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么樣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1
一、備課設想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中的教學重點。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知道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教材在討論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意創(chuàng)設適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
本節(jié)課,主要使學生探究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在備這節(jié)課時,結合課程標準、教材、教師用書,以及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知識經驗。
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總結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2、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經歷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發(fā)現過程。
二、試教體會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力求體現以下三點:
第一,復習導入 ,夯實基礎。
本節(jié)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學生理解起來,并且能夠很好的建立起面積空間觀念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記得我在試教的過程中,將新課的導入部分也做了精心的設計。以我校運動會為切入點,出示三張運動會上同學比賽的長方形照片,通過比較三張照片面積的大小引入本節(jié)課的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但是在試教的過程中,我感到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知識點,對于本節(jié)課教學實在太重要了。在新課教學中,我們感到班級中,中下等學生對于面積、周長;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等出現知識上的混淆,直接影響學生對本節(jié)課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針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遺忘規(guī)律的特點,本著對學生負責的原則,我狠心將創(chuàng)設的情境刪掉,換上了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復習舊知最為導入新課的基本環(huán)節(jié),這種設計可能在現在新課標倡導的課堂教學中很少再看到復習舊知的環(huán)節(jié)了,但是我覺得教學始終是要為學生服務的,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的。
雖然這樣的設計讓聽課者少了眼前一亮的感覺,但是對學生學習新知意義還是深遠的,掃清了知識障礙,為順利學習新知做好準備。
第二,引導學生參與面積公式的探究過程。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建構主義認為,所謂學習的過程不是一個由教師向學生單向輸出、傳遞知識的過程,更不是一個學生機械、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構建這些知識的意義和自我發(fā)展的過程。
很顯然,這個知識構建的過程是不可能由別人來完成的,它必須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知識經驗之間發(fā)生交互作用來完成。長方形面積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公式、會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研究長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通過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自己探索發(fā)現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長寬的算理,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fā)現,而且便于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根據教學內容的這些特點,我組織學生開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動。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我分為三個層次:
1、猜想;讓學生感受到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關系
2、驗證:
。1)明確目的:我們驗證什么?
。2)明確方法:怎么驗證?
。3)明確要求:合理分工。
。4)實踐活動:合作探索。
通過同桌合作,用多種方法驗證上面的猜想。進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卻是鮮活的、生動而有趣的。在這一探究發(fā)現的過程中,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
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觀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動中,使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體現了《標準》中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第三,搞好課堂訓練,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組織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構建素質教育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性環(huán)節(jié)。所謂有效是指通過老師在一節(jié)課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是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既注重過程,也注重結果。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從多種角度訓練學生運用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做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jié)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分別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具體闡述我對這節(jié)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ㄒ唬┙虒W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77—78頁的內容,是本單元“面積”中的教學重點。學好這一內容,對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等的公式推導及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有著重要作用。鑒于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jié)課不僅與實際相結合,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ǘ┙虒W目標
據新課程標準,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理解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經歷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發(fā)現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協作的精神。
。ㄈ┙虒W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定了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推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二、學情分析
。ㄒ唬┬睦硖卣鳎喝昙壍膶W生好學好動,以形象思維為主,聯系和模仿能力較強,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感受成功的快樂。
。ǘ┱J知狀況: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加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鑒于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確定了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法、設疑誘導法、類比法。
。ㄒ唬┙M織小組合作探究:本課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fā)現,而且便于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過程來學習。
(二)設疑誘導法:在講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時,需要老師給予設疑誘導,深入淺出的幫助學生理解。
(三)類比法:正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是由一個長方形漸變成正方形,求面積的過程中得來的。
教具:多媒體
四、學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觀察發(fā)現法動手操作法
在學生的學習方面,我將小組合作探究作為首選。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等活動,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具:預習紙、學具盒中的1平方厘米卡片、直尺。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情境導入
這一環(huán)節(jié)將用時7分鐘。首先復習兩個概念,一是面積,二是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圖形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通過復習,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二)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重點環(huán)節(jié),將用時17分鐘。有四個步驟:做一做、猜一猜、驗一驗、說一說。
首先做一做,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例題1,在預習紙上寫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個長方形長5厘米、寬3厘米。想辦法測量出它的面積。
小組成員可能三種方法:(1)畫一畫(畫方格)(2)擺一擺(兩種擺法:一是全擺上,二是只擺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學們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識:用乘法計算最簡便。
接著猜一猜,我將提問學生有什么樣的猜想?有人可能會說出:這個長方形面積=長×寬。
我會肯定這一猜想是對的,然后提問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
然后驗一驗,學生自己根據預習紙上的3個圖形(圖A:2行6列,圖B:4行3列,圖c:1行8列),擺一擺填一填,之后再匯報結果。
圖形長/厘米寬/厘米面積/平方厘米
圖A
圖B
圖c
通過剛才的過程驗證了這個猜想是對的,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最后說一說,我以例題1為例設疑誘導,找同學說出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不斷的提問:長方形長5厘米,沿著長邊一行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寬3厘米,沿著寬邊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說可以擺幾行?(同時配合課件的演示)繼續(xù)提問:這個長方形每行擺5個正方形,擺了3行,一共擺了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樣列式計算?算式中5、3、15是長方形的什么?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最后得出結論:每行擺的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長,擺的行數是寬,小正方形的個數(即長方形面積單位的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面積。也就得出長方形面積=長×寬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合作、討論的方式,積極探索,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逐步形成正確地數學價值觀。同時也體現課堂中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當中來。
。ㄈ├眠w移,探究知識
這一環(huán)節(jié)將用時8分鐘。
首先引導學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把一個長7米、寬6米的長方形花壇,漸變成邊長6米的正方形花壇的過程;讓學生去猜想、發(fā)現其面積的計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接著讓學生交流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否正確?
