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物理說課稿集合9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么樣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理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 課程標準: 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能用于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從課程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到物質的量對于學生的兩方面的意義:其一,物質的量是化學計量中的核心量,是連接微觀量 —— 粒子數(shù)目與宏觀量 —— 質量、體積的橋梁;其二,對于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說,物質的量也是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學科思維從定性轉向定量的橋梁。
2.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理解物質的量及其相關量的概念及關系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理解與練習,初步學會物質的量及其相關量的簡單計算,嘗試從定量角度認識物質,初步培養(yǎng)歸納、演繹的能力。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定量研究,培養(yǎng)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3. 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 : 理解物質的量及其相關量的概念及關系
難點 : 通過理解與練習,初步學會物質的量及其相關量的簡單計算,嘗試從定量角度認識物質,初步培養(yǎng)歸納、演繹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是學生升入高中以后第一節(jié)定量化學課。學生曾經在初中的化學方程式的學習中接觸過簡單的定量思維。學生了解化學方程式的兩種定量含義:微觀的粒子數(shù)目關系、宏觀的質量關系。在電解水的反應中,還接觸過宏觀的氣體體積之間的定量關系。但對宏微觀之間的聯(lián)系并沒有認知。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簡單的定量描述,但缺乏嚴謹?shù)亩克季S,盡管學生在初中物理課中已經學過物理量的基本研究方法,但本節(jié)中出現(xiàn)的大量物理量及符號還是會讓學生感到壓力山大。
通常的教學中,為了突出物質的量作為宏微觀橋梁的作用,往往采用生活中的一些集團計量的例子,如何能測量出一個大頭針的質量?如何能測量出一頁紙的厚度?進而如何能測量出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然而概念已經很抽象難懂,要學生試圖使用一些不熟悉的概念去建立橋梁,是否有些操之過急?可否把難點拆分,當學生吃透一個難點之后再切入下一個難點,逐步達到最終的目的呢?
為了盡可能減少學生對各種新概念的恐懼,我采取如下的教學方法。
三,教法學法
教學中采取淡化概念,強化理解的策略。將難點拆分,通過教師的問題驅動,逐步導引,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教師設下的一個個連環(huán)的局。在順暢連貫的思維環(huán)境中學生通過類比探究,歸納總結,學練結合的方法跟進。整個課堂讓學生感到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循序漸進。
四,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通過逐步導引,讓學生逐步認識 N,m,V , n , N A , M 的概念,并最終建立起橋梁
1, 引入化學計量涉及的物理量
我用如下方式引入新課。我喝了一口水,讓學生思考有哪些物理量可以來定量描述我到底喝了多少水。學生很容易想到質量、體積,提示水的組成就可以想到粒子數(shù)目。
之后,舉出反應 2H 2 O == 2H 2↑+ O 2 ↑ ,引導學生從方程式的兩種定量讀法中發(fā)現(xiàn)粒子數(shù)目與物質質量之間可能存在關系,引導學生回憶電解水中生成氫氣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粒子數(shù)目與物質體積之間可能存在關系。從而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一個概念:物質的粒子數(shù)目、質量、體積之間是可能存在關系的,引起學生的興趣。
由于學生對 ” 物質的量 ” 沒有概念,但是對質量 m 、體積 V 、粒子數(shù)目 N 都不陌生,而它們與物質的量 n 一樣,都是用來描述物質多少的物理量,同時后三者也是在化學計量中要涉及到的物理量,并且都將要與物質的量進行關聯(lián)。所以我在整個化學計量教學的最初就讓學生意識到這三個物理量的存在價值以及他們之間必然存在的關系。
2, 引入 “ 物質的量 ” 的概念
告訴學生剛剛喝下去的水大約 30mL ,也就是大約 30g ,而其中的水分子數(shù)量約為 10 24 個,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這個龐大的數(shù)字上。通過簡單的演算讓學生意識到這是一個多么大的數(shù)字,學生自然感受到大的數(shù)字不方便使用,想辦法化大為小。
如何化大為小,學生可能不能馬上給出回答。此時第二個問題來拋磚引玉:如何在超市中快速數(shù)出 120 瓶飲料。有生活經驗的學生就會想到,超市中的飲料很多都是 12 瓶放一箱(一打)。很容易發(fā)現(xiàn)可以用規(guī)定一個較大的常數(shù)的方法來完成化大為小。于是用類比的方法,在物質的量的概念給出之前就已經建立起了粒子數(shù)目與物質的量之間的聯(lián)系。
及時拋出問題提醒學生 n 代表的不是物質微粒數(shù)目。但這個物理量卻可以方便的表示出物質微粒的量的多少,取其中的關鍵字為之命名,就叫做物質的量。
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有學習物理量的經驗,一個物理量要有名稱、意義、符號、單位、公式。通過之前的推演,除了單位還沒有提到,其他的基本要素都已經在之前的探究中由學生自己得出了。至于單位,既然可以每 12 瓶飲料放 1 打,用一打一打的計量方法代替一瓶一瓶,那么對于微觀粒子,不過就是每 N A 個粒子堆成一堆,用一堆一堆代替一個一個,那么物質的量的單位就是“堆”了, 翻譯成拉丁文,就是 mole ,采取省略的方法,就剩下了 mol 。捎帶提醒 mol 是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
3, 引入“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概念
