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時間:2024-10-03 23:56:39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

  一、教學課題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S版)二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第18課《清清的溪水》。

  二、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既有時代感,又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課文里有11個自然段落,分為“溪水變黃---變黃的原因---溪水變清”三部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毀掉樹木,造成水土流失,就會使溪水受到污染,變渾,要使水變清,就要多栽樹。

  三、教學目標

  1、認識“比、賽、負”等14個生字,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表演課文。

  3、自己觀察圖畫,理解圖意,能從圖中找出溪水的特點。

  4、懂得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增強環(huán)保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溪水由清變渾,想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從而樹立環(huán)保意識。

  五、教具準備

  大象、棕熊和白兔的頭飾、圖片,生字詞語卡片,教學掛圖及獎品。

  六、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單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巖石和礦物》單元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二、教學設計:

 。ㄒ唬┙虒W目標:

  1、科學概念: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請的顆粒后沉積。

  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巖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物、植物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ㄈ┙虒W準備:

  分組實驗準備: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圓柱形玻璃瓶、鑷子、小棍、水、牙簽。

  教師演示:小黑板幾塊。酒精燈、石棉網(wǎng)、玻璃片。

 。ㄋ模┙虒W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引入

  師:看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實驗材料,猜測一下,我們今天會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師:“土壤”我們在三年級研究過,四年級學習巖石時也提過,你們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書:“土壤中有什么”這節(jié)課我們又會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呢?翻看課文,讀課文第一段。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復習舊知,引導學生對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師:這是一份剛從地里挖來的新鮮土壤,把它倒在一張白紙上。材料員拿出白紙放在桌子中間,再把新鮮的泥土倒在白紙上,同學先用肉眼仔細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書本第3頁的表格中。

  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匯報:你們小組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水分、動植物活體或殘體、沙子、黏土、腐殖質等)。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并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并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有關圖片,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

  2、引導語:看來有些時候還需要摩擦力的幫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時候是對我們有利的,什么時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導語:因此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增大摩擦力,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需要減小摩擦力。

  4、揭題:那么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減少摩擦力呢?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么?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三、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匯報。

  四、小結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3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

  2、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太陽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3、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過程與方法

  1、對光和熱的關系作出推測

  2、通過用多面鏡子和一面鏡子照射探究光與熱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自然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就能更好地生產(chǎn)和生活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凹鏡、凸鏡,相關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小鏡子、溫度計、不銹鋼勺、放大鏡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系,以及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1)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太陽帶給我們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光的多少與強弱和溫度的高低有什么關系呢?

  2)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看法

  3)師補充:光源的兩大類,熱光源與冷光源

  2、光的強弱與溫度

  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

  師啟發(fā):怎么樣才能得到強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強與光弱時溫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師生共同歸納出實驗的兩大步驟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么不同

  用溫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溫度

  將小組數(shù)據(jù)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3)各個小組匯報數(shù)據(jù),繪制柱狀圖

  4)結合圖表,分析一開始的假設

  3、凹面鏡和凸面鏡的介紹

  1)學生閱讀書上的資料,并相互說說

  放大鏡、銅鏡、奧運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條件許可教師最好演示

  六、作業(yè)設計

  作業(yè)本上的配套作業(yè)

  七、板書設計

  2.5光與熱

  假設: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驗證: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么不同

  用溫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溫度

  記錄我們的數(shù)據(jù):

  八、教學后記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現(xiàn)象

  2、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

  3、人們利用光反射原理發(fā)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過程與方法

  1、按照說明正確進行實驗操作

  2、制作簡易潛望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就能更好地生產(chǎn)和生活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反射的圖片或課件、潛望鏡模型

  分組實驗:手電筒、小鏡子、制作潛望鏡的材料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光的反射及應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請同學們觀察實驗室的日光燈管,上面為什么要裝燈罩呢?

