進學生對父母的理解,對長輩的愛戴。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討論20xx年中國球出線為導入。

  有些學生對中國隊員表示不滿,認為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在于隊員的不團結。

  就這個問題,我引導學生:中國足球的出線已是中國球員與國人付出極大努力換來的;在中國隊出線后,全國上上下下球迷和非球迷都關注著中國隊與世界杯,這體現(xiàn) 出中國人強烈的愛國心;至于中國隊在世界杯中的失利,我們應客觀 對待,對手的強大、我方經驗的缺乏都 是關鍵原因,隊員們的不團結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但我們只需避免這種事發(fā)生在我們身上,而不必去夸大他。接著與學生探討足球明星,又轉到貝利的生平事跡。講述貝利貧窮的出身,對父親熱愛的足球的繼承,對父親的深愛,人格的不斷完善,及足球生涯的坎坷與輝煌。

  我在講述貝利的生平時,學生聚精會神、面露崇拜之色。我也很注重闡述貝利成功背后的不利條件與汗水,以激勵學生們的上進心。

  零零碎碎講了謻,中間如有遇學生不解之處就當場稍做討論、解決。下課鈴響了,故事也講得差不多了,學生們卻都余意未盡。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1

  導課:

  1、一位85歲的老人,一個除夕之夜,臨終之時,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國家統(tǒng)一的志愿沒有實現(xiàn),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提筆寫下了遺書,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沒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寫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兒》。

  教學過程

  一、初讀全詩感受詩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讀讀這首詩

  2、理解這首詩講的內容。

  (借助資料,并講給同桌聽,并能糾正有錯誤的地方)

  3、解釋詩意并板書。(講清楚難懂字詞并翻譯)

  二、再讀全詩理解深意

  1、自己讀這首詩,談談自己讀完后最強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萬事空”為什么還告訴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

  (體會作者至死不忘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之情)

  3、體會陸游這一聲聲的囑咐中的感情。 (悲憤又充滿希望)

  4、帶著體會出來的感情,朗讀這首詩。 (個讀,齊讀)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2、讀這首詩,理解此詩并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異:時間,地點同:國家統(tǒng)一的愿望)

  3、讀這首詩最讓人心痛的是那個字? (“南望王師又一年”中的“又”字)

  四、摸擬場景感同身受

  1、根據(jù)詩的內容把課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對話。 (要有行動,語言,神態(tài)等描寫)

  2、朗讀表演對話

  板書設計:

  示兒

  死去無知萬事空,國不統(tǒng)一

  但悲不見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師北定中原日,至死不變

  家祭無忘告乃翁。收復失地

  《示兒》課堂實錄

  示兒

  陸游

  (一)導入: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間簡陋的茅草屋里,燭光閃爍,忽明忽暗。床上躺著一位頭發(fā)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兒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語氣交代遺囑。這位老人就是我國南宋著名愛國志士、大詩人陸游。(板書:陸游)他的遺囑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示兒》。(板書:示兒)陸游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那他臨終那夜留給兒子的遺囑到底是什么內容。同學們不妨猜一下,他或許會交代什么?(生:他可能會告訴兒子,自己快不行了,孩子一定要照顧好家人。他也可能會告訴兒子,要好好念書,將來要有出息。)打開書,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陸游的遺囑內容到底是什么吧。

  (二)初讀古詩,讓學生用心靈聆聽名詩

  1自由地讀詩句,讀準字音、節(jié)奏,讀通詩句,把握語調感情。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齊讀詩句。

  3.指名讀詩句;

  4.配樂朗讀,在低緩的音樂中師生賽讀,讓學生心靈震撼。

  (三)用心靈誦讀詩文,理解內容

  1.自讀自悟:

  自讀提示:①默讀畫出自己不懂的字詞;結合注釋或查字典,試試自己能讀懂什么。

  ②小組合作交流: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得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補充,可糾正。

  2.組織交流,適時點撥糾正:

  師:同學們,這首詩是緊緊圍繞著一個字來寫的,請大家靜靜地讀書,想一想是圍繞哪個字來寫的?

