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力的教案模板錦集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力的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力的教案 篇1
活動目標:訓練幼兒平衡能力,培養(yǎng)幼兒相互幫助的品德。
活動準備:若干沙袋
活動方法:幼兒每人一個沙袋放在頭頂上,然后繞著某一地點保持平衡地行走。教師發(fā)布口令,要求幼兒雙腳跳、單腳跳,倒退、加速等,以改變游戲者的行動方式和速度。如果頭上的沙袋掉下來,那么該幼兒就必須定住不動。其他幼兒在保持自己沙袋不掉落的情況下,拾起沙袋并將其放回“被定人“的頭頂,使其恢復自由。
活動規(guī)則:小班幼兒保持平衡走,中、大班幼兒可在保持平衡的同時,穿插倒退、跳躍、加速等。
開燈關燈
---平衡能力
活動目標:提高幼兒平衡能力。
活動方法:幼兒在場地一端站好。游戲開始,大家一起往場地另一端走,邊走邊說:“開開燈,關上燈,天黑了,要用燈!苯又,教師說:“關燈”幼兒馬上停步并閉上眼睛。然后教師又說:“開燈”。這時,幼兒睜開眼睛向前走,這樣反復進行,直走到場地另一端為止。
規(guī)則:必須聽教師的`信號做閉眼停步或睜眼向前走。
小轉椅
----平衡能力
活動目標:發(fā)展幼兒平衡能力。
活動方法:兩個幼兒一組,相對站立。兩人都伸出左臂(或右臂),手相握。游戲開始,兩人邊說:“小轉椅,轉呀轉,說轉它就轉,說停它就!边呿樢粋方向轉圈走動。說完最后一句,兩人要馬上站穩(wěn)并用另一只手相互擊掌。
規(guī)則:念完兒歌要馬上站穩(wěn),用另外一只手互相擊掌。
提示:此游戲可兩兩三三分散玩。
游戲熟悉后要求閉眼睛,擊掌時可以睜開眼睛。
迷迷轉
----平衡能力
活動目標:發(fā)展幼兒平衡能力。
活動方法:幼兒兩臂側平舉,在原地旋轉,邊轉邊念兒歌:“迷迷轉,迷迷轉,大風吹來,快快站!碑斈畹健罢尽弊质,幼兒馬上停止旋轉。
提示:每回最多轉3圈,以防止幼兒頭暈跌倒。
風 車
----平衡能力
活動目標:發(fā)展幼兒平衡能力。
活動方法:全體幼兒當風車,聽教師發(fā)出的信號轉動。如說“小風車”,就原地轉;“大風車”,張開雙臂轉;“風大了”就轉得快;“風小了”,則轉得慢;“風停了”,可蹲下休息……
幼兒分成四組進行,誰做錯了,就暫時站出隊伍,游戲結束,站出隊伍少者為勝。
提示:與發(fā)出信號轉得不一致的幼兒要暫時停止游戲。教師注意掌握幼兒轉的圈數,每次2——3圈即可。
力的教案 篇2
課時:1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調節(jié)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浮力的關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形狀、體積相同的鐵塊、木塊各一個,卷成一團的廢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個,自制潛水艇模型(參見本書圖12—3),潛水艇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演示:先讓學生注意鐵塊、木塊體積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鐵塊、木塊一同浸沒水中,同時放手,讓學生觀察.
依次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1.浸沒在水中的木塊、鐵塊,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為什么一個浮起,一個沉下?
2.浸沒在水中的木塊,鐵塊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為什么?
3.木塊、鐵塊的體積相等,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導學生認識是因為密度不相等)
小結:像鐵塊、木塊這些實心的物體,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們浸沒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體的密度跟水一樣,它將怎樣呢?
二、講新課
將橡皮泥、廢牙膏皮(鋁的)分別放在兩個玻璃水槽旁.
教師講:橡皮泥、鋁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兩名學生分別做這兩個實驗,并讓他們每個人試著說明自己采用的辦法為什么能達到要求.然后,教師就著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結.)
小結:密度比水大的物質,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這時,這個物體受到的重力雖然沒變,但它排開水的體積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邊講邊板書:
三、浮力的應用
1.采用“空心”的辦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師講:密度小于水的'物質,像木材,做成獨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運送更多的人和貨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質,像橡皮泥、鋁,做成空心,也能調節(jié)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關系,使它下沉、懸浮或漂浮.現(xiàn)在看看技術上怎樣利用這個道理.先看看輪船.