  2、照亮目標

 。1)書上有三個照亮活動,請仔細閱讀操作要求,并在書上畫出光的路線

 。2)學生反饋實驗發(fā)現(xiàn)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運用光的反射

  (1)汽車反光鏡(凸鏡)

 。2)醫(yī)生帶的額鏡(凹鏡)

 。3)試著畫出光的路線圖

 。4)不銹鋼勺的內(nèi)外兩面

  4、做一個潛望鏡

 。1)自學書上的制作要求

 。2)每個人利用現(xiàn)有材料進行制作

  (3)利用反光鏡制作的其他玩具:萬花筒、觀景箱等

  5、反光帶給我們的不便

 。1)玻璃幕墻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線的強弱

  六、作業(yè)設計

  萬花筒的制作

  七、板書設計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xiàn)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車反光鏡:凸鏡醫(yī)生帶的額鏡:凹鏡

  光的路線圖

  潛望鏡的制作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xxx

  科學概念:

  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適量的水和相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

  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依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

  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依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

  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tǒng)計表。

  教學過程:

  一、分組匯報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

  預設:

  1.(我們的種子都發(fā)芽了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準備填實驗記錄)。

  2.我們的種子為什么沒發(fā)芽?(找岀原因填在實驗報告里)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組長分發(fā)實驗信息統(tǒng)計表,填好表后,由組長負責收集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信息分類。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shù)據(jù)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預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每組分對照組和實驗組向同學匯報,認真聽取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聽聽他們怎樣用數(shù)據(jù)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nèi)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fā)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jīng)發(fā)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猜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五、閱讀并記錄、

  種子發(fā)芽的基本條件是:

  1.是溫度。種子萌發(fā)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fā)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稱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fā)。

  3.是充足的氧氣。

  教學反思:

  xxx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shù)據(jù)在分析解釋現(xiàn)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個,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等物體。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杯(共用),細線,記錄表(教材13面)。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教材14面)。

  【教學過程】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么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么感覺?

  2、出示關于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設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為繼續(xù)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jù)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guī)范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3頁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上拉力的數(shù)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果填入記錄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系。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測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數(shù)。

  2、能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斷。

  科學知識:

  1、知道心跳、呼吸和運動是有聯(lián)系的,運動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

  2、了解自己正常情況下 1 分鐘心跳、呼吸的次數(sh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研究運動對身體的影響,意識到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

  2、意識到采集、分析數(shù)據(jù)是科學探究的一種重要方法。

  教學重難點: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

  教學準備:手表、記錄表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 、師:每當有很多老師來聽課時,你的心情怎么樣?

  生:高興、興奮、緊張……

  師:你的這種心情從身體狀況的哪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

  生:心跳加快,臉紅……

  師:相對于體育課來說,我們現(xiàn)在處于什么狀態(tài)下?

  生:安靜狀態(tài)。

  2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們現(xiàn)在都處于安靜狀態(tài)下,如果讓他們運動起來,你猜測他們會有什么變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氣粗……

  3 、師:你們體育課上做過原地高抬腿運動嗎?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體呈 90 °夾角。

  師示范動作。

  4 、師:請男生準備好,隨著老師拍手的節(jié)奏做原地高抬腿運動,動作要做標準了,女生站立不動。(計時 1 分鐘)現(xiàn)在我們再來觀察他們的表情有沒有變化?有什么樣的變化?

  生:男生臉上有汗、臉變紅了、氣喘粗了……

  師:你自己有什么樣的感受?(問男生)

  師:你有這樣的感覺嗎?(問女生)

  5 、師:為什么他們的感覺會不同?(請他們下去)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運動,而女生沒有做運動。

  6 、師:為什么運動后我們的呼吸就會變粗呢?

  生:我們的心跳加快了,同時使呼吸加速。

  7 、師:運動后我們的呼吸和心跳次數(shù)比安靜時的呼吸和心跳次數(shù)快多少呢?怎樣知道呢?

  生:進行測量。

  8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測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課題。

  二、自主學習:

  1 、測量在安靜狀態(tài)下 1 分鐘的呼吸和心跳次數(shù)。

  ( 1 )師:要想準確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誰知道怎樣計算呼吸的次數(shù)?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測量呼吸時要注意,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示范)。這兒老師是用夸張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看到,但在實際測量的時候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情況進行。每個同學和老師一起做一做。心跳的次數(shù)可以怎樣測量的呢?

