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說課稿匯總八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大家好!我執(zhí)教的課題是青島版教材一年級上冊《5以內數(shù)的加法》,下面我結合多媒體的演示談談本節(jié)課我的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分為:課標解讀、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評價任務設計、教學流程幾個方面的內容。
課標要求:
知識技能: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能準確進行運算;
數(shù)學思考: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
問題解決: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提出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并嘗試解決;了解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課標解讀:
“掌握”是描述過程的行為動詞,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用于新的情境!绑w驗”是指參與特定的數(shù)學活動,主動認識或驗證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經驗。核心概念是“運算技能”。主體是學生。由此看來,課標對這部分的要求是在理解加法意義的基礎上,會進行5以內數(shù)的加法計算;經歷與同伴交流算法的過程,體會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jù)具體情境填寫加法算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讓學生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感受數(shù)的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兒童非常熟悉和喜愛的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記》為素材,創(chuàng)設了“來到花果山”—“小猴摘桃”—“野餐”—“野餐結束”—“游水簾洞”—“小猴分桃”—“小猴跳水”—“小猴學釣魚”這一系列情境,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這一主題。本節(jié)課教材以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走進花果山”構成“情境串”,情境里又包含生動活潑的現(xiàn)實活動,使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的喜悅,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信息窗一《5以內數(shù)的加法》是在學習了第一單元10以內數(shù)的基礎上來學習的,也是為本單元接下來要學習的減法做鋪墊。它是學習2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也是今后學習更復雜計算的重要基礎。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首次接觸加法,這節(jié)課的知識基礎是5以內數(shù)的分與合,其實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在一些數(shù)學故事里已經對加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并能正確的口算出結果,這節(jié)課只是原有知識的一種延伸和深化。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有序觀察信息窗時,他們顯得雜亂無章,觀察事物零亂,不系統(tǒng),語言表述不完整。而且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首次接觸加法,這節(jié)課的知識基礎是5以內數(shù)的分與合,其實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在一些數(shù)學故事里已經對加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并能正確的口算出結果,這節(jié)課只是原有知識的一種延伸和深化。
通過課前檢測,我們發(fā)現(xiàn),5以內數(shù)的分成,學生在幼兒園已掌握,學生的正確率達到88%;對5以內的加法計算已經有56%的正確率。但對加法的意義理解還是不夠。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加法的意義,認識加號“+”、學會加法算式的讀法,會進行5以內數(shù)的加法計算。
2、通過與同伴交流不同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性。
3、在具體生活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shù)學就在身邊,初步培養(yǎng)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5以內的加法計算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課件、小圓片、小棒、數(shù)字卡片若干
評價任務設計:
1、解決問題“一共有幾只猴子”(擺一擺,算一算)檢測(目標一)理解加法的意義,認識加號“+”,學會加法算式的讀法(目標二)體會算法多樣性的達成。
2、解決問題“一共有幾只小鳥”和信息窗中的其他問題檢測(目標一)會進行5以內數(shù)的加法計算。
3、基礎鞏固練習和拓展提升練習檢測(目標一)會進行5以內數(shù)的加法和(目標三)體驗數(shù)學就在身邊,初步培養(yǎng)應用意識。
主要教學過程:
在新課之前,我利用有節(jié)奏的拍手游戲復習5以內數(shù)的分成,為新課做好鋪墊。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這個環(huán)節(jié)我以學生喜歡的《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導入新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信息窗—花果山,在此我注重指導學生從上而下有序觀察,會表達“天空上左邊有4只小鳥,右邊有1只小鳥”這樣的數(shù)學信息,然后根據(jù)數(shù)學信息提出有趣的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我預設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此環(huán)節(jié)營造積極、活躍、的學習氣氛,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
二、解決問題,探究新知
一共有幾只猴子?你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最容易出現(xiàn)的就是數(shù)一數(shù)的.方法。教師肯定,手口一致的點數(shù)。引導學生借助學具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擺一擺,體會加法計算的優(yōu)越性。這里考慮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好動又好玩,理解能力以直觀形象為主所以提前準備的學具有小圓片、小棒和數(shù)字卡片,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希望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產生的過程。
