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初中歷史說課稿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優(yōu)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課內容。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熱情。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jīng)濟情況。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鑒。
2、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程標準要求,本節(jié)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偻ㄟ^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yǎng)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fā)讀書的決心。
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shù)脑u價。對于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fā),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fā)展,尤其是經(jīng)濟發(fā)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jié)課還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yǎng)他們自主獲取信息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為初一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約3分鐘)采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征未寫完的奏章”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xiàn)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然后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么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tǒng)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略講)唐朝的建立
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ǘⅲㄖ攸c講)“貞觀之治”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現(xiàn)――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鑒,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后借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xiàn)。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并板書出來:
1.以隋為鑒,以民為本
2、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chǎn)
3.勤于政事,善于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接著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jīng)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該目教學任務后,我選取《同步導學》(練習冊)及時鞏固知識,提高效果。同時,也可借助習題彌補完善本課教學,對題目的解答,關注層次教學,因材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有意讓差生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三)、教學“女皇武則天”
。1)展示女皇武則天的圖片,讓學生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時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說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則天。教師加以點評,讓學生知道“盡管武則天是一個爭議很多,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她專斷、剛烈、愛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對歷史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哪些?”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后歸納,得出答案。
(2)同步鞏固:完成《同步導學》中的習題予以鞏固訓練
。ㄋ模、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唐太宗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政變奪取政權,開辟了唐朝的盛世基業(yè),但政變中他殺父拭兄,你覺得應該如何評價他呢?
武則天給自己留下了一個無字碑,她希望后人為她書寫功過,如果要你書寫,你打算怎樣寫呢?
設計意圖:這樣處理,既可以復習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正確認識,也為下一課教學設置了懸念。
三、全課總結
用歌謠進行總結:(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輕徭簿賦重生產(chǎn),君臣廉潔又勤政,“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征,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后宮之中掌大權,晚年稱帝國號周,唯一女皇她為先,弘揚“貞觀”有政績,引出“盛世”到開元。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利于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和便于記憶,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學到知識。
四、作業(yè)布置:完成同步導學的習題。
目的: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五、說板書設計:
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都成:長安
二、“貞觀之治”
。ㄒ唬柏懹^之治”的局面形成
。ǘ柏懹^之治”的原因:
1.以隋為鑒,以民為本
2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chǎn)
3.勤于政事,善于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三、女皇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六、說教學效果預測
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的分布實施,我還課堂于學生,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相信預期的目標將會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生將會在和諧的氛圍中充分的活動起來,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快樂,從而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但在教學中可能會有一些想不到的問題生成,我會根據(jù)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解決。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ㄒ唬┙滩乃幍牡匚缓妥饔
在人教版歷史七年級第四單元,所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秦漢大一統(tǒng)后出現(xiàn)的政權分立的時期,本課內容正是從政權分立走向統(tǒng)一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主要講述了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qū)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少數(shù)民族的內遷使民族融合趨勢出現(xiàn),為了適應這種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學習先進文化,主要是學習漢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后來的隋唐統(tǒng)一奠定基礎,可以說這一課既是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的一個總結,又為隋朝更大規(guī)模的統(tǒng)一埋下伏筆。同時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學好這一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在民族的問題上的正確觀念,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ǘ┙虒W目標:
初一學生理性思維弱,感性思維強,求知欲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 些復雜歷史現(xiàn)象和名詞概念模糊不清。由于這些特點,依據(jù)新課程以人為本,促 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一指導思想的要求,我對本課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作如下設 定: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南北朝的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qū)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首先,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其次,培養(yǎng)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fā)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在民族的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xiàn)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ㄈ┲攸c:
本課的重點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從社會生活、文化等領域比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應當成為本課的核心。
(四)難點: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義。通常我們容易把民族融合與民族同化簡單的等同起來,這是 不正確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義及其區(qū)別,限于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積累,我們又不能做出解釋。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用“歷史觀點來統(tǒng)率史實”,在突破重點的基礎上,通 過民族融合的一系列歷史事實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tǒng)一。要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探索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主要綜合利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導入法 、講授法、 合作探究
。ǘ⿲W法
在學法方面,要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歸納提煉并列舉出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多啟發(fā)設問,推動學生積極思維、努力合作探究,創(chuàng)設情境并讓學生通過討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原因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網(wǎng)絡架構。
教學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較、聯(lián)系等來分析重大歷史事件,注意深遠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用發(fā)展的眼光去觀察、審視歷史。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學生聽音樂后,教師設問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現(xiàn)在哪里去了?(設置問題,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進入新課
北方統(tǒng)一和民族融合
由學生閱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鮮卑族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他們是如何統(tǒng)一黃河流域的?