  生:用手摸、聽、測脈搏……

 。 2 )師:我們今天用測量脈搏的方法來測量心跳次數(shù)。用我們的右手搭在左手手腕的內(nèi)側偏上的地方,找到脈搏(示范),每個人試試,要準確地找到你的脈搏。

 。 3 )師:測量呼吸和心跳次數(shù)的方法我們已經(jīng)學會了,為了能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我們要把測到的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格里面。(出示表格)這張表格你們知道怎么記錄嗎?

  生:講述表格的看法、寫法。(師適時補充)

 。 4 )師:現(xiàn)在我們要開始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了,先測量哪種狀態(tài)下的?

  生:安靜狀態(tài)下的。

 。 5 )師:表格里面要求我們填寫同一時間內(nèi)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我們第 1 次先測量 1 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第 2 次再測量 1 分鐘心跳的次數(shù)。

  師:注意呼吸次數(shù)的計算方法,找準自己的脈搏。準備好了嗎?開始(計時 1 分鐘,測量兩次)。

  學生各人自己測量數(shù)據(jù),并記錄,算出平均值。

  生:匯報所測數(shù)據(jù),計算平均值。

  2 、測量自己在運動結束時, 1 分鐘的呼吸和心跳次數(shù)。

  ( 1 )師:安靜狀態(tài)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有了,接下來要測量什么數(shù)據(jù)了?

  生:運動狀態(tài)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

  師:運動時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在我們的運動一結束就要進行,等到休息后再測量數(shù)據(jù)就不準了。還有,老師在這兒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記錄同一時間內(nèi)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生:嘗試說。

  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請一、三大組只記錄測量呼吸的次數(shù),二、四大組只記錄測量心跳的次數(shù)。

  ( 2 )師:我們?nèi)耘f用原地高抬腿的方法進行測量運動時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測量時要注意,請你按照老師拍手的節(jié)奏做原地高抬腿運動。每位同學一定要把動作做標準了,否則就不能準確測量出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了。(計時 1 分鐘,老師調整好學生所站的位置)

 。 3 )測量呼吸和心跳次數(shù)。(計時 1 分鐘)

  學生各人自己測量數(shù)據(jù),并記錄,計算出平均值。

  學生匯報所測數(shù)據(jù)。

 。 4 )師:安靜狀態(tài)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以及運動結束時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我們都有了,有了這兩組數(shù)據(jù)我們能做什么事?

  學生進行比較。

  師:你們比較一下,發(fā)現(xiàn)什么?

  生:運動結束時呼吸和心跳的次數(shù)要比安靜狀態(tài)下的速度快。(說出具體數(shù)據(jù))

  ( 5 )師:我們除了用表格進行數(shù)據(jù)比較之外,還可以用圖形進行數(shù)據(jù)比較。這兒有一個坐標,橫線表明在什么狀態(tài)下,豎線表示呼吸或心跳的次數(shù),我們現(xiàn)在就要把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轉換成圖形,看老師是怎么做的。(以某一學生為例說明條形圖的畫法)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是圖形中的一種,叫條形圖,大家看用這種方法比較數(shù)據(jù)有什么優(yōu)點? (明顯、清楚、一目了然…… )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8

  2 林中的樹

  教學目標

  1、植物所需的主要養(yǎng)料不是來自于土壤,而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

  2、解綠色植物能在陽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時釋放出氧氣。

  3、知道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和和細胞中的葉綠體。

  4、能利用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對植物養(yǎng)料的來源作出假設,能根據(jù)已知結論進行推理。

  5、具有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尊重證據(jù)、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6、敢于提問,樂于交流。

  教學準備

  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兩張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紙或錫箔紙(大小根據(jù)所選植物葉片的大小而定),曲別針。

  2、顯微鏡(每小組一臺),用韭菜葉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細胞裝片。

  3、光合作用掛圖或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問題導入。

  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動物要吃食物,植物靠什么生存呢?(學生可能給出許多答案:植物需要水,經(jīng)常澆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需要養(yǎng)料;植物還需要陽光照射等。)

