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山中訪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還恰當?shù)刈儞Q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fā)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zhuǎn)、流淌,最后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弊髡甙炎约合胂駷橐恢陿洌箻渑c“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云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我設計的練習充分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一、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2、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開想像,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第1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第2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關于第1問,要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懸崖、落葉、小花、陣雨、螞蟻、歸鳥等。關于第2問的回答,參見“課文研討”的有關內(nèi)容。
二、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shù)不限
這是一道寫作訓練題。設題角度新穎,不是以游人的視角>寫景物,而是從景物的角度,讓它與游人互訴心聲,實際上景物與游人已經(jīng)成為“朋友”。寫作時要引導學生注意“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的提示。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2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文學作品教學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被谶@點,《山中訪友》一文的教學目標定為:尊重文本,突出欣賞,強調(diào)語言品味,重視聯(lián)想和想象,注重閱讀的過程和方法。從整個課堂情況來看,本課的這些教學目標基本能一一落實。
綜觀全課,有兩點還是比較滿意的:
1、精心設計流程,鋪設對話梯度:
本堂課中,把教學流程設計為:先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與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語言為支點,以誦讀為抓手,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仿寫,進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作者等的多重對話。其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個性美讀、模仿寫作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上。在這里,品味語言就是發(fā)現(xiàn)、咀嚼語言之妙,個性美讀就是感悟、欣賞語言之美,模仿寫作就是觸摸、習得語言之本,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誦讀的基礎之上。如果說品味語言只是“明于心”的.話,那么個性美讀就是“明于口”,而模仿寫作就是“明于手”,這樣的教學流程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得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由模糊到清晰,從鑒賞到創(chuàng)造,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對話教學模式應有的效果。另外,隨著這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逐步展開,課堂對話的寬度和深度也隨之擴大。學生由著重于生本對話(品味語言)轉(zhuǎn)到著重于立足文本的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與作者的對話(個性美讀),最后開始與大自然、與自我對話(模仿寫作),整個課堂教學就這樣呈階梯式對話進行,將對話進行到底,將對話逐步深入。
2、巧用音樂背景,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
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能喚醒人的藝術感覺!弊怨乓詠,文學與音樂就有著難解之緣,優(yōu)美的音樂流入語文課堂,在營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像教學《山中訪友》這樣的美文,就巧妙地選用了三段優(yōu)美的音樂,確實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上課之前,播放了第一段音樂,這段鳥兒歡叫的音樂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形成了閱讀期待。而學生的閱讀期待越強烈,與文本的沖撞就越激烈,在與文本對話中的收益也就越豐富。在品味了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之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個性美讀,放了第二段音樂,音樂與朗讀的有機結合,既愉悅了師生的身心,又讓語文課在審美中進行,得到了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寫作時播放的第三段音樂,仿佛把學生帶到了一個美妙的大自然中,較好地拓寬了對話的空間,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觸動了學生的情思,筆下的仿寫作品也越來越精彩。
總的來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要想使這個過程精彩紛呈、師生教學相長,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是極為重要的。雖然本課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但教學像《山中訪友》這樣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美麗的景色、表達美好的情感的散文,采用這種多讀、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對話的教學模式實在可以收到異曲同工之效。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1-26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4-13
《山中訪友》的教學反思04-09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5-13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2-15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實用)07-07
【精華】《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7-07
(優(yōu)秀)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7-10
(精)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8-18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精選15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