  生:我覺得是圍繞著“悲”這個字來寫的。

  師:作者悲的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臨終前看不到統(tǒng)一。

  師:同學們,誰來讀讀前兩句?(指名讀)

  師:同學們,你怎么理解“萬事空”?

  生:“萬事空”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了。

  生:一切的一切都與他無關了。

  師:是啊,但是作者悲傷的是什么?他唯一心痛的是什么?誰來讀?

  生:但悲不見九州同。

  師:作者不能萬事空的就是“但悲不見九州同”。

  師:對于陸游的一生,你了解哪些?

  生:(簡介陸游)

  師:陸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當時戰(zhàn)爭不斷,江山支離破碎,百姓受苦深重。他一生以詩文為武器,反復呼吁國家統(tǒng)一,整頓朝綱,減輕賦稅,發(fā)憤圖強,可惜一直遭受當權者的詛抑和讒毀,報國無門,有詩為證《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教師范讀)

  師:同學們,65歲的老人本應安享晚年,而陸游仍關心國家大事,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在這樣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里,寫下了這樣一首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一“僵”一“孤”,凄涼之極,這種心痛怎一個“悲”字了得!同學們齊讀這首詩。

  師:走進南宋末年,85歲的老人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提筆為兒女寫下了這樣的臨終囑咐。誰來讀?(配樂指名讀)。

  師:透過這個“悲”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陸游的愛國之心。

  生:我看到了陸游的政治抱負。

  生:我看到了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殘酷和陸游一顆拳拳愛國之心。

  (齊讀這首詩)。

  師:同學們,每一首詩都有一個詩眼,也就是在關鍵處畫龍點睛的字詞,抓住“詩眼”就能抓住全詩的主要內容,領悟作者的情感,而這首詩的詩眼就是一個“悲”字。

  (四)讀寫練習,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想象的畫面,改寫古詩。

  師:《示兒》全篇反映了一個“悲”字。你想通過哪些方面的描寫來表達這種情感?

  生:環(huán)境。風雨交加的夜晚,給人沉悶壓抑的感覺,能很好地烘托氣氛。

  生:蠟燭。燭光閃爍不定,忽明忽暗。有詩為證:蠟炬成灰淚始干,替人垂淚到天明?吹疥懹螢閲也賱诘缴谋M頭,還沒見到國家的統(tǒng)一,蠟燭都流淚了。

  師:我們常說“借景抒情”,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通過景物及環(huán)境的.描寫來表達某種情感,這種考慮很恰當。

  生:人物。通過人物神態(tài)、外貌、語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反映其內心無盡的愁緒。

  師:(欣喜地)舉例具體說說,好嗎?

  生:如家人與病臥在床的陸游的對話,可以寫出陸游的為國家尚未統(tǒng)一而悲,家人為即將失去好父親、好丈夫而悲。

  師:說得好。如果大家把環(huán)境、人物、事件三者關系處理好,這篇小練筆一定會很精彩。動筆吧!

  (五)作業(yè):搜集有關陸游的詩。

  《示兒》同步練習

  收獲平臺

  閱讀下面甲、乙文段,回答問題。

  甲文段:

  忽然,教室的鐘打了十二點,緊接著響起了午禱的鐘聲。這時,普魯士軍隊操練回來的軍號聲在我們窗前響了起來……哈墨爾先生面色慘白,在講臺上站了起來。他在我眼里,從來沒有顯這樣高大。

  “我的朋友們,”他說,“我的朋友們,我,我……”

  他的嗓子被什么東西堵住了,他無法說完他那句話。

  于是,他轉身對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了全身的力氣按著粉筆,用最大的字母寫出:

  法蘭西萬歲

  寫完,他仍站在那里,頭靠著墻壁,不說話,用手向我們表示:

  “課上完了……去吧!

