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編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優(yōu)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理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1節(jié)“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成像規(guī)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系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fā)現問題、激發(fā)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钪械耐哥R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guī)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
【教法分析】
本節(jié)課是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第一次進行全過程探究,本節(jié)課需要兩個課時,第1課時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猜想能力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學生猜想時一般不懂怎樣去猜想,有時猜想與提出的問題毫無關聯,所以我們關鍵應該引導學生怎樣去猜想,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導學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亂猜想。設計實驗是探究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研究什么和怎樣去研究,實驗時應該觀察什么、測量什么、記錄什么?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表格數據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歸納總結,這樣讓學生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歸納科學規(guī)律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
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通過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guī)律。
【重點難點】
重點:
、賹ν雇哥R成像規(guī)律的理解和認識。
、诮M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
難點:
、僦笇W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起實驗與物理模型之間的必然聯系。
、诮M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規(guī)律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根據上節(jié)課生活中的透鏡提出利用什么光學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異的問題,再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引入新課。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透鏡成像情況并回答問題,并產生凸透鏡有什么規(guī)律的想法,從而激發(fā)探究的興趣。
二、新課導學
提出問題:
學生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景,從而提出問題。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都有凸透鏡,但有大小、倒正和虛實的差異,通過引導學生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提出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有什么關系。
猜想:
繼續(xù)觀察:
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的同相點及不同點,引導學生針對像的大小、倒正和虛實分析并做出其與物距或者像距大小關系有關的猜想與假設,同時板書。
設計實驗:
指導學生要檢驗猜想是否正確需要實驗,提出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
給出器材,讓學生根據猜想設計實驗方法,并說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實驗觀察什么、測量什么和記錄的數據以及實驗的主要步驟及過程。
演示:根據學生的實驗方法補充說明實驗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如:蠟燭、凸透鏡、光屏擺放位置。根據猜想,實驗時先改變物距,由大到小進行幾次實驗。并提醒學生怎樣觀察像;怎樣記錄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進行實驗:
學生閱讀、討論、作答,舉手發(fā)言。其他同學評估、改進實驗方法。明確實驗目的。
回顧凸透鏡焦距測量的方法,并讓兩位學生測出本節(jié)課凸透鏡的焦距。
教師巡視,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及時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并鼓勵最先完成實驗的學生填寫黑板的數據。(見附表)
分析與論證:
教師事先畫好表格,指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思考得到什么結論,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并進一步思考、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并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討論思考得出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或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系有關,進一步綜合、分析歸納出: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驗像;
當f
當u 成實像時,物距變小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三、歸納小結 教師同時用flash動畫連續(xù)完整地展示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請學生小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從知識、方法、有什么體會方面小結,并觀看動畫進一步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學生活動進行熱熱鬧鬧,但我們一定要注意,要達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特點的探究,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斷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升華,深化對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認識,從而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得出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原理。