問:輪船是鋼鐵做的,鋼鐵的密度比水大還是比水小?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邊小結邊板書.)
2.浮力的利用
(1)輪船 用空心辦法,增大體積,增大受到的浮力.
問:如果一只輪船,它本身和裝的貨物總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開的水重多少牛?它排開的水的質量是多少噸?(簡單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討論:這只船如果從河水駛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變不變?它排開的水的體積變不變?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
(2)潛水艇
演示:潛水艇掛圖,潛水艇模型.(邊講解邊板書)
用改變水艙中水量的辦法,使?jié)撍艿降闹亓Υ笥、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p>
(3)氣球和飛艇(讓學生看課文而后問學生)
問:氣球、飛艇采用了什么辦法使它能夠受到空氣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用充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的辦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討論:要使充了氫氣、升到空中的氣球落回地面,你們能想出什么辦法?要使熱氣球落回地面,有什么辦法?
三、小結(略)
四、布置作業(yè)(略
力的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嘗試使用筷子,激發(fā)幼兒自己動手做事的愿望。
2、培養(yǎng)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發(fā)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筷子、 盤子、糖、紅綠兩種顏色的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a) 感知體驗,教師幼兒在門口
老師:"今天,陸老師來做猴媽媽,你們來做我的孩子小猴寶寶好嗎?"(好)
猴媽媽帶著小猴在音樂的伴奏下邊唱歌邊跳進教室。
猴媽媽:"每個猴寶寶找到一個位子坐下來。"猴媽媽:"今天我請猴寶寶吃糖。"
猴媽媽:"用手拿著吃不衛(wèi)生,那怎么吃呢?用筷子夾,看看我的寶寶誰會用筷子把糖夾起來。"
猴媽媽:"讓媽媽先試試看。(媽媽用筷子夾糖)夾住了,啊嗚,啊嗚,真好吃。"
猴媽媽:"猴寶寶,你們想吃糖嗎?"(想)誰愿意上來夾住糖的。幼兒(猴寶寶)拿筷子講自己怎么夾。
猴媽媽:"原來是把筷子放在這兩個手指的中間,把筷子分開,用力一夾,糖就夾起來了。"
猴媽媽:"哪個寶寶還想來吃糖的。我們一起看看哪個寶寶的筷子用的'好。猴寶寶,記住了只夾一粒糖。"
b) 操作練習
猴媽媽:"我的寶寶真能干,會用筷子夾糖。媽媽昨天不小心把一些豆子混在一起,可怎么辦呀
猴媽媽:"誰愿意幫助媽媽,先用筷子夾豆子,放在盤子里,端著盤子走到放豆子的籃子跟前,
把紅豆子和綠豆子分開!"
一名幼兒上來示范。拍手鼓勵。
猴媽媽:"你們都想幫媽媽嗎?請你們去夾。"
幼兒操作,教師隨機幫助指導。
c) 小結,自然愉快結束。
力的教案 篇4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利用浮力使物體上浮、下沉、懸浮或漂浮的原理。
2.知道輪船、氣球、氣艇、潛水艇的浮沉原理。
(三)教具:鐵塊、木塊、廢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潛水艇模型(12-11小實驗)。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浮在水面上的木塊沒入水中部分的體積是50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體積是25厘米3。求:它受到的浮力多大?它的質量多大?木塊的密度是多大?(出示小黑板,并畫有圖12-5示意圖)
要求每個學生在練習本上演算。由一名學生板演。演算完畢,教師講評。
2.物體的浮沉條件是什么?