  乙文段: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著他的身體,他用極大的力量張開了口。他的聲音,好像一根細魚刺似的橫在了喉中。張了幾次嘴,他并沒說出話來。他希望學生們問他點什么。可是,學生們沒有任何動作;除了有幾個年紀較大的把淚在臉上流成很長很亮的道子,沒有人出聲。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

  糊里糊涂的,他從嗓子里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

  學生們的眼睛開始活動,似乎都希望他說點與國事有關的消息或意見。他也很想說,好使他們或者能夠得著一點點安慰。可是,他說不出來。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講臺。大家的眼失望的追著他。極快的,他走到了屋門;他聽到屋中有人嘆氣。他邁門坎,沒邁利落,幾乎絆了一跤。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了解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學習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敘述中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過渡和照應的手。

  3、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yōu)美和抒情性。

  教學重點: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shù)慕Y構。

  教學難點:生動形象,精練含蓄的語言。

  教學步驟:

  導入

  一.課前學習:

  1、了解臧克家

  2.聞一多:

  3、檢查預習情況

 、耪簦簭涘涁r函衙赫迥窺楷

  多音字:殼{};斗{}

 。2)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文章從哪些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2.分為幾部分?每個部分是怎樣銜接連綴的?

  3.作者寫“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是怎樣起筆的?這樣寫好在哪里?

  4.文章又是怎樣圍繞起筆的內容進行記敘議論的?哪些詞句十分深刻地刻畫了聞一多先生治學的目的、態(tài)度和精神?

  三、合作探究:

  1、文章怎樣寫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與第一部分的寫法有何不同?好處是什么?

  2、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語句,然后復述課文大意,并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后期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1)說說本文在選擇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點。(2)朗讀課文片段,揣摩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有感情和音樂美的特點.試舉例說明。

  四、達標檢測:

  1.測一測你的注音速度。

  衰()微()赫()然迭()起高標()

  鍥()而不舍兀兀()窮年瀝()盡心血

  2、解釋本課成語:

  3.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點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4.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

  5.這篇文章在敘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6.學完本文對自己如何做人及如何做學問有什么啟示?

  五、個性化備課

  六、教學反思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特征;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味駢散結合的語言之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領悟文中君子的高潔品質,并把其化為自己對崇高道德的追求。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寫法

  難點:體會品味托“蓮”寄寓的深刻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欣賞以“荷花”為題材的中國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展示實物,也可制作課件配以詩文、音樂。)

  2導入語:荷花也稱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來為文人墨客們所稱頌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分別抒發(fā)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入荷花別樣紅”則抒寫了滿湖荷花帶給人們的無盡喜悅。而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余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贊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說》。

  (二)研讀課文

  1板書課題。(邊講邊板書:愛蓮說周敦頤dūn yí注意“頤”字的寫法,左邊中間是個“口”,不能寫成“臣”字!吧彙笔巧舷陆Y構,“艸”應在“連”字之上。)

  2題解:“說”是古代一種既可以說明、記述事物,又可以發(fā)表議論的文體,偏重于議論。所以后來人們常把說理辨析的文章統(tǒng)稱為論說文。那么“愛蓮說”這個題目該如何理解呢?

  歸納:談談愛蓮花的道理,說說愛蓮花的道理。

  3指導順暢朗讀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注意語氣語調,在自己認為難讀難寫的字下畫上橫線。

  (2)讓學生利用工具書、互相交流解決難讀難寫的字。

  (3)讓兩位學生上黑板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評點時,注意形義的點撥。)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漣(lián)不染(rǎn)

  褻(xiè)玩隱逸(yì)噫(yī)鮮(xiǎn)有聞

  (4)學生齊讀課文。(如有不順暢處,教師點撥后再齊讀一遍。)

  4指導誦讀課文

  (1)明確誦讀要求:文言文的讀法與現(xiàn)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詩文用的是吟誦的方法,語氣比較舒緩,抑揚頓挫,很有韻味。我們在讀文言文時,可以借鑒古人的讀書經驗。(引導學生回憶電影、電視中古人讀書的語調、神態(tài),然后加以歸納。)