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描述交變電流的物理量》,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過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而本節(jié)內容是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和補充,是本章的基礎,為變壓器和電能輸送兩節(jié)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可以說本節(jié)課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交變電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計算。難點:理解交變電流有效值的物理意。 二、目標分析 基于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和技能:1。理解什么是交變電流的峰值和有效值,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2。理解交變電流的周期、頻率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我國生產和生活用交流電電的周期(或頻率)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論證能力。2)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科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本節(jié)知識的學習,體會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2)培養(yǎng)學生的建模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本節(jié)內容特點我確定的教法與學法是: 教法: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本節(jié)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我采用講述、對比、探究,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學法: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三、過程分析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實驗引入新課 將標有(8 V,500 μF)電容器接到直流8 V和交流8 V的學生電源上,直流的沒問題,交流的幾分鐘后聞到燒糊味,后聽到爆炸聲。接下來我提出以下問題: 1、電容器為什么接在8V交流電上很快就擊穿了呢? 2、8V交流電壓中的8V代表什么呢? 設計意圖:該演示實驗實驗現象扣人心弦,極大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緊接著三個問題乘勢引導學生思考,自然引入有效值概念的教學。 (二)。實驗體會有效值的其物理意義,定義有效值。 演示實驗:如下圖所示,將兩只“6 V、0。3 A”的小電珠A、B,一個接在6 V的直流電源上,一個接在有效值為6 V的交流電源上,觀察燈的亮度。 這個交流電的效果和這個6V的直流電的效果是相同的。 由此概括交流電有效值的定義為:讓交流與恒定的直流分別通過大小相同的電阻,如果在交流的一個周期內它們產生的熱量相等,那么這個直流電的'值就是這個交流電的有效值。 接著我進一步說明:人們通常說的家庭電路電壓220V,指的就是交流電的有效值。交流電的電氣設備上標出的電壓、電流的額定值,一般交流電表的讀數也是指的有效值,以后提到的交流的數值,凡沒有特別說明的,都指有效值。 (三)、正弦交流電的有效值 有效值與最大值的關系教材是直接給出的,教材不要求證明 的關系,但我們要使學生記住有效值與最大值的關系,并能計算應用,但要強調峰值與有效值 關系只適用于正弦式交變電流。 這里我說明一下的是:關于周期和頻率,由于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我在教學中點到為止。 (四)、例題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交變電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計算,所以這里我重點設置了兩道例題: 第一道:計算課本35頁思考與討論中圖5。2—2中的有效值是多少? 這道例題我找兩名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學下邊做。 完成后,其他同學評價。這道題旨在練習有效值的計算。 第二道:課后問題與練習的第4題。 這道例題我以提問的方式完成,這道題旨在練習正弦交流電的周期、頻率、有效值的計算。 (五)當堂訓練,鞏固提高 設計適量的練習題,并且將練習題分為A、B兩組供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六)課堂小結和作業(yè)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jié)的內容,構建知識框架,作業(yè)布置要有針對性,梯度。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總結,真正達到了檢驗學生課堂效果的目的。 作業(yè)課后2、3、4題; 板書設計我分兩部分,主板書寫在左側,體現本節(jié)課的主干知識,副板書在右側,主要畫用來輔助說明的草圖。 四、效果分析 通過以上的過程設計我預計可達到以下效果。1。 能夠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實現本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2。 能夠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發(fā)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 變規(guī)律的傳授過程為規(guī)律的探究過程能夠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當然本節(jié)課的設計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guī)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了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教學器材】 顯微鏡,凸透鏡(兩只),凹透鏡(一只)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近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遠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眼鏡的度數如何計算 二、引入新課 放大鏡可以使我們看到較小的物體,但是太小的物體像細胞,用放大鏡卻不能看到。為了能看到細小的物體,人們制成了顯微鏡。為了看清遠處的物體,人們又制成了望遠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顯微鏡和望遠鏡。 三、新授課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原理:先用一個接近物體的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后再用另一個接近眼睛的凸透鏡把這個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 離物體近的這個透鏡叫物鏡,其焦距較短;離眼睛近的這個透鏡叫目鏡,其焦距比物鏡稍大。兩鏡間的距離可以調節(jié)。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倌蔑@微鏡時,要一手緊握鏡臂,一手托鏡座,不要單手提拿,以防目鏡或其他零件滑落。 、陲@微鏡不可放置在實驗臺的邊緣,以免碰翻落地。 、鄄灰S意取下目鏡或拆卸顯微鏡的各種部件,以防灰塵落入內部或發(fā)生丟失損壞等。 、苁褂蔑@微鏡時,操作要正規(guī),養(yǎng)成兩眼同睜、兩手并用的習慣,邊觀察邊計數和繪圖等。 ⑤要保持顯微鏡的清潔,發(fā)現有灰塵或操作中不慎使鏡頭和載物臺沾上染料、水滴等,應及時擦去。光學和照明部分的鏡面只能用擦鏡紙輕輕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綢布等擦摸,以免磨損鏡面。機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揎@微鏡使用完畢,轉動粗調螺旋上升鏡筒或下降載物臺,取下標本片,轉動轉換器使物鏡離開通光孔,然后再下降鏡筒或上升載物臺使接近物鏡,垂直反光鏡,下降集光器,關閉虹彩光闌,復原傾斜關節(jié)和報片器位置,把顯微鏡放回鏡箱。 