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jié)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綠》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綠》的教學反思1
我準備了一節(jié)大班語言活動《耳朵上的綠星星》,這節(jié)課給我的印像非常深刻,孩子們能開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而且也是輕松地接受知識。
這節(jié)課有兩個目標:
1、通過故事使幼兒懂得,做事要多為他人著想,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給別人快樂自己也會快樂的道理。
2、激發(fā)幼兒語言表達的欲望,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大膽學說角色對話。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
1、出示主要角色,引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2、結(jié)合圖片,幼兒自由創(chuàng)編故事。
3、完整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nèi)容,感受小松鼠的善良美好。
4、看課件,分段欣賞故事,學說故事對話,學習形容詞。
5、情感教育,使幼兒懂得做事情要為他人著想。
整個活動下來,我覺得故事情節(jié)有趣,語言比較幽默,很吸引幼兒,整個環(huán)節(jié)較容易把握,同時也給了我一些啟示:
第一,故事開始采用先讓幼兒自由創(chuàng)編的方法,能充分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同時也為讓幼兒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做了鋪墊。
第二,在第四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學說故事對話,這調(diào)動了幼兒的興趣,使課堂更加活躍。采取分段欣賞故事則有利于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與把握。
第三,在情感教育時我采用了設問的方法,幼兒能較輕松的深入到故事內(nèi)涵,難點突破的較容易。
我將活動重點設為:引導幼兒根據(jù)故事中的線索,圍繞問題,積極思考,理解小松鼠耳朵上“綠星星”的秘密。我在教學設計中通過設置問題情景,在分段講解時將一系列問題逐步遞進,層層展開,啟發(fā)幼兒積極思維,在前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就幫助幼兒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故事內(nèi)容,充分感受了故事所描繪的完美形象,同時培養(yǎng)了幼兒對語言的理解力。
不足之處是沒有充分挖掘體驗故事的情感美。
在完整欣賞故事后,結(jié)合幼兒實際生活,充分挖掘故事情感美的部分做的還不夠?梢哉驹诿總角色的角度上引導幼兒充分體驗思考。如還可以引導幼兒說說:除了喜歡螢火蟲,小松鼠,小朋友喜不喜歡小草和小花呢?為什么?從小花小草的角度思考:他們能在別人要傷害自己的時候,知道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通過自己的'勸告來避免了一場傷害。這樣自然而然地結(jié)合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會比教育幼兒愛護花草樹木來得自然些。
雖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我覺得還是有收獲的,我相信只有自己不斷的積累,才會在教學當中有所長進,為了這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我會更加努力的。
《綠》的教學反思2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陣地,而文本則是最主要的載體。課堂教學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語文素養(yǎng)低下,尤其是文章閱讀能力不強,這與文本教學的空泛性與無效性有很大關系。其主要的表現(xiàn)是,教學中,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吸引學生關注文本、走進文本。我們往往以結(jié)論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準確研讀;蛘咴诤芏鄷r候,我們就根本沒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對文本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閱讀,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謂的“拓展”上。
因此,在這篇課文上,我更多的注重文本的解讀。這篇課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本課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對常春藤感情變化這條主線來梳理全文。設計的'問題也很簡單,如“綠”在文中具體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樣“囚綠”的?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囚綠”后,“綠”有哪些變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樣的變化?作者為什么對“綠”如此的摯愛?等等。所有的問題都圍繞作者“愛綠”展開的,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由作者對“綠”的愛升華到對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贊頌,從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這一過程中我把思考的空間都留給了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內(nèi)容,也能夠做好知識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關于“愛”的探討,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對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我覺得一堂課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師講了多少,而在于引導學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設計,都難以設計出學生的“精彩”,一旦他們的思想閘門打開,他們精神世界所迸發(fā)出的“深刻”、“獨到”是遠遠超出老師的想象和設計的。在課堂上我們能夠看到鮮活的思維,也要面臨嚴格的考驗,這需要我們老師不斷的努力。
《綠》的教學反思3
一、利用多媒體
正好有一堂信息技術課,于是我事先準備了許多關于西湖景色的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比如:三潭印月、柳絲輕拂、銀鏡一樣的湖面、綠樹鑲邊、白堤蘇堤、夜晚西湖……學生非常喜歡看,覺得他和我們的瘦西湖有些像。
在講解課文的時候,遇到這些景點,我直接可以讓學生回憶課上看到的,學生有了印象,對課文的'描寫能夠欣欣然點頭。
二、類比
江南的景色是想相的。瘦西湖與西湖比起來,一點也不差。為了讓學生能夠把自己多次看到的景色內(nèi)化,我提到了瘦西湖。比如柳絲輕拂,我讓學生說說以前秋游時候看到的,學生立刻能夠說出那隨風飄蕩的綠葉。
又如月光下的西湖,我親眼看過月光的瘦西湖,有同樣的美麗。我也試圖讓學生回憶。不過學生大都沒有看過。后來我想,其實風光帶也有同樣的效果,而學生應該都是看過的,以后可以用此來引導。
不過,我還是覺得這課上得不輕松,學生對第三段的描寫學了個半懂不懂。讀起來不美,說起來也不熟練?磥砭拔锩鑼懙恼n文,是否要等學生到一定時候才能內(nèi)容比較深。
《綠》的教學反思4
在音樂活動中,音樂和動作是緊密結(jié)合的。動作的伴隨是幼兒認識音樂,學習舞蹈,從音樂中獲得快樂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徑。而韻律活動是幼兒隨著音樂進行的身體活動。它能滿足幼兒身體活動的需要;參與對音樂進行探究的需要;想象、聯(lián)想,思維的需要;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的需要等。因此,幼兒需要各種形象的動作來表現(xiàn)音樂中的情節(jié),反映音樂中的情緒,而目前大多數(shù)的音樂舞蹈,都是教師自己的所感轉(zhuǎn)化為動作直接傳給孩子。久而久之音樂就成為了動作的.背景,在無形中使得幼兒喪失了自己感受音樂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編動作的權利。把原本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變成了記憶動作和強化動作的訓練,我想能否改變一下教學的形式呢?
