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說課稿> 再別康橋說課稿

再別康橋說課稿

時間:2022-01-18 07:12:50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再別康橋說課稿三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說課稿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再別康橋說課稿三篇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理念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協(xié)作,培養(yǎng)會學。

  聯(lián)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二、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fā)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jīng)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对賱e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由于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wǎng)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認知目標: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筆В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計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鑒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xié)作探索的能力。

  三、說教法

  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發(fā)現(xiàn)問題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shù)哪繕丝刂?否則將流于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四、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lián)想鑒別、協(xié)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xiàn)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lián)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五、教學過程

 。ńY合課件)

  1.導入新課

  結合本單元幾首詩歌,由復習舊知導入。

  2.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誦讀體味(教學重點的解決)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準,只要整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導朗誦并結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xiàn)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準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4.鑒賞品評(教學難點的解決)

  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知識鞏固遷移

  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利用課件進行復習,自學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并進行比較賞析。

  7.板書設計(略)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優(yōu)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xiàn)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現(xiàn)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闭b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lián)想鑒別、協(xié)作探究徐志摩是現(xiàn)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lián)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jù)“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diào))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fā)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4.比較閱讀。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3

  【教學理念】

  1、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2、開放自主協(xié)作,培養(yǎng)會學。

  3、聯(lián)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fā)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jīng)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对賱e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由于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wǎng)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 認知目標:

  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 德育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 教學重點:

  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

 、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鑒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xié)作探索的能力。

【再別康橋說課稿】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說課稿07-03

《再別康橋》說課稿11-21

再別康橋說課稿11-05

【精選】再別康橋說課稿四篇02-12

再別康橋說課稿八篇02-11

精選再別康橋說課稿4篇02-12

再別康橋說課稿四篇01-27

《再別康橋》說課稿(精選5篇)03-08

再別康橋說課稿六篇01-14

【精選】再別康橋說課稿4篇01-16