在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可能(1)用一個小圓片表示一只猴子,擺出5個小圓片;(2)用一個小棒表示一只猴子,左邊擺兩根,表示石頭上的2只小猴子,右邊擺3根小棒,表示樹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們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引出算式2+3=5,這里對于孩子們想出的不同辦法都給與肯定與表揚。
利用算式2+3=5,認識“+”號,通過讓學生介紹各個數(shù)字代表什么來理解加法的意義。教給孩子正確的讀法。依據(jù)第一個問題的解題思路,自主解決問題2一共有幾只小鳥?課件出示小鳥的圖片,先讓學生自主解決,列出算式。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師評價。在整個探究新知過程中,學生在小組探索、動手操作中獲取了知識,體會算法的多樣化,這樣對于多種計算方法的認識就清晰而有條理,算法的優(yōu)化才在學生的心里得到內化,從而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三、鞏固練習,應用提高
其中包括基礎鞏固練習和拓展提高練習,基礎鞏固練習包括解決信息窗中的其他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說一說圖中的信息,然后選擇一個信息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將算式列在作業(yè)紙上。挑選列有不同算式的學生交流。
接下來將“枯燥”的計算練習用學生喜愛的故事及游戲形式出現(xiàn),首先小猴子愿意作導游,帶我們游覽花果山的風景;ü讲坏泻芏嗨,同樣也是鳥的王國,樹上有3只小鳥,又飛來1只小鳥,現(xiàn)在一共幾只小鳥?解決完這個問題然后繼續(xù)向前走,樹上有2只小鳥,又飛來3只小鳥,現(xiàn)在一共幾只小鳥?這里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解決完鳥的問題再逛逛花果山里的蘋果園(口算)只要說出蘋果上算式正確的得數(shù),就能得到又大又紅的蘋果,此題進一步鞏固了算法。
摘完蘋果就輪到展示我的收獲:畫一畫、填一填。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進一步理解了算理;故事繼續(xù)進行,就在展示自己收獲的時候,一只小猴發(fā)現(xiàn)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讓學生編數(shù)學故事,列式計算。然后馬上追問你還能講出哪些“4+1=5”的故事么?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整個練習環(huán)節(jié)淡化了“練”的痕跡,容易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同時給每個學生參與機會,做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
四、課堂小結,回顧反思
本節(jié)課小結時讓學生反思這樣的問題:你是怎樣找到數(shù)學信息的?提出了哪些問題?你又是怎樣操作的?等等。通過對解決問題的反思,可以加深對加法意義的理解,并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使學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識和習慣,以培養(yǎng)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
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篇目是《長恨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及效果預測等幾個方面對這首詩歌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長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的第一首詩歌,并且作為這一單元的賞析示例,可以說是這個單元最重要的一篇詩歌,我們應該精講細講,既要從詩歌本身出發(fā),又要兼顧高考中的一些考點,并且學會運用“知人論世”來分析詩歌的主題。這篇詩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chuàng)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yōu)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學習本詩,除了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語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作者對李、楊真摯感人愛情的描寫來感染學生,使學生認識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養(yǎng)學生具有廣博的氣度。
二、學情分析高二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必修課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學常識和字詞知識,隨著認知能力的逐漸提高,他們對古典文學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為普通班的學生,全班的整體素質不高,所以在問題的設置上應該多小易、少大難。同時,雖然是普通班,還是有一些學生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再設置一些提高思維能力的問題,激發(fā)這些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學生之前學習過《琵琶行》,因此對于作者的經歷、地位及文學主張有一定的了解。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
三、教學目標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這既包括聽說讀寫能力的養(yǎng)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實、情感的豐富與人格的提升。選修課程同樣指向這一目標。根據(jù)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從本節(jié)課的特點和高二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出發(fā),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與技能⑴了解李楊的愛情悲劇,熟讀成誦《長恨歌》。⑵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⑶品味作者的語言,鑒賞詩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結合的句子。
2、過程與方法⑴理解本詩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藝術手法。⑵理解本詩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⑶理解鑒賞詩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⑴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詩歌中的人與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環(huán)境。⑵感受詩歌宛轉動人,纏綿悱惻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了解李楊的愛情悲劇和故事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環(huán)境。依據(jù):通過朗讀品味掌握詩歌大意,為深一層理解詩歌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⑴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依據(jù):鑒賞一首詩歌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形式把握內容,即詩歌的主題,而本詩的主題思想歷來爭論不休,因此啟發(fā)學生在此處展開討論,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并且結合這篇文章的主題了解“知人論世”的重要性。⑵鑒賞詩歌中重要的語句依據(jù):學習一首詩歌,不但要學習其思想內容,同時應該兼顧高考,因為考試制度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要在自己的課堂中時刻融入高考。