韻律活動《綠毛蟲》是一段沒有歌詞的音樂,如果不注意引導孩子聽音樂感受音樂變化,孩子是很難理解的。為了能讓孩子根據(jù)音樂形象、旋律的特點音色變化來創(chuàng)編動作,從頭到尾我沒有教過孩子一個動作,只是將音樂用故事形式開了個頭,用教學掛圖引導讓幼兒根據(jù)音樂的節(jié)奏變化表現(xiàn)綠毛蟲吃東西、蠕動、蛻皮、睡覺、破繭而出變成蝴蝶的過程。而我只是用語言提示的方法讓幼兒自己來創(chuàng)編動作。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創(chuàng)造源于想象,而想象則是以經(jīng)驗為基礎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加強幼兒對音樂作品的感受,以感受入手,調(diào)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體驗,再進行聯(lián)想,從而獲得比較清晰的音樂形象。如:第一段音樂,我告訴幼兒綠毛蟲在吃蘋果呢,他們聽到馬上把手放在嘴邊做吃東西狀,然后又是一段音樂,我讓幼兒說出綠毛蟲吃飽長大了會怎樣了,因為有了清晰的教學掛圖,幼兒很快就想到了蛻皮這時幼兒跟著音樂用夸張的動作將粘在身上的“皮”有用腳狠很的踹下的,有用手一下子扔掉的,他們表現(xiàn)的各具特色。當幼兒聽到舒緩悠揚的旋律后,知道綠毛蟲睡覺了,他們馬上有躺著的、蹲下的、靠在別人肩上……各種睡姿形態(tài)不一。最后幼兒表現(xiàn)的蝴蝶也是千姿百態(tài),精彩分層。象這種音樂活動在不要教師教他們?nèi)魏蝿幼骶湍茏層變赫莆盏耐瑫r,孩子們更能從音樂中感受到快樂的情緒,比起往日教他們做動作,做了半天還記不住,這個方法則更有可行性。
因此我認為應多給幼兒發(fā)揮想象的機會,讓幼兒自己來感受音樂,創(chuàng)編動作,這樣便能使幼兒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不僅僅是音樂,在其他的方面也應如此。
《綠》的教學反思5
《綠》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艾青的《綠》運用文學的魅力,用文學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處是綠色。樹林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風的吹拂下,來回擺動,風是綠的,水是綠的,世界充滿了綠。綠是生命的顏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先熟讀詩歌,然后開始品味詩歌,每一句都加上學生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結(jié)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學生理解起來更加深刻,不僅理解了詩的表面意思,理解了作者對春天充滿贊美之情和對綠的熱愛之情。這樣也達到了熟讀成誦的目標。
成功之處,這節(jié)課我覺得成功的地方有兩點。
。ㄒ唬浩肺短骄吭姼枵Z言,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從字面和生命力去理解詩歌內(nèi)容,更好地感受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對祖國的蓬勃發(fā)展的壯景之情。二:讓學生通過想象畫面并交流想象,這樣給學生提供了語言實踐的機會。
不足之處:
(一)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學生,不能理解詩歌的深層意思。
。ǘ]有在寫作手法上下功夫,讓學生學習詩歌的寫作手法,讓學生仿寫詩歌,
教后措施:
針對理解能力稍差的.學生,我會耐心的向?qū)W生解釋當時的寫作背景,運用淺顯的語言向他們說明白,幫助他們理解詩歌內(nèi)容,針對詩歌的寫作手法,我下次在上課時會重點品味詩歌的寫作手法,逐漸進行詩歌學習,并讓學生大膽說出詩歌的理解,并讓學生進行詩歌的仿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綠》的教學反思6
《紅眼睛綠眼睛》是一首生動、有趣的歌曲。歌曲用生動的比喻,從常見的交通規(guī)則“紅燈停綠燈行”入手,把小學生應遵守的相關公共道德規(guī)范,以正確與錯誤兩種方式呈示出來,并把這兩種行為類比為生活中的“紅燈”與“綠燈”,在“紅燈停綠燈行”的游戲中,通過學生自我判斷來提高學生遵守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自覺性。
在本課中,我采用情境式教學,精心設計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用聽音樂做游戲的活動導入本課內(nèi)容,孩子的興趣頓時“燃燒”了起來,一個個跟著節(jié)奏步伐整齊,小眼睛睜的`大大的,都仔細瞪著我手中拿著的兩張指示牌,唯恐自己唱錯了。教唱環(huán)節(jié)我采用了聽唱法教學,引導學生在體驗、感受的基礎上模仿,跟著教師學唱歌曲。游戲環(huán)節(jié)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孩子們那一雙雙靈動的眼睛,讓我頓時有了做老師的自豪感。在不知不覺中不僅掌握了歌曲,還學會了識別休止符。