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學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實驗器材做能量轉(zhuǎn)化的簡單小實驗;會查閱資料;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對能量轉(zhuǎn)化現(xiàn)象作合理的解釋。
2.在做能量轉(zhuǎn)化小實驗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愿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電、光、熱、聲、磁導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認識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觀察課文圖片,并請學生們說出這些物體靠什么“工作”或運動?
二、猜想假設
學生根據(jù)圖片描述物體的運動。分析能量的轉(zhuǎn)化過程,猜想假設原因。
三、制定方案
小組之間制定活動方案。
四、實施探究
可以采取演講或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關于能量的文字或圖片資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提醒學生學會聆聽別人的'發(fā)言,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形成對生活中能量的認識。
師講述:能量是一切活動的源泉。雖然你看不見它,但它就在我們身邊。任何東西只要有移動、發(fā)熱、冷卻、生長、變化、發(fā)光、發(fā)聲的現(xiàn)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問:生活中,你還知道一些什么樣的能量?讓學生自己總結:在我們生活生產(chǎn)中,有各種各樣的能量,如電能、光能、熱能、聲能、機械能、電磁能、化學能、水能、風能、等等,它們時刻在我們身邊為我們服務。
五、展示交流
全班交流,學生可以展示自己帶來的資料。老師也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出示準備的圖片或影像資料,供全班同學研討。把同學們尋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類。學生舉例并講解各種各樣的能量的作用。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能量的作用。問:我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能量,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呢?請你說一說,電燈發(fā)光時,是將什么能轉(zhuǎn)化成了什么能?
問:同學們,想想看,如果沒有能量,人類和自然界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況。
師:能量是所有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源泉,沒有能量,一切物體都將停止。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時能量轉(zhuǎn)化的過程。
六、拓展創(chuàng)新
讓學生親自體驗能量的轉(zhuǎn)化,并嘗試解釋能量轉(zhuǎn)化的過程。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深刻的認識到:學生在做能量轉(zhuǎn)化小實驗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愿意合作與交流。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認識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2、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
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等,沙盤、大小不一的石子、記錄紙、牙簽、手電筒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認識月球的基本情況。
。1)教師講解:人們從古代起,就開始對月球發(fā)生了興趣,不斷對月球進行著觀察和探索,并幻想著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fā)達,所以人們就編造了不少關于月球的神話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直到17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并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這以后,人們對月球的觀察不斷深入,天文學家開始用更大的天文望遠鏡進行觀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觀察月球向著地球的一面。
。2)提問:同學們在平時學習中,一定會知道不少有關月球的科學知識,誰能回答下面這些問題?
①月球離地球有多遠?
②月球的大小怎樣?
、墼虑蛏嫌惺裁?沒有什么?
④月球上溫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嗎?大小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應組織學生首先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再請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學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確切,教師應認真去聽,并整理正確的答案,為下一步歸納小結做準備。)
二、討論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做模擬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1)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2)組織學生做相關的試驗:①把沙子倒進沙盤,均勻地晃動,使沙子的表面盡量平坦。把牙簽垂直插進沙子的中心,牙簽的一頭要能碰到沙盤的'底部。在牙簽與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筆做個記號,這個牙簽就相當于標尺。②從不同的高度將大小不一的石子丟入沙盤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盤的旁邊,用另一只手拿著石于到沙盤的上方,確定好高度后,松手丟開石子。③小心地拿走石子,盡量不要碰著沙子。石子在沙盤中砸下一個坑,把牙簽按照剛才插入沙盤的方向再次插進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種顏色的筆做個記號。④用小尺測量兩記號之間的距離,確定沙坑的深度。
。3)在獲得大量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關。
。4)模擬實驗完成后,讓學生用手電筒照射沙盤上的坑,觀察影子的變化,討論什么時候看環(huán)形山效果最好。
三、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登月工程。
。1)播放幻燈片,創(chuàng)設情境:美國人在1969年7月20日 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2)談話:同學們,你們想上月球嗎?老師這里有一個內(nèi)部消息,我們中國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們國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發(fā)展月球旅游業(yè)。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對月球知識非常熟悉的人作為導游,如果同學們能成為導游,就能免費上月球啦!
。3)學生介紹已有的月球知識,討論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內(nèi)容。
教學反思:本課中有一個實驗,內(nèi)容是模擬環(huán)行山的產(chǎn)生。實驗用細沙代替月球表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子代替流星與隕石,用石子撞擊細沙模擬流星與隕石對月球的撞擊,從而研究環(huán)行山的大小與隕石大小和撞擊速度的關系。實驗分兩步,第一步是用大小不同的石子從相同的高度落下,第二步是用相同的石子從不同的高度落下。
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驗,實驗前我讓學生自己閱讀實驗要求,然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然而在實驗中卻暴露了不少問題,有的撞擊點重合,有的撞擊點過多,難以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有的對兩步的要求不明確,實驗混亂,沒有觀察價值。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磁鐵的磁力現(xiàn)象,用磁鐵來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鐵制品。
2、探索磁鐵兩極相斥相吸的屬性,嘗試用繪畫的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
3、能主動探索,大膽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1、磁鐵、無機磁鐵、回形針、橡皮、積木、紙團、鐵片、塑料盆等
2、記錄表若干
活動過程: 一、了解磁鐵,發(fā)現(xiàn)磁鐵的磁力。
1、出示磁鐵T:"小朋友,請你們看一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呢?"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2、介紹操作材料,讓幼兒用磁鐵試試哪些東西能被磁鐵吸起來。
T:"今天,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許多東西。"(出示)T:"老師把這些東西畫在一張記錄表上,請小朋友用筐里的小磁鐵和它們玩一玩,看看哪些東西能被吸起來,請小組長進行記錄,能吸起來就打個勾,不能被吸起來就打個叉,好嗎?"
