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4-07-01 00:07:37 教案 我要投稿

【熱門】科學教案范文集錦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科學教案范文集錦5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鉆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chǎn)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xiàn)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并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xiàn)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鉆、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鉆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于鉆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鉆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chuàng)新

  摩擦生熱現(xiàn)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么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后,學生知道了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科學教案 篇2

  一、活動名稱:魚兒游呀游

  二、活動目的:

  1、認識魚的外形和生活習性。

  2、 學習部分和整體的配對。

  3、認讀魚字。

  4、幼兒喜歡集體游戲,體驗其中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節(jié)奏卡、各種各樣的魚、魚兒歌、大整塊的魚兒圖板和部分圖板。

  四、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師生互相問候,可采用視唱的形式。出示節(jié)奏卡,先與幼兒一起復習卡上生字并引出“魚”字。按節(jié)奏卡打出節(jié)奏。

  (二 )中間部分

  (1)和幼兒一起到自然角觀察魚,請幼兒一邊欣賞魚兒游泳的姿態(tài),一邊描述魚兒的外形特征,觀察魚兒是怎樣睡覺、怎樣吃東西,吃啥東西,并模仿魚兒的游泳動作。

 。2)出示大的魚兒圖板,和部分魚兒圖板,并學習配對。

 。3)自編故事(邊講述邊操作)—有一條美麗的小河,藍藍的河水清澈見底,能看到水底有光滑的鵝卵石、柔柔的水草,看,游來了一條漂亮的黃色魚兒,一條魚兒多孤單,它很寂寞。沒關系,這時又游來了一條紅色的.魚兒,“你好!美麗的朋友!薄澳愫,咱們一起玩吧!”不多久,又有來了各種各樣五彩斑斕的魚兒,河水里頓時熱鬧起來,大家開開心心的做了朋友。

  (三)結束部分

  “大家在一起是多開心快樂的一件事情,讓我們一起聽一段音樂吧!幼兒可以分組,按音樂做動作,做游戲。從而體驗集體游戲的快樂.老師,我愛您(幼兒園中班活動)

科學教案 篇3

  本學期新接手的這5個班級,在經(jīng)過了兩堂課的課前交流后,決定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觀察習慣入手安排教學。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因為杠桿的發(fā)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課堂上簡單提一提阿基米德這個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動地球的“大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在于杠桿上的三個位置的教學,分析這三個點的位置關系,結合平時學生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讓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別將用力點放在杠桿前后不同的'幾個位置,那我們的用力情況會費力一點還是省力一點。如此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力的體驗過程,在這同時也分析一下用力點離支點的距離關系是近了還是遠了。這樣的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的那些距離關系。等弄清楚這些關系之后再讓學生在杠桿尺上掛一個省力杠桿和一個費力杠桿。把全班同學的省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再把全班同學掛的費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費力杠桿。

  最后總結科學概念。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全班同學共同完成表格,相當于把每位同學自己掛的鉤碼平衡狀態(tài)的情況讓大家一起來記錄并分析,然后讓學生自己再體驗掛不同省力情況的鉤碼。這樣的操作時間上會比較節(jié)約,匯報的時候大家都能看到同類型的情況,有助學生仔細分辨。嘗試的發(fā)現(xiàn),第一個班是讓學生隨意掛一個平衡杠桿,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桿是屬于費力的還是省力的,這樣的教學有阻礙教學概念的混淆,難以達成教學目標。所以Т擁詼個班起我改為讓學生先分析省力杠桿的情況和費力杠桿的情況,然后再來掛杠桿尺上的鉤碼。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知道磁鐵的磁力現(xiàn)象,用磁鐵來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鐵制品。

  2、探索磁鐵兩極相斥相吸的屬性,嘗試用繪畫的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

  3、能主動探索,大膽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1、磁鐵、無機磁鐵、回形針、橡皮、積木、紙團、鐵片、塑料盆等

  2、記錄表若干

  活動過程: 一、了解磁鐵,發(fā)現(xiàn)磁鐵的磁力。

  1、出示磁鐵T:"小朋友,請你們看一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呢?"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2、介紹操作材料,讓幼兒用磁鐵試試哪些東西能被磁鐵吸起來。

  T:"今天,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許多東西。"(出示)T:"老師把這些東西畫在一張記錄表上,請小朋友用筐里的小磁鐵和它們玩一玩,看看哪些東西能被吸起來,請小組長進行記錄,能吸起來就打個勾,不能被吸起來就打個叉,好嗎?"