學生現(xiàn)在的關注點自然落在了 N A 上。通過對 比“打”的 概念,學生可以得到 N A 的意義,就是 1mol 任何物質中包含該物質粒子的數(shù)目。只需給出名稱,它是國際上規(guī)定的一個常數(shù),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
同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基本要素也都已經得出,至于單位,學生可由公式自行計算得到。那么也就只有數(shù)值是未知的了。在介紹了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數(shù)值規(guī)定之后,學生感到意外,意外于這個數(shù)字的不整齊。學生會想到如果只是為了化大為小的話,沒有必要這樣規(guī)定一個不整的數(shù)字。此時教師提示,這可能意味著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不只是為了化大為小,可能還有別的用途,為之后的摩爾質量埋下伏筆。
在接下來的課堂練習例 1 中,學生在練習已掌握的公式的同時,規(guī)范化學計算中使用的化學語言,對單位的使用包括單位的.帶入、單位的計算作出要求,即計算結果的單位應由所帶入單位計算得到。
例 2 的給出本意是想讓學生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粒子的物質的量之比就等于其粒子個數(shù)比,實際的教學中,已經有學生通過思考直接得出了這一結論,并利用這一結論進行計算,先計算 C 、H 的物質的量,再計算其各自的粒子個數(shù),學生發(fā)現(xiàn)這樣計算更簡便。稍加提示,學生就可發(fā)現(xiàn)這一規(guī)律可以由公式導出,學生在此初步具備了演繹的能力。
緊接著,就可以將這一規(guī)律應用于方程式的定量讀法。
4, 引入 “ 摩爾質量 ” 的概念
拋出一個問題:如何在實驗室中取 1mol的 Fe 。學生馬上發(fā)現(xiàn)問題:在實驗室中定量取物質是按照質量或體積去稱取或量取,而根據(jù)物質的量的定義,只能得出 1mol 鐵 是 6.02×10 23個鐵原子這個結論,學生馬上想到,需要知道 1 個 鐵 原子的質量。
于是我給出了 1 個 Fe 原子的質量,同時給出另外三種常見物質的粒子質量,讓學生分組計算 1mol 這些物質的質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計算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顯然比直接被告知更能提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總結出結論: 1mol 任何物質的質量恰好等于其相對分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經過修正后得到最后的結論。
學生會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這樣的巧合應該與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數(shù)值規(guī)定有直接的關系,其間的關系留給學生課下思考。
當學生發(fā)現(xiàn)了 1mol 物質的質量是可以通過簡單計算得到的,聯(lián)想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摩爾質量的概念:單位物質的量的任何物質所具有的質量。而在摩爾質量的概念、符號、單位、公式乃至數(shù)值中,就只有符號還未定義,其他的都已經通過類比、推導而得出。
5, 建立橋梁
簡單的練習之后,通過例 3 ,學生會發(fā)現(xiàn)物質的量作為橋梁的作用,從而建立起宏微觀之間的聯(lián)系,最終解決引課時提出的問題。
物理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升華和凝華。
了解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并能用物理的語言進行解釋。
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觀察和分析,認識升華和凝華。
學會根據(jù)觀察結果進行間接分析,從而推斷出物理過程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樂于探究生活中有關升華和凝華的現(xiàn)象,節(jié)約用水,注重環(huán)保,崇尚科學。
使學生感受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轉化的辨證主義觀點。
通過在教學活動中與生活、生產實際的聯(lián)系使學生感受物理有用,從而使學生樂于探索一些自然現(xiàn)象的物理道理,且知道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才是我們最好的實驗室。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2)了解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并能用物理的語言進行解釋。
2、難點:
(1)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條件,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2)了解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并能用物理的語言進行解釋。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鐵架臺、燒杯、酒精燈(熱水)、冷水、碘、試管、試管夾、試管塞、火柴、等。
【教學過程教具準備】
一、課題引入
1、【情景創(chuàng)設,設問激趣】
烈日當空,久旱無雨,為了解決旱情,在過去人們擺起香案,祈禱龍王爺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現(xiàn)在,派出幾架飛機在高空投撒了一些固態(tài)物質,頃刻間烏云密布,下起了大雨,問:“這種固態(tài)物質是什么呢?它變成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雨形成?”引起學生興趣,激發(fā)熱愛科學、破除迷信思想。
2、【復習基礎,導入新課】
。1)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tài)主要有哪些?
。2)發(fā)生在固態(tài)和液態(tài)之間的轉化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發(fā)生在液態(tài)和氣態(tài)之間的轉變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那么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tài)與氣態(tài)之間能否直接轉變呢?
二、新授
1、【實驗探究,獲取新知】
探究一、碘的升華和凝華(學生分組實驗)
提出問題:固體和氣體之間可以直接轉變嗎?出示裝在燒瓶里的幾粒碘,讓學生觀察碘的狀態(tài)、顏色。它能直接變成氣體(碘蒸汽)嗎?
