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八年級語文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哆汉取穼懙氖乾F(xiàn)實中業(yè)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仿佛都隨著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學習本文,不僅讓我們了解民間蘊藏的豐厚的文化藝術積淀,更讓我們多了一份細膩的情感體驗。本文語言典雅、蘊藉,但又很平易,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合理介紹紛繁復雜事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3、情感與態(tài)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俗、民風;體驗中國地方文化的魅力,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動人底蘊,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語言,感受民風、民俗,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民風、民俗,體會作者的情感。
說教法
情景導入法 合作探究法
說學法
自主學習法 誦讀品味法 創(chuàng)造性學習法
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播放多媒體電視廣告)
黑芝麻糊哩——那悠長深情的聲音,讓我們產生很多美好的聯(lián)想。
這則廣告的創(chuàng)意就來自民間的吆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蕭乾的《吆喝》,去聆聽京味十足的吆喝,感受作者對吆喝懷有的特殊情感。
以此導入,點題并激發(fā)學生興趣。
二、自主學習
1、學生借助資料介紹作者。
2、學生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此環(huán)節(jié)學生自主完成為主,教師補充為輔。
二、走進吆喝,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學生聽讀課文錄音,老師依次出示以下問題:
1、 邊聽邊圈點勾畫出文章介紹了哪些老北京的吆喝聲?
2、 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介紹這些繁雜的吆喝聲的?
生反饋、師總結:本文按從早到晚、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介紹北京林林總總的吆喝聲,這種組織材料的方法真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聽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三、賞讀吆喝,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過渡:如此豐富的吆喝聲,哪些是你最欣賞的?
1、 自由朗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吆喝聲,說說為什么喜歡并試著模仿表演。
在學生品評的基礎上,師總結:這小小的吆喝詞,真可謂手法多樣,貼切生動,比喻、擬人、夸張,寫形、寫色、寫味兒,還有詩般的韻律,音樂的美感,京味兒的唱腔,平實中透著儒雅,質樸又不失鮮活。
學生自選例子品評并模仿的過程中考察學生對吆喝這種民俗的理解情況,并以表演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
過渡:調動我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看看這一聲聲的美妙的吆喝把我們帶回了什么時代,看到了什么樣的場景,又是什么樣的人民組成了這樣的場景呢?作者在這樣的場景下生活得如何?
2、默讀品味:
。1)你看到了北京城什么樣的'景象?
熱鬧的街巷,豐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場景。
。2)這樣的場景中的人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
純樸的、善良的、樂觀的、熱情的、也有不勞而獲的,虛假的
。3)作者在這樣的場景下生活得如何?從哪里看的出來?
吞小金魚、留著鼻涕吃烤白薯,嚇個大馬趴……
。4)這些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學生發(fā)言,談自己的領悟和感受,師點撥后總結:作者在描寫中流露出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人忍俊不禁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間。同時贊揚了老北京人熱情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自信豁達的人生境界,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更表達了作者這種民俗文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解決難點:感受民俗、民風,體會作者流露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現(xiàn)在的吆喝聲基本都被鋪天蓋地的廣告所取代,所以有人說,在大眾傳媒如此發(fā)達的今天, 吆喝還有什么作用?請你具體說說。你更喜歡吆喝還是廣告?為什么?
教師總結:其實,不僅北京有吆喝,我國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語言、風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現(xiàn)在,這種口頭廣告正逐漸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吆喝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應注意搶救。
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拓展延伸,完成目標3。
五、結語
生活中從來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這用來評價《吆喝》一文再恰當不過。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商販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yōu)美動人的音律,是一種應當被記載在史冊中的文化遺產。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一切都將深深地烙進心靈深處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
六、作業(yè)
1.自己為一種商品創(chuàng)造一則吆喝廣告。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要說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zhàn)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zhàn)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zhàn)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zhàn)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zhàn)斗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lián)紅軍的深厚感情。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
因此,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zhàn)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fā)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zhàn)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設計說明:
總體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
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升華
三.教學流程:
。ㄒ唬┱n前熱身:學生交流1)通訊的相關知識;2)課前搜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相關內容的了解。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ǘ┣榫硨耄憾嗝襟w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著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銹跡斑斑。二戰(zhàn)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zhàn)場上感人的一幕。(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ㄈ┱w感知: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xiàn)記敘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ji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guī)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ㄋ模┤宋镔p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zhàn)士都做那些事?學生:援助—安葬—悼念(設計說明:這一環(huán)節(jié)在于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了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設計說明:這一環(huán)節(jié)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語感?傊,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設計說明:此環(huán)節(jié)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xiàn)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ㄎ澹┵|疑研討: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zhí)岢鰜。(設計說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xiàn)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xiàn)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lián)系)
(六)拓展升華: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chuàng)作。(設計說明:此項設計在于開發(fā)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并且通過創(chuàng)作激發(fā)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戰(zhàn)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得到升華)