4、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法學法本課我主要采用引導教學法,通過設置引導性問題,創(chuàng)設相對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討論中探討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并給予積極的評價。本課是詩歌,既要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結構內容,又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創(chuàng)設相對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因此學生以誦讀法、討論法和展寫法為主要學習方法。
五、教學程序
早讀預習課
<一>、課堂導入1、播放《長恨歌》專家朗誦錄音設計意圖:通過朗誦錄音,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讓學生帶著感情進入課文,因而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訂正字音。2、請學生介紹作者白居易,回顧《琵琶行》中的名句(鞏固復習已學知識)<二>、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
第一課時
<一>、導入:在我國,有一個君主的凄美纏綿的愛情故事多次被人們歌詠。我們先看兩首小詩對此的歌詠:過華清宮絕句杜牧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問題:1、此兩首詩歌詠的是誰?2、兩位詩人對此事的感情傾向是什么?(此問題有助于后文中理解詩歌的主題)同樣白居易也對此事進行過歌詠,今天我們學習他的《長恨歌》。
<二>、整體感知,朗讀詩歌,把握詩歌內容1.學生速讀詩歌,播放背景音樂。(播放背景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2.在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來,先小組內探討解決,再有疑問的老師講解。3.學生復述故事,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發(fā)展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本詩內容,理清思路。)4.學生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
<三>、討論詩歌的主題(學生自由討論)發(fā)問:長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誰恨?恨什么?為什么恨?學生自由討論,發(fā)表見解。教師隨后總結。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1) 諷喻說。(2) 愛情說。 馬嵬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 不及盧家有莫愁。(3) 雙重主題說。通過主題的總結,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應對考試中的.探究題。并且學會答這種鑒賞題方法:先表明觀點,再針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同時讓同學們理解“知人論世”在理解詩歌主題中的作用。
<四>、課堂總結
第二課時
<一>、課堂導入《長恨歌》不但所抒發(fā)的感情纏綿悱惻,故事情節(jié)生動曲折,而且語言優(yōu)美,將敘事、抒情、描寫熔于一爐。我們今天重點鑒賞此詩的語言。
<二>、學生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朗讀,讓他們加深自己對優(yōu)美句子的理解。)
<三>、鑒賞《長恨歌》中的句子。1. 告訴學生鑒賞句子的方法:1> 還原詩句意思2> 點出詩句所運用的手法3> 寫出表達效果4> 寫出感情2.鑒賞實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寫唐玄宗面對蜀地青山綠水,朝夕不能忘情。通過美景寫哀情。巧妙地寫出了玄宗內心的痛苦。表達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深切思念之情。3.挑選課文中的需要鑒賞的詩句:1>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2>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3>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4>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5>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4.學生自己鑒賞,落實到紙上。(強調答題的規(guī)范性)5.小組討論6.展寫到黑板7.師生共同訂正黑板上的不足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根據(jù)這種方法,鑒賞《蜀相》中的頷聯(lián)。
六、板書設計
長恨歌唐·白居易主題: 諷喻說、 愛情說、 雙重主題說鑒賞方法:1> 還原詩句意思2>點出詩句所運用的手法3>寫出表達效果4>寫出感情七、效果預測通過朗讀品味掌握詩歌大意,為深一層理解詩歌奠定基礎。通過學習詩歌語句的鑒賞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但是學生學過之后會很快遺忘,所以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重復訓練。以上是我對本課的一些處理方法,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指導!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課時安排:一節(jié)課
二、說教法、學法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互動活動,依據(jù)這一教學原則和具體學情,我決定采用問答法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大膽闡釋,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完成本課教學。課前將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紹資料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是如何發(fā)展的?(2)煤店老板娘到底有沒有看到騎桶者,有沒有聽到騎桶者的呼喊?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計:幻燈片展示騎馬、騎牛、騎自行車、騎掃帚、騎竹馬等圖片,并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有看過或聽說過騎桶飛翔嗎?