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亠@微鏡的放大倍數等于物鏡和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陲@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長和寬的倍數 、畚镧R、目鏡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ǘ┩h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有一種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由兩組凸透鏡組成?拷矬w的叫物鏡,焦距較長;靠近眼睛的叫目鏡,焦距較短。物鏡的第二焦點與目鏡的第一焦點重合。 3、原理: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于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但是由于“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望遠鏡的直徑比我們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還有一種望遠鏡用凸透鏡作物鏡,用凹透鏡作目鏡(伽利略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也常用凹面鏡作物鏡。 望遠鏡成的是倒立的像,而日常及軍用望遠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像,是因為安裝了正像系統。 5、思考題 用望遠鏡看遠處運動的汽車,其運動速度比實際上的速度快了還是慢了? 四、課堂練習 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板書設計 5、顯微鏡和望遠鏡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結構:由兩組凸透鏡組成。 3、原理: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 3、原理: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由于“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不易講得太深,只要求讓學生知道兩個凸透鏡組合能產生神奇的效果,激發(fā)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熱情。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機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冊(必修)的第五章"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第七節(jié)內容。 機械波是機械運動中比較復雜的運動形式。它作為周期性變化的運動,廣泛地涉及物理學的各個領域。上好這節(jié)課不僅可以鞏固以前學過的有關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知識,還可為今后學習電磁振蕩,電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初步認識到學習波動知識時重要的是要會確定波的總的運動情況,即由波長,頻率和波速等物理量來表征運動情況,而不是確定單個質點在某一時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研究方法,發(fā)展學生智力有著特殊的意義。 (2)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心理特征及本節(jié)課教材大綱要求,擬定下列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明確機械波的產生條件;掌握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波動傳播過程的特 征;了解機械波的種類及其傳播特征;初步了解描述機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邏輯思維及歸納總結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 的時空觀念。 3,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用辨證的觀點探究物理過程及其規(guī)律,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2) 重點,難點分析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描述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因為波動過程的細節(jié)不容易體現出來,教學過程通過課件模擬物理過程的方法進行重點難點的突破,使學生獲得較直觀的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以激發(fā)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濃厚興趣。 二,教法與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科學教學必須讓學生們參與以探究為目標的研究活動,使他們同老師和學生一起在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對從學生們所親歷的事物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學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基于這種理念,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指導——自主學習法,通過課件和實驗演示,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和討論,以期達到教學目標。有著豐富生活體會的學生往往對波動形成的物理過程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了使學生能認識機械波這一特殊的運動形式,教學中可以滲透"指導——自主學習"的教改思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突出學法指導,思維啟發(fā),和師生的情感交流。通過學生小實驗和教師實驗演示及課件模擬物理過程,逐層深入,讓學生分成小組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中進行分析探究,總結波動特征。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從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動過程,進而搞清波動的成因。引導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問答或自問自答,進入思維的遷移,每觀察到一個現象都去想想幾個為什么。真正培養(yǎng)起抽象思維能力和獨立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所有學生的各種不同見解,技能和經驗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學生培養(yǎng)成科學探究推理嚴謹縝密,思想方法與行為方式以及社會價值觀念都有助于科學學習的科學學習者。 三,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引入 。ㄕn件)在生活中,我們是否見過此現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靜的水 面,會看到水面上蕩起圈圈漣漪,起伏不平的波紋向四周傳播出去,形成水波 (課件)曾記否,當進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讓學生按順序逐個相繼站起,坐下,這時全班的同學都有機會親身體會到作為波動中的一分子的運動情況,引導學生分組思考,討論波動的成因) (課件)"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連綿起伏的山巒構筑了 華夏民族的`脊梁…… (小實驗:學生同桌兩人用手抖動課前準備好的繩子,會看到凹凸相間的波向繩的另一端傳播出去,形成繩波。) 上述現象,都是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波的情形,那么,波形成的條件 是什么呢 波是什么 前面我們學習過的機械振動是描述單個質點的運動形式。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由大量質點構成的彈性介質的整體的一種運動形式——機械波。 