  (2)比較文中八個“之”的用法:文中有八個帶“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將八個句子分成兩組,教師范讀,明顯地讀出后一組的“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再讓學生進行判別。明確后,讓學生齊讀領會。)

  水陸草木之花

  菊,花之隱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3)文中還有哪些字詞在誦讀時,語氣可以適當延長些呢?(讓學生輕聲朗讀體會)明確:如第1段中的三個“而”。第2段中的三個“也”,嘆詞“噫”,語氣助詞“矣”等。(學生回答時言之有理即可。)

  (4)本文句式上的特點是駢散結合。相鄰的兩句話,字數(shù)相等,意思相對,叫做駢句。從寬處講,排比句也可看作駢句。提問:文中哪些句子屬于駢句呢?

  明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5)提問:這兩處駢句應該怎樣來讀呢?(指名朗讀,教師點撥。)

  明確“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讀時要一揚一抑。讀排比句時,語氣應逐漸加強,層層推進,富有氣勢。

  (6)學生齊聲誦讀課文,體會誦讀指導要求。

  5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小聲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理解句意,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2)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有關難字難句的問題。

  (3)課上練習: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二”。

  (4)提問: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么可愛之處呢?試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

  明確:蓮花的可愛之處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5)提問:這一長句,突出了蓮花的哪些特點呢?(明確后板書蓮的品格“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確:這個長句,從生長的環(huán)境方面,寫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漣而不妖”的莊重;從體態(tài)香氣方面,寫出了蓮“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氣質方面寫出了蓮“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6)提問:我們知道了作者之所以愛蓮,不僅因為蓮花的姿態(tài)美麗,更是因為蓮花的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來朗讀這一個長句呢?

  明確:敬佩、贊美之情。

  (7)師生共同朗讀這一長句,要讀出敬佩、贊美之情。

  (8)提問:前面我們說過“說”這種文體偏重于議論,那么《愛蓮說》這篇課文,哪一段偏重于議論呢?請找出直接議論蓮的句子。

  明確:第2段對菊花、牡丹作出評論,表明愛憎。直接議論蓮的句子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9)提問:君子是怎么樣的人?

  明確:是品德高尚的人。

  (10)歸結: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見他贊美蓮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贊美蓮花去贊美具有蓮花一樣的高尚品格的人。這種寫法叫作“托物言志”!吧,花之君子者也”這句話是全文的核心句。(板書“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們讀這句話時,要讀出由衷的贊美之情。

  (11)提問:文題是“愛蓮說”,而文中卻三次提到“菊”、“牡丹”,這有什么作用呢?(板書“菊”、“牡丹”,“襯托”)

  明確:襯托。第一次襯托,表現(xiàn)作者自己獨愛蓮花,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表現(xiàn)作者自己對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12)提問:“噫”是一個嘆詞,表示感慨,引領下文對不同愛花人的品評。這三句話在朗讀時語氣應如何把握?(明確后齊讀這三句)

  明確:第一、二句讀出感嘆的語氣。第三句要讀出嘲諷的語氣。

  (13)齊讀全文。要求語氣舒緩,抑揚頓挫,富有感情。

  (三)延伸拓展

  1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愛蓮說》中的哪一句,并談談自己對這一句的理解。

  2課前準備若干未題過字的、以“荷花”為題材的畫,讓發(fā)言的學生題上自己喜愛的句子,并作為獎品送給學生。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并用行楷默寫課文。

  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

  陶淵明 獨愛 菊 (正襯) 隱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愛 牡丹(反襯) 富貴者 鄙視