最后讓小組交流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聯系。
設計意圖: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就是兩條相鄰邊長的積;只是求長方形的面積必須知道長和寬的長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積只需要一條邊長的長度。明確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間異同。
。ㄋ模⿷弥R,解決問題
這一環(huán)節(jié)將用時10分鐘。
為鞏固本節(jié)學習內容、解決實際問題我設計以下習題:
活動一,求一張長方形餐桌的面積。(學生聯系生活,練習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課本例3)
活動二,求出數學課本的面積。(學生自主操作,獨立完成。課本78頁下邊做一做)
活動三,強化訓練,提高難度。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外面長方形,里邊正方形,剩余陰影部分)
。ㄎ澹┛偨Y過程,突破重點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用時2分鐘。
引導學生回顧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并引導回顧研究的過程。
設計意圖:一節(jié)課總結必不可少,能夠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重點內容的掌握。
(六)作業(yè)布置
為鞏固本節(jié)學習內容我布置以下習題:課本79到80頁2、4、6(必做),8(選做)。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層次的習題,讓水平不同的同學都能達到很好的練習效果。
六、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行面積=長×寬7×6=42(m2)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6×6=36(m2)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小節(jié)的內容,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學好本節(jié)課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一)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滲透“實驗——發(fā)現——驗證”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遷移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ǘ┙虒W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解決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
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發(fā)現過程。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已經具備了觀察、比較的意識,并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認識了面積及面積單位,會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面積,這些都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三、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小組協作法、觀察法和發(fā)現法三種方法。
由于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盡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盡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fā)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fā)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教學流程設計
針對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今天下午學校安排咱們班的同學給教學樓前的兩塊草坪澆水,(課件出示兩塊草坪)老師準備分成男女兩組,請你們自己選擇。教師鼓勵男生承擔較大塊的草坪,究竟哪塊草坪大呢?(男女生爭執(zhí)不休)怎樣比較草坪的大小呢?從而得出要比較草坪的面積。(適時提問什么是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進一步引導如何比較面積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疊、數面積單位)對于面積較大的草坪這兩種方法又太麻煩。從而引出本課主題: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通過真實情景的創(chuàng)設,自然地引出了本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主題的思考,引發(fā)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為學習新知豐富了情趣,為下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二)觀察發(fā)現,猜一猜
課件出示四幅圖片(背后畫有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關系為①長相同,寬不同;②寬相同,長不同;③長寬都不同。請學生根據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圖的面積,并結合課件演示引導學生觀察猜想長方形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當學生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系之后,引導學生進一步求證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數量關系。
觀察課件上的三幅圖片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教師板書:
長(厘米) 寬(厘米) 小方格個數 面積(平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每排的個數(長所包含的個數)×排數(寬所包含的個數)=總個數(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通過觀察初步發(fā)現:長與寬的乘積正好等于長方形的面積。
(三)自主探究,驗一驗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測已知長、寬的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先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測量長方形的面積,并將結果填入表中。
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情況教師擇機板書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并介紹字母公式S=a×b
【在驗證歸納過程中,做到了學生人人參與教學,每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際驗證并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里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
(四)靈活應用,遷移方法
在推導正方形面積公式時,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時,把一個長8分米、寬6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6分米、寬6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發(fā)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五)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有了明確認識以后,讓學生自己解決課前提出的選草坪的問題。安排相應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采用闖關游戲的方式進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拓展題目作為作業(yè),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期待下一課的到來。
在這節(jié)課上,我主要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實驗—發(fā)現—驗證-歸納總結等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測量、猜測、驗證、想像等過程,在合作探究中歸納總結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學具操作和課件演示,吸引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理解數學知識,積累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從而形成豐富的數學體驗,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4
一、說教材
。ㄒ唬、說課內容: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五單元第三課時
。ǘ⒔虒W內容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聯系。
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它是在學生學過長方形特征和周長的計算方法、以及掌握了面積概念、面積單位,能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指定平面的面積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開始。在幾何初步知識的系統(tǒng)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ㄈ⒈菊n時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問題。
。ㄋ模⒈菊n時的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能正確、靈活地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之間團結互助、虛心求教的精神。
二、說教法
教為學服務,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yōu)樗刭|教育的教育思想。在導入新課時,我采用抓舊促新、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推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采用操作法、觀察法、小組合作法,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這樣既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在位。在應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采用了練習法、緊密聯系生活法,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更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說學法
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皰,而放手讓學生學會學習。在學習新知前,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直觀大膽猜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在推導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準備采用直觀法、觀察法、操作法、討論法,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動腦、動口、動手、動眼來學習新知。小學生自覺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欠缺,在練習時,采用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辨一辨等練習方法,以緊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四、說教學程序
這節(jié)課我的教學思路是:“猜想——實踐驗證——應用!
我的教學思路依據是:
1、符合兒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事物規(guī)律。
2、符合本節(jié)的教材特點。
。ㄒ唬⒁龑毓,鼓勵大膽猜想
這一環(huán)節(jié)分兩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層次:教師提問,我們前面剛過學面積,什么叫面積?面積的計量單位哪些?接著讓學生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指定的長方形面積。(這個指定的長方形印在練習紙上,發(fā)給學生)。這樣既復習鞏固了面積的概念,又為后面學習面積計算方法思路埋下了伏筆,做好了鋪墊工作。第二層次: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要測量一塊很大很大的長方形稻田或游泳池的面積還能用面積單位直接去測量嗎?在學生感到用平方米的正方形去量稻田或游泳池有困難,急需另找一個辦法的思維下揭示課題,并鼓勵學生大膽猜想:長方形的面積與什么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這樣做恰到好處地激發(fā)了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產生一種探求知識的動力。同時讓學生真正感覺到數學從實際生活中來。通過猜想,學生裝思維也同步得到了開拓。
(二)、組織學生實踐、驗證猜想
1、引導學生觀察三個長方形的大小和表格上的內容,再動手操作:用課前準備的1平方法厘米正方形學具測量三個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并把量得的數據填在相應的表格中。(三個長方形和表格都印在練習紙上,課前發(fā)給學生)教師邊巡視邊指導。
。á偬栭L方形的長是4厘米,寬是2厘米,②號長方形長是5厘米、寬是3厘米。③號長方形式長是9厘米,寬是5厘米。學生上只有10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學具。)
這樣安排的意圖是:學生手上只有10個學具,擺不滿②、③號長方形,這樣就促使學生生發(fā)創(chuàng)造意識進行嘗試,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在操作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眼,主動探求、發(fā)現、自我創(chuàng)造,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還為未來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2、組織學生核對表格。
。1)全班核對表格。
。2)分組討論。
a大家沒有尺子量,怎么知道第一個長方形的長是厘米,寬是2厘米呢?
b大家用10個學具能擺滿②、③號長方形嗎?你們是怎么擺的?怎么想的?
這樣一方面可以給學生概括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豐富的表象,為“發(fā)現”和歸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鋪平了道路,為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奠定了扎實的認知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之間團結互相、虛心求教的精神,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
3、組織學生觀察表格上的數據,先獨立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再進行小組交流。最后說說:驗證的結果與你猜想符合嗎?
這樣教實現了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轉化,讓學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歸納思維方法的熏陶,符合幾何初步知識數學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時讓學生盡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悅,從而激勵學生自覺地大膽猜想、探求知識的奧秘。
(三)、組織學生應用
1、學大家知道,用面積單位直接去測量長方形稻田或游泳池的面積是有困難的,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有什么簡單的方法可求得它們的面積呢?(讓學生先想一想,再說一說)
學生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了課始提出的.問題,充分體現了課堂教的前后呼應及“學以致用”的原則。
2、計算下面各圖的面積。4厘米、3厘米。
設計這道練習的目的是:
。1)加深對公式的理解。
。2)改變以往練習中條件不多也不少的觀念,讓學生在練習中學會選取有用數據進行計算,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開放性。
3、小明家客廳長為6米,寬為4米,小明爸爸買來22平方米的地磚,想給客廳鋪上地磚,小明爸爸買的地磚夠用嗎?如果不夠。再買多少較合理呢?
通過解答此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ㄋ模┱n堂總結
今天大家一起學習了什么?通過學習,你發(fā)現了什么?你們是怎么學的?這樣用談話的方式進行總結,不僅總結了所學的知識,還體現了學法的指導,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實現了認知上的飛躍。
。ㄎ澹┳鳂I(yè)設計
根據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和設計作業(yè)時“基礎性、靈活性、延升性”等特點,我設計了如下的作業(yè);
1、必做題:作業(yè)本中相應的內容。
2、選做題:兒童公園里要設計一個面積為24平方米的長方形花園,你能設計出幾種?你認為哪種設計最美?