物體浸沒在液體中:下沉,F(xiàn)浮G物;懸浮,F(xiàn)浮=G物。物體漂浮在液面上的條件是:F浮=G物。
追問并演示:實心鐵塊在水中下沉,木塊在水中上浮,試比較鐵和木塊與水密度的關系。
教師啟發(fā)學生答出:
鐵塊浸沒在水中下沉,
∴F浮 G排水 ρ水·g·V排<ρ鐵·g·V鐵。 ∵鐵塊浸沒水中,V排=V鐵,∴實心鐵塊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鐵塊下沉。 同理可得出,ρ木<ρ水,木塊浸沒于水中,木塊重比它排開的同體積的水重小,木塊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塊重,所以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浮在水面上。 二、進行新課 1.新課引入 提問:實心鐵塊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下沉?煞褡屆芏缺人蟮蔫F塊在水中上浮或漂浮在水面? 啟發(fā)學生回答:輪船是鋼板焊成的,采用空心的辦法,使物體的密度小于水,它就可以浮在水面。 演示:把卷緊的牙膏皮放入水中,放手后可觀察到它下沉?招牡难栏嗥つ芷≡谒嫔。 小結并板書: 三、浮力的利用 1.采用“空心”的辦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問:用樹干挖空制成的獨木舟的好處是什么?看課本圖12-9。 答:減小重力,可以多裝貨物,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 2.輪船 、賳枺狠喆瑸槭裁茨芨≡谒? 學生答出: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辦法,使它能夠排開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使輪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诮榻B輪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輪船滿載時排開的'水的質量。 以上兩問題、邊講邊板書。 板書: “2.輪船: ①把密度大于水的鋼鐵制成空心的輪船,使它排開更多的水而浮在水面上。 、谂潘浚狠喆瑵M載時排開的水的質量。單位是噸。” 、塾嬎阏n本P12-8輪船一段中的問題。 學生板演,其他學生自己演算,教師講評。 、茌喆瑥暮铀側牒@,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有無改變?它的排水量是否改變?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因為它是漂浮狀態(tài),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船重,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不改變。它的排水量也是不變的。追問: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是浮起一些還是沉下一些? 答:輪船將浮起一些。輪船從河水駛入海水里,它受到的浮力不變,即排開的河水重和海水重相同。但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因此,輪船排開海水的體積小于它排開河水的體積,所以輪船將浮起一些。 3.潛水艇: 問: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jié)撍聺、懸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p> 演示:潛水艇小實驗,簡介裝置,進行演示。 看課本圖12-13,圖12-14。重點觀察潛水艇的水艙及水艙中水的多少對潛水艇浮沉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下潛”:向潛水艇水艙中充水,潛水艇逐漸加重,潛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漸潛入水中。 “懸浮”:當水艙中充滿水時,潛水艇重等于浮力,潛水艇可以懸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壓縮空氣將水艙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潛水艇變輕,潛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從而浮出水面。 板書:3.潛水艇: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來實現(xiàn)的。 4.氣球和氣艇: 看課本圖12-15,圖12-16,并閱讀課文。 問:節(jié)日氣球、熱氣球、飛艇,其體內充的是什么氣體?這種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還是小?它為什么能夠升空? 答:節(jié)日氣球或攜帶氣象儀器的高空探測氣球里充的是氫氣或氦氣;熱氣球充的是被燃燒器燒熱而體積膨脹的熱空氣;飛艇中充的是氫氣或氦氣。這些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小。由于氣球或飛艇的總重小于氣囊排開的空氣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氣球和飛艇就能上升。當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氣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變小,浮力等于重力時,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這個高度。請你想一想,如果這是個載人的帶吊籃的氣球,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辦法? 板書:4.氣球和飛艇,體內充有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氫、氦、熱空氣)。 三、總結本節(jié)學到的重點知識。 四、布置作業(yè):本節(jié)課文后的練習第1、2、3、4、5題。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認識測力計的各個部分,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 2、技能目標:經歷測力計產生,改良的過程?茖W規(guī)范地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標:體會到工具的產生源自于生活的需求,又能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教學重點: 經歷測力計的產生,改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 正確,科學地使用測力計。 教學準備: 小組(橡皮筋,回形針、硬紙板,砝碼,等) 教學過程: 一、看一看,你知道了多少 回顧前一天傍晚教師發(fā)給學生的學習資料(由于是四年級的學生,對各種力的了解幾乎沒有所以安排了提前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說一說,看看學生的了解情況。 二、猜一猜,說說理由 1、出示鈴鐺、卷尺。 2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所產生的重力更大?說說你判斷的理由。(預設學生會根據大小,材質等進行猜測。) 三、想一想,小組之間比一比 1、前面我們對鈴鐺和卷尺的重力進行了猜測,那我們有什么辦法能夠大致地比較出來嗎? 教師展臺出示橡皮筋,回形針。 