設計目的是:結合日常生活,激發(fā)學生的想像力和學習本課的興趣。
。ǘ┳髡吆喗
設計:學生來講,老師引導,幻燈片展示
設計目的: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認識作者和解讀作品,培養(yǎng)學生知人論世的思維方法。
內容:弗蘭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后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yǎng)院。
卡夫卡長期擔任公司職員,21歲時開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進行寫作,他不以發(fā)表、成名為目的,只是想用寫作來排除自己內心的苦悶。他短暫的一生給后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寫完的長篇小說《城堡》《審判》《美國》和以《變形記》《判決》《地洞》《饑餓的藝術家》為代表的幾十部短篇小說?ǚ蚩ū徽J為是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的鼻祖(奠基人),是歐洲表現(xiàn)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zhàn)前后,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于是,對社會的陌生、孤獨和恐懼,成了他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卻無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的困惑”。
。ㄈ┱n文分析
1、設計:學生默讀課文,五分鐘
設計目的:有助于學生熟悉課文,為下面深入分析文本打下基礎。
引導學生緊扣小說文本的同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本課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問題一:這篇小說,同學們課前都預習過,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小說故事情節(jié)是如何發(fā)展的`?(問答法)
設計目的: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小說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明確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虛構性,提高學生對小說文本的細讀能力。
明確:天氣寒冷,家里無煤,窮得買不起煤的“我”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著空煤桶走去,而是騎著空桶飛著去的,結果是,“我”沒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圍裙扇到了冰山區(qū)域。(幻燈片)
3、問題二:小說主人公“我”認為煤店老板娘看見了自己,而煤店老板娘卻說“我什么也沒有看到,什么也沒有聽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沒有看到“騎桶者”這個人、有沒有聽到“騎桶者”的呼喊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理由。(學生討論,自主發(fā)言)
設計目的:幫助學生體會虛構寫法的藝術效果,理解虛構對小說表達的重要性。采用課堂討論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同時,這一問題的解決,也為下面分析小說創(chuàng)作主題進行鋪墊。
明確:兩者皆可,并用幻燈片展示。
。1)聽到看到的理由:小說中寫道,“她當然馬上看到了我”,“她把圍裙解了下來,并用圍裙把我扇走”。
。2)沒有聽到看到的理由:
、佟拔視r常被升到二層樓那么高,但從未下降到齊房屋大門那么低”,老板娘上來后,沒有抬頭看,因此,她沒看見“我”,如果她看見“我”了,發(fā)現(xiàn)“我”騎著桶在空中飛翔,會感到新奇,說不定會用煤來換“我”的桶;
②“它們和剛才聽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鐘的聲響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樣地使人產生了錯覺啊”,可見,“我”的喊聲和鐘聲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為“我”的喊聲就是鐘聲;
③老板娘解下圍裙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覺得圍裙上有毛線絨想通過扇這個動作把毛線絨抖掉。
4、問題三:同學們,你們認為小說的創(chuàng)作主題是什么?(學生討論、學生討論)
這樣設計是因為:引導學生歸納和挖掘小說的創(chuàng)作主題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所在。
老師引導:如果老板娘的確看到了“我”并且拒絕給“我”一鏟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確是一個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沒有聽到看到,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這樣,作品的內涵就更豐富了。
板書學生發(fā)言的答案:揭示貧困者的窘狀和有產者的自私無情;表現(xiàn)人民生活的艱難和社會的冷酷;表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不交流。
老師小結 幻燈片展示 創(chuàng)作主題:小說用一種虛幻的手法寫出了一個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鏟煤而遭到驅趕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現(xiàn)實社會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艱難以及人與人之間缺乏關愛、缺乏溝通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控訴和批判。
四、布置作業(yè)
1、分析“騎桶者”、“煤老板”、“老板娘”的人物形象。
設計目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說創(chuàng)作三要素之一,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和對“虛構”的理解程度。
2、如果主人公“我”不是選擇騎桶去借煤,而是拎著空桶走著去借煤,故事情節(jié)又將如何發(fā)展?