  出示單元主題圖:走進樹林,樹木郁郁蔥蔥,樹木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從哪里來呢?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設。

  二、了解海爾蒙的實驗。

  (1)講述:在300多年前,有一位科學家也思考了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過談話,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2)閱讀海爾蒙的實驗研究的故事。思考:①海爾蒙是怎樣猜測的?他的實驗是怎樣做的?從海爾蒙的實驗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了解海爾蒙是怎樣思考和實驗的,以及怎樣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得出結論。)②海爾蒙的探究過程給你什么啟示?根據(jù)海爾猛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你什么進一步推測?(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根據(jù)結論進一步推理:海爾蒙在完成了實驗之后,他推測植物生長的養(yǎng)料是從雨水中得到的,你同意他的推測嗎?在學生思考提出觀點的過程中,要引導他們陳述理由,重要的是學生在思考。)

  三、探究植物在體內(nèi)制造養(yǎng)料的方法

 。1)演示實驗:課前將一盆生長良好的天竺葵帶進教室,選擇一片生長良好的葉,用黑色的卡紙將這片葉正反兩面嚴嚴實實地遮蓋,然后將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陽的窗臺上。

 。2)討論并推測:幾天之后,葉片可能會發(fā)生什么變化?(讓學生把自己的推測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下節(jié)課一起來觀察實驗結果,看誰的預測是正確的。)

  (3)課外活動:①保護好教室里的'實驗植物。②自己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一做這個實驗。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探究植物在體內(nèi)制造養(yǎng)料的方法。

  (1)交流分析實驗現(xiàn)象。

  ①請在家里做了實驗的同學交流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發(fā)現(xiàn)。

 、谟^察課堂實驗的天竺葵葉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看看自己在實驗前的預測是否正確。

  ③討論:這片葉子可能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你認為與什么有關系呢?(期望學生能分析出問題的結論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要引導學生從實驗的過程中去尋找相關因素,讓他們意識到變化是有原因的。)

 。2)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和葉綠體。

  ①指導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講解使用方法。

 、诜中〗M觀察植物葉片細胞,并描述細胞的樣子,指導學生認識葉片細胞中的綠色顆粒叫葉綠體。

  ③講解: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最小單位。

  (3)講解光合作用的過程。教師利用掛圖或者多媒體資料,形象講解光合作用的過程。交流并明確以下問題:

 、僦参镌隗w內(nèi)制造養(yǎng)料需要什么條件?

 、谥参镏饕檬裁雌鞴僦圃祓B(yǎng)料?

 、壑参镏圃祓B(yǎng)料的原料是什么?

  ④植物制造養(yǎng)料的原料從哪里來?

  ⑤人們常說: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空氣和水,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二、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義。

 。1)討論: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為自己制造了營養(yǎng)物質,還為動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物質?

  (2)交流分享討論結果。

  三、總結與拓展。

 。1)小結本課學習的收獲。

 。2)課外收集有關樹木生長的資料。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9

  【教材分析】

  《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一課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課五年級上冊《生物與環(huán)境》單元的第5課內(nèi)容。這一課在本單元中既是對前面四課內(nèi)容的延伸,也是為下一課《做一個生態(tài)瓶》的鋪墊,因此本課的地位尤其重要。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知道一片區(qū)域中動植物之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

  2. 知道生物之間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食物鏈彼此交錯在一起形成的網(wǎng)狀結構叫做食物網(wǎng)。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正確書寫完整的食物鏈,并應用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描述生物間的食物關系。

  2. 能夠按照食物鏈,將生物劃分為生產(chǎn)者、消費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體會到自然界中,生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相互影響的。

  2. 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樹立動植物保護意識,認識到和諧自然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建立起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的概念。

  難點:能正確書寫完整的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并意識到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一個整體。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復習舊識:依據(jù)前面四課的學習,回憶生物的生存需要哪些條件?(水、陽光、空氣等)。

  2.新知導入:其實,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課件展示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圖片)

  3.誰能用成語來描述這兩幅圖呢?(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4.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生物之間的一種什么關系?(捕食關系)

  5.我們就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來認識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吧!