3、幼兒操作,教師個別引導。
4、教師總結。
T:"能被吸起來的東西都是用什么做的`?"T:"所以磁鐵能把鐵做的東西吸起來。"
二、引導幼兒觀察磁鐵的兩端,發(fā)現(xiàn)同級相斥、異極相吸現(xiàn)象。
1、幼兒初次探索。
T:"這個小磁鐵是什么樣子的?"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T:"小磁鐵一頭是紅顏色,一頭是藍顏色。"T:"磁鐵的兩頭還藏著一個小秘密,請你和邊上的好朋友用磁鐵碰一碰,看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幼兒自由嘗試,個別幼兒說一說)
2、幼兒再次探索,并進行記錄。
T:"讓我們的小磁鐵再來碰一碰,這次老師有個小小的要求了。"T:"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兩個顏色的正方形貼紙,紅色的貼紙代表磁鐵紅色的一端,藍色的貼紙代表藍色的一端。如果你想用紅色的一端去碰藍色的一端,就把紅色和藍色的貼紙貼在表格的上面,下面一格記錄你的發(fā)現(xiàn)結果,兩個小朋友一組,好嗎?"
3、教師總結T:"相同顏色碰到會相斥,不同顏色碰到會相吸。"
三、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找出無機磁鐵的兩端。
1、教師示范操作T:"老師這里有一塊磁鐵,和剛才我們玩的有什么不一樣?"T:"那我們怎么把它的兩頭找出來呢?"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T:"老師有一個好辦法,一起來看看吧。"教師示范,用紅色的一頭去碰,T:"瞧,被吸住了,那這一頭是什么顏色?"(彈開的話是什么顏色?)教師在無機磁鐵上貼上相應顏色的貼紙T:"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黑色磁鐵,請你也來碰一碰,彈開的話是相同顏色,吸住了就是不同顏色,請你來試著找一找,好嗎?"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評價幼兒的操作T:"我們用什么辦法來檢查小朋友的小磁鐵貼對了呢?"T:"用紅色的去碰藍色的,吸住了就是對的。"
4、幼兒檢查,糾正錯誤四、利用磁鐵相吸相斥的原理進行游戲,結束活動。
T:"小磁鐵真好玩,瞧,它又變成了什么呢?"T:"小船上有什么?"T:"今天我們要到大海上去航行,小朋友來做船長,想想怎樣讓我們的小船航行起來呢?"T:"前進的話,應該怎么做?后退的話,應該怎么做?"T:"請小朋友自己來制作一艘小船,把小船上的雙面膠撕掉,貼上磁鐵,然后用另一塊磁鐵讓小船航行起來吧。"
科學教案 篇4
冀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學期科學《常見礦物》教案PPT課件教學設計
常見礦物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從多角度描述礦石的特點。
2.能根據(jù)礦物的不同性質(zhì)對礦石進行分類。
3.能舉例說明每一種分類方法(或標準)的優(yōu)缺點。
4.能用科學的方法測量各種礦物之間的相對硬度。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什么是礦物。
2.能舉例說明什么是礦物的.條痕。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
1.能舉例說明礦物在人類生活中的用途。
2.能舉2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寶石的用途
教學準備:常見礦物、刻刀、 磁鐵、無釉瓷片、銅鑰匙、銅幣、鐵釘、玻璃片、砂紙等。
教學過程:
1、談話:地球上的巖石大多是由多種礦物組成的。礦物是人類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資源。關于礦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種常見礦物。
3、討論:你希望研究礦物的什么性質(zhì)?需要什么養(yǎng)的工具?采用什么養(yǎng)的方法?怎樣記錄實驗結果?
4、交流。
5、閱讀教材:77頁
6、提問:怎樣觀察礦物的顏色?