設計目的:有助于學生在思考中釋放想像力,真正將“虛構”手法學以致用。
五、板書設計
騎桶者
卡夫卡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曹沖稱象》是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這篇課文講了曹操的兒子曹沖小時候稱象的故事,教育我們應該多觀察、遇事多動腦筋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說學情說目標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一年多的語文學習已經具有初步理解詞語能力。但曹沖稱象這個歷史故事遠離孩子們的生活實際,需要借助多媒體的圖片和動畫等幫助理解。根據(jù)本課生字很多的特點,選用一個課時的時間,讓學生完成識字、寫字,讓他們對課文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第二課時重點在于理解課文,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14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教學重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曹沖稱象的過程,懂得只有動腦筋,才能解決生活中問題。(教學難點)
這樣設計,是在充分尊重低年級階段目標的前提下,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功能,從而體現(xiàn)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三、說教法和學法
語文課是學生學“語”習“文”,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體,我在遵循低年級學生自身情況特征以及語言階段性特征,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學生興趣,在組織課堂教學中利用朗讀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說教學過程
1.第一課時,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通過多媒體展示大象圖片,引出課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再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隨后課件出示生字詞,學生自由認讀、指名讀、領讀、比賽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會認會讀,對個別易出錯的生字詞重點指導。然后再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好每一自然段,感知課文大意。最后指導書寫,按照正確的筆順書寫生字并組詞。
2.第二課時復習字詞導入,再出示大象圖片,讓學生圍繞圖片討論探究,相機指導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大象的句子,進而質疑導入:這么重的大象怎么稱呢?這樣設計本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利用圖片和文中句子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質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齊讀第三自然段,抓住“有的···有的`···也有的···”理解官員們不合理的稱象方法,就順理成章的理解了曹操“直”搖頭的原因。接著學生同桌合作、探究,利用找找,畫畫,讀讀,找到曹沖具體稱象的方法,抓住表示順序的關聯(lián)詞“把···再把···然后···”讀懂曹沖稱象的方法,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曹沖稱象的方法,體會這個方法的可行性。
我這樣設計本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親自去感受,真正理解課文的內容,在我的引導下,突破本課的難點。
最后把“你還有哪些稱象的好方法?”這樣一個發(fā)散性思維的問題拋給學生,這樣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去大膽構想,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達到了升華主題的目的,即遇到問題要多動腦筋。
五、說板書
4.稱象
官員們(有的···有的···也有的···)
曹沖(把···再把···然后···)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綱要中指出:提高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發(fā)展語言能力。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提供普通話的語言環(huán)境,幫助幼兒熟悉、聽懂并學說普通話!肚锾旃麑嵍唷肥且黄磮D講述。
中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秋景迷人的季節(jié)里,孩子們運用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秋天來了果園和田園的變化。在他們平時的觀察中,逐步體驗到秋天是果園和田園果子成熟的季節(jié)。有了這樣的生活經驗,為本次的活動做了很好的鋪墊。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點目標:
1,知道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幼兒學習用恰當?shù)脑~句描述秋天的果實。
2,幼兒能用恰當?shù)脑~句講述動物遠果子的情形。
為了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也做了相應的準備:
幼兒在成人的幫助下帶到街上看看水果和田里的果實,便于教師了解幼兒的知識儲備,做活動前的準備。
二、說教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顒又,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活動除了教師以飽滿的情緒感染孩子,以啟發(fā)式的提問引導孩子,還采取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
1、啟發(fā)提問法:幼兒的思維活動需要教師的激活,因此教師的提問要具有啟發(fā)性,引起幼兒的思考,培養(yǎng)思維的發(fā)散性和邏輯性。
2、直觀法:通過自制的動物頭飾,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引起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便于幼兒理解和記憶。本次活動運用了談話法、講解演示法、等教學方法。
3、游戲法:游戲法是萬法之首,游戲更是孩子們所喜歡的。在活動中親自做動作用語言描述,就能達到幼兒理解、鞏固的目的。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幼兒對喜歡吃的水果,他們學習的正是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在活動中我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的輕松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通過觀察法讓幼兒運用感官積極參與活動,討論法是幼兒最喜歡的方法,幼兒可以在討論、談話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
四、說活動過程:
。ㄒ唬、集體交流
1、談話: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現(xiàn)在是秋天的?
