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說課稿>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

時間:2024-06-09 17:37:14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等腰三角形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1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二章12.3.1等腰三角形性質第一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過程、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匯報我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軸對稱的知識,具有初步的推理證明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使學生學會分析、學會證明,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反映在一個三角形中“等邊對等角”的邊角關系,并且是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直觀反映(三線合一)。它所倡導的“觀察---發(fā)現(xiàn)---猜想---論證”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數(shù)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也是論證兩個角相等、兩條線段相等、兩條直線垂直的重要依據(jù),因此,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進行證明和計算。

  過程方法:通過實踐、觀察、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發(fā)展學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解決問題:通過觀察等腰三角形的對稱性,及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有關的問題,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歸納、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應用意識。

  情感態(tài)度:通過引導學生對圖形的觀察、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答問題的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ǜ鶕(jù)教材內容的地位與作用及教學目標,因此我將把本節(jié)課的重點確定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探究和應用。由于對文字語言敘述的幾何命題的證明要求嚴格且步驟繁瑣,此時八年級學生還沒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練的掌握,因此我將把本節(jié)課的難點定為: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推理證明。)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探索和應用。

  難點: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推理證明。

  二、教法設計:

  教法設想:我采用探索發(fā)現(xiàn)法和啟發(fā)式教學法完成本節(jié)的教學,在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現(xiàn)象,提出猜想,推理論證等。有效地啟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學法設計: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將從兩個方面指導學生學習,一方面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另一方面,在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證明過程中,老師要巧妙引導,分散難點。這樣做既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又能幫助他們探本求源,這樣也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原則。

  四、教學過程:

  根據(jù)制定的教學目標,圍繞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設計我的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

  首先向同學們出示精美的建筑物圖片,并提出問題串:(1)什么是軸對稱圖形?這些圖片中有軸對稱圖形嗎? (2)里面有等腰三角形嗎?然后向學生介紹等腰三角形的定義以及邊角等相關的概念,由于學生小學就已經(jīng)接觸過,所以學生很容易理解。再提出第三個問題:(3)a.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b.等腰三角形具備哪些性質呢?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我們這節(jié)課來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板書課題。

  2、動手操作,大膽猜想:

 、倌贸稣n下制作的等腰三角形的紙片,它是軸對稱圖形嗎?對稱軸是誰?用你手中的紙片說明你的看法?②等腰三角形沿對稱軸折疊后,你能得到哪些結論?(看誰得到的結論多)

 、鄯纸M討論。(看哪一組氣氛最活躍,結論又對又多.)

  然后小組代表發(fā)言,交流討論結果。

 、軞w納:你能猜想得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質?你能用文字語言歸納一下嗎?

 。ń處熞龑W生進行總結歸納得出性質1,2)

  性質1: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性質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簡稱“三線合一”)

 。ㄔO計意圖:由學生自己動手折紙活動,根據(jù)等腰三角形軸對稱性,大膽猜測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總結能力。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幾何直觀。教師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完善、歸納出性質1和性質2。培養(yǎng)了學生進行合情推理的能力。)

  3、證明猜想,形成定理:

  你能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嗎?

  對于這種幾何命題的證明需要三大步驟:分析題設結論,畫出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最后進行推理證明。這對于八年級學段的學生難度較大,為了突破難點,我決定設計以下三個階梯問題:

 。1)找出“性質1”的題設和結論,畫出的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

 。2)證明角和角相等有哪些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平行線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性質)

 。3)通過折疊等腰三角形紙片,你認為本題用什么方法證明∠B=∠C,寫出證明過程。

  問題1的設計使得學生順利地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幫助學生順利地寫出已知和求證;

  問題2提供給學生了解題思路,引導學生用舊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轉化思想。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就是三角形的全等。

  問題3的設計目的:因為輔助線的添加是本題中的又一難點,因此讓學生對折等腰三角形紙片,使兩腰重合,使學生在形成感性認識的同時,意識到要證明∠B=∠C,關鍵是將∠B和∠C放在兩三角形中去,構造全等三角形,老師再及時設問:你認為可以通過什么方法可以將∠B和∠C放在兩個三角形中去呢?再次讓學生思考,由于對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有了充分的了解,學生探討以后可能會得出以下三種方法:

 。1)作頂角∠BAC的平分線,

  (2)作底邊BC的中線,

 。3)作底邊BC的高。以作頂角平分線為例,讓一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完整的'證明過程。以達到規(guī)范學生的解題步驟的目的。其他兩種證法,讓學生課下證明。這樣,學生就證明了性質1,同時由于△BAD≌△CAD,也很容易得出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平分底邊,并垂直于底邊。用類似的方法還可以證明等腰三角形底邊的中線平分頂角且垂直于底邊,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平分頂角且平分底邊,這也就證明了性質2。

  (設計意圖: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通過動手,觀察,猜想,歸納,猜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發(fā)展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明確,結論的正確性需要通過演繹推理加以證明。這樣把對性質的證明作為探索活動的自然延續(xù)和必要發(fā)展,使學生感受到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是相輔相成的兩種形式,同時感受到探索證明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思路和方法,發(fā)展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4)你能用符號語言表示性質1和性質2嗎?

  (設計意圖:把文字語言轉換為符號語言,讓學生建立符號意識,這有助于學生理解符號的使用是數(shù)學表達和進行數(shù)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4、性質的應用:

  例一:在等腰△ABC中,AB=AC,∠A=50°,則∠B=_____,∠C=______

  變式練習:

  1、在等腰中,∠A=50°,則 ∠B=___,∠C=___

  2、在等腰中,∠A=100°,則∠B=___,∠C=___

  設計意圖:此例題的重點是運用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這一性質和三角形的內角和,突出頂角和底角的關系,如

  例一,學生就比較容易得出正確結果,對變式練習(1)、(2)學生得出正確的結果就有困難,容易漏解,讓學生把變式題與例一進行比較兩題的條件,讓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在沒有明確頂角和底角時,應分類討論:變式1(如圖)①當∠A=50°為頂角時,則∠B=65°,∠C=65°。②當∠A=50°為底角時,則∠B=50°,∠C=80°;或∠B=80°,∠C=50°。變式2①當∠A=100°為頂角時,則∠B=40°,∠C=40°。②當∠A=100°為底角時,則△ABC不存在。由此得出,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個角可以求出另兩個角(頂角和底角的取值范圍:0°<頂角<180°,0°<底角<90°)。

  例二:在等腰△ABC中,AB=5,AC=6,則△ABC的周長=_______

  變式練習:在等腰△ABC中,AB=5,AC=12,則 △ABC的周長=______

  (設計意圖:此例題的重點是運用等腰三角形的定義,以及等腰三角形腰和底邊的關系,并強調在沒有明確腰和底邊時,應該分兩種情況討論。如例二,①當AB=5為腰時,則三邊為5,5,6;②當AB=5為底時,則三邊為6,6,5。變式練習①:當AB=5為腰時,三邊為5,5,12;②當AB=5為底時,三邊為12,12,5。此時同學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得出三角形的周長,這時老師就可以提出質疑,讓同學們之間討論(學生容易忽視三角形三邊關系,看能否構成一個三角形)。