猜想與假設:固體可以直接變化成氣體,碘可以直接變成碘蒸汽。
實驗設計:
。1)在試管中放少量的碘,塞緊蓋子后放入熱水中。
。2)碘變成碘蒸氣后,再放入涼水中。
進行實驗:(說明碘蒸汽有毒,所以加熱時瓶口要塞緊)
。1)在試管中放少量的碘,塞緊蓋子后放入熱水中。
。2)碘變成碘蒸氣后,再放入涼水中。
現(xiàn)象觀察:碘受熱(顏色由黑變紫,碘由固態(tài)變成氣態(tài))和遇冷(顏色由紫變淺,逐漸變黑,瓶壁上有細小發(fā)亮的晶粒形成,無液體流下)后狀態(tài)變化情況。
分析論證得出結論:固體與氣體之間可以直接轉化。固體直接變?yōu)闅怏w要吸熱;氣體直接變?yōu)楣腆w要放熱
學生交流結果,處理信息:實驗結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此時要加熱;也可以由氣態(tài)直接變成固態(tài),此時沒有加熱,而是對外放熱。結論:升華是吸熱過程,凝華是放熱過程。
2、【交流評估,形成概念】
。1)概念
升華:物質由固態(tài)直接變?yōu)闅鈶B(tài),吸熱。
凝華:物質由氣態(tài)直接變?yōu)楣虘B(tài),放熱。
。2)學生舉例,交流
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現(xiàn)象中的有關升華和凝華的現(xiàn)象,師生、生生共同交流,統(tǒng)一看法,對學生的舉例,積極參與給予鼓勵,同時教育學生要注意觀察日常生活中的霜、冰花、舊燈泡內壁上的黑色物質,分別判斷出屬于什么物態(tài)變化。(如雪、冰雹的形成,冰凍衣服也會干,積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衛(wèi)生球逐漸變小、消失、有氣味等)
3、【知識遷移,學會運用】
。1)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解釋
課件依次展示二幅情景圖片:
、僖鹿裰械'樟腦丸變小。(說明樟腦丸不是衛(wèi)生球,衛(wèi)生球實際是萘丸,萘有一定毒性,不適合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1992年國家工商局印發(fā)了“關于制止以萘丸冒充樟腦丸坑害消費者行為的通知!保
、诎谉霟魺艚z變細。(知識鏈接:燈絲發(fā)光正常溫度是xxxx攝氏度左右,鎢絲熔點是3410攝氏度。)
。2)自然現(xiàn)象中的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解釋
課件依次展示二幅情景圖片:
①樹上的“霧凇”
、诒淅鋬鍪依锏摹鞍姿
。3)升華和凝華的應用
讓學生解釋人工降雨,教師作出評價并統(tǒng)一觀點,這里干冰到雨經歷了三個物態(tài)變化的過程,一是干冰的升華降溫;二是水蒸氣遇冷凝華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熱的氣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結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氣流產生的浮力時,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指出干冰易升華吸熱還可用來:①給食品降溫,②在舞臺上制造“白霧”等。
。4)探究二:露、霜、霧、雨、云、雹和雪的成因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霧、露、云、霜、雪、雹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那么它們是怎么形成的?
討論交流:學生分組思考,討論.
教師答疑:如果要解決,就要弄清幾個問題(霧、露現(xiàn)象學生能解釋)
第一:空氣中總是含有水蒸氣的,這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層中的水,不斷地蒸發(fā)而來的,當含有很多水蒸氣的空氣升入高空時,水蒸氣溫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華成小冰晶,這些很微小的顆粒,能被空氣中上升氣流頂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組合而成的.
第二:云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越來越大,達到一定程度時,上升氣流無法支持,就會下落.在下落過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與原來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第三:霜是水蒸氣凝華形成小冰晶,出現(xiàn)在地面上.當露點低于0℃時,則水蒸氣直接凝華在地面物體上形成霜.霧是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附著在離地面稍遠的空氣中的塵埃上形成的.如果雨在落下時驟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氣,雨便凝固成冰塊,冰塊若遇地面向上的風暴把冰塊向上吹入熱空氣層中,這層空氣中的水蒸氣便凝結在冰塊四周,下落時又遇有0℃以下的冷空氣上升時,冰塊外面又結一層冰,如此反復上下,到冰塊很大時,形成雹落下,這就是可怕的冰雹.在高空中的水蒸氣便直接凝成小冰晶,這就是美麗的雪花了.
三、課堂練習:動手動腦學物理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學生討論、交流)
五、課后作業(yè):
收集生產生活中升華、凝華現(xiàn)象。
【板書設計】
五、升華和凝華
一、定義
升華:物質由固態(tài)直接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稱為升華。
凝華:物質由氣態(tài)直接變?yōu)楣虘B(tài)的過程,稱為凝華。
二、特點
升華過程吸熱,凝華過程放熱
三、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xiàn)象及應用。
【教學后記】
1.本節(jié)課內容貼緊生活,而且實驗設計簡單易行,要充分運用自主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2.在要求學生自主探究時,強調注意安全。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核心地位 基礎性作用
核心地位:牛頓第二定律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系,它是牛頓物理學的核心。
基礎性作用:牛頓第二定律是學習動量觀點和能量觀點的基礎。將深刻的影響著學生對整個高中物理的學習,猶如高樓大廈之地基!
2、新課程的特色:
教材上:更突出科學探究的地位,更有利于教師靈活處理教材。
理念上:更注重科學探究過程,更注重學生的個體體驗。
3、我的理解:
經歷“一個過程”: 經歷一次相當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滲透“兩種方法”: 控制變量法、圖象法
發(fā)展“三種能力”: 理解推理能力、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數(shù)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能力。
二、學生分析
n 1、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
初步掌握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初步了解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根據(jù)《牛頓第一定律》,意識到運動和力存在著某種重要的關系
疑問:
力和運動到底有什么關系?
加速度到底和力、質量有什么關系?
說明:學生的這個疑問是打破舊的知識體系的必然要求,
同時是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重要前提。
2、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
“探究什么” (目的)
“怎么探究”(過程)
3、我的解決方案:
遵循認知規(guī)律,尊重學生主體,重視過程評價。加強教師專業(yè)引領,加強學生同伴互助,加強師生對話和反思。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系,歸納總結牛頓第二定律。
。2)熟悉實驗儀器的使用,提高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能發(fā)展學生觀察品質、提高質疑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
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經歷探究加速度、力、質量的關系的過程。
。2)學生感悟控制變量法,圖象法等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欲望,并能體驗到科學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樂趣。
。2)學生通過學習過程中成功的積極情感的體驗,感受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的教育。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質量間的關系的過程并總結牛頓第二定律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
難點: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
教法:
實驗探究式教學方法。
提出問題
猜想假設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總結交流
分析論證
創(chuàng)設情景
學法:
協(xié)作學習,分組探究。
六、教學程序
(一)、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
猜想假設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總結交流
分析論證
創(chuàng)設情景
(二)、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問題:
火箭發(fā)射時運動狀態(tài)有沒有變化?怎么變化?為什么這樣變化?其依據(jù)是什么?