這樣設計是為了地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發(fā)揮其數學特長和智力潛能,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是教學中分層優(yōu)化的一個體現。
五、說板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把這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如下: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教科書第40—42頁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運用公式計算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對面積單位有了一個較深的感性認識,學會了運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學好這一部分內容,對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推導及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有著重要影響。
2、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
經歷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并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
、、 滲透“實驗——猜想——驗證”的數學學習方法,為今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利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乔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動手實驗操作、大膽猜想以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在老師、同學的幫助下感受數學活動中的成功,并嘗試克服困難
3、學習重點: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fā)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面積計算公式。
4、學習難點: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5、突破重難點的策略:為了突破重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采用疑難引入,讓學生人人動手拼擺,觀察,分析推導的方法進行。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誘發(fā)其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二、說教法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促使學生向著預定的目標發(fā)展的作用。因此,我運用了“擺一擺——猜一猜——驗一驗——用一用”的教學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把自己所學知識用來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
《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利用各種數學資源。加之學生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有了用方格來度量一個圖形面積的經驗,所以在這節(jié)課設計時我換掉了例1,用問題直接引起學生對課題的關注,通過擺一擺,猜一猜抽象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然后利用例2來驗證公式。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做學習的主人。
三、說學法
學生分小組活動:用小正方形去拼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觀察拼成后圖形的長是多少個方格,寬是多少方格,面積是多少個方格。小組匯報拼擺結果,觀察討論:通過擺一擺,你們有什么發(fā)現?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計算的`公式,并用擺和計算兩種方法進行驗證。在此基礎上把一個長8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4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邊長4厘米的,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活動中拼擺、觀察、猜測、驗證總結。這樣,即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的拼擺——猜測——驗證,讓學生經歷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chuàng)造,培養(yǎng)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四、教學設計
1、溝通知識,建立聯系(擺一擺 )
①、學生估計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積大約有多大?
、凇⒋笃琳故疽呻y:一個長方形長5厘米、寬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積嗎?
學生把準備好的學具(面積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來擺,看用幾個面積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擺出來。想一想:自己擺出來的圖形面積是多少?
2、師生交流,提煉方法:(猜 一猜)
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么有關系呢?你能大膽猜一猜嗎?
通過拼擺,學生發(fā)現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有關系,討論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自主探索,驗證方法(驗 一驗)
、俳處煖蕚鋷追N不同的長方形,每組選擇一種進行探究。
一種:一個長6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
二種: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
三種:一個長8厘米、寬1厘米的長方形……
、趯W生以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想辦法求出各自圖形的面積。
學生先討論、交流想法,再在練習本上求長方形的面積
、蹖W生以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說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現的情況:用1平方厘米來測量或只測量長和寬再相乘……用不同的方法驗證同一個圖形的面積都相同。)
4、利用遷移,探究知識(驗一驗)
、僖龑W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師把一個長8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的過程;讓學生去猜想、發(fā)現其面積的計算方法。
、趯W生交流、再一次驗證計算公式的產生過程是否正確?
、坌〗M交流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聯系。
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就是兩條相鄰邊長的積;只是求長方形的面積必須知道長和寬的長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積只需要一條邊長的長度。(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5、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用一用)
、倏诖。這些圖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
②、電視機熒屏長56厘米,寬42厘米。多少熒屏的面積是多少?
、邸⒁粋正方形方巾的邊長是9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堋⑾旅媸且惶追孔拥钠矫鎴D,你能算出喜歡的房間的面積嗎?
6、總結回顧,加深印象。
在本節(jié)課中,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礎,讓學生操作,觀察討論,猜想驗證;在活動探究中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充分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幫助、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只要我們積極組織活動,變被動的教為讓學生主動的學,那么教與學就能碰撞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我們的學生就會萌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就會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就會富有創(chuàng)新能力。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82-83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知道了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以及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方法。這節(jié)課就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打下堅實基礎。于是,我對教材進行了認真地研究。
2.本課教材主要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過先讓學生用若干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成3個不同的長方形,并填好表格,讓學生通過這個操作初步體會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與寬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例2通過測量面積及試一試,探索并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三部分從正方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四部分練一練主要目的在于鞏固新知,讓學生能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3.由此我根據教學內容把推導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作為教學重點,而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發(fā)現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的過程又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中,先計算長方形面積,再演示寬不變,逐次縮短,最后演變成長與寬同樣長。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發(fā)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教學目標
基于本課的教學內容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僖龑W生有序觀察,動手實驗,自主探究發(fā)現、驗證并歸納出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利用知識的遷移由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谂囵B(yǎng)學生用數學眼光去發(fā)現問題的意識,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質疑、分析、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圩寣W生在實驗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合作與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能力,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三、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盡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我盡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fā)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fā)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ㄒ唬﹩栴}導入,激發(fā)興趣:
在這里我安排了3道題,第1題用數面積單位的方法求面積。
第2題用面積單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積。第3題出是一道既難數有難量面積單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課,這樣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層層導入,引發(fā)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激發(fā)學習興趣。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二)實踐探究,發(fā)現方法
1.動手操作。
先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組合作,在紙上擺一擺,擺出3個你們最喜歡的長方形,并填寫下表。
2.反饋交流。
填完表后,老師帶領學一起觀察擺成的每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厘米?寬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積是多少?
老師著重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怎樣的聯系?誰來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3.初步發(fā)現
學生通過觀察初步發(fā)現:長與寬積正好等于長方形的面積
教師抓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發(fā)現進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
。ㄈ﹦邮謱嶒、驗證方法
師:這位同學的發(fā)現對不對呢?下面我們再來做第二實驗。
請各小組測量例2的第一個長方形的長、寬,
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完后小組交流
1、交流測量結果
長4厘米,寬3厘米,面積12平方厘米。
2、交流測量方法。你是怎樣去測量的?
。á倜颗艛[4個,擺3排,共有12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2平方厘米。②可以沿著長擺一排,共可以擺4個小正方形,沿著寬擺3行.說明每行4個面積單位,可以擺3行,一共有12個面積單位,面積是12平方厘米),如果沒有第二種測量方法,教師運用多媒體引導出第二種測量方法。
并比較哪種方法簡便?(這里通過比較培養(yǎng)學生從多種方法中學會選擇最佳方法。培養(yǎng)學生合理選擇不同策略的能力。)
在出示例2的第二個長方形,要求學生量出長和寬后用簡便的測量方法測量它的面積,并說出面積是多少?
讓學生用這兩個長方形的.長乘寬是不是也等于它的面積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
。ㄋ模w納評價,總結方法
。1)通過剛才的驗證,你們發(fā)現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呢?怎樣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呢?
通過同學們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到: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隨后老師介紹用字母表示公式。
接下來老師出示兩道題,用剛剛學到的新知來解決。
1、第82頁的試一試
2、解決一開始出現的求游泳池的面積題目。經過剛才的學習你有辦法求出面積嗎?
練習完畢后就進入第五個環(huán)節(jié).
(五)靈活應用,遷移方法
在推導正方形面積公式時,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時,把一個長7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3分米、寬3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fā)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緊接著我們進入第六個環(huán)節(jié)
(六)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1、出示書第83的第1題。
2、出示書第83的第2題。
本節(jié)課采用實驗—發(fā)現—驗證-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去實驗發(fā)現,自己去求證,自己去總結,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理解數學知識,積累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教科書第97—98頁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例1。在此之前,同學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對面積單位有了一個較深的感性認識,學會了運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學好這一局部內容,對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推導和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有著重要影響。在學習和研究這一內容后,讓同學初步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計算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培養(yǎng)同學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小組合作,師生交流中,培養(yǎng)同學的小組合作能力,鼓勵同學勇于探索,培養(yǎng)同學的探索精神。讓同學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fā)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為了突破重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采用讓同學人人動手拼擺,列表觀察,分析推導的方法進行。在同學掌握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大膽猜測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激發(fā)同學學習數學的興趣,誘發(fā)其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同學積極、主動、發(fā)明性的思維。
2、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
、、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并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
②、培養(yǎng)同學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邸B透“實驗——猜測——驗證”的數學學習方法,為今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情感目標:
、、讓同學動手實驗操作、大膽猜測以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異同,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系的.辨證唯物主義觀念。
3、學習重點:讓同學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fā)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面積計算公式。
4、學習難點: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二、說教法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同學“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同學已有的經驗動身,讓同學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籠統(tǒng)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fā)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向同學提供充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同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同學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對同學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tài)度,促使同學向著預定的目標發(fā)展的作用。因此,我運用了“擺一擺——猜一猜——驗一驗——用一用”的教學法,讓同學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把自身的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培養(yǎng)同學的發(fā)散思維,進一步激發(fā)同學學習數學的熱情。
三、說學法
同學分小組活動:用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觀察拼成后圖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并作好記錄。小組匯報拼擺結果,觀察統(tǒng)計的數據,小組討論:通過擺一擺,你們有什么發(fā)現?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合作進行操作,驗證猜測,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計算的公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典型和有意義的資料,把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漸變生長5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同學大膽猜測、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同學在活動中拼擺、觀察、猜想、驗證總結。這樣,即培養(yǎng)了同學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同學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的拼擺——猜想——驗證,讓同學經歷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發(fā)明,培養(yǎng)了同學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四、優(yōu)秀教案
1、溝通知識,建立聯系(擺一擺 )
①同學估計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積大約有多大?