2、啟發(fā)幼兒簡潔的語言描述秋天的特征。
(二)、練習說話
1、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圖片上的情景。
2、提出要求:“秋天有哪些果實成熟了?”請幼兒用好聽的詞句說出果實的顏色、形狀、大小和味道。
3、出示實物,啟發(fā)幼兒用恰當?shù)脑~句描述,如:又紅又大的蘋果,甜甜的香蕉又大又甜南瓜等。
4、幼兒描述的詞好句引導全班幼兒學習。
。ㄈ、鼓勵幼兒講述“秋天的果園”
。ㄋ模⒊鍪緢D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
1、提問:圖中有哪些動物?它們在干什么?它們是怎樣運果子回家的。
2、讓幼兒運用恰當?shù)膭釉~(如抱、背、馱、頂、挑、推等),講述動物們運果子的情景。
3、請幼兒上臺表演,讓幼兒們能理解記憶抱、抬、馱、頂?shù)葎釉~表達的不同意義。
。ㄎ澹、游戲:運果子。
1、說明游戲的名稱、玩法及規(guī)則。老師邊戴頭飾邊說出某個動物的名稱后,幼兒看圖立即說出該動物運果子的動作,熟悉游戲后要求幼兒邊說動詞邊做動作。
2、教師與幼兒一起游戲。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游褒禪山記》,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文章語言難度適中,內容有很好的針對性,適合對高二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禪山記》與《石鐘山記》編入同一單元,前者是教讀課文,后者是自讀課文。兩者都是即事說理的游記!队伟U山記》的教學應是對《石鐘山記》自讀教學的引領和鋪墊。
。ǘ┙虒W目標
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jù)新課標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積累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知識。
2學生結合實際領會處世治學皆須堅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鑒本文即事說理的寫法。
3指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解、依據(jù)上下文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ㄈ┲攸c難點
依據(jù)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積累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知識。(積累“卒、道、極、觀、得、悲”等實詞,“以”、“其”兩個虛詞的'意義與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難點:領會文章所闡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說理的寫法。
二、教法學法
1.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因此,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教師范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2.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據(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3.教學方式:課堂講授和多媒體輔助
三、教學過程
(一)準備階段
我主要的準備工作是備好課,做好PPT課件。在課前兩天布置學生預習該課。
(二)課堂教學過程
我計劃兩個課時完成本課教學任務。第一課時完成對“言”的解讀;第二課時完成對“文”的品賞。每課時各設計四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課時
一、導入:由學過的《小石潭記》、《登泰山記》、《醉翁亭記》等文言文游記導入。
設計理由:回顧學過的類似文言文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對此課文的學習狀態(tài)。
二、課文導讀
1、學生讀題注,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學生自由誦讀一遍,教師強調注意讀準字音。
3、播放朗讀錄音,教師糾正學生誦讀時不正確的讀音
設計理由:掃清文言文閱讀的初步障礙
三、語言積累
1、小組合作。借助注解,疏通課文,學生整理文言詞語、特殊句式。
2、練習鞏固。(配發(fā)習題、實物投影)
(1)重點詞:卒、文、道、極、觀、得、夷、相、悲、勝
。2)詞類活用:舍、名、窮、謬、傳
。3)特色句式翻譯:(教師點撥,以直譯為主,力求準確)
、俳袼^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判斷句
、诖擞嘀靡。判斷句
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設計理由:以解釋加點詞、特色文句翻譯題形式,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也落實了重點詞句積累這個學習目標,為下節(jié)課“文”的品賞做準備和鋪墊。
3、課時小結
(1)學生齊讀課文,鞏固重點字詞。
。2)總結文言知識學法:一要熟讀,二要結合上下文推斷詞意。
四、課后練習
1、熟讀課文,整理虛詞“以”、“其”在文中的用法。
2、背誦課文1、2段。
第二課時
一、檢測導入
1、學生齊背課文1、2段
2、提問:本文是游記,從第一段交代看,作者參加游覽的三個點是什么?(出示游褒禪山示意圖)
由學生思考前兩段與后文的關系導入本課時的學習。
二、思考討論
1、學生自讀全文,思考本文與其他游記的異同。
設計理由:幫助學生弄清本文形式上是游記,內容上其實是議論文。
2、議論的標志是哪個句或字?(“于是余有嘆焉”的“嘆”,“有所得”的“得”),“嘆”“得”指的是什么?(兩個觀點:①盡吾志;②深思慎。
3、教師結合資料補充王安石變法及其堅定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
4、思考:王安石游褒禪山有“得”,你還會有哪些“得”?以此來落實教學目標
三、反饋鞏固
1、歸納寫法。
問題設置: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lián)系的?