  二、新授

 。ㄒ唬┱l被誰吃(食物鏈)

  1.(課件展示農(nóng)田中生物誰被誰吃):請同學們認真觀看視頻,說一說,在這個視頻里,你發(fā)現(xiàn)這些動植物誰被誰吃呢?

  2.語言小結:在自然界里,同一區(qū)域里往往生活著許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它們有時候彼此合作,有時候相互競爭,食物關系把這些不同種類的生物連接在一起。(展示農(nóng)田中的食物關系)

  ※小結(一):生物之間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

  展示課題——第5課 食物鏈

  3.(根據(jù)農(nóng)田中的食物鏈由課件演示這些食物鏈中生物的分類——生產(chǎn)者、消費者)根據(jù)食物鏈中的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你能說出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的.特點嗎?

  ※小結(二):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產(chǎn)者,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費者。

  4.你能舉出哪些生產(chǎn)者與消費者的例子呢?(生產(chǎn)者:各種綠色植物——花、草、樹木等。消費者: 各種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

  5.食物鏈練習

 。1)請你判斷這幾條食物鏈正確嗎?為什么?

  A.毛毛蟲→小鳥……………………………………………………(×)

  B.草→田鼠→老鷹…………………………………………………(√)

  C.青蛙→蛇→老鷹→蚯蚓…………………………………………(×)

  D.草→蚯蚓→鳥……………………………………………………(√)

  E.稻田→蝗蟲→青蛙→狼…………………………………………(√)

  (課件演示分析原因)

  ※小結(三):食物鏈一般是從綠色植物開始,到食草動物,最后是兇猛的食肉動物。注意箭頭方向要向著強者的那一方。

 。2)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中,包含的食物鏈是怎么樣的?

 。ㄕn件演示分析原因)

  答案:樹→蟬→螳螂→鳥

 。ǘ┨镆爸械纳铮ㄊ澄锞W(wǎng))

  1.田野中的食物鏈:在這片田野中生活著水稻、蝗蟲、鳥、蛇、鷹、青蛙、貓頭鷹。(事實上,稻田里除了這些生物外,肯定還有其他的許多生物的)老師已經(jīng)標示出了一條食物鏈:水稻→蝗蟲→鳥→蛇→鷹。大家看看,在這張圖中還有哪些食物鏈呢?請小組討論交流,并完成田野中的食物鏈記錄表。(討論開始之前請一位同學朗讀活動要求)

  2.(討論結束,組織教學)學生交流討論結果。

  3.從這些食物鏈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種生物可能同時被幾種生物吃。因此,生物之間就存在很多條食物鏈。(根據(jù)提示:如果兩種生物間已經(jīng)有箭頭連接了,畫第二條食物鏈時就不再畫箭頭了。)我們把這些食物鏈在圖中標示出來就形成了一張網(wǎng)狀結構。

  4.在自然界中的生物種類很多,它們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也很復雜。這些食物鏈相互交叉形成網(wǎng)狀,生物學家把他們叫做食物網(wǎng)。

  ※小結(四):生物之間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wǎng)狀結構,叫做食物網(wǎng)。

  完成課題——第5課 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

  過渡語:科學的學習,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服務生活,在這節(jié)課的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的學習中,你能把它們和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嗎?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0

  1.光的行進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jù)常見的光傳播現(xiàn)象對光怎樣行進作出合理的假設;

  2、能夠想辦法證明自己的`假設;

  3、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際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會區(qū)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著直線行進的;

  3、會制作簡易的小孔成像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研究光怎樣行進的過程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2、體會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通過制作小孔成像儀,形成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朗讀科學小詩,渲染學習氣氛

  1.談話:同學們,讓我們先來朗讀黑板上的這首小詩:是誰,

  為花兒披上斑斕的舞衣? 是誰,

  把山林點染得青蔥翠綠? 是誰,

  將七彩虹橋架上藍天? ……是誰,

  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2.猜一猜:是誰,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3.談話:每當我們朗讀這些科學小詩的時候,大家就想接著寫下去,做一回小詩人。下面就讓我們接著寫下去,每小組選出你們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會兒全班交流。

