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教學反思(精選16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手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手指教學反思 1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最后闡明了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tài)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達方法。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點,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于是,我設置了一個問題,作者是如何運用哪些寫作方法把這些手指寫得栩栩如生的呢?抓住你感受最深的來談談自己的體會,說說運用這樣的方法有什么好處?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運用排比的寫作手法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這樣寫的好處是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
以文章的知識點為準繩,從而了解了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是我這節(jié)課教學的思路。
手指教學反思 2
《發(fā)燙的手指》的教學是圍繞“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開展教學。整堂課上,學生興趣高漲,暢所欲言。師生配合也十分默契,學生能在輕松自如的氛圍中解決了教學難點。因此,本節(jié)課總體上自我感覺良好,但也存在著不足之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朗讀雖然讀時很投入,但卻缺少情味,沒有真正引起內心的感受與情感的共鳴,我深深感到朗讀中的“有感情”絕不是對文字本身的技術處理就能解決的。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應當把生活經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內容聯(lián)系到了學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經驗,才能觸動學生內心獨有的感受,朗讀才有味道。這樣的朗讀才是“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朗讀。
手指教學反思 3
《手指玩偶》一課屬于手工制作課,做做、玩玩是學生的一種天性。本課通過學習橡皮泥的基本操作技法等活動,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造型能力,鍛煉手指靈活能力等,并講講演演,使學生感到其樂融融,滿足學生自我表現的愿望。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制作過程的指導,而且還應引導學生玩得有趣、有意義。
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按照“激趣導入——探究學做——自主創(chuàng)作——玩偶表演——拓展延伸”這樣五個環(huán)節(jié)來組織教學。
課的一開始我通過動畫片,我采用手指玩偶導入,當看到手指玩偶“憤怒的小鳥”的時候,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隨后出現了小鴨子、小南瓜等玩偶更是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這樣的激趣導入的設計可圈可點。
在探究學習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先出示玩偶的基本型,開發(fā)學生主動學、自主思考的能力。請學生通過思考后總結制作方法,并按照自己的方法嘗試制作!妒种竿媾肌芬徽n中的手指玩偶造型多樣,色彩豐富,通過欣賞讓學生了解造型藝術的多樣性。通過學生自我探究總結出 “揉、搓、壓、捏、團”等橡皮泥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綜合能力。提示語告訴學生注意感受材料特性及其與設計的關系,便于開展研究型學習。
作為教師,每一堂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好好地去鉆研琢磨,只有做到精心準備每一堂課,學生的學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起來。課上仍有許多不足,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語言銜接上略顯生硬,在今后的教學中,語速減慢,銜接靈活自然,讓課堂氣氛更活躍。
手指教學反思 4
本節(jié)課重點是掌握負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難點是把負整數指數冪用正整數指數冪表示出來,而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已經學過,所以教師從正整數指數冪的除法入手,引出負整數指數冪的表示方法,這樣引入比較自然,而且學生也易于接受。當然,在具體解題時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符號的確定,需向學生反復強調。另外,對于含有負整數指數冪的運算其實和正整數指數冪一樣,過程當中可保留負整數指數,結果再化為正整數指數冪的形式即可,這一點也要向學生講清楚。
這節(jié)課的效果完全出于我的想象之外課堂上學生的表現簡直讓我驚訝。想不到學生的`思維那么活躍,應用知識的能力那么強。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們在明確復習課的目的任務的前提下,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指導思想,遵循復習課教學原則中的系統(tǒng)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以學生的“學”為出發(fā)點,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貫穿于課的始終,并將評價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融為一體。實踐證明,在授課中,只要設計合理,組織得當,恰當的運用評價的激勵與促進作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可充分激發(fā)和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這堂課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去,投入到學習中來,使學習的過程充滿快樂和成功的體驗,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究,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由于這堂課內容多、活動大,膽大、性格開朗,分析總結能力強的學生接受的比較好,應用解題好。個別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慢一些的學生 ,給予他們的幫助還不到位,這些學生課后作業(yè)完成不夠好。