  例三、如圖,在△ABC中,AB=AC,點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數(shù)。

 。ɡ3是課本例題,有一定難度,讓學生展開討論,老師參與討論,認真聽取學生分析,引導學生找出角之間的關系,利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問題,并書寫出解答過程。本題運用了等腰三角形性質1,并體現(xiàn)了利用方程解決幾何問題的思想。)

  例四:

  在△ABC中,點D在BC上,給出4個條件:①AB=AC②∠BAD=∠DAC③AD⊥BC④BD=CD,以其中2個條件作題設,另外2個條件作結論,你能寫出一個正確的命題嗎?看誰寫得多。(分組討論搶答)

  5、鞏固提高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與另一腰的夾角為30°,則這個等腰三角形頂角為度。

 。2)如圖,在△ABC中,AB=AC,D是BC邊上的中點,∠B=30。求∠1和∠ADC的度數(shù)。

 。3)課本本章數(shù)學活動三“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線段”

  設計意圖:

  (1)題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1及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的畫法,由于題目沒有圖,要用到分類討論的數(shù)學思想,學生能正確畫出銳角和鈍角三角形兩種圖形就容易得出結果,也滲透了一題多解。

  (2)題同時運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1,性質2,還有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三個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對于知識的靈活運用,“討論”是本章的數(shù)學活動3“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線段”。與等腰性質的證明思路類似,先通過等腰三角形的對稱性猜想距離是相等的,然后通過做輔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來進行嚴密的推理。更加說明了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是相輔相成的。

  6、課堂小結:不僅僅說你收獲了什么,而是讓學生從知識上,思想方法上,以及輔助線的做法上等方面具體總結一下。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完善本節(jié)知識結構。學生對于自己的疑惑提出小組內交流,還沒解決則全班交流。

  7、布置作業(yè):

  P55練習1、2、3題

  P56習題1、4、6,(選做7,8題)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數(shù)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二章第三節(jié)“等腰三角形”第二課時的內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我將圍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說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分析

  1、本節(jié)課的地位與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平行線性質、命題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知識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特點之一是它揭示了同一個三角形的邊、角關系;特點之二是它與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互為逆定理;特點之三是它為我們提供了證明兩條線段相等的新方法,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了證明和計算依據(j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啟下、至關重要。

  2、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結合八年級數(shù)學教材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將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三個方面:

  知識與技能:會闡述、證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過程與方法:學會比較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經(jīng)歷綜合應用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的過程,體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3、教學重點: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應用。

  4、教學難點: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的區(qū)別。

  5、教具準備:作圖工具和多媒體課件。

  二、 說教法分析

  新課程理念強調我們的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它不再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的過程;使教學成為一種對話、交往,一種溝通,合作與共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因此,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兩種教法:

  1、引導探索法:在數(shù)學教學中,作為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分析、去歸納、去總結,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主動求知的探索精神。

  2、情景教學法:數(shù)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內容抽象,而多媒體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較好的解決這個難題。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遠教資源中的媒體資源設計出可視的'圖形運動軌跡,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意圖。

  三、說學法分析

  本節(jié)課按照質疑、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感受由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學習過程,也體現(xiàn)了數(shù)學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的基本理念。本節(jié)課將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合作交流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我現(xiàn)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再展示出自學指導,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加強自主探索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討論交流——探索分析、科學引導——得出結論、反饋教學——加深理解、拓展延伸——綜合運用六大教學版塊。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我結合課本中的實際問題引入課題,并出示大屏,展示這一實際問題,再結合形象的圖形展示給學生。“如圖,位于在海上A、B兩處的兩艘救生船接到O處的遇險報警,當時測得∠A=∠B。如果這兩艘救生船以同樣的速度同時出發(fā),能不能大約同時趕到出事地點(不考慮風浪因素)?” 通過學生觀察、思考,產(chǎn)生懸念,使學生從生活走進數(shù)學,自然地滲透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的思想。

  2、提出問題——大膽猜想

  我首先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即:在一個三角形中,如果有兩個角相等,那么他們所對的邊有什么關系? 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寫出已知、求證,并根據(jù)已知條件畫出圖形。

  3、討論交流——探索分析

  然后我設計了一個學生活動,讓學生畫一個有兩個角相等的三角形。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觀察,通過他們實際動手折疊與測量,學生不難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發(fā)現(xiàn)兩邊的關系,看它的兩條邊有什么關系?再引導他們分組討論、交流和分析,應該采用什么方法來判斷它?說一說你的想法?

  4、科學引導——得出結論

  在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討論情況,結合教材實際,引用了遠教資源中的媒體展示,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感知這一過程,再引導學生通過兩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方法一:過點A作AD平分∠A得到∠1=∠2 ,從而推出△ABD≌ △ACD,證明AB=AC。方法二:過點A作AD⊥BC得到∠ADC=∠ADB,從而推出△ABD≌ △ACD,證明AB=AC。通過兩種不同方法的推證,我再引導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來總結這一規(guī)律,針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評,給出提示,達成共識后得到結論。

  5、反饋教學——加深理解

  在學生得出這一結論之后,我再給出課前提出的救生船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反饋于教學,用數(shù)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此時,學生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兩行船將同時到達O點,同時我用了一道典型例題,本題也是課本中的例2,旨在考查學生對平行線性質定理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綜合運用,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理解和運用。

  6、拓展延伸——綜合運用

  這一題型的設計將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有機的結合起來,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兩個知識點的綜合運用,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

  7、課堂小結

  在小結部分,我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學到了什么知識?二是這個知識有什么作用。通過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歸納出學習內容。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主要圍繞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歸納來展開教學。

  說課綜述: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力求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和諧、適合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一種有利于思考、討論、探索的學習氛圍。本節(jié)教學充分發(fā)揮遠教資源的便利,在例題的設計上、在思考題、拓展練習的編排上,在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遠教資源,使數(shù)學教學與遠教資源的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融基礎性、靈活性、實踐性、開放性于一體,注重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把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為學生質疑、猜想和驗證的過程。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興趣、增強信心、提高能力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3

各位評委: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十二章第三節(jié)《等腰三角形》第二課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下面我結合自身體會,來闡述自己如何來分析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的,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一、教材分析

  從本節(jié)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緊接《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之后展開的?v觀整個初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全等三角形、軸對稱等平面幾何知識,并且具備了初步的觀察、猜想、操作等活動經(jīng)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jié)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xù),又是后面學習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及圓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學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對等腰三角形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初二學生在這個階段逐漸在各方面開始成熟,思維深刻性有了明顯提高,有著獨特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他們有著強烈的成功渴望,需要我們來激發(fā)他們的認知內驅力和學習熱情,努力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敢于置疑的良好學風,創(chuàng)設學生間相互評價、相互學習、相互競爭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設計理念:

  根據(j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義務教育階段數(shù)學課程標準》,數(shù)學教學要遵循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心理規(guī)律,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教師的責任重不在“教”,而是在于“導”: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于探索;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這個更高層次過渡;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新舊知識間聯(lián)系的情境,以“溫故”作為“知新”的紐帶,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啟發(fā)學生善于質疑,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學會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結果,指導和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從經(jīng)驗中、活動中、探索中,通過思考與交流有目的、有意義地建構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結構,獲得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同時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應用,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主動和更有生氣,讓每一名學生都在課堂上學有所得,有所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針對上述分析,結合初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夠靈活應用它進行有關論證和計算。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踐,觀察,論證,發(fā)展學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動手、歸納猜想能力;發(fā)展學生證明用文字表述的幾何命題的能力;進一步領會數(shù)學分類思想、轉化思想。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對圖形的觀察,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答問題的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習的信心。發(fā)展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理解事物間普遍存在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的觀點。

  教學重點: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應用

  教學難點: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與性質定理的區(qū)別

  教學方法:討論、探索、啟發(fā)式

  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材上是從一道航海問題引入的,將實際問題抽象成一個數(shù)學問題:“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兩個角相等,那么它們所對的邊有什么關系?”從而開始等腰三角形判定問題的探討。我認為航海問題與我們大多數(shù)學生目前的實際相去甚遠,學生還不能很好地建立感性認識,因此,我把書本上51頁的思考題改成一個貼近學生生活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折紙問題,化抽象為具體,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實驗,獲取感性認識。

  【設計意圖:從學生較為熟悉的折紙問題入手,非常直觀,具有可操作性,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后續(xù)知識的展開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學生通過折紙,提出猜想:“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兩個角相等,那么它們所對的邊相等!痹诖嘶A上,師生共同探討,類比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的證明,添加適當?shù)妮o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從理論上論證了結論的正確性,從而順理成章地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然后教師從圖形語言、符號語言角度將其具體化,加深了學生的認識。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這個定理,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已知了A和B的大小,判斷三角形形狀的問題,較為簡單。第二個是已知了一個角,探討要讓它成為等腰三角形時,另一個角需要滿足的條件,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了分類思想。第三個問題的`設計是回到剛開始導入的問題上去,遙相呼應,使學生對問題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設計意圖:進一步鞏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知識,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

  為了鞏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選取了書本上的例2和例3。其中,例2還能鞏固學生對關于文字敘述的證明題的處理,在此基礎上對例2再進行了兩次變式,培養(yǎng)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在前面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的學習中學生已有證明文字命題的經(jīng)驗,所以要求學生自己根據(jù)題意,分清題設、結論,畫圖并寫出已知和求證。注意糾正學生不規(guī)范敘述。】

  例3是一個實際問題,體現(xiàn)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用到了運用定義來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方法,它也是對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一個完善。本題用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無法解決,方法比較特殊,采用的是建立數(shù)學模型,通過作圖度量近似地估算出繩子長度的方法,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常見,而在中考乃至后續(xù)學習當中將會涉及到。可以告訴學生,在學完了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后我們可以求出繩子的準確長度,為后續(xù)學習留下懸念。

  解決完例3后,提出了一道思考題:已知底邊和底邊上的高,你能用尺規(guī)作圖方法作出這個等腰三角形嗎?

  【設計意圖:本題的設計體現(xiàn)了從特殊到一般,在問題的探討中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分析尋求畫法,利用判定進行相關說理,通過比較,加深學生對等腰三角形性質和判定的理解!

  三、 總結反思,鞏固提高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3、數(shù)學思想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小結本節(jié)主要知識,讓學生養(yǎng)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語言表述能力!

  四、追蹤反饋,自我評價。

  必做題:書本P53頁練習3,P56頁習題12.3第2、5題。

  選做題:書本P57頁習題12.3綜合運用第9、10題。

  備選題:

  如圖,若△ABC中∠B的平分線BO與三角形外角平分線CO交于O,過O點作OE∥BC交AB于E,交AC于F.這時圖中還有等腰三角形嗎?EF與BE、CF關系又如何?說明你的理由。

  【設計意圖:設計了不同層次的作業(yè),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學習體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得到發(fā)展!

  板書設計

  課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等腰三角形是在學習了軸對稱之后編排的,是軸對稱知識的延伸和應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及判定是探究線段相等、角相等及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把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突出重點。把等腰三角形性質的建立定為本課的難點,通過折紙實驗和小組合作探究來突破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學生,從認知的特點來看,好奇愛問,求知欲強,想象力豐富;并已初步具有對數(shù)學問題進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維目標

  根據(jù)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會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以及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性質的.探究活動和例題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發(fā)現(xiàn)真理的方法(探究-猜想-歸納-論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等腰三角形的觀察、試驗、歸納,體驗數(shù)學活動充滿著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操作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在獨立思考的同時能夠認同他人. 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三、說教法與學法

 。薄⒔谭

  根據(jù)教材分析和目標分析,我確定本課主要的教法為探究發(fā)現(xiàn)法。采用“問題情境—探索交流—猜想驗證——建立模型”的模式安排教學,并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分層施教。

 。、學法

  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本課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遵循“觀察——猜想——歸納——驗證——反饋——實踐”的主線進行學習。

  四、說教學流程

  《數(shù)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發(fā)揚教學民主,成為學生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本節(jié)課我分以下六個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多媒體展示房屋人字架、艾佛爾鐵塔、龍塔、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的圖片,問:你認識圖片中的建筑物嗎?圖片中存在哪些幾何圖形? (等腰三角形、四邊形、梯形)

  2、四幅圖中都有哪種幾何圖形?(等腰三角形)

  (通過實例的電腦展示,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創(chuàng)造一種探索的情景。在學習中,只有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別是內在動機,才能使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和以飽滿的熱情來學習新知識。)

  ァ(二) 觀察實物,形成概念。

  活動1:學生通過觀察自帶的等腰三角形紙片認識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概念。

  接著,我利用電腦演示等腰三角形定義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方式。

  (讓學生歸納定義增強學生的成就感,給出數(shù)學語言的表達,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轉化能力.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礎知識和初步推論證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擔負著訓練學生學會分析證明思路的任務,在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的性質是今后論證兩角相等的的依據(jù)之一,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三條主要線段重合的性質是今后論證兩條線段相等、兩個角相等及兩條直線垂直的重要依據(jù),因此在教材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能運用它們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性質定理之間的聯(lián)系。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命題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滲透幾何證題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情感與態(tài)度:引導學生進行規(guī)律的再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勇于實踐、大膽探索的精神。加強學生數(shù)學應用意識。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難點: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四、說教法與學法課堂教學要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課我采取了“開放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從問題提出到問題解決都竭力把參與認知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真正確立其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作為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及時地給以引導、點撥、糾正。五、說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其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因此我依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

  教學過程教學活動設計意圖

  一、回顧與思考電腦展示人字型屋頂?shù)膱D像,提問:

  1、屋頂設計成了何種幾何圖形?2、我們都知道它是一種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它特殊在哪里呢?(兩腰相等,是軸對稱圖形)3、它的對稱軸是哪一條呢?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課題,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同時創(chuàng)造豐富的舊知環(huán)境,有利于幫助學生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特別是問題3,其實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伏筆。除了這些特殊點,等腰三角形還有其它特殊性質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要一起來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由此引出課題)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在正式進行發(fā)現(xiàn)過程前要讓學生對探索的目標、意義認識得十分明確,做好探索的物質準備和精神準備。

  二、觀察與表達1、觀察猜想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等腰三角形,與教師一起按照要求,把兩腰疊在一起,觀察一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疊合情況,請學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2、得出定理學生回答發(fā)現(xiàn)后,教師給予指導,用規(guī)范的數(shù)學語言進行逐條歸納,得出兩個性質定理:定理1: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高線互相重合。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想,體驗知識的發(fā)生、發(fā)現(xiàn)過程,變灌注知識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學習內容不再以定論的形式呈現(xiàn),而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xiàn);學習的心理機制不再是僅僅是同化,而是順應。

  三、了解與探究3、探索定理一、(A組口答,B組獨立解答)A組: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各等于幾度?2、若等腰三角形頂角為40度,則它的頂角為幾度?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為40度,則它的底角為幾度?B組:1、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40度,則它的其余各角為幾度?2、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120度,則它的其余各角為幾度?3、一個內角為60度,則它的其余各角為幾度?(A組口答,B組獨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論:等邊三角形各個角都相等,且各個角都等于60°。

  二、根據(jù)性質2填空:

  (1)∵AB=AC,AD⊥BC,∴,。

  (2)∵AB=AC,BD=CD,∴,。 A

  B D C (3)∵AB=AC,∠1=∠2,∴,。為了對定理進行進一步探索,設計了以下練習:練習一的整體設計遵循低起點、小分階、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則,其目的是要學生掌握應用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1與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數(shù)的規(guī)律,但教師不是直接將規(guī)律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自己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使學生獲得從問題中探索共同屬性的思維能力。從認知結構看,利用三線合一性質來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或垂直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聯(lián)系較少,需要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是一種“順應”過程,對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因此設計了下面一組填空題,幫助學生進行建構活動。同時,提醒學生注意性質應用應以等腰三角形為前提,為例2的教學作了輔墊,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四、應用與提高應用舉例:如圖,某房屋的頂角

  ∠BAC=120°,過屋頂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頂架上的∠B, ∠C, ∠CAD的度數(shù)。

  例1:求證等腰三角形兩底角平分線相等A

  E D

  B C

  由于這是個用文字語言敘述的的幾何命題,師生共同商討,將解題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①根據(jù)命題畫出相應的圖形,并標出字母②通過分析題設結論,將命題翻譯為幾何符號語言,寫出已知與求證。 ③探索證法在尋求證法時啟發(fā)學生從“已知”、“求證”兩方面出發(fā)進行思考。從已知出發(fā):a:由AB=AC聯(lián)想到什么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線聯(lián)想到什么

  c:由a、b聯(lián)想到什么

  d:由a、b、c聯(lián)想到什么

  e:由d聯(lián)想到什么

  從求證出發(fā):證明兩條線段相等通常用什么方法?(全等三角形)。這兩條線段分別在哪兩個三角形中?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如何證明?本課從居民建筑人字梁結構中抽象出幾何問題,通過探索實踐活動得出結論,在這里,再將得到的結論應用到實踐中,從而解決了人字梁結構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既有前后呼應,又體現(xiàn)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思想,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

  “證明”的教學所關注的是,對證明基本方法和證明過程的體驗,而不是追求所證命題的數(shù)量、證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學中,有意讓學生來確定學習任務與步驟,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因此在這里要求學生從兩方面都能夠思考問題。但這對于剛接觸論證幾何不久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由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

  本題是通過三角形全等來證明兩條角平分線相等,而這對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別用到了公共邊和公共角這兩對元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充分利用這一點,組織學生探索證明的不同思路,并進行適當?shù)谋容^和討論,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四、應用與提高例2:已知:如圖,△ A

  O

  B D C O’ ABC中,AB=AC,O是△ABC內一點,且OB=OC,AO的延長線交BC與D.

  求證:BD=CD,AD⊥BC

  思考:(1)本題的結論有何特

  殊之處?——證明兩個結論

 。2)你準備如何得出這兩個結論?——分別認證或同時證明

 。3)哪一種簡捷?利用什

  么性質?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尋找解題思路,可以在小組間進行討論。

  變式拓展:

  (1)如圖,在例2中若點O是△ABC外一點,AO連線交BC于D,如何求證?

 。2)若點O在BC上呢?

  經(jīng)過例1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礎,因此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證題思路,從而學到新的研究數(shù)學學習的方法,并逐漸內化為自己的經(jīng)驗。同時也體現(xiàn)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在這里有意通過變式讓學生經(jīng)歷圖形變換過程,并使他們感受到在一定條件下,圖形變換不會改變圖形的實質,最后將點O移到BC上,使學生體驗了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想一想:記一塊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邊中點為,再從頂點懸掛一個鉛錘,把這塊三角尺放在房梁上,如果懸線通過點M就能確定房梁是水平的,為什么?通過想一想進一步突出重點與難點,也有利于引導學生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生活,增強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五、心得與體會

  通過今天這堂課的研究,我明確了,我的收獲與感受有,我還有疑惑之處是。請學生按這一模式進行小結,培養(yǎng)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反思的良好習慣,同時通過自我的評價來獲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六、作業(yè)(1)作業(yè)本上相應的作業(yè)。(2)已知:D、E在△ABC的邊BC上,AB=AC,AD=AE,求證:BD=CE(1)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所學知識(2)及時反饋、查漏補缺(3)體現(xiàn)層次性與開放性六、說評價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下面我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學設計理念:

  1、教師的責任重不在“教”,而是在于“導”: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于探索;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這個更高層次過渡;

  2、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經(jīng)驗背景,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因此,應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他們的合作,讓思維在撞擊中生出“火花”;

  3、課堂不僅是帶著學生學知識,同時更是活動、是體驗,要學會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啟發(fā)學生善于質疑,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學會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結果,指導和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趨勢,讓課程不僅帶給學生知識的增進、能力的提高,更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學有所得,有所收獲,進而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第2課時,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2章第3節(jié),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幾何的一個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平行線性質、命題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知識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特點之一是它揭示了同一個三角形的邊、角關系;特點之二它與等腰三角形性質互為逆定理;特點之三是它為我們提供了證明兩條線段相等的新方法,為以后的幾何學習提供了重要的證明和計算依據(j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啟下、至關重要。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jù)《數(shù)學課程標準》本段教材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我確定如下目標:

  知識技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數(shù)學思考:通過觀察、挖掘、歸納、證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發(fā)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證明用文字表達幾何命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滲透轉化、類比、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通過圖形變化,開拓學生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視圖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引導學生對圖形的觀察、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在主動參與數(shù)學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