問題:
那么加速度到底和哪些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先根據(jù)自己的經驗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2、猜想與假設
3、設計和進行實驗
n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以下問題:
n ①怎么研究加速度和力的關系?實驗方案可以怎么設計?實驗的數(shù)據(jù)應該怎么處理?
n ②怎么研究加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實驗方案可以怎么設計?實驗的數(shù)據(jù)應該怎么處理?
n ③實驗時需要測量什么物理量?怎樣進行測量?需要那些實驗器材?
n ④通過小組討論,以及老師提供的'系列實驗器材,你們想到了哪些可操作性的實驗方案?并把你的實驗方案在小組內討論和交流。
教師:
在講臺上放置以下實驗器材:小車、打點計時器、紙帶、長木版、粗細線、小桶、砝碼、鉤碼、刻度尺、天平、寬口文件夾、滑塊等。
學生:
根據(jù)給定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并分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和完善。
方案一:以小車、長木版、粗細線、砝碼、鉤碼、刻度尺、天平、寬口文件夾為實驗器材,研究小車的運動,利用兩小車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研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
方案二:小車、打點計時器、紙帶、長木版、粗細線、小桶、砝碼、鉤碼、刻度尺、天平為器材,研究小車運動。用天平測出小車的質量m1,測出小桶的質量m2,把小桶和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g當作小車受到的拉力F,從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上測出Δs, 由Δs=at2計算出小車的加速度a。
問題探究1:上述兩種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方案中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較大,實驗誤差較大,因此就得想辦法消除摩擦力的影響,那么如何消除摩擦力呢?
問題探究2:不論采用上述那種方案,我們把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mg當作小車(包括上面的鉤碼)或滑塊(包括上面的鉤碼)受到的拉力,這是有條件的,這條件就是m<< m′(m為小車與鉤碼或滑塊與鉤碼的總質量)。[說明:原因可以在課后學生自己分析思考]
(四)分析與論證
[說明: “分析與論證”包括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嘗試根 據(jù)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描述。]
數(shù)據(jù)處理:
①可以鼓勵學生直接在圖表中觀察,尋找規(guī)律。
、诳梢砸龑W生在坐標紙建立a-F坐標軸進行圖象分析,發(fā)現(xiàn)m一定時, a和F成正比。
、劭梢栽谟嬎銠CExcel里輸入數(shù)據(jù),作出以上幾種圖象,分析得出規(guī)律。
最后教師展示部分學生分析結果,全班同學參與討論、比較、分析誤差原因并初步得出結論。
。ㄎ澹┛偨Y、評價、交流
[“評價和結果”包含嘗試分析假設與實驗結果間的差異、注意探究過程中未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并嘗試寫出實驗探究報告進行交流 ]
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和學情
本 節(jié)課內容在老教材中為選學內容,只要求學生聯(lián)系日常生活實際,常識性的了解本節(jié)知識。新教材顯得比較活潑,富于變化,多了學生的參與活動,變枯燥為生動形 象。本節(jié)教材的編寫體現(xiàn)了兩個特點:一是突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二是強調了研究自然現(xiàn)象的基本方法---觀察和實驗。學 生對于顏色有初步的了解,對于七種顏色,學生嘴上說的是呱呱叫,“赤、橙、黃、綠、青、藍、紫”,這種說法不但錯誤,而且很少有同學真正觀察過七種顏色, 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學生通過前面聲現(xiàn)象和光現(xiàn)象的學習,已經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個體間的差異,仍會有部分學生無法設計出科學合 理的實驗來,因此色散現(xiàn)象的探究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色散現(xiàn)象。物體的顏色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探究光的色散和顏料的混合,體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探究性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三、說教學資源
教師用:多媒體、電視機、投影儀
學生用:三棱鏡、肥皂水、吸管、水槽、水、平面鏡、白屏、各色的透明膠片、各色的彩紙、放大鏡
四、說設計理念
本節(jié)課是按照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梳理反思深化問題、應用練習反饋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授課過程注重了以下兩點:
1.注重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從自然科學論的高度來指導教學活動,堅持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團體的協(xié)作來完成整個的探究過程,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
五、說教學過程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畫面---藍天、綠樹、紅花,創(chuàng)設多彩的情景,然后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對于顏色,同學們都了解哪些呢?你還想知道什么呢?這里我們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將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之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解決這些問題。
對于“光的色散”我是這樣啟發(fā)學生設計實驗的。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以下三個問題:
1.在漆黑的夜晚,你還能看到物體這些漂亮的顏色嗎?
2.是誰把世界打扮的如此五彩斑斕?
3.看看窗外的太陽,太陽光是五顏六色的嗎?那你見到過太陽光出五顏六色的光嗎?