整節(jié)課下來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歌曲,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從小樹立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識,遵守交通法規(guī),遵守公共秩序,做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通過本課的教育教學,我認識到新教材給教師和學生的空間很大,這對于教師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所以備課的時候不能只單單備音樂知識和技能,還要學習和了解與本課相關的其他層面的知識。本課結(jié)束后我回想起去年半個學期的音樂教學,我發(fā)現(xiàn)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音樂學習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戲,只有當學生在音樂游戲過程中獲得了快樂,才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那種源自心底的熱愛。因此在日后一年級的課堂設計中,我會多把節(jié)奏、旋律、歌詞、演唱等各種音樂課的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均融入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聆聽、在游戲中想像、在游戲中表現(xiàn)、在游戲中創(chuàng)造!
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在于:課堂氣氛較活躍導致在游戲活動結(jié)束后部分同學的紀律性不強,有的班級對于歌曲的掌握程度不高,音色的統(tǒng)一性和美感稍顯不足。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還應該繼續(xù)調(diào)整,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設計教學和課堂掌控的能力。今后教學的發(fā)展,是立足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學生很可能通過各種途徑,掌握各種各樣的與本課相關的信息。所以作為教師應該拓寬知識面,增強課堂應變能力。
附:《紅眼睛綠眼睛》
教學重點
能夠與同學合作。
教學目標
、睂W唱歌曲《紅眼睛綠眼睛》。
、擦私庑W生常見的行為規(guī)范。
、衬茉谛睦锬都t眼睛綠眼睛》。
教學過程
一、聽唱歌曲《紅眼睛綠眼睛》,做游戲。
、苯處熖釂枺和瑢W們上學是用什么交通方式到學校的?學生回答走路、坐公共汽車、騎自行車、家長開車送等等。
在城市交通里,紅綠燈是警察的幫手,與警察共同指揮交通秩序,保證行人和車輛的安全通行。
紅燈和綠燈各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紅燈亮時,車輛行人停止通行,綠燈亮時,車輛行人通行等。
、猜犚魳,做游戲。
每個同學手上都有一張紅紙牌和一張綠紙牌,聽教師唱歌,教師唱到“紅燈紅,紅眼睛,眼睛眨一眨車子停一停”時,同學們舉紅牌,唱到“綠燈綠,綠眼睛,眼睛眨一眨車子向前進”時,同學舉綠牌。
⒊跟著歌曲〈〈紅眼睛 綠眼睛〉〉,做游戲。
請一名同學做警察舉紙牌,其他同學邊唱邊扮演行人和車輛,看見紅燈停止做動作,看見綠燈繼續(xù)做動作。
二、看圖標、做判斷,選擇放聲歌唱與心里默唱。
、闭堃幻瑢W做警察舉紙牌,舉紅燈 時,教師在心里默唱,舉綠燈時,教師大聲歌唱。教師做警察舉紙牌,同學們默唱或放聲唱。
、部磮D標,選擇大聲唱或心里默唱。
自己判斷行為:吸煙、鳴喇叭、走人行道、廢品扔到垃圾桶等。用紅綠燈表示或用歌唱方示表現(xiàn)出來。
三、小結(jié) 。
四、作業(yè)設計:自己設計圖標做游戲。
《綠》的教學反思7
本課是朱自清先生的寫景名篇,預設教學課時是3課時。本教學課時是第一課時,主要想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為下一課時的深入了解打下基礎。所以是把對語言的基礎練習,作者情況的了解,課文的主體結(jié)構(gòu)的認知作為了學習的主要任務。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預習是令人滿意的。學生對于課文的寫作者是有了解的。調(diào)動學生的.原有知識儲備完成了任務。字詞的預習也是令人滿意的。證明學生已經(jīng)漸漸地養(yǎng)成了預習的習慣,一些預習中必須的任務是能夠完成的。
學生的朗讀是需要加強的。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對于朗讀已經(jīng)對學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運用普通話,聲音洪亮的朗讀;注意不能讀破句子,不能填字,丟字,改字。然后在這個基礎之上,應該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用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來。學生的朗讀還停留在對文字的傳達的境界。所以朗讀的能力還是要加強的。
在課文的結(jié)構(gòu)把握上,主要想采用討論并且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學生自行領悟感知。但是,在教學中并沒有達到教學的設想。原因想來有以下幾個。一,自己在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qū)τ趩栴}的設計是存在問題的。問題的提出、預設性、方向性、指引性都是存在不足的。二、學生的積極性并沒有調(diào)動起來,創(chuàng)設情境不夠,學生根本就不能進入一種主動的,積極地思考氛圍,學生的互相激發(fā)也沒有出現(xiàn)。三、整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流暢,顯得生硬破碎。