手指教學反思 5
這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了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 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 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 “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 ” 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tài))特點 ── 不美。具體表現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
上。然后用關聯(lián)詞 “ 但 ” 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 “ 相幫扶住 ”“ 死力抵住 ”“ 拼命按住 ”“ 用勁扳住 ” 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了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 “ 吃苦 ” 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為了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 “ 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 這個道理,我設計了表演 “ 五指爭論 ” 這個環(huán)節(jié)。四人小組各人分別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爭一爭誰的.優(yōu)點多,一番爭論下來,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yōu)點是不行的。在讓學生互相找找對方的優(yōu)點,贊一贊,懂得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闡明 “ 團結就是力量 ” 的人生道理,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蘊含的道理。
手指教學反思 6
這篇課文是一篇散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寫作很有特色,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在教學中,我先從“十個手指有長短”引導學生理解這是告訴我們“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揭示課題后,從課題前的閱讀提示導入新課,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找出概括文章內容的句子,然后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具體寫五個手指的姿態(tài)和性格的'段落,抓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接著理清文章的思路,給文章分段。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自主、合作、討論等形式,體會五根手指的特點,讓學生說出五根手指的特點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在理解五個手指的姿態(tài)和性格特點后,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語言幽默風趣,體會其寫作特點。最后再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泵靼住皥F結就是力量”的道理。但是,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體會寫作方法時力度還不夠,今后要加以改進。
手指教學反思 7
有一句佛教俚語說:用手指著太陽,如果你只盯著手指看,永遠也看不到太陽;反之,如果不借助手指又難以知道太陽的所在。這無非是參禪悟道這的修身之階,但卻讓我產生了那么強烈的震撼,它讓我想到了教育、想到了教學。
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曾幾何時,教育界刮起了一陣風,美其名曰:“要讓孩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于是一時間鋪天蓋地是說算理之風一刮數年。孩子們儼然一個個小哲學家,道理講的頭頭是道。記得,我剛參加工作不久,一次偶然的聽課,讓我對能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的老師佩服的五體投地。那算理要多麻煩有多麻煩,要多拗口有多拗口,可孩子們居然說的順暢自如,酣暢淋漓?呻S著閱歷的增加和聽課經驗的豐富,我才慢慢知道了,那算理是孩子們不眠不休、備受折磨、死記硬背來的。在說算理之前,孩子們已經早就學會了方法。如此算理說它何用?我們在一次次的展示中放大這無用的芝麻,刻意美化的課堂,原來不過是行尸走肉,豈不悲哀!都說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可能力是什么?愛因斯坦不是說過嗎?能力就是當人們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以后剩下的東西。如果我們什么都問個所以然,恐怕窮其一生也學不完先人經驗的皮毛。更何況那“所以然”是我們不久就會忘記的呢?既然有那么多先人的間接經驗在傳承,我們何不留下寶貴的時間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偏要舍近求遠,繞路而行呢?