2、小組之間討論一下,能不能利用教師提供的這兩個實驗材料比較出這兩個物體哪個產生的重力更大。 3、學生匯報測量比較的方法。(預設:將物體掛在回形針上,利用橡皮筋的拉伸度進行比較) 四、做一做,我們的工具更好了嗎 1、前面的裝置是能初步的比出鈴鐺和卷尺哪個所產生的重力更大,但總覺得有缺陷,能比較出來但不夠準確。 2、如果讓我們制作一個能比較準確測出力的大小的工具,我們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對這個工具進行改良?(小組討論并填寫實驗記錄單1) 3、匯報交流改良的建議(預設:需要刻度比較,安裝提環(huán)方便測量等) 4、教師提供活動材料,小組合作完成改良簡易測力計的活動。并畫出你們小組的測力計。 5、展臺交流各組的測力計,提出意見。 五、認一認,實驗室里的測力計。 1、教師出示實驗室的測力計,PPT出示彈簧測力計各個部分的名稱與作用。 2、對比自己設計的測力計,進一步加深感受。 六、用一用,測測身邊的物體產生的力的大小 1、PPT出示使用測力計的注意事項,學生自主學習。 2、測一測身邊的物體所產生的重力。(PPT出示測量要求,完成實驗記錄單表格3的填寫) 3、交流測量結果。 七、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你還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 教學反思: 我對于本課的教學設計意圖是基于科學核心概念的教學,本課是科學工具的教學課,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認識、學會使用工具,學生可能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較好地掌握測力計的使用,但教學失去了深度。每一種工具的出現(xiàn),肯定是順應時代的要求,經過人們不斷地嘗試和改良才最終形成的;谌绱耍菊n的科學核心概念目標定為:學生經歷測力計的產生、改良完善的過程。體會到工具的產生源自于生活的需求,又最終服務于人類的生活。 基于科學的核心概念本課設計了猜測“兩個物體重力大小”、“想辦法比較重力大小”、“設計改良我們的測力計”等環(huán)節(jié),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工具的`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測力計又安排了“認識實驗室測力計”和“利用測力計測量身邊的物體兩個活動”。 上完課,反思自己的教學,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 1、實驗的目的性不是很強:導入時運用的鈴鐺和卷尺并沒有一直沿用到往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以至于學生對于往后的設計測力計的活動感覺茫然,不明白自己為什么這樣做。導致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脫節(jié),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跳躍感太明顯。學生思維的連續(xù)性被打斷。 2、對于測力計的設計改良活動不夠深入:本課中當學生設計完成具有大刻度的測力計以后,我就將課堂教學轉入實驗室的測力計認識和使用上。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再出示一個重力界于兩個大刻度之間的物體。激發(fā)矛盾,再次讓學生引發(fā)思考,進一步改良。將自己設計的測力計貫穿于整節(jié)課堂,那么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將進一步的得到發(fā)展和提升。 3、課堂細節(jié)處理不夠:教師的語言組織不夠簡練、科學。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有待提高,當學生的表現(xiàn)優(yōu)異時缺乏及時的鼓勵與表揚,導致整節(jié)課堂的氣氛不夠活躍。 4、實驗記錄單的作用沒有充分發(fā)揮:本課中我設計了一張實驗記錄單,分成三個表格。第一個寫建議和改良的措施;第二是畫設計圖;第三是記錄身邊物體的重力。實驗記錄單是能夠很好地記錄下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載體。但本節(jié)課中,記錄單可有可無,學生對記錄單的填寫不知所措,以至于下課后還有很多學生的記錄單是空白的。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應該是老師的指導不夠細致,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完成。記錄單的本身設計可能在存在著問題。 總之,一節(jié)課下來問題多多,感受頗多。也為我以后的課堂教學積累下了寶貴的經驗。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我們的科學課堂或許會有更多的精彩。 一、 預習目標 1、 說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2、 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3、 知道矢量、標量的概念 二、預習內容 1、力的分解:幾個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來____________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分解. 2、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對____、___________的分力。一個已知力究竟應該怎樣分解,要根據______________。 3、既有____,又有_____,相加時遵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求和時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標量. 三、提出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義。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會用三角形知識求分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運用物理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用物理語言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日,F(xiàn)象,養(yǎng)成探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重點難點 力的分解 三、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個力的分力?試求一水平向右、大小為10N的力的分力。(作圖) 3、力的合成與力的分解是什么關系? 合作探究 農田耕作時,拖拉機斜向上拉耙(課本圖)。 拖拉機拉著耙,對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這個力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進;另一方面同時把耙往上提,使它不會插得太深。也就是一個力產生了兩個效果(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如下)。 如果這兩個效果是由某兩個力分別產生的,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進的效果是由一個水平向前的力F1產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會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個豎直向上的力F2產生的。