教師結語:二戰(zhàn)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回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于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這堂課可以說是新課程新理念指導下的一堂實踐課,也是一堂開放課。
首先說說這堂課的設計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意—朗讀指導—語言運用—對比閱讀。新課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而詩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語言。因此,在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中始終貫穿著一條紅線———情。在整體感知理解詩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閱讀過程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教師的角色定位應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閱讀過程是師生共同感悟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閱讀體驗與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
關于朗讀指導:
初二學生首次接觸新詩,我認為應在朗讀方面加強正確的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jié)奏、重音,并且始終把感情放在首位。事實上,我們在讀詩時大都是憑直感一下子進入詩歌的境界,然后自然地在誦讀中詮釋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并不是機械地先讀熟,再讀出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讀是始終貫徹在詩歌教學之中的。
關于第三環(huán)節(jié):
即興寫詩。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正是一筆豐厚的語文資源。當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被感性的文本升華時,抓住學生感情的火花及時點火,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有成功的體驗,詩情自然噴薄而出了。
關于對比閱讀: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想滲透對比賞析詩歌的方法。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特點,設計的問題較簡單一些。不管學生從哪個角度對比,我都予以肯定,關鍵是引導學生有思考的過程,力求養(yǎng)成對比賞析的習慣。
除此之外,還有幾點說明:第一,鄉(xiāng)愁是一首極好的詩,鄉(xiāng)愁在余光中的筆下被詮釋得淋漓盡致。這種感情是全人類共有的。我及時抓住寄宿生都有過想家的經歷這一點讓他們品味、感悟、表達。為了烘托氣氛,我主要利用電教手段將詩歌做成MTV的形式,并配上精心設計的畫面渲染氣氛,使學生盡快感情定位,進入詩歌情境。第二,每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始終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第三,關于教師角色的定位問題。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教師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單一的。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升華者。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園地。
最后,關于課件,談一點我個人的看法。對語文課件的使用,近年來褒貶不一。隨著電腦網(wǎng)絡的興起和發(fā)展,課件以它特有的形式和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登上了課堂教學的寶座。但如果用不好就會弄巧成拙,喧賓奪主。語文教學要慎用課件,尤其不可做成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固定模式,那是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課程的需要選一些經典的圖片、音樂,以及相關的資料等。這樣運用起來靈活、實用、不拘泥于形式。
評點
這是一節(jié)讓學生真正精彩起來的課。學生的精彩突出表現(xiàn)在他們自己真切的感受和諸多的“發(fā)現(xiàn)”上。
課堂上的學生來自博興縣實驗中學,他們大多是寄宿生,縣內縣外的都有,一般一個月才回一次家,對于離家在外的初二的孩子們來說,讀著《鄉(xiāng)愁》,引起鄉(xiāng)愁,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有具備這種真切的體驗,才能真正讀進詩里去。
詩是抒情的,是入境的,有時能夠體驗到,但不一定說得清?少F的是,這些孩子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并且能用得體的'語言表達出來。
學生們的發(fā)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詩的層次結構,二是詩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感情的升華,也是這首詩得以廣泛傳播的生命力所在。
學生聽讀一遍,又自讀兩遍,再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感受,就有這么多的發(fā)現(xiàn),可見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在課的后十分鐘,教師讓學生將余光中和席慕蓉的兩首詩比較閱讀時,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東西。兩首詩的主題、形式、表達感情上的異同點他們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
除了學生感受和發(fā)現(xiàn)的精彩以外,我們看到學生在借助詩的表達方式遷移運用時所寫的即興小詩也很精彩。如果沒有把詩讀進心里去,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的。
學生精彩起來了,那么,課堂上教師是怎樣表現(xiàn)的呢?
我們看到,在學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師能“退”則“退”。這節(jié)課教師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思路: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朗讀指導—語言運用—對比閱讀。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處理上,教師一直遵循著一條“多退少補”的原則,學生能做的事,教師不會去包辦代替。教師把發(fā)現(xiàn)的權力給了學生,把如何讀詩的選擇、決定權給了學生,把評價的權力給了學生,甚至作業(yè)的布置也讓學生參與了進來。在學生的參與下,從課內的學習,遷移拓展到課外相關詩文的閱讀積累,課內課外構成了一個“大語文”的學習框架。教師“退”下來,真正還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地位,但教師并沒有撒手不管,而是該“補”則“補”,這個“補”,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不露痕跡的相機引導和對重點之處的適時強化。如對詩意的理解,對朗讀的指導,對兩首詩風格的比較,再如引導學生從學詩到模仿寫詩。
學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師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要讓小主人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僅僅給他們時間和空間是遠遠不夠的,教學的民主、師生之間的平等、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這方面,趙老師做得很出色。在課的開始,趙老師是以一種近乎聊天的方式和同學們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教師的語言自然、隨意,句句發(fā)自內心,讓人聽得心里暖暖的。課堂上如春風拂面般的鼓勵性話語時時可見。
學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趙老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不是單一的。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升華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園地。在這一園地里,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并盡量多地給他們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fā)現(xiàn)—探究”,這樣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主旨、情感、特色,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fā)現(xiàn)。這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教師良好的認知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認知方式,而學生時時閃耀的思維火花,也不時地給教師的認知方式以觸動,這種認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chuàng)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引導在轉承之處,鼓勵在動情之時,強化在重要之點,沒有做作之嫌,沒有雕飾之意,一切順乎自然,清新流暢。就在這看似教者無為的課上,實現(xiàn)了師生的共同精彩。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老王》說課稿03-14
八年級語文《春酒》說課稿07-15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06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說課稿03-14
八年級語文《馬說》說課稿03-14
八年級語文《端午鴨蛋》說課稿08-12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07-04
八年級語文滹沱河和我說課稿06-29
八年級語文《蘇州園林》說課稿02-15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9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