這就猶如指引人們看太陽之說,只盯著手指,被其牽絆,永遠也看不到太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二、放任自流、漫無目的
還記得看過一篇關于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說陶先生去演講,帶了一只雞。他先撒了一把米,然后按住機頭,強迫雞去吃,雞不肯吃。而后,他松開手,向后退了幾步。雞就放松了吃了起來?春蟛唤宸招兄壬慕虒W藝術,這讓我受益匪淺。這無非是對填鴨式教學的否定,要我們壞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多么好的想法!可中國人做事,往往矯枉過正。這些年來,許多教學模式隨之誕生。有些模式,將學生的空間放大、放大、在放大,以至于教師形同虛設,以至于丟了指引孩子們看太陽的手指,弄的孩子們滿世界找太陽,弄得孩子們如同摸象的盲人!爸印薄袄K子”嗾使象。老師舍棄引領者的地位,儼然成了旁觀者。
我認為教學要有度。把握好這個度就是一門藝術。不能說“說算理”是錯的,也不能說給孩子們一個“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不對。只能說這個度沒有把握好我們iushi指引孩子看太陽的手指,引領孩子求知之舟的舵。我們不是主體,但我們仍然很主要,關鍵時刻需要我們去“畫龍點睛”,但不要“畫蛇添足”。
手指教學反思 8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的一篇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是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比較簡單,學生能夠很輕松地了解五根手指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我把這篇文章的教學定位為“指向習作的教學”。
第一步,在初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之時,指導學生要善于發(fā)現文章中的關鍵句。把握文章的關鍵句子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二步,出示表格。默讀課文,完成“填寫五根手指長處和短處”的表格。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提取關鍵詞,學習運用關鍵詞來概括手指的長處和短處。
通過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培養(yǎng)學習把一篇文章讀薄的能力。從整體上了解文章。做到心中有數。
第三步,體會作者寫法:
1、以第二自然段寫大拇指的這一片段為例,指導學生發(fā)現作者運用修辭手法等來寫作的方法,使文章生動具體。
2、結尾段與第一自然段對比閱讀,感悟兩個總寫的不同。同時也體會到文章詳略分明的寫作方法。
第四步,學習方法,遷移運用。學習作者總——分——總的結構特點,學習作者運用修辭來具體生動地描寫手指的方法,分小組來寫五官。孩子們興致很高,首先可以模仿課文中的寫法,其次一個小組寫一種器官,學生感覺很簡單,所以課堂上在展示時,很多孩子積極地舉手發(fā)言,而且語言也非常優(yōu)美。最后布置作業(yè),仿照本文以《五官》為題寫一篇文章。結果,交上來的作業(yè),內容及其豐富,甚至有的學生洋洋灑灑千字文,沒有不交作業(yè)的學生。
通過這次教學,我體會到首先教師在課前要充分備課,了解文本特點,預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其次,習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短板,學生感覺作文難寫,教師感覺作文難教,究其原因是教師不知從何講起,空洞的講解效果甚微。如果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適當地根據文本特點滲透習作教學的指導,那么,在潛移默化與長期不斷地練習中,學生的習作能力肯定會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對于習作的畏懼感也會逐漸消失。
手指教學反思 9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最后闡明了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本文作者是豐子愷,學過了他的《白鵝》,“風趣、幽默、生動”是他的語言特點,我?guī)ьI學生重溫了文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回味作者的語言風格。再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反復朗讀,體會豐子愷的幽默風趣。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五根手指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難點是感悟其中的道理。五根手指的特點比較容易把握,體會表達方法時,我抓住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并讓學生找出最能反映手指特點的.句段重點體會。在學習寫大拇指一段時,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在難點的突破上,我采用情景模擬、親身體驗的方式。嘗試不用大拇指來寫字、沒有食指時玩翻繩游戲……嘗試用不同的手指取物、拿東西,試試怎樣最方便。在實際操作中學生體會到“相幫扶住、團結共贏”的道理。
手指教學反思 10