機械波的概念和產生條件 機械波的概念: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就形成了機械波。上述的 水波和繩波都是機械波。 2,機械波的產生條件:振源和介質(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所觀察的現象,歸納總結) 振源——產生機械振動的物質,如在繩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動。(如果沒有連續(xù)的振動,則質點很快停止下來。) 介質——傳播振動的媒質,如繩子,水。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1,介質模型:把介質看成由無數個質點彈性連接而成,可以想象成 如右圖所示。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由于相鄰質點的力的作用,當介質中 某一質點發(fā)生振動時,就會帶動周圍的質 點振動起來,從而使振動向遠處傳播。(課件演示相鄰質點的相互作用) 。▽嶒灪驼n件演示)繩波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質點間有彈力聯系著。開始時刻(t = 0),各質點都處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個質點受到外力作用將開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簡諧運動,設振動周期為T,則經過T / 4,質點1已經達到最大位移,正要開始向下運動。質點2的振運動較質點1落后一些,仍向上運動;質點3更落后一些,此時振動剛傳到了質點9。經過T / 2時,質點1回到了平衡位置,并繼續(xù)向下運動,質點9剛到達最大位移處,此時振動傳到了質點17。依此推論,演示經3T / 4,T和5T / 4后各質點排列成的波形。 機械波的特點 1,介質中各點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復運動——振動。 2,各質點并不隨波向波的傳播方向遷移。 3,各質點在振動時有時間上的先后。 4,波是能量傳播的一種方式。 。ㄐ嶒灒簩W生用手抖動繩子,形成繩波。如果不再抖動,則原位的質點很快平靜下來。它說明波動是伴隨著能量傳播的,要維持波的傳播,必須不斷地給振源提供能量。) 橫波與縱波 按波的傳播方向和質點的振動方向可以將波分為兩類:橫波和縱波。 1,橫波 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間的波形——波峰,波谷) 2,縱波 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在一條直線上。(疏密相間的波形—— 疏部,密部) 例:聲波是縱波。其中振源是聲帶,介質是空氣,固體,液體等。 。ㄕn件演示兩類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說明:地震波既有橫波又有縱波。(拓展學生的認知層面) 機械振動與機械波的關系 課件演示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圖象,啟發(fā)學生思考兩者的區(qū)別與聯系。 作為課后思考題。為下一節(jié)課作鋪墊。 課堂小結 1,只有振動才有可能引起波動。 2,只有通過介質,才能由局部的振動引起全局的波動。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復運動——振動。 4,每一局部并不隨波向波的傳播方向遷移。 5,每一局部的振運動在時間上有先后。 6,機械波是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過程,它是一種振動形式,又是能量傳遞的一種方式。 。ㄒ龑W生歸納總結,并對問題研究的方法做出評價,思考描述波動與振動的物理量有什么不同。) 開場白: 各位領導、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上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現象》,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說,本節(jié)課題的設計思路。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 階段的物理課程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啟蒙課,引言則是啟蒙課的開篇。向孩子們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展示五彩繽紛、充滿神奇的物理世界。通過引言學習讓學生們初 步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物理學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學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們對物理世界有一種新奇感、求知欲,產生學習物理的濃厚 興趣。引言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引言可見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方面培養(yǎng)學生,而且還將注重 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培養(yǎng)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根據的懷疑精神,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識等 2、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知識目標(1)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初步感受物理現象的奇妙,激發(fā)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力目標(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初步體驗觀察的方法,能根據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 情感目標(3)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實驗探究,從而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使學生們對物理世界有種新奇感、求知欲,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北京教師招聘網/html/jiaoshi/yueduziliao/ 難點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二、說教法 物理課是 八年級學生接觸的`一門新課程。這門課對于部分八年級學生來說簡直有點“談虎色變”,因為聽哥哥姐姐或高年級同學說物理最難學,所以對物理課已經產生逆反心 理和畏難情緒。要改變同學們對物理課的偏見,必須用“興趣”心理去戰(zhàn)勝他們的“逆反”心理。心理學理論指出對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難忘的。而引言 課是八上物理的第一節(jié)課,所以我精心設計,力求把它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們一接觸物理,就對它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美好的印象。本節(jié)課我采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分 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教師邊演示、邊導 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三、說學法 根據新課 標的要求和本節(jié)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著重指導學生如何觀看演示實驗和自己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 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fā)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因為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節(jié)課,對于這些物理現象,無需讓學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 的過程,并產生追根究底的欲望,獲得科學研究方法的初步體驗,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四、說教學程序 1、 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幅圖片(如蔚藍色的天空、從樹上掉下的蘋果、浮在水面上的鋼鐵輪船等)和一段二胡曲。