《綠》的教學反思8
《綠娃娃》是一篇有趣的兒童詩。通過一個孩子的嘴,形象地描繪了上學路上經(jīng)常能見到但又常常容易被小朋友忽視的樹葉、禾苗、小草的蓬勃生長的情景,展示了大自然中綠色植物的生命力,表達了孩子們愿意與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共同成長的'美好愿望。
在設計本課時,我確立了讓學生讀中感悟的總目標。通過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在讀中升華情感。但單一的讀,遠遠是不夠的。所以我設計了多個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情景,讓學生們在十分自然的情況下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有所感悟。
例如我在教學“媽媽的懷里長大”這一部分時,我沒有一開始就讓學生去想象媽媽懷里的感覺,而是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了解什么地方是懷里,老師當媽媽抱抱他,去體會在媽媽懷里的感覺,從而體會到綠娃娃在媽媽懷里的感受,這樣就能真正做到帶著自己的感受去讀課文了。
再如我教學樹葉娃娃鼓掌和秋苗娃娃迎著陽光愛說悄悄話這兩個部分時,我沒有讓學生們?nèi)ハ胂蟪橄蟮奈淖,而是讓他們?lián)系了實際,了解到,因為樹葉像手掌,風兒吹過,你碰我我碰你,就像是在鼓掌的樣子,而秋苗被風一吹,頭碰頭的樣子,也正好和他們說悄悄話的樣子一樣,這樣一來,學生不僅理解了文本,還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形象與奇妙。
而在教學中,我同樣注意了關鍵詞語的朗讀指導。
《綠》的教學反思9
《西湖的綠》是當代女作家宗璞一篇優(yōu)秀的山水游記,文章選取較有代表性的西湖美景,用鋪陳的寫法描述各處美景不同的個性特征,表現(xiàn)西湖豐富多彩的綠,突出“綠”的神韻,風格細膩典雅,文筆優(yōu)美流暢。按照觀景的順序有條不紊的描寫,極盡所能突出西湖的綠,體會作者對西湖的獨特感受,抒發(fā)了對綠色美景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教學方法策略:
﹙一﹚、以讀為本,自主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薄耙寣W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書、品味、想象”即為本課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我引導學生立足語言土壤,以讀為本,以想象為本,走進作者所描述的世界。葉圣陶曾言“文章思有路,遵路識其真”如何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讀書指導很重要。讓學生的讀步步深入,與文本展開零距離的對話,在教材中走一個來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二﹚、整體感知,了解西湖 “綠”
1、靈隱的“綠”(多彩)教師引領學生讀中體會,從描寫道旁的樹、飄著的雨、飛來峰上的樹、峰下蜿蜒小徑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豐韻傳神的語言中去進一步感受這多姿多彩的“綠”。并想象青苔的其他形狀是能更好地讓學生認識青苔,加深印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2、蘇堤的“綠”(多姿)教師引導學生找到有關語句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讀出她的多姿,讀出她的意趣,讀出她的堅忍不拔。師介紹蘇堤的由來,了解當年蘇東坡在蘇堤的一段往事,體會青苔的.這種堅忍不拔實際就是蘇堤人精神的真實寫照.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蘇堤人的敬佩之情。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詞語的含義,體會文章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寫法,使文章更加生動感人,滲透寫作方法。
3、花港觀魚的“綠”(多情)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作者對荷葉的“綠”的感受中,悉心體會在花港觀魚看到的“綠”,綠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機勃勃。體會“生機勃勃的綠”,進而感受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對綠的情有獨鐘。
《綠》的教學反思10
本課教學緊扣低年級識字教學重點,采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閱讀教學體現(xiàn)了“實”、“活”、“巧”的特點,有效促進學生識字、寫字、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是一堂充滿人文情懷、課堂實效性高的語文課。