《手指》是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22課。作者豐子愷采用擬人化的手法,風趣幽默地展現了五根手指的特點,告訴我們五根手指跟人群的全體一樣,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沒有美丑強弱之分,只有團結起來才有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三個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基礎知識,并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第二課時具體梳理五根手指的作用。感受幽默風趣的語言。第三課時,進行五官仿寫?傮w感覺每節(jié)課都能突出重點,不足的是課堂節(jié)奏較慢,缺乏教育智慧。
第一課時我圍繞手指進行直接導入,初步介紹豐子愷先生后,直接進入了預習檢測環(huán)節(jié)。在預習檢測環(huán)節(jié)提問的幾名同學俞娜娜、尚旭格、劉宇浩、尚程豪回答特別不好。兩位女生很多生字都不認識,兩位男生讀得磕磕絆絆。他們基礎較弱,成為課堂上生字詞環(huán)節(jié)重點檢查對象。依照回答情況來看,他們并沒有落實預習任務。我不僅批評了這四位同學態(tài)度不端正,也批評了他們的師傅沒有承擔起輔導責任。這耽誤了不少時間。
在學習要求會寫的字詞時,我只強調了幾個容易出錯的生字,并在黑板上進行了范寫。每次學習基礎知識時,我就會比較糾結。如果細致講解,并讓學生練寫,勢必耽誤很長時間。如果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容易出錯的地方,又容易出現每一個生字都被指出來,更耽誤時間。如果只是簡單強調后一筆帶過,又似乎沒有細致落實生字教學目標。課上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總會自己挑出幾個容易出錯的生字強調一番。課后想一想,高年級了,生字教學必不可少,但已然不是重點教學內容。還是需要學生提前扎實預習,課上教師挑出幾個易錯的生字,然后由學生指出易錯點,并說一說自己的識記方法。然后全體同學識記,并重點寫一寫。這樣既落實生字教學目標,又有所側重,節(jié)省時間。所以,教會學生預習方法,端正學生預習態(tài)度依然是重中之重。
第二課時主要圍繞五根手指的作用展開。我先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梳理了拇指的外形和作用,并學習了本段寫作的方法和特點。要求學生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梳理其他四根手指的外形和作用。有了參考范例,學生積極性比較高。但是學生有些急于求成,一找到一些信息,便急于回答。在梳理的過程中總會出現梳理不全的情況。這也是指導學習中的一個漏洞。五年級上冊學習梳理信息的方法時,學生一知半解,沒有真正掌握。同時也說明學生預習不夠充分,對文本不夠熟悉。
在談到由“大拇指和食指會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時,學生可以具體地說一些職業(yè)。但是要求學生變詞為句,說明理由時,他們便緘口不言。我也了解自己的學生,一是不會概括內容,二是不能準確表達心中的想法。這也是我需要在課堂上加強指導,讓學生不斷鍛煉的.內容。
在第二課時,我便引出了仿寫話題。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放開思維,交流想法。學生對這一話題很感興趣,一活躍話就多了,課堂顯得有些凌亂無規(guī)矩,因為總有同學不舉手就說一些只言片語。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提醒同學們課堂紀律后,就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一開始我就沒有向同學們強調好課堂規(guī)則,以至于后來需要不斷提醒。因為時間關系,第二課時僅進行了交流。仿寫練習放在了第三課時。第二課時另一個不足之處是,感受幽默風趣語言時,進行的比較簡單,我越俎代庖地進行了直接指點,沒有讓學生靜心去文中感受。
第三課時,我要求學生按照五官的位置,作用,作用擬人化的手法,并采用先概括后具體的方法進行仿寫。因為有前期交流,很多學生經過指導修改都能寫出不錯的一段話。這也是我比較滿意的地方。
整體來說,每節(jié)課我都能夠有意識突出教學重點,這是一大進步。課堂節(jié)奏把握和課堂駕馭能力上還需要進一步學習提高。
手指教學反思 11
教學中,我覺得文中所寫五根手指的特點,五根手指的長處與短處,學生容易把握;作者表達感悟的方法是在文末直接表達,以直接表白的形式,道出給人的啟示:“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蔽覓伋鋈缦聠栴}: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為什么?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食指,因為食指“穢物、毒物、烈物,他接觸的機會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就象豐子愷的生活遭遇……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大拇指,因為大拇指“身體矮胖、最肯吃苦,討好生活的事情輪不上他”,豐子愷是一個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永不變志的人;豐子愷做任何事也一絲不茍……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無名指和小指,因為無名指和小指“體態(tài)可愛,但能力薄弱”,就像《護生畫集》中的小動物,需要疼愛;豐子愷的畫中,不僅對人,就連對小貓小鳥,柳枝梅花都充滿了溫柔;豐子愷非常疼愛他的孩子,是他作畫的最初的動機;豐子愷有一副菩薩心腸,同情窮苦人民……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無名指和小指,因為無名指和小指在絲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強,有用武之地,伴隨豐子愷一生的三樣東西中就有音樂……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中指,中指地位最優(yōu),身體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線優(yōu)美,豐子愷一生都是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學生中有的愿意做中指,有的愿意做大拇指,有的愿意做無名指和小指,這是因為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同時受到作者的精神和人格浸潤。