那F1、F2與拉力F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一種等效關系,也就是說是分力與合力的關系。 通常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進行力的分解. 精講點撥 思考分析:將一木塊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試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將重力進行分解。 實例探究 1、一個力,如果它的兩個分力的作用線已經給定,分解結果可能有 種(注意:兩分力作用線與該力作用線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時的平行四邊形,可知分解結果只能有1種。 2、一個力,若它的一個分力作用線已經給定(與該力不共線),另外一個分力的大小任意給定,分解結果可能有 種 答案:3種 3、有一個力大小為100N,將它分解為兩個力,已知它的一個分力方向與該力方向的夾角為30。那么,它的另一個分力的最小值是 N,與該力的夾角為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則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沒有方向,遵循代數求和法則的物理量叫做標量. 力、速度是矢量;長度、質量、時間、溫度、能量、電流強度等物理量是標量. 矢量和標量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它們分別遵循兩種不同的求和運算法則. 當堂檢測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兩個分力的方向,則這兩個分力有唯一解。 B.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則另一個分力有無數解。 C.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方向,則它另一個分力有無數解,但有最小值。 D.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方向和另一個分力的大小,則兩個分力有唯一解。 2、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 A.一個2N的力能分解為7N和4N的兩個分力 B.一個2N的力能分解為7N和9N的兩個分力 C.一個6N的力能分解為3N和4N的兩個分力 D.一個8N的力能分解為4N和3N的兩個分力 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體所受的力為( ) 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和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緊壓斜面的力 4、將80N的力分解,其中一個分力F1與它的夾角為30 度, 1、當另一個分力F2最小時求F1的大小。 2、當F2=50N時求F1的大小。 5、一個半徑為r,重為G的圓球被長為r的細線AC懸掛在墻上, 求球對細線的拉力F1和球對墻的壓力F2. 課后練習與提高: 1.力F分解為F1、F2兩個分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F1、F2的合力就是F B.由F求F1或F2叫做力的分解 C.由F1、F2求F叫做力的合成[ D.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答案:ABCD 2.細繩MO與NO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長度MONO,則在不斷增加重物G的重力過程中(繩OC不會斷) [來源: ] 圖167 A.ON繩先被拉斷? B.OM繩先被拉斷? C.ON繩和OM繩同時被拉斷? D.因無具體數據,故無法判斷哪條繩先被拉斷 答案:A 3.如圖168所示,一個半徑為r,重為G的'光滑均勻球,用長度為r的細繩掛在豎直光滑的墻壁上,則繩子的拉力F和球對墻壁壓力FN的大小分別是 [來源: .Com] 4.三個共點力,F(xiàn)1=5 N,F(xiàn)2=10 N,F(xiàn)3=15 N,=60,它們的合力的x軸分量Fx為 N,y軸分量Fy為 N,合力的大小為 N,合力方向跟x軸的正方向夾角為 . 圖169 答案:15 5 10 30? 5.三角形輕支架ABC的邊長AB=20 cm,BC=15 cm.在A點通過細繩懸掛一個重30 N的物體,則AB桿受拉力大小為 N,AC桿受壓力大小為 N. 答案:40 50? 6.一表面光滑,所受重力可不計的尖劈(AC=BC,ACB=)插在縫間,并施以豎直向下的力F,則劈對左、右接觸點的壓力大小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當F1Fsin時,肯定有兩組解 B.當FFsin時,肯定有兩組解 C.當F1 D.當F1 答案:BD 9.將質量為m的小球,用長為L的輕繩吊起來,并靠在光滑的半徑為r的半球體上,繩的懸點A到球面的最小距離為d.(1)求小球對繩子的拉力和對半球體的壓力.(2)若L變短,問小球對繩子的拉力和對半球體的壓力如何變化?? 解析:(1)將小球受到的重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做出平行四邊形如圖所示,由三角形ABO與三角形BF2G相似,對應邊成比例得[來源: ] 又因為G=mg? 導出 F2= F1= 由上式可得小球對繩子的拉力為 ,小球對半球體的壓力為 . (2)當L變短時,F(xiàn)2= 減小,F(xiàn)1= 不變,所以,小球對繩子的拉力減小,小球對半球體的壓力不變.? 答案:(1)拉力: ;壓力: (2)若L變短,小球對繩子的拉力減小,小球對半球體的壓力不變. 教學要求: 1.知道風力以及利用風力的實例;了解風是怎樣使發(fā)電機轉動起來發(fā)電的。 2.經歷風怎樣使發(fā)電機轉動起來發(fā)電的探究過程,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fā)新的想法。 3.體會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分組材料:紙、鋁片、小釘子(大頭針)、小木棍、鐵絲、剪刀等;演示材料:風向標、電風扇、風力發(fā)電的圖片或視頻資料等。 2.學生準備:制作風車的材料及工具 教學過程: 一.引入 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利用風做哪些事情? 讓學生說一說放風箏的經驗,學生這時可以說出很多,比如如何放得高、如何收下來等。教材上呈現(xiàn)了三幅小插圖,分別是放風箏、揚場、帆船競賽,下面一幅大插圖是風力也能用來發(fā)電。通過這幾個例子的啟發(fā),引導學生交流更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風力的具體實例。如利用風力表明風向、利用風輪提水灌溉、利用風輪吸海水制鹽等。 二.探索新知 1、制作風車。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幾個不同形狀的風車,材料可以選取紙、鋁片、竹、木等,形狀由學生自行設計。 2、制作風車后帶學生到室外親自去實驗,回教室后進行交流。 1)要考慮的是上課當天是否有風、是否適合于本課的教學; 2)一定要讓學生帶著問題(①我們制作的風車在風中能轉動嗎?②哪一種風車轉動快?③怎樣使風車轉得更快?)去探究,否則,實驗只能成為學生玩風車的機會。如果學生所做的風車不能轉動,就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調整。