  3、重點: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運用。

  4、難點:證明定理時輔助線的作法。

  三、教學方法及教學環(huán)境: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程理念強調我們的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它不再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使教學成為是一種對話、交往,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基于以上考慮,結合本段教材特點和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選擇的教法是啟發(fā)、引導探究、練習相結合的方法,整堂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參與學生的學習,給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提供揭示數(shù)學規(guī)律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大膽參與的數(shù)學創(chuàng)新意識,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真正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教學環(huán)境的選擇:為彌補傳統(tǒng)幾何知識教學在直觀性和動態(tài)感等方面的不足,為了更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增加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本堂課選擇制作多媒體課件。

  四、學法指導: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領會認識事物的一般方法:由具體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由感性到理性,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嚴謹?shù)乃季S習慣;通過圖形變化,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并能更好地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通過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學習,向學生滲透轉化、類比、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1、復習提問,鞏固舊知

  復習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指明學生口頭回答:等邊對等角,三線合一。(配PPT說明)

 。ㄔO計理念:通過學生回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鞏固所學知識。為新授課打基礎,同時為等腰三角形判定的證明做鋪墊,從而分散難點。)

  2、結合實際,情境導入

  思考:

  如圖(1),位于在海上A、B兩處的兩艘救生船接到O處遇險船只的報警,當時測得∠A=∠B.如果這兩艘救生船以同樣的速度同時出發(fā),能不能大約同時趕到出事地點(不考慮風浪因素)?

 。ㄔO計理念:此環(huán)節(jié)1分鐘,由書本實例引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通過學生觀察、思考,產(chǎn)生懸念,使學生從生活走進數(shù)學,自然地滲透數(shù)學來源于實踐的思想。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fā)現(xiàn)結論。)

  以上實例,教師引導學生嘗試采用數(shù)形結合,由學生口頭表述,把實際問題轉換為數(shù)學模型,從而引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3、合作探究,完成證明

  已知:如圖(2),在△ABC中,若∠B =∠C,

  求證:AB=AC。(PPT配合)

  分析:引導學生類比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的證明思路,添加輔助線,構造以AB、AC為邊的兩個三角形,并證明它們相等。(利用證三角形全等是目前證明兩條線段相等的基本思路。)

  從三種情況分析:

 。1)作∠BAC的平分線;

 。2)作BC邊上的高;

 。3)作BC邊上的中線。

  【學法指導:作為全課難點,我安排8分鐘讓學生分成小組,充分討論,予以解決】

  【預期成果:學生討論后,自己發(fā)現(xiàn):在性質定理的證明過程中,三種輔助線作法均可;而這里只能過點A作AD⊥BC于D或作AD平分∠BAC,交BC于點D,即用(1)和(2),但是不能作BC邊上的中線,因為“SSA”不能直接作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也無法利用其它輔助手段來證明!

 。ㄔO計理念:學生通過討論探索,產(chǎn)生思維碰撞,獲得對數(shù)學最深切的感受,體會成功的樂趣,發(fā)展思維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進而完成本課難點的突破。)

  4、及時反饋,強化認識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的區(qū)別:

  性質:等邊→等角

  判定:等角→等邊

  【學法指導:組織學生采用比較、歸納的方法,讓學生充分認識: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的條件、結論的互逆性。從而更好地鞏固對兩則定理的理解、區(qū)別與識記,】

 。ㄔO計理念:學生通過自主比較發(fā)現(xiàn),真正實現(xiàn)知識點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體會學習生成、觸類旁通之樂。)

  5、例題分析,應用引申

  ①例題分析:

  求證:如果三角形一個外角的平分線平行于三角形的一邊,

  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設問:這是一個命題的證明,一般要有哪些步驟?

  已知:如圖(3),∠CAE是△ ABC的外角,∠1=∠2,AD∥BC。

  求證:AB=AC

  分析:要證AB=AC,

  ↑

  關鍵證∠B=∠C

  ↑

  由已知∠1=∠2;AD∥BC。

  證明:……

  題目說明:此題為書本P52頁例2

  【學法指導:學生在課堂練習紙動筆嘗試:數(shù)形結合演練。前面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的學習中學生已有證明文字命題的.經(jīng)驗,所以這里要求學生自己根據(jù)題意,分清題設、結論,畫圖并寫出已知和求證。此環(huán)節(jié)重點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

  【教師參與:在這里注意糾正學生不規(guī)范敘述。本題主要考察角平分線的性質和判定“等角對等邊”的使用。提醒學生遇到外角考慮外角特性:①它與相鄰內角互補;②它等于與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

 。ㄔO計理念:發(fā)現(xiàn)性學習,完全忽略接受性學習的課堂教學,忽視教師對知識的系統(tǒng)講授,這樣會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同時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破壞學生對系統(tǒng)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這里我適時點撥啟發(fā),給學生以規(guī)范,通過證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②小試牛刀

  已知:如圖(4),AD∥BC,BD平分∠ABC.

  求證:AB=AD.

  【學法指導:學生上黑板板演,全班交流評議!

 、弁卣寡由欤≒PT呈現(xiàn))

  已知:如圖(5),BI平分∠ABC,CI平分∠ACB,DE經(jīng)過點I,且DE∥BC.

 。1)若AB=AC,則圖中有幾個等腰三角形?

 。2)若AB≠AC,則線段DE與BD、CE之間有何數(shù)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3)已知AB=5,AC =6,求△ADE的周長。

 。ㄔO計理念:為拓展學生思維,我根據(jù)學生所學,將10年一道中考題改編、組合。通過圖形變化,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題目設計,力求有思考價值,有梯度,層層深入,步步遞進,既反映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基本技能的形成情況,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心理達到一種“欲罷不能”的狀態(tài),更好地使學生運用所學數(shù)學知識解決數(shù)學問題,富有成就感。)

  【學法教法:師生互動:教師引領,學生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重點培養(yǎng)學生聽、說、寫、評綜合能力。此環(huán)節(jié)10分鐘,力爭完成教學重點二!

  6、互動演練,鞏固成果

 。ㄔO計靈感:我根據(jù)中央電視臺《非常6+1》設計了砸金蛋互動演練。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學中這一環(huán)節(jié),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將知識在娛樂中,在潛移默化間被學生所理解、所掌握,最終輕松實現(xiàn)本堂課教學重點。)

  互動游戲:6個金蛋你可以任選一個,如果出現(xiàn)“恭喜你”的字樣,你將直接過關;否則將有考驗你的數(shù)學問題,當然你可以自己作答,也可以求助你的同學。其中有5道數(shù)學問題和一個“恭喜你”過關字樣,5個問題如下:

 。1)如圖(6),∠A=36°,∠DBC=36°,∠C=72°,分別計算∠1、∠2的度

  數(shù),并說明圖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2)如圖(7),把一張矩形的紙沿對角線折疊.重合部分是一個等腰三角形嗎?為什么?

 。3)如圖(8),AC和BD相交于點O,且AB∥DC,OA=OB,求證:OC=OD.

  (4)已知在直角坐標系中,點A(3,0),B(0,2),在x軸上找一點C,

  使△ ABC為等腰三角形,這樣的點能找?guī)讉?你能說出你的畫法嗎?