從幼年起我們就對自然界中的現象懷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一個個現象覺得就是一個個謎,總想把它們打開,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秘,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2、 進行新課 (1)觀察有趣的物理現象 本活動包 括兩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完成這兩個實驗本身并不難,教師也無需花費力氣去講解實驗的原理,但在整個活動中要讓學生參與到對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實 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北京教師招聘網/html/jiaoshi/yueduziliao/ 究,啟發(fā)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對于提出有獨到見解問題的學生要給于鼓勵。例如,放 在玻璃罩里的長、短兩只蠟燭,誰先熄滅的演示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究竟是那只蠟燭先滅,引導學生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實驗時控制條件可得 出不同的實驗結果。實驗完成后,在啟發(fā)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提問。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會提出各種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 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fā)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 呢?”接著做水煮金魚的演示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一猜,實驗后,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fā)興趣。 (2)動手做一做 這是學生 第一次獨力觀察物理現象,我采用同座位的兩個同學為一小組的方式進行;顒(1)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書本上的字,你發(fā)現了什么?請同學們做個小小科學家, 實驗前先猜測結果,再做實驗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比賽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發(fā)現的物理現象最多。實驗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觀察和思考時間。引導學生仔細 觀察物理現象并說出自己的各種發(fā)現。如從杯子側面觀察發(fā)現書本上的字是變大了;發(fā)現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近,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大;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遠, 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小,其間還有一個字體左右反向的過程;從杯口向下觀察的情況等。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再請同學們將自己沒有發(fā)現的物理現象做實驗 驗證。教師不要刻意追求學生得出完整的觀察結果,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最后請同學們參與探究活動(2)隔著玻璃板、課本、搪瓷盤、塑料板等物 品,磁鐵對鐵釘的吸引會變化嗎?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發(fā)現了許多物理現象,也產生了許多疑問,要想知道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等你們學習了物理以后,就能 將這些謎一個個打開。 3、 課外作業(yè) (1)調查一下,你周圍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和問題? (2)做以下的小實驗: [1] 將一個生雞蛋放進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漸向水里加食鹽并使其溶解,注意觀察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并對這個現象提出問題。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種一小杯)沿著杯壁依次緩緩倒入深玻璃杯內,然后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蠟燭。將你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并提出問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介 這節(jié)課要探究的內容比較豐富,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上,給出了什么叫平拋運動,提出了探究的問題: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探究的過程既有實驗現象的觀察。又有分析、推理的過程,還將實驗現象與分析、推理結合起來,探究出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運動規(guī)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 2.知道平拋運動形成的條件。 3.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4.會用平拋運動解答有關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線規(guī)律來研究復雜的曲線運動,滲透物理學“化曲為直”“化繁為簡”的方法及“等效代換”“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拋物體探究實驗中突出了“實驗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際情景培養(yǎng)學生關注物理、關注生活的意識,并且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使學生愛物理、愛生活。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 難點:平拋運動規(guī)律的得出過程。 二、學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1)高一學生已經具備較好的物理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 (2)學生剛學習過直線運動規(guī)律,對直線運動的分析方法記憶猶新;并在上一節(jié)中剛學過運動合成與分解的知識,對這一分析曲線運動的方法并不陌生,這為本節(jié)課在方法上鋪平了道路;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學方法和學法。 教法:探究式教學法和情景創(chuàng)設教學法 學法:以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設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魚”,教是為了不教,根據本課題的特點和學生的基本情況我作如下的教學設計。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一章第四節(jié)《測量平均速度》。