  4.小結:今天就讓我們進入色彩斑斕的光的世界吧!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1

  一、學情分析

  在前一節(jié)中學生學習了運動的各種形式,學生對運動和靜止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認識上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物體運動和靜止的事例,激發(fā)學生的心理矛盾,從而有效地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的問題情境。再提出你是根據(jù)什么來判斷這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引出參照物的概念。結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來判斷參照物,學生興趣往往比較濃厚,但參照物的選擇只要讓學生有常識性了解即可,不必展開。

  機械運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要讓學生了解分類是一種基本的科學方法。勻速直線運動是一個理想化的運動模型,是物體最簡單的一種運動,學生接受這個概念是有困難的,主要讓學生接受用這種淺近的說法來描述勻速直線運動。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確認機械運動的判斷要有一個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于參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參照物。能根據(jù)物體的運動判斷所選的參照物以及根據(jù)所選的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能根據(jù)運動路線的形狀將機械運動劃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能夠根據(jù)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否相同,將直線運動劃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知道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2. 過程與方法:了解分類是一種基本的科學方法;理解勻速直線運動是一個理想化的運動模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讓學生接受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三、主要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投影課本第51頁閱讀材料------《手為什么能抓住飛行中的子彈》。組織同學閱讀。

  提問: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為什么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學習有關物體運動的知識。

 。ǘ┬抡n教學

  1. 什么是機械運動?

  科學里講的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同學們騎自行車時,人和自行車對地面或路旁的樹都有位置的變化;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它相對于地面也有位置的變化。科學里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提問:舉例說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教師:要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真的就那么簡單嗎?

  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投影課本圖2-17觀光電梯。

  思考:為什么對電梯里的人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組討論:讓學生充分說明自己的看法。

  小結:首先明確本問題中研究對象是電梯里的人,電梯里的人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其次根據(jù)前面所學機械運動的知識,判定電梯里的人是在做機械運動。說電梯里的人是“靜止”的或是“運動”的都有道理。因為他們在研究人的運動情況時,選定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同。

  問:電梯里的人認為乘客沒動,是靜止的,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學生:以電梯為標準,乘客相對于電梯的位置沒有改變,所以說乘客是靜止的。

  問:地面上的'人認為乘客是在運動,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學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樹木或房屋為標準,乘客相對于路面的位置在改變,所以地面上的人說乘客是運動的。

  教師小結:

  判斷物體的運動和靜止,事先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了一個標準,即參照物;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對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描述的結果也可能不同。平時人們在描述運動或靜止時都沒有指明以什么物體為參照物,但參照物都是存在的。

  練習:

 、耪f“太陽從東方升起”依據(jù)的參照物是什么?

 、普f“烏云遮住太陽”又是以什么為參照物?

 、菍⒁恢ЧP放在書本上面,將書本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問這支筆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說出參照物。

  教師小結: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對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描述的結果也就不同。!!

  提問:請你解釋法國飛行員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的道理。

  要求學生用相對靜止的道理予以解釋。

  教師指出: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

  例如,列車中的乘客以地面為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車廂為參照物是靜止的。這說明所選的參照物不同,得出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不相同。

  3.勻速直線運動

  機械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為了便于研究,人們將它們分成簡單的幾類。

 、抛x圖2-18,2-19,你能發(fā)現(xiàn)汽車和過山車的運動有什么不同?(要要求找出它們的差異)

  根據(jù)物體運動的路線的形狀,可以將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一般說來直線運動比曲線運動要簡單的多,但直線運動也千差萬別。

  ⑵請大家讀圖2-20,比較兩輛汽車運動存在的差異。

  小組討論后回答:甲車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都相等,這種快慢不變、經(jīng)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乙車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運動快慢不相等的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

  提問:那么我們可以根據(jù)什么標準來將直線運動進行分類?