②同學把準備好的學具(面積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來擺各種長、寬數據不等的長方形,想一想:自身擺出來的圖形面積是多少?
2、自主探索,領悟方法(猜 一猜)
、俳處煖蕚鋷追N不同的長方形,每組選擇一種進行探究。
一種:一個長3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
二種:一個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
三種: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
、谕瑢W以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想方法求出各自圖形的面積。
同學先討論、交流想法,再在練習本上求長方形的面積
、弁瑢W以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說出自身的方法。(可能出現的情況:用1平方厘米來丈量或只丈量長和寬再相乘……)
、軒熒涣鳎釤挿椒ǎ洪L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么有關系呢?(教師相機指導)
通過拼、量,同學發(fā)現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有關系,并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利用遷移,探究知識(驗一驗)
①引導同學猜測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師把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的過程;讓同學去猜測、發(fā)現其面積的計算方法。
、谕瑢W交流、驗證計算公式的發(fā)生過程是否正確?
③小組交流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聯系。
同學在交流、討論中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就是兩條相鄰邊長的積;只是求長方形的面積必需知道長和寬的長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積只需要一條邊長的長度。
4、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用一用)
、僬埬銕屠蠋熍洳AВ豪蠋熮k公桌上的一塊玻璃面積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塊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們幫助算一算它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
、趯W校有一塊邊長16米的正方形園地,中間有一個邊長4米的正方形花壇,周圍是草坪。請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積。
在本節(jié)課中,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礎,讓同學操作,觀察討論,猜測驗證;在活動探究中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充沛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協助、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只要我們積極組織活動,變被動的教為讓同學主動的學,那么教與學就能碰撞出發(fā)明的火花,我們的同學就會萌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就會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就會富有創(chuàng)新能力。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長計算的基礎上第一次學習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教學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的求法,這些都是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推出的。所以這節(jié)課是小學階段平面圖形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估計、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眼光去發(fā)現問題的意識,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質疑、分析、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fā)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點確定為: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結合三年級學生學習能力,我將本節(jié)課的難點確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探索發(fā)現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說教具學具準備
在教學信息和演示的材料上,我選用了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使學生更直觀易懂,另外,我還為學生準備了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個,長5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13個,邊長3厘米的正方形13個。
五、說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所以,在教學中我綜合運用了情境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活動教學法,并借助直觀的教具、學具、多媒體等手段,引導學生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拼擺、動腦思考以及小組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從感知到抽象的過程,體會知識的產生及發(fā)展,使數學知識在充滿探索中得到升華。
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餐之需,而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因此,我在整個教學設計上,我努力構建自主型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經歷猜想、操作、分析、驗證的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復習鞏固,情境導入
首先我出示課件
1、填空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
(2)邊長是1()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邊長是1()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2、然后我就以豆豆家買了一套新房,最近準備裝修,父子已經畫好了新房的平面圖來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邊說邊出示信息窗二。教師接著說這是新房子的平面圖紙,你從圖紙上都發(fā)現了什么?能不能提出與數學相關的問題呢?
學生可能會提出許多問題,如:廚房的面積有多少?客廳的面積有多大?掛毯的面積是多少?他們家整個有多大?房間都是什么形狀的?等等。然后我就順勢把問題鎖定在幫父子倆算一算廚房和餐廳的面積是多少?板書課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在回憶常用面積單位的.基礎上,借助教材中豆豆買新房裝修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體現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所學內容與學生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第二環(huán)節(jié):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ㄒ唬┙鉀Q廚房的面積有多大?
1、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我再次點擊課件,屏幕上只出現了廚房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要求廚房的面積,實際就是求長方形的面積,那么如何求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我順勢把問題拋給學生,然后讓四人一小組利用手中的材料進行有序合作,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方法多。
2.反饋交流,交流發(fā)現
小組合作后是交流的環(huán)節(jié),在每組的代表交流前,我提示他們要說清組內的思考過程。我事先預設學生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其一:用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擺一擺,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多少。其二:沿著長擺5個小正方形,沿著寬擺2個小正方形,也就是每行擺5個正方形,可以擺2 行,52=10(個)面積就是10平方厘米。由此通過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初步得出長與寬的乘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
3。動手實驗、驗證結論
在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中是否都具有這樣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再借助紙片擺一擺,兩個臥室的面積各是多少?學生通過動手拼擺,推導出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公式。
4、課件演示,及時小結
教師利用課件演示長10厘米寬6厘米的長方形拼擺的過程?偨Y得出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教師板書)
。墼O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一改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拼擺、動腦思考以及交流等方式,參與學習活動。通過學生在小組內動手擺一擺、數一數,初步發(fā)現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后再通過學生動手實驗,進一步明確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使學生了解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
。ǘ┙鉀Q餐廳的面積是多少?
教師出示餐廳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餐廳是什么形狀的?你能不能像剛才一樣,自己試著計算出這個餐廳的面積呢?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可能會利用手中的正方形動手拼擺,也可能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直接推導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邊長邊長(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所以在本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同時,我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對學生探索出現的多種情況,我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第三環(huán)節(jié):靈活應用,深化新知
1、判斷
。1)學生課桌面長10分米,寬4分米,面積是40平方分米。()
。2)黑板長3米,寬1米,它的周長是3米。()
。3)一張正方形郵票邊長5厘米,面積是25平方厘米。()
。墼O計意圖]這組判斷題主要是讓學生在復習新知的同時注意周長與面積計算方法和單位名稱的區(qū)別。
2、做課本48頁自主練習1:計算下面各圖形的面積。
。墼O計意圖]本題是讓學生復習鞏固本節(jié)所學的新知識,引導學生計算后標明單位名稱。
3、做課本48頁自主練習2:請學生估一估每個圖片的面積。
設計意圖]本題是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各種標牌,進行估測并記錄下來。
4、做課本49頁自主練習3。
[設計意圖]通過本題實際應用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
第四環(huán)節(jié):回顧整理,拓展應用
通過以上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墼O計意圖]通過學生交流談收獲,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七、說板書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的板書主要圍繞這節(jié)課的兩個重點內容,在揭示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時直接板書公式,讓學生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點的目的。
總之,為了讓學生學好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我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fā)現、去歸納、去總結,在學生探索過程中教師是合作者、引路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得到發(fā)展!
