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參照物的概念、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難點:認識物體運動和靜止相對性.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
教學用具:掛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組織同學閱讀課本節(jié)前大"?"的內容。提問: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為什么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認真學習有關物體運動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1.什么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里講的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
同學們騎自行車時,人和自行車對地面或路旁的樹都有位置的變化;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它相對于地面有位置的變化。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提問并組織學生回答:舉例說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
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組織學生看掛圖,討論: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讓學生充分說明自己的看法。
小結:首先明確本問題中研究對象是汽車中的乘客,這位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其次根據(jù)前面所學機械運動的知識,判定汽車、司機和乘客都在做機械運動。但是司機和男孩所說乘客是靜止的或是運動的說法都有道理。因為他們在研究乘客的運動情況時,選定的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同。
問:司機看到乘客沒動是靜止的,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答:以車廂為標準,乘客相對于車廂沒有位置的'改變,所以說乘客是靜止的。
問:男孩看到乘客運動得很快,他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為標準,乘客相對于路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他說乘客是運動的。
教師小結:在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定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提問:看課本圖12.1-3,卡車和聯(lián)合收割機在農田里并排行駛,受油機與大型加油機在空中飛行,說它們是運動的,你選什么物體為參照物。
答:選大地為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在甲圖中如果選卡車或收割機為參照物,在乙圖中如果選受油機或加油機為參照物,另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
答:另一物體是靜止的。因為它們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
教師小結:像卡車和收割機這樣兩個物體以同樣的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相對位置不變,則稱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提問:請你解釋法國飛行員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的道理。
要求學生用相對靜止的道理予以解釋。教師指出: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舉例說明當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車中的乘客以地面為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車廂為參照物是靜止的。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運動的描述
一、什么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參照物:在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假定不動的物體。
2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
物理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學內容
本節(jié)課的授課內容是高三物理八模考試(陜西省20xx屆第二次模擬考試)試卷I卷講評。
二、 說學生現(xiàn)況
理綜物理I卷共8個選擇題,其中涉及力學部分考點的有4道題,涉及電磁部分考點的有4道題。從學生的答題情況看,力學部分得分率較高,最好的是15題追及和相遇問題,電磁部分得分率較低,最差的是20題的'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判斷和小計算。I卷集中反映出學生兩個問題,一是電磁部分掌握較差,二是復習不扎實,考慮問題不全面。
三、 說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通過分析試卷,查漏補缺,明確問題,矯正錯誤,并尋找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
2、能力目標:通過典型錯誤的分析、矯正,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試卷評講,增強學習信心;培養(yǎng)認真審題,仔細做題的好習慣。
四、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典型錯誤出錯原因的剖析與矯正
教學難點:典型題目解題思路探究與解題方法分析
五、 說教學方法
啟發(fā)引導、合作探究、講練結合
六、 說教學過程
三段:自主階段——合作階段——反思階段
(一)自主階段
一、教師試卷分析
1、學生得分情況與考查知識點:(PPT展示)
2、老師評析總體答題情況,表揚取得較好成績的學生。
二、學生自主糾錯
要求:對基礎性的試題,概念性的問題由學生參考課本及輔導書在個人能力范圍之內先獨立糾錯。
。ǘ┖献麟A段
三、小組合作討論
要求:小組內互助,對自己還不能改正的題目,主動向小組其他同學請教,鼓勵答題正確的同學將自己的解題思路、方法講給本組答題錯誤的同學,重點是探索方法和思路。
四、師生共同探究
目的:知識建構,方法建構
要求:對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說出自己錯誤的思路、解題方法,其它小組有能力幫助解決的請代表進行講評,學生之間都不能解決的或分析不清的,教師重點講評。
五、考點補償訓練
要求:限定時間,完成對點訓練題
六、反思總結提升
要求:學生根據(jù)《八?荚囎晕曳治鰣蟾鎲巍罚瑢Ρ敬慰荚嚿婕暗目键c,自己的致錯原因、對存在問題的反思、近期目標、對老師的期望和建議等進行反思總結。
【課堂小結】 檢查教學目標的落實
1、錯因歸納 2、知識建構、方法建構
【作業(yè)布置】完成本次考試的考試分析報告單
七、說設計意圖
物理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
能用實例說明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能解釋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之間相互轉化的簡單現(xiàn)象、
初步了解機械能守恒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
動手設計實驗,勇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身邊的物理道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關心機械能與人們生活的聯(lián)系,有將機械能應用于生活的意識、
樂于參加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與難點:
能量守恒的理解和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教學方法:實驗演示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粉筆、滾擺、單擺、上發(fā)條的玩具小車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手持粉筆頭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二、進行新課
機械能:讓學生分析靜止在桌面上的粉筆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勢能)繼而讓學生分析在空中下落的粉筆具有什么能?通過分析得知下落的粉筆既有動能,又有勢能。
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一個物體既有動能,又有勢能,那么動能和勢能的`和就是它的總機械能。
實驗1:滾擺實驗。新-課-標-第-一-網(wǎng)
出示滾擺,并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志,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復述并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化為重力勢能。
實驗2:單擺實驗。
此實驗擺繩宜長些,擺球宜重些。最好能掛在天花板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動,以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右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位置。分析單擺實驗時,擺球高度的變化比較直觀,而判斷擺球速度大小的變化比較困難,可以從擺球在最高點前后運動方向不同,分析擺球運動到最高點時的速度為零,作為這一難點的突破口。順便指出像單擺這種往復的運動,在物理學中叫做振動。
綜述實驗1、2,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實驗3: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演示課本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實驗可分兩步做。首先手持著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后突然釋放木球,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運動。讓學生分析在此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第二步實驗,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讓學生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片的過程。然后,依據(jù)課本圖1—7,甲→乙圖和乙→丙圖分析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較直觀,例如:物體從高處落下、瀑布流水等這些事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說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有些事例比較復雜,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條曲線(拋物線)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呢?(板畫足球軌跡,依圖分析)很明顯,在上升過程中足球的重力勢能增加;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接著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點時不再上升,說明它向上不能再運動。所以,足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變;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又逐漸變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階段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在下降階段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人造地球衛(wèi)星在運行過程中,也發(fā)生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衛(wèi)星由近地點