1.識字教學體現(xiàn)一個“實”。教師始終把握學生年段特點,以識字為主要任務,引導學生在自由讀書中認字,在逐句檢查朗讀中分散識字,在認讀帶拼音的詞語卡片和不帶拼音的生字卡片等形式中識字,在不斷深入的課文閱讀感悟、詞語理解及生字的反復浮現(xiàn)中進一步鞏固和運用生字,在指導寫字中識字等,有機滲透識字、寫字的方法、培養(yǎng)識字能力,使本課的識字教學形成“隨機潛入、水到渠成”的特色,保證了課堂教學的實效,讓學生充分感受了識字的快樂。
2.詞語教學體現(xiàn)一個“活”。詞語教學是低年段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師采取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結(jié)合學生生活體驗理解、借助動作表演理解等多種多樣的方式,體現(xiàn)靈活、多變的特點。在檢查朗讀句子時理解“甜滋滋”一詞,當學生結(jié)合句子體會到“甜滋滋”就是心里很高興時,老師及時引導“聽到你們美美的朗讀,老師心里也甜滋滋的!睂⒃~語的`理解與運用結(jié)合在一起。對于“善良”一詞的理解,教師的設計更是獨具匠心。在有感情地朗讀和扮角色表演中感知松鼠的美好心靈,再說說為什么喜歡小松鼠,進一步體會小松鼠的善良,再舉例說身邊善良的人和事讓學生具體感知善良的行為,將理解與運用融合在一起,將理解詞語、感悟課文、說話練習、思維發(fā)展、寫字指導有機整合在一起。
《綠》的教學反思11
一、演示動畫導入新課。
師:剛才老師演示的是什么圖片?它一閃閃的像什么?
生:“紅綠燈,像眼睛!
師:有幾種顏色?說出顏色。
生:紅色和綠色。
師:紅色的像?
生:紅眼睛。
師:綠色的像?
生:綠眼睛。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歌曲《紅眼睛綠眼睛》
二、新授課。
師:請同學們聽歌曲,聽后回答,歌曲告訴我們什么?
生1:歌曲告訴我們紅燈亮了要停止通行,綠燈亮了才能通行。
生2:歌曲告訴我們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紅綠燈是交通指示燈,是生命的燈,過馬路時候如果不注意看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生命危險。請大家看錄像。
師:放闖紅燈之后出車禍的錄像,讓學生觀看后談自己的觀后感。
生1:流著淚說;“太可憐了,他們死得好慘,他們不該闖紅燈。”
生2:氣憤地說:“要是遵守交通規(guī)則,這車禍不就沒有了嗎”
生3:號召性的說:“同學們,看看那幾個被車撞si的學生,他們的親人哭得多傷心。車禍不僅給自己帶來痛苦,也給別人帶來痛苦,我們要從小養(yǎng)成遵守交通法規(guī)的好習慣,”
師:交通法規(guī)很重要,《紅眼睛綠眼睛》這首歌就是告訴我們過馬路時候如何看指示燈的,我們來學唱這首歌好嗎?
生:好!
1、教師范唱,學生聽唱。
2、師伴奏學生聽旋律唱歌。
3、讓學生聽伴奏自己表演唱。
師:強調(diào)注意表演唱的表情與動作。有的學生用手做動作,有的一邊眨著眼睛,一邊在老師的伴奏下演唱。
師:自由組合表演歌曲。要求有表演行人的,有表演紅綠等的。
生:展示(組合表演或自己獨立表演)。
師:讓學生互評。表演好的(評選優(yōu)秀小演員)給予鼓勵。
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學會了有感情地演唱這首歌。
三、拓展思維。
師:同學們,我們應該從小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日常生活中那些行為習慣是大家倡導的?那些是大家反對的?請同學們想一想,說一說。
生1:不要在油庫旁燒火。
生2;不要在電影院里大聲喧嘩。
生3:不要亂扔垃圾。
生4:不要在火車上攜帶易燃易爆物品。
師:請你們分組討論,分組合作,把覺得不應該做的事做成“禁示牌”,說出“禁示牌”放到那里最好。
生:做“禁示牌”。
生:展示“禁示牌”,說出放到那里最好。
師;讓同學們互相評價。最后師點評。選出最佳優(yōu)秀團結(jié)小組,發(fā)“團結(jié)花”給予獎勵。
四、小結(jié)。
同學們我們學唱這首歌曲之后,應該懂得了“紅眼睛綠眼睛”分別代表了紅燈和綠燈。當紅燈亮的時候我們要停止通行,綠燈亮的時候才能通行。要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反思《紅眼睛綠眼睛》
一、利用趣童導入新課。
我抓住了這一點首先用演示文件把紅燈綠燈做成眼睛形狀,并且動畫設計成一閃閃的,看上去像眼睛一樣,這樣具有童趣,讓學生回答像什么,就學生的回答像眼睛引入了課題《紅眼睛綠眼睛》。
二、利用直觀教學法告訴學生:闖紅燈的危害。
直觀性教學法是低年級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有時候道理講了一大堆,不如目睹一切的效果,我給學生播放闖紅燈后出車禍造成的嚴重后果:地上有血淋淋的尸體,有親人們的悲痛的場面,有財產(chǎn)受損的畫面,血淋淋的事實告訴了學生。只有大家都遵守交通法規(guī)我們的生命安全才有保障。
三、緊扣內(nèi)容拓展思維。
學習講究觸類旁通,就這個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所產(chǎn)生的后果,我引導學生要養(yǎng)成從小遵紀守法的好習慣,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那些行為習
慣是大家所倡導的,那些是反對的,這樣學生受到的教育就不僅僅是本節(jié)課的思想,而且擴展到生活中涉及很多方面。
比如學生回答:生1:不要在油庫旁燒火。
生2;不要在電影院里大聲喧嘩。