  予 獨愛 蓮 君子者 贊 美

  《愛蓮說》賞析

  蓮花,曾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shù)文人都是驚嘆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鄙視和厭惡。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fā)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的高貴品質。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tài)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凜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臺詞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襯托,表明自己獨愛蓮花,并描繪蓮花的形象,贊美蓮花的品格。第二段與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相比較,點明蓮花“君子”的比喻意義,表明作者對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和贊美,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鄙棄和厭惡。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氣度、蓮的風節(jié),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這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的高明手法,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把愛蓮這一主題落到了實處,也把愛蓮變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yōu)美簡練,的確是如蓮之美——“不蔓不枝”,沒有多余的無用之語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一句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達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為:“蓮,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huán)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蛘呷缢菢泳ぞI(yè)業(yè)的守著自己的一份志節(jié)。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并沒在甚蕃里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tài),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tài)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qū)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嘆為觀止?烧f通篇讀者都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坝柚^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jié)“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一體,不著絲毫痕跡。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tài)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一言直接指責。在文章結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己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于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fā)出了深沉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xiàn)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蚴窍裎乙粯拥,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凈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范的,又有幾人?大多數(shù)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tài),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shù)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態(tài)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德,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風亮節(jié),清雅脫俗,精短,瑯瑯上口,有押韻,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后世膾炙人口的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于文中的志節(jié),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稅凵徴f》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對蓮的喜愛)為線索;兩個陪襯,以水陸草木之花為蓮的總陪襯,以菊和牡丹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愛菊花,愛牡丹,愛蓮花,指代三種人菊花:隱居避世的人;蓮花:指品德高尚,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貴高傲之人。

  背景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來星子后,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余飯后,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并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稅凵徴f》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一年以后,周敦頤由于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講學。他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說》,一直為后來者珍視。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并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于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里不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賞析《愛蓮說》,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

  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huán)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蛘呷缢菢泳ぞI(yè)業(yè)的守著自己的一份志節(jié)。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周敦頤(1017~1073)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xiāng)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顥兩兄弟,他們后來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學家。

  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創(chuàng)辦了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號“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的心志。先生講學研讀之余,常漫步賞蓮于堂前。后造就一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

  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注釋

  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jié)先生,東晉潯陽柴桑(現(xiàn)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人。是著名的隱士。他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從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shù)萬(指錢)者。”盛:特別,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獨:只,唯獨。

  自:自從。

  予(yú):我。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妖艷。

  焉:聲詞,相當于現(xiàn)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

  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

  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jié)。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

  遠:遙遠,空間距離大,

  遠播,遠遠的傳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亭亭:聳立的樣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詞)。

  可:只能。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玩:玩弄。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例如:“有黃鶴樓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嘆詞,相當于現(xiàn)在的'啊'。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

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人應該是很多了。宜乎:當然。宜:應當。眾:多。

  異義詞

  (亭亭凈植)植:古義:立

  今義:種植

  (宜乎眾矣)宜:

  古義:當。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今義:合適,應當。

  譯文

  水上和陸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愛的有很多。晉代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歡蓮花,它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的洗滌后,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是貫通的,外形是筆直的,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香氣傳播得越遠越清幽,它筆直潔凈地立在那里,(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它們,卻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嘆詞,在此作助詞,以加重語氣。)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說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對于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特點

  文章托物言志,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與贊美,歌頌它堅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表現(xiàn)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

  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襯托,用菊正面襯托,用牡丹反面襯托。

  題解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記敘事物,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議論,相當于現(xiàn)代的雜文,但都是闡述作者對各種問題的見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xiàn)象抒發(fā)作者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與現(xiàn)代雜文頗為相似!稅凵徴f》就是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

  賞析“說”,

  是一種議論性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4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積累詞句,體會文章的精美之處。

  2、學習運用對比和擬人化的描寫方法。

  3、體會作者對野生馬的贊美和對家養(yǎng)馬的同情。

  重點:

  理解作者對待兩種不同狀態(tài)的馬的態(tài)度。

  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培養(yǎng)個性化的閱讀和感悟能力。

  教學思路:布豐的這散文簡直可以說精美得空前絕后。因為對于馬,我認為,不可能有第二個人比布豐寫得更好。(梁曉聲語)這寫馬的文章,無論是語言還是寫法無不體現(xiàn)出這文章的精美。所以,圍繞著這文章的美,作了這樣的思路安排:

  朗讀——整體把握; 跳讀——把握情感; 品讀——欣賞美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具體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展示一組馬的圖片。

  2、說說有關馬的成語或詩句。

  今天我們走近布豐筆下的馬。板書 —— 馬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2、積累字詞。

  3、課文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tài)下的馬?