緊 接著多媒體展示彩虹圖片。向學生解釋陽光透過雨滴時發(fā)生了多次的折射而產生了這種美妙的現(xiàn)象。而后引導學生根據(jù)彩虹的形成道理,利用桌上的器材,也找到類 似彩虹的彩色條紋,并觀察是哪幾種顏色。在實驗中,可能有的小組會直接地用吸管吹出肥皂泡,要引導學生比較哪種方案現(xiàn)象更穩(wěn)定和便于觀察。最后歸納總結得 出光的色散。這里要對學生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的描述予以糾正。
物理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ㄒ唬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節(jié)內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機械能》當中的第二節(jié),教材在之前已經安排了有關于各種簡單機械和功的內容學習,《機械效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也可以說是對這些內容的綜合分析和實際應用,體現(xiàn)了物理知識最終要服務于生產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內容:本節(jié)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2、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
。ǘ┙虒W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倭私馐裁词怯杏霉、額外功和總功。
、诶斫馐裁词菣C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實驗精神。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結合實例認識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會利用公式η=W有用 / W總 進行計算。
難點:會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二、 說學情
學生通過對第一節(jié)內容的學習,已經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礎上他們雖然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們的思維還明顯依賴于直觀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維的能力,所以應該盡量為他們創(chuàng)設直接簡單的問題情境,啟發(fā)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 說教法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實驗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分析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四、 說教學過程
(一) 引入(大概用4分鐘時間)
演示實驗:通過讓學生思考前后兩次拉同樣重的勾碼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為什么不相同?學生猜想之后揭開謎底:一個是用手做功,而另一個是用機械(動滑輪)做功。通過用機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設疑:用機械做功的效率怎么樣?從而引入今天學習的課題。
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顧了機械可以省力、功的計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為這節(jié)課的新課內容教學奠定基礎。同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 新課教學(約30分鐘)
1、分析比較演示實驗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動滑輪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通過簡單的實驗,創(chuàng)建直觀的情境,讓學生從簡單內容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
2、引導學生討論課本“想想議議”,加深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課本圖片,讓學生在已經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概念的基礎上,說出三種方法的有用功、額外功分別是對哪些物體做功,并計算這些功及總功的大小。
這樣進一步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突出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并在后面的教學中讓學生自然得出機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礎。
3、引導學生分析三種辦法中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百分比,從而引出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 ,并指出η總是小于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這樣設計體現(xiàn)了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計算讓學生經歷了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獲得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另一個重點。
4、鞏固知識,規(guī)范計算格式,講解課本109頁例題。
例題: 起重機把質量為0.6t的重物勻速提升了3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這個例題鞏固知識、強調本節(jié)課的重點之外,也為后面的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鋪墊。
5、引導學生討論例題的結果,并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結合生產生活實例提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
通過結合具體生活事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和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又可從中學會分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5、為了突出、鞏固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也為了規(guī)范解題的計算格式,接下來對課本109頁例題進行講解。
6、探究實驗“斜面的機械效率”,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和實際分析能力。
首先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利用哪塊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機械效率是否最高?
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設計—實驗—歸納—交流”的探究過程。
這是本節(jié)課的另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實驗開始前通過設疑——猜想,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實驗過程以教師引導、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形式展開,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實驗—歸納—交流”的學習過程,不僅完成了實驗目的,又對機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應和強化了前面重難點的學習。
(三) 課堂交流與練習(4分鐘)
1、討論:用水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從井里撈桶的時候,撈上的桶里帶了一些水,這種情況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
2、計算:用一動滑輪將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總功,額外功,機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過討論和計算,既讓學生鞏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讓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基本問題上來!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和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 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2分鐘)
1、 110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題。
2、 利用網絡了解和收集生產中的各種機械的效率,以及通過什么途徑來提高機械效率?
第一題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第二題則強調知識的延伸。既有對新知識的鞏固,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拓展認知領域。
(五)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 機械效率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1.有用功:為達到目的必須要做的功
2. 額外功:我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 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W總=W有用+W額外
二、機械效率
1.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2.η=W有用/W總(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η<1)
物理說課稿 篇6
根據(jù)新課標理念,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為基礎,從教材分析、學情分
析、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說明
一、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高中物理必修__第__章第__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的主要內容是__。本節(jié)編排在__之后,學
好本節(jié)課,將為接下來__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二、接下來是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知識上,本階段學生已經掌握__(本節(jié)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但只是停留在認
識的層次上),教師應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和深化,以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__的理解。
三、根據(jù)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師生共同探究,掌握物理學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__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求知欲和科學探究精神以及交流
合作精神。
四、為達成以上目標,我確定了本節(jié)的重難點
重點
難點
五、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教法上,我運用多媒體輔助,采用啟發(fā)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和演示實驗法。
在學法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接下來將是我本次說課最重要的部分—教學過程設計,我采用教學四步曲