手指教學反思 12
《手指》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是以“把握閱讀材料為大意”為主要的閱讀目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啟示的習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通過讀拼音,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并歸納總結出五根手指的'特點,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在學生自學結束后,全班交流。此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分析了寫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學生歸納出大拇指特點的基礎上,我讓他們細讀了這個自然段。然后我讓他們學習前面的方法,去學習其他段落,找出其他手指的特點,最后學習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的兩個自然段,談談得到了什么啟示,得出“團結就是力量”。但是還有些同學讀得不認真,找不出其他手指的特點,有待在作業(yè)時去補講落實,還有讀書讀不出那種風趣幽默的情感。
手指教學反思 13
理解分號用法,體會大拇指特點。
課文在介紹大拇指的特點的時候,連續(xù)用四個句子,寫出了大拇指的作用很大。教學時,我先指導學生理解從大拇指的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寫出不美。然后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這幾個句子都是寫大拇指的作用的,句子之間的是并列關系,這樣的排比句,大拇指的特點躍然紙上。
修辭手法,助力語言生動。
運用修辭手法描述事物特征,能夠讓語言生動起來。分析寫大拇指的那一個自然段時,在學生歸納出大拇指特點的基礎上,我提問:“豐子愷先生為什么把大拇指寫得那樣風趣幽默?”我讓他們細讀了這個自然段,抓住句子“身體愛而胖,頭大而肥,……”和句子“例如拉胡琴,總是其他四指按弦……卻輪不上他!弊髡哌\用擬人的寫法,風趣幽默,把大拇指當成人來形容,使文章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文章顯得活潑,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寫的淋漓盡致。
不足之處
反思整堂課,仍有一些遺憾:
在介紹這篇文章的表達時,只是告訴學生:課文介紹手指的`每一個特點時,都是先提出觀點,再舉例子進行論述。我應該讓學生仿照這樣的結構,學習作者運用修辭來具體生動地描寫一種物品的特點,以及從這些特點中得到什么啟示。
改進措施
課文介紹五個手指的特點,我在教學的時候應該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力量,長文短教,通過一張表格把文章的重點問題明朗化、簡單化,讓學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時,加強對手指各自特點的認識,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手指教學反思 14
《手指》一課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態(tài)和性格。最后闡明了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課前,我讓學生先預習了課文,課上又讓學生們看了自己的手,并說出自己最喜歡哪一個手指?讓有些緊張的課堂氛圍一下子輕松了起來,也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接著老師給他們播放了一段視頻,小品《五官爭功》,同學們在哄笑中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通過視頻讓大家了解知識,而且又反映了課文的中心,一舉兩得,緊接著讓學生認真把課文讀了一遍,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并通過填空的形式--課文先總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然后分別具體寫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態(tài)和特點);最后總結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讓學生輕松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學習這篇課文時,同學們知道了課文運用了許多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每個手指的特點,之后老師有條理的為大家分別講述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同樣也重視本課生字詞的學習,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就讓學生把生字詞多讀了幾遍,掌握了本課的詞語。通過PPT課件,理清了課文內容。也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時不時給學生穿插課外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就懂得了團結在一起就會有無窮的力量。
存在的不足:
1.對這篇文章的中心句把握的不是太好