。ㄔ噺蘑龠^渡銜接;②兩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應;③游山與處世治學兩者的內在聯(lián)系這三方面思考)討論。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補充。意在指導學生用歸納和比較的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明確:
。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3)結構嚴謹,前后照應。
2、理清思路。(幻燈片出示課文結構圖)
3、指導背誦3、4段。
4、簡要總結:文言文學習要熟讀精思,要因言悟道。
四、拓展遷移
1、學以致用:聯(lián)系學生實際談談志、力、物三者之間關系。(可以預設名校、重點班問題;家教問題。老師、學校都是“物”、是外因,學習最主要的是自身的努力)
板書設計
記敘(議論的基礎)——山院洞碑
議論(記敘的深化)——盡志無悔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哦!蘇珊娜》是一首典型的美國西部音樂風格的歌曲。全曲共有六個樂句,旋律輕快流暢,曲調素材精練,易唱,易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歌曲不僅表達了對朋友真誠的情誼,也是對生活中美好事物追求的一種向往。通過這首歌曲的學習,可使學生們從中學會珍惜朋友、珍惜友誼。
二、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歌曲,使學生懂得珍惜同伴間的珍貴友誼;
2、過程與方法:通過肢體伴奏、樂句問答等形式,引導學生用輕快、跳躍、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
3、知識與技能:學會用肢體語言為歌曲伴奏,增加學生對音樂的表現(xiàn)力。
我把教學重點設定為:學生能用輕快、跳躍、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設定為:學生能用肢體語言為歌曲伴奏。
三、教法和學法
我在本課中的'教學方法是:結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在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法、興趣引入法、視覺圖像法、游戲法等教學方法。通過“樂句問答”的游戲,律動、舞蹈等并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努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感受和表現(xiàn)音樂,從而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學過程追求動靜結合、張馳有度,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學生的學習方法是:通過整體感知、模仿、聽唱法、小組合作等方式,引導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感知音樂、表現(xiàn)音樂、享受音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四、教學過程
本堂課我針對教學目標,為這堂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作了精心設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使技能訓練滲透于藝術感覺中,貫穿于音樂實踐中。下面我對課的流程作簡單的陳述:
。ㄒ唬┡d趣導入
首先我用多媒體、講故事的方式導入新課,使學生對歌曲的背景有個初步的認識并對歌曲產生興趣。
。ǘ┕(jié)奏練習
1、讓學生先觀察老師是怎么為歌曲伴奏的;
2、學生學習伴奏;
3、師生一起為歌曲伴奏。
。ㄈ⿲W習歌曲
1、朗讀歌詞(按節(jié)奏朗讀歌詞)
。1)重點詞的學讀(阿拉巴馬、路易斯安納州)
(2)分句學讀歌詞
。3)完整朗讀歌詞
。4)最后通過“樂句問答”的游戲,引起學生興趣并鞏固歌詞的朗讀。
2、學唱歌曲
。1)先聽老師范唱
(2)“樂句問答”學唱歌曲
。3)完整演唱歌曲,強調用輕快、跳躍、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
(4)配上肢體伴奏演唱歌曲
。ㄋ模┱故
1、小組相互表演選出代表上臺表演,其他組員為其伴奏;
2、老師進行鼓勵并點評。
。ㄎ澹┬〗Y:懂得珍惜同伴間的珍貴友誼。
總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力求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xiàn),都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受到了美的熏陶。在此,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說課稿 篇8
尊敬的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語言活動--動物的傘。
《動物的傘》是一首充滿童趣的詩歌。分別描繪了小鳥、螞蟻、青蛙這些小動物在遇到下雨時,開動腦筋想出的各種躲雨的好辦法。這些小動物恰似一群天真、活潑、好動的孩子,充滿了無限的歡樂與生機。這首詩語言質樸、清新,重復性的結構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兒記憶和仿編。
一、說學情:
孩子們在以往類似的語言活動中,大多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作品的主要內容,并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文學作品。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注意引導幼兒積累和豐富詞匯,并努力為每個幼兒提供在集體面前大膽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說教材:
。ㄒ唬┙虒W目標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fā)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jù)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fā)展現(xiàn)狀,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語言的美。
2、引導幼兒仿編詩歌。
。ǘ┲攸c和難點:
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語言的美。"上,難點是:引導幼兒仿編詩歌。
三、教法和學法
整個活動我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讓幼兒在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松氣氛中學習。其中,我還運用了課件演示法、啟發(fā)提問法、游戲法等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與方式:
這堂課我共安排了四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我用傘舞的形式導入新課,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演示傘舞)欣賞完后,我提出問題"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對于這種生活經驗比較強的問題,我可以請一些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幼兒來回答,并及時加以表揚和肯定。
第二環(huán)節(jié)我安排的是學習詩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三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
第一的問題是"老師帶你們到一個美麗的森林去玩,看看那里發(fā)生了什么故事",通過展示課件,把幼兒帶入詩的意境中。這個故事把幼兒的聽覺與視覺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瞧,這美麗的畫面,動聽的雨聲,多美妙!
我設計的第二個問題是"哎呀!這些小動物會用什么東西當傘呢?"這個問題可以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告訴我"老師,大樹是小鳥的傘"、"荷葉是青蛙的傘"等許多自編的詩句,激活了幼兒的思維。
緊接著我又提出了第三個問題:"哪里的什么是誰的傘?"使幼兒有一個明確、清晰的思維方向,回答起來比較有條理。在看看、想想、說說的過程中,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以此來激發(fā)每個孩子學習詩歌的愿望,是解決教學重點的.有效方法。
第三環(huán)節(jié),我安排的是創(chuàng)編活動。啟發(fā)幼兒進行拓展學習:小鳥、螞蟻、青蛙都有了傘,可是還有些小動物沒有傘呀,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什么東西能當它們的傘?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采用的是直觀教學法,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進行自由創(chuàng)編,我再加以適當調整幼兒的語言,有效地突破了難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更多的是運用激勵的手法,沒想到在一首短短的四句小詩之后,幼兒們竟又創(chuàng)編出許多優(yōu)美的詩句,超出我的想象。這正是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xiàn)幼兒的主體地位,調動發(fā)掘幼兒潛能所至。
第四環(huán)節(jié)安排的是幼兒最喜愛的游戲活動。我自制了一些可愛的頭飾(一一展示,介紹)。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能充分地表現(xiàn)自我,感受快樂。這是我和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戲時的歡樂情景。充分體現(xiàn)了《綱要》中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精神實質,達到玩中學的目的。
一個活動結束了,但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幼兒的興趣在延續(xù),為此在活動延伸部分我請幼兒們?yōu)樽约合矏鄣膭游锘蜃约涸O計設計一把傘,來提高幼兒自主創(chuàng)新的學習能力。
五、最后,說說我的一些教學體會:
在創(chuàng)編活動中,首先我采用了直觀教學法,使幼兒順利地說出畫面中小白兔和小雞的傘。在我進一步的引導下,孩子們的思維立刻變得活躍起來,竟然想到了"白云是小鳥的傘"、"媽媽是我的傘"等許多意想不到的詩句,孩子們的想像力真是海闊天空!當然只要是合理的,當時我都予以了肯定,而我們老師更要為他們創(chuàng)設這種想說、敢說的情境。
【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理說課稿-《大洲和大洋》說課稿07-12
高中漢語說課稿《我很重要》說課稿06-29
尊嚴說課稿01-17
《臺階》說課稿01-23
《繁星》說課稿01-23
散步說課稿01-26
《爬山》說課稿01-26
《金子》說課稿01-20
《琥珀》說課稿01-20
《鯨》說課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