第一步 創(chuàng)設情境 引入新課
大屏幕展示(播放視頻)
實例引入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從
而自然過渡到下一環(huán)節(jié)
第二步 新課講授
我將新課講授分為__個環(huán)節(jié)
1、 讓學生理解__內容
我會
通過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
2、 讓學生理解__。(實驗)
我會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體現(xiàn)了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學生自己探究得出而不是由教師直接給出,使
學生更有成就感,并能更深刻的理解此內容。
3、 讓學生深刻理解__,能夠靈活運用。(例題)
大屏幕展示例題,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對兩種方法進行
比較,第二種方法具有優(yōu)越性。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促進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靈活應用。
第三步 鞏固提高(填表格)(討論)
大屏幕展示基礎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隨后教師規(guī)范解答,這樣既能鞏固本節(jié)所學知識,
讓學生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通過檢測,教師也可知道學生在哪些地方還存在問
題。
第四步 小結作業(yè)
小結:大屏幕展示表格,請學生填表格的形式復習本節(jié)的主要內容,教師補充完善,并解答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仍存在的.疑問。之所以這樣設計是運用新課標理念,老師是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作業(yè)(實驗,收集資料)
3-5個基礎題,體現(xiàn)重視基礎,部分中難題,以滿足學有余力學生的需求,從而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
七、板書設計
為體現(xiàn)教材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采用脈絡式板書,重點突出,層次分明,這就是我的板書。
物理說課稿 篇7
把握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從《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教法和學法說起
高中一年級物理新教材按知識的邏輯性重新把高三年的一些內容放到起始年段來講述,當然在難度、深度方面有所不同,講述的方式方法也有巧妙的安排,如該回避的盡量不予提及、該簡化的毫不保留、大膽下放一些內容作為選修教材等等,故把握好高一物理教材的度至關重要,下以一節(jié)“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的教學法為例,加以闡述,以食讀者。
一、教材地位:
1、本課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冊(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七章第四節(jié);主要內容是講授“動量守恒律”在碰撞、爆炸等內力> 外力這類題型中的應用。
2、地位:“動量守恒律”是大自然界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普適基本規(guī)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統(tǒng)相互作用對時間的累積(Ft)總和為零的這么一個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恒律來源于對稱性;考慮教材編排的系統(tǒng)性,書上從牛頓運動定律中導出動量守恒,然而其適用范圍卻比牛頓運動定律廣泛得多----不論是變力還是恒力、不論是哪個參照系、不論是高速或低速,宏觀或微觀系統(tǒng)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無需慮及中間細節(jié),只需注意始、末態(tài),具有簡捷方便的獨特優(yōu)勢,為處理力學(含后續(xù)學習的電力、磁力)問題辟開了一新的思維方法。本課是“教綱”里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高考重點考查的知識點,故應教好本課。
3、編排:《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是繼學生學習了“動量、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之后,通過應用守恒定律解決碰撞等實際問題達到掌握該定律的一節(jié)習題課-----旨在加深對動量及守恒條件的理解、進而熟練地應用守恒定律列式求解相關定量問題。
4、依據(jù)教綱對本節(jié)的“B”級要求、教材的編排,本節(jié)教學目標可定為:
〈1〉知識目標:學生要會用動量守恒律處理一維碰撞、爆炸等兩物
體相互作用的問題:即
會確定系統(tǒng)、分析相互作用過程(初、中、末態(tài))物體的受力,從而判定系統(tǒng)動量為什么守恒;
根據(jù)動量守恒律的矢量性、同時性(“一邊一時”),正確寫出已知條件、守恒方程、求得未知量;
知道守恒律解題優(yōu)點所在。書P127
〈2〉能力目標:提高解題能力即讀題、析題、圖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題步驟、解題表述等科學思維習慣及方法。
〈3〉德育目標: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辨證唯物主義實踐觀。
5、教學重點:正確列出動量守恒方程及應用守恒律解題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1>如何使學生深刻領悟一維矢量的運算方法--------化為標量(代數(shù))運算。
二、教法說明:
本堂課主要采用討論、閱讀指導、練習、實驗及多媒體放映等教學方法。教法選擇的依據(jù):
<1>應用討論法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滲透合作、共贏的思想,調動積極性:作為知識應用課,正是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求得共識,本課應讓學生讀題并討論----分析系統(tǒng)動量是否守恒?加深對知識應用的領悟。有些老師處理問題時也是在討論、自學中完成的。
<3>通過觀看實況錄象(打臺球、掛車等)、觀察氣墊導軌上滑塊的碰撞等實驗引起同學們對碰后物體速度求解的興趣,讓同學們認識到本課學習的意義;通過直觀模擬碰撞現(xiàn)象給學生以更多的感性認識,變抽象為具體,多維度化解教學難度,加深對規(guī)律應用(知識)的記憶。
<5>人類對經歷過的挫折總是記憶猶新,本節(jié)可以通過對典型例題的分析、求解,通過學生動腦、動手演算,比較、講解不同學生的答題錯誤,特別是對動量矢量性的疏忽和運算錯誤,進行有目的的強化,以期突破本節(jié)的難點。如對書上【例2】設具體數(shù)字而讓學生解答,待出現(xiàn)答題錯誤時加以糾正;也可做這樣的理想實驗:站在懸崖邊的人,給他一個動量,他將如何運動?引出對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種種讓學生牢固烙上動量是矢量動量守恒律是矢量式的印象。
本節(jié)內容在高三教學中還須深化,考慮高一學生各方面能力限制(如數(shù)學、語文能力等),教學所涉及的習題盡可能過程清晰、系統(tǒng)(對象)容易確定;
只要求到一維兩物體的題型,系統(tǒng)只有某方向動量守恒的問題盡量回避;
守恒定律中速度相對性及變質量問題高一年不予提及;
知識的綜合只牽涉到平拋或豎直上拋即可,且作為較高要求,應放在另一節(jié)練習課上。
三、學法設計:
本課的教學要培養(yǎng)科學的讀書及解題方法,力求養(yǎng)成規(guī)范答題習慣,提高學習積極性。
通過對定律導出的簡單復習,培養(yǎng)正確的思維習慣------即從本質上明確定理、定律的來龍去脈,原理上真正理解定律的適用條件(比牛頓運動定律更廣);
通過解答實際題目的訓練,培養(yǎng)審題能力、養(yǎng)成注重過程分析注意整體思維和嚴謹解題步驟的習慣,克服邊審題邊列方程的缺陷,形成按時間并列型思路列已知量的方法;
引導題后小結------“題后思”,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即守恒律題型的一般解題方法:確定對象 確定過程并分析確定正方向并寫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學生喜好表現(xiàn),可以通過對不同層次教學對象課堂作業(yè)的投影、講評,可激發(fā)學者“愿學”的情感,讓大家學有所獲有所得,多層面提高學力。
注意由淺入深、按步解答、適當降低、抓好反饋落實的環(huán)節(jié),注意歸納,給予機會提高自信心以激發(fā)差生學習情緒,解題時易出現(xiàn)的混亂問題有二:一是符號問題,強調設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確則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則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結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恒方程“一邊一態(tài)”的問題,解決辦法是嚴格列出已知,作圖輔助思維。
把例題及課堂練習發(fā)到學生手上,適當選擇1-2題綜合型題目(兩個以上知識點),鼓勵好生上臺講述,多完成難一點作業(yè),籍以調動優(yōu)等生的積極性。
在上述關于教材、教法、學法等分析的'基礎上,我實施了這一節(jié)課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實效。
四、新教材教學的心得:
新教材把高三年級某些重要的章節(jié)都下放到了高一年來(如動量、曲線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定律等),這些內容都是要求較高且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高考重點知識,放在高一年的目的之一是保證力學知識在高中階段的連貫性、完整性、系統(tǒng)性。。
考慮高一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水平,教材把這些知識編排得深理淺出,通俗易懂,既照顧科學性又兼及可讀性,因而有降低知識難度的意圖,特別是不涉及繁難的隱含條件較多的物理問題,著重于知識形成過程的介紹及知識的實際應用,教學時切勿想一步到位,盲目拔高,應遵從直觀簡潔的理論實質及準確敘述有實際意義的應用練習鞏固,把握好度(特別是梯度),重在激發(fā)學習興致。
粗看起來教材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全日制十年制高級中學的教材編排順序,細細品味,卻是螺旋式上升了一大臺階:屏棄了過于枯燥的理論論述;吸取了近幾年各方面最新最好的教育教學精華;溶入了頗具時代氣息的生產生活實例及最新科技成果;體現(xiàn)了教育教學革新的趨勢,是對以往教材的大洗禮。
教科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大眾性,特別是“閱讀材料”和“做一做”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機會,提高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
物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壓強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和生產中都經常用到。這一節(jié)內容著重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
本節(jié)共有三個段標,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取相關的知識。在探究活動中允許學生另選器材,給學生的探究活動留有較大的空間,以期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時為壓強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鋪墊。