  3、幼兒操作,教師個別引導。

  4、教師總結。

  T:"能被吸起來的東西都是用什么做的啊?"T:"所以磁鐵能把鐵做的東西吸起來。"

  二、引導幼兒觀察磁鐵的兩端,發(fā)現(xiàn)同級相斥、異極相吸現(xiàn)象。

  1、幼兒初次探索。

  T:"這個小磁鐵是什么樣子的?"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T:"小磁鐵一頭是紅顏色,一頭是藍顏色。"T:"磁鐵的兩頭還藏著一個小秘密,請你和邊上的好朋友用磁鐵碰一碰,看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幼兒自由嘗試,個別幼兒說一說)

  2、幼兒再次探索,并進行記錄。

  T:"讓我們的.小磁鐵再來碰一碰,這次老師有個小小的要求了。"T:"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兩個顏色的正方形貼紙,紅色的貼紙代表磁鐵紅色的一端,藍色的貼紙代表藍色的一端。如果你想用紅色的一端去碰藍色的一端,就把紅色和藍色的貼紙貼在表格的上面,下面一格記錄你的發(fā)現(xiàn)結果,兩個小朋友一組,好嗎?"

  3、教師總結T:"相同顏色碰到會相斥,不同顏色碰到會相吸。"

  三、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找出無機磁鐵的兩端。

  1、教師示范操作T:"老師這里有一塊磁鐵,和剛才我們玩的有什么不一樣?"T:"那我們怎么把它的兩頭找出來呢?"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T:"老師有一個好辦法,一起來看看吧。"教師示范,用紅色的一頭去碰,T:"瞧,被吸住了,那這一頭是什么顏色?"(彈開的話是什么顏色?)教師在無機磁鐵上貼上相應顏色的貼紙T:"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黑色磁鐵,請你也來碰一碰,彈開的話是相同顏色,吸住了就是不同顏色,請你來試著找一找,好嗎?"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評價幼兒的操作T:"我們用什么辦法來檢查小朋友的小磁鐵貼對了呢?"T:"用紅色的去碰藍色的,吸住了就是對的。"

  4、幼兒檢查,糾正錯誤四、利用磁鐵相吸相斥的原理進行游戲,結束活動。

  T:"小磁鐵真好玩,瞧,它又變成了什么呢?"T:"小船上有什么?"T:"今天我們要到大海上去航行,小朋友來做船長,想想怎樣讓我們的小船航行起來呢?"T:"前進的話,應該怎么做?后退的話,應該怎么做?"T:"請小朋友自己來制作一艘小船,把小船上的雙面膠撕掉,貼上磁鐵,然后用另一塊磁鐵讓小船航行起來吧。"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fā)生態(tài)群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致、準確地記錄看到的現(xiàn)象。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tài)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tài)瓶里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索:如果改變生態(tài)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是改變生態(tài)瓶的非生物環(huán)境,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shù)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tài)瓶,盡量一樣的,一個生態(tài)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tài)瓶中的生物數(shù)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么變化,我們可以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shù)。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

  1、實驗方法:選擇2個一樣的生態(tài)瓶,一個生態(tài)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shù)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tài)瓶里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3、同樣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shù)。

  3、把實驗前后生物的活動情況進行對比并記錄,再得岀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chǎn)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shù)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shù)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么?

  2、回家繼續(xù)觀察生態(tài)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11-25

科學教案11-26

科學教案11-26

科學教案11-27

科學教案11-27

科學教案11-28

科學教案11-29

科學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