  三、跳讀課文,把握情感

  1、作者寫了兩種不同生存狀態(tài)下的.馬,可以說是各有特色。那么,你欣賞哪一種?并說說理由。

  用下面的句式說話:

  我欣賞或我喜歡 (家馬/野馬)因為

  示例:我欣賞野馬,因為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到拘束,又沒有節(jié)制;因不受羈勒而感到自豪;不屑于受人照顧。

  同學自由發(fā)言。

  2、,兩種馬都有優(yōu)點。家馬具有勇毅善良的品質,野馬具有美質、美貌和美德的特性。

  除了贊美,老師卻讀出另一種感覺來,大家讀第二自然段。這一段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大家說說看。(悲哀、同情等)

  為什么作者更傾向于贊美野馬,同情被奴役的家馬呢?

  追求自由,崇尚自然……

  為什么作者會有這樣的一種情感呢?

  這和布豐的人文情懷是分不開的。

  3、介紹布豐。

  布豐(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他的主要著作《自然史》頭三冊出版以后,由于它用進化論和唯物主義解釋了世界的起源,清除了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被巴黎大學神學院斥責為“離經叛道”,險遭“宗教制裁”。

  布豐是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的繼承者,宣揚者。在他所描繪的世界圖景里,上帝不是主人,主人是人;一切不決定于上帝,而是決定于人的雙手。他在《自然史》中對動物的描繪,不是用完全客觀的態(tài)度去介紹這些動物,而是帶著親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語言替它們畫像。布豐贊美馬,不僅贊美其自然美、靈性美,還要贊美其“人格美”。布豐將人類的美德賦予筆下的馬,然而絕不給它們加上人類的陋習和惡念。所以布豐同情馴馬的品格,然而卻贊美野馬的。布豐通過人性化的眼光,將動物擬人化,反映了他的社會政治觀點,表現(xiàn)了他對封建專制主義的不滿,對人文自由的渴望。

  4、: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話“不自由,毋寧死”,是對自由權利的捍衛(wèi)。

  5、插入美文

  如果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么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么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我知道是野馬就難免會被獅子捕食了。

  在我享受了野馬那一種自由之后,我認野馬不幸落入獅口的那一種命。

  ……

  做不成野馬,做戰(zhàn)馬也行。

  不能如野馬般自由地生,何妨像戰(zhàn)馬似的豪邁地死。

  ——梁曉聲《如果我為馬》

  四、品讀課文,體味美文

  1、這是一介紹馬的小品文,也是一片文質兼美的散文。你感受到文章的美了嗎?請把你最喜歡的段落或語句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并說說理由。

  示例:

  它們行走著,它們奔馳著,它們騰躍著,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jié)制;它們因不受羈勒而感到自豪,它們避免和人打照面;它們不屑于受人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shù)氖沉;它們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蕩、蹦跳,采食著四季皆春的氣候不斷的新鮮產品;它們……

  用排比的句式描寫了自然狀態(tài)下的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等等。

  2、學生交流討論

  3、自由發(fā)言

  4、:

  從同學們的發(fā)言中,我們發(fā)現(xiàn)好的文章往往是語言、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同學們都有一顆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和發(fā)現(xiàn)美的心靈。祝愿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尋求到對美的發(fā)現(xiàn)。

  五、作業(yè)

  1、積累有關馬的成語、俗語以及詩句。

  2、收集有關名馬的故事。比如“千里馬”、“的盧馬”的故事等,和同學課外交流。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15

  課題

  《我的老師》

  課時

  1

  主備(集體備課)

  輔備(個人備課)

  教學目標

  1、領會記敘的要素。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用幾件事去表現(xiàn)人物的寫法。