  教師小結:根據(jù)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線運動可以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提問:百米跑運動員,從起跑線起跑,跑到終點,他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嗎?(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勻速直線運動。)

 。ㄈ┱n堂小結

  1.機械運動的定義。

  2.參照物的選擇。

  3.機械運動的兩級分類。

  四、評價與反饋

  1. 學校舉行的運動會上,我們是用哪一種方式來比較參加100米賽跑的同學誰跑得快?

  2. 一詩句是這樣寫的“坐地日行八萬里”,你是如何理解這詩句的?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 通過討論、分析,認識生物之間的食物聯(lián)系——食物鏈。

  2、知道不同的動物吃不同的食物,動物要維持生命就要消耗這些食物作為能量。

  3、意識到食物鏈、食物網(wǎng)反映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動植物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4、通過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5、意識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

  6、了解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教學準備

  1、課文插圖中的動植物的圖片或掛圖。

  2、準備稻田里的動植物名稱的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

  (2)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蟬、黃雀之間有什么食物關系? 誰吃誰?誰被誰吃?蟬吃什么呢?

 。3)講述: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二、認識食物鏈。

 。1)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說一說:樹、蟬、螳螂、黃雀之間的關系。

 。2)指導學生用文字和箭頭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圖片,說一說:它們之間誰被誰吃?

  (4)在書上記錄它們的食物聯(lián)系。

 。5)提問:同學們根據(jù)食物關系用“→”將這些動植物連接在一起,這種動植物間的食物關系像什么?你能給起個形象的名字嗎?

 。6)講解:生物之間的食物聯(lián)系,形成像鏈環(huán)一樣的關系,稱為食物鏈。

 。7)學生練習寫幾條食物鏈,交流。

 。8)小組研究: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討論:這幾條食物鏈從什么開始的?為什么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么結束?

 。9)講解:在食物鏈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叫生產(chǎn)者。動物不能自己制造營養(yǎng)物質,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生產(chǎn)者制造的營養(yǎng)物質,叫做消費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鏈中的'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

  (11)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網(wǎng)。

 。1)出示掛圖(或投影教材插圖),提問:稻田里有哪些動植物?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卡片。

 。2)小組討論:找出稻田里的動植物的食物關系,寫出食物鏈。

  (3)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在黑板上畫箭頭表示,并且檢查每條食物鏈畫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這些食物鏈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哪些動物能吃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鏈之間的關系怎樣?

 。5)講解:小結:多種生物在取食關系上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lián)結,形成網(wǎng)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wǎng)。

  四、保護青蛙,維護生態(tài)平衡教育。

 。1)討論:以一條食物鏈(稻子→稻螟蟲→青蛙→蛇)為例:如果食物鏈中有一種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

 。2)教師介紹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網(wǎng)中的重要部分,為了維護生態(tài)平衡我們?nèi)祟悜撟鲂┦裁茨兀?/p>

  五、 課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資料,編寫一條保護青蛙的公益廣告詞。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生物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相互影響、相互依存,會形成一個生態(tài)群落。

  過程與方法:

  根據(jù)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制作生態(tài)瓶,并堅持對生態(tài)瓶進行治理和觀察。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相互聽取意見、共同協(xié)作、綜合治理和觀察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

  設計一個生態(tài)瓶建造方案。

  教學難點:

  根據(jù)設計方案制作生態(tài)瓶,并堅持對生態(tài)瓶進行管理和觀察。

  教學準備:

  大飲料瓶、剪刀、建造生態(tài)瓶需要的材料、活動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環(huán)境:

  1.參看書14面的池塘圖,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魚類,蝦,軟條類如田螺河蚌,水鳥類如鴨,水生昆蟲,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條件?

  (3)池塘里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哪些幫助?

 。4)動物為植物

  生長做了哪些貢獻?

 。5)我們還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們對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氣、水、泥土、巖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tài)群落。一片樹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tài)群落。

  二、設計生態(tài)瓶:

  1.說明:我們現(xiàn)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個生態(tài)瓶,研究其中的關系。

  2.學生討論:該怎樣設計這個生態(tài)瓶呢?問題提示:

 。1)你們準備讓哪些生物來生活?

 。2)什么樣的生物可以在這個有限的`空間里生活?