2、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的時間?
3、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響,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4、東漢以來,曾統(tǒng)一過黃河流域(北方)的政權有哪些?
5、你怎樣理解民族融合?
(此環(huán)節(jié)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學會歸納和篩選相關的能力。讓學生清楚了解北魏統(tǒng)一北方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歸納掌握主要史實。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意識,加深對民族融合趨勢的理解。)
遷都洛陽
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的發(fā)生,讓學生受到這樣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yè),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銳意進取的精神,從而實現(xiàn)情感與價值觀當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堅強意志這個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問題:
1、北魏孝文帝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兩個特殊的字眼。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從“必須”中,同學們看到了什么?
3、(課本116頁“動腦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謚號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結合我們學過的課文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4、如何評價魏孝文帝改革?
拋出問題,通過學生身臨其境,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能夠從不同視角對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辨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細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況。有助于突破重點難點,鞏固所學知識,及時復習,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jié)內容!斗睒s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jīng)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tǒng)治,使唐朝出現(xiàn)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鑒。
2、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程標準要求,本節(jié)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谡莆铡柏懹^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yǎng)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fā)讀書的決心。
▲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shù)脑u價。對于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fā),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fā)展,尤其是經(jīng)濟發(fā)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jié)課還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yǎng)他們自主獲取信息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為初一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約3分鐘)采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征未寫完的奏章” 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xiàn)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征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后,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說:“今后,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征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然后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么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tǒng)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2、讓學生發(fā)問,師解疑釋難。
(二)、“貞觀之治”(重點)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DD了解表現(xiàn)DD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鑒,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后聯(lián)系借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xiàn)。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并板書出來。此后,教師可以以史為鑒,聯(lián)系時政(點到為止)繼這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jīng)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該目教學任務后,我選取《課課精練》(練習冊)和近些年的中考習題中的一些對應題目及時鞏固知識,提高效果。同時,也可借助習題彌補完善本課教學,對題目的解答,關注層次教學,因材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有意讓差生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三)、教學“女皇武則天”
(1)放映《大明宮詞》有武則天登基場面的電視劇片段,讓學生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時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說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則天。教師加以點評,讓學生知道“盡管武則天是一個爭議很多,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她專斷、剛烈、愛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對歷史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哪些?”由此要求學生讓閱讀教材后歸納,得出答案。而后教師進一步引用郭沫若對武則天評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這句話的意思是她為后來的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弘揚了貞觀之治。她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來論證。
(2)同步鞏固:當場完成《課課精練》中的適應題和摘錄的中考相關考題予以鞏固訓練
(四)、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引用范文瀾先生的話“唐朝只有兩個半明君”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半明君是誰,并說出理由。這樣處理,既可以復習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正確認識,也為下課教學設置了懸念。
三、全課總結 用歌謠進行總結: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 輕徭簿賦重生產(chǎn), 君臣廉潔又勤政,
“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征,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后宮之中掌大權, 晚年稱帝國號周, 唯一女皇她為先,
弘揚“貞觀”有政績, 引出“盛世”到開元。
四、課外作業(yè): 設計一張表格,列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布置下一課的預習提綱。
▲說板書設計: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1.以隋為鑒,以民為本 2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chǎn) 3.勤于政事,善于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三、女皇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初中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說課稿01-05
【精選】初中歷史說課稿四篇01-09
【精選】初中歷史說課稿(精選5篇)09-08
初中歷史說課稿集錦六篇01-22
【精華】初中歷史說課稿三篇01-22
有關初中歷史說課稿三篇01-18
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九篇01-10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精選16篇)09-30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十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