2.還有一些不理解的詞,例如堂皇、附庸、養(yǎng)尊處優(yōu)
3.課堂紀律有些松散,同學們的注意力不集中,個別學生接話茬。
手指教學反思 15
《手指》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學五個手指的長處和短處,分別把它們的特點畫下來,加以熟悉。在小組匯報交流時,請同學們說說它們的特點并以做游戲 的方式讓全體同學出示自己的手指逐一印證。隨后提出問題:你覺得作者喜歡哪個手指?學生紛紛議論,一致得出結論:“無愛憎在其中”五個手指都喜歡,缺一不可。
我聽到竊喜,隨即引申本文的'主旨: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皥F結就是力量”是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進而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對這個道理的感悟。如:球賽、作戰(zhàn)、團隊合作等。他們都紛紛說出自身上發(fā)生的事例。這樣本課的教育內涵就水到渠成地達到了。這是我覺得很成功的課堂教學事例。
手指教學反思 16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tài)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tài)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最后闡明了一個道理。
所帶班級的學生大多愛看書,語感較強,想象力豐富,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對語言文字把握準確。因此,平時閱讀教學中,我常常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拓展學習內容,并延伸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從另一視角上形成自己的新認識,進而加深對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
昨天,臨時調整教學,先讓學生觀看《大師·豐子愷》記錄片。今天教學《手指》,課后反思:增添“觀看記錄片”的教學內容,使閱讀教學顯得更為豐富和深刻了嗎?
教學中,我覺得文中所寫五根手指的特點,五根手指的長處與短處,學生容易把握;作者表達感悟的方法是在文末直接表達,以直接表白的形式,道出給人的啟示:“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边@個反映作者的寫作意圖的句子無華麗的辭藻,無晦澀用詞,用筆質樸自然,通俗易懂,學生易于理解。
教學至此,顯然沒有激發(fā)本班學生的更大的閱讀興趣,還沒有拓展學生獨立閱讀的思維空間,留下思想,提升素養(yǎng)。所以緊接著,我拋出如下問題:
1、你覺得作者喜歡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寫果真“卻無愛憎在其中”嗎?
2、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為什么?
剛才還是“一潭死水,波瀾不驚”,馬上轉化為“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熱鬧場面,一雙雙小手舉起來了。
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食指,因為食指“穢物、毒物、烈物,他接觸的機會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就象豐子愷的生活遭遇……
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大拇指,因為大拇指“身體矮胖、最肯吃苦,討好生活的事情輪不上他”,豐子愷是一個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永不變志的`人;豐子愷做任何事也一絲不茍……
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無名指和小指,因為無名指和小指“體態(tài)可愛,但能力薄弱”,就像《護生畫集》中的小動物,需要疼愛;豐子愷的畫中,不僅對人,就連對小貓小鳥,柳枝梅花都充滿了溫柔;豐子愷非常疼愛他的孩子,是他作畫的最初的動機;豐子愷有一副菩薩心腸,同情窮苦人民……
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無名指和小指,因為無名指和小指在絲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強,有用武之地,伴隨豐子愷一生的三樣東西中就有音樂……
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中指,中指地位最優(yōu),身體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線優(yōu)美,豐子愷一生都是個文質彬彬的君子……
學生中有的愿意做中指,有的愿意做大拇指,有的愿意做無名指和小指,這是因為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同時受到作者的精神和人格浸潤。
教學《手指》,我重視“作者”這個教育因素的挖掘,組織學生觀看《大師·豐子愷》記錄片,了解豐子愷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即重視“知人論世”。這樣教學,學生另有所得,深有所得。
【手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手指》教學反思06-16
手指教學反思02-23
(推薦)《手指》教學反思07-11
《手指教學》教學反思04-07
手指教學反思15篇03-28
大班游戲教案:手指教案及教學反思03-17
手指游戲教案及反思01-17
大班游戲教案:手指游戲教案及反思03-15
小班健康教育教案《手指操》含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