 。3)假如要有動物,那它們的食物來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還需要其他一些東西嗎?

 。5)生物放入的順序需要考慮嗎?

  3.為了讓這些生物在生態(tài)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們還應該考慮些什么?(生物

  種搭配和數(shù)量多少問題)

  4.給每個小組發(fā)設計紙,用圖文結合法記錄下設計方案,注意標出生物和非生物

  種類、數(shù)量等。

  三、制作生態(tài)瓶:

  1.說明制作步驟:

  (1)先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干凈的沙(如要加幾塊小石子也就在這時候放)。

 。2)裝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種上自己準備的水草。

 。4)再放入小動物。

 。5)把本組成員的名字做才標簽貼在生態(tài)瓶的外面。

  2.根據(jù)討論的設計方案,選擇材料完成制作生態(tài)瓶。

  3.小組商量決定生態(tài)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進行管理和觀察記錄。注意天天觀察生態(tài)瓶里發(fā)生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四拓展天地:全班舉辦一次“生態(tài)瓶會展”

  介紹他們設計、制作的生態(tài)瓶,達到共同學習提高的目標。

  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4

  備課設想:

  本課的主題是修改上一課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宇宙模型,這是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已有的知識基礎而編排的,利用他們對大自然的萬物充滿了好奇,并有強烈的動手欲望,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旨是在教師引導下,啟發(fā)學生去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圍繞問題進行再觀察再思考,并實驗,去尋找各種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

  一、教學目標:

  修改“宇宙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增加學生對宇宙的認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修改完善模型;模型與解釋

  難點:根據(jù)資料查找模型的不足

  三、教法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四、教具:

  各組制作的宇宙模型;搜集的有關宇宙的資料;材料超市中的東西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動手制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學也已經(jīng)對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見,今天我們就這些看法和意見對自己的模型進行修改和完善

 。ò鍟n題)

  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須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下面我們按照分好的小組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

  二、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展示,并全班討論。

  三、各小組根據(jù)自己的模型修改計劃將自己小組內(nèi)收集的有關資料進行篩選。

  四、把篩選出的有效資料填入“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小組內(nèi)討論本小

  組內(nèi)的資料,找出資料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根據(jù)現(xiàn)象與規(guī)律總結本小組所討論的結果,并在作業(yè)本上呈現(xiàn)出來。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表或其他……)

  五、根據(jù)本小組內(nèi)的分工和搜集到的資料及得出的結論進行討論,討論本小組模型的不足之處。分工進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學、更完善。

  第二課時

  一、達與交流,舉辦宇宙模型展示會:

  1.展示完善后的宇宙模型,交流經(jīng)篩選后的有效資料,說說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與自己的修改之處,并說出修改后的好處。

  2.回答別人根據(jù)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問題。

  二、拓展活動:

  1.做宇宙的膨脹實驗

  2.閱讀科學自助餐。

  閱讀9頁到10頁的內(nèi)容。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ㄒ唬┻^程與方法:

  1、設計、制作太陽鐘,并用它計時。

  2、嘗試做一個沙漏。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2、認識多種多樣的古代計時工具。

 。ㄈ┣楦小B(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

  2、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fā)展的'。

  教學準備 :

  教師準備: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學生準備: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學具袋中有備)、手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有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會根據(jù)天上的太陽來判斷時間,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陽的確可以當作一個鐘來計算時間。今天我們來學習太陽鐘。(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太陽鐘及各種各樣的計時器

  (1) 太陽鐘又叫日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

  (2) 認識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 認識各種各樣的古代計時器。

  2、 看手掌日晷

 。1) 到陽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 學生室外活動,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書上的樣子。

  3、 做太陽鐘

  (1) 你在不同時間里畫過物體的影子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 我們來做在個太陽鐘。

 。3) 學生室外活動,畫不同時間里物體的影子,在每條影子旁標上時間。

  三、總結應用

  1、 小結課文。

  2、課后利用星期六時間,按照這種方法做一個整點時間的太陽鐘。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1-03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8-27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教案01-31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9-07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優(yōu)選[10篇]03-20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總結06-27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總結范文11-23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05-20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