向遠地點運行時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向重力勢能轉化。直到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最大。衛(wèi)星由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重力勢能向動能轉化。在衛(wèi)星運行過程中,不斷地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機械能及其轉化
1、動能與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
2、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3、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機械能是守恒的。
教學后記:
物理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題目是“機械能守恒定律”,選自高一物理必修2的第7章第8節(jié),下面我對這節(jié)課分六部分進行說明: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設計思想、學法指導、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
一、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在初中學習過有關機械能的基本概念,對“機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來相對輕松。通過前幾節(jié)內容的學習,同學們對“機械能”這一概念較初中有了更深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學生比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ㄒ唬┙滩乃幍牡匚缓妥饔
本節(jié)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并能用來解決一些簡單問題。機械能守恒條件的判定、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是教學的重點。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關的問題,這一內容在整個高中力學中又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物理學理論和應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運動形式的轉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們揭露自然規(guī)律、取得豐碩成果。但這種思想和有關的概念、規(guī)律,由于其抽象性強,學生不易理解、掌握。學生要真正的掌握和靈活運用還是很困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教材上通過多個具體實例,先猜測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的關系,引出對機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條件的探究,聯(lián)系重力勢能和重力做功及彈性勢能與彈力做功的關系的學習,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計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結論,并通過應用使學生領會定律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優(yōu)越性。在教學設計時,力圖通過生活實例和物理實驗,展示相關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出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過建立物理模型,由淺入深進行探究,讓學生領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并通過規(guī)律應用鞏固知識,體會物理規(guī)律對生活實踐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依據(jù)
根據(jù)教材特點(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學生的特點以及高中新課程的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yǎng),滿足全體學生終身發(fā)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fā)展性、和諧性)和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要求特制定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1)知道什么是機械能。
(2)知道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3)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
。4)掌握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5)學會在具體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機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6)初步學會從能量轉化和守恒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xiàn)象,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學會在具體的問題中判定物體的機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學會從能量轉化和守恒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xiàn)象,分析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并利用已有知識探索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2)通過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如:觀察、實驗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能量守恒的教學,使學生樹立科學觀點,理解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物理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及航天資料片探究萬有引力的存在、
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影響重力的因素、
通過“物理模型”“實驗分析”強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實驗、觀看航天資料片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及探求科學知識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交流意識與團隊協(xié)作精神、
教學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與質量的關系、重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彈簧測力計、鉤碼、重垂線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地球上,一切物體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里的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蘋果落地等。
二、新課教學
1、重力的產生
教師: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體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體。例如,蘋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蘋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
教師:重力是一種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體自由落向地面時的方向,這個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來檢查房屋的墻壁是否豎直。我們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線檢查墻壁就是應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個道理。測繪人員用的水平儀下懸著重垂線,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來測定儀器是否水平。你有興趣的話,可以采用這類方法檢查家中的電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3、重力的大小
。1)、實驗:兩個鉤碼的大小、形狀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們的質量都是50克。我們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它們的重力。把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當物體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就等于物體受到的重力。
(教師演示)
這兩個破碼的重力都是0、5牛頓。質量相等的物體,它們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學生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質量分別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體的重力,將測量結果填在課本的表格內。
。▽W生操作)
(3)、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教師:從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物體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4).g的值
實驗數(shù)據(jù)中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大約是10牛/千克。精確的測量結果表明,重力和質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這個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計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體的重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g表示物體的重力和質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這個公式時,質量m用于克作單位,重力G用牛頓作單位,g=9、8牛/千克。
4、重心
教師: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份。但是,對于整個物體,重力作用的表現(xiàn)就好象它作用在物體的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粗細均勻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點;圓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對角線的交點。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重力
一、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二、三要素:大。篏=mg
方向:堅直向下
作用點:質量均勻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在它的幾何中心
三、應用:重垂線、水平儀
【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物理說課稿12-17
物理說課稿03-11
物理重力說課稿12-18
物理《質量》說課稿12-01
物理單擺說課稿12-01
初中物理說課稿02-16
初中物理說課稿09-21
人教版初中物理說課稿06-15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06-02
物理說課稿15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