我很年輕,所說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9
一、說教材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教科書第77~79頁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知道了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初步練習運用公式進行面積計算。教材首先安排學生通過操作活動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長方形并填寫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三個長方形的面積,填寫表格。通過測量和觀察,最后通過交流討論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的關系,并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教材接著安排學生依據正方形的特征,運用知識遷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運用公式進行面積計算。
二、說目標:
1、認知目標:
、倮斫忾L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并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
、谂囵B(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蹪B透“實驗——猜想——驗證”的數學學習方法,為今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情感目標:
、、讓學生動手實驗操作、大膽猜想以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異同,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系的辨證唯物主義觀念。
3、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關鍵:
教學重點:掌握公式,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發(fā)現過程。
教學關鍵:借助學具操作,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tài)度,促使學生向著預定的目標發(fā)展的作用。因此,我運用了“擺一擺——猜一猜——驗一驗——用一用”的教學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把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在學生的學習方面,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用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觀察拼成后圖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并作好記錄。小組匯報拼擺結果,觀察統(tǒng)計的數據,小組討論:通過擺一擺,你們有什么發(fā)現?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合作進行操作,驗證猜想,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在此基礎上通過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的道理,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活動中拼擺、觀察、猜測、驗證總結。這樣,即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的拼擺——猜測——驗證,讓學生經歷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chuàng)造,培養(yǎng)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獲得戰(zhàn)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學生自己在學習中提出的各種問題,激發(fā)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四、說學生
《數學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活動不能簡單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我班的學生對數學有較濃的興趣,思維較活躍,好動,想像豐富,善于發(fā)表個人觀點,敢于創(chuàng)新,動手能力較強。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他們的特點,我主要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探索、交流,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對面積單位有了一個較深的感性認識,學會了運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學好這一部分內容,對于以后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導入新課:
1、復習
。1)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面積單位?這些面積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呈現出1cm2、1dm2、1m2的面積規(guī)定)
。2)(課件顯示)下圖是由邊長1cm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的面積是多少?
2、引入
。1)(課件出示教室黑板圖)
教師:要想知道黑板的面積,你有什么辦法?用面積單位去量。
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物體的面積用面積單位去量是既不方便又不實際,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種計算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一同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二、動手操作,探索方法
1、操作一
。1)談話:下面我們就來進行一次研究活動,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邊長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組合作,用3個、6個、28個小正方形擺出3個不同的.長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擺成的每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厘米,寬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積是多少,最后由組長填寫在表格里。
1cm2正方形個數
師問:你們擺成的長方形是什么樣的?組長匯報,課件展示部分情況。
師問:表格中長方形面積的平方厘米數與所用的小正方形個數有什么關系?(用了幾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面積就是幾平方厘米)
2、操作二
出示例2的三幅圖。
3、探索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讓學生觀察例2中的表格。你發(fā)現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呢?怎樣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呢?小組內討論一下。
指名回答,根據回答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就是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靈活應用,遷移方法。
1、談話:下面我們就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問題。
出示例3情景圖:求面積。
。1)談話: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這幅情境圖,電視熒屏是什么形?(長方形)你們會計算電視熒屏的面積嗎?讓學生獨立完成。56×42=2352(cm2)。
(2)這兒有一塊遮電視機的方巾,它又是什么形呢?(正方形)那么,大家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小組內討論一下,指名回答。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板書: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3)遮電視機的方巾的面積又怎么計算呢?讓學生獨立完成。9×9=81(dm2)
2、師問:根據我們剛才的學習,小熊遇到的困難你們可以幫助它解決了嗎?我們只要知道長方形的什么就可以算出水池的面積了?課件出示水池的長和寬,同學們幫助小熊計算一下水池的面積吧。8×5=40(m2)
四、鞏固練習。
計算下面圖形的面積。
4cm6m
六、說板書
本節(jié)課的板書主要圍繞這節(jié)課的兩個重點內容,在揭示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時直接板書公式,讓學生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點的目的。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的面積》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實驗數學》第六冊第三課時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同學已經初步認識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是根據同學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有關知識,通過同學的實際操作,量一量,擺一擺,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與長和寬之間的關系,然后再進一步推廣到任意長方形的面積都可用長X寬=面積的方法計算。根據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確定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是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歸納。本節(jié)課教學勝利與否,直接關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積的教學,以至關系到整個小學階段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等。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求法都是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推導的。所以,這節(jié)課又是小學階段平面圖形知識的重點。
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操作,使同學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與長方形的長和寬之間的關系,加深同學對此法的理解和掌握。
2、使同學會運用推導結論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3、通過此課的教學,培養(yǎng)同學動手操作、歸納、概括、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同學合作學習的精神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二、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同學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籠統(tǒng)思維的階段。
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盡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和操作手段,為同學提供豐富的感性資料,調動同學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法的選擇以發(fā)現法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為輔。
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直尺、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兩個長方形紙片。
在學法上可歸納為: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同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同學好學。
2、創(chuàng)設操作情景,調動同學學習的積極性,使同學會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意培養(yǎng)同學主動探索的能力。
3、運用電腦輔助教學和直觀教學等多種手段,以便活躍課堂氣氛,使同學樂學。
三、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引入。
前幾天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動腦筋爺爺想來考考大家。(課件演示動腦筋爺爺的畫面)圖1同學可根據前面所學知識能很快說出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積代表1平方厘米,圖2和圖3是在圖1的基礎上將一個長方形用虛線勾勒多個小正方形的'形式。同學對圖2和圖3已能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求出各自的面積。但圖4這個長方形沒有虛線勾勒出來,它的面積如何求,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問題。以此導入課題。
這樣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疑問,使同學發(fā)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以便順利進入下一步的教學。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為了讓同學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識,根據同學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特點,讓同學自身想方法解決如何求出圖4中長方形A的面積。在同學放手操作過程中,他們出現的解決方法可能有很多,如(1)擺出小正方形后用數格法來求;(2)用圖形對比法求;(3)通過量出的長和寬計算求等等。限于同學的知識水平,其考慮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之處,教師要超前估計,順勢點撥,引出同學正確的想法。
這一過程同學通過量一量、擺一擺的方法就初步得出長方形A的面積與它長和寬有關的重要發(fā)現,即得出長方形A的面積等長X寬=面積的初步結論。
(三)運用結論,籠統(tǒng)歸納。
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面積都可用它的長乘以寬來計算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不好?
以此提問引起同學強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出示任意長方形B,已知的條件課件中已顯示出(課件演示)。要求同學通過現有的資料,各自操作、研討、驗證。
這一局部我放手讓同學自身動手操作,讓他們獨立去探索、去發(fā)現,驗證、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同學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又培養(yǎng)了同學發(fā)明性思維能力,充沛體現出同學的主體作用。(課件演示長方形B的擺拼圖形)
通過進一步的驗證,讓同學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即長方形的面積=長X寬這一結論。
為了讓同學將理論用于實踐,培養(yǎng)同學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讓同學以《實驗數學》課本為例,動手量出所需要的相關數據,計算出它的書面面積。接著我講授用字母表示的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
(四)轉化與應用。
為了進一步鞏固同學掌握知識情況,讓同學完成如下練習:
1、教科書P110頁的“練一練”題(1)和題(2)。通過這一基礎練習,使同學能夠熟練運用長方形面積公式來解決一般問題。
2、考慮題。(課件顯示)
下面是一張小紅家的平面圖(單位:米)。
(1)請算出他家臥室、客廳的面積。
(2)假如在客廳頂面的四周裝上裝飾條,需要裝飾條多少米?
這些練習由易到難,重在加深同學對這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鞏固,特別是考慮題的第(2)題,不只鞏固了同學求長方形面積和周長的計算方法,更深刻區(qū)分了長方形面積和周長這兩種概念,而且注意了同學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了同學運用數學知識于生活的能力。
最后,教師以提問,同學自行小結的方式結束:這節(jié)課你們學了哪些知識?求長方形面積要知道哪些條件?怎樣計算長方形面積?你們還有哪些疑問?