生3:不要亂扔垃圾。
生4:不要在火車上攜帶易燃易爆物品。
這都是我拓展學生思維的結(jié)果。
四、緊扣新課標,注重學生合作精神,創(chuàng)作能力的培養(yǎng)。
讓學生自由組合表演,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讓學生獨立表演,培養(yǎng)學生獨立創(chuàng)作能力。讓學生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做“禁示牌”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
總之這節(jié)課我是緊扣“新課標”要求設計的,不僅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創(chuàng)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了多方面養(yǎng)成教育。但是我覺得還是有些遺憾:
一、沒有給大多數(shù)學生表演的機會。
感受與體驗方面,表現(xiàn)與創(chuàng)作我都注意到了,然而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這一點我做得不是太好。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都有表演的機會?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讓大多數(shù)學生有表演的機會,我該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上壓縮時間?
二、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
在緊扣內(nèi)容拓展思維的時候,很多學生還在說生活中還有那些是大家所倡導的,那些是反對的,我怕時間不夠用,就趕快說你們課后再繼續(xù)討論我發(fā)現(xiàn)此刻打擊了學生發(fā)言積極性。
三、評價時間過于倉促。
學生們的勞動成果很希望都得到老師的肯定,可是我讓學生互相評論后,只作了個別點評,下課鈴響了有的學生還在叫:“老師,老師,快說說我創(chuàng)作的‘禁示牌’好不好?”可是下課了,沒時間了。
我多么希望每節(jié)課不要有遺憾,可是越是當時感覺不錯的課,課后仔細一想越是有很多遺憾。我希望在此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讓我以后的音樂課更加完美。
《綠》的教學反思12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F(xiàn)在小語教材中有許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可以讓學生運用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誦讀。教學《夢已被染綠》時,我沒有對課文內(nèi)容作更多的講解,分析,而是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讀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到“我”對春天的向往,熱愛之情。我先給學生自瀆的時間,再讓學生分組讀,然后分節(jié)讀,課件帶讀,我?guī)ёx,全班齊讀等。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這首風格清新,充滿情趣的小詩,一會時間學生就如情入境了,不斷的品讀,不斷地感受詩的情感,詩的韻味。
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在形象和感情的融合過程中,輕輕松松,快快樂樂中度過了,不僅加深了對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積累了優(yōu)美的語言材料,并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進文字鑒賞力,感受力,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美中不足的是,我感覺我班學生雖然也樂于讀,敢于讀,但朗讀中的語氣和感情常常運用的不夠到位,我想這一定是由于平時我在這一方面的.訓練力度不夠造成的。所以在今后類似的適合學生誦讀的課文教學中,我一定要著力于這一方面的訓練,讓學生不但能讀得通順、流利,更能讀得聲情并茂,充滿感情。
《綠》的教學反思13
這是一首詩歌,生動描繪了植樹活動給荒山帶來的變化,表達了少年兒童以實際行動改造荒山野嶺的決心。重點是描繪了參加綠化祖國、植樹造林活動的少年兒童的群體形象。教學時,我讓學生在基本理解每節(jié)詩意的基礎上,圍繞“我們怎么會被春光染綠雙腳的呢?”這個問題,采用以下活動來理解感悟。
第一個活動是想象,想象向荒山野嶺進軍的場面;想象熱火朝天參加植樹活動的場面;想象寂寞的荒山披上綠袍以及慢慢變得枝繁葉茂的場面;想象小動物來這里安家的場面;想象周圍環(huán)境變得更美麗的場面;通過想象,讓學生體會同學們欣喜與自豪的心情。
第二個活動是說,我問學生:你覺得哪些詩句寫得好?為什么?學生抓住了“小鳥抖動彩翼,來這里搭窩筑巢!薄靶⊥眯『镒杂勺栽,無憂無慮”“荒山披上了袍”這些擬人句以及課文中的對比寫法,主動感悟課文內(nèi)容,既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又突破了對主題的理解。
第三個活動是朗讀,在課堂上,我采用了個別讀、議讀、齊讀、引讀、范讀等多種方式來讓學生入情入境。