重點要引導學生觀察比較 2、3兩個問題,對第3個問題,可以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做一些猜想,如增大風力、增加與風接觸的面積、使風車與風的方向垂直、減小風車與軸的摩擦力等,讓學生想辦法證明猜想是否正確,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去室外不是去玩,而是去觀察研究問題; 3)回教室后不僅要求學生交流觀察研究的結果,也要交流觀察研究的過程,特別是在觀察研究活動中所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問題,如怎樣使風車轉得更快這個問題的交流,只要是學生親自做過了,說得有道理,教師都要予以肯定。 3.風怎樣使發(fā)電機轉動起來發(fā)電呢? 通過制作風車、用風車做實驗、使風車按風向的變化自動調整方向和閱讀資料等活動,最后期望學生通過討論,形成自己的結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現(xiàn)象.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舉例說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與實際的聯(lián)系,了解摩擦現(xiàn)象存在普遍性,并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能力和猜想假設能力. 。2)通過實驗設計與操作,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 。3)通過對摩擦現(xiàn)象、因素猜想、方案設計等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摩擦現(xiàn)象以及其運用的學習使學生關注周圍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 。2)通過體會本節(jié)內容中探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滑動摩擦力與什么有關,猜想過程與設計方案過程 教學難點 掌握控制變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測量 儀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塊;木塊、木板、彈簧測力計、毛巾、小鐵塊、厚海綿、圓鉛筆(多組)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討論匯報,實踐活動,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2 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一、滑動摩擦力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fā)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xiàn)象,稱為滑動摩擦現(xiàn)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 。3)物體所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可畫在物體重心上. 二、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各種猜想: 。2)制定計劃與實驗表格: 。3)數據分析: 。4)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越粗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現(xiàn)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1.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1)播放視頻: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來,騎自行車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來. 。ɑ蛘哐菔荆阂荒緣K從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師:為什么最終都停了下來? 。2)布置小活動. 。3)師: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fā)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xiàn)象,稱為滑動摩擦現(xiàn)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4)師:滑動摩擦力是物體受到的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那么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規(guī)律嗎? 。5)師:你是否感受過滑動摩擦的存在?(鼓勵各種想法) 。6)展示圖片:看似光滑的金屬表面,用顯微鏡看時的模樣. (7)對滑動摩擦力這個力我們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點,現(xiàn)在你還想知道什么? 觀看視頻,思考現(xiàn)象共同點和原因. 生:由于有摩擦. 小活動:用橡皮擦去書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體會其中的力,感覺阻礙作用. 知道滑動摩擦和滑動摩擦力概念.體會“相對滑動”情景. 生:與運動(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時褲子會磨破;摔跤時皮被蹭破;…… 生:簡單了解滑動摩擦產生原因. 生: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2.設置實踐小活動,進行猜想 (1)布置小活動. 。2)師:請大家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盡量說出你的猜想依據.(鼓勵學生的各種猜想,發(fā)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給予表揚;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猜想,比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或越。 在黑板上列出各種猜想和猜想依據.(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確但依據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結論后再解釋探討.)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動,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動,用腳在地上蹭動,輕輕的試試,再用力試試,體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生: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關,地面越光滑拖物體越容易. 生:與壓力有關,因為物體越重越難拖. 生:與接觸面的材料情況有關,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難溜起來. 