這一局部在同學小結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補充,使這一節(jié)課的內容在同學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為了讓同學學好《長方形的面積》這課知識,我是盡量多讓同學自身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fā)現、去歸納,在同學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fā)者、引路人,讓同學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這樣,同學才真正學到了知識。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11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課是在學生知道了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初步練習運用公式進行面積計算。教材首先安排學生通過操作活動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式。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長方形并填寫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交流量的方法。再通過“試一試”運用測量面積時的經驗思考出一個給出長和寬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最后討論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的關系,并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教材接著安排學生依據正方形的特征,運用知識遷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運用公式進行面積計算。練習中先安排看圖計算,再安排運用面積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練習中重視了面積的估計和測量。
2、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關鍵:
教學重點:掌握公式,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發(fā)現過程。
教學關鍵:借助學具操作,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
二、 說教法學法
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而不是由老師灌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呆板的機械的學習只能讓學生覺得無趣沒有生氣,所以這節(jié)課里我主要是讓學生去體驗,去感知、去總結,一切都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不斷探究的過程就是兒童不斷學習自我完善的過程。
1、觀察比較,進行猜測
在課的'一開始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比教等寬不等長和等長不等寬的兩組長方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進行猜測長方形的面積會和它的什么有關,從而引出新課。
2、合作探究,得出結論
通過動手實驗,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zhàn)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學生自己在學習中提出的各種問題,激發(fā)學生聯糸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實際應用,提高估計意識
在練習中設計一些實際應用和估計的題目,使學生學以至用,提高估算的能力。
三、 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對面積單位有了一個較深的感性認識,學會了運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學好這一部分內容,對于以后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有著重要的影響。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設計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復習,并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讓學生來猜猜這兩張紙面積可能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擺1平方厘米的小方塊的方法來驗證。
在學生擺方塊的基礎上繼續(xù)提出問題,如果要求一塊很大的長方形土地面積或一個長方形游泳池的面積,用數方格的方法就不方便了,甚至是行不通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讓學生根據剛才的一次操作猜測長方形的面積可能和什么有關
二、小組合作,探索長方形面積公式。
1.這里利用多媒體課件的靈活多變性,形象直觀性,讓四人小組合作實驗操作。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一擺,并把結果記錄下來,觀察表中的數據找一找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法。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2.唐老鴨的兩個畫框中要配面積是多少的照片比較合適?
這一次我先讓學生利用剛才尋找到的規(guī)律,先在作業(yè)紙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算算有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長方形的面積再次驗證剛才的結論。學生就會想到“沿著長方形的長擺一排面積單位,然后再沿寬擺,就可以知道能擺幾排了”這樣的方法。經過兩次這樣的操作以后,教師再進一步地提出:“不用面積單位去擺,能不能用測量和計算的方法求出長方形的面積”的問題,這樣很容易地就能引導學生發(fā)現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最后再總結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感受自己發(fā)現的長方形面積=長×寬這個規(guī)律的正確性和簡便性,進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最后小結,那么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
三、觀察討論,探究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
1.在運動變化中,推導出正方形面積公式
在推導正方形面積公式時,先計算長方形面積,再演示寬不變,逐次縮短,最后變長為寬同樣長。問:長和寬怎樣?它是什么圖形?正方形的邊長有什么特點?怎樣求正方形的面積?然后小組討論正方形的面積怎樣求?
四、鞏固練習。
1.小練習。說說什么形狀?用什么公式?怎樣計算的。書P84第1,2題。
2.比賽,這9格小格每個都有一道題,做對一題可以看到圖片的一個角?纯凑l先把題目都做對,看到最后的圖片。
3.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請各小組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長方形量一量它的長和寬,算一算它的面積是多少?
4、挑戰(zhàn)題,幫奶奶設計游泳池。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一種根據面積,拉動畫面選擇合適的長和寬,一種根據面積和周長,選擇合適的長和寬)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課堂教學模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是現代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課堂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 模式的背景
(一)對自己教學工作的剖析
回想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盡管已經融入了新課程的理念,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帶著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影子:課堂上淡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講的多,學生探究的少;關注更多的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忽視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知識建構環(huán)節(jié)時間分配少,套用公式的鞏固練習時間多,課堂小結流于形式等。
(二)對學生現狀的分析
學生對于數學概念這類知識的學習習慣于死記硬背,只知道其然卻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出現了只會套用,而不會靈活應用的弊病。久而久之,學生頭腦中的數學概念就會零散,自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基于上述原因,我以新課標為依據,以我縣開展的高效課堂教學活動為契機,結合我校的數學學科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及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和自己數學教學的實際,確定了:鋪墊引入、溫故知新——情境激趣、引發(fā)思考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鞏固應用、反饋調節(jié)——自我梳理、總結提升”的主體發(fā)展式五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
所謂主體發(fā)展是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精神,讓他們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使其主體作用得以發(fā)揮。
二、模式的論證
我從五個環(huán)節(jié)對我的教學模式進行論證.
環(huán)節(jié)(一)鋪墊引入、溫故知新
小學數學新知識的學習,大多是以已有知識為基礎,利用知識的遷移獲得的。復習舊知,可以為學習新知打下扎實的基礎,會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tǒng)化。此環(huán)節(jié),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抓住新知與舊知的聯系點,可以通過填空、口算、筆算、解決問題等形式對舊知識進行回顧,做到溫故而知新。
環(huán)節(jié)(二)情境激趣、引發(fā)思考
一個源于生活實際的、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會使他們非常真切地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特點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可以創(chuàng)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創(chuàng)設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情境,也可以創(chuàng)設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情境等。在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環(huán)節(jié)(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和聯系!苯虒W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活動、探索、思考的環(huán)境。 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適時引導、點撥,提升學生的發(fā)現,建立正確的模型。學生可通過質疑、猜測、嘗試、驗證、操作、交流等形式進行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直觀演示,也可以是動手操作;可以是對問題的分析、也可以是對結論的驗證。讓學生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建立表象、感知知識形成的過程,進而明理。
環(huán)節(jié)(四)鞏固應用、反饋調節(jié)
課堂練習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反饋的主要途徑。
練習設計應與教材習題緊密結合,要做到“課本習題為主,課外習題為輔”。習題設計要注意形式新穎,循序漸進,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講求實效。同時, 課堂練習要與學生反饋相結合,做到及時反饋,適時“調節(jié)”。
環(huán)節(jié)(五)自我梳理、總結提升
有效的課堂總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結構,突出重難點,提升學生的思維。教學中可先讓學生進行自我梳理,“你今天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疑難?”“你今天表現如何?”是我們常用的總結語。教師可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從知識、方法、思想、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再進行總結提升。
三、模式的論證
。ㄒ唬┙滩姆治觯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的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經歷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學習過程中,鍛煉思考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激發(fā)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合作意識、應用意識,建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ǘ┙虒W設計:
【環(huán)節(jié)一】鋪墊引入、溫故知新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復習常用的面積單位,接著讓學生為網球場、橡皮、課桌面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讓學生結合實物正確區(qū)分面積單位,進一步鞏固了用面積單位來計量面積的知識,為新課的學習做好準備。(此環(huán)節(jié)大約需要3分鐘)
【環(huán)節(jié)二】情境激趣、引發(fā)思考
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圖畫、估計面積、動手擺面積單位來測量面積,讓學生初步感知每行、幾行與長和寬的關系。接著出示我們學校的操場圖,學生通過直觀感知擺面積單位比較麻煩,應尋求計算的方法,從而明確學習本課知識的目的。然后讓學生猜想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可能與它的什么有關?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系。最后以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到底什么有關系呢?引發(fā)學生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此環(huán)節(jié)大約需要8分鐘)
【環(huán)節(jié)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將分為4步來實施:
1、動手驗證: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出不同的長方形,并記錄相關數據。
2、交流歸納。觀察表格得出的數據,你發(fā)現了什么?明確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深入明理。為什么長乘寬就能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呢?學生思考交流后,教師結合課件進行演示后小結,讓學生既掌握公式,同時明白其算理。
4、知識遷移。引導學生明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觀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動中,使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此環(huán)節(jié)大約需要15分鐘)
。ㄋ模╈柟虘、反饋調節(jié)
為了學生能更好的學以致用,同時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基礎練習:包括填一填、選一選,計算花壇的面積和周長。
變式練習:求正方形的面積
綜合練習:求剩下圖形的面積
拓展練習:巧算面積
這些練習,從多種角度訓練學生運用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做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此環(huán)節(jié)大約需要11分鐘)
(五)自我梳理、總結提升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在課的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收獲,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對知識的梳理,又總結了學習新知的方法。最后布置生活作業(yè),讓學生更充分地體驗數學的實際應用。
(此環(huán)節(jié)大約需要3分鐘)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形
長
。ǚ置祝
寬
。ǚ置祝
1平方分米正方形的個數
。惺接嬎悖
長方形的面積
。ㄆ椒椒置祝
(1)
3
2
3×2=6
6
。2)
4
3
4×3=12
12
(3)
4
1
4×1=4
4
。4)
6
3
6×3=18
18
長方形的面積=長 ×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 × 邊長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13
一、教學內容:
1.知道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會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二、教學過程:
師:我們已經學過面積和面積單位。現在復習,什么叫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師:什么是1平方厘米?