  (5)如圖(9),標桿AB高5m,為了將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

  點C向地面上與點B距離相等的D,E兩點拉兩條繩子,使得點

  D、B、E在一條直線上。量得DE=4m,繩子CD和CE要多長?

  【學生活動:全班分為六組,推薦代表上臺參加游戲,最后評比獎勵!

 。}目說明:5道題目,充分考慮了難、中、易結合,游戲激趣的同時,使得全班學生能人人參與,人人有所收獲,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快樂。)

  7、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小結: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的區(qū)別

  作業(yè):

  課本P56:第5、 7題

 。ㄔO計理念:教師組織學生小結,對小結過程及時調控,學生回憶所學,語言歸納,理清知識,抓住重點,使本節(jié)課知識系統(tǒng)化,并體會數(shù)學思想方法。通過布置作業(yè),給學生以自由發(fā)展的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六、板書設計:

  12.3.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一、判定定理:二、應用:

  如果一個三角形中有兩個角相等,

  那么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 【學生板演,解決問題】

 。ê唽懗伞暗冉菍Φ冗叀保

  【學生板演定理證明】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等腰三角形是在學習了軸對稱之后編排的,是軸對稱知識的延伸和應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及判定是探究線段相等、角相等及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把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突出重點。把等腰三角形性質的建立定為本課的難點,通過折紙實驗和小組合作探究來突破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學生,從認知的特點來看,好奇愛問,求知欲強,想象力豐富;并已初步具有對數(shù)學問題進行合作探究的'能力。

  2、三維目標

  根據(jù)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會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以及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性質的探究活動和例題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發(fā)現(xiàn)真理的方法(探究-猜想-歸納-論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等腰三角形的觀察、試驗、歸納,體驗數(shù)學活動充滿著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操作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在獨立思考的同時能夠認同他人。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三、說教法與學法

  1、教法

  根據(jù)教材分析和目標分析,我確定本課主要的教法為探究發(fā)現(xiàn)法。采用“問題情境—探索交流—猜想驗證——建立模型”的模式安排教學,并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分層施教。

  2、學法

  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本課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遵循“觀察——猜想——歸納——驗證——反饋——實踐”的主線進行學習。

  四、說教學流程

  《數(shù)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發(fā)揚教學民主,成為學生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本節(jié)課我分以下六個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

 。ㄒ唬﹦(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多媒體展示房屋人字架、艾佛爾鐵塔、龍塔、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的圖片,問:你認識圖片中的建筑物嗎?圖片中存在哪些幾何圖形? (等腰三角形、四邊形、梯形)

  2、四幅圖中都有哪種幾何圖形?(等腰三角形)

 。ㄍㄟ^實例的電腦展示,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創(chuàng)造一種探索的情景。在學習中,只有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別是內在動機,才能使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和以飽滿的熱情來學習新知識。)

 。ǘ┯^察實物,形成概念。

  活動:學生通過觀察自帶的等腰三角形紙片認識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概念。

  接著,我利用電腦演示等腰三角形定義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方式。

 。ㄗ寣W生歸納定義增強學生的成就感,給出數(shù)學語言的表達,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轉化能力.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8

  一、說教材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是人教版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13章第三節(jié)第1課時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jīng)學習了等腰三角形的定義以及軸對稱,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這些知識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起到了鋪墊的作用。而本節(jié)課的知識為以后將為以后學習的四邊形及多邊形的相關知識奠定了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認真鉆研教材,特制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2、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推理過程

  3、會靈活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相關的數(shù)學問題

  三 、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我認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等腰三角形的兩個性質即“等邊對等角”;“三線合一”。

  由于八年級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理解運用能力還較弱,因此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推理過程及會靈活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相關的數(shù)學問題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四、 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jié)課我采用的教法是啟發(fā)式教學法、動手操作法。

  學生的學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討論法。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我主要是根據(jù)“四步五環(huán)節(jié)”教學法從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的。

  1 、復習導入

  通過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三角形(任意取一個點為圓心,適當?shù)拈L為半徑畫弧,在所畫的弧上任意取兩個點順次連接這三個點所得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的方法能確定是所畫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這樣導入可以讓學生知道如何用尺規(guī)作圖做一個等腰三角形,并引導他們回憶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腰、底邊、頂角、底角的概念。

  2、探究新知

  在同學們已經(jīng)學習了軸對稱的基礎上通過對折剪紙觀察猜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這樣設計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了,又能更直觀的發(fā)現(xiàn)等腰三角形的三條性質即:對稱性、等邊對等角、三線合一。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引導學生寫出推理過程,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理解與運用

  為了讓學生熟練的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三個性質,我設計了一道相關證明題,讓學生先自主探究不會的同學請教會做的給其講解進行兵練兵,再找一名學生將解題過程板術黑板上,教師進行點評,以提高學生書寫完整、簡潔的解題過程的能力。

  4、強化鞏固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2道求角度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由易到難的探究過程將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升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5、小結

  設計三個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回答出來,從而把本節(jié)課的知識系統(tǒng)化。以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本節(jié)課我采用觀察法和動手操作法導入新課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順利完成的預定的教學任務,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說教材

  1.下面我首先對教材進行簡要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幫助學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體驗和了解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本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直觀認識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并且在上學期學生已經(jīng)相對集中地認識了角,認識了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平行和相交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為進一步學習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教材安排了兩道例題。例一首先提供現(xiàn)實背景讓學生從中找到三角形,并說說生活中看到過的三角形,從整體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著讓學生動手做出一個三角形,從而體會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并抽象出圖像,進而介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則是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關系,發(fā)現(xiàn)三角形兩條邊的長度和大于第三邊。教材還安排“想想做做”,讓學生通過畫圖、觀察、操作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實際,我認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要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使學生聯(lián)系實際和利用生活經(jīng)驗,通過觀察、操作、測量等學習活動,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2)使學生在認識三角形有關特征的活動中,體會認識多邊形特征的基本方法,發(fā)展觀察能力和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3)體會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并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產(chǎn)生學習圖形的興趣和積極性。

  3.教學重難點

  依據(jù)新課程標準要求和教學目標,我制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重點: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難點:探究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原理。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知識。

  學法:在學法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畫方格紙以及圍釘子板等手段,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欲望,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

  三、說教學過程

  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以下5個部分

  (一)激發(fā)興趣,提出問題

  課開始,首先呈現(xiàn)例1的場景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說說場景圖中有學習過的哪種圖形,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揭示并板書課題:認識三角形。然后讓學生在場景圖中找出三角形,并沿著三角形的邊指給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學生繼續(xù)列舉一些生活中見到過的三角形的例子。

  簡潔的開場,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營造寬松的學習氣氛,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架起了生活和學習的橋梁。