生: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因為接觸面越大,受到阻礙的面就越大. 生: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滑動摩擦是相對運動引起的,應該和速度有關.滑滑梯時滑得越快屁股越熱.…… 3.小組討論,制定計劃和設計方案 。1)演示:滑動摩擦力如何測量. 師: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著木塊勻速滑動,指針不要顫動.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反映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娬{要“勻速”,可不作解釋,但要留給學生這樣一個疑問,使他們清楚有這樣的要求.) 。2)師:請各小組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分別來驗證各個猜想.要求至少對兩種猜想進行方案設計.(或者直接與學生說明首先對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這兩因素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參加一些小組的'討論,指導學生研究各個猜想因素與摩擦力的關系時,只能一個一個的單獨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個因素的變化怎樣影響摩擦力時,必須保持其它因素不變,否則不能確定摩擦力的變化是由哪個因素引起的.指出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問題時常用的“控制變量法”. (3)請各小組匯報設計方案. 在和學生一起討論各個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時注意滲透“控制變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個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實驗表格,舉例如下: 實驗 操作(簡單表述) 滑動摩擦力大小 1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2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3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海綿上勻速運動 4 木塊平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橫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5 木塊以較慢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以較快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掌握用彈簧測力計的拉力來反映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組討論,包括器材和實驗步驟,并且對實驗的可行性進行考慮. 生:研究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壓力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塊上加一重物,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 生:研究與接觸面材料性質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坏诙桨涯緣K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 生:研究與接觸面積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第二步把木塊橫放(或豎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 生:研究與運動速度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慢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快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 4.進行實驗,記錄收集數據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的討論,修正自己的探究計劃后進行實驗,并作好記錄. 進行實驗,如實記錄收集數據. 5.分析交流,得出結論 師:請各小組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論,描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關系如何? 。ńo學生解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但我們不作深入研究,只作為了解層面,一般不用考慮). 分析所得數據,把結論表述出來. 進行小組匯報,交流得出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無關. 6.總結與評估 師:在實驗過程中是否有新的發(fā)現(xiàn)?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還會和其它的因素有關?對我們所得的結論你還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嗎? 能激發(fā)興趣,對自己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或其他學生和老師提出的問題作更深入思考. 7.設計實驗,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 。1)演示實驗:筷子提米 。2)師:其實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動摩擦外,還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兩個有相對運動趨勢但保持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靜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飲料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叫滾動摩擦,比如旱冰鞋與地面間的摩擦.你能舉出生活中這兩種摩擦的現(xiàn)象嗎?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靜摩擦和滾動摩擦概念,進行舉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沒動時,與地面有靜摩擦;人走路時靠的是鞋與地面的靜摩擦;司機轉動方向盤時手與方向盤間有靜摩擦;各種繩結.…… 生:帶輪子的行李箱拖動時與地面間有滾動摩擦;用圓珠筆寫字時筆尖的滾珠發(fā)生滾動,筆與紙間有滾動摩擦.…… 8.實例說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視頻:磁懸浮列車. 播放氣墊船圖片 。2)布置小活動,要求學生找出幾根圓鉛筆. 總結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可以減小摩擦力的大。 (3)展示圖片,請大家說出圖中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減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圖片有:有花紋的鞋底;用力剎車;光滑平整的雪橇;給車輪的軸加潤滑油;軸承中的滾珠. 