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首先分析教材。本節(jié)是學生的第一次分組實驗課。教師通過這節(jié)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鞏固前面學習的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測出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讓學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數值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會不同。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整個實驗過程,體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量物理量的科學方法。由于本節(jié)課是學生的第一次分組實驗課,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遵守實驗室的要求,認真按照規(guī)則做好實驗的習慣。在認識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分析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①.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②.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確定本節(jié)的重難點。 1、會用刻度尺和停表測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是本節(jié)的重點。通過實驗,讓學生學會使用停表,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里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利用刻度尺側長度時,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 2、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計時,是本節(jié)的難點。利用啟發(fā)式教學,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測量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時間,計算平均速度。在斜面上標注出起點,利用金屬片指示終點,便于計時和測量長度。由于通過下半段路程的時間較短,不易測量,引導學生利用測量較長的時間,間接求出,即,利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再分別計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進行比較。從而強調出,平均速度是物體在哪一段時間內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由于小車從斜面滑下較快,到撞擊金屬片之前的時間不好測量,在學生分組實驗后,教師利用位移傳感器和計算機進行演示,將小車的運動記錄下來,得到小車運動的s—t圖像,進行簡單介紹,選取其中一段時間對應的圖像,求出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可選取不同時間段進行計算,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同時也可得到所選取的研究區(qū)域的v—t圖像,直觀的看出小車的速度的變化情況。 二、說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以及初二學生年齡特點,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們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為主體,采取探究式教學方法,按照“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價──分析應用”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對身邊現象的已有觀察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和猜想,進而自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交流評價、歸納總結、最后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并結合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的獲得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獲取物理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依據本節(jié)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是認識規(guī)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演示】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讓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設疑,提出問題:小車在前半程運動的快,還是后半程運動的快?學生猜想回答。教師總結:要想知道哪一段運動的快,就要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停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測出在斜面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后半程快。板書課題:測量平均速度(大約5分鐘) 2、新課教學向學生介紹實驗器材。要求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測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最后計算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并完成實驗報告。(實驗前先讓學生練習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約10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進行展示。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那么后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停表又如何使用呢?請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繼續(xù)進行實驗,測量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把數據填在表格里。(約10分鐘)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進行交流討論,從而比較出哪一段運動的快。在實驗過程中提醒學生: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共同總結,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運動下來時,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教師接著提問: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運動的快嗎?有什么辦法嗎?引導學生完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運動的快。(約4分鐘) 從而可知,講平均速度或計算平均速度時,必須強調是物體在哪一段時間內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接下來老師利用位移傳感器和計算機將小車的運動情況演示,記錄下來,這樣可以直觀的看出小車的速度的變化情況,比較出哪一段運動的快。(約8分鐘) 3、小結: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wěn)定性。