生: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
師: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
生: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
師:[掛出小黑板,上面畫有一個長方形。教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生:6平方分米。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出來的。
師:假如有一個很大的正方形的操場,要想知道它的面積,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地量麻煩嗎?
生:麻煩。
師:假如有一個長方形的養(yǎng)魚池,要想知道它的占地面積,能把面積單位擺到水面上去量嗎?[邊說邊用抽拉幻燈片演示水面波動的養(yǎng)魚池]
生:不能。
師:這說明用面積單位直接量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僅麻煩,而且在很多情況下,無法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學一種計算面積的好方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好方法,愛學嗎?
生:愛學!
[出示課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師:我們首先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長方形紙板,這是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板。請你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一擺,看看它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師:[學生操作完畢]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清楚,我把這個長方形放大了[貼在黑板上]。
師:這個長方形長5厘米,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生: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學生說,教師擺]
師:寬3厘米,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3排。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見圖14)
師:很好!想一想,一排擺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了這樣的3排,一共有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一共有15平方厘米。
師:你是怎樣算的?
生:5×3=15(平方厘米)師:對,它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
[教師又出示一個長方形](見圖15)
師:[看圖]誰知道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生: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6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師:你沒有擺,怎么知道能擺6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呢?
生:因為這個長方形的長是6厘米。
師:對!
師: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兩排。
師:你沒有擺,怎么知道能擺兩排呢?
生:因為寬是2厘米。
師: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怎樣列式?
生:面積是12平方厘米。6×2=12(平方厘米)
師:很好!誰發(fā)現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什么有關系?
生: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關系。
師: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什么樣的關系。
師:[指著第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所含的平方厘米數是多少?
生:是15。
師:它的長所含的厘米數是幾?寬所含的厘米數是幾?
五年級數學長方形面積教學說課稿,標簽: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生:長所含的厘米數是5,寬所含的厘米數是3。
師:對![再指著第二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所含的平方厘米數是多少?
生:是12。
師:它的長和寬所含的厘米數各是多少?
生:長所含的厘米數是6,寬所含的厘米數是2。
[補充板書如下]
師:誰發(fā)現了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所含厘米數有什么關系?
生: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正好等于長方形的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乘積。
師:對!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等于什么?
生: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擦去上面板書中的算式,只留下公式]
師: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公式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好方法。
[出示教學目標]
師:請同學們看書第146頁倒數第三行和第147頁上面。[齊讀]
師:請同學們看卡片口答,看誰回答得最好。
[出示卡片]
生: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以寬。
師:[出示卡片]
生:面積是48平方分米。
師:集體說出算式。
生:8乘以6等于48平方分米。
師:[出示卡片]生:面積是36平方厘米。
師:[出示卡片]
生:面積是50平方米。
師:很好!從上面的題,我們可以看出求長方形的面積必須要知道什么?
生:必須要知道長和寬。
師:知道了長和寬,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
生:用長乘以寬就能求出長方形的面積。
師:注意,求面積要用什么單位?
生:求面積要用面積單位。
師:很好!
師:下面我們進行達標練習。
[兩人板演,其他同學做在練習本上]
(1)求下面圖形的面積。(見圖16)
(2)有一個長方形的養(yǎng)魚池,長25米,寬20米,它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生:[板演]13×7=91(平方分米)
答:它的面積是91平方分米。
25×20=500(平方米)
答:占地面積是500平方米。
[做完后訂正]
師:同學們做得都很好,都能應用公式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個別同學單位名稱寫錯了,要注意計算面積就要用面積單位。下面請同學們看幻燈。
五年級數學長方形面積教學說課稿,標簽: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每一個小方格表示1平方分米(見圖17)。
師:涂色部分是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分米?面積是多少?
生:長5分米,寬2分米。面積是10平方分米。
師:[將幻燈片抽拉為下面的圖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面積是多少?(見圖18)
生:長4分米,寬2分米,面積是8平方分米。
師:[將幻燈片再抽拉成下面的圖形]這個圖形(見圖19)(涂色部分)的長和寬各是多少?面積是多少?怎樣列式?
生:長是2分米,寬是2分米,它的面積是4平方分米。2×2=4(平方分米)
師:長和寬都是2分米,這是什么形?
生:正方形。
師:正方形四條邊相等,就不分長和寬了,都叫什么?
生:叫邊長。
[指著算式2×2=4(平方分米)]
師:這個“2”是什么?這個“2”是什么?“4”是什么?
生:這個“2”是正方形的邊長,這個“2”也是正方形的邊長,4是正方形的面積。
師:誰知道怎樣求正方形的面積?
生:正方形的面積等于邊長乘以邊長。
師:同學們總結得真好!這就是求正方形面積的公式。
[教師板書公式: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生:[齊讀公式]
師:從上面的推導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道理是相同的。
[出示教學目標]
師:請同學們看卡片口答。
生:正方形的面積等于邊長乘邊長。
師:[出示卡片]
生:面積是49分米。
生:不對,面積是49平方分米。師:一定要注意求面積要用面積單位。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人教版九義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第2小節(jié)第1課時的教學內容。
在備課伊始,我們首先研讀教材和教參,明確本節(jié)課在這個單元中的地位和意義,以及這個單元在整個小學階段的“空間與圖形”部分的學習中的地位和意義。
在上學期,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在本單元的前幾節(jié)課學生又認識了面積和面積單位,而本節(jié)課是小學階段探究圖形面積的第一節(jié)課。學好本節(jié)課的內容,能為以后探究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本節(jié)課內容的計算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fā)現,便于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因此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我們的教學思路是充分利用教學內容的這些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創(chuàng)設適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注重發(fā)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yōu)勢,揚長避短:有些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但有些內容,不如使用常規(guī)教具和學具的,就讓學生真實感受,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操作經驗,更有利于他們認識表象的形成。以上這些都成為我們進行最初預設的基礎。
二、磨課歷程:
本節(jié)課我們大體經過三輪的備課、試教和修改。在此過程中,讓我們感觸最深的是專家們所強調的兩個“充分”:一是要充分運用教材資源,二是要充分領會教材意圖。
。ㄒ唬、導入部分
在這一部分,我們原來設計了一個情境:“兩個操場,要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你怎么想?”我們的意圖是:讓學生復習比較面積大小的一般方法:重疊法,用單位面積測量后再比較的方法……,體會出此處用這些方法都不方便,不現實,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如何利用面積公式,直接求出這2個操場的面積?