。4)總結:增大有益摩擦的辦法有: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壓力. 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有: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壓力;給接觸面處加潤滑油;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使摩擦面脫離接觸. 思考設計意圖,知道目的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動,體會受到的阻礙;在手掌下墊上幾根圓鉛筆再在桌面上移動,體會體會受到的阻礙.對比發(fā)現(xiàn),摩擦力變小了. 生:鞋底的花紋是為了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與地面的有益摩擦;剎車時通過增加剎車皮和輪間的壓力來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過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加潤滑油來減小軸間的有害摩擦;軸承用滾珠是利用滾動摩擦來減小有害摩擦. 能舉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課后作業(yè) 相應練習冊;小論文: 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教學反饋 (1)學生對一些摩擦現(xiàn)象雖然較熟悉,但有時意識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學一開始意識不到摩擦的重要意義. 。2)科學探究中猜想階段發(fā)現(xiàn)憑學生的感覺不合理的猜想還是較多的. (3)實驗過程中學生對勻速時讀數容易把握不準. 。4)對于摩擦的一些現(xiàn)象和運用學生興趣很大. 備注 根據教學情況可把這些內容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為探究滑動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關,第二課時接著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以及討論增大和減小摩擦的辦法. 說明:需要視頻目錄:(1)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3)騎自行車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物理教案-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找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可以引起物體的形變,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力的知識學習,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索、質疑精神,提高科學素質。 二、教學重點:力的概念;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學難點: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難點方法:列舉大量事例,精心設計實驗,使學生對難點問題有深刻的感性認識。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力”字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產中的力的現(xiàn)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有關力的知識。 二、力是什么? 1、請學生列舉自然、生活、生產中有關力的事例。 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時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體之間是否也產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ń處熡羞x擇地板書)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師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學生上臺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學生談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歸納: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fā)生改變(簡稱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磁鐵吸引鐵塊,鐵塊吸引磁鐵。 2、請兩名學生上臺演示實驗:拉彈簧 3、請同學們用手拍桌子。 4、請同學們談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離岸時竹篙點岸;手拉橡皮筋; 歸納: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初步學習了有關力的知識,知道了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動目標: 1、通過說說、演演、畫畫等形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2、嘗試想辦法保持好心情,做一個興奮的娃娃。 3、萌發(fā)幼兒關心他人,愿為好朋友帶來快樂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心情火車六列, 2、畫有圓臉的彩色紙若干,勾線筆人手一份, 3、哭和笑娃娃各一個,投影儀一臺。 4、幼兒對各種各樣的表情產生了愛好,并能分辨一些簡單的表情。 活動重點: 大膽表達自己的情緒 活動難點: 嘗試想辦法保持好心情 活動過程: 一、說說演演 導入:"老師要帶小朋友到兩個小娃娃家去做客,現(xiàn)在我們一起出發(fā)吧!請小朋友觀察哭笑圖片,說說哭笑臉有什么不同。引出幼兒興奮與傷心的事件。 出示笑娃,引導幼兒觀察娃娃的表情,如嘴巴往上翹、眉毛和眼睛彎彎的,眼睛瞇成一條線等。 1、你們什么時候也會笑? 2、你們會學一學她笑的樣子嗎?還可以用什么來表示興奮?出示哭娃,引導幼兒觀察娃娃的'表情,如嘴巴往下、眉毛和眼睛也往下,有眼淚等。 3、猜猜她為什么哭?怎樣讓她自己變的開心了呢? 4、你們什么時候也會哭?(重點啟發(fā)、鼓勵幼兒幫助同伴或娃娃想辦法解決她碰到的傷心事,使她興奮起來,讓幼兒懂得關心他人。) 二、畫畫講講 1、根據自己意愿畫表情卡,畫完后把它插入與自己相應號數的心情火車。 2、和朋友一起說說自己的表情卡,師觀察、傾聽、隨機引導。 活動結束: 把心情火車處作為一個“心情小站”,鼓勵幼兒在那里講講靜靜話,說說演演自己的表情、心情等。 【力的教案】相關文章: 力的教案08-07 力的教案范文02-20 神奇的力教案05-09 關于力教案09-07 力的平衡教案12-10 關于力的教案02-10 《摩擦力》教案02-17 摩擦力教案08-30 《二力平衡》教案06-06 [精選]《二力平衡》教案07-02力的教案 篇5
力的教案 篇6
力的教案 篇7
力的教案 篇8
力的教案 篇9
力的教案 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