  3、詞義的辨析與詞語所蘊含的情意的品味。

  4、體會作者在文中蘊含的“依戀、思念老師”的深厚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老師、尊敬老師的良好品德。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線索,理清文章思路。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的寫法。

  教學難點

  準確的概括五件事。

  教學方法

  朗讀指導法探究討論法

  教學過程與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有人說:“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薄袄蠋熛裣灎T,照亮了學生前進的道路!薄袄蠋熓侨颂荩d著學生攀登科學的高峰!苯裉煳覀円黄饋韺W習現(xiàn)代著名作家魏巍寫的回憶他的小學老師察蕓芝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師》。

  快速閱讀全文,并思考:

 。ㄒ唬1)本文共記敘了幾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誰?

  本文記敘了我的老師蔡蕓芝、我的母親和我小學時的幾位同學。主要人物是蔡蕓芝老師。

 。ǘ┎淌|芝先生是怎么樣一個人?文中用了哪些事來表現(xiàn)蔡蕓芝先生?分別用簡短的話概括并找出每件事的要素?

  1老師假裝發(fā)怒;2老師教我們跳舞3老師帶我們觀察蜜蜂

  4老師教我們讀詩5我們看老師寫字,依戀老師

  6老師排除小糾紛7夢里尋師

  具體分析: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總起全文,引入全文,“最”字突出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

  2、第二段說“她是一個溫柔和美麗的人”,溫柔是針對什么說的,美麗又是針對什么而言的?

  ——寫出老師的心靈美和外貌美。

  3、第三段那些詞語體現(xiàn)了老師是假裝打我?

  ——僅僅,好像,落,輕輕,敲,笑!皟H僅”一詞是表示范圍的,說明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師形似真、實是假的情態(tài);“一迎”這一動作寫出“我”的本能與調皮,生動地表明了師生之間的親近、親熱關系;:老師愛我們,我們愛老師,因而并不害怕老師;“輕輕地敲”、“邊上”表明蔡老師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動作似重實輕,而且是“敲在石板邊上”,慈母般的情懷可見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輕輕虛打的動作逗得大伙會意的笑了,老師也發(fā)出了會意的、溫柔的笑聲,兩個“笑”字表明了十分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

  4、“狡猾”的意思是什么?它的感情色彩是怎樣的?用在這里的意思是什么?

  ——貶義褒用,寫出了我機靈與調皮。

  5、她教我們讀詩對我們有什么影響?“接近文學”與“愛好文學”兩個詞語位置是否可以互換,為什么?

  ——影響深遠,從我到現(xiàn)在仍能背詩可見。接近是愛好的前提,只有接近了,了解了,才能喜愛。

  課堂練習

  查工具書,辨析下列各組字的音、形、義。

  即(jì①就、立刻;②就是;③當時、當?shù);④靠近;?古>假如)

  既(jí①已經;②既然;③盡、完;④跟“且”、“又”、“也”等詞連用,表并列)

  孤(gū①單獨;②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的人;③古帝王的自稱)

  。╤ú①古代指木弓;②圓周的任何一段)

  課堂小結

  蔡老師是一個溫柔、熱情、慈愛、公正、偉大、熱愛孩子的老師。

  “我”是一個機靈純正、天真活潑、尊師好學的學生。記敘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發(fā)作者強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課外作業(yè)

  做同步練習第一課時。

  板書設計

  本文并記敘了有關蔡老師的七件事:

 、俨汤蠋熂傺b發(fā)怒;

 、诶蠋熃涛覀兲;

  ③老師帶我們觀察蜜蜂;

  ④老師教我們讀詩;

 、菸覀兛蠢蠋煂懽;

 、蘩蠋熍懦液屯瑢W之間的小糾紛;

 、呶覊衾飳煛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初一語文下冊的教學計劃08-09

初一語文社戲教案04-03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09-26

初一下冊地理教案07-23

木蘭詩下冊語文教案02-22

初一下冊語文的教學計劃11-11

語文初一教師教案09-27

初一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10-18

論語初一上冊語文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