學生共同總結測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強調重難點;再完成課堂反饋題,對其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講評,掌握學生的學習趨勢,及時調控,以鞏固教學目標,強化重點,深化難點。(約3分鐘) 4、布置作業(yè):完成實驗報告 四、說板書設計 由于板書對學生的視覺刺激作用明顯,恰當的板書有助于教師闡述和講解教學內容,使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因此在黑板上保留時間較長。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電》的第三課《簡單電路》,它是在前面階段,學生已經可以自己建立使小燈泡亮起來的簡單電路基礎上,來獲得更多建立電路的經驗。從單元結構來看屬于承上啟下的一課,上好了既是對前面內容的延伸總結,又能啟發(fā)學生探究電路的興趣,給后面課程的學習鋪好路。 根據新課程要求及本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xù)提供電能的裝置——電池。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過程與方法: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2、觀察、描述和記錄有關的實驗現象。3、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對電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1、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難點: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教學準備:每小組小燈座2個、小燈泡2個、電池盒1個、1號電池1節(jié)、導線4根、記錄紙若干,記號筆1支。 教學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關于簡單電路,學生已經在前面學會了多種點亮小燈泡的方法,并且有的同學早就知道用燈座、電池盒連接電路,這很容易使學生降低繼續(xù)探究的興趣。 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進一步提高電路經驗,既讓學生形成科學概念,又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我想:給孩子一杯水,不如讓孩子自己去尋找水源。在教學中,我主要設計為動手操作、探究發(fā)現為主,適當講解、情境激勵為輔。為了讓探究活動更有趣、更透徹、更扎實,我將教材上的兩個探究活動細分為三個探究活動:玩一玩——連接一個帶燈座、電池盒的簡單電路;畫一畫——學生設計電路符號,并畫出簡單電路圖;賽一賽——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圍繞:"在活動情境中發(fā)現問題,在實踐探索中研究問題,在交流辯論中解決問題"這樣一個思路來展開教學。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情導入,引出問題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新課開始,我先播放燈景視頻給學生欣賞,再讓學生連接電路(預設問題:這些燈光美嗎?我們想不想將小燈泡點亮?那先請你們用1分鐘的時間點亮了小燈泡,并畫出電路圖。。引導學生發(fā)現見過的燈泡沒有用手握住!自 己連接的小燈泡不能松手,于是學生經過思考,聯系到必須要將燈泡、電池固定好, 才能松手。設此情境,很自然地就將學生帶入到簡單電路。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我設計為認識新的電路元件和三個探究活動,以此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集體討論新的電路元件的結構、使用方法。(趣味預設:因為今天我們要進行連電路比賽,所以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小幫手小燈座、電池盒——出示燈座、電池盒圖,有誰知道小燈座、電池盒的結構是怎樣的?并請一學生上臺安裝連接?)活動一:玩一玩(連接一個帶燈座、電池盒的簡單電路)趣味預設:電路小幫手請到了,你們想不想玩一玩有小燈座、電池盒的電路?但老師要求畫出電路圖!學生連接電路會發(fā)現非常簡單、方便,可畫電路圖變得麻煩了。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發(fā)現問題,并為下一活動目的做好鋪墊。 活動二:畫一畫(學生設計電路符號,并畫出簡單電路圖)這個活動是教學重點之一,教材安排是畫一個簡單的電路圖,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電路符號的實用性、重要性和最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整合教材要讓學生設計電路符號。先引導學生畫復雜的電路圖,讓學生聯系到會遇見的種種困難,由此使學生迫切希望知道用簡單的方法畫電路圖,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解決問題。(趣味預設:剛剛你們連接電路很快,老師對于你們畫電路圖的速度還不服氣,你們敢不敢挑戰(zhàn)畫有5個燈泡的復雜的電路,你們遇到了什么樣的情況?根據這些出現的情況,你們覺得最好用什么方法來畫電路圖?接下來,比一比哪一組設計的電路符號最簡單、最方便。)在實驗匯報,以學生討論的形式進行,對于畫電路圖活動涉及到多條導線重合、電池盒、燈座是否要畫出來等問題著重討論,比較出設計最合理的電路符號。同時,必須根據學生設計的情況,介紹用簡單符號畫電路圖的方法。這是符合中年級學生思維特點的,可以在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學習平臺中展現自我。 活動三:賽一賽(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這個活動是教學重點之二,教材安排是連接串聯、并聯電路,是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這兩種電路,并做到科學學習起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回歸于生活。 首先,先讓學生畫出電路圖,再動手操作,完成一個"從想到做"的過程,實驗匯報以交流的形式,在此讓學生發(fā)現、認識串聯和并聯電路及其各自特點。(趣味預設:你們將一個燈泡能點亮,你們敢不敢比一比同時點亮兩個燈泡,看看誰的方法最多,先將要連接電路畫下來,再進行連接!比比兩種電路圖有什么不同?)再次,讓學生聯系到生活中的路燈設計,利用串聯、并聯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發(fā)現生活電路中隱含的科學技術。(預設:根據我們讓更多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你們能不能科學地設計一個有3個路燈的電路圖。實驗匯報再次以交流的形式進行,各自介紹用的什么電路連接方法,為什么選用這種方法?)三、拓展延伸思考:如果這些路燈一直亮下去,又會怎樣?怎樣才能輕松地控制電路燈泡的亮與不亮?為下一課"做一個小開關"設思維的起點。 最后鄭重提醒學生:記住我們今天研究用的是電池,它的電流很小,不會對人造成傷害,千萬不能從插座接電。那樣做非常危險,甚至會造成火災和人員死亡。 綜合上述,我在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注重突出以下兩點:1、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營造開放性的探究空間。2、把關鍵問題設計為活動,促進學生探究活動的層層推進和思維的卷入。 總而言之,科學不是簡單的陳述概念和揭示自然規(guī)律,更為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自己學習,找到研究自然現象、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的方法和途徑,帶領他們去發(fā)現、探索、體驗、感悟科學學習的魅力!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壓強》,根據新課標理念,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過渡句)首先,我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壓強》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壓力和壓強的知識是對前面學力作用效果的延續(xù),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做基礎,因此學好本節(jié)課內容對全章有重要意義。 (過渡句)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 二、說學情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并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jié)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jié)內容學生之前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過渡句)通過比較知識點間的聯系,以利于后續(xù)的應用。因此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壓強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了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習控制變量法,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過渡句)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壓強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難點】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币虼宋也捎玫慕虒W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出示圖片:展示兩個體重差不多的'人,穿與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舉出駱駝為什么不會陷進沙里,蚊子口器為什么容易刺破皮膚,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出今天的課題——壓強。(板書) 【設計意圖】正如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边@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時我將分別演示兩組實驗:(1)在同一塊海綿上放兩個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個砝碼;(2)實驗保持與上一次乙實驗相同,丙實驗把小桌反過來放在海綿上,再在小桌上放一個瑪法。 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兩次實驗的現象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板書)(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并說明:上述實驗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定義為: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并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根據比值定義法,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有名稱: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yǎng)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最后講授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板書),我通過出示一些生活實例的圖片:推土機的寬鏈條、美工篆刻刀的刀頭、火車上的破窗錘、火車軌道下面鋪設枕木,原因是什么?學生會說出:推土機的鏈條和火車軌下面鋪設的枕木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篆刻刀和破窗錘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我將總結: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出示一道練習題,應用壓強公式進行解決: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jié)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 在小結時,我會結合板書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在課程結束后給學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在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來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事例。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jié)課的核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時間和長度的測量工具及其國際單位。 2、過程與方法 觀察并動手操作這些測量工具,提高操作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善于利用多種方法去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精神,激發(fā)他們勇于探索科學實踐的進取精神。 教學重點:測量時間和長度的多種途徑。 教學難點:怎樣進行時間和長度的準確測量。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實踐法。 教學用具:秒表、教學演示刻度尺、學生用刻度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直接測量速度的工具?由v=s/t,要測量物體的速度,必須要測量什么? 學生大膽舉例,大膽回答。 二、新課教學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贂r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趯W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后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匍L度的`單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制) 、跍y量長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 、蹖W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軐W生討論并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guī)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qū)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 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請學生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 四、布置作業(yè):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時間和長度的測量 一、時間的國際單位:秒,符號是s 常用單位:小時(h),分(min) 二、長度的國際單位:米,符號是m 常用單位:千米(kin)、分米(dm)、厘米 (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換算:1m=10-9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三、誤差:真實值和測量值之間的差別叫誤差,誤差只能減小,不能消滅。 【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物理說課稿12-17 物理說課稿03-11 初中物理說課稿09-21 物理重力說課稿12-18 物理《質量》說課稿12-01 物理單擺說課稿12-01 初中物理說課稿02-16 精選物理說課稿九篇01-19 高二物理說課稿02-17 人教版初中物理說課稿06-15物理說課稿 篇2
物理說課稿 篇3
物理說課稿 篇4
物理說課稿 篇5
物理說課稿 篇6
物理說課稿 篇7
物理說課稿 篇8
物理說課稿 篇9
物理說課稿 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