聽過我們的預設后,專家老師提示我們兩點:
一是沒有立足于教材的前后聯系,完全拋開了前面所學的面積和面積單位,以及圖形的面積大小就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面積單位這些與本課相關的知識。
二是教材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單元主題圖并不僅僅是一塊“單元敲門磚”,不能只在單元起始時使用一下就扔掉。為何不充分運用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又另外尋找導入的載體呢?新課程的教學要注重常態(tài)教學的研究,要注重節(jié)約教育成本,解放教師。
所以,我們最終選擇直接使用單元主題圖引入。因為這幅教室場景圖是學生十分熟悉而親切的,并且圖中提供了關于面積的豐富的學習信息,可充分加以利用。
我們設計教師從圖中選取墻上的一幅長方形的畫作為導入的載體,讓學生估一估這幅畫的面積,然后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以幫助學生復習前面所學的知識:如何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來進行測量,以及圖形的面積大小就看其中包含有多少個面積單位。
這樣在與學生相關聯的背景下呈現有關的學習內容,既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感覺比較自然流暢。
。ǘ⒆灾魈骄,發(fā)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1、原來的設計思路是:實驗操作→猜想→驗證。
⑴.用1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來測量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的面積。
、疲寣W生根據擺的過程來猜想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之間的關系。
⑶.再通過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不同大小的長方形,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驗證猜想,得出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法。
2、出現的問題:
專家指出:一般我們都是根據多次操作、實驗獲取結果,再觀察、發(fā)現其中規(guī)律性的地方,才能依此做出猜想。像例2的第1小題這樣,只根據一組數據就要求做出相關的猜想,這是不符合科學的認知規(guī)律和研究規(guī)范的。這樣,不利于學生真正地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
同時,我們在實踐中也發(fā)現兩個問題:
、牛糠謱W生沒有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無法得到長和寬的數據。
由于第1次操作時直接給出了長和寬的數據,學生在此只是量出了面積,而對于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三者之間的關系感受還不夠,因此到擺不同的長方形時,部分學生對于通過操作得出長、寬的數據有些困難。
、疲孪脒^程中結論過早出現,導致部分學生直接套用猜想填數據,出現“偽驗證”。
我們發(fā)現部分學生未按要求擺不同大小的長方形,而是直接套用猜想,填寫長、寬的數據,未能達到驗證的真實效果。
有鑒于此,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對此環(huán)節(jié)進行了重新設計。
3、修改后的設計:
此處分成4個層次:
、牛鍪鹃L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鋪擺,然后通過鋪擺結果能看出長方形的面積以及長和寬。
這次的鋪擺,著眼點在于通過操作找到鋪擺的方法以及如何通過鋪擺面積單位的個數得到長和寬的數據,通過這樣的指導讓學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方法,為后面的活動掃清障礙。
同時幫學生感悟所擺面積單位的個數與長和寬的關系,便于學生接下去理解、推導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疲畬W生拼長方形,運用剛才掌握的方法得到長方形面積以及它的長和寬。由于學生拼的長方形各不相同,這里就可以得到多組數據,為觀察、歸納提供了素材。
⑶.觀察、比較這些數據,發(fā)現長方形面積與它的長和寬之間的關系,歸納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⑷.驗證:出示一個長方形,直接告訴它的長和寬,讓學生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了第3次的鋪擺,再一次驗證,以最終確定結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的面積》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實驗數學》第六冊第三課時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是根據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有關知識,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量一量,擺一擺,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與長和寬之間的關系,然后再進一步推廣到任意長方形的面積都可用長X寬=面積的方法計算。根據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確定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是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歸納。本節(jié)課教學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積的教學,以至關系到整個小學階段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等。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求法都是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推導的。所以,這節(jié)課又是小學階段平面圖形知識的重點。
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與長方形的長
和寬之間的關系,加深學生對此法的理解和掌握。
2、使學生會運用推導結論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3、通過此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歸納、概括、解決實際
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二、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
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盡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和操作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法的選擇以發(fā)現法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為輔。
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直尺、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兩個長方形紙片。
在學法上可歸納為: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好學。
2、創(chuàng)設操作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會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意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
3、運用電腦輔助教學和直觀教學等多種手段,以便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三、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引入。
前幾天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動腦筋爺爺想來考考大家。(課件演示動腦筋爺爺的畫面)圖1學生可根據前面所學知識能很快說出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積代表1平方厘米,圖2和圖3是在圖1的基礎上將一個長方形用虛線勾勒多個小正方形的形式。學生對圖2和圖3已能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求出各自的面積。但圖4這個長方形沒有虛線勾勒出來,它的面積如何求,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問題。以此導入課題。
這樣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疑問,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以便順利進入下一步的教學。
。ǘ┎僮鞲兄,探究新知。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識,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特點,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如何求出圖4中長方形A的面積。在學生放手操作過程中,他們出現的解決方法可能有很多,如(1)擺出小正方形后用數格法來求;(2)用圖形對比法求;(3)通過量出的長和寬計算求等等。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其思考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之處,教師要超前估計,順勢點撥,引出學生正確的想法。
這一過程學生通過量一量、擺一擺的方法就初步得出長方形A的面積與它長和寬有關的重要發(fā)現,即得出長方形A的面積等長X寬=面積的初步結論。
。ㄈ┻\用結論,抽象歸納。
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面積都可用它的長乘以寬來計算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不好?
以此提問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出示任意長方形B,已知的.條件課件中已顯示出(課件演示)。要求學生通過現有的材料,各自操作、探討、驗證。
這一部分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獨立去探索、去發(fā)現,驗證、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課件演示長方形B的擺拼圖形)
通過進一步的驗證,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即長方形的面積=長X寬這一結論。
為了讓學生將理論用于實踐,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我讓學生以《實驗數學》課本為例,動手量出所需要的相關數據,計算出它的書面面積。接著我講授用字母表示的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
。ㄋ模┺D化與應用。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讓學生完成如下練習:
1、教科書P110頁的“練一練”題(1)和題(2)。通過這一基礎
練習,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長方形面積公式來解決一般問題。
2、思考題。(課件顯示)
下面是一張小紅家的平面圖(單位:米)。
(1)請算出他家臥室、客廳的面積。
。2)如果在客廳頂面的四周裝上裝飾條,需要裝飾條多少米?
這些練習由易到難,重在加深學生對這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鞏固,特別是思考題的第(2)題,不僅鞏固了學生求長方形面積和周長的計算方法,更深刻區(qū)分了長方形面積和周長這兩種概念,而且注意了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于生活的能力。
最后,教師以提問,學生自行小結的方式結束:這節(jié)課你們學了哪些知識?求長方形面積要知道哪些條件?怎樣計算長方形面積?你們還有哪些疑問?
這一部分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補充,使這一節(jié)課的內容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為了讓學生學好《長方形的面積》這課知識,我是盡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fā)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fā)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這樣,學生才真正學到了知識。
【《長方形的面積》說課稿】相關文章: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12-04
《長方形面積計算》說課稿12-05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12-22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15篇12-22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06-25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01-17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08-05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說課稿03-11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說課稿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