"什么叫壓強"是本節(jié)的主要知識點,教材根據(jù)九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計算能力,編寫了應用壓強的變形公式進行計算的例題,這樣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則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了解壓強的應用,教材以"活動"的形式呈現(xiàn),引導學生根據(jù)壓強公式討論實例、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最后,用"STS"欄目呈現(xiàn)《貨車超載,國道不堪重負》一文和圖片,旨在教育學生關注社會,同時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這一節(jié)內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學中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本身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理解壓力的概念,了解靜置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與物重的關系,掌握壓強的概念,了解壓強的單位。
、萍寄苣繕耍和ㄟ^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乔楦心繕耍号囵B(yǎng)學生勇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固體壓強概念的建立、應用壓強公式或變形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壓力和重力的區(qū)別聯(lián)系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jù)本節(jié)課教材特點以及初三學生年齡特點,采取啟發(fā)式教學法、探究實驗、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學生不但要注重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應盡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參與討論,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并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并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jié)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jié)內容所學習的壓力,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逡胄抡n
演示實驗:將小鉤碼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凹凸情況,并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xiàn)象?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壓力和壓強)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課題,形象直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并能激發(fā)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嬷v授新課
1、通過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壓力的概念。
問題:(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壓力是否一定由物體的重力產生?壓力的方向是否與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師提供一枚圖釘,請學生設計一個小實驗解決以上第二個問題。
學生操作后得出結論:壓力不一定由重力產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舉出其他例子。通過學生的舉例,能大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對壓力和重力教師再從三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明確壓力與重力是不同的兩種力,并強調只有在水平面時,壓力大小與重力相等。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b、提出假設:學生進行大膽猜測
c、設計實驗:教師根據(jù)教材圖10-3提供的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猜想自選器材,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該實驗提供的儀器較多,因此設計實驗方案比較復雜,設計方案時要圍繞怎樣改變壓力、怎樣改變受力面積、如何觀察和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形變)等來設計。
d、驗證假設: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并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在方框內寫出實驗操作步驟和觀察到的現(xiàn)象等內容。例如:選用小方桌模型、細沙、磚塊進行實驗時,實驗過程應寫出如下內容:
。╝)將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測量;
。╞)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磚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測量;
。╟)將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的深度并測量;
。╠)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與(b)中同樣的磚塊,觀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測量。
e、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受力面積下,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相同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3、什么叫壓強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么如何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導啟發(fā)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結論: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通過層層深入地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xiàn)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繼續(xù)引導學生運用數(shù)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根據(jù)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
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強越大。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采用數(shù)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并說明1牛/米2的意義。讓學生討論教材中的圖10-4一些物體的壓強,知道帕是一個很小的單位。
4、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這個活動安排在壓強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導學生根據(jù)壓強公式進行分析歸納。
增大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⑶在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⑶在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在上述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討論教材圖10-5,明辨哪些屬于增大壓強,哪些屬于減小壓強,進而由學生舉出增大或減小壓強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圖10-6中的三幅圖都是與受力面積有關的事例,如果先討論這三幅圖,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會認為只有改變受力面積才能增大或減小壓強。
、缧〗Y:
根據(jù)板書小結,并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而不能注重結果,并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課堂中學生想法與實驗設計加以肯定和表揚。
、璨贾米鳂I(yè)
請學生回去設計與課本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并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yè)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后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㈤板書設計
本節(jié)板書我采用提綱挈領式的板書,板書簡單明了,重點突出明確。
第九節(jié) 壓力和壓強
一、壓力
1、定義:垂直作用于物體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物體表面。
3、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力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
二、壓強
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2、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p=F/S)
3、單位:牛/米(帕)1牛/米=1帕
物理說課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電功"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電功公式是掌握層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開首篇,足見這節(jié)的重要性,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fā)熱、發(fā)光、發(fā)聲等現(xiàn)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xiàn)。這就擴展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它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后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電功公式導出。所以本節(jié)在初中物理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展和承先啟后的重要作用。
2、知識目標
A層次: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和做功形式
2.會計算一個用電器的電功。
B層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層次,運用串、并聯(lián)電路特點及公式計算電功。
3、能力目標
1.學會控制變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2.會讀電能表的示數(shù)。
4、思想教育
通過介紹一度電的用途,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用電的教育。
5、教學關鍵
做好電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關的演示實驗。
6、準備教具
課本圖9-1所用儀器(將鉤碼換成小車),秒表、電能表、投影儀改幻燈機。
二、 教法和學法
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tǒng)的五環(huán)教學法。學法是討論歸納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 教學程序
分五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復習提問。提出與本堂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ABC三個層次學生回答,為本堂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1.水流能做功嗎?