 。ǘ﹦邮植僮,概括特征

  在學生腦海中已經(jīng)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學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動手創(chuàng)造一個三角形,預設:用小棒擺、釘子板上圍、利用三角尺畫等,然后展示交流學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學生說說你是怎么做的?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場景圖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啟發(fā)學生思考圍成一個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間應該怎樣擺,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指生說說想法,再組織全班交流,明確:要圍成一個三角形,那么相鄰兩根小棒端點和端點相連,教師在黑板上板演畫一個三角形,強調圍成的含義,讓學生自己糾正錯誤,再要求學生在本子上畫一個三角形并自學書上第22頁下面的圖,了解三角形各個部分的名稱,然后教師結合圖形講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并讓學生在自己畫的三角形上標出各部分名稱。最后再次組織學生觀察這些三角形,提問有什么相同之處,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想法,指生匯報,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匯報進行總結,使學生明確: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它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學生說說三角形的特征和圍法,加深印象。

  操作讓直觀圖形給學生留下豐富的表象,為學生進一步提升對圖形的理性認識奠定基礎,放手讓學生獨立操作,讓學生親歷操作的過程,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圖形特征的深刻體驗,強化圍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ㄈ┖献魈骄浚剿饕(guī)律

  這部分,我分為三個層次:

  1.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問題

  通過談話引導學生利用準備好的長度分別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選三根圍一圍,觀察能否圍成三角形,組織學生進行操作,然后進行展示與交流,在交流中明確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圍成三角形,能否圍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長度有關。

  2.小組合作,探究規(guī)律

  提問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度到底是什么關系呢?小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請組長將組內的4中情況填寫在記錄紙上。②小棒的長度不同:紅(10cm)、白(6cm)、黃(5cm)、綠(4cm)。③每種情況多次實驗,確定是否能圍成后再記錄。學生操作填寫并3匯報操作結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圍成,還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圍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圍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圍成,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分類板書。然后提問你覺得小棒的長度怎樣變化就可以圍成呢?讓學生自主驗證,集體交流總結得出把兩條邊的長度加起來與第三邊比較,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兩條邊長長度的和第三邊。

  3.推廣驗證,得出結論

  根據(jù)學生上面的回答進行研究,要求學生分別從能圍成與不能圍成中選一種情況寫出兩邊之和與第三邊比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師就其中一種進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著要求學生觀察在什么情況下,三條線段可以圍成三角形?先在小組中討論,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結果:兩條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邊,就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大于。出示三組數(shù):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學生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生先獨立操作思考,指生回答并說明理由,深化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原理。

  讓學生在矛盾和困惑中,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經(jīng)歷由困惑到明了的過程,在認知失衡后實現(xiàn)順應,達到新的平衡,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活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有效策略。

 。ㄋ模┚毩暦答,鞏固深化

  對于練習我是這樣設計的,“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在點子圖上畫三角形,放手讓學生獨立畫一畫,同桌互相檢查,訂正錯誤,教師強調畫法,再要求學生說說畫出的三角形分別是用幾條線段圍成的、各有幾條邊、幾個角和幾個頂點,強化三角形的特征。接著是第3題,在圖中找最近的路線,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說出從學校到少年宮的所有路線,接著獨立思考從中找到最近的路線,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學生發(fā)表意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原理。

  通過練習活動,有利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五)回顧反思,總結延伸

  在課結束之前,讓學生總結這節(jié)課的收獲。

  通過總結,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加深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9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板書設計這七方面對我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是新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第十四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它是在認識了軸對稱性以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礎上進行的。《等腰三角形》共兩個課時,本節(jié)內容是第一課時,主要包括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質。

  2.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等腰三角形的"等邊對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本節(jié)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深化和應用,又是今后學習等邊三角形的預備知識,還是今后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及兩直線互相垂直的依據(jù),因此本節(jié)課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3.課標要求;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學已經(jīng)接觸過等腰三角形,并且在前面的學習中認識了軸對稱性以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較強的觀察、操作、猜想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但是在幾何推理,歸納、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方面還有待提高。所以,我把本節(jié)課作為此方面提高的重要契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能夠應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進行證明和計算。

  2、過程與方法:從設置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實驗及推理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圖形的性質,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答問題的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生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性質及探究過程

  難點:等腰三角形性質應用及幾何推理過程

  五、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觀察探究-總結歸納-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實踐觀察分析和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經(jīng)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注意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并借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在提前預習新課的基礎上,通過實踐、猜想、驗證、推理等數(shù)學活動獲得新知;通過習題鞏固,提高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動手實驗,合作探究;體驗新知,學以致用;課堂小結,歸納提升;注重差異,分層作業(yè)這五個方面。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學生觀察含有等腰三角形圖片,并提問:什么樣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設計意圖: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數(shù)學教學應走進生活,數(shù)學與生活的結合,會使問題變得具體、生動,學生就會產(chǎn)生親近感、探究欲,從而誘發(fā)內在學習潛能。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自

  覺地把生活作為課堂,讓數(shù)學回歸生活,服務生活。

  2、動手實驗,合作探究

  活動1:讓學生按照題目要求進行剪紙,并提問:提問:剪出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嗎?并指出其中的腰、底邊、頂角、底角。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和歸納能力,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歷,并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之趣、數(shù)學之用、數(shù)學之美。

  活動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1)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

  (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AD對折,找出其中相等的線段和角,填入下表?

 。3)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引導,至少讓學生能猜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另外一條,可根據(jù)實際情況放到后面再進行引導發(fā)現(xiàn)。

  (4)你能用所學的知識驗證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嗎?提問:這命題的題設和結論是什么?用數(shù)學符號如何表示題設和結論?板書中勾畫題設和結論,并用幾何語言書寫。而后提問:怎樣證明兩個角等?得到構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分析,從而體現(xiàn)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進而突破難點。剛才沒有猜想到的第二個性質可以在證明之后進行引導。

  (5)師生共同歸納等腰三角形性質,并進行板書

 。6)幾何語言表達:填空:如圖:在△ABC中

  性質1:∵ AB=AC,∴∠__=∠__

  性質2:(1) ∵ AB=AC ,AD是角平分線,∴AD⊥,=CD

  (2) ∵ AB=AC,AD是中線,∴ ⊥ ,∠_=∠_.

  (3) ∵ AB=AC,AD是高,∴_=_, ∠_=∠_.

  通過集合語言表達的書寫,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轉換能力,增強理性認識,體驗性質的正確性,提高推理能力。

  在本環(huán)節(jié),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猜想、驗證、歸納的過程,真正體現(xiàn)課改理念: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3、體驗新知,學以致用

  這4個練習題,讓學生體驗等腰三角形的分類討論,并會簡單應用“等邊對等角”的性質,例題解析及鞏固練習,培養(yǎng)學生正確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參與意識,鞏固所學性質。同時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也可以了解學生學習效果。

  4、課堂小結,歸納提升

  提問,你學到了什么?對于課堂教學既要注重教學過程,重視方法,也要注重概括總結。教師與學生共同回顧學習內容,理順知識點,歸納數(shù)學思想方法。

  5、注重差異,分層作業(yè)