第四個活動是寫,荒山植樹后,展現(xiàn)給大家的是怎樣一番景象?抓住這個教學點,開展片段訓練,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五個活動是實踐,組織學生進行“植樹造林有何作用?”的課題研究活動。讓學生查閱圖書資料、電腦網(wǎng)站,收集有關森林作用的信息,整理研究,并加上自己的觀點,進行交流,從而感悟到建設綠色家園的意義重大。
《綠》的教學反思14
xx13年11月21日上午第三節(jié)課,我在高一(七)班公開講授《囚綠記》這篇課文。到場聽課的有七位老師,由于時間匆忙,只有兩位老師對我的授課進行了簡短的評價,指出了這堂課的優(yōu)勢和不足。結(jié)合這兩位老師的點評和我個人的感受,下面我將從課前準備和課堂效果兩方面對本次公開課作教學反思。
第一,我的課前準備比較充足,教案和導學案作了兩次刪改,并寫了祥案。課前只有三天的時間來準備這一堂公開課,而這三天每天我都要到班上課,所以準備的時間加起來最多只有兩天。在這兩天里我反復閱讀《囚綠記》這篇課文,充分熟悉并鉆研文本。同時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來輔助完成導學案和教案,但由于時間緊張,來不及制作課件,所以選擇了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這是我這次公開課的一個瑕疵。為了彌補這一瑕疵,我決定迅速成立語文學習興趣小組,學生們幾乎全員參加,對開展語文學習興趣小組這一課堂討論活動熱情很高。所以在授課的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探究熱情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而且討論的'成果也很有價值。這一做法我認為不僅僅是應急之作,而且在我日后的教學中仍會沿用,這兩天我把興趣小組量化評分細則制作出來了,從而把這一興趣小組活動納入我語文教學的正軌。時間緊張是我這次公開課講授不夠老練的一個客觀原因,但從主觀方面來說我的教學能力確實有待提高,特別是聽了我們語文組其他老師的公開課后,頓覺和她們的教學能力的差距還很大。但是成立語文學習興趣小組并將其規(guī)范化是我這次公開課的一個收獲,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充分發(fā)揮這一收獲的優(yōu)勢,向高效課堂的目標邁進。
第二、課堂效果前半節(jié)課較為沉悶,原因是對學生的課前預設未把握準確,導學案“問題探究”的這一問題設置較難,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比預想多用了五分鐘時間來引導學生理解,導致課堂教學的后半段的亮點沒有得到充分突出。教師覺得簡單的問題學生不一定會覺得簡單,所以在課前對學生的能力做好準確的預設非常重要,以免無謂地浪費時間。怎樣對學生作出比較準確的預設呢?我認為這就取決于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和作業(yè)批改的過程中是否關注到了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特點。如果教師每次上課只是自顧自地滿堂灌,不重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那么自然就難以了解大部分學生的學情。如果教師每次批改作業(yè)只是簡單地打一個“閱”字,不關注每個學生的答題方式,那么必然地就對學生的能力模糊于心。這樣的教師是難以對學生作出充分而準確的預設的。我雖然很慶幸我不是這樣的教師,但這次預設確實并未做得十分準確。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在課堂上和作業(yè)上對學生們多留心,關注并了解學生,從而讓我的教學更加順暢地進行。
“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充分地備好一堂課,實現(xiàn)“教好書”這一目標,而且需要教師細心地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才能實現(xiàn)學生“學好書”這一終極目標。而我作為一名新近教師,每講一次公開課,就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只有吸取教訓、保存優(yōu)勢,我才能更快地成長起來,我教的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一課一反思,一思一進步,這便是我寫下這篇教學反思的目的。
《綠》的教學反思15
研讀《囚綠記》后,往往會產(chǎn)生疑問,作者真正喜歡的是常春藤這種植物嗎?不,應是此時此地處于逆境的植物,更是綠這種色彩所蘊含的意義。由藤到綠,在作者心中由實轉(zhuǎn)虛,綠成了一種情感載體,一種信念代表,由具體植物升華了。結(jié)合文本的多處語言線索,我以為綠的含義應是多重的,它可以包括:愛的承受者,自然的代表,生命、希望的象征,不屈、執(zhí)著追求光明精神的象征。而綠的多重含義使得對主旨的理解也呈現(xiàn)多重狀。所以我以為,要理解好主旨,應從綠入手。理解綠的含義,就離不開對植物外部特征、內(nèi)在品質(zhì)、生存環(huán)境、他人評價多個方面的了解。要做到這一點還是需要會抓、讀文中關鍵詞句。想好需要教學的內(nèi)容,就需要將教學的結(jié)構(gòu)梳理出來,從哪里切入呢?如何讓它更具條理性?我反復斟酌后,決定從題目切入,“囚綠”二字化為問題,綠是什么?為什么囚綠?如此一來,問題簡單了。前問探討綠的含義,我將之具化為:感受綠的形象,感悟綠的深層含義;后者探討主旨。教法設定為學生活動為主,自主閱讀、研討、交流,我在一旁適時引導學生。希望在讓學生理解文本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掌握借物抒情類散文的鑒賞方法。