7、講解:條痕就是礦物再無釉瓷片上刻劃留下的痕跡,是礦物的粉末,能夠轉(zhuǎn)為準確地反映礦物的顏色。礦物條痕的顏色與礦物的實際顏色是有一定區(qū)別的,條痕的顏色才是礦物的準確顏色。
8、認識摩氏硬度計。
9、分組活動、做好紀錄。
10、交流觀察和實驗的結果,比較各種礦物的特征。
11、根據(jù)對礦物的觀察和實驗結果,選擇適當?shù)臉藴式o礦物分類。
12、交流各族的分類標準和結果,比一比誰的分類標準更科學。
13、評價學生和分類活動。
14、講述:有些礦物經(jīng)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麗的寶石,關于寶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認識一些寶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業(yè):搜集寶石及寶石的用途。
附板書:
形狀
顏色
光澤
17.常見礦物 條痕
硬度:摩氏硬度計
磁
科學教案 篇5
一 教學目標
。ㄒ唬┱J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
。ǘ├斫馕闹械囊恍┚渥拥暮x,語文版《科學與藝術》教學設計。
。ㄈ├斫馕闹欣C法及其作用
二 教時安排 2課時
三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導入
運用多媒體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畫“曉陽輻射新學光”和“超弦生萬象”。
2.課前熱身
。1)介紹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 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 等。20xx上?茖W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學 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向月》、蘇 軾 的《水 調(diào) 歌 頭》, 到 邁 克 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fā)現(xiàn)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xiàn)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 的闡述,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版《科學與藝術》教學設計》。
。2)借助課文注釋理解部分詞語
潛意識 嬋娟 共鳴 依賴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兩者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茖W家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yè)的人,都要具備創(chuàng)造精神和提高創(chuàng)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這樣我們科學和藝術才會有大的發(fā)展。
。2)四邊互動
互動1
逐字逐句地讀懂課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話,通過理解,在頭腦里形成具體的事物。
互動2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jù)、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動3
為什么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確: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chuàng)造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huán)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著力于相應的環(huán)境保護行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加深對有關環(huán)境問題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加深對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課前準備:
配合教學用的錄像、照片及其他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類還面臨著其他一些環(huán)境問題。目前,我們面臨著哪些環(huán)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
二、關于大氣污染:
1、說一說當?shù)氐目諝赓|(zhì)量狀況,簡要說說原因。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大氣污染狀況和原因的內(nèi)容,請學生談一談感想。
3、討論,哪些做法污染大氣?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師介紹一些空氣質(zhì)量好的旅游、名勝地,簡要說明那里為什么空氣質(zhì)量好。介紹幾個著名的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說一說,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關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嚴重地區(qū)的圖片,討論分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白色污染的`內(nèi)容,談一談感想。
3、討論,我們平時的行為在加劇白色污染嗎?我們以后應該怎么做?
4、人們想出了什么應對措施?比較、認識可降解塑料。教師介紹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關于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欣賞教科書插圖中的珍稀動植物。你認識他們嗎?請學生介紹他熟悉的珍稀動植物教師給予補充說明。
2、他們?yōu)槭裁聪∩?閱讀教科書,了解人類活動對這些動植物生存的影響。
3、人類現(xiàn)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qū)的情況。
4、討論,人類的活動對環(huán)境起著怎樣的影響?理解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板書設計:
5、環(huán)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環(huán)境問題: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樂觀、積極地對待 。
現(xiàn) 狀 原 因 對 策
大氣污染
白色污染
物種滅絕
速度加快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薔薇花叢中動植物之間存在著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討論,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
【教學難點】
建立起初步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學準備】
校園常見動植物樣本或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提問: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陽光、空氣等)。
2、引導: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這段時間我們重點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誰吃誰:
1、教師出示校園常見動植物樣本(也可以借鑒書本的圖片),說:這是在一簇花叢中發(fā)現(xiàn)的生物,有薔薇、小草、樹葉、蚜蟲、瓢蟲、蚯蚓、毛毛蟲、小鳥等。
2、問:為什么在同一個區(qū)域會出現(xiàn)這些動物和植物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學生自由說,教師隨機用簡單的文字和箭頭表示這種關系。(薔薇或草——蚜蟲——瓢蟲——小鳥;落葉——蚯蚓——小鳥;薔薇——毛毛蟲——小鳥)
4、講述: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chǎn)者,直接或者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讓學生劃出書中12面相關句子)
5、讓學生指出上面幾條食物鏈中的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食物鏈都是從植物開始的。
6、學生再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說幾條食物鏈。
三、水田的食物網(wǎng):
1、竹林村的'同學在稻田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生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書13面圖,生物有:水稻、稻螟蟲、蝗蟲、蜘蛛、螳螂、蜻蜓、小鳥、蛇、老鷹、青蛙、白鷺、魚、蝦、田鼠、黃鼠狼、貓頭鷹等。)
2、找一找,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食物關系,用箭頭表示出相關的食物鏈。
3、學生交流補充,不斷完善自己的食物鏈,數(shù)一數(shù)有多少條。特別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們被吃了幾次或者吃多少種食物。
4、概括: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wǎng)狀結構,叫做食物網(wǎng)。
5、說一說:萬一其中的一種生物滅絕了,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
6、拓展:觀察身邊的生態(tài)群落,畫一個食物網(wǎng)。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jīng)典)10-04
【精選】科學教案10-03
科學教案11-30
科學教案11-30
科學教案11-30
科學教案11-30
科學教案11-30
科學教案12-01
科學教案12-01
科學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