  鞏固所學的`知識,注重學生個性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七、總體評價

  1、本節(jié)課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以軸對稱圖形為切入點,把重點放在了逐步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上,先讓學生通過剪紙來認識等腰三角形;再通過折紙猜測、驗證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然后運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加以論證。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分析,猜想證明,完成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使學生的思維由形象直觀過渡到抽象的邏輯演繹,層層展開,步步深入,最后,學生獨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真正實現(xiàn)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2、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強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充分體現(xiàn)“數(shù)學教學主要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這一教學思想。注意引導學生對解題思路和方法進行總結,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是我今天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的聆聽!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是“華東師大版八年級數(shù)學(上)”第十三章第三節(jié)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jié)先課利用軸對稱的知識來探索發(fā)現(xiàn)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性質,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識證明這些性質。學習過程中運用的“操作——觀察——發(fā)現(xiàn)——猜想——論證——應用”的方法是探究數(shù)學知識的常用方法。同時“等邊對等角”和“三線合一”的性質是又是接下來學習等邊三角形知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礎知識,更是今后論證兩個角相等、兩條線段相等、兩條線垂直的重要依據(jù)。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材的教學目標:

 、僦R與技能目標: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和相關性質,能運用它們解決等腰三角形的邊、角計算問題。

 、谶^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踐、觀察、同組間學生以及小組與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樂于助人的品質。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和“三線合一”性質的探究和應用。難點: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推理證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上期學生學習幾何知識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維感知,有一定的形象直觀思維能力,能進行簡單的推理論證。但其運用數(shù)學思維的廣闊性、緊密性、靈活性比較欠缺,在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引導和培養(yǎng)。

  三、教法與手段

  根據(jù)本課內容特點和初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將采用“操作——觀察——發(fā)現(xiàn)——猜想——論證——應用”的教學法,利用分組活動,組間合作與交流從而達到對“等邊對等角”和“三線合一”的性質的探究的層層深入。另外,我還將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呈現(xiàn)更直觀的形象,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學法設計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的抽象結論,應以觀察、實驗為前提,幾何教學應該把實驗方法與邏輯分析結合起來。結合這一理念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我將采用學生實驗操作、小組合作、觀察發(fā)現(xiàn)、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購土曁釂枺合蛲瑢W們出示幾張精美的建筑物圖片,引入等腰三角形。

 。ㄔO計意圖:感知數(shù)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培養(yǎng)觀察力,感受身邊處處有數(shù)學。)

 、诘妊切蔚南嚓P概念:

  1定義: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邊: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兩條邊叫做腰,另一條邊叫做底邊。

  角:等腰三角形中,兩腰的夾角叫做頂角,腰和底邊的夾角叫做底角。

 、墼O問: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質呢?(引入新課)

  (二)實驗探索、得出猜想:

  ①動動手:讓同學們用剪刀在長方形紙片上剪下等腰三角形,每個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

  和形狀可以不一樣,把紙片對折,讓兩腰重合在一起,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比一比”看誰思考的結論最多。

 。ㄔO計意圖:以六人小組為單位學生親自操作實驗,填寫導學案。通過組內合作與交流,集

  思廣益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在小組內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诘贸霾孪耄嚎勺寣W生有充分的時間觀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結論:

  (1)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

  (2)∠B=∠C

  (3)BD=CD,AD為底邊上的中線

  (4)∠ADB=∠ADC=90°,AD為底邊上的高線(5)∠BAD=∠CAD,AD為頂角平分線

  (設計意圖: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發(fā)言即組間交流補充,引導歸納提煉,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新知,建立新的知識體系,為進一步探索做準備。)

  (三)證明猜想、形成定理:

  1、結論(2)∠B=∠C你能用一個命題表達這一結論并論證它的正確性嗎?

 。1)語言總結: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2)怎樣論證這個一命題的正確性呢?

 、贋樽C∠B=∠C,需要添加輔助線構造以∠B、∠C為元素的兩個全等三角形。

  ②探討添加輔助線的方法,讓學生選擇一種輔助線并完成證明過程。

  設計說明:以上過程分小組討論,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尋求不同(作高、中線、角平分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利用展臺展示各小組不同的證明方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3)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1: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2、結論(3)(4)(5)你也能用一個命題表達這一結論并論證它的正確性嗎?

 。1)結合性質一的證明鼓勵學生證明總結的命題

 。2)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

 。3)“三線合一”的幾何表達:

  如圖,在△ABC中,AB=AC,點D在BC上

 、伲1)如果∠BAD=∠CAD,那么AD⊥BC,BD=CD

 、冢2)如果BD=CD,那么∠BAD=∠CAD,AD⊥BC(為了方便記憶可以說成“知一求二!”)

  ③(3)如果AD⊥BC,那么∠BAD=∠CAD,BD=CD

  2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各組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采用各小組競爭的方式,參照性質1的探索完成本性質的探索與證明。通過本性質的探索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ㄋ模⿲嵗饰、鞏固新知:

  1、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數(shù)

  2、例2:在△ABC中,AB=AC,點D是BC的中點,∠B=30

 。1)求∠ADC的`度數(shù)(2)求∠BAD的度數(shù)

  此題的目的在于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和“三線合一”性質的綜合運用,以及怎么書寫解答題,強調“三線合一”的表達過程。

  解:(1)∵AB=AC,D是BC邊上的中點(已知)

  ∴AD⊥BC,∠BAD=∠CAD(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ADC=∠ADB=90°(垂直的定義)

  (2)∵∠BAD+∠B+∠ADB=180°(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BAD=180°-∠B-∠ADB

  =180°-30°-90°=60°

 。ㄔO計意圖:設計例題1鞏固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的性質”的理解,讓學生學以致用,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而例題2主要是體會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這兩個例題作為課本上的例題是基礎新知的鞏固,要求能正確的寫出解題過程。)(五)、課堂練習、總結所得:

  1、先完成課后81頁練習1、2、3、4題

  (設計意圖:作為課本上的練習題的完成達到檢測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鞏固基礎知識。)

  2、學以致用:

 。ㄔO計意圖:讓書生體會數(shù)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如圖,是西安半坡博物館屋頂?shù)慕孛鎴D,已經(jīng)知道它的兩邊AB和AC是相等的.建筑工人師傅對這個建筑物做出了兩個判斷:

 、俟と藥煾翟跍y量了∠B為37°以后,并沒有測量∠C,就說∠C的度數(shù)也是37°。②工人師傅要加固屋頂,他們通過測量找到了橫梁BC的中點D,然后在AD兩點之間釘上一根木樁,他們認為木樁是垂直橫梁的。

  請同學們想想,工人師傅的說法對嗎?請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理解和運用;從數(shù)學回到實際生活,自然地滲透數(shù)學作用于實際問題的思想。

  3、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覺得在等腰三角形的學習中要注意哪些問題?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顧,歸納,鞏固所學知識。A(六)作業(yè)布置、深化提高:

  1、課本P84:習題13.31、2、3;(必做題)

  2、(思維發(fā)散)選做題

  已知:如圖△ABC中,AB=AC,CE⊥AEE1于E,CE=BCB2

  求證:∠ACE=∠BC

  六、板書設計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相關文章: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07-06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12-16

《等腰三角形性質》說課稿12-29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說課稿11-28

等腰三角形性質說課稿12-07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15篇07-06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15篇)12-18

《等腰三角形》說課稿合集15篇12-18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說課稿9篇12-04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說課稿(9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