2.功的表達式如何? 3.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圖9-1實驗后,問:是什么原因小車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對小車做了功。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jié)我們就學習電功。(板書課題)
1. 建立概念
電流做功形式很多,如電流通過收音機做功,我們聽到聲音,電流通過電視機……讓學生再舉電流做功的實例分析,引導學生概括出電流做功的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實現(xiàn)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2. 電流做功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讓學生猜想,有的說與電壓、電流和時間有關,我們用實驗來研究。讓學生看書圖9-1,畫出電路圖,目的了解實物的連接方法,……當一個量隨著幾個量變化時,我們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導學生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讓ABC層次學生各一名,在教師引導下計時讀電流表、電壓表示數(shù)。讓全體學生觀察小車上升的高度,在時間相同的條件下,改變電壓值,電流值做兩次實驗。分析實驗結果第二次小車為什么升的高呢?學生答:電流表、電壓表示數(shù)大。教師講解:電流對電動機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電動機對小車做的功。小車上升的高,說明電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結論呢?引導學生回答: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壓越大,電流越大,電流做的功越多。讓學生推想,保持電壓、電流值不變,延長通電時間,小車上升更高。結論:保持電壓、電流不變,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做功越多。通過上面實驗得出定性結論:電流所做的功跟電壓、電流和通電時間成正比。告訴學生科學家經過精確測量出了計算電功的公式W=Uit,講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導學生說出公式的物理意義。為了讓學生對電功的單位焦耳有一個具體認識,告訴學生在力學中將兩個小雞蛋舉高1米(勻速),做功約1焦。在電學中每秒鐘通過普通電燈的電流所做的功是幾十焦,每秒鐘通過洗衣機的電流做的功約為200焦左右,使學生認識到這個單位在電學使用中顯得很小,生活中用起來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單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來測電功呢?用電能表。
3. 電能表
講清讀數(shù)方法和計算某段時間內用電度數(shù),看書上圖9-4,讓學生了解一度電的作用,滲透節(jié)約用電教育,教師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第四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小結,把這堂課知識形成體系。
第五環(huán)節(jié):鞏固練習,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穩(wěn)定性,實現(xiàn)正遷移,為此我設計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練習題,檢測不同層次學生達標情況,面向全體,激勵內化,填空題,采用自查形式,選擇題,用答題卡,判斷題用手勢出示。這樣,教師一目了解地掌握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情況。實現(xiàn)了雙重反饋。
四、 說板書
采用橫向板書。一什么是電功。二、怎樣計算電功。三、用什么儀器測電功。使教學具有流暢性,同時學法一目了然。難點:討論歸納法。重點:感知探索法。
五、 說時間
復習提問約4分鐘,引入新課約1分鐘,新課教學約24分鐘,小結1分鐘,鞏固練習約14分鐘,作業(yè)約1分鐘。這樣做到三快一慢,導入新課快,進入重點快,訓練節(jié)奏快,突破重點、難點慢。
附:(練習題)
一、 填空題:采用自選自查形式
A層次:1.電流所做的功叫( )。國際單位是( )。
2.電流做功的過程實質是( )能轉化成( )能的過程。通電的電動機將砝碼提起( )能轉化為( )能。
3.實驗研究表明:電流所做的功跟這段電路兩端的( )( )( )和( )成正比。計算公式是( )。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是( )( )( )和(
。。生活中常用( )做電功的單位。
4. 用來測定電流做的儀表是( )
5.某戶電表月初示數(shù):123 4 0 月末示數(shù) 12962 ,本月用電( )
B層次:6.有一用電器通過它的電流是0.5安,在2分鐘內電流做了900焦的功,那么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是( )伏
C層次:7.兩只電阻R1:R2=4:3,串聯(lián)接入電路R1與R2兩端電壓之比U1:U2=( ),若t相同W1:W2=(
。,并聯(lián)執(zhí)著入電路,I1:I2=( ),在相同的時間內W1:W2=( )
二、 選擇題(出示答題卡,對3個為A層次,4個為B層次,對5個為C層次)
1.以1安的電流通過5歐電阻,在1分鐘內,電流所做的功是( )焦
A300 B1800 C720 D360內
2.兩個阻值相等的定值電阻,分別并、串聯(lián)在同一電路中,在相同時間內,總電功W1和W2之比為( )
A2:1 B1:2 C1:4 D4:1
3.一只燈泡兩端電壓減小為原來的一半,在相同時間內,它消耗的電功為原來的( )倍。 A B2 C D4
4.電能表測( ) A電功 B電壓 C電流 D消耗電能
5.屬于電功的單位有( ) A度 B焦 C伏·秒
三、判斷題:(用手勢,出示左拇指和食指為對號,兩食指交叉為錯號,對3個為A層次,即3A,同理:5B,6C
1. 1度電表示電流能做功3.6×106焦耳
2. 電阻是484歐,兩端電壓220伏,通電一分鐘消耗電能是6000焦耳
3. 導體兩端電壓越長,通過電流越大,做功越多。
4. 導體中通過電流越大,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在這段導體中做功就越大。
5. 1焦=1伏·庫=1伏·安·秒
6. 某導體電阻為4歐,每秒鐘內有5庫電量通過,電流做的功為100焦。
【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物理說課稿12-17
物理說課稿03-11
物理重力說課稿12-18
物理《質量》說課稿12-01
物理單擺說課稿12-01
初中物理說課稿02-16
初中物理說課稿09-21
人教版初中物理說課稿06-15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06-02
物理說課稿15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