課上完了之后,我對這節(jié)課頗多遺憾,文章解讀任務完成,作為拓展的比較閱讀朱自清的《綠》只能留作作業(yè)了,主要問題在課堂進度前松后緊,說明設計還是有問題。再加上借班上課,對學情把握不夠準,與學生的默契度也不夠,學生找的關鍵點與評價深度與預設有些出入,使得文本解讀推進較慢。反復思量后,我覺得在以下方面還是可以再做斟酌:
首先,導入的詩歌謎語引入可以選擇更淺顯些的。我所選的費冠卿的《掛枝藤》一詩““本為獨立難,寄彼高樹枝。蔓衍數(shù)條遠,溟濛千朵垂。向日助成陰,當風藉持危。誰言柔可屈,坐見蟠蛟螭”,本意是展現(xiàn)藤看似柔弱,卻懂得借力壯大自己的特點,再加上“枯藤老樹昏鴉”的“枯藤”蕭瑟憂愁的意象特點,能說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人眼中看來是不同的,借此讓學生思考陸蠡眼中的藤是如何,體會他的心境。可惜,剛上高一的學生畢竟古詩文積淀不夠,剛看到詩,學生啞殼了。解釋詩句用了些時間,學生最后也猜出是藤,但學生注意力轉(zhuǎn)移到知識理解層面,沒能真正進入情境。
其次,是不是每一課都得把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呢?課后,我試著把這一環(huán)節(jié)去掉,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文章的中心把握依然明確,對文章理解根本不受此影響。由此,我得到一點啟示,何必拘泥于舊例呢!教學角度是豐富的,緊緊圍繞教學中心,一課一得有何不可?若能讓這個“得”再深刻些,學生的收獲才是真實的。如果每篇散文都照著分段、概括段意與中心、分析內(nèi)容、鑒賞寫作特色等一路下來,學生學到的內(nèi)容往往是泛化的。倒不如結(jié)合學生需求,按照文章的特點,每篇課文一個側(cè)重點,實效性更佳。
再次,為了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我設置了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在學生預習過程中,將疑問提出,我將之收集起來,歸納整理,然后再課堂上解決。教學過程中感覺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必要的。在圍繞教學目的完成教學步驟時,文本中還有些語句問題學生不明白的,那么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只是,在初步接觸課文時,學生提出的問題部分或是較淺,或是糾結(jié)于某個詞句的意思;但在學習進入一個階段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往往更有深度、更有價值。所以,課后我想,是不是將初始問題打出來,有些在下文探討中就能自行解決的問題就放后解決,有些難解的小細節(jié)點,簡單點撥下,時間不應分配太多。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隨著討論深入生成新的問題,放在后期探究學習階段質(zhì)疑、交流、互答,也許能給老師們帶來更多驚喜。我們應該記得: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集體思考比教師單人思考的力量大得多。
還有,重結(jié)果更要重過程。學生在讀過兩遍課文后,很快能找出綠對光明、自由的向往。但談來談去就在這一層上了,難以深入,而文章對綠的形象塑造明顯是非常豐富的,但是作者評價綠就用了一大堆生命、慰安、希望等等詞匯,還把它視作自然的代表等。顯然,得出結(jié)果容易,但把文章讀深、讀透,學生還需要進一步去咀嚼字里行間的深意。要教會學生看看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建立綠的形象,抓關鍵詞,尤其是反復出現(xiàn)的修飾語。顯然,在我巡查更小組研讀課文時,我強調(diào)了讀懂形象的方法,有些學生就能找得更集中些,如外部形態(tài),作者反復強調(diào)的“柔軟”等相似的詞,就是要強調(diào)常春藤弱者的形象,再深想下為何一定要強調(diào)這一點,這就與作者自身的境遇與心情有關系了。作者在生活中經(jīng)濟窘迫,為生活奔波,不如意的事很多;身處的是備受日寇侵凌的時代,中國是弱者,所以無形中,他更關注弱者的生存狀態(tài),當然這樣與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分不開。因此體會作者用意,更易由此觸摸到主旨所在。因此,在課后,我更堅定了重分析過程這個觀點。有些問題看似簡單,馬上能找到答案,實際上還未深讀,學生并不知其所以然。當然,對那些學生確實能理解掌握的,教師也不宜濫用時間。
【《綠》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綠》教學反思02-18
綠教學反思03-28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02-24
《綠》的教學反思(精選19篇)03-27
《綠》的教學反思15篇02-18
囚綠記教學反思02-08
《綠毛蟲》教學反思范文09-30
《囚綠記》教學反思03-16
綠教學反思15篇04-16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